位置:首页读后感大全>《人生》读后感1200字

《人生》读后感1200字

所属分类:读后感大全 发布时间:2025-05-04 08:14:45

《人生》读后感

路遥靠长篇大论的三部曲才描绘出一个“平凡的世界”,却仅以中篇小说的篇幅诠释了“人生”。书的开篇引用柳青的话说到“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作者正是借主人公的这几步“紧要处”展现了人生。

高加林本是高家村的民办教师,却被村中领导高明楼的儿子靠后门挤下了位。这个不曾下地劳动的文化人,也不得不成为了地地道道的农民。他选择最苦最累的活,与全村人赌气,想以一手鲜血来证明自己,凭身体的疼痛来发泄自己的不满,从而获取些许精神上的欢愉。其实上天对高加林不薄,在他遭遇了生活的不幸时,也让他尝到了爱情的甜蜜。他与刘巧珍相爱,巧珍是个勤劳能干·善良朴实的姑娘,恰似降到高加林心头旱地的甘霖,在高加林苦闷时给予他安慰。正当高加林开始心平气和地面对生活时,上天又与他开了个玩笑,他的叔父回到地方做局长,连害他失去工作的高明楼也来巴结他家,高加林凭今非昔比的“地位”,又在县城“谋得”了好差事。

高加林因后门失去了民办教师的职位,又因后门当上了县里的新闻记者。再次回到县城的他,不仅不再痛恨走后门,还开始理所应当地享受起后门的优待,有些飘飘然的他也不禁感叹道:“后门,可真比前面的威力大啊!”满腹经纶的他,不久便在县上大放光彩,高加林的一腔热血也全注入了充满希望的新生活中,许多姑娘千方百计地接近他,他的高中同学黄亚萍也三番五次地上门暗示爱慕之情,高加林也渐渐发现他与巧珍的共同语言越来越少了。而当黄亚萍暗示高加林与她在一起会有更好的前途后,权衡利弊,一心想进更大的世界,想登上更大的舞台的高加林便义无反顾地选择了黄亚萍。此时的他,一心想向外闯荡,却丢失了在内之本。高加林抛弃了刘巧珍,正式于黄亚萍交往,尽管心有愧疚,但他已被事业爱情双收的喜悦冲昏了头脑。可好景不长,高加林走后门的事情被揭发,生他养他的山川土地又把他召了回去。

对于曾立誓再也不离开的县城,原来他高加林只是其中的匆匆过客;面对新收获的爱情,他也因身份差别不得不与之了断。此时的巧珍已穿上了别人的嫁衣,做了别家的新娘,高加林已没有了退路。高加林失魂落魄地回到村,他熟悉的黄土,碧绿的庄稼,清晨的红日并未抹去他内心的灰暗。他以为自己会被讥讽和嘲笑包围,却未想到这些纯朴的庄稼人给予了他无限的关怀与安慰。在德顺爷爷的指点下,高加林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他的人生道路,还很漫长。在得知德顺爷爷和巧珍为自己说情,帮助自己后,高加林“一下子扑倒在德顺爷爷的脚下,两只手紧紧抓着两把黄土,沉痛地呻吟着,喊叫了一声:‘我的亲人哪……”

最后的喊叫,高加林叫的是“我的亲人”,那么这亲人是谁呢?是德顺爷爷?是刘巧珍?还是他的父母?我觉得都不是。他呼唤的是他手中那两把黄土,是他赖以生存的山川大地。土地,就是他的至亲,是他的生存之本,也是他的做人之本。

作为读过书的文化人,高加林不满足于生活现状,渴望到外面的大世界去施展才华,这没错,他希望上进,抓住机遇,这也没错。可高加林最有远大的抱负,有不凡的才华,但也有自负自大的一面,这也正是因为他忘了自己的本,是土地。黄亚萍给高加林写的小诗中,她希望高加林是自由的大雁,可以飞到更适合他生存的土地,但她的立场毕竟与高加林不同。实际上,高加林不是她所愿的大雁,而是像德顺老汉口中所说,是扎根在土地的一棵苗,他可以生长,将自己的茎叶散到四面八方去,但他的根在土地,离开了土地,便不能生存。即使这片土地再贫瘠,他也不能脱离,不可能悬空飞起,即使能做到脱离土地,根浮着,是站不住脚的。如果高加林在面对一切抉择时,能想到土地是自己的做人之本,以此来判断选择,或许他的选择会更慎重些,他能思考地更透彻些,也不会过于急功近利。

也因高加林并未记得自己的本在土地,一旦有不如意,踏遍轻易地自暴自弃自卑。巧珍被他抛弃,但看到她生活和劳作过的土地,看到她所耕耘的一切,便对生活重拾了希望。德顺爷爷做了一辈子光棍,无依无靠,但也从未轻生,依旧靠劳作来为村里贡献。这两人与高加林相比,都更坚强,也更踏实,他们也不会像高加林那样虚华、浮夸,因为他们都记得,土地是自己的生存之本,没有土地就什么都不会有,但只要有土地在,一切都能通过勤劳耕作得到;他们也明白,土地是自己的做人之本,脚踏黄土,就能播种下生活的希望。而高加林仅仅因为再次丢了工作,要再次当农民,心爱的人离他而去,就觉得活着没意思,他不仅轻视了生命,还轻视了土地。最后的一声呐喊,我相信他已明白了土地才是他的根本,我也相信他会重新振作,开始崭新的生活。

女娲用黄泥捏人,上帝也用尘土造出了亚当,这些古老的神话不谋而合,都认为人类的血肉之躯都是由土地塑成的。我们靠土地生存,人类文明的起源便是农耕文明,最初人类社会的风俗习惯、思想文化都在日常耕作中产生。土地不仅给了人们安身立命的基本条件,还教给了人们勤劳、踏实、淳朴的本质。从某种角度来说,土地便是我们的根本。

人生总是戏剧性的,在生活中,你时而占上风,时而处下风。但无论处于何种境遇,或喜或忧,或风光或潦倒,人,都不能忘本。

推荐信息

  • 读后感指导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0:39:21

    读后感指导其实读后感可以写很多方面的内容。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令人感想深刻的地方有很多:1.书或文章的内容令人感动。例如像《爱的教育》这本书,文字虽然简单朴实,所描写的也是极为平凡的人物,但是,其中流露出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会让人感受动不已。2.书或文章所揭示的道理发人深省。例如《滴水穿石的启示》告

  • 《饺子》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0:39:21

    《饺子》读后感李碧华老师的《饺子》,分有潮州巷、钥匙、寻找蛋挞、猫柳春眠水子地藏、饺子五个小篇幅,对应着吃卤水鹅的女人、吃燕窝糕的女人、吃蛋挞的女人、吃眼睛的女人、吃婴胎的女人五个主题,乍看标题都与吃有关,有些惊悚,但是在这惊悚的标题下却埋藏世间痴男怨女的爱恨欢悲。吃卤水鹅的女人,一个女人杀害丈夫并

  • 《名人传》读后感250字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0:39:21

    《名人传》读后感今天我给大家介绍一本书,而这本书的名字就叫《名人传》,里面的内容非常的精彩,越看越想看。主要介绍了三个人物,分别是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和托尔斯泰,这三名人物。贝多芬(1792年的手记)“竭力为善,爱自由甚于一切,即使为了王位,也不要忘记真理。”《名人传》中的人物

  • 《柠檬桌子》读后感250字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0:39:21

    《柠檬桌子》读后感相比与国内的小说,国外的一些创作总是更不容易读懂。就像作者开了一个玩笑,却无法流畅的看明白。读到有些本地文化外的范畴时,又会卡在那儿,不断臆测作者的意图。这是我读外国著作遇到最大的一个问题。在读完整本书回过头去翻看目录时才发现,无论主题是什么,几乎是每一篇小说都是在时光流逝与变老的

  • 读格列佛游记有感400字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0:39:21

    读格列佛游记有感------程彦润暑假里,我读了一本书《格列佛游记》,这本书深深地吸引了我。《格列佛游记》是18世纪英国作家、政论家、讽刺大师乔纳森·斯威夫特写的。该书主要讲的是一名叫格列佛的医生随船队四次出行时遇到的离奇冒险经历。第一次格列佛来到小人国,在这里他被当成庞然大物,刀枪不

  • 读《狼王梦》有感250字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0:39:21

    读《狼王梦》有感翟于涛狼王梦这本书是沈石溪写的动物小说,也是我印象最深的几本书之一,说实话我之前读过这本书,但是我又读了一遍,毕竟温故而知新嘛。这次又读了一遍我也有被紫岚感动了,接下来我就讲一讲这次读完这本书我的感悟是什么吧。有一匹狼,叫紫岚,它有三只公狼和一只母狼崽他以前就规划好了要夺取狼的王位。

  • 《神犬探长》读后感300字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0:39:21

    《神犬探长》读后感(施然)暑假,我读了一本杨红樱老师写的《神犬探长系列》。书中讲述了神犬探长破获的一个个案件,如:《狂猫跳海》、《连环大案》、《秘密武器》等故事,其中《狂猫跳海》给我的印象很深。这个故事里神犬探长和青蛙博士亲眼看见一只猫跳进了大海,黄狗说猫是自杀,而咪丽太太认为黄狗是杀猫的凶手。最后

  • 《反脆弱》读书笔记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0:39:22

    《反脆弱》读书笔记人的生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内部充斥着大量的相互依赖性和非线性关系。这导致了它的难以预测性。非线性关系意思是你把一家工厂的员工数量增加一倍,它的效率和产量并不会因此就提升一倍。同理可以知道的是你的收入提升一倍的话,你的幸福感也未必会提升一倍。可能更少,也可能更多。这种非线性关系的原因

  • 夏洛的网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0:39:22

    《夏洛的网》读后感《夏洛的网》大约是我最喜欢的童话之一,它是美国作者E.B.怀特的作品。它虽是一部童话,却向大家讲述了一个触动心灵的友谊故事。故事很简单,一头刚生下来的落脚猪因比其他猪都小而将面临被宰杀的灾难,幸好有善良的小女孩弗恩,在弗恩的请求下,可怜的落脚猪交给了弗恩照料,在弗恩的精心照顾下,落

  • 《绿野仙踪》读后感400字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0:39:22

    《绿野仙踪》读后感--张佳睿今天读了小说《绿野仙踪》,我深有感触。首先,我们来聊一下作者吧!二十世纪初,美国的儿童文学创作成就辉煌。这一时期的作品大多是童心纯洁、美好,主题追求一定的道德情操,从儿童的角度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做了深刻的诠释。莱曼.弗兰克.鲍姆就是反应这一主题的代表作家。他1856年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