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读后感大全>我们应该怎样阅读经典

我们应该怎样阅读经典

所属分类:读后感大全 发布时间:2025-05-03 08:41:36

我们应该怎样阅读经典

今年年初刚刚看完英国作家狄更斯的成名作《匹克威克外传》,忽然觉得这是一部自己早就应该阅读的经典。所谓经典,企鹅图书公司给它下的定义是:搁在书架上以备人们一千次、一万次取下来阅读的作品。我个人认为经典是介于“伟大”和“畅销”之间的一类图书,它兼有两者的共同特征,但又不是短时间的流行读物。为什么我会觉得这本书对我而言是相见恨晚呢?因为狄更斯的很多小说,包括我之前看过的《雾都孤儿》、《远大前程》等等,它其实是圈内人接触文学的“启蒙老师”。从某种意义来说,这类小说是雅俗共赏的,无论是后来十分流行的通俗小说,还是纯粹文学,基本上就是从那种类型的小说发展壮大的。

我不知道狄更斯在创作前师承了哪位老前辈,薄伽丘、塞万提斯抑或那个小地方出生的司各特,但是我能肯定的是后来在文坛上赫赫有名的文学大家,譬如马克•吐温、哈代、高尔斯华馁、索尔•贝娄等受到过他的影响,在他们的小说里你能发现像《匹克威克外传》这样的典型流浪汉小说的写作风格。然而,我们在阅读经典作品时,往往忽略了一个很普遍的问题,即文学作品诞生的年代和作品的复杂性。这也就是我在开篇提到的像狄更斯这样的作品应该读,而且必须趁早读,尽快消化。因为后世有很多作家是师承他这样的写作模式的,如果不把狄更斯的作品读懂消化即便只是阅读其中的几部,那会对阅读其他作家甚至是二十世纪出现的现代派作家的作品产生很大的阻力。

金瑞锋在他的散文里提到,写作是一条狭窄的道路,文学创作本身就是一扇窄门。他说,当某人选择了福克纳、博尔赫斯、霍桑时,就意味着他失去了结识莫泊桑、海明威和左拉的机缘。当然,这样的定义并不是绝对的。马尔克斯就曾经对采访他的记者透露,他一生钟爱两位北美洲小说家,只要市面上有他们的书面世他一定会买下来。据说,这两位作家就是福克纳和海明威。马尔克斯也坦承,这是两位写作风格极端迥异的作家,一位在追求着不可再简化的简约精致;另一位在追求着异常复杂异常晦涩难懂的语言。然而,就是这样两位天壤之别的小说家,他居然都爱不释手。

尽管金的断言有些片面化,但是我在这里不得不承认,文学创作确实是一扇窄门。历史上有多少作家能同时将各种流派的语言风格都成功地运用到他们的作品中,并且能使用得收放自如呢?茨威格为了写出不朽的传记,同时研读了很多十九世纪名家的作品,尽管成为了一代短篇小说大师,然而他的文字却始终没有摆脱巴尔扎克套在他身上的“魔咒”。冰心在年轻时翻译了印度诗圣泰戈尔的诗集,虽然有助于中国的读者更多认识这位东方的圣人,然而她自己的诗歌创作却慢慢地陷进了泰戈尔为她编织的“魔袋”,到后来几乎无法跨越这种简约唯美的语言风格了。

阅读经典的目的有很多,像卡尔维诺所言,“每一次重读经典,都像初次阅读一样,是一次发现之旅。”他还断言,经典具有特殊的社会影响力,“它潜藏在大脑的记忆层中,披上了集体或个人的无意识的伪装”。

在我看来,一位普通读者和一位文学爱好者阅读经典,还是有本质的区别的。普通读者专注于小说的情节、故事的连贯性、人物的结局或内心活动,尽管也有部分高尚的读者会从严肃文学的思想性方面提炼出对他有用的知识,开阔他的视野,丰富他的情操,但是这样的读者仅是很少的一部分。而对于写作者,他阅读经典的最大动机莫非是学习文本的优秀语言和结构,并从中发现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的最卓越的品质。

有时候,经典作品的优秀品质并不是立马就能浮现在读者眼前的,甚至很长一段时间里它可能被编辑和文学评论家所漠视。普鲁斯特作为意识流小说的鼻祖和集大成者,在活着的时候却没有得到文学界过多的关注,他的声誉是在他死后才慢慢确立的。福克纳,作为世界文坛公认的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作品的命运也经历了曲折的道路,像他的人生一样,墙内开花墙外香。十年前,我在北京的王府井书店初次阅读福克纳的小说《喧哗与骚动》时,并没有觉得所谓的大师有如何的玄乎。我花了七天时间读了他的两本书,还有一本是《圣殿》。我阅读的过程中几乎感觉到自己被全世界的评论家欺骗了,这样的笔法被冠以大师的名号不是哗众取宠吗?直到四年后我有意识地再次阅读福克纳的作品《八月之光》时,我承认内心的那根弦才真正地被触动到。之后我又读了他的《押沙龙,押沙龙》和《村子》以及其它的短篇小说,我才真正意识到自己当年的确错失这位大师了。当今世界上有那么多知名或不知名的作家在学习效仿他,拜他为师,确实有他作品的真正魅力所在的。

为什么当初在阅读福克纳时会漠视他的伟大所在呢?据我后来多年的阅读与写作经验所知,我们的阅读往往犯下一个跨越式的过错。就像我当年接触福克纳作品时,我还没有完整地读过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而后者作为一部描写家庭生活的现实主义作品,一直以来是学习严肃小说写作的人们必经的门槛。现代派小说的结构和叙述语言基于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就像小说是从近代的故事发展来的一样。从来没有听父母讲过故事的孩子突然就去看一本小说,他会觉得天花乱坠,没有头绪,根本理解不了书里面的内容。同样地,一位没有接触过传统小说的读者,一开始就去阅读荒诞、玄虚、意识流和时空混乱的小说,自然会收不到任何的效果。

当然,第一次无法消化的经典作品,也可以通过第二次、第三次的阅读慢慢吸收它的养分。大学最后一年,我去图书馆借了四本余华的小说,在国庆长假里全部将它看完了。不过看完并不等于看懂,更不等同于吸收它的精华。我记得当时有一篇小说叫《现实一种》,好像讲述一个杀人的故事,但是讲的很荒诞很离奇,似乎是脱离了现实的生活。那时不懂文学的我还固执地嘲笑中国怎么还有人这样写小说,更不理解这样的东西居然还能发表。后来在我读了其他先锋作家的小说后,我能理解那批作者在八十年代中国当代文学开始复兴时期的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如果有机会,我可以重新去阅读当年看过的余华和苏童,去深刻领略它们的文化精髓。

其次,我们也可以通过划重点词句、写读书笔记的方式来品读经典。我在读《洪堡的礼物》时,就尝试了这种机械的方法。索尔•贝娄是位大学教授,知识面非常宽广;同时也是位语言大师,他的小说里时时闪耀着理智和文明的光芒。我通过波浪线划重点的方法提炼出作品的精华,再将没有精华的文字与原文做一对比。如此而来,这部经典小说的出色之处就一目了然了。

还有,很多经典小说被改编成电影,通过观摩电影去理解小说的内容也是一种绝佳的解读方式。中国当代小说里,像《人生》、《芙蓉镇》、《红高粱》、《红粉》、《妻妾成群》、《活着》、《温故一九四二》等等,都有比较成功的改编电影。而且,在老外的眼里,这些电影似乎比小说原著更引人注目。外国的作品里面,《辛德勒名单》获布克奖,斯皮尔伯格将它搬上银幕后摘得了奥斯卡,可谓是蓬荜生辉。《钢琴教师》小说虽然晦涩难懂,但是电影却将这种唯美的艺术清晰地展现在观众眼前,获得了比原著更轰动的效果。《情人》更是惟妙惟肖,把小说里看不到的越南西贡都逼真地展现在银幕上,令人大饱眼福。当然,也有个人感觉改编得比较差劲的电影,例如畅销小说《挪威的森林》,整部电影就是围绕着二人世界打转,也许小说的艺术功底也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当然,这样的阅读可以是同步进行,也可以交叉进行,还可以先看小说再欣赏电影,接着回头再去重读小说,以便更真切地领悟作者的意图。

推荐信息

  • 《腾飞的祖国》读后感550字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0:38:43

    《腾飞的祖国》读后感21世纪,我们的祖国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早已不是一百年前落后的旧中国。经过改革开放,我们国家焕然一新。现在的中国正向全世界各国人民展示的正是一个不断崛起和腾飞的现代化的国家。说它古老,它是一个有着数千年文明史的东方大国。说它年轻,我们新中国才成立六十年,改革开放才四十年,经过长期

  • 《猎人笔记》读后感200字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0:38:43

    《猎人笔记》读后感在整本《猎人笔记》的书中,我最喜欢的就是《歌手》这篇文章。歌手主要讲的是两个人一个是包工头,另一个是雅什卡。他们两个人相互在酒馆里比拼歌喉的故事。其中,我最喜欢的是雅什卡了。他的母亲是一个土耳其人。他唱的歌很空灵,嗓音很独特,像金属一般。我觉得他的声音很动听,是人们都感到无比的舒心

  • 《瓦尔登湖》读后感700字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0:38:44

    《瓦尔登湖》读后感《瓦尔登湖》是久闻大名的一本书,今日始拜读毕,但觉得并没有传说中的那般好。读的时候感到很失望:这么有名的一本书,怎么是这样的呢?读前面的《经济篇》时,也许是我的浅薄,竟觉得似乎是一个精神病人在无意义地自言自语。我安慰自己道:也许好的东西还在后面吧。耐着性子读到后面,最终也没有发现期

  • 《长袜子皮皮》读后感400字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0:38:44

    《长袜子皮皮》读后感最近我正在读《长袜子皮皮》,这本书的作者是阿斯特丽德·林格伦,我被长袜子皮皮独特的一面所吸引,感受到一个不寻常的孩子的内心世界。这篇故事的主人公是皮皮跟她的朋友杜米和阿妮卡,其中我最喜欢皮皮。皮皮有个又长又奇怪的名字,叫皮皮露达·维多利亚·

  • 《红顶商人》读后感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0:38:44

    《红顶商人》读后感《红顶商人》胡雪岩的第六部看完了,整套书就此告一段落。第六部主要写了,胡雪岩从一开始预见危机,到采取办法应对,到最后无能为力,被革职清算的过程。每走一步,我都为他心存侥幸,然而,只剩下我的妄想了。第六部刚看一点的时候,我就写了一篇读后感,算是即时的感受分享了。因为阜康总部档手宓本常

  • 《爱与和解》读后感400字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0:38:44

    《爱与和解》读后感一本深入浅出讲解生命系统的运作关系,系统里面的相互牵连相互作用,系统里面的完整性,延续性。在生命系统关系里面,生命历程是如何发生的,所有的发生也并非偶然。周老师把生命系统都解读了。特别是标题上的爱与和解。在整个生命的发生和生长核心都是爱,就是因为这份爱,生命才得可以延续。爱在系统中

  • 《列子》读后感150字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0:38:44

    《列子》读后感文/渡江苇《列子》全书内容短小精悍,故事性强,寓教于乐。两小儿辩日,夸父追日,愚公移山等等,早在上学时候就曾经学过。列子的生活轨迹在古时候的郑州莆田,七年前蹬着车子去实地寻访过列子祠。只不过,郑州市没有很好的把列子这个文化招牌给宣扬好。事迹上,列子在郑州的生活遗迹虽然时逾千年,杳无可寻

  • 《湘行散记》读后感250字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0:38:44

    《湘行散记》读后感《湘行散记》是著名作家沈从文先生的作品。我记忆犹新的一篇文章叫做《一个戴水獭皮帽子的朋友》。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我的一个朋友。故事中顺便穿插了有关沈石田的介绍。沈石田,石田是他的号,他的真正名字叫做沈周。他与沈从文先生一般,都是才高八斗的人。他不应科举,专门花心思于诗文书画,同时还是

  • 《目送》读后感300字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0:38:44

    《目送》读后感读完整本书有种悲悯感,有些路,只能我们自己走。对书印象最深的是描写父母亲老去后的模样以及生活状态。书中父亲第一次老去是在儿女制止他开车后,她们说要他不要心疼,去打车,打车也打不了八万块钱(车祸修车的钱),可人老了就越发胆怯了,可怜的父亲为了省点钱,出门都很少,害怕给儿女添麻烦。想想我们

  •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0:38:45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高海双最近我拜读了美籍华人留美博士黄全愈先生的《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此书叙述行云流水一般,让读者轻松、悠闲、随性,这里没有繁琐的、干涩的教育观念,也没有长篇累牍的论述,我厌倦那种自命不凡、咄咄逼人的高不可测的论理书。作者以自己的儿子在美国的学习中的“小故事&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