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读后感大全>《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

所属分类:读后感大全 发布时间:2025-05-02 09:29:27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

高海双

最近我拜读了美籍华人留美博士黄全愈先生的《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此书叙述行云流水一般,让读者轻松、悠闲、随性,这里没有繁琐的、干涩的教育观念,也没有长篇累牍的论述,我厌倦那种自命不凡、咄咄逼人的高不可测的论理书。作者以自己的儿子在美国的学习中的“小故事”为素材,通过一个又一个立体生动的案例分析,深入浅出地阐明了美国素质教育的特点,在对比中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目前教育所面临的困窘,发人深思。值得一提的是黄先生书中的许多问题很有价值,很有见地,值得我们探讨。如“创造性能不能教?”“教育要不要平等?”“要不要惩罚孩子?”等等。第一章《创造性能不能教》中,作者讲述了一件非常有趣的事。在国内,作者就开始让三岁的儿子接受中国画的启蒙教育,儿子的国画有板有眼、像模像样。来到美国后,作者把有着绘画天赋的儿子送进了迈阿密大学美术学院办的绘画学习班,可是在这个班里,儿子却无法落笔画画,因为老师什么也不教,只让学生涂鸦似的乱画,甚为不满的作者立即让儿子退出了这个“误人子弟”的绘画班。可后来,作者通过观察,发现美国孩子在绘画的时候有着充分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从不问“像不像”,而是问“好不好”,也就是画得独特不独特。而中国孩子评判一幅画好坏的标准却是“像不像”,像不像老师的画,像不像现实中的实物。我想如果没有一个参照物,中国的孩子就根本无法下笔。

由此,我不禁想到:我也是一位教师,参加课程改革也有十年了,素质教育天天高喊,可是,我们的素质教育和美国的素质教育究竟有何区别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一口气看完了这本书。看完这本书后,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和反省之中。

美国的孩子可以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分科选择不同的学段进行学习,而我国的孩子只能按年级学习各门功课,可见美国教育重视个性发展;美国的孩子在小学五年级就开始写调查报告,而中国的学生在上大学时,才开始学习写调查报告,可见美国认识到社会对孩子成长作用很大;美国的孩子每到一个地方,社区里都有球队可以参加,而中国的学校里很少有自己的球队,看来美国比较清楚成长中的孩子需要培养团队意识;美国的孩子从小学开始,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搞一个“职业日”,请社会上各行各业,甚至“三教九流”的人到学校来给孩子们介绍各自的工作,什么律师啦、拍卖行的拍卖师啦、汽车推销员啦、消防队员啦、警察啦、运动员啦、作家啦,等等等等。从“职业日”里,孩子们学到的并不主要是干什么能赚多少钱,他们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是:社会上的人到底是怎样存活的?因而,孩子们对职业的选择从小就是五彩缤纷、五花八门的,也能了解到社会竞争的残酷。而我们中国的孩子受几千年的陈旧思想观念影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对社会的了解少之有少,在父母的庇护下把社会想象的过于美好,长大后社会竞争力低下。从这些对比中不难看出美国在教育真正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他们把人看成教育的主体,那么教育面对的“人”就是学生,也就是现在我国讨论的“谁是教育的主体”的问题。当我们把学生看作是教育的主体,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人。

我们正在进行课改,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了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参与组织者,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开放式、启发式的教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自己动手动脑动手,实践探索、合作交流。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快乐还给学生,让孩子们在极度轻松自如的心境下自主探索与体验生命本体的状态,例如我们现在开设的活动课或综合实践课就是要培养学生创造力和运用知识和能力的活动,还可以增加一些了解社会、接触社会的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有权利选择体验的职位,学会承担、学会接受。但是,我们对学生所进行的素质教育还仅仅只限于各个学校,学校不可能包容整个社会,它不可能给学生一个真实的环境让他们去感受,去体验,而社会又没有积极有效地配合学校,建设相应的设施,开展各种相应的活动,所以,中国的素质教育只浮于表面,还没有深入。

素质教育要走向完全成熟,需要教育者有开放的视野,有创新的教育理念。“仿我者死,创我者生”,陶行知先生这句话道出了教育的真谛。创造是教育的核心、灵魂,愿中国教育创造之花像陶先生所期望的那样开得更美更艳!

推荐信息

  •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0:38:45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我看完了前苏联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是怀着崇敬的心情看完这部小说的。这部小说讲述了一个叫保尔·柯察金的年轻人,一个前苏联的红军战士,他身残志坚,为自己的祖国贡献了自己一生的光和热。我在读小学时,就知道了这部小说和保尔·柯察金这个人,知道他是

  • 读鲁滨逊漂流记有感300字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0:38:45

    读《鲁滨逊漂流记》有感今年暑期,我去了外公家,在外公的书柜里,我发现了一本书,名字叫《鲁滨逊漂流记》,便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在这部小说里,它的主人公是鲁宾逊,他的故事说明,孤独虽然可怕,但是人是具有战胜孤独的能力的,只要勇敢、坚强,再加上聪明和机智,就能战胜一切困难。历史上许多成功的人士都是这方面的

  • 余华小说《活着》读后感2500字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0:38:45

    你在人生境界的第几层余华小说《活着》读后感2500字《活着》是我近年来十分喜爱的一部小说。当读完这本书,合上书页的时候,那些让人或心酸或温暖的细节仍然萦绕在脑海中:年少的有庆献血救人,却被抽干血,当场死亡;富贵亲手埋葬了有庆,瞒着家珍天天到有庆坟上痛哭;二喜被两排水泥板夹死的时刻,还大喊儿子苦根的名

  • 读海底两万里有感500字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0:38:45

    读《海底两万里》有感《海底两万里》以巴黎自然博物馆的阿龙纳斯教授为视角,讲述了他与自己的仆人康塞尔和加拿大人尼德.兰,跟随一艘名叫“鹦鹉螺号”的潜水艇进行海底探险的故事。《海底两万里》中的故事惊险刺激。记得有一回探险中,“鹦鹉螺号”带着船长、教授等人到

  • 读《是谁为你送花来》有感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0:38:45

    凤凰涅槃浴火重生读《是谁为你送花来》有感江南酷暑,又晒又热,全凭着空调西瓜续命。我一口气看完了安逸的新作《是谁为你送花来》,很好看,读后感却没有立即去写。因为故事不是只有甜,也不全是伤害。它是有余味的,需要慢慢去用心去体会。《是谁为你送花来》是一个充满悬念的爱情故事,开始于一个骗局,结束于两个人的真

  • 《金阁寺》读后感500字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0:38:45

    《金阁寺》读后感从文字本身来说,这确实是一本读起来不太顺畅的书。我认为原因有二。其一,日本文学、语言本身,经翻译之后难免与我们习惯的阅读思维、理解能力不太一样。其二:大量的修辞,尤其是比喻的使用。例如在开篇不久关于金阁寺的一段描写:“金阁犹如夜空中的明月,也是作为黑暗时代的象征而建造的。

  • 《让人生慢慢完美》读后感500字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0:38:46

    《让人生慢慢完美》读后感在闲暇里,读了毕淑敏的文章《让人生慢慢完美》,和她一起分享了心灵的颤动,受益匪浅。毕淑敏以散文的形式,以诗一般的文字告诉我们:人生总是有取有舍的,谁都渴望完美,慢慢就会明白,有些事,只能自己扛;这世界上,有一种心情叫承重,举得起放得下的叫举重,举得起放不下的叫负重。用加法方式

  • 《圣女的救济》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0:38:46

    《圣女的救济》读后感读完《圣女的救济》,有一些感想,想用文字记录下来。先谈谈真柴义孝,从小缺失亲情,在世上没有任何亲人,一个衣冠楚楚的工作楷模,把女人当成生孩子的工具,他认为女人如果生不出孩子就是一件没用的摆设,就可以理所当然的把女人甩掉,再去寻找下一个可以为他生孩子的女人。我不赞同这种奉子成婚、男

  • 读活着有感800字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0:38:46

    读《活着》有感经朋友介绍,我认真阅读了余华先生的小说《活着》。《活着》主要讲述了中国旧社会一个地主少爷富贵悲惨的人生遭遇。富贵嗜赌如命,最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他的父亲被他活活气死,母亲则在穷困中患了重病,富贵前去求药,却在途中被国民党抓去当壮丁。经过几番波折回到家了,却发现母亲早已去世,妻子家珍

  • 《纸飞机》读后感300字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0:38:46

    《纸飞机》读后感(赖晋诚)读了《纸飞机》这本书,我体会到主人公杨金兰的悲伤。在抗日战争中,她的家人一个个被炸死了,剩下为数不多的亲属也只能挤在几度坍塌的房子里,过着毫无希望的生活。原来,他们一家过着幸福的生活,当日军飞机来轰炸重庆时,美好的生活毁于一旦。在双炸中,金兰失去了妈妈、外婆、外公、爷爷等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