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读后感大全>挪威的森林读后感:失乐园,孤独的河流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失乐园,孤独的河流

所属分类:读后感大全 发布时间:2025-05-02 09:03:05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失乐园,孤独的河流

文/文竹若风

我想每个人都会有孤独的时候,只是,我们总要积极地找寻应对孤独的方法。有时候,孤独是一味毒药,它能轻易杀死一个人,甚至一个时代。而有时候,孤独更是一种境界,它可以成就一个人的史诗,一个时代的传奇。

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我看了两遍。

第一遍应该是在大学,青春年少,浮光掠影,看了也仅仅是看了,没想要写评论,谈感想,当时也无非是积蓄一点读书的谈资而已。今夏,再度捧读,却是另一种心情了。

我是被一片雪色催着重读的。

茫茫的雪,落在一片密林里。没有漫天飞舞的动感,没有冰天雪地的死寂。就那么灿然地白着,像一朵一朵无根的笑靥,铺满一地。它们没有太大的声息,不过分悲戚,也不过分喜悦。渡边的,直子的,绿子的,玲子的,村上的。每一朵都是一个灵魂,他们安静,淡然,纯净,又素朴。

渐渐的,这雪色开始流动,不动声色地,我在它的流动中,神色肃然。

雪的尽头是一座疗养院,直子和玲子生活的地方。疗养院也是一片雪,封闭又开放,严格也人性。那是一种苍凉的温暖,是直子最后的港湾。

这个场景一直固执地留存在我的记忆里,像某场电影最后的特写。以至于只要别人一提及村上,我的脑海里就立马条件反射出一片雪色。我想村上的雪是住进我心里了,那就再读读这本书吧.

1

挪威的森林,是本故事的序曲,是一首静谧忧伤而又让人莫名其妙沉醉的乐曲。这看似不经意的音乐之声,在小说中出现的几率并不高,貌似无意。但合上书,耳畔却似乎总萦绕着那乐声。舒缓的、忧伤的,弥漫着蓝。这蓝缓缓流淌着,如一条隐秘的河流。

渡边和直子都是喜欢这首曲子的。

渡边爱着朋友木月的女友直子,爱得隐蔽,小心翼翼。当然,所有的爱都会有苦痛,尤其是这种还不能开始的暗恋。一边是待他如亲兄弟的木月,一边是他视若圣女的女孩,兄弟情和男女情都伸出触角,相互纠缠。渡边陷入沉沉的茫然之中。而直子,我相信她也是茫然的。她坚信自己是爱木月的,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无话不谈,爱似乎是理所当然的宿命,无可抗拒。可身体却背叛了情感,始终不来电,这个恐怕也是她最大的困惑吧?事情就是这么邪,明明觉得爱的人,偏偏点燃不了自己的激情,而面对一个谈不上爱的男人,她的身体却起了剧烈的反应,这种肉体的背叛让她觉得既欢喜又愧疚。她不是个坏女孩呀,她不该有这样的反应啊!可是,事情就这样发生了,在她20岁生日的晚上,在木月离开他以后。身体的慰藉,让她感到欢愉,但同时又把她拉入更大的深渊。如果说20岁的晚上是一个结点,是木月离世后积蓄苦痛的一种释放,那么,这个晚上以后,则是她更浓重的悲哀。她无法原谅自己的背叛,最好的自己没有打开给最爱的木月,却给了这个交往不到一年的男人。她无法原谅自己,所以不辞而别。也许她的灵魂被“应该”与“可是”所困扰,所束缚,她惴惴不安,神思恍惚,她不能确定自己的情感与身体的归属,所以心上自我加压,这种压力成为她日后沉沉的枷锁。

她一方面缅怀自己的前男友,在心灵世界里忏悔。另一方面又渴望渡边这个取代木月来爱护她的男人,给自己更多的关爱。她的世界,自木月离开以后,渡边是唯一的救命稻草。至于她的逃避,离开,我以为是源自心灵深处的某种纠结,是现实与理想的纠缠,是过去与现在的厮杀。她确信自己是忠于木月的,可又忍不住思念着渡边,这种双向的拉力,让她走到了崩溃的边缘。

所以所直子和渡边的爱情,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其悲剧的命运。或者说,他们之间也许并没有真正的爱情。他们所爱的,只是一个影子,彼此的影子。

2

木月为什么要自杀呢?这一直是我百思不得其解的地方。木月在他们三者之间,是优秀的,他那么善于照顾他人的感受,还拥有直子这么好的女友。按道理,他是不应该选择自杀的。可是,他却选择了静静地离开。我不知道他的离开是否和直子有关。或者他是个完美主义者,征服不了直子的身体,于他,也是一种挫败和幻灭?谁知道呢?死者已矣,留下的谜团无解。

由此看来,直子也不是木月的解语人。我宁愿相信,木月是孤独的。

失去了木月的直子,也是孤独的。木月在的时候,她的世界只需要一个木月足矣。木月是她的太阳和月亮。现在太阳和月亮都陨落了,她该何去何从?虽然身边一直不缺乏渡边这颗小星星的照顾,可星星怎么能和太阳月亮相比呢?内心的空洞是渡边填不满的。

往昔的世界,太专注于一个人,现在,她甚至丧失了与外界交流对话的能力。即便与渡边,她也是语无伦次,思绪混乱。大段大段的沉默与空白,弥漫在他们中间。这是怎样难堪而又无奈的现实!

所以,她选择了逃避。

3

渡边在故事中究竟充当了一个怎样的角色?

他爱上一个不该爱的人。俗话说,朋友妻不可欺,君子不夺人之好。更何况渡边在书中也算是个不错的男子,善良,懦弱,正义,还有点腼腆和清高。这样的男子一开始爱上直子,就已经陷入了一种病态。实际上,他爱上的是另一个他,直子和他,在性格上确实有相似之处。

如果说木月还活着,他的爱永远无法见天日。充其量,他也只能算是一个暗恋者。这是一种隐秘的情感,是一个人的事情。可是,木月退场了,他的恋情被晾晒,更糟的是对方还和他有了互动。这样一来,对不起兄弟的罪名,他必须承担。而且还必须对他爱的女人负责。

假设说他爱上的女子是没心没肺的,大大咧咧的,可以毫不费力地从上一场恋情中抽身出来,投身下一场轰轰烈烈的恋情,渡边和他的爱情还不至于那么悲惨。可惜,直子是那样文静、传统而又固执专情的一个女子。这就是他们的悲哀。

不知为什么,我总觉得直子也许并不那么爱渡边。她对渡边的依赖,是一种心理需要,或者说,是她唯一能存活于世的借口。她贪恋的,或者只是渡边身上木月的影子。因为渡边是唯一可以维系她和木月的中间人。

这样看来,渡边在这场爱情角逐中,也是一个孤独者。他爱上自己的影子,同时,也作为另一个影子被对方假想爱,这种影子与影子之间的爱情,本身就是虚幻的。这样的爱情,能有什么好结局吗?

所以,直子的死是必然的。也许唯有死去,才可以终结这一悲剧命运的继续。

想起书中的某个场景,渡边陪直子散步,他们穿过空旷的草原,和一片死寂的杂树林。直子要带渡边去找那口水井。水井藏在一个不为人知的深处,随时可能吞噬一个人的生命。直子那么清晰地描述水井的可怕,听得渡边毛骨悚然。在这里,水井实际也是一种隐喻,是死亡的标志。直子的镇定自若,是不是预示着她对死亡的无所畏惧?

正如小说一直强调的:死不是生的对立面,而是它的一部分。这样的生死观,颇有些佛家的大彻大悟了。但我总觉得,木月和直子,虽然都选择了静静告别这个尘世,可思想上的症结,并没有解开。他们的死,只是宣告了肉体的解脱,而灵魂,依然纠结,孤独。这种孤独是永恒的。

4

绿子出场了。绿子是书中和直子相映照的一个女性,她开朗,活泼,大方。是直子性格的互补。她喜欢渡边,并且敢于表白。

这是一个率性而为的女孩,她有自己的男朋友,却毫不顾忌地向渡边表示好感。她主动出击,半玩笑,半认真。在渡边没有明确表态前,她也不过分纠缠,这一点倒是蛮可爱的。

她邀请渡边到家里做客,和他聊起了自己的家事。在那一刻,我相信渡边是被打动了。一个坚强、乐观、豁达的女孩,有男子一样的韧性,这一点,足以撼动一个男人的怜悯。再加之,女孩还能管好男人的胃,魅力指数飙升。一个一向坚强的女孩,一旦愿意示弱,其杀伤力,对一个男人,是相当厉害的。

可以说,绿子是渡边的拯救者。她让渡边被过分压抑的内心,燃起了喜悦的烛光。他不拒绝绿子,就足以说明,他的孤独需要被拯救。而这个救世主,就是绿子。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相互的。绿子虽然有男朋友,可她依然是孤独的。这种孤独来自内心世界的不认同感。她需要一个知己一样的爱人,他必懂得她的欢喜与忧愁,宠溺她,体贴她,毫无条件地关心她。这个人不是她现时的男友,渡边的忧郁细腻与腼腆,契合了她内心深处对爱人的认同,所以,她渴望渡边的接纳与包容。

绿子是累的,她背负了父亲的苦痛,奔波于医院和学校之间。所以她常常失踪,又毫无预兆地出现。她肩负起一个男人的责任,这让她不堪重负。她需要一双强有力的臂膀,来替他分担这一切。

虽然她明明知道渡边是有女朋友的,但她发现他们之间是有问题的。这也是她的转机。任何感情在婚姻界定之前,都是有变数的,她希望争取。直子给了她这个机会。

绿子是鲜活的,是三月的桃。对于同样孤独的渡边来说,诱惑永远存在。

渡边是绿子的宿命,她的孤独的终结者。

5

玲子,那个在疗养院和直子同居一室的女人,直子在的时候是直子的代言人。直子死去,又是直子生命的延续。

她同样也是一个孤独者。

做一个十几岁女孩的家庭教师时,因不从于女孩的同性恋请求,而被诟病,被非议。生活出现了空洞,精神被压抑,不得不抛夫弃子,住进疗养院。

但她依然乐观。面对精神抑郁的直子,她施与家人般的温暖,姊妹版的情谊,母女一样的悲悯。

她多才多艺,又善解人意。她的忧郁和孤独藏在吉他声中,那流泻的旋律,是她心灵的呓语。她在以另一种方式释放自己。

直子自杀后,她也离开了疗养院。穿着直子生前的衣服,找到了渡边。她似乎是带着直子的意愿来完成某种使命的,所以,她请求渡边的救赎。在肉体的欢愉中,她帮助直子完成了对渡边的某种许诺,也帮助自己找到了少女的感觉。这种我们可能难以理解的救赎方式,同样在电影《色戒》中被一次次呈现。我以为她们都在以这种无可言说的方式,进行心灵的某种对白。

有时候言语不可尽意的时候,或许,行动是更有深度的解说。这是她们的诉说方式。和色情无关。

6

和渡边产生联系的,还有他的室友永泽和他的女友初美。

不可否认,永泽是优秀的。他的身上更多地呈现着让别人艳羡的东西。学业优异,思维灵活,拥有特权,颇有女人缘,生活自由潇洒。他有着那个时代学子们渴望拥有的东西,但毫不珍惜。

凡事只要他想,似乎就没有不可能。这可能也成就了永泽的霸气。这种霸气,也体现在与女人的交往上。

初美是永泽比较固定的女友。她漂亮,懂事,善解人意,家世良好,更重要的是,她很爱永泽。按理说,遇到这样的女孩,永泽该烧高香才是。可他偏偏吃着碗里瞧着锅里,硬是不知足。更可气的是,他去外面找女人,从来不背着初美。对于初美来说,不是太残忍了点吗?

永泽的逻辑是:当周遭充斥着各种可能性的时候,你就不能对它们视而不见。这是什么混帐逻辑?当那些女人有可能喜欢自己,就要把她们搞到手吗?这不过是他荷尔蒙过剩,需要在女人堆里证明自己的吸引力的借口罢了。

他的生存准则之一就是:永远不要同情自己,那是懦夫的勾当,也不要同情别人。他只为自己而活,自私而冷酷,所以,他从不替初美考虑。爱情似乎从来就是初美一个人的事情,与他无关。

至于他和渡边的所谓朋友关系,我以为那也不是真正的朋友。同样也是为了证明自己在别人眼里不孤独而已,是一种证据。可实际上,他们彼此都十分戒备,谁也走不进谁的内心。

但他确实有自己的魅力。他博览群书,思维敏捷,做事有计划,智慧过人。他看起来比渡边成熟老练得多,对于这个社会,他游刃有余,他能轻易得到她自己想要的,而且目标明确。

对于爱情,或许,在他的字典里,根本没有。因为一切都只是为了证明他个人魅力的材料而已。

一个不需要爱情和朋友的人,难道不孤独吗?我以为孤独是必然的,只是他不说。

初美也是孤独的,她想拯救永泽,却无能为力。所以,她和她一个人的爱情,选择了和直子一样的结局。

7

如果,一个人的孤独是个人行为,是一种性格。那么一群人的孤独该用什么来解释?

木月,直子,渡边,绿子,玲子,永泽,初美,他们都是孤独的,他们都曾为摆脱孤独而努力过。但是,孤独那么顽固,它像浓雾一样,一点点把他们吞噬。他们的灵魂,在青春的密林里,茫然无措。

那只迷失方向的萤火虫,在浓重的夜幕中往来徘徊。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木月,直子,初美以死为结点,诠释了青春的迷茫。而渡边,绿子,玲子,永泽,还要背负生者的困惑,在这个尘世深处,继续寻觅。

8

回过头来玩味小说中人物的名字。

木月,木生于月,终归尘土。太过完美的理想,不过是水中月,镜中花,破碎是迟早的事。只是这枚月亮,于直子,是永远的牵绊,木已成舟,命定的缘分,是挣不脱的网。

直子一直追随者木月的脚步,连呼吸也是飘渺的。她太依附于别人,完全没有了自我。这种固执的依附,让她的灵魂,一直在林子里游荡。她的归宿,在别处,在木月的阴影里。

初美,春天的感觉,如她的人一样美好。在她的身上,有东方的婉约和贤惠。可惜的是,明珠投暗,终是良辰美景虚设。也难怪现代人在阅尽千帆之后总要慨叹:人生若只如初见。我想永泽辜负了初美的深情,若干年后,他是否也会幡然醒悟:人生若只如初见。那时候的他,纵然会浪子回头,而初美却再也回不去了。这世间的感情,总是在错过中,乱了愁肠。

渡边。穿行在直子和绿子之间,穿行在死与生之间,是一种理想和现实的穿越。只是这期间的种种辛苦,不是当事人难以明了。我坚信他在直子与绿子之间曾经产生过动摇。如果不是直子断断续续的来信,抚慰着他渐趋干涸的心,他一定会接受绿子的邀约。

所以,这世间没有太过绝对的事情。尤其是感情。曾经的海誓山盟,不过是宽慰彼此的一个口号,实际操作过程中,永远也可能只是须臾。

绿子,这名字起得好。孕育着生机和希望,最有市场,也最长久。虽然说,女追男,隔层纱,但绿子毕竟是绿子,她最可爱的地方就是不死搅蛮缠,她懂得进退的分寸。所以,她的消失和出现都拿捏有度,不伤人,也不自伤,是一种绵柔的磁场。渡边已经不知不觉被她吸引。如果说忠于直子只是一种神圣的守护,是一种践约。那么,爱上绿子,则是现世里的幸福。这种幸福有烟火味,温暖,诱惑。再美的梦,终是要醒的,更何况是并不那么美的相思和煎熬呢?

至于永泽和玲子。永泽,永远被阳光恩泽,所以他优秀,在社会上游刃有余,可以毫无顾忌实现自己的梦想。只是,没有缺憾的人生,不是完整的人生。永泽不会永远好运,他的孤独需要他从高处不胜寒的心理层面上,走下来,与这个世界平视。玲子会找到她的幸福吗?应该会的吧。因为这世界的幸福千千万,只要你愿意付诸真心,会有幸福来敲门。心诚则灵,是吧?

9

当我从回想中把这些人物一个个送归原处,村上的雪,又从指尖冒出来。一朵一朵孤独的雪花,静静地铺满了那片森林。

我想每个人都会有孤独的时候,只是,我们总要积极地找寻应对孤独的方法。有时候,孤独是一味毒药,它能轻易杀死一个人,甚至一个时代。而有时候,孤独更是一种境界,它可以成就一个人的史诗,一个时代的传奇。

推荐信息

  •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700字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0:35:25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蒋记望作为一名理科思维根深蒂固的人,初读书名,说实在的,这本书并不太吸引我,秉承着“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准则,对于纯理论的教育书籍,本人确实不太感冒。不过在后面工作之余翻看这本书以后,才发现它的独特之处,也让我从中获益良多。犹记得以前读到过这么一

  •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0:35:25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后感真的感谢书籍,感谢这个世界上有这样一个教室,可以让我们师者在前行的路上更加勇敢而充满智慧。这是一个奇迹一个来自美国教育的奇迹。音乐在静静地流淌,书页在一张张翻动,面前就是那位狂热的英雄教师和他的孩子们,仿佛我也置身于五十六号教室里了。细细地品味,细细地体会,然后就是一次又

  • 《岛》读后感500字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0:35:26

    《岛》读后感时光荏苒,斗转星移,曾几何时,书已成了我心灵的圣殿、思想的驿站。在茫茫书海中,我发现了那个神秘的《岛》。这是正常人的地狱,也是麻风病人的天堂。它拆散了一个又一个家庭,使一对又一对的爱人阴阳两隔。但在最悲凉的情节里,也始终能看到希望。《岛》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家族的传奇历史,自从出生以来,阿丽

  • 读后感写作注意事项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0:35:26

    读后感写作注意事项1、写读后感不能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切忌原文引用多而自己的感触观点少,应以写“体会”为主。详略得当,重点突出,避免写成流水账,忌做成书摘。2、文章当中要有感而发,带有自己的真实的情感体验,文中应该贯穿情感。应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

  • 莫言长篇小说《生死疲劳》读后感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0:35:26

    莫言长篇小说《生死疲劳》读后感“佛说: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此为我国首位诺贝尔文学获得者莫言长篇小说《生死疲劳》的开篇之言,言明小说的主旨与寓意。《生死疲劳》以主人公西门屯地主西门闹在1950年土地改革被枪毙后转世为驴、牛、猪、狗、猴、人的全部过程,描写了

  • 读《教育的智慧》有感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0:35:26

    学着当个学生读《教育的智慧》有感作为一名小学教师,算算离自己当小学生的日子的确有些年岁了,这日子还算得上的长,并且越来越长。换句话来说,和小学生之间的代沟也越来越大……初读李镇西先生的《教育的智慧》一书,只觉书中字字珠玑,每每能认真品读,总能联想到自身,从而受益匪浅。在读

  • 《活在吾乡》读后感:冷时代的一缕余温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0:35:26

    《活在吾乡》读后感:冷时代的一缕余温文|森记1月6日晚,一场不期而至的冷雨,淅淅沥沥,宣告顺德这个南国的小城已经进入了一年一度的最冷时代。顺德图书馆五楼视听室的灯火,却向外界传递着一本新书《活在吾乡》带给这个夜晚的一缕温暖。由顺德图书馆主办、、未名策划创作室策划执行、顺德社区学院和大良一心志愿者协会

  • 《失去的一天》读后感350字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0:35:26

    《失去的一天》读后感优选作文11班张梓焓《失去的一天》的作者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主人公佩佳,在一天中只做了吃喝玩乐的事情,没有做任何有意义的事。但他的妈妈并没有严厉的批评她,而是带着她一起去了很多地方,让她感受到这一天

  •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0:35:27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怎样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通过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长期以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为了赶时间或省心省事,常常无视学生的自主性。老师拿着教学参考资料,根据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介绍、分段分层,概括段落大意和主题思想,分析作

  •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0:35:27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圆明园的毁灭》讲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景观和它的毁灭,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痛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构思别具匠心。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的优秀篇章。课后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有得有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