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读后感大全>杨绛《我们仨》读后感

杨绛《我们仨》读后感

所属分类:读后感大全 发布时间:2025-05-01 23:51:03

杨绛《我们仨》读后感

文/一只会腾云驾雾的猫

初看《我们仨》的时候,对第一部分与第二部门讲述的古驿道梦境是看不懂,甚至觉得灵异。第二部分的梦,感觉跟第一部中:我们俩老了,有关联,又感觉只是一个梦,一个梦疲惫,沉重的梦。

然而,再次翻阅的时候,才感触到这个梦是那么的真实,那么的令人动容、悲凉,而杨绛先生却用模糊却又不失真实的隐喻讲述了人生中那段哀痛的白发人送黑发人及老年丧偶的经历.......

我们仨失散了

女儿说:“娘,你曾经有一个女儿,现在她要回去了。娘……娘……”

1997年3月4日,钱瑗离开了这个世界。当时,杨绛先生已经87岁,钱钟书仍在医院缠绵病榻。

而时隔一年后,1998年12月19日,钱钟书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杨绛先生做的这个梦记录的也就是这段父女俩相继住院到离世的时期。

在梦里,家是客栈,古驿道的路是去医院的路。杨绛先生一站一站的走,慢慢的送,带着自己的影子,踏着落叶。

堤上的杨柳开始黄落,渐渐地落成秃柳飘拂着嫩绿的长条,周而复始,走了一年多,一路上都是离情。

钱钟书待的311船舱是病房,前舱铺着一只干净整洁的床,雪白的床单,雪白的枕头,杨绛先生描述说是简直像极了医院,也不说是医院。

是不忍还是不愿,还是为了烘托文章得表达。不知道,关于医院,每个人的情感都有不同。

对于医学专业,毕业后一直在医院工作的我来说,医院不具有生畏和羁绊的感情。可是对有人来说,医院是生离死别,是不愿提起的痛。

就像之前的一个朋友,好几次,说好了下班以后在医院大厅碰头,可朋友宁愿在外面站着,也不愿踏进医院一步。后来问朋友为什么,朋友说一进医院就觉得气息很凝重,想起他的母亲。

而在这古驿道上,杨绛先生走了一年多,并作为女儿和丈夫之间的联络员,慢慢走,慢慢送,体味这世间最伤感的痛。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

至此三里河的家也不再是家,只是客栈了。

我一个人怀念我们仨

这一部分最大的感觉是真实,并表达的朴实而无华。

我们仨不是教授、不是文学巨匠,只是普普通通的父亲、母亲与女儿,讲述的也只是一个家庭从两个人到三个人的相互陪伴及成长。

在这个家里,有丈夫眼里“最才的女,最贤的妻”,有会“格物致知”及懂事的女儿,有关爱妻儿、孝敬父母的丈夫。

夫妻恩爱和顺,女儿可爱活泼,一家人相濡以沫风雨同舟,任它是乱世飘摇还是现世安稳,都深信此生没有生离、唯有死别。

杨绛先生的“才”当得起大家的一声赞,而印证“最贤的妻”的桥段,我们最为熟悉的

就是那段《我们仨》中描写的杨绛先生生产后的那一段:

有段时间在牛津,杨绛身在产房,家里只留钱锺书一个人过日子。

钱锺书常苦着脸说:我又做坏事了。

他继续说:我把墨水瓶打翻了,把房东家的桌布染了。

杨绛说:不要紧,我会洗。

钱锺书诧异:那可是墨水呀!

杨绛说:墨水也能洗。

过了几天,又说:我把台灯砸了。

杨绛说:不要紧,我会修。

再过了几天,钱锺书说:我把门轴弄坏了,门不能关了。

杨绛还说:不要紧,我会修。

每次杨绛说“不要紧”,钱锺书就真的放心回去,他对杨绛是全身心的信任。至于那些家里的小毛病,事后,杨绛果然全修好了。

在生活上,一向都是杨绛来照顾钱锺书,“穿衣吃饭都要把他当孩子一样照顾”。

钱锺书的堂弟钱钟鲁说过,大嫂“像一个帐篷,把身边的人都罩在里面,外面的风雨由她来抵挡”。

也许这与当今现实中,女的找对象的条件有点相驳,抛开物质上的客观因素,女孩找对象还是希望对方更多的是能照顾自己,帮助自己解决问题,男方能为女方遮风挡雨。而不是像钱钟书这样,自己都照顾不了,还事事在生活中制造问题。

但在过多的追求女性的独立、被尊重以及家庭地位的同时,我依旧看到了生活的本身,不掺杂任何社会偏见的两个独立的人的生活相处方式,磨合后的两个人最舒适的生活方式。

生活不是你要做多,我要做少,吵架了谁错谁对,而是什么样的相处模式让两个人都舒服,并且彼此都愿意为对方付出,遇到事商量着解决,相互妥协。

在这个家里,父亲自幼能和女儿成为最“哥们”,两人一同读书一同玩闹,是无话不谈的好伙伴。

父亲如顽童般有趣,以赤子之心与书生之气深深爱着女儿,花费巧思灌以心血,陪伴她、照顾她、引她熟知万千世界,令她在风雨飘摇的乱世里度过了她无忧无虑的欢乐童年。

在这个家里,钱钟书出门,不嘱咐我好好照管女儿,而嘱咐阿媛好好照顾妈妈。下大雪的傍晚,13岁的阿媛背着妈妈在雪地把煤球里的猫屎扣干净,只因她知道妈妈怕接触猫屎。

阿瑗长大了,会照顾我,像姐姐;会陪我,像妹妹;会管我,像妈妈。阿瑗常说:“我和爸爸最‘哥们,我们是妈妈的两个顽童,爸爸还不配做我的哥哥,只配做弟弟。”我又变为最大的。

钟书是我们的老师。我和阿瑗都是好学生,虽然近在咫尺,我们如有问题,问一声就能解决,可是我们决不打扰他,我们都勤查字典,到无法自己解决才发问。

在这个家里,女儿是妹妹,是姐姐,是妈妈;爸爸是弟弟,是哥哥,是儿子;妈妈是姐姐,是妹妹,是女儿,一家人相依为命,风雨飘摇的乱世里,甜蜜地生活。

这就是钱钟书、杨绛、钱瑗“我们仨”的家。

《晓说2017》中高晓松说过,小说属于文学范畴,文学是艺术类型之一,而艺术的一个共性特征就是情感体验与逻辑认知的统一。

文学如此,音乐如此,绘画如此,雕塑如此……任何艺术形式都如此,有情感共鸣的作品是可贵的。

而《我们仨》中令人动容与共鸣的,是那浓浓的“接地气”的烟火气息。

在夫妻生活中,杨绛和钱钟书会因一个单词的发音这种小事而争吵;在与父母相处中,去婆家“做媳妇”杨绛会觉得是孙悟空遇到如来佛,作为长子的钟书孝敬父亲,公公却觉得是“口体之养,而不养志”;在工作上,钱钟书会因为一些难言之隐而受排挤;在子女的养育上,钱媛小时候带出去玩走失了等等家庭理短琐事......

而这些也都会发生在每个家庭生活中的事。

《我们仨》中饭后散步的“探险”,三人各自分享遇到的事之把玩的“石子”,钱媛知道“精赤人人”的“格物致知”。在生活中亦是饭后的“压马路”,家人之间的“唠嗑”,以及看见新鲜人事的“八卦”。

就如生活本由琐事构成,保持生活的情趣,与家人分享工作生活的点滴,多交流、多陪伴。

你去看,《我们仨》中发生的某些事儿,在你的生活中也可能发生过......

《我们仨》描述的事本身没有什么深刻重大的内容与道理,但从字里行间的心平气和琐事的描述,让我们可以看到一种有意义又有趣味的家庭生活。

我感受到的仍旧是他们生活中的温暖和爱,如此恬静的、不乱分寸的流淌在艰难生活的每一天当中。

这份温暖和爱,就是他们对人生的态度,早已与他们经历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事毫无关系。

人的一生,短短数十载,有事做、有人爱、能被爱,让自己的人生成为一段愉悦的旅途,这却是一个可深可浅的课题。

面对艰苦,杨绛在书中谈到“我们不论在多么艰苦的境地,从不停顿的是读书和工作,因为这也是我们的乐趣”;面对忧患与世态炎凉,把日常的感受当作美酒浅斟低酌,细细品尝。因为忧患孕育智慧。

从这本书中,杨绛先生当作良师,从她那儿学到怎样有意义地生活:怎样当个好女儿,怎样当个好伴侣,珍惜时间、珍惜身边的人,做一个自己也欣赏喜爱,有趣的人。在作人的大修行上,幸觅得良师,愿寻得更多益友。

推荐信息

  • 《我们仨》读后感:最素的文,最真的情!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0:34:20

    《我们仨》读后感:最素的文,最真的情!从前,读季康先生的《我们仨》,往往对文末那句“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感到唏嘘不已。而今重读,杨先生已逝,可谓“我们三人就此团聚了”。《我们仨》是杨绛先生在96岁高龄之际继续其爱女钱瑗

  • 《人间失格》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0:34:20

    太宰治《人间失格》读后感《人间失格》被很多人说其实就是作者太宰治对自己内心的解剖,在《人间失格》书成当年,太宰治即投水自尽。十八年间,太宰治自杀五次,最后一次终于成功,他的一生,从一开始就是为了赴死。一般人是真的没有办法了解,为什么有人一开始就丧失了对生命和生活的渴望,在这本书里,我们发现原来有些人

  •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300字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0:34:21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桐城市东关小学602班汪天琦今天,我读了一本书,那就是著名的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写的《战争与和平》。《战争与和平》这本书主要写清了人道主义与博爱精神。作者将“战争”与和平两种生活、两条线交叉描写,构成

  • 《骆驼祥子》读后感550字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0:34:21

    《骆驼祥子》读后感《骆驼祥子》讲述的是旧中国北平城里一个人力车夫祥子的悲剧故事。祥子来到城市,渴望以自己诚实的劳动,创造生活。他怀着买车的信念,拼命的赚钱,就像是一个旋转的小陀螺。终于,祥子得到了梦寐以求的车,那辆车对于祥子来说,不知道是他磨破了多少双鞋换来的。可是命运捉弄人,车接二连三的被人夺走,

  • 偷影子的人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0:34:21

    偷影子的人读后感有些人只拥吻影子,于是只有幸福的幻影。爱情里最需要的,是想象力,每个人必须用尽全力和全部的想象力来塑造对方,并丝毫不向现实低头,那么当双方的幻想相遇........就再也没有比这更美的景象了。人要学会克服恐惧,面对现实;才会成长。预知深爱的人的未来,其实并不一定快乐。最棒的回忆就在当

  •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700字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0:34:21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前些日子读了《傲慢与偏见》这部经典的小说,脑子里做了很多思考,有了很多想法,想着今天在新浪博客写一下读后感吧。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正如她自己所说,是在两寸象牙上细细的雕刻,它是奥斯汀的代表作。这部反映婚姻问题的小说是作者作品中最受欢迎的一部,也是她本人最喜欢的作品。作品生动的

  • 《童年》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0:34:21

    《童年》读后感幸福的童年都是相似的,不幸的童年各有各的不幸,当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读完高尔基的《童年》时,我的心犹如澎湃的海潮,久久不能平静,我深刻体验到了字里行间的感情色彩,邪恶中看到善良,黑暗中看到光明,冷酷无情中见到人性的光茫,悲剧气氛中感受到顽强毅力,战胜顽强的力量。《童年》讲述了一段沉重的童年

  • 《简爱》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0:34:22

    《简爱》读后感《简爱》是一本具有多年历史的文学着作。至今已152年的历史了。它的成功在于它详细的内容,精彩的片段。在译序中,它还详细地介绍了《简爱》的作者一些背景故事。从中我了解到了作者夏洛蒂.勃郎特的许多事。她出生在一个年经济困顿、多灾多难的家庭;居住在一个远离尘器的穷乡僻壤;生活在革命势头正健,

  •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900字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0:34:22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应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风筝,它可以代表亲情、友情、爱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诚实,《追风筝的人》读后感。对阿米尔来说,风筝隐喻他人格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为健全的人,成为他自我期许的阿米尔。小说开头和结尾重叠在一起,成为两幅相似的画面:广漠的天空

  • 《永恒的终结》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0:34:22

    《永恒的终结》读后感《永恒的终结》是艾萨克·阿西莫夫最早在1955年完成的小说,奇怪的是,60年来,国内从未出版过该作品的中文版。正如随后附上的国外读者的评论,其中提到,阿西莫夫的基地和机器人系列出尽了风头,多少掩盖了他其他杰作的光芒。中国读者错过了整整六十年的这本书,却当之无愧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