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读后感大全>《追风筝的人》读后感1300字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1300字

所属分类:读后感大全 发布时间:2025-05-02 20:37:24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枣坪小学王小健

傍晚,空旷的黑色的土地,笼罩在橘黄的夕阳染红了的天空下。一只风筝,一根长线,一个人影,一幅让人捉摸不透的画面,那长长的风筝线后面到底是什么呢?

我翻开华丽的封面,开始走进那一片火红的晚霞,头上风筝猎猎作响,耳畔传来了那句真挚的诺言:“为你,千千万万遍。”书的开头,作者那温和轻巧的笔调,描写出了阿米尔记忆中阿富汗,展示了一个少为人知温馨幸福的喀布尔。平日里,我们听到关于阿富汗的,都是跟恐怖主义扯上关系,总以为那是一个人们从出生到死亡都活在枪声中的地方。那份和谐美好,与今日的落魄战乱的鲜明对比,令人震撼!

当然,令人震撼的不仅仅于此。书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两个人,是主人公阿米尔的父亲,一个在别人眼中魁梧正直的勇士,还有阿米尔同父异母、从小一起长大的哈桑。

哈桑善良、重情重义,他毫无保留地为阿米尔付出,这种从血液里自然流露出来的对亲人无私的爱,让我们感动、震撼。"为你,千千万万遍。"而如今我所能想到能毫不犹豫地说出这句话的人,那就是我们至亲至爱的父母。亲情这份深沉的爱,从我们出生开始,就默默地再滋润、保护着我们,你可感觉到了?还是像少年的阿米尔一样,习惯到麻木了?哈桑的勇敢无畏,从小时候时时为阿米尔挺身而出,到临死还保护着阿米尔的家园。这份情谊至深至重,让我们看到他遇害时,心像灌了铅一样沉重难受。

阿米尔的父亲,无论在在阿米尔童年、少年还是成年的眼中,他都是一个铁骨铮铮的硬汉。在阿富汗时,生意上,他千辛万苦的投入获得了富裕的生活,在公益事业上的呕心沥血,让他成为了众人景仰的人物。在逃往美国的途中,他冒死反对俄国士兵侮辱同行的一位阿富汗妇女;在美国生活,他拒绝救济金,靠自己辛苦挣来的钱,养家糊口……父亲无疑成为了阿米尔心目中的标兵,但是,也许正因为父亲的强势,成为阿米尔一直的依靠,使得他性格柔弱。父母把温室营造得太舒适,也是会让儿女长得太过娇气。而后来阿辛汗揭秘哈桑是阿米尔的父亲与仆人阿里的妻子所生时,我们又会大吃一惊。虽然这样的设计不是无迹可寻,因为阿里提醒过,阿米尔和哈桑吃过同一个奶妈的奶,这就是兄弟……但也许是阿米尔父亲的形象太过光辉,以至于我们想小说中的人一样,难以置信一个把盗窃作为一切罪过源泉的人,也会做出这中事情来。但是,阿米尔的父亲也是人,人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总是会有弱点的。他变现出来的硬汉形象,与不敢承认自己的亲骨肉,又成为一个引人深思的对比……在社会中,我们总是为了声誉、利益或者为了生存,而有很多很多的无奈。即使是错,也不敢承认。

看这本书的时候,一直有些痛恨阿米尔,认为他软弱、自私。但是,换个角度想想,阿米尔的性格、行为,都是他生长的环境使然。他年幼失去母爱,在父亲的威严下,渴望得到亲情,得到父亲的认可,所以他选择了牺牲哈桑。阿米尔因为那段风筝往事,一直活在自己的谴责之中。但是,到了美国,我们看到阿米尔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终于冲破世俗的牢笼,真情实意地追求索拉雅,并且得到幸福。尔正当美国平淡的生活拂平了一切如烟如雨的往事时,父亲临终时的一句话,让阿米尔走上了回阿富汗的路--那条赎罪的路。为了祢补心中的缺失,阿米尔费劲周折,找到了哈桑的儿子,并为此与当年侮辱哈桑的那伙流氓展开了激烈的斗争,花尽心思为心灵受到严重创伤的哈桑之子重新找回了生命的意义。看着阿米尔的变化,我不禁想到了,人,总会因为被压迫,而拿出那份沉潜着的勇气与真情。在与悍匪的激烈较量中,他找回了当年的勇气;在开导哈桑之子的同时,他也对生命有了一番新的认识。

危机关头的懦弱无助;亲人面临危险时的慌乱无措;失去亲人时的悲伤孤独,所有的一切都在哈桑之子放飞的风筝中得到了原谅与补偿。应该承担的责任,我们无法推卸;应该克服的困难,我们无法逃避;应该面对的人生,我们无法选择。

这就是生命,它要求我们在风风雨雨中勇于前进,敢于承担,在点点滴滴中细细回味每一份苦与甜,慢慢体会每一份情与怨。

书中的情感不仅仅是亲情,不仅仅是友情,只要是能够沉下心来阅读的人,都会被其中直指人心的情感打动,也会从中折射出自己曾经有过的心绪,比如伤害别人时的快意和犹疑;危机关头的懦弱无助;亲人面临危险时的慌乱无措;爱情乍到时的浮躁不安;失去亲人时的悲伤孤独;应该担当责任时的自私推诿,以及时常涌上心头的自责、自卑和赎罪的冲动……这样的情感没有任何的虚伪做作,是一个人在面临变化的那一刻来不及思索的真实反应,是一个人在夜深人静时最私密的扪胸自问。胡赛尼的笔犹如一把尖利的刻刀,将人性的真实刻画得近乎残酷,却又毫不哗众取宠。

也许故事的结局并不完美,也许有些许苦涩与酸楚。但人生就是这样,犯错,错过,再用一生来挽回。

为你,千千万万遍,你追到你心中的风筝了么?

推荐信息

  • 《发现母亲》读后感700字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0:40:58

    《发现母亲》读后感《发现母亲》看完有一段时间了,书中涉及内容太多,让人一提笔感觉无从。下手,整理一下思绪,把自己当前的所感所想随笔记录下来。这本书的总结成一句就像封面上的那句话: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个人理解这句话有两个层面的涵义:1。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宝宝出生后的头几年是人一生中最最重要的时

  •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读后感550字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0:40:58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读后感青春终将逝去,而我们终将老去。人的青春就是那么十几年,而大学时光是青春中最美好的年华。我们可以放肆地玩耍,疯狂地去爱,大学时的我们做什么事都不太去想后果,想着啥就去做啥,青春就是这样,任我们去自由发挥。大学时的郑微就是这么个充满青春活力的人,她敢爱敢追,敢于不顾后果地去

  • 《天下为家》读后感200字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0:40:58

    《天下为家》读后感我读了漫画《上下五千年》中的《天下为家》的故事。这个故事中,作者为了突出启的贤能把伯益写的很弱智。我看到伯益说:要抓小时候踢我屁股的那个人。我每读这句话,我每次都笑死了。老师让我们去查一下伯益的事例。知道伯益一直辅佐在禹的身边。禹治治水期间伯盖曾经是大禹治水的主要助手,发明一种凿井

  • 《胡桃夹子和四个王国》读后感300字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0:40:58

    《胡桃夹子和四个王国》读后感德国著名作家霍夫曼在1816年出版短篇童话《胡桃夹子与鼠王》,19世纪末法国著名作家大仲马改编,俄国作曲家柴可夫斯基谱曲,改变成同名芭蕾舞剧,从此风靡全球深受大众喜爱。《胡桃夹子和四个王国》便是改编《胡桃夹子与鼠王》的一本绘本。只看封面就让人眼前一亮,仿佛置身于一个梦幻的

  • 《列那狐的故事》读后感200字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0:40:59

    《列那狐的故事》读后感我在暑假读了一本课外书,名字叫《列那狐的故事》。这是一个民间传说,讲述了列那狐在面对狮王的强权,雄狼的霸道,公鸡的弱小无助时,以自己的聪明机警左右逢源的故事。列那狐一方面肆意欺凌和虐杀代表劳动人民的没有防卫的弱小动物,许多鸡兔鸟成了他的腹中之物;另一方面凭借智慧与代表强权豪门的

  • 《流星之绊》读后感700字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0:40:59

    《流星之绊》读后感作者:东野圭吾近期看过好几本东野的书,很喜欢,但觉得不写点什么很快便会忘记,故此开通博客,记录自己所阅读过的各种书单和电影。故事讲述的是三兄妹(功一、泰辅、静奈)小时候偷溜出去看流星雨,结果回来时发现爸妈被杀,长大后一起走上了坑蒙拐骗的道路,在14年后诉讼到期前无意发现线索找出真凶

  •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250字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0:40:59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追风筝的人》是及其美丽而又令人心碎的故事,带给心灵久久无法平息的震撼。爱、内疚、恐惧、羞耻、友谊、赎罪..也许每段人生都会有这些体验,而这些也是生活中的重要主题几乎在书中都得到了体现。如果你是哈桑,你会为朋友付出一切吗?哈桑确实做了,从义无反顾的为阿米尔挺身而出,到为他追回那只

  • 《金锁记》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0:40:59

    《金锁记》读后感“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下去了,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完不了。”曹七巧,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我也说不透。她给我的感觉,像是走在淫雨霏霏的秋天,空气灰暗,路牙子七零八落的样子像是被狗啃过,潮潮的绿苔腻在上边。一只巨手像烂熟的苹果,罩着一股闷气

  • 《思想实验》读后感300字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0:40:59

    《思想实验》读后感1、思想实验或者说思维实验,是理论物理学的研究工具。我们可以在脑子里使用某种设备运行某个简单的实验,以证明或推翻一个假设。2、思维实验在量子力学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像爱因斯坦这样的人,都曾通过传奇的思维实验测试他们类似不确定性原理和波粒二象性这样的想法。3、“薛

  • 《一平方英寸的寂静》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0:40:59

    《一平方英寸的寂静》读后感遥不可及的宁谧我从来没有想到,寂静也会是一种资源。洁净的空气、洁净的水、多样化的动植物种类、干净的土壤……这都可以是需要保护的资源,但你如果告诉我寂静也是一种需要呵护的资源的话,我的第一反应应该是要反问一句:是吗?为什么是这样?因为我已经习惯噪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