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读后感大全>《娱乐至死》读后感1500字

《娱乐至死》读后感1500字

所属分类:读后感大全 发布时间:2025-05-02 02:46:00

《娱乐至死》读后感

从经验上来讲,我一直对外国人写的书持谨慎态度除非读英文原版且英文水平够格,否则每每拿起译本看都陷入云山雾海、过目即忘的痛苦境地。所以,即便媒介传播学的老师在课上几次提起此书,我都没有动心,因为觉得自己看也看不懂。当另外一门课“艺术理论与批评”的老师也推荐这本书时,我认为自己有必要买来看看。第三次,当“导演的空间处理研究”的老师在课堂上再次提及此书时,我摸了摸刚拆开的崭新封皮,觉得一定要仔细、认真地读完这本书。可能正因为心里对难度有所预判,所以才能屡次鼓舞自己坚持读完。

真心建议读之前先看看我这篇读后感,应该可以帮你降低一点难度,抑或是提高你的放弃阈值。

英文名《AmusingOurselvestoDeath》通用译名《娱乐至死》,我觉得翻译成《自娱致死》可能更确切,虽然有点危言耸听。这本书是媒介文化大师尼尔·波兹曼二十年的经典畅销作品(经典确是经典,但“畅销”不知真正的意义有几何?个人感觉可能有相当一部分作品被购买后因无法坚持读完而被束之高阁)。此书初版于1985年,作者深刻地分析了三十几年前,电视蒸蒸日上风靡全美的时代,电视改变了公众话语的内容和意义,政治、宗教、教育、体育、商业和任何其他公共领域的内容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人类心甘情愿地、不求进取地甘愿成为娱乐的附庸。他严肃地警醒大家:长此以往,我们终将毁于娱乐。

三十年前在美国发生的历史,今时今日正在我们的生活中惊人相似地重复上演,横行的不是电视,而变成手机。但其本质是一样的,都是承载着动态影像的屏幕。

此时此刻,如果你闭上眼睛回想一下,我们每天不就是被各种屏幕占满吗?不管是相对整块的时间抑或是碎片化的时间,不就是被各种形态的娱乐内容占满吗?电视剧是故事性的娱乐;电影是情感性的娱乐;除了老牌的综艺节目健在,比如《快乐大本营》、《天天向上》、《非诚勿扰》之类,各种娱乐节目,比如《跑男》、《爸爸去哪儿》、《花儿与少年》、《妻子的浪漫旅行》、《演员的诞生》、《奇葩说》、《吐槽大会》等等,都雨后春笋一般一波又一波地冒出来,其实都是访谈节目的变体,都需要披上更具娱乐性的外衣,甚至连读书都成为娱乐节目。视所能及之处,越来越让人“轻松”了,也就是说,越来越不需要思考了。看过之后,你除了能记住一些情绪、一些散乱的笑点,啥也想不起来了。

是,你可能会说,我们现在是读图时代啊,大家都通过图像来获取信息啊,这没什么大不了的。

所以作者在本书一开始就想用很大篇幅、很充足的事例,来说明媒介形态对文化的巨大影响,简言之:在印刷机统治下的美国,话语清晰易懂、严肃而有理性;而在电视(图像)统治之下,话语变得无能而荒唐。只有口头语言的人在智力上不及有书面文字的人,而“屏幕文化”里的人比前两者都表现得智力低下。屏幕创造出的认识论不仅劣于以铅字为基础的认识论,而且是危险和荒诞的。

相对于图像而言,书面文字算是作者深思熟虑、反复修改的结果,甚至还经过了专家和编辑的检查,它可以被留存和再翻阅。而图像无法提供给我们关于这个世界的观点和概念,除非我们自己用语言把图像转换成观点。看图像只需要能“辨认”,而看文字却需要能“理解”。

图像化的世界,是一个碎片化的世界。一会儿这个、一会儿那个突然进入你的视线,然后又很快消失。这是一个没有连续性、没有意义的世界,一个不要求我们也不允许我们做任何事的世界。

我们的问题不在于屏幕为我们展示具有娱乐性的内容,而在于所有内容都要以娱乐的方式表现出来,让人们看到有动感的画面稍纵即逝却斑斓夺目,不需要观众思考,因为那样在画面上就得是空白的,根本不符合屏幕所需要的表演艺术的要求。所以,屏幕本身的这种性质决定了它必须舍弃思想,来迎合人们对视觉快感的需求,适应娱乐业的发展。从此,人们不再彼此交谈,人们彼此娱乐,人们不交流思想,而是交流图像。

最后再来说说教育行业,一个关系到我们未来的行业,一个也即将成为屏幕侵袭重灾区的行业。教育哲学家们认为:获得知识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因为其中必须有约束、重复、枯燥等等,他们认为学习是要付出代价的,耐力和汗水必不可少。而现在,屏幕每天向我们宣称的就是娱乐教学,让你的孩子在所有科目都能“在乐趣中学习”,甚至是“边玩边学”、“轻松成学霸”!以过来人的经验扪心自问,你信吗?

作者在结尾时的忧虑虽言重,但也该足够警醒我们:如果一个民族分心于繁杂琐事,如果文化生活被重新定义为娱乐的周而复始,如果严肃的公众对话变成了幼稚的婴儿语言,如果人民蜕化为被动的受众,那么这个民族就会发现自己危在旦夕,文化灭亡的命运在劫难逃。

我热爱文字、我敬仰文字、我喜欢阅读,也愿意思考。

也许很多人已经对文字失去耐心,甚至认为(文字)大势已去,(图像)大势所趋,但我仍然相信自己的判断。

“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我不想成为“他们”中的一个。

推荐信息

  • 《谁能战胜野蛮国王》读后感300字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0:41:01

    《谁能战胜野蛮国王》读后感当野蛮大国王来侵袭小不点王国时,小不点国王该怎么办呢?法国殿堂级绘本大师艾瑞克·巴图最新力作《谁能战胜野蛮国王》给了我们解决方法。幽默的故事可爱的人物形象让这本书备受孩子喜爱。封面是亮丽的大红色背景,凶悍的大国王和小不点形成鲜明对比,野蛮国王的挑衅开始了。期待

  • 《逃家小兔》读后感100字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0:41:01

    《逃家小兔》读后感--李沈淑悦今天我看了一本《逃家小兔》绘本书。好喜欢里面的兔宝宝和兔妈妈,他们讲述了爱的捉迷藏的故事。不管小兔走到哪里,兔妈妈就追到哪里,兔妈妈永远跟着小兔守护着小兔。最后小兔哪里也不去,就待在妈妈的身边。我的妈妈就像故事里的兔妈妈一样,不管我走到哪里妈妈都在保护着我,我永远爱我的

  • 《飞鸟》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0:41:02

    《飞鸟》的读后感我們作協的領導李智明寫了篇小說。开始没太認真,没太注意,我以爲寫的是兒童文學。因爲他起了一個叫《飛鳥》的名字,聽起來挺浪漫,像是孩子的故事。北京作協一直致力於小作家文學創作的培养,所以,我以爲他是给孩子写的故事。主观主义害死人,差点放过这个故事。小說《飛鳥》非常有意思,它写的是一個人

  • 《母亲》读后感100字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0:41:02

    《母亲》读后感《母亲》这本书写了,一位母亲在丈夫还在时,丈夫经常打她。丈夫死后,母亲从儿子等人身上学会了自己如何拯救自己的国家。这些内容主要写的是沙皇战争。从中有许多人,如:巴维尔,霍霍尔,尼古拉.维索夫希科夫等人,他们中间有许多放弃家庭,放弃自由,放弃生儿育女都是为了革命事业做斗争。

  • 《多彩的植物城堡》读后感200字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0:41:02

    《多彩的植物城堡》读后感今天,我读了一本《多彩的植物城堡》这本书。书里有许多的花草和蔬菜,比如“菜地里的争论”这个故事,说一只猫咪和蜻蜓正在做游戏的时候,突然听到了争吵声,小猫咪走过去说:“你们在干嘛呢?吵吵闹闹的。”蔬菜们见是猫咪,便抢着说:&ldq

  • 《神奇世界的大明星》读后感100字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0:41:02

    《神奇世界的大明星》读后感王信意《神奇世界的大明星》这本书讲了世界上很多怪物的未解之谜,比如“地狱入口的泰莱湖怪”。1980年5月一名叫埃古尼的村民,曾经亲眼见到湖沼中有一头巨大的黑色怪物在猛烈翻动,犹如彩虹贯空。同年的又一个夜晚,有名叫匹斯卡尔的渔民在埃德扎马河一带捕鱼,突

  • 《安兰德传》读后感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0:41:02

    《安兰德传》读后感我是直觉动物,凭本能生存,阅读是我任性的活法,就是说我想读啥了我才能去读啥。后来发现,选择同类活法的大有人在。比如把美国后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威尔伯自传性质的著作《恩宠与勇气》绍介进来的胡因梦,在译序中提过她曾将此书的美版著作束之高阁达五年之久,其起因在于看见威尔伯凌厉而缺乏空间的眼神

  • 《自然与科学之谜》读后感200字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0:41:02

    《自然与科学之谜》读后感今天我们班儿的同学到阅览室去读书,这里的书可真多呀!我找到了一本儿《自然与科学之谜》就认真地读了起来。书中讲了关于宇宙.自然景观与许多神秘现象的知识,有彩虹之谜,滚雷之谜,还有金字塔能量之谜…………等等等等。就拿其中一篇

  • 《如何成为一名优秀教师》读后感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0:41:02

    《如何成为一名优秀教师》读后感最近我读了《如何成为一名优秀教师》这本书,书中一些新的教育信息、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学方法,对我今后的教学有很多的帮助。从这本说中,我知道了要想成为一名优秀教师,我要做到以下几点:1、我认为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高尚的人格,能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

  • 《美术及其教育》读后感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0:41:02

    《美术及其教育》读后感对于美术教师而言,技能与理论是必不可少的,在本书中既有纵向的中外美术教育发展的梳理,又有横向中西方美术教育特色的比较,脉络清晰。尤其是对美术教育内容的划分,让我有了新的认识。在中国普通美术教育中,具象美术尚占据着统治的地位。但中国传统美术的造型是把握在似与不似之间的度量上。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