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读后感大全>《每一种孤独都有陪伴》读后感

《每一种孤独都有陪伴》读后感

所属分类:读后感大全 发布时间:2025-05-03 01:02:42

《每一种孤独都有陪伴》读后感

我们自以为我们都是理性的,认为我们的行为是由我们的意识来控制的。但事实上我们的行为是由意识和潜意识共同协调来控制的。意识和潜意识一直在我们的内心深处争斗。很多时候意识控制着潜意识,让我们作出一些符合逻辑的行为。但当意识不能控制住潜意识时,行为就会杂乱无章。甚至表现出神经错乱,以至于神经病。

每个人在潜意识里都有自恋,最核心的自恋是控制感。几乎每个人内心深处都认为,我能控制我的人生,我能左右世界。这种预言被称为自我实现的预言,即如果我有了一个什么样的预言,我就会只关注与这个预言相符的信息,并且会将事情朝着我预言的方向推动,而事情一旦背离了这个预言的方向,我会很容易受到刺激。如我预言我是一个睡眠很挑刺的人,这种挑刺就是在捍卫我的这种预言,也就是在捍卫我的自恋。当我修改了我的预言,即我是可以在喧嚣的环境下入睡的,从而我就以后真可以实现它了。因为内心接受程度不同,所以内心预言不同,这就会导致我会有不同的行为。

当一个人一旦大权在握,就很容易变得小肚鸡肠,任何人违逆他的意志,都会遭到他程度不同的报复。这几乎是绝对的权利所导致的必然结果。人们喜欢生活在“我能左右一切”的幻觉里,如果一个人真赢得了这种权势,那么他就会失去对别人意志的尊重,而肆无忌惮地打击一切不服从于他这种幻觉的人。

我们很容易被我们的想法所控制,因为我们认同了这些想法,将这些想法等同于“我”,如果放下这些想法,就好像“我”要消融一样。

怎样才能走出自恋的幻觉?首先,去认识自己围绕着自恋所建立起来的自我实现的预言。每个人的内心中都藏着很多自以为是的想法。对这些自以为是的想法我们都很执着。因此,我们会做一些莫名其妙的努力以捍卫自己的这种想法,而一旦觉察到这些想法,觉察到这些想法上的自以为是,以及我们对他们的执着,就可以在相当程度上放下它们。其次,去认识自己的幻觉被打破时的恐慌和愤怒。如果知道愤怒从哪里来,就可以少发脾气了。如果意识到自己的恐慌的含义,就可以少去控制别人了。最后,就是去认识我们为什么会执着于那些想法,为什么它们会成为我们自恋的幻觉的养料。

自恋的核心就是我希望周围的人能够按照我的想象来行动。它的逻辑是,我总是主动为你付出。而当对方不能对我的付出给予我所希望的回报时,就会收到我的潜意识发出的否定或威胁的信号,你对不起我。关键是,付出者限定了对方回报的方式,你必须以我所渴望的要求予以回报,其他回报我都不想要。而且,付出者还从不诉说自己想要的回报是什么,他们希望自己不必说出来,对方就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如历史上有些大权在握的人,最喜欢这种游戏。他们渴望自己什么也不说,属下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如果属下常做到这一点,他们就会倚重这个属下,否则,就会疏远或打压他。其实不过是自恋幻觉的游戏罢了。

自恋幻觉是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人,这是在压制对方的存在感,最终导致对方试图远离自己而损害了彼此的关系,这是我们陷入孤独感中的根本原因。打破自恋幻觉关键的是,彻底明白自己做某事的初衷是为了自己。这是自己的选择,所以是自己为这一选择负责,而不是别人为自己负责。

投射与认同,是人际关系中非常重要的心理机制,每一个人际关系中都充斥着投射与认同。然而,有些人会特别执着。他投射时,抱着强烈的愿望,渴望对方以他所希冀的方式回应他,如果对方不这么做,他会严重焦虑,认为对方不爱他。这种心理机制被称为投射性认同。

投射性认同是在玩孤独的游戏。玩这种游戏的人,只渴望他投射你认同,但却拒绝你投射他认同。这样一来,这种关系就失衡了。这样的人,他看似在乎你,但其实他在乎的是他投射到你身上的幻象,他会诱导你或强迫你以他所渴望的方式对待他。而你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存在,他会视而不见,他既不关心你的想法,也拒绝真正了解你。

真实就是美,不完美才是好东西。人们在恋爱中,认为对方太完美了,所以不敢接近或不敢破坏这个幻想,但其实是我们惧怕自己的不完美被对方看到。

启迪:人性存在很多弱点。如自恋、自以为是、喜欢控制别人和评价别人,这些幻想出来的东西都有一套自己能够解释的自洽逻辑,并执着的捍卫着它。其实这些行为都是因为人的内在的关系投射到外部的人际关系的反映。他们之所以对别人那么感兴趣,不过是渴望将自己的自恋幻觉强加给别人而已。所以,无论是在社会领域还是私人领域,将注意力收回到自己身上,明白一切都是自己的选择,并彻底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放下对别人的控制欲望。一旦我们做到了这一点,我们就会尊重自己的生命,尊重自己的选择,值得感谢已经拥有的一切,从而可以更踏实的活在当下,活在真实的世界里。相反,当我们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别人身上时,你的世界就很容易是一个怨气冲天的世界。

推荐信息

  • 托尔斯泰著作读后感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0:33:09

    托尔斯泰著作读后感最近忙中偷闲,阅读了列夫。托尔斯泰大师的三部经典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对俄罗斯的历史有初步的了解,把一些零散的感受写下来。俄罗斯是从东罗马帝国分裂出来的国家,当时叫大公,大的封建王侯。经历几代封建帝王,俄罗斯发展为帝国。但其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转化的历程较西方欧洲国家

  • 《平凡的世界》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0:33:09

    《平凡的世界》读后感平凡,是生活的本色。咱们每一个人,对于这个浩缈的世界来说,都十分渺小、脆弱、微不足道。这个世界也是平凡的,悲与欢、生与死、穷与富、世事的变更,于历史的长河来说,无非是些平凡事。纵观《平凡的世界》全书,字里行间流淌的全是浓浓的爱意,对土地、对父老乡亲的深厚情意,有亲情、友情、感情。

  • 读《城南旧事》有感400字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0:33:10

    读《城南旧事》有感说起童年的事,二三事是寻常数,又似乎数不胜数。童年的事多数像是含在嘴里的糖,还没说甜味就滋润进心田。童年的事离自己多远也如数家珍,历历在目!《城南旧事》里讲述了的五项事:小英子在惠安馆里和小妞子、秀贞的事;在新帘子胡同和陌生人订的“我们看海去”的约定;长心眼

  • 《瓦尔登湖》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0:33:10

    《瓦尔登湖》读后感朱璐瑶细细品读《瓦尔登湖》,我看见梭罗扛着斧头从他破烂的小木屋走出来,步伐轻盈;我看见他的眼睛如湖水般清澈,他的内心如平静的湖面,波澜不惊。闭上眼睛,我看见老庄在湖边论道,是那样的轻声细语,仿佛怕吵醒湖里的游鱼,还有那岸上的鸟兽。湖边青葱的树木,因为有了湖水的滋养而充满灵性,它们为

  •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200字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0:33:10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在骄阳似火的夏日中,我读了中国十大名著之一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让我懂得要珍惜生命。《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的作者是海伦·凯勒。这本书讲的是海伦·凯勒是怎样变成盲聋哑人的故事,一开始她对生活非常的失望,脾气很暴躁,常常发脾气,扔东西。但

  • 语文8大学习习惯助你 彻底征服语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0:33:10

    语文8大学习习惯助你彻底征服语文!1、勤读课外书籍语文学习最重要的内容是读书。要学好语文,光读好课堂上用的教材是远远不够的,中国教育频道里面提供了较多个版本的教材,学生有时间有精力可以学习自己所用版本外的教学版本。每个地方每个学校所用的版本都是有所出入的,但是高考就考一份卷子,每个学校都有考得很优秀

  • 《一个不能没有礼物的日子》读后感150字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0:33:10

    《一个不能没有礼物的日子》读后感今天,妈妈给我讲了《一个不能没有礼物的日子》。第一次读的时候,妈妈问我,熊妈妈的纽扣是在哪里掉的呢?我都回答不上来。第二次读的时候,我发现了好多线索,比如,从环衬页开始,小熊哥哥的风筝和姐姐的雨伞,就已经留下了线索。熊妈妈做圣诞节吊饰的时候,小熊已经把妈妈的纽扣放在手

  • 致力于读书而提高写作的三条定律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0:33:10

    致力于读书而提高写作的三条定律第一条铁律:精读与泛读相结合。精读是打基础,这也是写作必须经过的第一步。没有深入细致的精读,就不能深刻地领会书籍的精髓所在。回想一下,从小到大读过的那么多书,有几本还有印象?绝大多数书可以说已经忘记得一干二净了。读了那么多书,为什么还是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再看看古人,看看

  • 《人间失格》读后感500字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0:33:11

    《人间失格》读后感"我总是因为不能拒绝别人,而承受痛苦""真希望去一个没有女人的地方。""人总是这样虚伪,我最好的朋友也一直认为我是个入过监狱,且总是害女人死,用女人钱的烂人。"其实叶藏小时候是个天赋异禀的孩子,他总是能找到拿高分的诀窍,也是一个爱看书有思想的孩子。他喜爱世界上的真与善,可总是被伪善

  • 《中国神话传说》读后感1500字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0:33:11

    《中国神话传说》读后感------潘昕临《中国神话传说》为袁珂所著。袁珂是作者的笔名,作者原名袁圣时,成都人,生于1916年7月12日,逝于2001年7月14日,享年八十五岁。生前袁先生曾著有许多著作,多与中国古典神话相关。袁珂于1941年毕业于成都华西大学的中文系,1946年任台湾省教育厅编审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