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三袋米的故事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文章的题目是《三袋米》。读了之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文章讲了一个普普通通的小男孩,他的父亲早早地离开人世,留下的是两间残破不堪的瓦房和男孩年迈的奶奶。生活的重担全落在男孩的母亲一个人身上。当这个男孩考上当地重点中学的时候,不幸的事情发生了——母亲得了风湿病,不能再种地挣钱供他读书了。虽然考上重点中学,可每人每月需要交的三十斤大米对男孩的家庭说可想而知意味着什么。男孩想退学。母亲知道后告诉他说:“孩子,你只管好好读书,其它的事不用管”。没过多久,这位母亲给孩子带来了米,可都是些杂色米。这件事被负责的师傅知道了,说她爱占便宜。第二个月送来的米同上次一样,第三个月来送时,母亲跪在师傅面前说这些米是她讨来的,不要告诉别人。就这样这位母亲靠乞讨供男孩读完高中。最后,这个孩子被清华大学录取。
这个母亲是多么伟大啊!为了让儿子读书,她每天要到十几里外的地方去讨米,尽管自己患上了风湿病,为了能让孩子安心读书,自己天天在忍受痛苦,默默地奉献,这一切还不让儿子知道。所以,我觉得平常的三袋米我们可以称得出重量,而母亲为儿子上学乞讨来的三袋米却无法计量。因为母爱无法计量!这篇文章带给我的是心灵的震颤,是更悠长的思索!在沉甸甸的母爱面前,再华丽的辞藻,再动听的言语也显得苍白无力,唯有无言的沉默。
此时此刻,我想到了自己,想到了我是怎样对待如此珍贵的母爱,母亲无处不在的爱我把它当成负担:睡前的一杯热牛奶;雨中的一把花折伞;还有窗前为我守候的一盏明灯;这点点滴滴都是母爱啊!然而我曾无视它的存在,把世上最伟大的母爱给浪费了!今天读了《三袋米》这篇文章使我深深懂得母爱的伟大,以后要珍惜母爱,不浪费时光,好好学习,以报答母亲!
第2篇:三袋米的故事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这是一个特困家庭。儿子刚上小学时,父亲去世了。娘儿俩相互搀扶着,用一堆黄土轻轻送走了父亲。
母亲没改嫁,含辛茹苦地拉扯着儿子。那时村里没通电,儿子每晚在油灯下书声朗朗、写写画画,母亲拿着针线,轻轻、细细地将母爱密密缝进儿子的衣衫。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当一张张奖状覆盖了两面斑驳陆离的土墙时,儿子也像春天的翠竹,噌噌地往上长。
望着高出自己半头的儿子,母亲眼角的皱纹长满了笑意。
当满山的树木泛出秋意时,儿子考上了县重点一中。母亲却患上了严重的风湿病,干不了农活,有时连饭都吃不饱。
那时的一中,学生每月都得带30斤米交给食堂。儿子知道母亲拿不出,便说:“娘,我要退学,帮你干农活。”
母亲摸着儿子的头,疼爱地说:“你有这份心,娘打心眼儿里高兴,但书是非读不可。放心,娘生你,就有法子养你。你先到学校报名,我随后就送米去。”
儿子固执地说不,母亲说快去,儿子还是说不,母亲挥起粗糙的巴掌,结实地甩在儿子脸上,这是16岁的儿子第一次挨打……
儿子终于上学去了,望着他远去的背影,母亲在默默沉思。
没多久,县一中的大食堂迎来了姗姗来迟的母亲。她一瘸一拐地挪进门,气喘吁吁地从肩上卸下一袋米。
负责掌秤登记的熊师傅打开袋口,抓起一把米看了看,眉头就锁紧了,说:“你们这些做家长的,总喜欢占点小便宜。
你看看,这里有早稻、中稻、晚稻,还有细米,简直把我们食堂当杂米桶了。”
这位母亲臊红了脸,连说对不起。熊师傅见状,没再说什么,收了。
母亲又掏出一个小布包,说:“大师傅,这是5元钱,我儿子这个月的生活费,麻烦您转给他。”
熊师傅接过去,摇了摇,里面的硬币丁丁当当。他开玩笑说:“怎么,你在街上卖茶叶蛋?”母亲的脸又红了,吱唔着道个谢,一瘸一拐地走了。
又一个月初,这位母亲背着一袋米走进食堂。熊师傅照例开袋看米,眉头又锁紧,还是杂色米。
他想,是不是上次没给这位母亲交代清楚,便一字一顿地对她说:“不管什么米,我们都收。
但品种要分开,千万不能混在一起,否则没法煮,煮出的饭也是夹生的。下次还这样,我就不收了。”
母亲有些惶恐地请求道:“大师傅,我家的米都是这样的,怎么办?”熊师傅哭笑不得,反问道:“你家一亩田能种出百样米?真好笑。”
遭此抢白,母亲不敢吱声,熊师傅也不再理她。
第三个月初,母亲又来了,熊师傅一看米,勃然大怒,用几乎失去理智的语气,毛辣辣地呵斥:
“哎,我说你这个做妈的,怎么顽固不化呀?咋还是杂色米呢?你呀,今天是怎么背来的,还是怎样背回去!”
母亲似乎早有预料,双膝一弯,跪在熊师傅面前,两行热泪顺着凹陷无神的眼眶涌出:“大师傅,我跟您实说了吧,这米是我讨……讨饭得来的啊!”
熊师傅大吃一惊,眼睛瞪得溜圆,半晌说不出话。
母亲坐在地上,挽起裤腿,露出一双僵硬变形的腿,肿大成梭形……母亲抹了一把泪,说:
“我得了晚期风湿病,连走路都困难,更甭说种田了。儿子懂事,要退学帮我,被我一巴掌打到了学校……”
她又向熊师傅解释,她一直瞒着乡亲,更怕儿子知道伤了他的自尊心。
每天天蒙蒙亮,她就揣着空米袋,拄着棍子悄悄到十多里外的村子去讨饭,然后挨到天黑后才偷偷摸进村。
她将讨来的米聚在一起,月初送到学校……母亲絮絮叨叨地说着,熊师傅早已潸然泪下。
他扶起母亲,说:“好妈妈啊,我马上去告诉校长,要学校给你家捐款。”
母亲慌不迭地摇着手,说:
“别、别,如果儿子知道娘讨饭供他上学,就毁了他的自尊心。影响他读书可不好。大师傅的好意我领了,求你为我保密,切记!切记!”
母亲走了,一瘸一拐。
校长最终知道了这件事,不动声色,以特困生的名义减免了儿子三年的学费与生活费。
三年后,儿子以627分的成绩考进了清华大学。
欢送毕业生那天,县一中锣鼓喧天,校长特意将母亲的儿子请上主席台,此生纳闷:考了高分的同学有好几个,为什么单单请我上台呢?
更令人奇怪的是,台上还堆着三只鼓囊囊的蛇皮袋。此时,熊师傅上台讲了母亲讨米供儿上学的故事,台下鸦雀无声。
校长指着三只蛇皮袋,情绪激昂地说:“这就是故事中的母亲讨得的三袋米,这是世上用金钱买不到的粮食。下面有请这位伟大的母亲上台。”
儿子疑惑地往后看,只见熊师傅扶着母亲正一步一步往台上挪。我们不知儿子那一刻在想什么,相信给他的那份震动绝不亚于惊涛骇浪。
于是,人间最温暖的一幕亲情上演了,母子俩对视着,母亲的目光暖暖的、柔柔的,一绺儿有些花白的头发散乱地搭在额前,儿子猛扑上前,搂住她,嚎啕大哭:“娘啊,我的娘啊……”
三袋米,代表了大如天、重如山的母爱。也许不是所有的父母,都像这位母亲一样在艰难中支撑起儿子的天空。
但天下父母对孩子的爱,都是一样的。父母恩难报,他们给予了我们一生中不可替代的——生命!因此,孝顺父母不能等,让我们用心去感恩。
第3篇:三袋米读后感
爱,如一江春水,温柔无比;如一簇篝火,温暖人心;如一块拼图,填补空虚;如一首赞歌,可歌可泣。
《三袋米》由真实故事改编,讲述了失去父亲的特困生郭亚林被贫病交加的母亲多秀含辛茹苦拉扯到大,最终不负众望,考上清华大学的故事。在电影中,可能更多人看到的是母亲那伟大无私的爱,可我认为,电影所表现的不只是母爱,而是当今社会上所缺少的“爱”。
首先在“爱”这方面最突出的无疑是主角母亲,为了能让孩子上学,顶着严重风湿的疼痛和随时都用可能晕倒的危险在地里干农活,为了让孩子打消辍学的念头,在自己家只有6块的存折后加了两个0以说明自己交得起学费,结果被村民指欠债不还,家中的稻谷几乎全用来给疯狂的村民还债,在绝望之中,不得不靠乞讨去勉强供他上学学费……无疑,这如水般的温柔感人肺腑,不止这些,影片中这位母亲对他人的爱也同样是暖心,比如顽皮的三赖在同学干活时用弹弓射人而被抓起来,多秀为了不让其受伤害,撒谎说三赖是自己喊过来干活的,使本来与同学有点疏远的三赖一下子融入到了大家中间。
“子之爱”在影片中同样被表现的淋漓尽致。亚林从小就知道帮母亲干农活,在得知中学学费的昂贵后,便想要放弃学业,回到家中帮母亲干活,虽然在母亲死命的劝阻下,还是进入了重点高中,但不忍心看到母亲为自己还未交齐的学费天天操劳,坚持每天站着上课。为了给母亲买风湿药,顶着被处分的危险在同学之间倒卖歌带,在得知母亲乞讨后,决定去广州打工,不再让母亲受苦,虽然最后依然以失败结尾,但这种爱令人感动。
影片中的爱不只体现在母子之间,同学之间、乡亲之间也充满着温暖的爱——三赖邀请亚林去县城倒卖一部分歌带后,把剩下的以及一台大收音机都送给了亚林,只是为了能让他换钱给母亲治病;杨老师在得知亚林家境困难时,将自己的积蓄充当了他的学费;多秀乞讨到的百家粮是由各种粮食混在一起的,但学校只收大米,然而收米的人却连续两次网开一面,多秀第三次拿杂米来时告诉愤怒的收米人这杂粮是乞讨来的,于是收米人又一次破例收下了杂米;村民一致认为亚林家真的有六百块,却一直赖着帐不还,梁校长告诉了大伙真相,并鼓励众人捐钱为亚林凑足学费,在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最后终于为亚林家凑足了六百块钱……
亚林与多秀的母子之爱、同学之间的友情之爱、村民之间的朴素之爱,交织融合在一起,变成了《三袋米》这一广为流传的故事,变成了这样一个和谐的社会——我不由得感叹那人与人之间朴素的关系,母子之间没有叛逆,双方都在无时不刻为了对方而努力着;同学之间没有碰撞,有的只是对他人的关心;村民之间没有勾心斗角,没有一个人觉得与自己没关系就不捐钱,也没有一个人捐钱是为了自己的私利……这一切的一切都是由于一个字:爱。
反观我们现在的社会,且不说职场、官场的黑暗,仅仅在日常生活中就能发现很多令人寒心的事情:马路上震耳欲聋的车喇叭声,因为不小心的剐蹭而大吵大闹,两个拾荒老人为一袋垃圾而大打出手……的确,现在的人好像有点太缺少爱了。
那年,我在骑车时因来不及刹车,扑到了一辆急停的小汽车后备厢上,我十分害怕,看着车主表情严肃的走了出来。谁知,那个人一开口便问我有没有事,接着反复确认我的身体没什么大碍后便走开了,车的事连提都没提过。几周前,一位朋友同样也是在骑车,同样蹭到了一辆车上,但这次只有轻轻的一下,据朋友说,连漆都没掉一块,但车主却一直闹着要赔钱——我并不认为这两起事件是偶然,这是如今人们越来越缺少爱的标志,现在的人,为了自己的生计,抛开了自己的爱人之心,以冷冰冰的眼神对人,使得社会也变得冰冷,真的有人希望变成这样子吗?显然没有。既然如此,让我们一起用爱来改变他吧——爱别人,关心、帮助、包容他人,让我们的社会变成充满爱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