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
“在这个世界上,不单调的东西让人很快厌倦,不让人厌倦的大多是单调的东西,向来如此。我的人生可以有把玩单调的时间,但没有忍受厌倦的余地。”这是书中一位主人公——十五岁少年田村卡夫卡的一句话。田村卡夫卡的思想与灵魂让我十分羡慕与敬佩,他是最顽强的十五岁少年。他在孤独中独行,在独行中成长。
虚构且令人意想不到的情节常常让人眼前一亮。当看到这本书的名字时以为会与小说家卡夫卡有关联,但是我完全想错了,这本书的题目就已经把我吸引住了。《海边的卡夫卡》是村上春树的一部长篇小说,延续了他一贯的虚构的故事设定,又深刻投射出现实社会的影子。
书中两条线索并行,一条线索就是田村卡夫卡离家出走并逐渐成长的经历。田村卡夫卡为了挣脱父亲的冷酷与诅咒,毅然决然地在十五岁生日离家出走。他试图去另外一个地方来摆脱父亲的诅咒,但那些诅咒如同宿命般还是发生了,只不过是以不同的方式。在离家出走的过程中,他努力改变自己提升自己,为自己选择的安身之地便是图书馆。“我不相信手掌的纹路,但我相信手掌加上手指的力量”,毕淑敏的这句话也是书中十五岁少年的写照。但他也曾试图拒绝现实、逃离到“森林”,来追求精神成长。不过最终也接受了“母亲”的劝告,直面现实、融入社会、承担起责任。
田村卡夫卡是我们每个人的凝结,我们都是田村卡夫卡的现实人。成长对于我们来说不仅仅有身体上的成长,同时也追求精神成长。每个人的人生不存在宿命,人生都是通过自己努力争取来的,我们要相信手掌加上手指的力量。在我们的成长道路中不免会遇到不顺心、有孤独,但这并不是让我们一蹶不振的理由,恰恰相反这些更应该成为成长道路上的精神丰收。
相信自己,终会由软绵未定的灵魂变为最顽强的少年。(刘玥)
第2篇: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
没有人永远十五岁,但却永远有人十五岁。我们的十五岁逝去的已经太久了,还记得那时候的自己吗?我们自信洋溢,觉得世界在脚下。有时候会迷茫,不知道未来的方向。也会孤独,有倾诉的欲望,可又觉得无人理解,是自己眼中的大人,却还是大人眼中的熊孩子。总之,十五岁是个充满无尽幻想、无限可能,同时又矛盾重重的年纪。前几年,曾流行一句话“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村上春树就是这样的作家,他历经半生风雨,在53岁那年,带着一颗如十五岁少年般纯粹的心,创作了长篇小说《海边的卡夫卡》。相比于《挪威的森林》,《海边的卡夫卡》在谋篇构思,人物塑造,主题等方面都有所突破,更富魅力。想借这篇文章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我的阅读感受。
一、巧妙的文学构思
小说在谋篇布局上采用的是两条线索齐头并进的方式。奇数章节讲述的是一个名叫卡夫卡的十五岁少年离家出走的故事。偶数章节则是以一个失去一半灵魂的老年人中田为主角展开的。就阅读体验来说,这样的构思,在最初时确实给阅读增加了不少难度。不了解故事的架构,容易产生坠入云雾的错觉,这一章在讲卡夫卡,下一章却换成了中田,而且又一直找不到两者之间的联系,会觉得不知所云。但是,耐着性子读上几章之后,就会习惯作者的这种谋篇布局,甚至惊叹于作者的匠心独运,不由得在心中赞许,原来小说还可以这样写。其实认真阅读之后会发现,两条线索并非真的没有交集,在第38章里,中田来到甲村图书馆,这是卡夫卡工作的地方,但此时的卡夫卡却在山中小屋。中田与佐伯见面,而后佐伯死去。在这里线索相交,产生第一次真正的交集,如同两条河流终于交汇。
在叙述人称上,作者也是下了一番功夫的。在奇数章中,用的是第一人称叙事,“我”就是卡夫卡,在阅读中会不自觉的就被带入,把自己化身这个十五岁的离家少年,真切地体会他的喜怒哀乐,他的迷茫、挣扎。而在偶数章中,作者则采用的是第三人称行文,中田是客观的存在,我们站在台下,看着主角进行他的表演。一举一动,清清楚楚。
小说开始,作者在主人公身上沿用了古老的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的诅咒。像俄狄浦斯王一样,卡夫卡也被父亲施以诅咒。为了摆脱诅咒,卡夫卡选择出走。然而,宿命是无法摆脱的,就像这本书里说的,不是人选择命运,而是命运选择人。命运无法摆脱,那到底是像俄狄浦斯王那样彻底毁灭,还是选择自我救赎,卡夫卡最终做出了抉择。
一、丰满的人物形象
我想谈谈小说中星野这一人物。着墨不多,算是次要人物,但是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他太普通了,普通到像极了我们每一个人。在他身上,更容易找到自己的影子。从小跟着阿爷生活,曾在自卫队待过,现在是一位货车司机。此前的人生平淡如水,每一天都像在重复前一天,直到遇见中田。中田的出现,使星野平淡的生活泛起涟漪。本就是让中田搭趟便车,但因不放心头脑不好,又不识字的中田一个人去四国,善良的星野便决定陪同前往。一路上,他像骑士一样守护着中田。带中田去图书馆查阅资料,替中田寻找世界边缘的路口,甚至在中田去世后,冒着会惹上官司的风险,替中田完成遗愿,关闭石头入口。在善良和爱的支撑下,一次次突破自己内心的恐惧,只为帮助朋友。星野身上所蕴含的人性美,使得这个平凡的小人物也能发出万丈光芒。
三.深刻的主题思想
《海边的卡夫卡》是一部“成长小说”。小说中的人物,都在或探索,或放弃,或弥补自己的成长之路。
主人公卡夫卡在十五岁生日那天,选择离家出走,渴望成为世界上最顽强的少年。他试图摆脱诅咒,摆脱命运。他选择的方式是逃离。后来终究没有逃脱命运,还是应验了诅咒。迷茫而不知所措的卡夫卡离开小屋,走进森林深处,他边走边丢弃随身带的东西。指南针,柴刀,做标记的喷漆罐,甚至是以前从不离身的尼龙背袋。这透露出什么样的讯息呢?卡夫卡随时想终结他十五岁的生命。而边走边丢掉的物件,也是隐喻,意味着他放弃了成长,放弃了责任,放弃了自我救赎,这个少年在一步一步走向毁灭。
在森林深处的“世界边缘”,他结识了同样十五岁的少女,并不打算再返回人间。这也是卡夫卡放弃成长的象征,他要把自己永远留在十五岁的虚幻里,拒绝再长大。还好佐伯出现,劝说了卡夫卡,并把自己的血滴在他身上,劝说他离开这里,重回人间。用鲜血作为回去人间的媒介,这也许是作者在隐喻成长是带着伤痛的吧。回到人间的卡夫卡,选择重回校园,从拒绝社会到融入社会,从放弃责任到回归责任,他没有像俄狄浦斯王那样毁灭,而是完成了成长的自我救赎。读到这里真心为这个少年高兴,差一点,就差一点,他就彻底失去自我了。
与卡夫卡成功自我救赎相对比的便是佐伯。因为青梅竹马的意外去世,她便从此拒绝了成长,选择封锁了自己的内心,把灵魂永远留在了十五岁。往后的人生里,佐伯只是一具躯壳,如空气一般存在着,又被忽略着。悄无声息地活着,又悄无声息地离开,来过人世,又像不曾来过。现世中的佐伯无疑是失败的,她不肯走出十五岁,不肯面对成长。但作者是善良的,他可能不忍心看到一个生命就这样悄无声息地来,再悄无声息的离开。所以,在虚幻的世界里,他安排佐伯去引导一个同样想逃避成长的男孩。这大概也算是佐伯的一次重生吧。
作者把卡夫卡离家出走,佐伯失去恋人,中田失去记忆,全部都设定在了十五岁。我认为是有意为之,其实他是在告诉我们,成长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挑战,成长的道路充满险阻。有些人在成长的路上迷失了自我,有些人在经历挫折后一蹶不振,还有些人在这条充满坎坷的路上,披荆斩棘,勇往直前。对待成长的不同态度,不同方式,最终产生了不同的人生。
成长很痛,却没有人能够拒绝成长,也没有人能够代替自己去经历。作为一名教师,我的学生们正值青春,也都在成长的路上摸索着。除了朋友,老师也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传道、授业、解惑”也许有更广泛的内涵吧。“解惑”不止是学术的迷惑,也有成长的困惑。但我深知有些成长的痛苦是他们必须自己去承受的,所以也不期可以做他们的引导者。可是如果可以用自己经历过的青春,有限的经验,倾听他们的成长困惑,给予他们一点建议,或许可以让他们少走一点弯路,少一点成长的迷茫和艰辛吧。
第3篇: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1000字3
我一直认为在路上是一种最完美的状态。已然逃离所在地,仍未到达终点,对未来充满未知、想象和期待。
《海边的卡夫卡》这部小说采用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如同这首上面同名歌词一般,充满了各种象征性的隐喻,文中常出现的一句话便是“世界本身就是一种隐喻。”当小说随着主人公的旅途结束时,读者大概便会从这些隐喻中得到各自想要的解释。整个故事并不复杂,由十五岁少年田村卡夫卡和老人中田各自旅途中所发生的故事构成两条主线,并最终融为一体。
田村卡夫卡由于父亲的预言:“尔将弑父,将与尔母、尔姐交合”。所以离家出走,有着明确的目标,即完成自我救赎,并成为世界上最坚强的十五岁少年,黑色乌鸦作为纯理性自我的化身,总会在犹豫、纠结、迷茫、矛盾时出现。离家出走在我看来既是一种逃避现实,又是一种自我修行的方式。如同小说中的一句话“从沙尘暴中逃出的你已不再是跨入沙尘暴时的你,是的,这就是所谓沙尘暴的意义。”同样也是人生的意义。我们从不同的地方逃离,并逃往不同的地方,我们会发现地点本身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内心的平静和满足。但同时小说中出现的林中小屋在我看来却是一个完美的存在,人们会在这里找到平静和满足,入口石打开后森林深处同样也令人沉迷其中如同沉迷幻想中一样。因为现实生活中这种地方是不存在的。最终田村从森林中走出,带着《海边的卡夫卡》这幅画,带着佐伯的嘱托,回到了东京,回到了现实世界,并成为了现实世界的一部分,黑色乌鸦告诉他,你的选择是对的,因为生活还是要继续。尽管做了很多努力。但是依然没有逃脱父亲的可怕预言,一种宿命论笼罩着整个人生,让人产生一丝无奈和悲伤。但这也正是人生的意义不是吗?即便无力改变世界,改变命运,也不应该放弃抵抗。这才是世界上真正的最顽强的十五岁少年。
中田作为另一条故事线,他的旅程从东京到四国,充满各种奇幻的事情发生。他在战争中失去前半生的记忆,不识字,傻傻的,如同他自己所说“空空如也,一副躯壳。”他的整个旅途没有任何清晰的目标,他在寻找什么,却又不知道要寻找什么。如同他本人性格一样走一步看一步,从不计划思考未来,只做当下该做的事情,而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完全凭借直觉的指引。在我看来其实他在寻找自我,当他完成自身的使命时,便安然入睡走向死亡。中田代表了世界上的这样一类人,他们除去工作、财产、衣服、饰品等等,不过是一副躯壳,被命运的钟摆所支配,这样的人生活中难道不是很多吗?但不同的是:中田是幸福的圆满的,因为他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尽管那并非宏图大志。中田的旅途给了他旅途中的伙伴中野君——一个普通的卡车司机,这样一个机会去思考“我是谁?”。同样也让我们再次思考这样一个将会贯穿每个人一生的哲学问题,直至你找到正确的答案,但是人生中真正正确的答案是无法诉诸言语的,只能用心去感受。还是那句话,从沙尘暴中逃出的你已不再是跨入沙尘暴时的你,是的,这就是所谓沙尘暴的意义,人生的意义,寻找的意义。
人的自我救赎,自我寻找,会发生在不同年纪、不同性别、不同身份、不同经历的每一个人的身上,并通过某种符合自身的方式去寻找某种使自身达到圆满的状态。由于大部分人对于现状的不满,于是渴望逃避原本的生活,上路寻找,期待在远方找到治愈的良药,但我们不应该对于距离这种东西有太多的期待,毕竟真正的圆满如果不能在内心深处寻得,那么就不可能在其他任何地方找得到。
这就是为什么我认为在路上是一种最完美的状态,已然开始,犹有希望。希望我们每个人都曾经寻找过自己,才能够安然入睡。
第4篇: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1000字1
《海边的卡夫卡》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作品,故事主要讲述了主人公卡夫卡在弑父辱母后寻求解脱的故事。村上春树的故事主角以往都是落魄中年人这一类人,但这部作品却是村上第一次把视角交给青年人,就像村上自己所说的一样“之所以想写少年,是因为他们还是‘可变’的存在,他们的灵魂仍处于绵软状态而未固定于一个方向,他们身上类似价值观和生活方式那样的因素尚未牢固确立。”而书中的卡夫卡也绝不是一个普通的少年,他幼年时被母亲抛弃,又被父亲诅咒,他的经历有些夸张,但又像极了现实中我们在十五岁时心在绝望与希望中碰撞,世界在现实与虚拟间转换的时期,但他决心“成为世界上最顽强的十五岁少年”。而村上也决心让他去改变,让他获得救赎,让他自己去外面的世界,去经历人间的冷和暖,让他领教世界是何等凶顽,同时又得知世界也可以变得温存和美好。
在卡夫卡成长的过程中离不开大岛的指导,对于卡夫卡世界观的塑造,大岛给了他明确的方向,大岛是血友病患者,没法从事危险活动,却极其喜欢开车还要把车速度开到最大,就像他说的那样“开出速度,发生交通事故就不是折断手指那样的小事故。而若大量出血,血友病患者也好健康人也好生存条件都差不多公平!不必考虑凝固不凝固那类啰嗦事,可以怡然自得无牵无挂地死去。”他并不害怕死亡,他时常听着完美的音乐和演奏开车,他告诉卡夫卡,不要畏惧死亡要去体会人生,去了解真正的自己。在被大岛带到林中的小屋中之后,卡夫卡开始去真正的找寻自己,做饭,看书,听音乐。卡夫卡控制自己不去思考他开始去探寻哪处原始的深林,去眺望天上的繁星,在大雨来临时他赤身着裸体,任凭雨点落下,用心的去感受大自然。
可以说是大岛让卡夫卡的生活渐渐明了,而对佐伯的爱确实让卡夫卡获得了新生。在初见佐伯时,卡夫卡就被她深深吸引,她过于完美,并不是容貌的完美,而是整个形体都比现实物完美得多,俨然从某人的梦境中直接走出的少女。在目睹佐伯之后卡夫卡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感觉“那是一种切切实实的感觉。被囚禁在肋骨牢狱中的火热心脏则不理会我的意愿,兀自收缩、扩张,扩张、收缩。”他深深的坠入到了爱河之中,他也第一次陷入到深深的嫉妒当中,他嫉妒那个少年,即使预先知道二十岁时将受到拷问并被铁管打杀也在所不惜。只为能和她痛痛快快的抱在一起,纵然死了也想作为一个故事,一个图像印在她的心间,想在回忆中夜夜得到她的爱。而在他得到佐伯之后,他明白了:“他再也不愿忍受各种东西任意支配自己、干扰自己。他已杀死了父亲,奸污了母亲,又这样进入姐姐体内。他心想如果那里存在诅咒,那么就应该主动接受它。”他必须抛弃一切,去获得新生,去成为世界上最顽强的少年。在这之前,他面临最后一道关卡:在虚拟中选择去留。这里有着佐伯,他们可以永远在一起,但正如佐伯所说的“看画,听风的声音”,即使卡夫卡依然没弄明白活着的意义,但他知道爱不是束缚,而是解脱。
第5篇: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1000字2
相信我们很多人都听过一句话:“命运就象沙尘暴,你无处逃遁。只有勇敢跨入其中,从沙尘暴中逃出时的你,已不再是跨入沙尘暴时的你了。”这句名言正是出自于此书,书中的内容总体来说是分为两条故事线来写的,分别是用写实手法的田村卡夫卡为躲避预言寻找母亲而离家出走的一条线和用魔幻手法的中田自神秘昏迷事件后发生的一系列奇怪事件的另一条线,最终两条线在甲村图书馆相“汇合”。
小说展示的是年轻主人公经历了某种切肤之痛的事件之后,或改变了原有的世界观,或改变了自己的性格,或两者兼有;这种改变使他摆脱了童年的天真,并最终把他引向了一个真实而复杂的成人世界。成长是一个从无知走向有知的过程。“卡夫卡”的成长蕴含着更深刻而多层次的内涵:其一,从个人层面来说,“卡夫卡”的成长是对责任的体悟。“卡夫卡”的成长是一条洞悉绝对自由选择不可能的情况下,仍然选择勇于承担责任,坚持做最顽强的15岁少年的道路。其二,从社会层面上来说,“卡夫卡”的成长是对历史和传统的接受以及对现实的坦然面对。“卡夫卡”对母亲的寻找就是对历史和传统的不断追寻,“佐伯”象征的不仅是孕育主人公的母体、故土,更象征着整个历史和文化传统。“卡夫卡”与“佐伯”的结合象征了“卡夫卡”对历史和传统的接受。走进“森林”是“卡夫卡”对历史和传统的深入认知。在“森林”中与“佐伯”相遇后,“卡夫卡”最终听从了“母亲”的劝告,返回东京,象征了“卡夫卡”从拒绝现实社会到融入社会,从放弃精神成长到承担责任。《海边的卡夫卡》书写的是绵软未定的灵魂如何透过人的精神成长、聚敛成形,实现灵魂与尊严自由浮现。
说回小说中中田的故事线,村上春树运用了多种隐喻来讽刺和批判战争和日本军国主义。比如通过描写一次在山上的“学生集体昏睡事件”,来展现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对人们造成心灵和思想的伤害,同时借助中田“永远失去记忆和读写能力”来批判日本军国主义对日本民众实施的“精神催眠”,造成日本一度陷入对战争的痴狂,即使民众对战争深恶痛绝,但也无法改变残酷的现实。而小说中的“集体昏睡事件”的主体是小孩子,也更能体现一个主题:如果不停止无休止的战争和杀戮,一个国家的未来将危在旦夕。
其实放在现在来看,卡夫卡也是我们自身,逃避是我们面对糟糕生活的第一反应,但是生活还是要继续,我们也不能因为受到了挫折而踌躇不前,我们也会有属于自己的名为“乌鸦”的少年来鼓励我们。正如书中将命运中的困难比喻成沙尘暴一样:“从沙尘暴中逃出时的你,已不再是跨入沙尘暴时的你了。”
第6篇: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600字
每人都拥有属于自己的内心世界,在这一生中,我们一直在不断追寻自我,不断完善自我,生活就是那么一种过程。
我们既接受热切的祝福,又接受凶狠的诅咒。
领教了世界是何等凶顽,同时又得知世界也可以变得温存和美好。
《海边的卡夫卡》由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著。小说中,主人公田村卡夫卡君是一位十五岁少年,他幼年被母亲抛弃,又被父亲诅咒,他决心“成为世界上最顽强的十五岁少年!”他沉浸在深深的孤独中,默默锻炼身体,辍学离家出走,孤独的、无依无靠地逃往陌生的远方;当他投入到波涛汹涌的成年世界之中时,那里有企图伤害他的力量,那种力量有时在现实中、有时也来自现实外。同时,又有许多人愿意拯救或者最终拯救了他的灵魂。
村上春树通过描写一个少年的故事(之所以主人公是少年形象,是因为少年仍然还有“可变”性,他们的灵魂仍处于绵软的状态,而未被固定。他们身上类似价值观和生活方式那样的因素尚未牢固确定,他们的精神在无边的荒野中摸索自由、困惑和犹豫)。把那种如此摇摆、蜕变的灵魂细致入微的描绘在(小说)这一容器中。籍此展现一个人的精神究竟将在怎样的故事性中聚敛成形、由怎样的波涛将其冲往怎样的地带。
我在阅读《海边的卡夫卡》时,深深的被作者那种艺术感染力和魅力所感染;在阅读小说的同时,你会感觉到,主人公田村卡夫卡的许多部分是作者,而同时又是你。
在阅读《海边的卡夫卡》时,我沉浸在作者仿佛有魔力的字里行间,仿佛自己在通过小说主人公的“眼睛”观察世界;渐渐的潜入自身的内心深处和潜意识中去,内心的矛盾,疯狂的异想,人性的弱点,人性的欲望;活在世界上的每个人,难免会有一种负罪感,所以,人生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这一生中,我们一直在不断追寻自我,不断完善自我,生活就是那么一种过程。(曹燕妮)
第7篇: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500字
在外人看来,田春卡夫卡每天机械枯燥的生活,是难以理解的无趣的。但他自己却乐此不彼的重复着这种生活。我想也许是,这种需要高度自律的生活,能给他带来一种强自我掌控感,从而获得对充满许多未知生活的安全感。卡夫卡自称是世界上最顽强的十五岁少年,通过刻意的高强度的训练,把自己的躯体变的强壮,看起来像个十七岁的年轻人。通过阅读,在这个年纪也比同龄人拥有更多对世界的了解与想象。强壮的外表,让他看起来年纪偏大。丰厚的知识积淀,让他谈吐显不凡见识。这些在卡夫卡到甲村图书馆后,在图书馆前台与大岛的对话中,许多关于文学书籍的交流观点中都能提现,他对事物拥有自己独到犀利的见解。高度的自律,加上对世界丰富的认识,给他带来独自出走的勇气。每个人的人生都注定会有一段,孤独的出走都旅行,可能是为了诗和远方,可能是为了冒险,也可能是为了逃离现在都生活。不管怎样,我都佩服卡夫卡,佩服那些能够为了某个明确的目的,而去做大量简单枯燥重复的动作,直到成功的人。
卡夫卡的成功出走,除了靠他自己的智慧勇敢和能吃苦外,我觉得重要的还有他遇见了能够理解他,并愿意帮助他的人。第一个是,让他觉得像他姐姐的樱花。第二个是,帮助他躲避警察抓捕留在甲村图书馆的大岛。第三个是,支持鼓励他爱他,让他找到自我热爱生活的佐伯,同时也是他的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