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我不只是数学读后感1000字
非常感谢校长提供这次读书漂流的机会,让我寒假有幸拜读了华应龙老师的又一力作——《我不只是数学》。与《我就是数学》不同,这本书仅围绕11个具体的课例,从“课前慎思”“课中笃行”“课后反思”“名家点评”四个方面再塑华应龙老师精彩的教学轨迹,为我们的教学起到引领和指导的作用。下面我将自己的一点读书体会与大家分享。
华应龙老师之前说:“我就是数学”,毫无疑问,那是每一个优秀的老师必备的素质,能将自己与所教的学科融为一体,既用所教的学科修身,也用所教的学科育人,还用所教的学科立命,自己为自己所教的学科代言。然而,华应龙老师并没有满足现状,随着阅历的增长、眼界的开阔,他对自己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不只是数学”.他认为,对学生来说,仅仅获得知识是不够的,他们还应成为完整的人,接受全人的教育。在当今“大教学观”的引领下,每一位老师除了教好本学科的课程外,还承载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科学文化,通过哲学故事教给学生人生的规则和启迪学生成长的智慧等等课本之外的,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所需要的东西。
教海无涯,普通的教师教知识,优秀的教师教过程,卓越的教师启迪学生的智慧,而真正的大师正是将“大教学观”的理想变成了现实,书中的第3个课例《当阳光亲吻乌云——以连乘解决问题》在这方面给我们做了很好的诠释。那么,这节课是如何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启迪学生的智慧、点化学生的生命的呢?我们都知道品读、欣赏一个作品,了解它的创作背景很重要。而华应龙老师执教的这节课,是在汶川大地震两周年前夕,应邀去四川省什邡市讲学。华老师在教学的最后做了这样的设计:首先,华老师取出五种颜色的纸,每种颜色一沓。拿起一张,对折再对折,问学生“平均分成几块?”“每块纸折一只千纸鹤,这么多纸能折多少只这样的千纸鹤?”老师根据学生的需要提供了相关的信息,学生理解了4×50×5=1000(只)这个连乘算式的含义。接下来,华老师问:“折出的千纸鹤准备送给谁?”其中一个学生说:“想送给玉树的小朋友”,华老师与学生分享了一篇“克雷斯承若传递爱心”的文章,引出一个连乘的式子“一个人的爱心×你×我×他×……=美好的人间”,又结合自己到汶川的感受引出另一个连乘的式子“一个人的爱心×13亿×365=爱的海洋”,还说:“有了爱的海洋就可以解决任何问题”,点出了本节课的课题——“解决问题”.
华老师带领可爱的学生借助解决千纸鹤问题,既对连乘问题的解题思路进行了深化与巩固,也为生发出爱心做了物质上的铺垫,此题、此景、此情让我看到了“数学”那鲜活的生命,领悟到“大教学观”带给学生的收获何止课本那一点点!一个男生问:“华老师,如果您的头脑容量是100%,请问数学占多大比例?”,华老师笑着说:“我头脑中的东西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数学’,另一部分是‘为了数学’。”为了数学,行走在凤凰古城街道上的华老师,作坊里的手工织布,成就了“积线成面”;深夜躺在床上休息的华老师,衣架上的领带,成就了“固定的尺子”……
书中的课例虽然不多,但我还是读懂了华老师一直秉持的“容错——融错——荣错”观,意识到课堂是因为巧妙化错而精彩的,智慧的课堂最大亮点就是处理好学生的“错”,在“容错”的前提下,将学生的“错误”融于教学全过程,最终又以“错误”为荣。
一本好书,就是带给人愉悦,就是让人在欣赏中有启迪,华老师的书真的是在告诉读者,数学不只是数学,数学教学需要你的慎思、明辨、笃行。
第2篇:华应龙我不只是数学读后感
杜兰特曾经说过:教育是一个逐步发现自己无知的过程。在这一个学期的教学中,我深刻的认识到了自己在专业知识方面的匮乏。于是趁着假期,我阅读了华应龙老师的《我不只是数学》一书,该书从不同的角度向我们展示了华应龙老师的风采以及他对数学独特的见解。
1、儿童的数学应该更浪漫一些,太严谨、太科学的教学反而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华应龙老师从学生角度出发,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在教学时给学生们营造一个生长智慧的数学世界。这都是值得我们新教师学习的地方!
2、教是为了学的开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和教学的技巧和艺术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感受到脑力劳动的乐趣。”华应龙老师的课堂就是这样,从引起学生的兴趣入手,包容学生的差错,引导学生大胆表达个性化思维,在“容错”的前提下,将学生的“错误”融于教学全过程,最终又以“错误”为荣。
数学不仅仅具有工具性价值,同时也具有发展性价值和文化性价值。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不仅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也是培养理性精神,学会再“创造”的过程。在教学时,不仅要关注数学的工具性价值,也要跳出小学数学看数学,这样才能更好地教学。
第3篇:我不只是数学读后感
曾读过华应龙老师的《我这样教数学》和《我就是数学》,如今再读《我不只是数学》,慢慢了解华应龙老师教学思想的发展历程,从《我这样教数学》中看到了他对课堂环节精彩的追求,《我就是数学》中体会到他全身心投入到数学教学的研究,细细品读《我不只是数学》,深深感悟到华老师现在不仅仅是在做数学教学,更重要的是在做数学教育。他的课堂上不只是在学习数学知识,而是在帮助学生成为一个富有文化的“全人”。
一直以来我都觉得数学还是比较枯燥的,在我的心里数学和语文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学科,数学重在启迪发展人的智慧思维,想教语文的情感抒发才显得不那么人文。于是在我的固有思维中数学教学只需教会学生认知的方法,开发学生的潜能。看了华老师的书我才知道原来不是这样的。
一、数学课中也必须有人文情怀:华老师书中第四页有这样一段话“如果你只满足于帮助学生学会一定的数学知识,只能说你是一个教书匠;如果你能通过自己的教学帮助学生学会数学的思维,你就是一个智者,因为你能启发学生的智慧;如果你能通过自己的言行,通过数学教学使学生受到无形的文化熏陶,使学生初步感受到数学文化的魅力,那么,即使你是一个小学教师,即使你身处偏辟的地区,你也是一个真正的大师!”只教知识是教书匠,教学生数学思维你是智者,教学生数学文化你是真正的大师。所以再也不能把数学教学教的枯燥无味了,要必须在数学教学中注入人文情怀,这样才能使数学形象生动起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改变学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比如华老师在讲“连乘的计算方法”这一节时,课本第73页华老师这样说“一个人的爱心×你×我×他……”,给数学课注入了人文情怀,引导学生把爱给身边的人,做一个有爱心的人,这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相吻合。
二、数学课要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践并服务于学生的生活:牛教授在昨天的培训中说孩子觉得学习数学没用,只有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平时的生活实践中,数学才有意义。读后感·课本第280页“引导学生发现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华老师用一个专题说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比如华老师在讲“认识分数”这课时,举生活中分苹果分蛋糕这样的案例,因为这两个例子生活中常遇到,所以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其实平时上课我也注意这个问题,但我觉得做的还不够,还需要更关注这个问题。
总之,读了华老师《我不只是数学》这本书,对我影响深刻,颠覆了我对数学的认识,我要把华老师数学教学思想融入中平时的教学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在以后的学习和教学中,勤学习、善思考,一步一个脚印,稳步向前,不断提升!(曾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