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的细节》读书笔记_高中读书笔记1000字
开篇托克维尔的那场旅行很好的表达了作者的写作初衷,从她本人的所见所闻讲述她眼中的“美国民主”,其中不乏对国内现状的反思六年级作文。我的感觉是很细腻很真实,说说印象很深刻的几点。
在咱们美国工人有力量一篇中,作者讲述了美国工会在民众日常生活中甚至在政治活动中的不可忽视的地位,相应地,美国工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及话语权都有所提高。比起中国,这就是两个极端,无论在什么行业,中国工人的话语权都太低了,几乎就没有话语权。或者说,普通老百姓面对一些政治决策时根本说不上话。像文章中提到的工作环境及工作条件放在中国,那简直是不可想象的。当然,站在我的角度看,工会的存在固然会产生一定的不自由。这种不自由源于美国是一个法律至上的国家,工人的工作性质及工作标准都得服从工会与雇佣方谈妥的协议上,另一方面,这对雇主和工会都是好事,毕竟在美国,法律起到至关重要的保障作用及绝对的效力。
再来就是至少还有记忆,这篇文章列举了众多美国本土关于历史伤痛的文化印记,是一个不忘历史,不忘国殇的鲜活实例。看到这里我不禁感到惭愧,中国需要被铭记的历史很多,可是经常被人们提起的却很少,就拿离我们较近的汶川地震,那会举国哀痛,八方援助。后来几年,随着接连的几件大事使人们渐渐遗忘了5。12,再后来,又爆出救急物资滥用挪用事件,无语同时不禁得反思社会责任何在?更不用说什么历史使命了。
诚然,也有报道一些个人事迹,持续多年关注并帮助灾后的重建工作,尤其是关注灾后孤儿心理及生活。我不得不说这是很令人称道的行为,可是又不得不反思,国家在一些细节方面的确做得不好。关于一篇名为民主现实主义的文章,探讨了美伊战争,不是别的,就是美国攻打伊拉克的目的是在于解放当地的人民,以求一个民主的国家。分歧在于,这样的强加是否合理我们常说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可是美国人呢,他们不这么想,他们我行我素,他们有实力有经济多管闲事。这并非当权者的一面之词,看他们的民众对巴西的咖啡种植农,对苏丹的国情等八竿子打不着的事别提多关注了,所以我特认可作者说的一句话:一个“问题”在众多“问题”中脱颖而出,上升为一个“议题”,背后往往有一个政治过程,在中国,这个过程往往依靠政治家的“慧眼”这样一些随机性的东西,但在美国,政治家如果没有这个“慧眼”,各种社会力量就会逼你打开这只“慧眼”。这说明,在美国的体制中,群众的呼声足以左右国家的决策。
还有许多问题比如腐败,比如教育,比如选举,比如福利,我们都能看到相当的不同,我是觉得美国与中国的不同在于权力的分布,什么样的制度孕育什么样的社会,所谓因地制宜,客观看待问题,不逃避,寻求短期和长远的解决方案应该是政府及个人共同努力的方向,所谓深化改革,这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借鉴不断摸索的过程,而且是必经之路。
民主的细节读书笔记2000字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而一提到美国,我们可能会想起它的资本主义、自由主义和民主。很显然中国和美国都是“民主”的国家,可两者的民主一样吗?
中国的民主是人民当家作主,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奈何中国人口众多,我们国家就采取靠人大代表来表达人民意愿的方式,在全国各地由人民选出他们认可的人大代表来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向国家提出意见并投票选出国家领导人,从而达到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的目的;而在美国,总统的选举是需要候选人参加竞选的,由全美老百姓投票,票数多的当选,不仅是总统,各个州的州长,甚至一个小小的地方警官也是要通过竞选PK出来,而总统颁布新法律法规时,需要得到立法机构和司法机构的同意,还要受到新闻媒体和美国人民的监督。
同样是民主,中国的民主却多了一些形式主义色彩。以前我对人大代表是如何选出的深表疑惑,也许是我不怎么关心政治的原因。后来我上了大学,满了十八岁的年龄,拥有了选举权,于是我就稀里糊涂地参加了一次“投票选举”。我拿到了一张纸,上面只写了两个候选人,而这两人我根本不认识,然后就随便投了一张票,其他的同学所处的状况也和我差不多,投票后我还听到有人说“这是多光荣的一票啊”,当时我就觉得好笑,这种“抓阄式”的投票有啥光荣的,我连自己的政治意愿都没表达就把票扔了出去,甚至候选人是个啥样的人都不知道。这样选出的人大代表真得能维持我们老百姓的利益吗?再看看我们经常念叨的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美国,大到总统的竞选,小到地方警官的选举,哪个不需要当地居民乃至全美人民的投票,而他们的投票基本上是取决于自己的意愿,没人会,同时也不敢妨碍他们的投票,这样选出的总统和官员才能更好地维护人民的利益。
至于颁布法令方面,那差距就更明显了。咱们“举全国之力”弄出的人大代表基本形同虚设,不少代表对国家政策“永远支持”,无论是什么政策都投赞成票,我们选出这样的代表有啥意义呢?万一国家政策不合理,那岂不是全国人民集体遭殃。不过我想无论百姓生活怎样对他们都无所谓了,因为我们缺乏相关的问责机制,人大代表即便不能维护群众利益也不会被百姓怎么样,既然如此,代表们何必煞费苦心地为人民谋利呢?我们经常会看到电视上夸奖某某人大代表提出某某建议,这其实是一种悲哀,敢于提建议、敢于说出心中的想法居然成了“一种创举”,一种备受称赞的行为,可想而知又有多少人把心中的看法一直憋在心里,然后说着一堆没用的官话。我们常常鄙视这种行为,但倘若我们和那些人大代表换一个位置,我们能否把自己心中的真实想法直接表示出来呢?也许由于种种原因,出于自保,我们也不敢“轻举妄动”。在美国,人民选出的代表必须始终照顾他们选区的人民利益的,否则就要面临下台的风险,于是各地的代表纷纷提出选区人民的共同想法,始终站在选民这边,然后由各级行政部门做决策,为了顾及各地的民意,决策部门往往能提出一个折中的、比较符合各地人民利益的方案。比如说提高工人最低工资,允许堕胎还是禁止堕胎,增税还是减税等等。也许有人会问提高个人工资和减税不是很好的方案吗,通过这些法案应该很容易吧。我也是这么认为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这两项法案引发了人们极为激烈的争论,反对者甚至通过各种论证得出提高个人工资和减税损害人民利益的结论,最后方案都只能折中处理,以平衡两边的利益,就在这叽叽喳喳的争论中,人民的利益得以维护和保障。
也许有人会说民主实在太麻烦了,政策的执行速度大受影响,而且耗时耗钱,比如说总统的竞选就要几亿美元,一个政策的执行往往要经过几个月的考虑,而且很难彻底实行等等。但是我们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总统的竞选费用很多都来自于选民自掏腰包,大家自愿地花少量钱来表达自己的政治意愿,相当于给他自己买一个保证,即选出的总统是能代表人民利益的。这样看来也是很值的。还有政策的执行虽然花了很多时间,但可以确保政策的正确性,避免重大错误的发生,如果中国能对即将实施的政策再加以思考的话,那“***”和“大跃进运动”这样的致命错误就不会发生,也不会有大量的人死去,经济也能很好的发展下去,这是多么划算的一笔“买卖”啊!
何为民主?真正的的民主应该能让所有人无所顾忌地发出自己的心声,然后由决策层做出最合适的决定。我在这里将中国与美国做了对比,指出中国很多的缺点,又对美国的状况赞扬了一番,这里不是故意批评丑化中国,而是为了表明中国的现有的体制有很多缺陷:民主制度流于形式,人大代表不能很好地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我们不能把人民的利益寄托在代表们的良心上,毕竟人是不可靠的,很少有人会在意周围人的生活状况,所以我们要变革制度,并建立强有力的问责机制,逼迫人大代表始终站在人民利益这一边,否则政治生命就要受到影响。只有这样,民主才能跳出形式,真正地为人民服务。
《民主的细节》读书笔记450字
如今很多国人都在谈民主问题,但是能有切身经历过人并不多,而《民主的细节》就是一本谈民主体验的书籍。
该书由旅美学者刘瑜所著,但具体的出版社我已经忘了。在我看来,此书对国人最大的意义在于,一方面它为人们展现了民主的美好,另一方面它又指出了民主的诸多不足。其实,很多人对民主给予了太高的期望,甚至有人认为只要中国实现民主,许多问题便可引刃而解。可是,从刘瑜的记述来看,民主并不是做好的制度,至多只能算是比较好的制度。
这本书不仅能帮助能人纠正对民主的诸多误解,也可以启发人们怎样去建设一个民主社会。这部书的书名也许是为了暗示自己的主题,才取名为《民主的细节》,也许正是基于这样的主题,作者没有多民主问题做宏大的论,只是以细腻的笔调记述了美国人的生活细节。
从作者的表述来看,民主只是一种生活智慧,每个人只要懂得了这样的生活智慧,对每个细节性的生活问题都能有用这样的思维去理解,便可以轻松建立一个民主的社会。或许,这样理解民主会让某些民主理论家所不齿,但是从民主最终目的来看,只有把民主能变成每个人的生活智慧,必然能拥有一个巩固的民主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