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读后感大全>关于《望春风》的读后感大全(精选3篇)

关于《望春风》的读后感大全(精选3篇)

所属分类:读后感大全 发布时间:2025-05-03 17:42:41

《望春风》读后感

《望春风》读后感

春风虽度,犹记江南

春风,曾经拂过格非双颊的江南杨柳风,吹来的,是格非一直不曾消减过的丝丝愁绪;望呀望,望不断的,是格非故乡的遥遥归途……

在《望春风》中,格非通过其几十年里在乡村和城市中辗转生活磨砺出来的犀利眼光以及多年的写作经验锻造出来的独特笔调,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充满人情冷暖、悲欢离合的江南村民百态图。

格非分章节通过对不同人物形象与性格的塑造,从不同人的角度向我们展示了不同的儒里赵村与神鬼莫测的诸村民命途: 格非通过刀笔赵锡光的口,述说了“我”的故乡儒里赵村的悠久历史,而儒里赵村代表的,便是中国传统的乡村生命体,它象征着数千年来在这片土地上颠簸不破的道德伦理秩序;通过“我”的父亲赵云仙让读者看到了在乡村人们依然保留着对求神问道有着莫名的神圣感的古有宗教行为,也同时反映了村民们对神仙生活的向往和在民间哪怕只是一个看似平常的算命先生,也有其非一般的洞察力来应其“算命”之名号,混碗饭吃,充分体现了底层人民的智慧;而读书不佳的赵礼平却成了九十年代在村中翻云覆雨、手段高明的“狠角色”……

在这个美丽的江南小村,有着在仲春会大片返青的柳树、芦苇、菖蒲;在特定的季节,会有成群的江鸥、白鹤和苍鹭从江边飞过。这里,是半塘,半塘的江里时低沉时高亢的船工号子伴随着摇橹声,大堤上白帆点点……这儿,是充满吴侬软语的江南水乡,这地儿,处处皆盛景……

晓月、细雨、妙语、迷雾……所有的美景让这座小小的村落仿若桃源……

然而,景致虽好,这里的人们却不如桃花源中“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呈现出完全的满足与安详,这里的生活也并不如陶渊明所说的“与外人间隔,不复出焉”,便如格非所说的:“一年当中,有三百六十个日日夜夜。这些日子就像一把把刀、一把把剑,又像漫天的霜、漫天的雪,年赶着月,月赶着日,每天都赶着你去死。等到春天结束的那一天,花也败了,人也老了,我们都将归于尘土。这世上,再也没有人知道我们这些人曾经存在过。什么痕迹都不会留下来。”在这个小村庄里,也存在着三六九等的划分,每天都有人为着各自的利益、权利、金钱、欲望而上演着各种各样的勾心斗角、名利角逐……

梅芳对“我”和父亲的各种刁难;母亲对父亲的背叛导致父亲不明不白地凄惨自尽;赵礼平从一个毫不起眼的劁猪匠脱身成一个翻云覆雨的董事长,成为一个“干大事”的暴发户,却干尽丧尽天良的事;斜眼被赵礼平扶持为乡长后助纣为虐,帮助赵礼平包揽各种建筑项目,无所不用其极逼迫村民拆迁,酿成人命,最终受牢狱之灾……

在这个小村庄里,卧虎藏龙,有着潜藏多年的国民党特务、下乡知青、会说英语的“怪老头”……这些有血有肉的人物存在让儒里赵村发生的每一件事都变得不似表面那么简单,儒里赵村的人、物、景乃至情都紧紧贴合在一起了,观之其一,便可推至其三,此四者,分割不得。

都说个人的性格决定个人的命运,而在某种意义上讲,个人及群体的命运,又何尝不是大的时代潮流趋势的一种反映呢?

儒里赵村经历过了土改和文革,在大的政治历史革命运动中,有人民的进步,有地主被批斗,有知识分子被残害……许多人因为革命运动改变了一生的命运甚至丧命,可是,在人心惶惶的时期中,儒里赵村的道德体制秩序并未受到过大的打击,人情依存温暖,村民们的价值观念依旧如前,传统乡绅的道德秩序依然存在,它没有因为政治世界的风云变幻而发生根本上的改变……

然而这只是片刻的安宁,是“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前奏,儒里赵村挺过了政治运动的压制,却未必经得过时代的巨变,挡的住商品化、市场经济的席卷:赵礼平所代表的九十年代新兴资产阶级亲手摧毁了自己的家乡,他们引入外来资本,市场经济涌入村庄,村庄城镇化进程加速,他们为了一己之私,不惜滥用职权,官商勾结,不顾村民的切身利益,以村民世代生活的美丽村庄换取金钱上的丰余,最后导致半塘黑水横流,环境破坏,村民被迫拆迁,乃至最后的最后,“我”的家乡被任其拋荒,沦为了一片废墟,再不复往日的生机美丽,多年以后重回故乡的“我”只能:

“朝东边望了望。

朝南边望了望。

朝西边望了望。

朝北边望了望。”

可是,却“只有春风在那里吹着”,多么悲凉,多么无力,多么孤寂,又多么无处倾诉?

然而,这并不是格非想要着重表达的,他真正想要重笔墨去描绘的,依然是中国传统文化道德秩序上的一种集中性的人伦美,一种文化上不完美的残缺美。

撇开作品中所有的人物纷争、感情纠葛、政治阴谋,我们还是能感受到行文中的脉脉温情:村民们给被批斗的地主赵孟叔“颁劳模奖”;父亲畏罪自杀,全村人为他发丧送终;“我”虽受婶子一家欺凌,却也受到德正夫妻二人的照顾;刁钻刻薄的梅芳在落魄之时也能率众人为村民讨个公道……

通过这些,我们能感受到格非通过其纯粹巧妙的笔法所要传达那种乡村道德伦理美,那种邻里之间互相帮衬的最纯粹、最自然的感情时时刻刻都流露在村民之间,哪怕村民们为了生计、欲望而暴露出丑陋狰狞,这种温情却始终夹杂其中。

乡村或许有一天真的会逝去消亡 ,但我想,真正让格非眷恋不忘、割舍不断的,是乡村那股自然纯真的邻里情,是那中国自古流传下来的浓浓的人情味儿,是对传统儒学文化的依恋和仕绅文化的归属感……各种滋味,夹杂其中,怎是能轻易割舍,说断就断的?

可是,这也并不意味着,格非只剩下绝望与孤寂,看,多年辗转,“我”还是回到了生“我”、养“我”的故乡,回到了父亲自杀的地点变通庵,和春琴一起,尽管那儿已成一片废墟,无人问津……

在特定情况下,某些事物注定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亡退没,然而一些扎根人心的文明精神却是永不退场的!例如旧时木屐现已不见,可它却以新的外观形式,衍变成现在生活中常见的拖鞋、凉鞋,以另一种方式继续出现在人们的生活当中;又如以前的雷锋精神衍生延续成现如今的人人口中的“正能量”;再如现在人们从“天人合一”中悟出的绿色环保理念;还有从“天下为公”中转化出的“共享”理念;而即将召开的十九大,宣告着新的继承、新的延续、新的创新、新的起航……

如此种种,何不怀揣希望,去瞻望远方呢?“我瞻四方,蹙蹙靡所骋”,是的,格非一定还是怀着希冀在守望着那片乡村净土的,他一定热切地希望能再次回到充满人情善意的文化沃壤,希望能够远离喧嚣过快节奏的城市化生活,回到平静美丽的乡野之中!

就如他所说:“假如真的有天堂,那一定就是尘世的阳光。那一片阳光,虽不能至,心向往之。”那个他魂牵梦绕的故乡,哪怕真的再也不能呼吸属于它的空气,享受闪耀在它之上的阳光雨露,他也一定是满怀希冀,甘愿做个守望者,急切得盼望着那春风的到来的,他也一定,不想做个单在嘴上说得头头是道的批判者,而更情愿做一位能够重拾文明、守护精神净土的建设者、等待者……

《望春风》读后感900字

《望春风》读后感900字

忘不掉的是乡愁,回不去的是故乡。读到这本书,是爱人力荐的。但是在读的过程中,我却一而再再而三的拿起又放下,轻轻浅浅的读着,前文的人物名字将要忘记的时候又拿起接着读,在后文中再回忆前文中描述过的那些人。最后,是在去南宁出差的火车上读完的。也是在那个时候,孤独的旅程中,第一次因此书产生了浓浓的愁绪,挥散不去。不知是现实的触动,还是书中压抑已久的情绪爆发,总之,在后三分之一的阅读中,引起了我强烈的情感共鸣。

书中所讲的故事其实很简单,一个算命先生的儿子,一个改革开放前后的村庄,一个个人的命运在时代的洪流中起伏的故事,村子里男女老少的命运际遇,其中穿插了主人公的生世,小时在村子里的孤苦无依,青壮年时候离家投奔母亲,老年随着命运的牵引一步步回归故乡。前三分之二村庄生活的描述,触感非常真实,人物群像刻画鲜活,没有谁是主角,没有谁是配角,克制的描述,生动又真实的呈现。其中一段最让人动容的描述,是讲一个孤寡老人临终的情形的:

她把家里最后一只大公鸡送给了隔壁的蒋维贞。

她为自己做了一身新衣裳,一双新鞋子。

她洗了澡,梳了头。

她将屋里屋外收拾得干干净净。

为了使自己的遗体保持清洁,她穿戴整齐后就不再进食。

这段文字将老福奶奶(上文所述主人公)临终前的郑重其事、讲究描述的催人泪下。不禁让我想起奶奶,一个总是把自己收拾的干干净净的老人,兢兢业业的做着仿佛永远做不完的家务,恪守着一种不成文的规矩。最后,也是从容淡定的离开这个世界,临走之前,也是把一切都打理的井井有条,那种感觉,就像是她从来没有来过,也像是她从来没有离开过,泪目。

读至后三分之一,我认为作者自己是没有回到故乡的,所以,这一段的文字让人感觉飘渺,仿若进入一个虚幻的桃花源,美丽、温暖、渴望,却不真实,氤氲着浓浓的无奈。因为作者将回到的故乡仍然描述成是离开时的样子,甚至从多个人物的口中表达出想要回到从前村庄里生活的盼望。这也充分说明作者最后的喜剧结局其实是杜撰,最后陪在主人公身边的春琴以及二人栖身的世外桃源,是一个美丽而触不可及的梦,是忘不掉的乡愁,也回不去的故乡。

我朝东边望了望。

我朝南边望了望。

我朝西边望了望。

我朝北边望了望。

只有春风在那里吹着。

《望春风》读后感1000字

《望春风》读后感

捧着这本厚厚的书,轻轻翻开,扉页所见如是“我瞻四方,蹙蹙靡所骋。”我看这本书,拖拖拉拉耗了半个来月,前天晚上看到12点左右,终于看完了。昨天晚上又将之前所做的笔记做了一个归类。今晚趁着还有些时间,就把这本书的读后感也一并写了,算是一个正式的告别。

伴随着父亲渐渐矮下去,又渐渐高大起来的背影,一副别样的乡村画卷也渐渐的展开了。父亲的慈爱伴男主角度过了童年,又在童年的尾声中戛然而止。身为算命先生的父亲,并没有在解放初期,给男主角带来多么富足的生活,反而使男主角落了一个小呆子的美名。

在男主角童年生活中,印象深刻的约莫这几件事情。

第一件便是,父亲哄男主角吃肉。父亲说那肉又大又肥,可在碗里只看见三片肉,男主角喂父亲吃了一片。身为读者的我,读到这里眼里的泪就彻底忍不住了。我理解那个时候的贫穷,也理解父亲的爱。第二件便是,父亲将男主角托付到婶子家吃饭,男主角只用几百字就把童年时受到的欺负,感到的委屈,和婶子的刻薄描绘得淋漓尽致。我承认我读到这里是感同身受的,因为在很多年前,我也在奶奶的庇佑下受到了诸多的白眼和奚落。当我再看到书中的内容时,总觉得那就是我。尽管过去了这么多年,我还依然记得,我小时候一个人端着碗,在淋淋的细雨中翻过一个陡峻而湿滑的小坡,冒着被狗咬的风险,去邻居家看黑白电视的场景,那是一段贫穷而又极度富有尊严的日子,扯远了。第三件便是,父亲的死。父亲的棺椁在一个下着大雪的日子里,男主角看着父亲的棺椁一点点的矮下去,又渐渐高起来。最后棺椁上的雪花,一下子就变得那么刺目惊心。第四件便是,男主角对母亲的思念,母亲在男主角眼里是一个虚幻而飘渺的存在。这就是男主角笔下的儒理赵村。

在男主角成年之后,便写到了母亲。

男主角的母亲一直没有固定的形象,男主角小的时候总是把村里面那个风骚而又美丽的王曼卿作为母亲的形象,后来又把德正的媳妇儿春琴作为了母亲的形象。可是他们都不是真正的母亲,母亲终究只是一个轮廓,一个捉摸不到影子。当男主角真的以为要和母亲要见面的时候,母亲却不在了。只剩下一卷卷书信,和一坛骨灰。身为读者的我无法去感知男主角心中的悲痛,但是那种感觉却从字里行间慢慢的渗透到我的心中。我于是匆匆转身回望母亲还在,一种莫大的欣慰袭上心头。

最后男主角用较大的篇幅写了春琴。而对春琴这个人物的观后感,我只写了这样一段话:“如母似姐的妻。值得多读多思。”

这本书中的其他人物,高定邦是傻的,同彬是义的,梅芳是勇的,赵礼平是阴的,斜眼是贪的,高定国是精的,老福是慈的,牛皋还活着,朱虎平是痴的,王曼卿是骚的。

儒理赵村,在作者的笔下有“做人不必穿金戴银,凡事要触景生情。”“峻厉”“天命靡常”“三寸气在千般好,一日无常万事休。”“如果撒个小谎没有人相信的话,你撒个大谎,就有人信了。”“眼睛渐渐地沁出一丝幽渺。”“我仍然能感觉到天地的清明,周正和庄严。”“春风望野阔,秋痕入梦遥。”……..等等一系列好词好句。这些好词好句,随意摘抄一篇下来都是一篇精美的散文。这让我想起了文笔优美的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以及曾经读过的《诗经》。但是这些美感仅仅停留在文字基础上。也正是这些美感,让人格外的油腻。

《望春风》前半段是文人的桃花源,后半段是乱世的乌托邦。

从文学层面来讲,纷繁复杂的人物,让人眼花缭乱的用词造句,超长的时间跨度线,以及有点故意卖弄的凄惨都让人不忍卒读。以及后面男主角再回到儒理赵村时,就将前面的桃花源彻底变成了充满意淫味道的乌托邦了。让人读后,总感觉到一种幸福的苦涩之感,那些涉及到的对故土的眷念之情,其实还不够彻底。正因为这种不彻底,就让人读起来有一种矫情而不自知的感觉。

如果彻底一点,那就是春琴死了,儒理赵村也已经土崩瓦解,齑末不存,而年迈的男主角生活无着,既无子女又无亲人。那么男主角笔下的桃花源和现在的凄凉光景比起来,是不是更加撕裂心肝呢?那么男主角对父亲的思念,对母亲的向往,对春琴的爱念是不是更加催人泪下呢?那么男主角对故乡的眷念之情是不是就更加强烈惹人泪下呢?然而这一切都没有,故事最后的结局是男主角与春琴生活在一起了。

儿时的同彬,龙芳等人也将回来。这么美好的结局那么说好的眷念呢?说好的故乡之情呢?

希望格非大大不要骂我,末了我只说一句:“我亦瞻四方,蹙蹙靡所骋。”

推荐信息

  • 关于《飞鸟集》的读后感600字大全(20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19 16:42:15

    《飞鸟集》,众所周知,它是印度的泰戈尔所写的一篇诗集。而《飞鸟集》中的诗歌最长,也不过三四句而已,大部分都只有一两句,和中国的诗歌大有不同。想要了解一本书,必要先了解这本书的作者。泰戈尔,是一位印度的著名诗人、哲学家和反现代民族主义者,全名是: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以《

  • 关于《燕子专列》的读后感大全(精选13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19 16:48:45

    今天老师教了我们第六课《燕子专列》,《燕子专列》这一篇课文让我感触非常深。这篇课文讲得是有一年春天,成千上万只燕子从北方飞回南方,在瑞士遇到了麻烦,当地气温骤降,风雪不止,所有昆虫都冻死了,燕子经过长途飞行,再加上找不到食物,面临死亡,政府知道了这个情况,通知居民们找燕子,把它们用火车送到温暖的地方

  • 关于稻草人读后感的范文大全赏析(20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19 16:49:15

    读一本好书会滋养我们一生,给人带来心灵的洗礼,精神的洗礼。阅读一本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给人带来丰富多彩的信息,给人精神的启迪。自从我阅读了《稻草人》这本书就被深深地感触到了。这里面说了许许多多的小故事,比如《稻草人》、《一粒种子》、《眼泪》等等。在这些故事中我最喜欢《稻草人》这篇故事。他把主人公稻草人

  • 关于《爱的教育》的读后感800字大全(20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19 16:47:45

    爱,像空气,看不见,摸不着,弥漫在我们四周,却不被我们所察觉,其实它的意义已经融入生命。读了《爱的教育》,我更加肯定爱是世界上最美的情感。《爱的教育》是以一个三年级小学生日记的体裁写出的。是叙述了小主人公安利柯每天的故事,字里行间,皆离不开一个“爱”字。父爱,母爱,友爱,师生之情……最让我感动的,就

  • 《扫黑风暴》读后感(共3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19 16:50:15

    闲余之时,观看了一部警匪片《扫黑风暴》,据说内容取材改编来自于全国扫黑办提供的真实案件,其中包括震惊全国的“孙小果案”、“操场埋尸案”、“湖南文烈宏涉黑案”、“海南黄鸿发案”等等,这一些事件与社会现象,通过一个又一个故事呈现出来,给大家带来警告,邪恶永远战胜不了正义,法网恢恢疏而不漏!《扫黑风暴》主

  • 《三国演义》100字读后感大全(精选20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19 16:57:45

    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讲了:三国时期吴,蜀,魏三国鼎立。一场刀光剑影的战争还清晰可见,显示三国时期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动荡不安的现象。这本三国演义中还有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有鞠躬尽卒,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的曹操,谦虚的刘备,义薄云天的关羽......我最喜

  • 关于《阁楼上的光》的读后感大全(精选9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19 16:58:16

    读《阁楼上的光》读后感这个寒假,老师推荐我们读《阁楼上的光》这本书,这本书是由好多小诗组成,我读了几篇就被书中有趣的文图所吸引了,读完这本书更不用说了,我已经笑得上气不接下气了。《阁楼上的光》这本书是美国的谢尔-希尔弗斯写的,这本书特别有趣 。比如,《忘了点什么》,这个小诗特别好笑,是“

  • 《大学》读后感400字大全(20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19 16:59:46

    《我的大学》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的第三部,小说记叙了饱尝人间辛酸的阿廖沙,抱着进大学读书的理想来到喀山,不久便参加了秘密的革命活动,可俄国的腐朽和个人的困境使他自杀未遂而受伤,伤愈后,他带着新生的力量离开了喀山,重新踏上了流浪的道路。《我的大学》是文学巨匠高尔基所著的。这是高尔基上“社会大学”时批评沙

  • 有关《小王子》的读后感500字大全(12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19 16:59:16

    寒假里,我在温暖的阳光下读了一本精彩的书,书名叫《小王子》。这本书是法国著名作家圣埃克絮佩里写的,他写了很多书,这本《小王子》就被公认为二十世纪最有影响的一部童话,是有史以来阅读率仅次于《圣经》的书,还被入选为许多西方国家的教科书,成为了青少年必读的书籍。书里讲了一位飞行员因飞机发生了故障,被迫降落

  • 关于《成长比成功更重要》的读后感大全(精选3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19 17:05:46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这本书最近很热,书里罗列的诸多案例无非围绕书名展开举证和论述,事例朴实,以小见大,给阅读者提供了广泛的思考空间。为人父母,我读过后也感慨万千,更多地对于孩子培养的导向问题进行了反思。从我们自身的学习经历,一直延续到现在孩子的学习大环境,应试教育的导向一直未变,孩子的考试成绩变成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