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读后感大全>《亲密关系》读后感(共7篇)

《亲密关系》读后感(共7篇)

所属分类:读后感大全 发布时间:2025-05-03 22:24:46

第1篇:亲密关系读后感1000字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从低到高依次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种需求。当一个人满足了较低的需求之后,才能出现较高级的需求。想来也是有几分道理,毕竟在我最穷的时候,每天想的都是什么时候能吃顿肉,女朋友什么的总感觉不是自己要考虑的问题,也算侧面验证了这个理论的正确性。

随着日子越来越好过,每天中午稳定的一荤两素,让我的内心开始急剧膨胀,需求层次也从低级的生理需求成功跨越到了情感和归属的需求。仰望星空时,我不再关心“明天的肠粉能不能加个蛋?下个月的房租还差几块钱?”而是开始思考“像我这样优秀的人,本该灿烂过一生,怎么二十多年到头来,还在人海里浮沉?”。星空仰望了许久,终于也没想出什么正儿八经的东西,反倒脖子酸的厉害。无奈之下,只能求助于人类最好的朋友-书籍,于是花了几十大洋买了这本《亲密关系》。

450多页的正文,却也不枯燥,比起曾经那本令人哈欠连连的《社会学新编》,甚至觉得津津有味。这大概就是国外学者编书的优点吧,没有大段大段的枯燥理论和名词解释。他们习惯用科学严谨的研究方法获取数据支撑,形成结论,让你无可辩驳,再举出生活中的类似场景让你来加以想像理解。当然我们看书不是来讨论学术的,我可是要解决实际问题的。想找对象,肯定要知道女孩子最看重什么,怎样才能吸引女孩子。”好吧,直接第三章“吸引力”走起。

人与人之间的吸引力是什么?就是他人的出现对于我们有奖赏意义,无论是实际的物质利益还是愉悦的情感体验。当你想到一个人都会忍不住嘴角上扬,证明她对你有很强的吸引力,同样,每个月都会给你多发工资的老板,你也会觉得他和蔼可亲。

我们更容易喜欢身边的、经常交往、重复接触的人,无论男女我们都喜欢长相可爱的人(果然这是个看脸的世界);我们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却不喜欢他喜欢所有人,而对我们最有吸引力的是那些拒绝了别人,又喜欢我们的人。我们喜欢和我们相像的人,外貌、性格、爱好都差不多的人交往,共同点越多,彼此越喜欢。

可能一些小朋友会有很多问号“你看某人长得还没我帅,他居然有这么好看的对象?这不科学!”对此,作者也说了,匹配是一个广泛的过程,名望、财富、健康、才能、和长相等等都像商品一样,能用来吸引心仪的伴侣。太完美的人,我们根本高攀不起,我们都会综合各种条件之后,选择和我们综合实力旗鼓相当的人配成一对。只是男女两性最看重的东西不一样,男性特别看重女性的容貌以及年龄,而女性更关心伴侣的经济状况,所以普通男性更喜欢没什么钱、友善、漂亮的女子,而女性更喜欢有一定经济基础、友善、长相一般的男性作为伴侣。

当然书中还有很多其他有意思的议题:婚姻真的是爱情的坟墓吗?男女之间真的存在真正的友谊吗?他为什么会出轨?分手后还可以做朋友吗?委婉的拒绝还是直接的拒绝更令人难过?离婚究竟伤害了谁?孤独终老与不爱的人共度一生到底哪个更痛苦?待有缘人学习,在此不一一赘述。

读完此书,有种说不出的感觉,愈发觉得曾经的自己天真烂漫又荒唐可笑,可又不愿承认现在的自己是变的现实利己。我想回到许多年前,把这些道理讲给过去的自己听,告诉他什么是爱情,谁又值得珍惜,当然无论他愿不愿听,我都会先给他狠狠一拳,打的他满地找牙。人推翻曾经的自己,何其难,无异于一场蜕变。三月的暖风已去,七月的阳光正烈,初春的嫩芽,虽春雨未至,却仍该向阳生长,遮一片阴凉。待秋风萧瑟,与枝共舞。

第2篇:《亲密关系》读后感

作者把亲密关系的过程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绚丽、幻灭、内省和启示。

“亲密关系”是为了引出我们最好以及最糟的特质而存在的,如果总是逃避关系中不好的感觉,一个人就无法真正了解自己。“亲密关系”的功能,让人们可以去面对从内心重新浮现的不舒服感觉,以及认为自己不完整不够好的部分。

当我们摘掉所有面具,放弃所有防卫,消融所有信念,那个设计人生剧本的真正的“我”就会自然呈现出来。会发觉,一切的一切,都是“我”自编自导自演的戏,戏中的“我”藏得很深,为了更加精彩,还在外面做好了各种各样的伪装。当剧中的“我”历尽艰险、痛苦揭开层层伪装时,终于发现是一场戏,于是我就醒了,毛毛虫就成为了蝴蝶。

毛毛虫永远没办法知道、也永远不会理解蝴蝶的世界,但是,每只毛毛虫都可以变成自己的蝴蝶。只不过,在变成蝴蝶之前,自己会先变成作茧自缚的蛹。在茧里边面对自己制造的痛苦,任何挣扎或试图改变的行为都是徒劳的。蛹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放弃所有抗拒、全然接纳当下感觉、平静等待。直到有一天破茧而出成为蝴蝶。这时候,尽管生命从未中断,但是,蝴蝶已经成为与毛毛虫完全不同的生命了。当人醒来,生命还是那个生命,但是醒来的人已经不是梦中的人了。

“寻找真挚永恒的亲密关系,其实就是寻找自我。”

当开始寻觅人生伴侣时,我们通常不会察觉,其实我们真正在追寻的事物,伟大得超乎想象——要比两个灵魂之间可能发生的事大得多。我称之为“从亲密关系中体验到的真理”。在“灵魂关系”的路途上,我们不单是在寻觅爱情,还是在寻找一种能让我们一再陷入热恋的经验。就像勇敢的骑士寻找圣杯一样,我们希望从亲密关系中得到能满足身、心、灵三方面渴望的东西。表面上看来,我们似乎只是孤单,或渴望能有人分享我们的喜怒哀乐。但事实上,在每段亲密关系的背后,我们的灵魂在运作着,引领我们去体验灵性上的满足。

我们当中有许多人想要亲密关系,并且需要的不只是慰藉与陪伴,这本书就是为这些人写的。我们需要的是能鼓励我们超越自我的伴侣;我们在追寻的是能激发人生意义与方向,并在我们受到考验时,给我们帮助的人际关系。这也就是“灵魂关系”。

第3篇:读《亲密关系》有感

《亲密关系》这本书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和我的婚姻观,在读这本书之前,我的婚姻虽然是柴米油盐酱醋茶般平淡,但也有一地鸡毛的琐碎。我觉得老公距离我的理想模样差的还有十万八千里。

突然有一天,我似乎领悟了《亲密关系》中的那句话:通往地狱之路,是用期望铺成的。期望就是通往地狱之路。“如果我不能接受别人现在的样子,或不让他们自由地走自己的路,那么我就不是真的爱他们。我只是想从他们身上得到满足,与他们建立亲密关系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爱,而是为了满足我小小的自私需求。”这句话过于抽象,难以理解,当时读完它就盘旋在我脑海中,作者举了一些例子,比如恋人之间一方用微妙的肢体语言、语调和含蓄的暗示表达被爱的需求,但对方却神经大条未能发觉,于是这一方便感到失望、忧伤,无法快乐起来,以至于一直要忙于索取(打心里想让自己被爱的需求得到满足),把关系一步步推向危险的边缘。事实上,独立的成年人都要明白一件事:我们真正需要的,没有人能给,也没有人能让我们快乐。如果我们执着于期望和要求,那么,就像骑士寻觅圣杯一样,我们寻觅真爱的任务注定要失败。其实找不到圣杯,因为它的所在,正是骑士们认为最不可能的地方,那就是他们的心中。

关于每个人内心的需求,心理学家一般认为:一个人成年后的种种行为,不管怎样,多少都会有童年的影子。所以有人说“人的一生都是在治愈童年”。孩童时期需求如果没有得到满足,那么心中所形成的对待外在世界的态度,就我们影响很大。我们儿时绝大多数的行为,都以归属感和被重视的需求为出发点,但如果事实让我们感觉没有被重视,没有归属感,那么我们可能会在成长的过程中一直去证明自己很重要。在婚姻中,我们会期待配偶听我们的话,采取我们的建议,甚至想要“改造”对方,每次争吵总要得出个“谁对谁错谁来道歉”的结论,以此想要证明自己的价值,弥补心中“被重视”的需求。然而对错之分会使婚姻通向地狱之路。

拿我老公玩手游来说,以前在我看来这就是不思进取没有前途的表现,我极度排斥。这次疫情期间,借着这本书我开始思考我的内心语言,为什么我期待老公变得完美:我是在被夸赞的氛围中长大的,从小亲戚朋友就夸奖我,以至于后来很多不切实际的夸奖让我产生了错觉和压力,我觉得我就应该是完美的,像大家口中说的那样,但实际上还有很多差距,于是追求完美便是支配我后来种种行为的根本原因。这种潜意识一直支配我长大,然而现实是,我一点儿都不完美,甚至有很多自己都无法接受的缺点。可是我对完美的追求怎么办,于是配偶变成了我满足自我需求的牺牲品。仔细审视,我对他的很多要求就是我自己做不到的,我满心期待有人能成全我对完美的追求。但很明显,这样对我老公是不公平的。想通这一点后,我明白,真正让自己得到满足,获得快乐,就需放下对完美的不懈追求,接受现实,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就玩游戏这件事,以前的局面是这样的:他在玩游戏,我就心里很不爽,便会说:“你能不能不玩游戏了”,或想让对方充满负罪感“我算是看透了,游戏比家里的一切都重要”,然后他也非常生气地回应“我玩个游戏怎么了!”,言外之意就是我小题大做,反应过激,最后我们不欢而散,然后事情继续这样循环下去。但现在我改变态度之后,事情发生了大反转:老公他玩手游是想要放松一下神经(虽然至今我觉得这不是一个好的方式),我需要尊重他放松的方式。于是在家里出现了这样的一幕:老公正在玩游戏,孩子去找爸爸。我尝试对nono说:爸爸正在忙,你等他5分钟,可以吗?我这么一说,老公反而不沉迷在游戏里了,玩完绝对没有下一局了,而且非常积极地应对他的任务。更让我惊讶的是:我在忙我的事情时,nono如果找我,老公会非常有耐心地劝导nono:妈妈在忙,咱们等会儿再找他好吗?天哪,这可是以前不曾有的状况呢!以前年轻谈恋爱时,觉得男朋友满足我的一切需求,主动猜透我的心思,这就是好的男朋友,否则我就会伤心难过,觉得他不爱我,因此导致不快乐。但心灵的成长让我明白:安全感和快乐,从来都是自己才能成全自己,而配偶,应该是与我们同行并分享我们的痛苦和幸福的人。(刘姿)

第4篇:亲密关系读书笔记

《亲密关系》是社会心理学一类的书籍,主要偏重于介绍理论部分,我就我关注的部分来谈一谈

四种依恋类型

四种依恋类型包括安全型、痴迷型、恐惧型、疏离型

最开始我测试出来的结果是疏离型。即没有亲密关系也很安心。对这种类型的人来说,独立和自给自足更加重要,不喜欢依赖他人或让人依赖

在一段可以依赖他人的经历之后,我又认为自己是痴迷型,即希望在亲密关系中投入全部的感情,但经常发现他人并不愿意把关系发展到如自己期望的那般亲密

目前,我认为用安全型来描述可能更加合适。即不管是依赖他人或被人依赖都感到心安。

自身的依恋类型受之前的经历影响,也收到当下环境的影响。就我而言,感到疏离,是因为自身的期望和一些人带给我的影响;感到痴迷,是因为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爱,没有把握好那个度;总的来说我还是觉得我是安全型的,乐于被别人依赖,也能够去依赖我值得信赖的人

性认同差异

因为社会氛围及需要,对男孩子们和女孩子们有所期待。这种期待,希望男孩子们坚强、独立、情绪内敛,希望女孩子们善于表达

而在这种氛围之下,家庭也开始带着这种期许去教育孩子,在它的影响下,男孩子们具有工具性,女孩子们具有表达性。其实研究表明同时具有工具性和表达性的人,在亲密关系中能表现得更好

吸引力

吸引力的基础是与他们发生的具有奖赏意义的经历

最具有吸引力的伴侣:很多方面和我们相像,但又具有我们通过努力能够实现的理想特征

冲突

冲突是不可避免的。每当个体的动机、目标、信念、观点或行为妨碍别人,或者与别人矛盾时,就会发生人际冲突

冲突产生于差异,既可能表现为一时的情绪,又可能表现为持久的信念和人

第5篇:亲密关系读后感800字

过去我一直以为恋爱是两个人的事,在一段婚姻中建立起亲密关系,是两个人共同努力的结果,这本书颠覆了我的想法,他让我真心的觉得恋爱是一个人的事。

在过去的童年生活中,我们最需要的归属感和被需要的感觉没有得到满足,就会将这些需求带到其他人身上,企图从爱情中获得。可你理想中的白马王子,其实也在寻找能够满足他这些需求的人,双方为了得到对方的认同及肯定,往往将自己包装成和对方一个特质的人,依此来相互吸引。

恋爱时心甘情愿地往对方身上贴上一个又一个的标签,以此来充实自己的空虚的内心,在往后的婚姻生活中,接触到了真实的一面,理想破灭,于是陷入了权力斗争中不可自拔,企图通过直接的情感要求或者间接的冷暴力去改变对方,双方都有这种想法,于是婚姻生活便变成了相互折磨的地狱。在经过自我反思,自我的人生意义追求当中去理解对方,才能够在晚年建立起真正属于自己的亲密关系。

既然过去的创伤对我们如今的决策有如此大的影响,那我们的需求就不可能在别人的身上得到真正的满足。可经年的记忆早已石沉大海,我们应该如何改变对已经成为事实的事的看法?谅解你的父母并感谢他们。

不妨想象一下,以后你也许也会为人父母,你不能永远的控制好你的情绪,偶尔的暴怒和情绪的低落是正常的,你给予不了除了自己之外任何一个人安全的爱。那你就不可能在你的父母身上得到这种爱,但如果我说你对你的孩子没有一点爱,你会认同吗?在她出事的时候,难道你不会心急如焚吗?可你确实没有精力去顾及一个小孩子所有感受,又不知怎样去让她确定她得到的是一份坚定不移的爱。

伊于胡底的要求对万物止于此而言往往太过分,一个完美的人必然追求了“有”,又追求了“无”,所以他追求了完善,但从未经历就无法对“有”进行反思。所以我想,在年轻的时候应该多一点把时间用在填补自己的空缺上。

不要对你的伴侣有着强烈的期望,从而在她做到之前,你无法快乐起来。在这样的亲密关系互动中,在“小小的我”得到满足之前,我们不愿意去爱我们的伴侣。紧抱着需求不肯放手,又不让自己去爱,就这样,我们把自己推向亲密关系的地狱。

第6篇:亲密关系读后感

你的亲密关系伴侣,是来帮助你更加认识自己,进而疗愈你的创伤,最终找回真正的自己。

曾思索一个问题:恋爱、乃至婚姻,之于我们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从常理来看,交友恋爱、结婚育子是大部分人的人生必走的过场,似乎经历过这些才得以圆满。然而,它是非做不可的事情吗?经历与否给我们的人生究竟有何影响?

一个人若能在生活中强大勇敢、内心足以坚强应对任何风雨波澜,且更加向往独立与自由,真切享受独自行走的状态。那独自一人或许便已足够,是否有人同行,已然不是非常重要。不得不说,这十分令人钦佩赞赏。

然于我恐怕没有足够的信心与勇气独自“走在冷风中”。

于我而言,恋爱或是婚姻,是寻找同行人,寻找一半、一伴,寻找生活路途中有幸相互契合、相互扶持的人。至于恋爱还是婚姻,不过是形式、是状态、是过程。

那又不得不问,为什么还要另寻他人呢?自始相伴的父母、姐妹兄弟不可以吗?血缘至亲难道还不够吗?亲情的陪伴非常重要,它占据了我们人生的前半程,如果非常幸运的话,会一直延续到我们生命的尽头。但是受到人生长规律的限制,从年龄和身体机能上来看,原生亲情的陪伴便是一场渐行渐远的相送。另外原生家庭本就是同一的环境,我们之间或许就有同样的心理需求和心理缺陷,手里拿着相同的拼图,拼来拼去可能更多是重叠、冲突,而难以相互补充、扩展。

所以我们“手里拿着拼图”,开始寻找可以满足自我需求的碎片。有一天偶然发现一个人,手中握着我们需要的碎片,拼凑在一起竟还是一副不错的画面。既然这样,何不同路而行,互相取暖?

所以我觉得,恋爱、婚姻于我而言,是一种自我和他我的补充、满足和实现。就像那段话说的“我曾走过山,走过水,其实只是借助他们走过我的生命;我看着天,看着地,其实只是借助他们确定我的位置;我爱着她,爱着你,其实只不过借助别人实现了我的爱的欲望”。

第7篇:亲密关系读书心得体会

出于对阅读一本教科书的尊重,在读它的时候我勤勤恳恳做勾画,兢兢业业写笔记,徜徉在无数观点、量表、测试和数据模型里。

社会心理学的基础书籍不会讲太深入的专业知识,不做心理投射也不搞精神分析,就只是把自己做的社会调查的结果呈现给读者,分析最浅显直接的前因后果。宏观微观也好,广泛私密也罢,那些在情歌里被唱烂的情绪和场景,至少有了一个理性的表现机会。

看完之后觉得有一种把它推荐给身边所有人的冲动,它确实值得一读,也觉得要是学专业课有这么认真,每门课必A+。

尽可能少地摘抄原书才是一篇认真的读后感,我不想复述全书的讲述结构和研究结论。因为除却贯穿全书的四种依赖/依恋模型作为分析工具属于必要了解的专业知识之外,调查结果反映的大都是广为人知的关系结论,而这本书对于如何更加正面地处理排除血缘关系的其他亲密关系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建议,不管是友情、爱情还是其他限于名词表达的微妙关系。

我也不想像书中结语的尾声一样祝福所有人都拥有长久、幸福的婚姻,一方面是我相信即使每个人都需要依恋关系,也不能代表每个人都需要婚姻;另一方面是我似乎在下意识地排斥这些让我觉得类似规劝以助力社会稳定的正面信息,这让我开始好奇人在面对伴侣和关系本身时扭捏又挣扎的状态——

我们一边嘲笑感情和承诺的无意义,一边渴望感情和承诺,我们到底在害怕什么?

也许是被拒绝的自尊伤害,沉没成本的回收困难,还有抑郁、背叛、压力、暴力,所有无法估量的负面因素。懦弱的我也一度陷入如此困局,不能掌握确定性太痛苦了,相爱好像显得一无是处,因为最后还是会有人抽身离开。于是我与朋友对谈,尝试探讨爱情存在的意义。探讨结果很朴实,只是因为“人类太过社会化,在生活和心理上需要相互照顾”,仅此而已。

其他亲密关系也是如此,自私的人类害怕受到伤害而逃避它,需要奖赏而呼唤它,和他人纠缠不清之时,也在和自己暗暗较劲。当我们把自己的自我认同、社会认同、自我价值的肯定和奖赏价值的获得交给另一个人时,获得的与其说是来自另一个人的感情,承诺,或者爱情,不如说是我们自身想要的回应而已。

这本书告诉人们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对性别固化带来的深远影响,建议人们如何挑选更适合自己的伴侣,告诫人们忠诚和承诺的重要性,却很少讲到我们想要的回应究竟是什么。也许只是人们“除了自己觉得自己还不错之外,也需要别人觉得我还可以”。

我们需要肯定、需要奖赏、需要价值被实现,这些获得途径也许是一份职业、一段关系、一种生活方式,因为大多数人通过一段关系获得它们,于是有了这本书为大家提供的参考性建议。

然而所谓“肯定、奖赏和价值”云云到底在哪里?我们在何种状态的自我评价更正面一些?我想亲密关系有时是温暖的工具,而这些才是一切的原点。

推荐信息

  • 关于《绿山墙的安妮》的读后感800字大全(20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19 16:05:15

    最近,我读了《绿山墙的安妮》这本书,它用清晰、流畅、生动的语言讲述了安妮在“绿山墙”成长的所有故事。安妮纯真善良、热爱生活、想像力丰富、坚强乐观的形象,让人掩卷难忘。马修、马瑞拉兄妹对安妮发自肺腑的疼爱和无私的付出,感人至深。通过读《绿山墙的安妮》这本书,我从安妮身上学到了她的许多优点,深深地感到成

  • 关于《美丽中国》的读后感大全(精选4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19 16:01:45

    《美丽中国》读后感众所周知,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而四大文明古国其三的: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分别是公元前6世纪被西亚的波斯所灭、公元前187年,孔雀王朝最后一个国王被推翻、古巴比伦毁在人类的滥砍滥伐,因为人类的破坏产生了沙漠,而沙漠吞噬了古巴比伦文化。这三个文明古国中,古埃及和古印度是毁在人类

  • 有关《傅雷家书》的读后感800字大全(18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19 16:11:15

    在如今互联网发达的时代,那一封封白纸黑字的信封又该将何去何从?初翻开《傅雷家书》,就被它别具一格的文体所吸引住。这是一本由一封封溢满父爱,母爱的书信而组成的,可谓是呕尽心血的教子篇。来到傅雷故居,可以想象:走过乡间的林荫小路,穿过绿色如茵的稻田,走入整洁如一的长台的傅雷故居,再跟随笔者的脚步越过满室

  • 有关《简爱》的读后感800字大全(18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19 16:09:45

    《简爱》是一部带有自转色彩的小说,它告诉人们一个人生的真谛。《简爱》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温柔,清纯,喜欢追求一些美好的东西。尽管她家境贫穷,从小失去了母爱,再加上她身材矮小,容貌不出众,但也许就是这样一种灵魂深处的自卑,反映在她的性格上就是一种非常敏感的自尊。她描写的简爱也是一个不美的,矮小的女人,但

  • 有关城南旧事读后感的范文大全(20篇赏析)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19 16:09:15

    暑假我读了一本书叫做《城南旧事》,主要讲20年代末,六岁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条小胡同里。经常痴立在胡同口寻找女儿的“疯”女人秀贞,是英子结交的第一个朋友。秀贞曾与一个大学生暗中相爱,后大学生一去不返,秀贞生下的女儿小桂子又被别人扔到城根下,生死不明。英子对他们非常同情。英子得知小伙伴妞儿的

  • 《共产党宣言》读后感(共24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19 16:10:45

    共产党宣言读后感500字1阅读《共产党宣言》后,我感触颇多,不但进一步了解了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的发展史,还更细致地把握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观点,并深深被其中共产主义思想所吸引,为共产党人的执着所折服。我认为宣言的核心思想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人类社会的历史首先是生产方式的历史,就是马克思主

  • 《百团大战电影》读后感大全(17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19 16:18:15

    当一名小学一年级的班主任,教学任务是不重,随便哪一个教师都能教,可是我认为,教学不是最重要的,教一年级的小学生如何读书、学习才是最重要的。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时第一年上学,思想和行为意识都没有到达最好,仅有教师的不断领导和教诲,将他们的学习意识充分调动起来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我根据我的思路制定了本学期班主

  • 《雷锋》读后感(共7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19 16:16:45

    相信大家都认识雷锋吧,其实我并不认识,今天我看了雷锋的电影《雷锋》,然后才真正了解了雷锋的精神。电影中我看到了也体会到了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为广大人民群众做了许多的好事。比如在学校工地上干义工,冒着大雨送老大娘和她的孙子回家,帮助他的战友认识错误。还有他一向勤俭节约,在生活上他从不乱花一分钱,一双袜

  • 《朝花夕拾》读后感大全赏析【20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19 16:24:15

    最近,我看了一本散文书——《朝花夕拾》。这是一本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就更加充满了个体生命的童年时代与人类文化发展的童年时代所特有的天真之气。书中有批判,有嘲笑,可以视为鲁迅的杂文笔法向散文的渗透,不仅使其中的韵味更加丰厚,而且显示了鲁迅现实关怀的一面,这也是真正的鲁迅。这本书确实非常好看。《狗猫鼠》

  • 关于《一千零一夜》的读后感大全(精选15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19 16:28:45

    “啪!”当我合上书时,我已经“吃”完了《一千零一夜》,可我还意犹未尽地回味着……我想起了当中的一个精彩的故事,主人公阿里巴巴上山砍柴,无意中发现了四十大盗的宝藏,便取了一些拿回家用。不料,此事被强盗查出来了,便决定谋杀他,于是扮成商人混进他的家里。女仆麦尔卓娜识出了强盗的阴谋,并用智慧杀了凶恶的四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