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管理的实践》读后感800字
近日,我利用空闲时间读了德鲁克先生的《管理的实践》一书。我刚拿到这本书时还有些不以为然,觉得半个世纪以前写的管理书籍还能有什么新意和深奥的地方,即使有,也早已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褪色了。然而,当我仔细阅读完之后,才发现自己是多么的肤浅,这本书让我深受启发,受益匪浅,对管理有了与以往不同的理解。
初次接触德鲁克的《管理的实践》,我就被他书中阐述的管理思想所吸引。德鲁克以其深厚的人文素养,强调人的理想性、价值观及决定力,构成了组织绩效表现的关键资源。他指出,管理是一种器官,是赋予机构以生命、能动、动态的器官。我最欣赏他的一句话: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惟一权威就是成就。
《管理的实践》中将管理的资料描述为三部分,即管理企业、管理管理者、管理员工和工作,三部分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管理企业从企业需要的组织架构上思考,全面诠释了职能分权制和联邦分权制,而且指出在条件可能的状况下,联邦分权制为最优构架,也是责权利同位,最有用心性及效果的架构。管理管理者从人才的引进、培训、安排、提升等程序中,道明了企业员工的管理目的:尽一切可能使每一位员工都成为管理者,也道明只能当每个员工都成为管理者时,企业人才才能正常接替,员工绩效才能最大发挥;管理员工和工作指明了决策的过程和分析决策工具的重要,要充分运用现代化的工具来为管理员工和工作做好的决策向导。
管理的每一个动作和行为都要同时涉及到管理的三个部分,因此在决策每一个行为时,都要思考对每一个方面的影响,找最影响小、最涉及面窄、最有绩效的角度来进行。企业是社会的丰富机体,只有当它能够正常新陈代谢时,才能在社会中正常生存。而企业的正常生存务必要有足够的利润,这不同于一般认为的企业的目的是追求最大的利润,从而使得企业追求生存的必然结果是社会的极大丰富和人们生活的不断提高。
从德鲁克的《管理的实践》中,自己得到了很多收获,他的思想建立了我的管理思想基础,深深的影响了以后的学习与发展,在此基础上,在以后的实践过程中不断的领悟和发展德鲁克的管理思想,实际运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去。
第2篇:管理的实践读后感1000字
很久以前陆陆续续看过管理大师德鲁克的一些关于管理的一些阐述和论断,因为一直在基层从事基层财务管理工作,以专业做指导,身体力行,也未感到管理有何高深莫测,一切按规则行事,视法条为规矩,在基层也深耕十几有年,未有大绩亦未有大过,也算是本着平平淡淡就是真本性来工作和生活。但自从认认真真看过《管理的实践》,改变了对管理的一些看法和认识,所谓无知者无谓,不系统地读一本专业的管理论述,真是连管理的精髓门道都摸不着。
德鲁克从管理的本质、管理企业、管理管理者、管理的结构、管理员工和工作及当一名管理者意味着什么五个部份系统详细对把理的作为一门“博雅技艺”一一道来,管理他所关切的不仅是知识和根本、自我认知、智慧和领导力,也更关注践行和应用。大师不仅在论述中从对人的关注、对绩效的关注、对自我管理的关注、对基于实践的、跨学科的、终身的学习观念,从对条条框框的论述中提练社会实践案例,让人在枯燥中有一种思考的冲动。
特别是德鲁克对明日管理者之三课所述:1、必须学会对自己负责;2、要向上看,而不是向下看;3必须修习基本素养;让人无法不感慨,穿越了30多年的时间,管理者应关注的仍是一个不变的以人为本的主题,特别是管理者一定要向上看,每日应反思自己:“我应该为组织贡献什么?“真的是每日三省,作为一个长期耕身于基层的管理者,长长看见有多少牢骚满腹者,他们从不每日三省,总是从客观条件来挑理由,按现在的管理理念,这是非常致命的向下看的逻辑;组织的强大、企业的发展无论从那个方面来看,都是需要绩效维持其发展和提供组织发展的各项资源消耗,一个不向上看的管理者又如何能带好一个快速发展的团队呢?从此后我看分享德鲁克关于向上看、每日三省的观点将在日常工作中形成,任何人真的不要有负面情绪,一定要从客观自我的角度出发来看问题;
对于管理,我们不应仅仅是看作一个管理下属的过程,其实管理涉及的内容太全面的,他更要求每个管理者都要修习自己的素养,这个素养不但是业务专业的,还包括心理的、沟通的、哲学的、历史的,总之是能提升自己的,以前总觉得公司给员工提了太多的学习要求,在工作忙忙碌碌之外还要完成额外作业确实有点吃力,但之从看了最最佩的德鲁克之后,我将改变自己的固有思维,时间就是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挤他总是有的,而终身不断在提升自己是对自己人生的一个多大的奖赏,一个专业的、受人尊重的、富有人格魅力的人,不是我们每日表扬的模板吗?让自己也成为这个模范应该是我们日常工作生活中应该完成的职业任务和技能。看完了管理的实践还真觉得有些收获,虽说是在压力下完成的,但真的看完后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一本好的管理学概述,真的能改变一个人固有的一些看法,如果你要问我,收获何在,做一个对自己负责的、积极向上的、不断完善自己的基层管理者,是我最真实的想法。
第3篇:管理的实践读后感500字
《管理的实践》一书中就管理者的角色、职务、功能的认知及未来面临的挑战,有着精辟独到的见解,掀开了管理的奥秘和实务。书中我们可以看出,管理是一种观念而非技术,自由而非控制。管理是实务而非理论,绩效而非潜能。管理是责任而非权力,贡献而非升迁。
我想就如何成为一位好的管理者提出我的一点看法。德鲁克说:“许多人极力强调喜欢人、乐于助人和能够和别人相处融洽的重要性,认为这是管理者的重要条件。但是单靠这些条件绝对不够。”每一个成功的组织,都有不喜欢别人、不帮助别人、很难相处的上司。但是尽管这类上司冷酷、不讨人喜欢、要求严苛,但是他培养了很多人才。他也比其他人缘好的领导赢得更多尊敬。他要求下属一丝不苟,也严格要求自己,他建立高标准,期望下属能够始终维护高标准,他只考虑怎么做才正确,绝不因人而异。他在评价下属的时候,绝对不会把聪明才智看得比正直的品格还重要。缺乏这些品格的管理者,无论他是多么讨人喜欢、乐于助人、和蔼可亲,甚至才智过人、能力高强,都是危险人物,“不适合担任管理者”。真正的好的管理者有一种无法学会的品质,一种管理者无法获取、却必备的条件。它不是人的天才,而是人的品格。中国人常说:“学做事,先做人。”我想,德鲁克应该会很赞同这句话。
第4篇:管理的实践读后感
作者为了更好的说明什么是企业,企业如何被管理,用西尔斯公司做了一个例子。说。大家可以了解下这个公司,虽然现在不怎么行了哈,但是他们之前是通过邮购工厂和邮购目的给广大农民提供售卖服务。我猜测,可能是美国地广人稀,老百姓买一次东西很麻烦,但是呢交通又不是很方便(还没有人手一个小汽车),所以通过看一些传单、广告进行购买,然后快递送到家里。
西尔斯的改革从五个方面。首先,有系统的销售规划。西尔斯做的是首先考虑客户群体接受的价格、质量和数量,接着考虑客户获取信息的渠道(定期出版,而非拍卖商品公告);第三就是保证质量,否则退款(类似京东,用户用着舒心);第四,能够满足大批量订货;第五;组建人力组织。同时,还提到了“渠道革命”的概念,有兴趣的可以自己了解下。
在西尔斯的第二个阶段,农民已经拥有充足的财富去消费,并且交通的便利也使得他们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西尔斯的侧重点转向零售商店。第一:扶持厂商,使得这些厂商能够生产出物美价廉的产品,来满足广大的消费者(感觉有点像小米哎),同时还要处理好和供应商的关系。感觉第二个阶段,之前是弄个大邮递工厂进行分发,现在要开零售店了,所以对每个店面的管理制度和形式做了创新。“最后,西尔斯公司必须将创新引入商店的选址、建筑和外观布置等方面。传统的零售商店不适宜西尔斯公司的市场。这不仅仅是将西尔斯公司的商店搬到城市郊区的问题,也不仅仅是为商店提供足够的停车场的问题,整个零售商店的观念必须改变。事实上,即使在西尔斯公司也没有多少人意识到这种创新是多么深刻,它对美国人的购物和城镇市容有多大的影响。今日被吹捧为零售业重大创新的郊区购物中心,实际上只不过是西尔斯公司20世纪30年代确立的观念和方法的翻版而已。”
第三个阶段,西尔斯面临最重要的顾客,已婚的少妇和家庭主妇,需要更加的考虑如何为顾客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所以整个第四章其实就是介绍了一个公司的简单发展历程,我感觉他最重要的就是一直在随着时代和时间进行改变,不断的探索客户究竟是谁,他们真正想要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