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蝇王读后感
在这场文明与野蛮的角斗中,分别依附于拉尔夫和杰克的猪崽子和罗杰构成两个极端。
他是个金发少年,从小过着中产阶级的安宁生活,心地善良,不乏主见,在小说中象征着文明和理智。他是拉尔夫。
他,红头发,瘦高个儿,教堂唱歌诗班的领队,象征着野蛮和专制。他是杰克。
两者的象征产生了矛盾,以海螺为权威象征的拉尔夫最关心怎样才能得救。他坚持生一火堆,作为求救信号;他还要大家筑茅屋避雨,要大家讲卫生,在固定地方解手。这些想法和要求代表着文明和传统的力量。杰克则对打野猪入了迷,其它事情他置之不顾。随着矛盾的深化,杰克日益得势,拉尔夫的主张却应者寥寥,最后连他自己也差点被对方杀掉。在矛盾冲突的过程中,除了如火堆熄灭的事件之外,对“野兽”的害怕占了极重要的地位,所谓海中来的野兽,空中来的野兽都是一种渲染,无非为了突出真正的“野兽”其实来自人本身。小说结尾时,拉尔夫热泪盈眶,他“为童心的泯灭和人性的黑暗而悲泣,为忠诚而有头脑的朋友猪崽子坠落惨死而悲泣”。而因为拉尔夫和猪崽子在大雷雨的时候也参加过杀害西蒙的狂舞,所以他们的童心也不复存在了。区别只在于拉尔夫终于认识到“人性的黑暗”而猪崽子却始终否认这一点。所谓“人性的黑暗”,主要指嗜血和恐惧,嗜血从杰克开始,逐步发展为他那帮猎手的共同特性;恐惧从害怕“野兽”生发开来,最终成为支配孩子的异己力量,在这两种因素的制约下,杰克等人把脸涂得五花八门,在假面具后面,他们“摆脱了羞耻感和自我意识”,并伴之为“野性的大发作”。这标志着猎手们已可悲的蜕变为野蛮人。拉尔夫反对涂脸实则是坚守着文明的最后一道防线。
他是个思想早熟的善良少年,身胖体弱,常发哮喘病。他出身下层,经常用不合语法的双重否定来表示肯定的意思,讲的是伦敦方言,戴着一副深度近视眼镜。最后,直接死于罗杰撬下的大石。他是深受嘲笑和挖苦的猪崽子。
他是个先知先觉,神秘主义者。他为人腼腆,不善发言,但有正义感,洞察力很强。在大家对“野兽”的有无争吵不休时,西蒙第一个提出:“大概野兽就是我们自己。”他想说最肮脏的东西就是人本身的邪恶,孩子们却把他轰了下来。正如鲁迅所言:“许多人的随便的哄笑,是一只白粉笔,它能够将粉涂在对手的鼻上是他的话好像小丑的笑话。”最终,被杰克等人误当为“野兽”打死。西蒙的惨剧是许多先觉者的共同悲剧,一种卡珊德式的悲剧。第一个直立行走的猴子据说是被其他猴子打死的,第一个说出某种真理的人也常难逃毁灭。屈原如此,哥白尼也是如此,古今中外往往如此。
在东方思想史上,荀子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韩非更是力主性“恶”说的。在西方思想史上,十七世纪的英国哲学家霍布士认为人是凶恶的动物,在原始状态下对人像狼一样。
我们包括人类的前途无疑是光明的,但通向光明的道路上不见得没有黑之蔽日的时候;我们的未来是可以乐观的,但盲目的乐观主义者不见得比认真的悲观主义者更高明。(黄思缘)
第2篇:蝇王读后感1000字
对于英国作家,或许人们更加熟悉莎士比亚、勃朗特姐妹或是狄更斯。而戈尔丁在其中显得黯淡一些。对他唯一的印象,也就是小学课本中收录的名言;“最伟大的见解是最朴实的。”殊不知,这位二战老兵戈尔丁,在1983年被授予了诺贝尔文学奖,在1993年才长辞于世。
他的作品多表现黑暗邪恶与昏暗的乐观主义,在《蝇王》一书中也便可见一斑。
卡夫卡曾经说过:“我们应该只读那些咬伤我们、刺痛我们的书。所谓书,必须是砍向我们内心冰封的大海的斧头。”《蝇王》就是这样一本“咬伤我们、刺痛我们”的书,观其标题便能略知一二。蝇王在英文中是丑恶的同义词。为了揭示人性的丑恶,戈尔丁用这样的文字命名此书。既同内容相结合又象征了来自内心最原始的黑暗一面,不可谓不高明。
故事从一群六岁到十二岁的儿童被困荒岛开始。它的情节简单但揭露了人们最深层的邪恶。在故事的开头便为之后的矛盾埋下了伏笔。拉尔夫和杰克分别是孩子中的领袖,但分别象征着文明与野蛮。最初他们俩的矛盾并不突出,在拉尔夫与杰克的妥协下,他们维持了一段时间的友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文明与野蛮之间:规则与利益之间,越来越多的孩子倾向了杰克。在杰克自己推倒规则,让获救的机会白白浪费后,他们终于不可相融,矛盾激化,而整一群孩子也分崩离析。
故事最吸引人的地方并不是扣人心弦的情节,而是作者巧妙地利用象征,全文的每一处人物情节与环境描写,都有鲜明的象征痕迹,在拉尔夫和杰克的矛盾之中,拉尔夫象征了理智,而杰克象征了专制。文中的海螺象征了权威,但在另一个方面思考,海螺在故事的末尾被杰克打碎,海螺又象征了人们的自由与文明,文中另外两位猪息子与罗杰也构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们分别依附于拉尔夫和杰克。猪崽子思想早熟,充当了拉尔夫的朋友与至死不渝的盟友,但猪崽子却被罗杰杀死。想来有些不寒而栗。
小说的主题揭示亦是使用了高明的象征。西蒙在这一群孩子中先知先觉,非常神秘。作者塑造了西蒙来揭示主题,但却在故事中让西蒙无缘无故地被众人打死。西蒙象征了通向人类文明与自由的大门,但这大门却被人们自己摧毁了。西蒙尽管发现了野兽的秘密,但是仍然逃脱不了孩子们自己的奚落与不信任。正如西蒙所说,大概真正的野兽就是人们自己。
文题的深意也在此展现了出来。西蒙见到了那罪恶的猪头,作为贡品上供野兽的猪头爬
满了苍蝇,“蝇王”便指这只象征野蛮、迷信、邪恶的猪头,也正是从此,杰克与拉尔夫分道扬镳。
《蝇王》展示了一个孩子的故事,却用象征将之推广到了人类的本真。它用孩子的天真,
揭露人性。在我眼中,《蝇王》不仅是一篇普通的小说,更是一篇优美的寓言。(吴佳茵)
第3篇:读《蝇王》有感
“海岛已经全部烧毁,像块烂木头,拉尔夫的眼泪不禁如雨水般流了下来,他为童心的泯灭和人性的黑暗而悲泣。”
在众读者的眼中,荒岛文学多是呈现着少年或成年人们如何团结友爱、抗强扶弱、齐心协力的模样。《蝇王》则与之传统荒岛文学不同,它带着读者观看一场人性引发的悲剧,让我们走进现实,且为当时人们恐慌核武器给人带来的危害作了一个设想,灾难爆发后,幸存者会怎么样?
此书的故事发生于作者假象中的三战期间,飞机失事,一群六至十二岁的儿童留落于荒岛展开的求生故事。起先以拉尔夫与杰克为两派的人员尚能和睦相处,后由于恶的本性膨胀起来,相互残杀,产生了悲剧性的结果。
“蝇王”即“苍蝇之王”,在英语中是丑恶的同义词,其中即暗示着兽性战胜了人性。
其中,于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一切开始产生巨变。西蒙—一个单纯善良,具有清晰辨断的人,也是唯一一个能向他们揭开所谓“野兽”根源的人,被杰克带头的众人当作野兽乱棍打死。
当他们知道了他们的误杀,便感恐慌,急于掩盖此事,童心自此开始泯灭。
序言中讲述道:“西蒙的悲剧是一种卡珊德拉式悲剧。”古今中外往往第一个说出某种真理的人也常难逃毁灭,屈原、布鲁诺如此。
人们掩盖了罪恶的行径,但野蛮永远是驻在心中的。没有何人不野蛮这一说,只是在于说谁摆脱得多一些,这是兽性或人性程度上的差异,思格斯提到:“人来源于动物这一事实已经决定人永远无法摆脱兽性。”
就好比“文明与野蛮的中隔线,薄弱、混沌,而且,一扯就会断。”
书中,杰克是“野蛮”的代表,以杰克为首的一群人主张狩猎,一昧地寻求追捕野兽,以“文明”为代表的拉尔夫主张求权,则在岛点烟,乞盼过路者的营救,拉尔夫小心谨慎地让“文明的标志”能保存,认为此举是唯一救命稻草。
杰克一方则屡次对拉尔夫的营地进行扰乱,使得猪崽子命葬大海。最后,杰克一方作决像打杀野猪那样将拉尔夫也杀死,童心彻底泯灭。
“根据科学,野兽不存在,我们恐惧的,只能是人。”烟花多次被熄灭,暗示着民主,文明一方的力量是薄弱的、无保障、一扯即断的。野蛮无需考虑,狩猎来得粗暴,来得直接,无需真理,无需公平,你杀我抢,弱者为强者之食,杰克与同伴一步步将文明之光赶尽杀绝,吃掉自己内心的光明,蒙上野蛮的头套。
拉尔夫无上策,被猎手追赶得四处乱窜,文明落得此地步,直到英国皇家舰队的权助得以幸免。
在保卫自身的同时,又该如何警惕兽性呢?下一秒它会出现在哪里?(杨子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