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项羽本纪》读后感
你的名字叫籍,你的表字是羽,世人皆唤你楚霸王。你是秦末下相人,楚国名将之子,当之无愧的将门之后。你早在千年一前便死去,听不见千年以后我的诉说。但我还是要说,就当我傻了罢。
初次相识时,我并未见过你的音容笑貌。只是听说过一个故事——“霸王别姬”,感叹:哦,原来故事里的霸王,他叫项羽。那时起,我便倾慕于你,像所有可爱的女子一样,倾慕着心中的盖世英雄。但我又可惜,为何我只得在千年以后听听你的故事,在脑海里想象你驰骋疆场的样子。
我知你少年有志。
十几岁的少年胸怀大志,甚至敢说“取代秦王”的狂妄之言。我知道,你是有资本的。力大无穷,十四岁便能举起一口大鼎,同乡的子弟都怕你,一如司马迁所言“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可我的心中并无恐惧,原来我倾慕之人可“力拔山兮气盖世”。
我知你骁勇善战。
巨鹿之战,你立下赫赫战功,从此威名远扬。耽于饮酒作乐的宋将军,宋义,你敢取了他的项上人头领兵作战。我知道,这未免有些草芥人命,但还是不得不佩服你的敢作敢为。后来,你彭城的那一场战役又胜了。我仿佛看见我的英雄迎着霞光归来。“我要在西边采一抹火红,渲染你那凯旋的披风。我还有一吻要赏英雄,印证这一切不再是梦。”
我知你并非完人。
你在战场上是常胜将军,是马背英雄,可你在政治上缺乏了远见。你将诸侯分封,却未想到这会给你带来灾难,你心中念旧,有义气,却不知人心难测,他们是虎豹,随时都可以跳起来咬你一口。你将刘邦放虎归山,你以为的义气,你以为的忘年之交,全都是谎言。世人说你无远见,只是一介莽夫。可人无完人,若你心中城府极深,也不会有楚汉相争,百二秦关终属楚。到底是,人无完人啊!
我知你铁汉柔情。
垓下之战时,你最爱的女人,你的青梅竹马,你的妻,虞姬死了。她是忠于爱情而死的。我知道,你是铁血汉子,所有的也是唯一的柔情全部都送给了虞姬。我在千年以后的星河彼岸倾听着少年飞扬的心动。你的爱情很美:虞姬能歌善舞,具备了所有好女人应有的优点,她甚至能穿上战靴,披甲上阵,做你的定心丸。这样的女人,你怎么能不爱呢?我的少年郎啊,虞姬死时,你该有多伤心。可我除了哀叹,什么也不能为你做,而她,能轻易抚平你皱起的眉头。
我知你飒爽英姿。
当四面楚歌响起的时候,我仿佛只身跃进了时间的长河。我听见杂乱的战马奔袭的声音,长枪剑矛穿透我的魂魄,相互碰撞,发出金属敲打时独有的铃音。我看见,有个人银甲着身,一抹艳红,穿梭于战场之中。我一眼便认出是你,不会错的,我知晓你的飒爽英姿。我想说这些话给你听:
“如果你出征,我以酒相送,带三分醉意去驰骋纵横。我要在东边挂一道彩虹,妆点你那闪亮的行程。”
世人皆叹,“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一开始,你便不是为了自己争天下而反秦,你为的是天下苍生,过了那乌江,你便不是你了。“我还有一吻要赏英雄,印证这一切不再是梦,来为你抚平所有的伤痛。”项羽,你自刎乌江边遭天下人冷眼,但我敬你,敬你是个英雄。只是,恨君生早我生迟,不能日日向流光。(卢家岚)
第2篇:项羽本纪读后感600字
读《史记》项羽本纪篇,钜鹿之战、四面楚歌、垓下之围等,都可看出项羽是位“力拔山兮气盖世”的猛将,但是有勇无谋、刚愎自负,最终导致了英雄末路,自刎乌江。
项羽求学无耐心,“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於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虽不肯学,钜鹿之战却能以破釜沉舟的勇气,大破秦军;战场英勇无比,无惧无畏;但鸿门宴上却又优柔寡断,没能狠下心杀刘邦。
有勇无谋、用人不当、偏听偏信,失去将士谋臣之心;性格残暴又让其失去民心。
性格上的严重缺陷,即使连续多场大胜,却因一场大败,而无力回天,感叹“时不利兮骓不逝”!甚至没有卧薪尝胆、东山再起之心。
读史读古人,除了向古人学习,更重要的是自己从自身上反思。
说项羽身上有性格缺陷,那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呢?
我们身上没有项羽的勇就罢了,但我们都有各自不同的缺陷。
比如,项羽求学无恒心,浅尝辄止,我自己又何尝不是呢?读书不够深入,甚至坚持也没能坚持多久。五十步笑一百步而已。
不管求学,还是工作,或者精通一项技能,莫不是在孤独中孜孜以求、试错、反馈、练习、继续尝试,周而复始,经年累月才能有所成,却又往往急功近利、毫无耐心。
比如,听不得别人的忠言逆耳,虽没有项羽的愤而杀人,却也常常听不进良言。
至于谋略、策略,不管学习,还是成长,都可以慢慢学习、成长,关键是即使遇到挫折,也坚持,培养自己坚毅的性格。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以此敬大英雄!
第3篇:项羽本纪读后感
是谁刹破这黯黯的黑夜,吹响了江东的号角?是谁破釜沉舟的决心,砸碎了秦关的城门?又是谁在乌江末路的悲壮中,演绎了一场千年绝美的霸王别姬呢?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姬寞姬奈若何?”一出《霸王别姬》,唱断了多少人的柔肠?你就像一颗亮得刺眼的流星,划过历史的天空,在极度辉煌过后,是毁灭。你是异于寻常的流星,你的毁灭是惊天动地的,而留给后人的,是一声声永不止地叹息。
我敬佩你,仰慕你。历史为你而倾醉,而我却醉在太史公为你酿造的酒中。
你,一个贵族世家的后裔,一个英勇善战的英雄,率军攻秦,尽显男儿本色。刘邦,一个平庸之辈,好酒色、无胆略。然而他却在楚汉战争中战胜了你,结果是这么得令人出乎意料,又让人不得不回首深思。其实刘邦和你各自有着自己的优点与不足,就好像是一对瑕玉一般:你有着英雄的气魄,但你却无法冷静地面对挫折,滥杀无辜;刘邦有着过人的肚量,但他却不能率兵打仗。一个重兄弟情义,一个为权背信离义。这么两个截然不同的人,截然不同的性格,在上天的安排下走到了一起,争霸天下。在历史的舞台上,不同的抉择决定了不同的命运,“成者为王败者寇”。谁能够在确定的时间做出正确的选择,谁就能避免失败,从而取得成功。
在战场上,没人是你的对手!彭城之战的三万骑兵,击溃了五十多万的刘邦联军,这史诗般的战役,是你最为闪耀的时刻。即便最后在乌江边,砍杀了百数敌军,鲜血染红了你的全身,但你的霸气,震慑了所有人,千金的重赏,亦无人敢近。你一生挚爱虞姬,至死都不忘将自己的乌雅交与乌江亭长,对一匹马尚且如此,对人又何尝不是呢?《鸿门宴》中,你因为不忍而放虎归山,后人苛责你应该赶尽杀绝,但如果那样做了,就不是你了,就不是那个英雄气短,儿女情长的项羽了。你是绝代的,而“刘邦”却比比皆是。
在那个时代,你是神话般的英雄!你那异于常人的双瞳,你那惊破敌胆的恐喝。当刘邦与你获得了推翻王朝的胜利时,刘邦善意听从大臣的建议:不杀子婴、约法三章,不受犒赏、秋毫无犯,而且退出秦宫、还军霸上;但与之相反的你却不听善言,杀子婴、烧宫窒、屠咸阳,曹无伤被诛,让人不禁为你叹息,试问天下谁敢助你的楚国?可你又是一个矛盾的人,你可以屠城,可以杀人不眨眼,却在鸿门宴上下不了杀手;如果说你的滥杀无辜使你失去了人心,那么在鸿门宴放走了刘邦就是你不明是非、不分敌我而犯下的又一重大错误。还记得在你受围攻时,面对正在追击你的故人吕马童时,竟最终自刎以还人情。
在我看来,你的这一刎,的确彰显了你过人的豪气,让后人更是为之而敬仰,但我也从中看到了你的无奈。作为一位君王,一位领袖,应当以大局为重,以国家的利益为重,不能失去应有的立场和坚定果断的明辨能力。垓下一段,汉强而楚弱,如此形势危急,决定生死成败的危急关头,你的个人英雄主义完全葬送了你残存的唯一希望。
离开战场的是是非非,情深义重、儿女情长的你再次为历史刻画出一副凄美的画卷。对于爱情,堂堂的西楚霸王,一向以威武震慑天下,刚强与坚毅是你留给任何人的第一印象。而你却演绎了一段至死不渝、令人叹为观止的爰凊神话。这赤血青瓷竟有这般的豪壮柔情,但这正折射出了你内心的那份女情长,那股柔情似水。那是一个宁静的夜,有些凄冷,月光微弱。虞姬此刻愁眉莫展,心事重重。此时她的内心感情犹如翻江倒海般变化着。她不忍与霸王断舍离,却又不得不作出抉择。最终她还是伴着凄冷的夜与为了却的爱离去了。虞美人知道,男儿有志,她绝不能羁绊你的未来。
......
你的败,在于你不懂权谋,太重承诺,太重义气,太崇尚武力,太意气用事!但你应该庆幸你有着一批忠心追随的部下,为你死战到底,与你共生死;你也应该庆幸你有着一个真正爱你、懂你的女人,在彭城之战中,她陪着你度过不眠的夜晚,在四面楚歌里,她为你担忧,最后在乌江江畔的暖帐红烛之下与你一起演绎了霸王别姬的千古绝唱,为你舞了生命中最后一次剑后,自刎。
“平生意气,看重性情,心怀坦诚,柔肠百结”,你做不来政客,做不了帝王,我宁愿你是侠客,仗剑走天涯。回望历史长空,你霸气犹存,柔情依旧。
第4篇:《史记·项羽本纪》读后感
近日,读太史公的《项羽本纪》略有所感。
漫天里灰蒙蒙的,苍茫的大雪纷飞直下,积雪数尺。一身着乌金甲的男子驾一骑名曰踏雪乌骓的宝马飞驰而来,手持楚戟身披的虎皮红战袍在飞雪中飘扬,威风凛凛,势不可挡。这便是旷古绝今的“西楚霸王”项羽。
西楚霸王人人知晓,而对项王的评价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罢了。以前总觉得项羽是很厉害的人,而今细读了《项羽本纪》才真真觉得项王实乃性情中人,是真男儿,真英雄也。
项羽年少时身体便健壮高大,力能扛鼎,同村的人都很惧怕他。后来,项羽便随项梁一起起义,作战时总是可以力敌百人,他大吼一声如同晴天霹雳,挥起宝剑一口气可以砍到几十人。霸王确实名副其实的很霸气。再后来,项羽安阳夺帅,果断的砍了宋义的人头。巨鹿之战,项羽座下宝马乌骓风驰电掣,来去如风,一只楚戟神出鬼没碰到的死,沾着的伤,直冲秦军。秦军将领章邯一见,缩在军中不敢出声。楚将士见统帅如此英勇也个个争先,无不以一当十,拼着命的向秦兵冲杀。诸侯们望着这叱咤风云,力破秦军的大将军个个目瞪口呆。垓下之战项羽更加是一马当先,冲锋速度之快甚至将十万楚军将士统统甩在后面,连骑兵都没有一人能赶上。项羽率十万将士猛打猛攻,连破汉军数道防线。东城快战时,项羽大呼驰下,斩杀一汉将。赤泉侯杨喜追项羽,项羽大喝一声,杨喜的人马退后数里!项羽与骑兵分为三队,汉军不知项羽在哪队,就也分三队包围。项羽飞驰而出,又斩杀一汉将,同时杀尽百人。对项羽本人来说总是觉得他很彻底,很痛快,每次读他驰骋沙场,总是大快人心,拍案叫好。杀敌勇猛让人酣畅淋漓,气压万夫之势更是让人佩服,不愧是万人敬仰的西楚霸王。古人曰“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真真是铁血男儿啊!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巨鹿之战,项羽发表即兴演讲鼓舞士气,随后,破釜沉舟,只带三天干粮,以示“不战胜毋宁死”的大无畏精神。史记记载“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项羽凭借自己卓越的军事能力九战九胜,降服了章邯。曾经灭六国击败匈奴的雄师就这样烟消云散了。彭城之战,一场世界战争史上空前绝后的奇迹。汉二年,刘邦因不满汉中之地毅然出兵定三秦,东向伐楚,而此时,项羽大军正在东边平定齐国之乱,后方空虚。刘邦“劫持”五个诸侯,领兵56万,手下重要将领和谋士几乎全到。一路上所向披靡,兵锋直指项羽的都城彭城。面对如此险恶的政治,军事环境,项羽一个大胆的战略计划出笼:以诸将率领大军继续平定齐国,作为迷惑刘邦的手段。而自己亲自带领3万精兵绕道彭城后方,以彭城为钓饵引刘邦上钩,然后偷袭刘邦后方,尽灭刘邦军。项羽选用三万骑兵(历史上首度用骑兵作战),等待刘邦大军全部进入彭城(敌军忙于庆祝,混乱不堪),并选用早上偷袭(敌军刚醒,神智模糊,防守最松懈)。项羽在战术的选择上直接攻击刘邦指挥中枢,造成刘邦联军指挥系统瘫痪!这样联军就无法组织有效的反抗,然后项羽死死咬住刘邦的主力进行攻击,不给刘邦喘气的机会。而且利用驱赶的方法把他们逼到河流边上,使他们因为拥挤掉进河中淹死或自相残杀!彭城兵败后萧何“发关中老弱未傅悉诣荥阳”可见损失之惨重。天才就是天才,项羽用兵老辣,考虑周全,往往将种种不利扭转过来,可谓是前无古人。以少胜多的战役在他身上更是兵家常事。他确实是一位让人佩服的杰出军事家,是真英雄也。
垓下之战,项羽兵败。四面楚歌之际仍挂念着跟随自己多年征战的乌骓和虞姬,做歌唱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大概只有真英雄才会有铁骨柔情。项王至乌江是,呼:“听闻汉王悬赏千金,封邑万户要我首级,今日我便为你们做件好事吧!”于是项羽自刎而死。项王乃性情中人,很痛快,很豪情。
自项王二十四岁起兵反秦到三十岁乌江自刎。有太多对对错错就这样发生了,也许这就是人生,人生如棋,要纵观全局又难免漏棋。如韩信所说项王是匹夫之勇,妇人之仁也罢,如诸老将曰:‘项羽为人僄悍滑贼,诸所过无不残灭。”也罢,还是如诗中所说项羽刚愎自用,不肯过江东也罢。是命运的嘲弄也好,是造化的游戏也好。终不过是千古悠悠楚汉之争的旧梦,往事罢了。倒是项王在岁月的依稀迷离中,显得那样可爱,那样鲜活。
人生如梦,白云苍狗。千古兴亡多少事,如今都付诸东流。如今,只是很思念项王,这真性情,真男儿,真英雄也。
第5篇:项羽本纪读后感400字
项羽本纪读后感400字1
项羽本纪讲的是项羽二十四岁跟随叔父起兵到最后自刎乌江。广为流传的有“破釜沉舟”、“鸿门宴”、“霸王别姬”的历史典故。
刘邦项羽争天下时,并于汉。历史并没有用“成王败寇”去评价项羽,而把他和刘邦都评为英雄。刘邦更偏向枭雄,而项羽则更是本色的英雄。
“力拔山兮气盖世”,项羽一生张扬,被后人吟唱。年少时便胸怀大志,看秦始皇乘车时,说出自己可以取而代之,真是桀骜不羁,有傲气。
被汉军困于垓下大营之内,四面楚歌,项羽便劝说虞姬逃离,虞姬为了表决自己的真心以及不拖累他,选择了自杀,项羽痛苦不已,后携带虞姬尸首和士兵渡河,却遭遇汉军,最后他自刎乌江,死于垓下。
他一生读不懂“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不知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更不必说“出生世家的项羽,处在乱世,怎会优柔寡断喟叹山水人间!他的故事,让后人警醒,让后人开始探求失败的意义。正是他作古的悲哀,成就了后人对他的悲慨。他用自己的傲气,做到了可歌可泣!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项羽本纪读后感400字2
在读完《项羽本纪》后,我对项羽有了一定的认识。他在历史上推翻秦王朝,火烧阿房宫,打过无数胜仗。李清照评价说“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在他小时候看见秦王盛大的阵仗时,当下就说出要取代秦王的话。可见其雄心壮志。终归“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推进历史进程中,他是英雄。但在他个人的某些缺点上,就注定了他下场的悲剧。
鸿门宴上,他优柔寡断,面对范增的暗示,犹豫不决,最后放走刘邦,落得个自刎乌江的下场。他不听善告,存有虚荣心。在项羽推翻秦王朝后,想要向人炫耀自己的功绩,但有一位文官说可以占领这个地方,但是项羽不听,被文官辱骂后,他把那个人扔进水中煮死。可见他的残酷。
我从中得到一些道理。我明白了做人要善于听取良言忠告,还要恪守本分,并且克服自身性格上的缺点,这样才能让自己时刻保持清醒,不再重蹈项羽的覆辙,成就一番大事业。
项羽本纪读后感400字3
项羽求学无耐心,“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於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虽不肯学,钜鹿之战却能以破釜沉舟的勇气,大破秦军;战场英勇无比,无惧无畏;但鸿门宴上却又优柔寡断,没能狠下心杀刘邦。
有勇无谋、用人不当、偏听偏信,失去将士谋臣之心;性格残暴又让其失去民心。性格上的严重缺陷,即使连续多场大胜,却因一场大败,而无力回天,感叹“时不利兮骓不逝”!甚至没有卧薪尝胆、东山再起之心。
读史读古人,除了向古人学习,更重要的是自己从自身上反思。说项羽身上有性格缺陷,那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呢?
我们身上没有项羽的勇就罢了,但我们都有各自不同的缺陷。
比如,项羽求学无恒心,浅尝辄止,我自己又何尝不是呢?读书不够深入,甚至坚持也没能坚持多久。五十步笑一百步而已。
不管求学,还是工作,或者精通一项技能,莫不是在孤独中孜孜以求、试错、反馈、练习、继续尝试,周而复始,经年累月才能有所成,却又往往急功近利、毫无耐心。
比如,听不得别人的忠言逆耳,虽没有项羽的愤而杀人,却也常常听不进良言。
至于谋略、策略,不管学习,还是成长,都可以慢慢学习、成长,关键是即使遇到挫折,也坚持,培养自己坚毅的性格。
项羽本纪读后感400字4
李清照曾写过一首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从古至今,人们对项羽都有着各种各样的看法。有的人觉得,他缺乏头脑和眼光,优柔寡断;也有人认为,他重情重义,坦率磊落。
在我看来,项羽是一位英雄。在学《鸿门宴》这一课的时候,老师跟我们介绍了这个人物。而因为在这之前,我对项羽并不了解,所以我自己也再上网搜寻了一些关于他的历史故事。发现,他是一个英勇善战,凌云壮志的英雄,一生坦坦荡荡,也爱得轰轰烈烈。
或许,看完《鸿门宴》,很多人都会觉得他刚愎自用,妇人之仁,错失了杀死刘邦的大好时机。但是,在当时来说,巨鹿之战后,天下初定,不稳定的因素还有很多。秦国刚灭,若项羽就马上杀掉昔日一起反秦的战友,这只会影响政局稳定,使得其他诸侯人人自危。谁能说,项羽没考虑到这点呢?而且当时刘邦的实力也并不强大,面对着项羽的大军,刘邦显得不堪一击。项羽鸿门宴放走刘邦,而后来也还有很多次机会可以杀死刘邦,所以,在鸿门宴上的决策,并不能说是错误的。相反,鸿门宴一事,不恰恰展现出项羽有“义”吗?当初,怀王与诸侯们约定,“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尽管灭秦的真正功臣是项羽,但毕竟先入咸阳的是刘邦。攻打刘邦,这已是背离项羽自己的信义,现在刘邦亲自前来谢罪,俯首称臣,若再杀刘邦就是有违良心,这是项羽所不能接受的。谁说这不是一种君子之度呢?
当然,人无完人,他确实也有他的缺点。他不知人善用,恃才傲物,使自己陷入孤立,导致了最后的失败。作为一个领导者,他缺乏一种领袖气质,缺乏力量与智慧的结合。他不是那种刻苦努力的人,也没有十足的的毅力去学习,这样的项羽,不是我所敬仰的。倘若,他生在此时,这个不需要习武,不需要练功的年代。不学习,没有进步,必定会被淘汰。不过,项羽很适合当一个很好的朋友,因为他闪射着善良、淳朴的本性,并重情重义。虽然,他的心存善念,并不适合在战场,但却正正是这个社会所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