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读后感大全>关于《巨婴国》的读后感大全(精选3篇)

关于《巨婴国》的读后感大全(精选3篇)

所属分类:读后感大全 发布时间:2025-05-02 20:49:07

《巨婴国》读后感2800字

《巨婴国》读后感2800字

《巨婴国》是北大心理学系毕业的武志红老师思索21年,书写5年完成的一本著作。这本书上架不久,就接到了下架通知。我在百度百科搜到的信息是“因图书触犯法规和政策已经下架叫停”,不过网上也流传着一张北京磨铁图书有限公司下架通知涵,说的是因为图书质量不合格,下架召回。

这本2016年12月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2017年2月17日就由磨铁公司发出了图书召回通知,上市售买时间不到3个月。不过后来也有网友买到了新版的《巨婴国》,书的厚薄已经相差很大了。这说明再版的那本书已经删减了大部分的内容。

那么这本书到底写了些什么呢?为什么它的下架会引来这么多的关注呢?

其实看完这本书,还真感觉作者说了许多不该说的话,写了许多不该写的事,抨击了一些国人习以为常的事情。可以说是触怒了许多国人的痛点吧!在知乎上,有网友评论说书下架的理由无外乎三个:说了假话、说了真话、说了有人不爱听的话。武志红老师在这本书中不仅三条全占了,还多了一条:加了一些废话。这样看来,书下架的理由倒也充分。

那么我是怎么看待这本书的呢?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书中的两个基本概念。

首先,我先给出武志红老师对巨婴的定义:

巨婴,即成年婴儿。身体上,是成年人了,而心理发展水平,却还是婴儿水准。

婴儿,特指1岁前的孩子。巨婴,即是心理发展水平还停留在1岁前的成年人。

接着我们来看看6个月前婴儿的心理特征:

共生6个月前的婴儿会觉得,我就是妈妈,妈妈就是我。我们是一体的,我们共同使用一个身体和心理。更小的婴儿,如3个月前的,他们甚至会觉得,我就是万物,万物都是我。我就是宇宙,宇宙都是我。

全能自恋6个月前的婴儿会觉得,我是神,无所不能,我一动念头,世界就该按照我的意愿运转,否则,我就会变成魔,有雷霆之怒,恨不得毁了世界,或者毁了我自己。

偏执分裂所谓偏执,即我的判断、我的意愿必须坚持下去。所谓分裂,即,事情一分为二,且两者不能并存。譬如,好坏不能并存,黑白不能并存,善恶不能并存,不同意见不能并存……

偏执分裂加一起,则成了,我是好的、白的、善的,我的意愿才能存在,你则是坏的、黑的、恶的,你的意愿不能存在。

然后,全书就依照巨婴身上体现的婴儿心理特征展开了各种抨击。

共生心理在巨婴身上的几种展现形式:到处找妈(不愿生活自理,总想找人照顾自己,帮自己“擦屁股”)、集体主义、统一思想、反对独立、没有界限。

全能自恋的四种展现形式:追求优秀;甚至完美;想法多;行动困难;诛心论;从关系退行到孤独的全能自恋中。

偏执分裂的展现形式,我在书中没有找到概括性的总结。但是在各种巨婴心理的表现形式上,都可以找到这种偏执分裂的性格特征。比如说:如果我的要求不被满足,你就是坏的。我们仔细观察孩子的日常举动时,很容易发现这种性格特征。那些要求不被满足的孩子满地打滚的情景,我们屡见不鲜,你们不满足我,你们就全都是坏人。就是这种简单的逻辑。

整本书大致都是围绕巨婴所具有的这三种心理特征进行分析举证推理的。为了说明某种社会现象中,国人所具有的巨婴心理特征,书中会以犀利的视角不遗余力地鞭鞑。这也许是这本书引起争议的主要原因,毕竟没有人会轻易接受一个只看到你缺点的人在你身边指指点点。

同样是为了说明具有巨婴心理特征的个体的不同表现形式,作者在书中举了许多极端的个例来说明。当然,在现实生活中,极端的个例是少数,我们大多数人的身上只是存在其中几种巨婴心理特征而已。即使如此,我们也不由自主地按作者的思路将自己归类到巨婴的行列,这也许是大多数人不喜欢看此书的原因。有一位跟我一起阅读此书的朋友,就如此说,我看着看着就想怂作者。

而对于我自己来说,读完此书,自己又多了一种看世界的新眼光。能够从心理学的角度去解读自己不能理解的一些社会现象,能够分析家人朋友各种行为方式的深层原因。最重要的是懂得了作为一个母亲如何正确地照料婴儿,在培养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过程中,我怎样做才是正确有益的。也会针对一些情绪和抱怨找到自己身上残存的巨婴心理特征,这也是第一性原理在生活中的运用方式。

前不久刚看完施展老师的《枢纽》和万维钢老师推荐的《盗火》,对比那两本书,读《巨婴国》的心情是压抑、不爽甚至是负能量的。感觉在周围世界看到的都是病态的人(心理不健康),如同鲁迅写《狂人日记》的那种心境也不为过。相对于《枢纽》的大格局、大视角、动态变化的眼光,《巨婴国》相当于在锁孔里看世界,非常像查理?芒格所说的“手里拿着锤子到处找钉子”的感觉。

与《盗火》的作者冷静理性地分析,以及大量心理学、脑神经科学、药理学的实验数据、科结论作为论据,《巨婴国》这本书的科学严谨性就值得商榷了。这也难怪有许多阅读此书的读者,有许多认为作者的例证太极端。不过我认为极端倒是次要的,关键是心理学分析问题的这种方式更像是臆测,先入为主的判断之后,然后举许多例证来说明这种猜测是成立的,缺乏科学分析的信服力。

正如有数据显示,心理学书籍缺乏科学严谨性。2013年一项系统性的可重复研究表明,心理学发表过的100项实验研究,能够得到重复验证的只有39%。可见许多心理学实验也是非常不靠谱的。

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行为和心理学研究与运用就像是一场军备竞赛,个人不断地通过心理学研究成果提升认知来抵御外在诱惑和心魔,心理学研究又必须深入到一个新的层次,继续发表新的研究成果。

人的一生是一个心灵不断成长的过程,如果拒绝心灵的脱胎换骨,我们只能永远活在巨婴的心理阴影之下。从这本书中,你或许能够找到现实中那个讨厌的自己,那个深深掩藏在好人面具底下真实的自己,那个从来不敢在阳光明媚暴露的自己。人心是邪恶的,那这种邪恶只存在他人那里吗?“我”的身上如果也有,那我该如何直面它呢?

这本书你看第一次可能会很反感,你会质疑现实中真有那么多巨婴吗?但是第二次阅读这本书时,你的愤慨,你的质疑,你的不服或许都会逐渐冷却,你会更加理性参悟到阅读这本书的意义所在。正如作者在书中所写的那样:

个人成长中,核心自我的诞生,是一个超级里程碑。

核心自我诞生前,你像是环境的响应物。

一旦核心自我诞生了,环境的变化,还会激发你的反应,但不再能动摇你的根基。由此,你有了从环境中跳出来观察的能力与一份从容。

我们作为读者来说,能够利用这本书中对自己有用的知识,来更深入的了解自己,解读他人的行为心理模式。逐渐成长为具有独立完善人格特征的个体;能够识别健康心理的个体,找到最适合的生活和婚姻伴侣,或者是事业上的合作伙伴;在孩子的心理成长过程中,知道正确的行进路线和方向,才是我们阅读这本书的目的。

找到那个核心自我,不管外界如何变化,那个内在的核心自我会不断强壮,帮助我们从容面对生活和事业中的各种惊涛骇浪。而不会是像个婴儿一样指责、抱怨、为所欲为,无法直面自己的无能。真实的自我,是自信的基础,是获得真爱的必要条件。看完这本书你更有意愿活出一个真实的自我,让自己的能量和外界的能量充分的流通交换。让一切真实自然地流经你的心。

心理学只是我们认识世界,以及与外界建立高效连接的一个工具。学会在合适的场景下运用这个工具,比单纯地采用批判性思维来看待本书,要更有实用意义。

《巨婴国》读后感2000字

《巨婴国》读后感2000字

001守住个人界限

任何关系间,我们都要敢于用愤怒守住自己的界限,凭什么我是你的晚辈,就要任意受你指使?界限感太重要了,人生而平等,不让因对方是你的上级、长辈、领导、师父等,就要一味遵从,你要成为你自己。

002合理表达攻击性

弗洛伊德说,一个人必须学会合理或象征性地表达他的攻击性,否则他就会出现心理问题。书中有案例会导致生理问题。

生命力天然带着攻击性,如果你严重压抑了自己的攻击性,那就意味着你的生命力是严重萎缩的。

真实的自己胜过好的自己,愿我们爱上自己的攻击性,带着攻击性和别人相处,并真正体验到这时的关系,更迷人,也更有深度。

003做真实的自己

所谓拖累症,即看见需要帮助的人,就忍不住背在肩上,结果自己被深深拖累。

因为真正的好,是那种我存在你也存在,我爱你,因为我有丰沛的爱,并且我真不需要你回报,而你回报时我也坦然笑纳。

让家庭不再产出中国式好人的建议:

第一,在孩子还是最小的时候,特别是一岁前给予无条件的爱,特别是妈妈,让她在情感上与孩子尽情互动,和孩子经常有皮肤接触。

第二,当孩子逐渐有能力开始探寻外部世界时,给孩子自由,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感觉、声音去探索世界,让孩子知道他的内在是足以成为他行为的凭借的。相反,中国父母最常做的是干涉孩子的任何一个选择,要孩子听话,按照自己的来,成为父母眼中的好孩子。

第三,特别重要的是鼓励孩子的活力流露,流露活力有两个重要的表现,一个是创造力,一个是性。

中国父母需要深刻学习,才能懂得尊重孩子的活力与性能量的流动和表达。

心理健康是需要付出代价的,一个常见的代价是我不再是众人口碑中的好人。

004找到真爱

恋爱,是对童年早期经验的修正。童年早期的创伤和渴望,在恋爱中都会呈现出来。中国人的情感模式都是在找妈。崇拜加照顾,是搞定巨婴的绝招。

中国人有七八成的婚姻是建立在安全感之上,这都是婴儿在找妈,两个人活成了亲人,也许会非常亲密,但很容易感觉到两边的发展似乎被限制了,并且虽然很亲密,但谈不上精彩,因为精彩属于个性化的部分。

真正能制造安全感的只有爱。

005失控中可控

面对外部世界,特别是人际关系时,很多人会特别紧张,以致不能正常做事,不能好好说话。怎么对付这种紧张,一个很容易奏效的办法是给你与外界间添加一个可以掌控的第三者。这个第三者可以是人,可以是物,也可以是事件。可控的第三者还可以这样理解,失控时找一个你能控制的事物,而将失控产生的焦虑转移到可控第三者上。

但为什么会失控,关键是有些东西我们一直没有处理好。当我能处理好之后,这份失控乃至焦虑就可以得到根本转变了。

005注意巨婴心理

六个月前婴儿会有以下几个主要的心理特征,1.共生,2.全能自恋3.偏执分裂

所谓偏执,即我的判断,我的意愿,必须坚持下去。

所以分裂,即事情一分为二,且两者不能并存,譬如好坏也不能并存,黑白不能并存,善恶不能并存,不同意见不能并存…

偏执分裂加一起则成了我是好的,白的上的,我的意愿才能存在,你则是坏的,黑的恶的,你的意愿不能存在。

巨婴,是成年的婴儿。别到处找妈,别总是希望有人照顾自己。学位对于自己的人生负责,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没有人帮你擦屁股。

006不要太孝顺

孝道就是在鼓励孩子发展假自我,不是基于自己的感受为中心成为他自己,而是以父母的感受为中心,成为父母期待中的那个虚假的人。

孝道并非仅仅是统治者的需要,也是出自我们的对真自我的恐惧。真自我,稍深一层之欲望,与彰显自我的张力,譬如物欲,性欲与攻击欲,更深一层的是爱的运动。

007不要太懂事,不要怕麻烦,不要太优秀

没有麻烦,也就没有关系。关键是要把热情活出来,然后去爱,就不再容易觉得的是付出。

热情流动起来后,你才能享受到人与人之间热情流动的感觉多美好,这时你会体验到,谁付出谁索取,谁对谁错,都没那么重要。

中国式养育中,希望孩子懂事,希望孩子不要给大人添麻烦,可是如果你真想养一个健康有活力的孩子,你需要知道,懂事、怕麻烦,常来自绝望,而且总与孤独相伴。

008深入关系

真正的能力,建立在关系中,你必须深入到关系中,放下自己的种种成见和预判,去碰触事物本身的道理,尊重事物本身的存在,而不是将你的想象和判断置于事物之上,这样你才能和事物建立起关系来,并且你会乐意放下“我”,而去尊重事物的本质规律,从而才有了真正的能力与创造。

初期和妈妈关系的质量很重要,决定了一个人和其他万物建立起关系的质量。

009避免二元对立

人性自身即是答案。

真爱必须发生在我与你的自发反应中。

这里有两种境界:

一、我觉得我是好的,所以我无须证明,我对你好,但不期待你如何回应我,也不控制你;

二、我接受我有坏的部分,甚至喜欢这份坏,所以不装自己有多好,所以你也不必装。

人都从合一的能量之流中可来,但它不断从人的感知与头脑中发展出种种复杂的二元对立。这些复杂的二元对立需要被理解,被抽丝削茧——认识到,而后不再二元对立地,看到这股生命之流。

补充:这本书还有很多负面的案例,大多是由于巨婴心理造成的严重后果,例如自杀、杀人等等的案例。希望我们都能心理健康,做真实的自己。

《巨婴国》读后感

养儿防老,某些人的巨婴病《巨婴国》读后感

文|金尚

版权印

养儿防老的神逻辑

中国向来有养儿防老的传统习惯。养儿防老的实质是把子女当成了经济工具和投资的棋子。这体现了中国人的特点:人不能自己为自己负责,需要别人为自己负责。

养儿防老的潜台词是:

你一定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否则就是不愿意我的年老负责;

你不能去从事有风险不稳定的工作,否则就是不愿意为我的生活负责;

你不可以去冒险创业,否则一旦创业失败,我的生活怎么办;

你不可以去外地工作,要不然我老了谁照顾;

你不可以嫁很远的地方,不然我老了谁照顾;

你工作之后,要把工资卡交给我,要不然你会乱花钱的;

你一定要娶一个我喜欢的媳妇,要不然我怎么和她相处………..

这里面有着一个桨糊神逻辑:

1、我的事就是你的事,我们的事也是你的事,我们所有人的事都是你的事。

2、你的事就是我的事,你们的事也是我的事,你们所有人的事都是我的事。

如果是来自农村家庭的凤凰男、凤凰女就更悲凉了,父母的养老责任是你一个人的事,因为你上了大学,进城当了城里人;老家弟弟妹妹的生活需要你照顾,工作也需要你找,因为你最有出息;老家亲戚你要照顾,亲戚进城看病、借钱、借宿,你都要面面俱到,否则你就是忘恩负义;老家村里人找工作、要办事等,你帮得了要帮,帮不了想尽办法也要帮,否则你就是忘本。

好不容易恩恩爱爱地娶了个媳妇,还没过蜜月期,你母亲就来了,为的是“照顾你的生活”。早上起晚了,你母亲要叽叽咕咕;媳妇工作忙,忘洗碗了,你母亲要唠唠叨叨;媳妇用自己工资,买了几件衣裳,你母亲就开始挑拨离间了;事业正在上升期,你俩还暂是不想要孩子,你母亲不乐意了,哭天呛地,仿佛全天下人都对她不起。

这些情景,这些剧情,在《婆婆来了》、《双面胶》里都有着极好的体现。所谓艺术作品,是真实生活的升华。而在现实世界中,可能比电视剧里演得还要揪心、还要虐,因为电视剧作品除了表现生活之外,还要考虑社会主义价值观和和谐社会的建设。真实的世界,比艺术作品还要变态。

中国母亲有一个现象,叫唠叨。春晚有一首歌《常回家看看》歌词是:“妈妈准备了一些唠叨”,你看妈妈主要负责唠叨。啥叫唠叨呢?唠叨不是一般性的话多,而是一种超越边界的控制性的咒语。

每次我出门要加衣服的时候,母亲总不忘说一句;“多穿点衣服!”;每次过马路在认真观察红绿灯的时候,母亲来一句,“过马路小心点”;每次上车后,母亲总不忘说一句,“关好车门!”;如果我不心把东西掉地上了,我母亲就会马上尖叫起来,“怎么掉了,赶快捡起来!”

这就好像,本来是我意志的东西,突然有个人在旁边指手划脚,我就一下子找不到北了。为了让自己感觉自己不是个木偶,而是个独立的人,我就会做出与其所说相反的行为。于是,母亲不来的时候,我能把所有事情都做得好好的;母亲一来,我就突然什么也不会做了。

你不信出去做个实验。有人在走路,你在旁边喊 121 121 。你看,他一会儿就不走了。

养儿防老是一笔交易

养儿防老的本质是一笔交易,如果你把养儿防老当作了育儿的目标,那么你最终是不会如愿的。因为没有任何一个人愿意自己的出生是一个阴谋,也没有任何一个人愿意自己的人生只是一个工具,一颗棋子。这对于一个孩子来说,着实是一件很残忍和冷血的事情。

养儿防老 为什么会形成,我认为有两大基石。

1、第一个基石是大家族共生制度。中国传统的大家族制度使得家庭成员之间牢牢的捆绑在了一起,每个人对其他人都有权利,每个人对其他人都有义务,吃大。家族中有人与其他人人际矛盾了,所有人都来劝架,所有人都来调解;家族中有人落魄潦倒了,所有人都来帮助这个人;家族中有人升官发达了,就要关照和罩着所有人,所谓的“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就是这么来的。古代的大家族共生制度,是为了抵御农耕社会的未知风险的,相当于当代社会的好友、信用卡、蚂蚁花呗等。

2、第二个基石是孝道。接下来,你要很确定你的子女会终其一生都生活在这个村里或这个县里,所谓“父母在,不远游”。但也不意味着他们就愿意被你当做一个经济工具来使用,这时候就有了一个非常强大的工具:孝道。在古代,判定一个人是不是好人,首先是看他孝不孝顺父母,孝顺的人不仅可以被十里八乡地称颂,还可以“举孝廉”做官;而不孝顺父母的人,不仅会被人们唾弃,甚至在社会上没有立足之地,严重的还会被杀头。

但养儿防老,是不是一个好的工具呢? 在传统上来讲可能是的,但是在当代社会已经不是了,有四个原因。

1、你最多只被允许养两个孩子。

养儿防老一个很担忧的问题,就是如果这个儿子不孝顺怎么办?到你老了根本不管你怎么办?不吉利地说,万一儿子死了怎么办?答案是,不必担心,多生几个就是。这就是风险分散投资,就好比是买股票,多买几支,有的涨有的跌,但总会有得赚。古代人想要多生儿子,多子多福,其基本原理就是孩子越多,就越有可能出现成功的儿子,如果有不孝顺的儿子,也容易被其他孝顺的儿子抵消。

但是到了当代中国,这个问题已经变了。你最多只被允许养两个孩子,两个小孩不容易产生风险对冲的效果,很有可能这两个孩子都对你不好。

2、养儿的成本,已经比古代放大了100倍。

古代养孩子,只需要家里添双筷子就行了,长到五六岁就可以帮忙干活了。而现在的小孩,要从一个自然人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人,需要将尽二十年的学习。包括诸如吃奶粉、各种培优班、各种开发智力的电子产品、各种营养食品等,费用之高,已经超乎了人们的想象。没有一定的经济能力垫底的话,连小孩都不敢要。不要说指着孩子养老,孩子以后不来啃老就算是好孩子了。

现今虽然放开了二胎,但纵观无论是农村还是城镇,生育二胎现象都不见火热。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既生不起,也养不起。

3、现代社会的孩子,有可能到外地去工作。

在古时候,一个人普通情况下是不能背井离乡的。如果你离开自己的家乡,你需要向政府申请一个证书。比方说你进京赶考,必须要有这么一个证明,证明你是去考试,不然会被当作流民抓起来。在户口制度的管理下,中国人大部分终其一生,都被牢牢的捆绑在一个固定的土地上,中国的户口制度导致了每个人都被捆绑在一个家庭里,而且终你一生,这种捆绑关系都不会发生改变。

当代社会的子女,和古代的不一样,很有可能考上一个好的大学,到了一个大城市,甚至于出国留学,到其他地方结婚工作,不回来了。

4、当代年轻人自己生活的压力也非常大。

古代在村里养几个儿子,他们只要自己盖间房讨个媳妇儿就能自己过日子了。古代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男人农耕狩猎,女人纺织担水,再养一群鸡猪牛鹅,就可以自给自足。有条件的,还可以在集市上做点小买卖,赚点外快,生活都过得去。并且没有明显的贫富差距,心理上没有太大的落差和不平衡。

而当代的年轻人,找工作已经很是艰难,然后是养自己、养育孩子和买房、应付日常生活开销就已经精疲力尽。不要说养老了,能不啃老的都是好孩子。

养儿防老,某些人的巨婴病《巨婴国》读后感

我为什么反对养儿防老

在当代社会,如果你还抱有养儿防老的思想,那么你还真是个少有的奇葩。为了让你的付出能够双倍、成倍的返利,你有必要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精心计算付出与得到之间的比值,以使你的投资实现利益最大化,这样才最“划算”。

1、不要给小孩用好的、吃好的、穿好的,用差的、吃差的、穿差的就行了。

2、不要给小孩买任何玩具,告诉小孩家里很穷,不要眼花别人家小孩,不要跟别人家比。

3、偶然心血来源,给孩子买件地摊货新衣服,然后告诉孩子你省了两天饭钱,才给他买的衣服,让他对你感恩戴德。

4、小孩学习不优秀,就实施躯体惩罚和精神虐待,打他、骂他、恐吓,让他知道这个家里谁才是老大。

5、不要给小孩零花钱,小孩有零花钱之后会交到小朋友,有朋友之后可能会不接受你的控制。一定要让孩子自卑,让孩子相信自己是最差的孩子。

6、经常告诉孩子,你为了养育他,你付出了多少多少,失去了多少多少,你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他。

7、经常告诉孩子,你最担心地是孩子将来不养你,然后孩子信誓言旦旦的说,将来无论如何都会养你。

恭喜你成功的培养了一个养老工具,一颗养老棋子。祝你儿子不孝、丈夫不忠、孤独终老。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龙应台

“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为了相聚,只有一种爱是为了分离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

克莱尔

反对养儿防老!

1、从自身角度,每一个人都要为自己的人生负责,即便你儿女成群,你也要为你自己的人生负责。当代社会的福利、社保、医保、养老保险、投资渠道日益完善,在年轻为社会做贡献的时候,就要适时为将来的年老做一些投入。

2、儿女远离父母才有自己的生活,父母也一样。儿女成年后,父母就应该放手,须知儿女的离开是成长的真义所在。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为他人的生命负责,你也一样。对于子女,放手是大爱;对于父母,放手也是大爱。

3、养儿防老,不是“爱”,是“自私”。从字面上看就有非常明显的“交易”和“功利”色彩。这对于一个孩子来说,着实是一件很残忍和冷血的事情。小时候没有被爱过的孩子,终其一生生命的底色都会是灰色的。

4、父母于子女无恩。没有任何一个人愿意自己的出生是一个阴谋,也没有任何一个人愿意自己的人生只是一个工具,一颗棋子。父母与子女只是一场偶然与偶然的相遇,子女借父母而来,但不属于父母,TA是精神独立的个体。

作者金尚。金尚,壹点灵平台心理专家、心理健康教育硕士、国家首批认证心理督导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2018年1月出版《永远成长的苹果树》。

推荐信息

  • 关于时代广场的蟋蟀读后感的范文大全赏析(12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23 18:31:44

    时代广场的蟋蟀是美国作家乔治·塞尔登写的,说的是一只名叫柴斯特的蟋蟀住在康涅狄格州,这一切的发生都是很偶然的,因为人们野餐香肠的诱惑,跳进了人类的篮子里,被那些人带到了纽约,和报纸一起被抛弃在时代广场车站的一个角落里。它具有独特的音乐天赋,因为他的叫声被守报摊的小男孩玛利欧发现,从此开始了和别的蟋蟀

  • 《安徒生童话》读后感(共31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23 18:32:14

    今天写完作业后,我和妈妈又捧起了《安徒生童话》,读完《卖火柴的小女孩》后,我已是泪流满面。在书中,我认识了你,卖火柴的小女孩。你卖火柴的情景经常在我脑海中浮现:北风呼呼地怒号着,街上的人们都匆匆地赶回了家,可怜的你没卖掉一根火柴,在寒冷的街上艰难地走着,你穿着单薄破旧的衣裳,赤着小脚丫,有气无力地叫

  • 有关《大学生》的读后感1000字大全(14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23 18:34:44

    听过《史记》的人应该都知道,史记的作者是司马迁,他写出了一部巨作——《史记》。司马迁是个饱学之士,他在接受宫刑之前,一直生活得平平淡淡,说不上幸福也说不上悲惨,小日子过得舒坦,如果没出意外,他将一直是一个小小的史官,一直到老,到死。可命运注定不会让他平凡下去,于是,命运派来了他的使者——磨难。在他四

  • 《木偶奇遇记》读后感大全(精选20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23 18:35:14

    今天,我读完了《木偶奇遇记》这本书,心中充满了感动,有很深的感悟。《木偶奇遇记》是意大利作家卡尔路·科路迪的一部流传了几十年的优秀作品。一个叫杰佩托的老头没有孩子,他用木头雕刻出了一个木偶人,给他起名叫匹诺曹。匹诺曹虽然一直想做一个好孩子,但是难改身上的坏习性。他逃学,撒谎,结交坏朋友,几次上当还屡

  • 关于《呼啸山庄》的读后感大全(精选15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23 18:38:44

    《呼啸山庄》,几乎是囫囵吞枣般地读完的。看起来很复杂,因为叙述者一直在变。一开始是以克洛伍德先生一个租客的角度来作为引子,引出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的故事。正式讲故事的是贯穿整个故事的丁恩太太,而且在故事里面丁恩太太又有三个称呼丁恩,内莉,艾伦,一时不留意就会乱了。而且丁恩太太在讲故事的时候,对人物的称

  • 《狼王梦》读后感精选(18篇大全)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23 18:41:14

    读了《狼王梦》这本书,我知道了许多关于狼的知识,接下来,让我带大家走进狼的世界吧!全世界的狼都有一个共同的习性,在寒冷的冬天里聚集成群,平时却是单身独处,我此刻体会到了狼的团结。怎样的团结呢?比如有一头水牛赶来,狼群扑向水牛并撕碎它,一起享用美食,原来团结的力量是这么强大的啊!狼虽说是肉食动物,可他

  • 关于《红与黑》的读后感600字大全(20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23 18:45:44

    《红与黑》这本书最先吸引我的就是书名。这里的“红”代表了什么,“黑”又象征了哪些事物?强烈的好奇心使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书看了起来。读完《红与黑》以后,我终于明白了"红“代表流血和牺牲,而“黑”则意味着黑袍和教会。小说的主人公于连是一个性格复杂的人。他既真诚又虚伪,既痛恨贵族,又渐渐同流合污,他喜欢坦率

  • 关于《惊涛骇浪观后感》的读后感大全(精选10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23 18:49:14

    【第1篇】星期四,我们全班观看了一部感人肺腑的电一影——“惊涛骇一浪一”。在影片中,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在这个战场上,新时代的人民子弟兵充分展示了中国军人无私的奉献和大无畏的一精一神。他们面对的不是敌人,而是喜怒无常的特大洪水。它随时会吞噬面前的每一个村庄,当然也包括这些战士的生命。但是在他们的

  • 《青山不老》读后感大全赏析(精选20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23 18:47:44

    读了《青山不老》这篇文章,我感触颇深。在中国的晋西北地区,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哪里的环境条件非常恶劣,是大风、沙尘暴等的盘踞之地。在这么恶劣的环境和条件下,一个八旬的老汉竟创造了绿洲。15年,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啊!老人年年老瘦小,失去同

  • 关于《安徒生童话》的读后感100字大全(18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23 18:51:14

    《安徒生童话》里的《白雪公主》,故事里的公主因为过于善良多次上当受骗,甚至有生命危险。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不能随便相信陌生人的话,更不能吃陌生人给的东西。也告诉了我们外表再美丽,心中不善良也不是最美的。昨天我读了安徒生童话集中的一篇文章——幸运的贝尔,我发现虽然贝尔出生在贫困家庭,小时候,祖母告诉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