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大卫·科波菲尔》读书笔记
“贫贱夫妻百事哀”,尽管米考伯太太对爱情尤为坚定,米考伯先生对妻子也爱护有加,但这个家庭子嗣多,丈夫不善经营,总让人生出一种“愁云惨淡万里凝”的感觉。合起书页想想,这本书里就没几个成功、幸福、令人欢欣鼓舞的婚姻,大多是不幸的婚姻,尤其不幸的是婚姻中的女人。
比如大卫的母亲——克莱拉,她是一位柔顺的娃娃,天真,善良,软弱,永远长不大。她嫁给大她许多的大卫的父亲,本是一件幸事。可惜,这位会疼人的老好人很快就死了,克莱拉受不了男人的诱惑,找了一位贪念她家财、专骗头脑简单的有钱妇女的摩德斯通先生。最后,在摩德斯通姐弟的“坚定”挟制下,生生将这位小鸟一样可爱活泼的美人折磨死了。多年后,成年大卫再次遇到继父,他仍然在重操旧业,正一步步套牢新的猎物;而摩德斯通小姐却受大卫的上司雇佣正监护着他的女儿、也是大卫的爱人朵拉。这些人用禁锢人的灵魂的方式杀人,堂而皇之地夺人财产,却一直逍遥法外。这是一个值得人们深思的问题,女性的生命、财产安全怎样才能得到保护?这恐怕是包括女性在内的整个社会都应关注的疑难问题。
比如大卫的姨婆——贝齐·特洛乌德小姐,她表面上看起来嘴硬、脾气臭,却是位正直、坚强、勇敢、极富同情心的人。她有过一个秀气的丈夫,但婚后变了心,改了样,虐待妻子。特洛乌德小姐果断与丈夫分手,将他送去印度,她也伤透了心,从此再也不相信爱情和婚姻,变成了一个坚硬的脾气古怪的人。但她的硬壳里依然包裹着一颗柔软的心,她收留了千里投亲的孤儿大卫,并视如己出;她还将被排挤、有些精神失常的迪克先生留在身边,照顾他,尊重他。
小说中有意思的是,姨婆身边有一个迪克先生,大卫保姆的哥哥渔夫丹·佩戈蒂也收留了一位渔民寡妇格米治太太。前者对后者很照拂,后者对前者忠心耿耿,但奇怪的是,他们始终是生活在一起的朋友,更近似家人,却丝毫没有男女关系。他们是生活在一起的亲人,而不是爱人,这种关系在其他作品中很少见。
还有,坎特伯雷校长斯特朗博士和他的妻子安妮之间好像有一道鸿沟,他阴郁而年轻的妻子一直深陷在对丈夫是否忠贞的质疑中,成天郁郁寡欢。
小说中几乎每一个失败的不幸的婚姻故事都可以另列专章,都可以单独写成一部小说。这真应了“幸福的家庭都一样,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同”这句话。
唯一让人感到和睦、幸福、满足的一家人是从事丧葬业的奥默先生一家,他们初次出场是大卫最伤心的时候——大卫的母亲去世,大卫从学校赶回来,先到奥默先生家赶制丧服。小说的文字并未受大卫丧母之痛的影响而显得悲伤,相反写到奥默一家的文字是愉悦的。奥默先生健谈、慈善,有一个活泼、伶俐的女儿当帮手,还有一位勤劳、可靠的学徒乔姆,后来成了他的女婿。他们一家人生活得普通、乐观、踏实,是小说中唯一让人满意的一家子。小说快到结束时,大卫再一次碰到奥默先生,他年纪大了,腿脚也不灵便,他女儿、女婿对他很孝顺,从他健谈的话语里依然感觉到他对生活的满意、他无所苛求的心灵富足。他是小说中唯一真正开心的人,却是从事着送人离开人世最后一站这种看似悲伤的职业,而这个职业从未影响到他的心情和幸福感。也许也有影响,想想常常面对死亡,也许对许多现实中的矛盾、纠结、不如意会想开许多。是啊,人活一世,多想无益,何不过好今朝呢?许多看似简单的人,过着简单、自足的生活,平平淡淡、开开心心一生,倒也是有大智慧的。
第2篇:大卫科波菲尔读后感1000字
狄更斯一生上学不到四年,是英国历史上最优秀的小说家,《雾都孤儿》、《双城记》、《远大前程》等如雷贯耳的名著都出自他之手。他的头像被印在了10英镑钞票的背面,这样的殊荣只有莎士比亚、牛顿、达尔文等人才能与之相比。狄更斯说他的所有作品都像自己创作出的孩子,但只有一个是“心中最宠爱的孩子”,那就是《大卫.科波菲尔》。
创作《大卫.科波菲尔》主人公琢磨取了很多名字,最后是把他自己名字Charles John Huffam Dickens.倒过来写就是DC——David Copperfiel(大卫·科波菲尔),这部小说是狄更斯最涉及到个人情感和记忆的作品。是因为1848年9月,在所有兄弟姐妹和狄更斯最志趣相投的姐姐范妮.狄更斯因病逝世,在悲痛之余,狄更斯决定写一部小说纪念自己的姐姐和自己的童年。所以,这部小说很多地方都是根据狄更斯自己的往事、经历写成的,把自己的童年以来的整个成长历史在这部小说里做了充分的描述,把自己的生平故事讲给大家听,分享给大家。狄更斯童年时,父亲由于负债,被关进了债务监狱,经历非常艰难,但通过个人的奋斗、努力最后变成一个成功的作家。这个是人从自己内心最深处流露出来,表达出来的东西,以情动人,很打动人。这个作品的力量就来自这种地方。
大卫.科波菲尔他是一个遗腹子,后来就和继父一起生活,10岁的时候他的母亲也故去了,他的继父对他非常残酷,把他赶出了家门,他变成了一个孤儿。孤儿在世界上成长是非常不容易的,这个孤儿的成长故事就是这个小说的核心:一个失去了父母双亲的孩子,怎么在这个世界上奋斗的故事。大卫的奋斗史就是一个典型的19世纪欧洲中产阶级的奋斗,它给我们呈现出一个社会面,英国那个时候困窘的下层家庭的困难,从生活非常穷困的家庭里面怎么奋斗成一个成功人士。这个故事里面包含有很多阴谋、有很多倾轧,但是也有人性的美善真,这些东西都包含在里边。
这部小说里有一个大卫的忘年之交:密考伯。密考伯先生生活并不宽裕,却爱慕虚荣习惯挥霍,他的家和他一样很寒酸,同时和他一样弄的很体面的样子,这个说法很妙。当债主逼上门,密考伯哭着拿起刮胡刀往脖子上一抹想一死了之,而债主一走顷刻间又把皮鞋擦得铮亮手舞足蹈有说有笑,狄更斯把密考伯债多不愁的性格凸显出来,使他成为世界文学的一个典型,MI CObO密考伯甚至作为一个单词被收入英语牛津词典中,代表乐观的性格。
在19世纪英国工业革命高速成长到来的道德败坏的时期有很多人是不择手段满足金钱物欲的。而《大卫.科波菲尔》传播的是保持自我尊严、保持对人类的善意但同时又能够自我奋斗获得成功的故事。
它用正面的引导人们要有尊严的奋斗,给世界一个启迪,人如果不善良,其实这个社会并不能生活的愉快,它传递一个重要主旨、座右铭:一个人需要永不卑贱、永不虚伪、永不残忍。
第3篇:大卫科波菲尔梗概
大卫·科波菲尔尚未出世时,父亲就去世了,他在母亲及女仆的照管下长大。不久,母亲改嫁,后父摩德斯东凶狠贪婪,他把大卫看作累赘,婚前就把大卫送到了他乳母的兄弟辟果提先生家里。辟果提是个正直善良的渔民,住在雅茅斯海边一座用破船改成的小屋里,与收养的一对孤儿艾米丽和汉姆相依为命,大卫和他们一起过着清苦和睦的生活。
出于对母亲的思念,大卫又回到了后父家。然而后父不但常常责打他,甚至剥夺了母亲对他关怀和爱抚的权利。母亲去世后,后父立即把不足10岁的大卫送去当洗刷酒瓶的童工,大卫从此过起了不能温饱的生活。他历尽艰辛,最后找到了姨婆贝西小姐。
贝西小姐生性怪僻,但心地善良。她收留了大卫,让他上学深造。大卫求学期间,寄宿在姨婆的律师威克菲尔家里,与他的女儿艾妮斯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但大卫对威克菲尔雇用的一个名叫希普的书记极为反感,讨厌他那种阳奉阴违、曲意逢迎的丑态。
大卫中学毕业后外出旅行,邂逅了童年时代的同学斯蒂福兹。两人一起来到雅茅斯,拜访辟果提一家。已经和汉姆订婚的艾米丽经受不住阔少爷斯蒂福兹的引诱,竟在结婚前夕与他私奔国外。辟果提先生痛苦万分,发誓要找回艾米丽。
大卫回到伦敦,在斯本罗律师事务所任见习生。他从艾妮斯口中获悉,威克菲尔律师落入诡计多端的希普所设计的陷阱,正处在走投无路的境地,这使大卫非常愤慨。此时的大卫爱上了斯本罗律师的女儿朵拉,但两人婚后的生活并不理想。朵拉是个容貌美丽,但头脑简单的“洋娃娃”。贝西姨婆也濒临破产。这时,大卫再次遇见他当童工时的房东米考伯,米考伯现在是希普的秘书,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最终揭露了希普陷害威克菲尔并导致贝西小姐破产的种种阴谋。在事实面前,希普只好伏罪。
与此同时,辟果提和汉姆经过多方奔波,终于找到了被斯蒂福兹抛弃后,沦落在伦敦的艾米丽,并决定将她带回澳大利亚,开始新的生活。然而就在启程前夕,海上突然风狂雨骤,一艘来自西班牙的客轮在雅茅斯遇险沉没,只剩下一个濒死的旅客紧紧地抓着桅杆。汉姆见状不顾自身危险,下海救他,不幸被巨浪吞没。当人们捞起他的尸体时,船上那名旅客的尸体也漂到了岸边,原来竟是诱拐艾米丽的斯蒂福兹。艾米丽为汉姆的行动深深地打动了,回到澳大利亚后,她终日在劳动中寻找安宁,并且终身未嫁。
大卫终于成了一名作家,朵拉却患上了重病,在辟果提前往澳大利亚前夕便离开了人世。大卫满怀悲痛地出国旅行散心,其间,艾妮斯始终与他保持联系。当他三年后返回英国时,才发觉艾妮斯一直爱着他。两人最终走到了一起,与姨婆贝西、辟果提愉快地生活着。
第4篇:大卫科波菲尔读书笔记
《大卫·科波菲尔》这本书一直存于我的待读书目中,直到现在才有缘拜读。本来以为会是个完整的故事,没想到却是本自传体小说。
这本书作者是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代表作有《匹克威克外传》、《雾都孤儿》及本书《大卫·科波菲尔》。
本书主人公大卫·科波菲尔的原型便是狄更斯,作者将自己的很多经历融入到大卫的人生中,再加上本书以第一人称方式描述,所以阅读时,总有一种窥视狄更斯日记的错觉。
这本书主要写了大卫的前半生。从出生开始,到中年时一家人齐整、幸福的生活在一起结束。可能是作者的描述太过平淡,整本书通读下来,我会产生一种“主人公的前半生并未大起大落,反而一帆风顺”的感觉。
相比《雾都孤儿》,这本书剧情真的和缓许多。
尽管大卫是个遗腹子,但其从出生开始便接受大家的尊重爱戴,被尊称为少爷,在童年时期,一直有忠实的仆人皮果提为其保驾护航,在皮果提老家雅茅斯,皮果提一家给予其一个快乐的童年。
后来母亲去世,继父为了独吞家产,将大卫送去做童工,大卫很快得到了救赎,得到姨奶奶的庇护和资助,进而完成学业。
在求学期间,寄宿在姨奶奶律师威克菲尔家里,威克菲尔及女儿爱妮斯给予了其帮助,
而在工作期间,爱上了斯本罗律师的女儿朵拉,虽然暗恋时期比较痛苦,最后还是得偿所愿,娶了朵拉,在朵拉病逝后,与爱妮斯结为夫妇。
大卫还描写了自己站在旁观者位置时,其他人发生的一些糟心事。
如姨奶奶有一个不想提起的醉鬼丈夫,醉鬼丈夫总是向其索要钱财。
如童年时期的小伙伴艾米丽抛弃未婚夫汉姆,与好友斯蒂福兹私奔,尔后被抛弃,在经历流亡后最终被找回。只是后来汉姆与斯蒂福兹皆死于海难。
再如律师威克菲尔受助理希普欺骗威胁,导致姨奶奶破产,好友米考伯陷入困境等。
大概我们读书或看小说时,总会不由自主站在主人公位置上吧,所以总是代入主人公,为其悲欢离合而喜怒哀乐。
所以当主人公描述自身之外的旁人苦难时,我们总不能感同身受。因此尽管姨奶奶之类的人曾经身陷囹圄,比起他们的苦难,我反而会更加关注后来的苦尽甘来。
大卫拿的是杰克苏的剧本吧,在打怪升级的路上,尽管有磨难,但总有贵人相助,友人相陪。
话虽如此,主人公大卫能这样一路前进,和其本身的精神品质也有很大关系。大卫是个善良、勤奋、勇敢有毅力的人,所以才能打动别人,赢得他人的帮助,最终事业爱情双丰收,获得童话般的结局。
大约狄更斯就是想要塑造一个理想化的人物吧,想要通过这样的人物来表达自己的希冀,希望人人都仁爱温和,和谐友爱。
这一点在《雾都孤儿》中也有体现,《雾都孤儿》虽然描述了很多主人公受苦受难的内容,但这是个苦尽甘来的故事,后期主人公及助其脱离苦难的贵人们身上也都有着善良温和的品质。
看来狄更斯是个内心温暖细腻的作家呢,若能静下心来,阅读该书也挺好,推荐指数四颗星吧。(夏芮)
第5篇:大卫科波菲尔读后感2000字
一声钟响,一声啼哭,微暗的光线中,他来到了人间。
也许这幼小倔强的生命在睁开眼后,看见有三个人在身旁,一位是他的母亲,而另两位却都不是他的父亲。他并不是未归家,不是在外拼搏或是闲游——那个伟大的灵魂已陷入深深的,冰凉的土地。还好有不唯一的安慰,他疼爱他的母亲和那位慈爱的保姆(那位性格古怪的姨奶奶这时真不知该不该算在其内)。
同我们一样,他人生的前几年是幸福的,是温暖的。记得书中曾描绘多少个白天夜晚,慈爱的脸庞紧贴在这个幼小的身躯上,多少的夜晚,屋中是那么明亮,留下多少母亲翩翩起舞或是与她那位难以割舍,永远不离不弃的朋友(就是那位保姆)的谈笑风生。
同其他一些母亲一样,大卫的母亲是年轻的,但在19世纪的英国,在那充满虚伪狡诈与诡计的时代。无数的哄骗,表面上的给予,其实只是为了金钱,为了更大的利益——吞噬了社会,吞噬了年轻人,同样吞噬了大卫的母亲。
与继父的初次见面并不是糟糕的,反而带着些温馨。年轻单纯的母亲便认为其便是另外的精神寄托,但事后证明,她的想法太天真,至少在这个充满压迫和阶级观念的社会中是这样的。
就这样大卫与母亲在继父及其姐姐的“管理”下,一点点被剥离,从温暖幸福变为孤独寂寞,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这般孤独,正如其中所道“我当时实在比鲁滨逊还要孤单,因为他虽然也孤单,却没有人看着他,没有人看到他的孤单。”
最终被送去了学校,但与其说是学校不如说人间地狱。从“小心,他咬人”的牌子到校长的抽打,遭受百般凌辱;眼看着自己的老师(也可称得上朋友)被鄙视,赶走,他却无能为力,因为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他只是一的没有地位的孩子。
百般刁难,他忍气吞声,万次抽打,他默不作声,弟弟出生却不让他触摸,最终又传来了母亲的死讯。一切都是那么的突然,那么迷芒。然而,他却只能默默流泪,无所作为,有人定会这样说:“他怎么就不懂的反抗呢,多么胆小,多么懦弱!”我却认为他是明智的,因为它仅是一个孩子,一个十岁的孩子,一个孤单无助的孩子,若要反抗,也不过是做无谓的牺牲罢了。所以,结局自然只有一个,被赶出家门,做童工,美其名曰“学会在社会上生存。”
他那位慈爱的保姆,定是望着楼上的为大卫准备的房间泪花满面,同样无力去帮助,去关心,就像大卫一样。
“就此堕落了吧......大卫!像你的母亲一样,在不安中死去吧!让你的孤魂飘荡吧,大卫!”疯狂的社会对这个10岁孩童嘶吼着,咆哮着,把他逼到了崖边。
只可惜,社会不知他的人生格言:我这样的人,悲痛绝不会使我软弱,只会教我坚强!他终于恼了,说了,做了。奔向大海,消失在那无边蓝潭的深处。
深潭彼岸,孤身一人的大卫遇到了那位姨婆。面对这位历经艰险的孤儿,毫不犹豫的收养了他,给他以安慰,让他继续学习。
姨婆是个古怪的人,一个严谨的人,但同时也有一颗善良的心,她同样批评大卫,但不同于他的继父的是,这是一种关心,纠正其错误,充满温暖而不是冰冷。大卫也不负众望,正应了他自己曾说的一句话“我喜欢学习,要不是继父,我可以学的很好。”跌跌撞撞,历经磨难,结识了艾妮丝,邂逅了童年伙伴特拉德尔以及旧相识密考伯夫妇,爱上了朵拉,令机关算尽的恶棍希普认罪伏法,成为了作家,朵拉去世这跌宕起伏的经历,不禁令我们唏嘘,之后却又喜悦不已。最后的结局正是皆大欢喜,合上书本,嘴角不禁微微上扬。一个美满的结局或许不如悲惨的结局那样发人深省,或许不如委婉的结局那样回味无穷,但却是最温暖的,尤其是在这阴霾,风雨过后,便如同暖阳和彩虹一般,令我们热泪盈眶。
“黄昏时分,我坐在长满青草的斜坡上,坐在他的身旁,看他注视着那高飞在恬静的空中的风筝,我心里时常想,风筝把他的那颗心.从烦忧混乱的境地中带出,飞上了晴空万里。可是当他一点点收起线,风筝在美丽的晚霞中越来越低,直到飘飘摇摇地跌落在地,像死了似的一动不动躺在那儿时,他才仿佛从睡梦中慢慢醒来”“直到今天,虽然出了名,受到爱抚而且幸福,我在梦中还常常会忘却我有亲爱的妻子和孩子;甚至会忘掉我已是一个大人,又会回到我一生中的那段时光。”
社会是动荡的,虚伪的,充满丑陋及邪恶,那些卑微的,只懂得用金钱去衡量一切的人,都是那么的可怜,渺小,永远不会懂得那些快乐,幸福,充满希望的人的世界。他们无法得到快乐,因为只会躲藏,不敢望向门外,生怕金,银从身边溜走;他们无法得到幸福,因为充满欺骗,诡计,使幸福这纯真的朋友无法落足,站在其身边;他们更永远别想得到希望,因为恐惧,压力已经成为了他们的代名词。
反之,唯有那些人生信条中充满真诚,淳朴,善良的“孤独者们”跳出了世俗的陆地,踏入了快乐,幸福的广阔无边的另一个世界。在那个世界里,只有一个守则:千万不要小气,千万不要虚假,千万不要残酷!(马浩轩)
第6篇:大卫科波菲尔读后感
“永不卑贱,永不虚伪,永不残忍”,这是贝西姨婆对大卫的教诲,大卫一生都不曾忘记。继父的虐待凌辱、母亲的惨然离世让人难承其重,寄宿学校的种种羞辱、世间种种奇人怪象常让生活黯淡无光,然而大卫却不卑不亢,冷静沉着,用对这句箴言的身体力行,彰显着灵魂的纯洁与高贵。
其实,从人生经历来看,大卫·科波菲尔极可能成为卑贱、虚伪或残忍的人。阴险狡猾的尤利亚把自己贬低为卑贱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却无情无耻地将自己的恩人踩在脚下,其变态的自卑与狡诈的狠毒常足引得人偏离正道。容貌家境智慧都要高出一筹的朋友斯蒂福,天使的外表下却藏着魔鬼般的肮脏心肠,让麦尔先生失掉工作,让艾米莉错失良缘,虚伪又玩世不恭的种种言行正可让单纯善良的同伴迷失心智。鸠占鹊巢的摩德斯通姐弟,搅乱了小家原本拥有的快乐祥和,用种种残忍而无理要求给大卫母子套上沉重的枷锁,一个心智未健全的孩子很容易因此受到伤害,从而对这世界充满恶意。可面对如此种种,大卫不曾迷失、不曾堕落,不曾丢失善良真诚的本心。
童年的遭遇让大卫饱尝艰辛。大卫出生前便没了父亲,是个可怜的遗腹子。母亲年轻且善良,和佣人裴果提三人过着过着简单而平静的生活,继父摩德斯及其姐姐的闯入,为原本温馨的家庭蒙上了挥之不去的阴影。如果说从心狠手辣的程度上将摩德斯通姐弟同《简爱》当中的舅母里德太太相提并论,那摩德斯通姐弟一定会以绝对优势更胜一筹。不同于里德太太在濒死前仍有良心的悔悟,仍有一丝丝的善意,摩德斯通姐弟永远都像冰冷锋利的顽石,如同没有任何人性与温情的魔鬼。摩德斯通小姐“皮肤黝黑,脸膛和声音也很像她弟弟,她还长着两道浓眉,几乎与她的大鼻子上方连在一起,仿佛因为性别出了差错,她不能长胡子,只好代之以眉毛了。”她与弟弟对待大卫用鞭子抽,将其送去严苛的寄宿学校,对大卫的母亲则严加监管,如同看守一个囚犯。
然而纵使境遇窘迫,自顾不暇,大卫在出于自卫咬了摩德斯通先生一口之后,心里有的却不是复仇的快感,不是歇斯底里的狂怒,而是对自己的所做之事深深的愧疚与懊悔。他在残忍无情的成年人的不公正对待下,毫无还击之力,也从不曾起歹毒报复之心,而是修炼自己,积极努力,永葆单纯善良。
在大卫一生的经历中,他对斯蒂夫斯的崇拜与喜爱格外引人注意。斯蒂福与大卫在寄宿学校相识,当时的大卫对斯蒂福无比崇拜,两人成了密友。斯蒂福帅气而聪明,有一种吸引人的魅力。然而,在我看来,斯蒂夫斯光鲜皮囊下其实藏着污浊虚伪的内心,正是作者对当时社会所谓贵族的最好嘲讽。他“揭发”了麦尔老师出身贫寒,叫他“叫花子”,使得势利校长开除了麦尔老师,并大肆夸赞斯蒂福维护了学校的脸面。斯蒂夫斯诱拐艾米丽与他私奔,当裴果提先生去找斯蒂福母亲,证实她的儿子是否真的要娶自己外甥女时,这位教养极高的富家太太却担心让一个渔家的,并未受过多少教育的女孩过门会有辱家族门楣。所谓的贵族家庭,其实暗含败絮,徒有光鲜外表,而斯蒂福虚伪的纨绔子弟形象,更是与不善言辞的哈姆形成鲜明对比:海滨上哈姆救人的果断令人动容,精神上的真诚与富足,胜过财富百倍。只有家财万贯,灵魂却如激不起一丝涟漪的死水,那不过也只是金钱的奴隶罢了。
在斯蒂夫斯面前,大卫卑微如尘土,不值一提,但纵然如尘土般卑微,大卫心灵的高贵却是斯蒂夫斯难以企及的。甚至当大卫发现斯蒂夫斯的缺点并为之苦恼时,感受到的也只是“更想念他的优点,更怜惜他的好处”对他“不能说一句谴责的话”。他总能看到身边的人美好善良之处,从他们身上获取让自己不断向上的正能量。
奸诈可憎的尤利亚,是全书中我最反感的一个人物,他扭曲险恶,活得没有尊严。大卫是在威克菲尔先生的家中认识了学徒尤利亚。他有着红色的毛发和瘦骨嶙峋的下巴,以及无处不红的皮肤,因为大卫将他形容为一只狡猾的红狐狸。尤利亚的父亲教导他要时刻卑贱,永远都不要越过别人,母亲也自称是“卑贱的人”。尤利亚常常扭动着身子口口声声说自己最是卑贱,心里却时时妄想一步登天,并无廉耻可言,也丝毫没有怜悯之心。他对比自己权位高的人故作卑微之态,喜欢与权贵握手,却不知自己湿冷的手让人觉得恶心。得到权力之后的他不惜伤害自己的恩人,远没有口中所言的那样谦卑。从身份和境遇上讲,他或许值得同情,但他的行为与信仰,而不是他的言语,让他真正符合“卑贱”这一词语的定义。
在姨婆的无私付出下,大卫成为了一个有成就的作家。大卫一生都在践行这句话,从未因周边的环境以及各种肮脏虚伪,丑陋做作的人的影响而失去本心。就如《简爱》一般,大卫最终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永不卑贱,永不虚伪,永不残忍。”一句话便可粗略概括作者狄更斯对每个人的期盼与理想。(陈家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