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读后感大全>《走到人生边上》读后感(共5篇)

《走到人生边上》读后感(共5篇)

所属分类:读后感大全 发布时间:2025-05-02 13:12:28

第1篇:读《走到人生边上》有感

我们的一切都太过匆忙。狂妄的认为自己能追赶上时间的步伐,到头来才发现这一切不过是自以为是罢了。--题记

一切在时间面前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走在街上,抬头仰望着那墨色的天穹,我的心中突然有种怅然若失的感觉。早已买来的杨绛先生的《走到人生边上》,我却迟迟未读。走到人生边上,确切地说,我不懂。我只知道,那不过是时间问题,人生的边缘,无疑是时间末端的代名词。

时间还真是可怕而又残酷的:它可以让百花争艳变成万物枯萎;它可以让原本亲密无间的友人而变得生疏;它可以将青丝染成白发;它亦可以使曾经的海誓山盟消逝无痕……一切的一切在时间面前都显得过于苍白,我们的生命不也是如此吗?

生命这两个字对于现在的我来说,显得过于沉重。当真正看到生死时,我才渐渐明白什么是生命。看着亲人因为疾病从此离开了人世,看着他的身体被火焚烧殆尽而只留下一盒骨灰,我突然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慌张与无助。当人闭上眼的那一刻,他看到了什么?是天堂还是地狱?是上帝还是鬼神?那么,人死后,又会是什么感受?真的什么都感觉不到吗?我们就这么消失在天地之间留下一具肉体等待腐化和燃烧吗?我不敢去想,对于这一切,谁都无从知道,可怕的不是未知,而是未知所带来的可怕。

我思索着,略带沉重的心情打开了这本书,我看到了一个九十多岁已是人生暮年的老人对于人生的探索与思考,它关乎人生,它关乎信仰,关乎人性,关乎命运。我仿佛看到了一个老人,微笑着坐在书桌前,如此坦然,如此从容淡定的面对时间的流逝。

翻开书的第一部分,便是关于信仰。

人的灵魂,人的本性,我认为这无外乎不是信仰。杨绛先生相信人性本善,亦相信人有灵魂。而现实生活中的多数人们不是不信人有灵魂和鬼神之说,便是在纷繁杂乱的世界中迷失了本性良心。总而言之,便是少了信仰。细细想来,信仰对于一个人是多么重要。是的,人也该相信些什么的,这并非迷信,正如杨绛先生所说,对于未可见的东西,我们不能认为它没有。如果人没有一点敬畏之心,那便失去了对良心的把握,他很容易在众多的诱惑面前迷失方向,迷失本性。说实话,现代人就是缺少了信仰,我们总是匆忙地追赶时间步伐,到头来却发觉一无所获,不如放慢脚步,将那早已被尘世浮灰蒙蔽的心灵洗涤干净,去平静地问一下自己的心灵:人生一世,我们真正追求的是什么。

我们无法左右自己的肉体,让它变得清欲寡欢,做到万物皆空。我向来对那些口是心非,认为自己摒弃世俗,放弃名利而无欲无求的人嗤之以鼻。他们自以为,坚定了所谓的信仰,可事实上却没有明白:信仰源于灵魂深处,而非肉体。

所以,我们总该需要有一份信仰的,它是你灵魂深处的灯,时刻提醒自己,不忘灵性、良知,保持着一颗平和、宽容而又强大的心去面对万物。

生命事实上是那么复杂,又如此简单。复杂在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的思想,有所欲所求,有不同的经历和生活,而这一切最终又都会消逝在时间的长河之中。

我们是万物之灵,我们的本性永远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我们的肉体终将会老去,会腐化,会变成灰烬,而灵魂中始终如一的本性却会得到传承,一代一代、生生世世,它无关时间和天命,它代表信仰和价值。

这让我想到杨绛先生对于“命”的看法。少年人的轻狂,自是不信命的,我也不例外。曾一度幻想着有一天自己会成为一个杰出的人或是权势显赫的人物,风生水起、威风凛凛。轻狂自傲,不信天命。可是回首走过的路,是否发现很多时候是那么力不从心,信佛的人会说这是“劫”,换个说法也就是天命。总有人抱怨自己的命不好,最终穷困潦倒一生,命是无法确定的。“命由天定”也确实不假,但很多时候选择权在我们自己,成功的人生不是将一副好牌打好,而是能在抓到一副烂牌后依旧打得漂漂亮亮。

无论贫贱与否,无论美貌与否,无论艰难或是享受,无论不幸或是幸运,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天命的选择,让我们抱之以微笑吧。我们无法选择出身,无法选择机遇,无法与时间赛跑或是逆转既定的事实,但我们可以把握当下。我们唯一可以选择的就是自己的本心和态度。贫穷,便以清贫为乐;富贵,便努力利用已有的资源提升自我。天命不可选择,但我们的人生由我们自己做主。

让我记忆犹新的,还是杨绛先生在这本书中对人生价值的阐述。

我们常用“实现了人生价值”来形容那些古今中外为人类做出杰出贡献或在某方面取得突出成就的人,人们把“实现人生价值”定义为自己人生奋斗的目标,这无疑是曲解了“价值”。

正如杨绛先生所说,难道默默奉献的老实人以及所有死后没有留下名声的人就没有价值了?不是的,我们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命,有着自己的人生道路。人生实苦,就是让人磨砺,让人不断提升的。卖早点的师傅从小摊位开始做起,苦心经营了一辈子,终于做出了自己店面的一番风味,早点师傅专注做好自己的本分,不也是一种人生价值体现吗?

是的,我们每个人皆是万物之灵,平等的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如何生活在于你自己,活出怎样的价值在于你自己。当我们看破这一切,也许就不会那么功于名利了。你对世界越功利,世界对你越神秘。世界是你自己的,与他人无关。生命的价值之花,只要你用心浇灌,付诸心血,无论用的是什么肥料,它都会为你而绽放。

静静合上这本书,我仿佛与杨绛先生一同重新审视了一遍生命,但毕竟无法与她达到真正的共鸣。先生已经走过九十多个春秋,站在了人生的边上,那份坦然是时间的沉淀,那份从容是经历过无数伤痛离别和艰难坎坷所散发出来的。我无法理解那微笑背后曾有过的痛楚,也无法体会那坦然之下如此沉重的沧桑。我唯一能从中感悟到的便是那份信仰,那份执着,那份处之泰然的乐观。

我们总抱怨生活紧张而有压力,何不放慢脚步,去真正感受一下生活?我们总自怨自艾于人生命运的不公,何不放下姿态做好每一件小事,未尝不是实现人生的价值。我们总恐惧生死,担忧于未知,何不活在当下,不留遗憾。

这本书无疑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既然生命可贵,就要好好珍惜;既然害怕于未知,就要心怀信仰;既然活着,就要活出自己的价值。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这个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读完这本书,望着窗外的云卷云舒,我的心恍然如释。

何必拘于时间,何必惧于生死。时间依旧流逝,死亡也会如期而至,活在当下,清欢为乐,坦然生活,这该是我从这本书中所收获的最大的财富。

第2篇:走到人生边上读后感

《走到人生邊上》一书于2017年看了一点以没多大兴趣结了尾,2020年的一月份再次拾起这本书,就没再放下了。想知道杨绛先生在人生边上的自问自答,期望能带给我一些认识和思考。

整本书下来,杨绛先生的谦虚,她看问题的透彻,她一直寻求答案的态度,她一直修炼自己的努力,让人越发的敬爱她。

命与天命,人性,神鬼,人类的文明,人需要锻炼,修身之道,人生的价值等等问题她都做了回答,有些又好像没有回答,很多问题,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需要的是你去探索去发现。回答不了的问题就交给时间,大约知道问题的答案就去实践,去证实。特别认同先生在人生的价值里的回答,人活了一辈子,锻炼了一辈子能有成绩就不是虚生此世了。是的,无论是生活里哪一方面的锻炼,能做到有成绩,也算没有白来一遭。

人生有命,有的人一生下来就含着金钥匙,有的人吃喝温饱会成为问题,各有各的命。一直不太喜欢命由天定这个词,生活中好像很多事情自己都不由自主,但是实际关键的时刻,做主的还是自己,是自己的认知自己的性格自己的需求去做这个主。相对而言我更喜欢性格决定命运这个词。生下来的条件,没有办法去改变,但是你可以通过努力,通过锻炼通过好的性格去改变你的命运。

一直认为自由是不受约束,不需要忍受,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吃什么就吃什么,现在看来,我的自由太表象了。含忍是保自己的盔甲,抵御侵犯的盾牌。含忍和自由是辩证的统一。含忍是为了自由,要求自由得学会含忍。就觉得打开了另一块未知的思维,好像莫名觉得有点儿道理。虽然我还无从解释。

或许是觉得不需要忍受的生活不存在吧,自由必然是跨过这个区域在某个我看不到的地方。

文章里也有不那么认同的一些观点,意见暂时保留,看看伴随时光的流逝会发生一点什么变化吧。

人生一世,无非是认识自己,洗练自己。经过时间的洗礼,越来越赞同认识自己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清楚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去发现自己的内心,达到自己真正舒适安逸自由的状态。(思毛)

第3篇:读《走到人生边上》有感1000字

本书读于高三那年,在偶然翻到一本名为《我们仨》一部以时间为主线对家庭主要人物的记述。初次读《我们仨》后对于其中的生活经历而深有感触,折射到自身的生活,也从那开始对杨绛先生所写的作品有了更深的理解。

本次主要以《走到人生边上》这本书为例展开,这本书大致分为两块,前一块是杨绛05年后,回到最后和丈夫、孩子一起生活的三里河寓所时所写。这个时期女儿、爱人已先后离开。95高龄的她又着手整理爱人的手稿、第二年在老、病、忙中又拿起了笔坦陈对神与鬼、人的灵魂、个性、命运等问题的思考,前一块属于带有哲学意味的议论性散文。后一段就是纯粹的记述性散文,就是对自身经历的回望和感怀。

这本书的创作背景时杨绛的先生钱锺书在上海创作《围城》的时期,正处于1945年日寇投降,周转流离生活还未好转的生活下所写。在所读的片段里,照常、亲切的昵称“圆圆、锺书”用最贴切生活的词、句相连,能够很亲切的感受到家庭里日常的趣事,不加任何修饰,会联想到我们与生活的相处。这个本书里有很多类似家庭趣事的麻烦,两人互相修理头发而闹出笑话、锺书留学书信的来往再到后来远赴他乡的陪伴,都是家庭中真情实感流露的体现,后文会相对沉重是关于黄昏之时的无奈与孤寂,也更能从起伏的情感体会到人生的琐碎和无常。当一位老人在如此高龄的情况下,不是接受舒适和享乐而是着手再去记下点滴、一个人怀念“咱们仨”的坚决和执着。不比于伟大,而是一种爱的坚守、家的守候,活的意义。

人们往往把一本书的意义相关与文学性质,在书中样板戏所象征的那个老年代,却已经荡然无存罢,所象征的文革年代已经过去。在文中前又写到“我”是个老先生,时代更替的长河带走了亲人、留下了时代的痕迹独自咀嚼写下此书,无时无刻不归终于情怀而作,是极为真实和震撼的情感抒发。在前一块记述方面的冗杂和后文时间的不断跳跃从阿菊、温先生、劳神父不同角色故事的转换,但在阅读之后她都藏着杨绛先生对于过去乐观的看待,守着过去每一滴、每一份情怀而活着,抛开文学价值、文学造诣不谈。

在这种温情的意境里,文字是活的、角色是活的、情感流动且鲜艳的。或许“只有情感体验才是不散的神,人与事只是可有可无的形”这类似于散文的一本小书,却不断地表达着无穷的共情力,深感其中、深悟其下。

这本书的魅力不仅是文字的简单拼接所带来的质朴感,还有背后真实的经历情感的流露更值得回味,书里的生活是“除了一地鸡毛,还是诗和美味虾”,也漫漫延展到我们生活里、学识里、行为里,平淡且有力。

第4篇:杨绛走到人生边上读后感

“我正站在人生的边缘边缘上,向后看看,也向前看看。向后看,我已经活了一辈子了,人生一世,为的是什么呢?我要探索人生的价值。向前看呢,我再往前去,就什么都没有了吗?”这是杨绛先生在本书前言中所写的一段话。

《走到人生边上》,是杨绛先生在九十六岁高龄时所写的一本关于人生感悟的书。滚滚红尘,显然杨先生已经走得够久,时间正在从她的身上碾过去。对于人生,她也有自己的丰富经历。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对于生命的哲思,对于探讨人生终极问题的思考还不够,我希望通过杨先生对生命的解读,来找寻自我的价值。

本书分两部分,一半论文,一半散文;一半讲理,一半讲故事,用故事当理论的“注释”。前半部分,充满了杨绛先生对于鬼神、人生、命运、生与死、灵与肉等根本问题的思考。自序第一段写到:我是从医院前门出来的。如果由后门太平间出来,我就是“回家”了。这样充满智慧与幽默的文字,读上去引人发笑的同时,也有着对生命的深刻反思。

而在本书的注释部分,杨绛先生用故事来构建她自己的世界。看似寻常的故事,其实有着她自己的人生智慧。《劳神父》、《孔子的夫人》等几篇文章,让我们感受到了生活带来的美感,朴实的文字流露出的是漫长人生的平凡。《记比邻双鹊》,看似写的是喜鹊一家,实则是通过对小鹊的死亡,传达出对自己亲人离世的深切感怀。像杨绛先生这样一个沉醉在精神世界里的人,她和她的生活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而亲人的离世,则让她的精神世界有所坍塌,她也在用一生来修补她自己遭受的创伤。平淡的叙述,不加修饰的白描,更加感人至深。《胡思乱想》这一篇,读完确实引人深思。作为一名年近百岁的老人,死亡是自己时时刻刻可以感知、触摸到的,而要如何去面对死亡,杨绛先生似乎也在文中给了我们一个满意的回答。《她的自述》延续了杨绛先生一贯的白描写法,通过想对奶奶讲的话,给读者铺开了一条时间通道,把读者带到了当时的场景中去。并用这样的故事和描写,解答众人对于命运的问题,让读者与她的思想进行碰撞。而最后的那一句“我活一辈子是为啥呀”,更是将读者的感悟牵引到了秀秀身上,引发读者相同的思考,你我的人生命途又何尝能走出这样的道路呢?

感谢杨绛先生,在又老又病又忙的人生边缘上,为世人完成了这本书,解答了世人的疑惑。读完本书,我更是有了深刻的认同。

第5篇:走到人生边上读书笔记

这是杨绛先生在96岁高龄写的一本书,杨绛是钱钟书先生的夫人,在一次机遇偶然的情况下读完了它,最开始被吸引还是里面的鬼故事内容。这本书所讲述的内容正如书名一样直白:走在人生边上。像是和自己的一生进行对话一样,有生死、有命运、有灵魂、有鬼神,跨越了近一个世纪,将生、老、病、死的非常平静的述说着。

鬼打墙、鬼附身、古代刑场这些非常灵异的事情,在这本书里都进行详细了描述,这些东西本不适合在这里被提及。书里面提及了杨绛先生年轻时候的一个同学,家里般进了非常大的一个院子,这个院子以前是清朝的一个断头台刑场。自从搬进去住之后,一家人接连变故,非常瘆人。从一个老人家的说出这些,说实话,我是信的。杨绛先生对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人的信念都进行了思考,修身之道、品德修养。人的可贵之处在于人的本身,无尽的苦恼。“曾为灵性良心奋斗的人,看到自己的无能为力而灰心绝望,觉得人生只是一场无可奈何的空虚”。“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最妙曼的”。

读完《走到人生边上》,感叹杨绛女士在九十多岁的高龄下,那么平静的对待生活、平静的思考。作者一辈子经历了非常多的苦难,生离死别,到临了对人生看的无比通透,无比豁达。这种心态,是令人无比让人敬佩的。

推荐信息

  • 《故事》读后感600字大全(20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23 12:10:13

    今天,我读了《黄继光》这篇英雄故事,内心非常激动。夜已深了,可我还未入睡。黄继光那舍身堵枪口的光辉形象老是出现在我眼前。黄继光1930年生,1952年逝世,牺牲时年仅22岁,是四川中江人,在1951年时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1952年加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在1952年10月19日上甘岭战役中,敌

  • 《父与子》读后感大全赏析【20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23 12:12:43

    今天,老师给我们上了一堂让我感触颇深的课。课文讲述了一九九四年美国洛杉机一位父亲在大地震中不顾自己的安危,把自己的儿子以及14名同学救出来的传奇故事。课文是这样描述的:”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有人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试问一下,一个

  • 《聊斋志异》读后感600字大全(20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23 12:09:13

    徜徉在书海之间,我发现《聊斋志异》是一本经典的名著。正如“志异”两字,书中记述了很多奇异的事情,但我认为妖魔鬼怪反而能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而《聊斋志异》也是一本批判性很强的书。“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是郭沫若对蒲松龄的评价,看完《聊斋志异》,我发现这是对蒲松龄很好的评价。《聊斋志异》中

  • 《格林童话》读后感300字大全(20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23 12:17:43

    《格林童话》这本书是由雅可布.格林和他的弟弟威廉.格林合写的,你们可能以为他们只写童话,那你就大错特错了。他们研究范围涉及到语言学、哲学、文艺学等诸多领域。在这本书里,大自然的一切都是有灵性的。森林、原野、草地和花木都富于诗的意趣:“太阳、月亮和星星,全都是通人性的,很亲切,能给孩子以美

  • 《钱学森》读后感(共23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23 12:20:13

    假期,我阅读了中华先锋人物故事汇丛书《钱学森》,认识了一位特别的英雄——伟大的科学家钱学森。提起钱学森,我首先想到他是“两弹一星”的元勋,是火箭专家。而这本书让我了解了钱学森先生光荣的一生。这本书从钱学森出生时开始讲起,主要记录了他如何成为一名博学多才的科学家、如何竭尽全力的回归祖国、如何在艰苦的环

  • 《人生的枷锁》读后感(共6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23 12:22:43

    成长里自然生长出来的枷锁,就像藤蔓一样包裹住心,枝繁叶茂根深蒂固,太多人终其一生甚至得不到与那些枷锁谈谈的机会,更何谈去打开枷锁。那些枷锁里包含了太多,不肯放弃的骄傲,自以为是的纯粹,桀骜的爱,不被理解的自由,还有深到望不见尽头的孤独。打不开锁的成长和生活,就像带着伤口前行,并不是不能走,只是比常人

  • 《于丹趣品人生的》读后感大全赏析(精选20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23 12:18:13

    我喜欢读书。读书于我有时是三日不离手,亦或是十日不翻书,所以只能说是“喜欢”,不敢说“志趣”。自识文化积淀不深,十几年来常不知读些什么书好,索性从名著和获奖作品读起。近日得好友推荐,读了《于丹趣品人生》一书,书中美文美图带我纵情山水、静品清茗、欢饮美酒、聆听琴音。让我走进中国人传统生活方式和闲情雅致

  • 《守株待兔》读后感(共9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23 12:27:43

    今天读了一本寓言故事叫《守株待兔》。主要内容是,有个农民,他有一天在地里干活,一个兔子撞在树干上,他想以后可能每天都会有,他就每天等到了最后,饿死了。这个内容告诉我们,不努力的人是得不到你想要的东西的。比如一些成绩中等的,其实他们都很聪明,为什么上不了90分?这是因为他们没有拼尽全力的努力,所以他们

  • 关于《水孩子》的读后感大全(精选15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23 12:25:13

    《水孩子》读后感400字 这是一本有好的书,我早就想阅读了,一直没有时间,借此机会细读了一遍,给我带来了很多感悟。 我读了一本名叫《水孩子》的书。本文的主人公是一个叫做汤姆的孩子。 他是一个扫烟囱的孩子,平时不爱干净,也不讲卫生,还满嘴的脏话,不过他却非常善良。有一天,他被别人当成小偷,于是就逃跑

  • 《茶花女》读后感大全赏析(20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23 12:29:43

    《茶花女》是法国作家小仲马写的一部著作,而我最近就读了这本书。刚开始,我是怀着一种好奇心和一种尝试的心态才买了这本书。我很想了解那些的作家用心写出来的书会是什么样子的,但名著给我的印象都是枯燥乏味的。自从我看了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对名著的看法。一看这本书,我就被书中的主人公深深的吸引了。这本书是以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