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读后感大全>《恶意》读后感(共4篇)

《恶意》读后感(共4篇)

所属分类:读后感大全 发布时间:2025-05-01 17:38:19

第1篇:东野圭吾恶意读后感500字

《恶意》是日本推理作家东野圭吾创作的长篇小说,于1996年首次出版。

《恶意》讲述的是作家在出国前一晚被杀,警方很快锁定了凶手,但事情的真相绝非如此。其主体部分表现为第一人称不定内聚焦型叙述,并充分体现了内聚焦叙述的特点。故事在结尾戛然而止,使得读者不能迅速从叙事语篇的指示中心中抽离出来,这种抽离的缺失往往会更加引人深思,更能体会小说的主题,即人性的恶意。

小说开始以野野口修第一人称的口吻叙事,由邻居家的猫之死开篇,讲述畅销书作家日高在移居加拿大前一天被人杀死在家中的故事。负责侦破此案的加贺恭一郎很快就根据现场发现的烟头以及同为作家的死者好友野野口修的口供确定野野口修就是凶手,然而加贺发现野野口修的口供有几处故意疏漏的地方而且野野口修始终不肯透露作案动机,只求速死。通过野野口修留下的细微线索,加贺发现原来野野口修才是真正的“受害者”——日高发现好友与妻子初美有暧昧关系并以此为要挟强迫野野口修成为自己的影子写手,从而成为畅销书作家。而此时野野口修身患不治之症,他忍辱负重为了维护已经过世的初美的名誉隐瞒了杀害日高的动机。可事情绝没有那么简单。

《恶意》这本书也断断续续看完了,或许正如作者所说,人心的恶意永远让人难测。东野圭吾的许多小说都写了最亲密的朋友往往最后反目成仇。正如《毕业》、《放学后》、《嫌疑人X的献身》等。喜欢东野圭吾这样的小说风格,也恰恰说明了因为喜爱所以喜欢。

第2篇:恶意读后感

没看过《恶意》,你读不懂东野圭吾。了解东野圭吾,是从《白夜行》开始的,上千页的跌宕起伏没有半字冗余,两天时间欲罢不能的阅读体验后还意犹未尽。于是开始认识东野圭吾,市面上对他最多的评价便是推理悬疑鬼才,但其实除了通过《白夜行》、《嫌疑人X的献身》等一系列典型推理悬疑小说,他更希望通过悬疑案件和记叙手法来揭露人性。如果说《白夜行》中的爱情极度炽烈,令人粉身碎骨;那《恶意》中的怨恨则无比深沉,令人万劫不复。通过《恶意》,东野君为我们开辟了思考人性的新视野。

“就算被捕也不怕,即使赌上自己所剩无几的人生,也要贬低对方的人格。”加贺警长的疑惑其实从野野口修获知自己身患晚期癌症后便得到了解答。《恶意》全书总共分为七个章节,通过野野口修的手记和不同主人翁的内心独白完成了全书所有的剧情反转和推理,利用人对第一印象深刻的特征,作者在开篇便运用嫌疑人手记推进了剧情发展。

故事的主人公野野口修的手记中描述了案件发生前后的全过程,当读者们正沉浸于挖掘真凶时,东野君笔锋一转,从警长加贺角度出发讲述了案情的另一种可能性,将读者引入另一个思考高峰,同时继续推进案情推理发展。最后野野口修自白和加贺警长揭露犯罪动机,在心跳加速燃烧大脑的同时也引人深思。

像余华一样,东野君写作擅长运用白描,零度写作手法下是社会和人性的波澜起伏,而《恶意》就是东野圭吾白描手法的巅峰之作。虽然全书在三分之一出便已经交代了杀人凶手,但杀人案件最吸引人的并不是凶手大白的时刻,而是探查凶手杀人动机的过程。人们喜欢推理小说,或多或少,在案情的背后会得到共鸣。野野口修手记中无处不在的在刻画日高邦彦的为人,从对待邻居猫的态度到《冰之扉》中涉及个人隐私的校园欺凌揭露再到《野火》中关于烟火师傅的刻画。但最精彩的是野野口修伪造手记的目的并不是为了逃避警方追查,而是用一些明显漏洞引导警察查出自己是罪案凶手,但同时也希望通过自己的手记将警察引入另一个错误的方向,最终使得日高邦彦身败名裂,就算自己被查出是作案凶手也在所不惜。

都说将死之人是最可怕的,因为他们在得知死讯时就已经计划好了对付这个世界所有的恶意。野野口修从被确诊癌症时,便开始精心策划几十年来自己内心受到的煎熬和不公,但施暴的对象却是正直刚强善良的日高邦彦。在校期间,野野口因为畏惧特权,屈从学校的老大变成了施暴者,被凌辱的对象是日高邦彦。但是十几年过去了,当郁郁不得志的野野口修找到已经成名的日高邦彦时,却得到了他的亲自提携和资源共享,但也就是这样无私的帮助下,更加助长了野野口修对日高邦彦的恶意,从而精心谋划了一场谋杀。

我们讨论人性,我们也嫉恶如仇,道德的标杆让这个社会每个个体在面对黑恶势力时都会展现出惊人的一致。但是当个体得到无条件的善意相助时,却会表现出惊人的差异。基督信奉人性本恶,所以教徒们穷极一生行善积德以求来世安宁。“案犯的动机是什么?我们进行了调查,日高邦彦自不必说,对野野口修我们也收集了不少资料,但实在找不出野野口修杀害日高的理由。相反,就工作上多番关照这点而言,日高甚至可以算是野野口修的恩人。”处心积虑的破坏一个人的一世名声要比单纯的杀掉某个人更具有破坏力,但传统的同态复仇已经无法解释野野口修的做法,到底是怎样的恶意才能支配一个人走入如此深渊?

“我爱你,这是真的。我恨你,这也是真的。”野野口修对于日高邦彦的恶意已经远远超出多数人的想象空间,但这样的恶意却能让多数人在不经意间找到共鸣。有多少次,因为学校里那些比我们优秀太多却又双商超高的人而感到自卑,又有多少次,因为单位同事超强的个人能力和品德修养而自愧不如。所谓嫉恨,是嫉妒与仇恨的复合,我们不会没来由的嫉妒一个人更不会随便去记恨一个人,但却可以毫无理由的嫉恨一个人,而理由却往往是内心的那一丝自卑在作祟,但这样的案件之所以罕见,是因为法律为我们设定了行事的准则,而多数人会因为恐慌牢狱之灾和坚持内心的道德底线而不去触碰这份的恶意,但面对社会家庭特别是内心世界的重压时,总是会有人不顾一切却只为获得最后的安宁。

东野君为我们设定了一个场景,不只是为了向我们展示一起精彩的案件,更多的是为了告诉我们当面对社会和群体时,应当以何种心态去面对和解决内心缺失。诚然,所有人都有或多或少的心理缺陷,但若任其发展下去,也许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都会是下一个野野口修。“People find it easier to forgive others for being wrong than being right.”邓布利多之所以能发出这样的感叹说明这种恶意本就是人性的本真。“我不惮以最大的恶意去揣测他人。”虽然鲁迅的哲学被一些人诟病多年,但他也告诉了我们为人处世的至臻道理。当与人交往时,应当平等对待,而不是主动的将对方放置于弱势地位,将自己放置于高高在上的位置,最终难以避免的激发对方的自卑感,从而助长恶意滋生。一千个读者内心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东野圭吾向我们留下了整片描白空间,剩下的就靠我们自己去发掘其中的深意。(王远)

第3篇:《恶意》读后感

拔刀相助,前方未必是正道通途,也可能是自掘坟墓。

后退一步,背后未必是天海空阔,也可能是深渊万丈。

在东野圭吾的这本小说里,不停地变换讲述人的视角,在迷雾重重,真真假假的故事中,一具灰暗悲愤的灵魂慢慢有了清晰的勾勒,又在几度起承转合间,忽而褪去惹人同情的伪装,透露出黑暗沉闷、令人窒息的恶意,如鬼如魔。

但寻常恶鬼不过吃肉喝血,吸魂夺魄,动机单纯,吞噬肉身只求酒足饭饱而已。而这个“恶鬼”,却是要遮天蔽日,颠倒乾坤,以雪中炭火炙烤至交真心,以久旱甘霖覆没竹马真情,他将爱结绳,一寸寸勒死这世间残存的善意,所谓杀人诛心,不过如此。

看到这你是否好奇这书究竟有怎样的恶意,配得上这么这么夸张的描述,如果我说是因为一起谋杀呢?你或许不屑一顾,古往今来,多少明枪暗箭,尔虞我诈,谋杀很少见吗?可如果我再说,谋杀只是开始呢?终结鲜活的生命不是凶手的目的只是手段,他用拙劣的杀人技巧只为诱人揭开一副逼真的画卷,在这画卷里,他将自己塑造成一个受尽胁迫的“影子”,身上每一寸都被勒索殆尽,成全了另一个人的誉满天下。

多美的画啊,处处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只用他龙飞凤舞的几笔墨就将一个人的心血全部抹去,装点成自己的新装,穿着招摇过市。可即便到这,都还没有结束,夺人身前荣光,欺世盗名之徒古今中外也不胜枚举,不过为财为名,总是有利可图。可是,没有!不为钱财,不为名声,只为恨。你绞尽脑汁,想着到底是怎样的深仇大恨,值得他如此的处心积虑?可是,也没有!不仅没有,他费尽心机的对象竟还是他生命的阳光,雪中的炭火,久旱后的甘霖,就不免让人后背发凉。

如果非要道一个原因出来,我想也许是阴沟里的老鼠见不得阳光下的花朵吧,我既臭不可当便容不得你作空谷幽兰,我石碎无碍,让你用玉作陪,你可心甘?

这世间最不能直视的,一是太阳,二是人心。他化身为阳,却照不进他的心,反而招来无端的嫉恨与更深的恶意。

我开始不懂,后面想来,原来不是所有的善意都能暖化人心,有些人身处阴沟却未必需要暖阳,啼饥号寒却未必盼着春暖花开,因为身处地狱的人不会想你拉他出来,而是,你下去陪他。

不过这只是地狱的事,生活在人间的你未必需要知道,生活还是向阳,只是哪天恶鬼再出来的时候,需要你明白,恶鬼有恶鬼该呆的地方,种族的界限不是善意就能打通的,不要妄想以人间烟火拯救地狱孤魂,有些救赎是无谓的。(高小雅)

第4篇:恶意读后感2000字

某天用一个晚上看完了东野圭吾的小说《恶意》,看完那一刻不寒而栗,当时就有很多话想写下来,但一直懒着没动,直到今晚终于决定写完这本小说的读后感。

《恶意》是东野圭吾挑战悬疑小说极限的作品,让人感到震惊的是他没有从悬疑情节的曲折做文章,而是集中于犯罪动机,探索人性深处的东西。小说最主要的人物是畅销书作家日高邦彦,同为作家的昔日好友野野口修和加贺警官。日高邦彦在出国前一晚被害于家中,加贺警官通过烟头和口供等线索很快发现野野口修就是凶手。这时书还不到三分之一,看起来一切似乎平淡无奇。但加贺警官在野野口修的手记和他的住处逐渐发现一些线索,似乎在解释这桩凶杀案发生的原因。根据或明或暗的线索,似乎可以勾勒出如下情形。野野口修在几年前与已成名的日高邦彦重逢,并请他提携,想走上作家之路。在二人交往的过程中,日高邦彦盗用了野野口修的初稿取得成功,加之自己逐渐江郎才尽,便想让野野口修成为他的影子作家。在二人来往期间,野野口修与日高邦彦当时的妻子产生感情,但之后二人意图谋害日高邦彦时被他抓个现行并保留证据。之后日高邦彦以此为把柄强迫野野口修为他写作,两人开始保持着畸形的合作关系。在日高邦彦搬家去国外之前,野野口修想要回作为把柄的证据,却遭到日高邦彦拒绝,遂下定杀心,犯下了这桩命案。根据线索得到的结果似乎表明日高邦彦是一个恶人,人品卑劣,欺人太甚,而野野口修在忍无可忍后终下杀手。然而这样的结论却在之后被完全逆转。加贺警官始终不能够使所有的证据完全自洽,于是他坚持调查,一直追溯到二人的童年,追溯到每一本所谓代写的书的内容,逐渐揭开了真正的真相。日高邦彦与野野口修小时候念同一所小学,野野口修小时候有些内向怯懦,成为了校园暴力的受害者,一度不想去上学。热情、富有同情心的日高邦彦主动和他做朋友,每天陪他上下学,终于让他重返校园。但在学校里,野野口修投靠了总是欺负同学的那个家伙,成为他的帮凶以自保,而日高邦彦因为正直倔强始终不肯向校园恶霸低头而总是被针对,深受校园暴力的伤害。但幼时的野野口修总是对日高邦彦不冷不热,保持距离,心中排斥,上了中学后还特意转去另一所中学,逐渐对写作产生了极大兴趣。成年后,野野口修一直想要当个作家但总是不得赏识,而曾经的朋友日高邦彦却屡屡获奖在文坛崭露头脚。为了自己的文学梦想,野野口修主动找到日高邦彦希望寻求帮助,日高慨然应允并介绍他成为了儿童文学作家。但野野口修始终对日高怀着那么一份隐匿的恶意,在得知自己身患癌症时日无多后,终于实施了他邪恶的计划:不仅要在肉体上毁灭日高邦彦,还要把他所有的荣誉都转移到自己身上,再给他泼上永远洗不干净的脏水毁掉他的名声。

读完全书,我感到脊背发凉,为这种农夫与蛇的恶毒,更为源自人性的那种卑鄙、狭隘、自私的恶意。日高正直热情,才华横溢,幼时无私帮助内向懦弱的野野口修,成年以后又大力提携他。但野野口修狭隘的内心始终在嫉妒日高邦彦。如果把日高比作晴朗的天空,他永远都像阴暗的下水道一样。日高帮助他越多,他卑微可怜的自尊就越受不了,内心的妒火就越烧越旺,但为了自己的梦想和现实的处境却又不得接受日高的帮助。极度纠结扭曲的内心最终诱使他实施了邪恶的谋杀。这种人格,这种动机,虽是小说中构造出来的,但并非凭空捏造,可怕的是现实中真有这样的人,我们称之为小人。这种念头,我觉得可以称为小人人格,也许或多或少地存在于每一个人内心的深处。用《唐人街探案2》中的一段台词来表达就很贴切,“人的身上同时存在着神性和兽性”,人通过个人修养来调整二者在内心中的比例。因此我觉得不能够轻易相信人之初性本善,应该意识到人身上原罪的存在。即便是天真纯良的孩童,其背后也有偏狭、自私、贪婪的基因,不可先入为主就将许多美好的东西用来描述他们。在本书中,恶意起源于小学里的校园欺凌,野野口修和日高邦彦都是校园暴力的受害者,野野口修选择屈从成为帮凶再去欺凌别人,而日高邦彦决不屈从誓死反抗,二人秉性的分野从此开始。

在生活中,也该意识到恶意的无处不在。比如校园暴力,从小学开始,就存在不同程度的暴力,有的是物理层面上的暴力,有的是精神层面的暴力,这和孩子们的天真是完美共存的。小说中当年的校园霸王成年后只用一句“当时还小不懂事”来解释过去,但谁不是从小长大的呢?给那些受欺负孩子造成的心理创伤有谁来负责呢?没有。不如坦诚,这就是人性中的恶意,从来也不会随着年龄有什么改变,只是因为教育和修养而懂得了自我抑制,但也仅仅是在社会环境中懂得了自我抑制。在校园欺凌的事件中,除了有目的的恶意外,更多的是群体性的无意识作恶。如果有人受到欺负,那么更多的人也会无意识共同参与进这个欺凌的过程,总觉得自己不必为此负责,总觉得在人群中也可以得到道德的豁免,总觉得在欺凌的过程中可以感到自身的一些优越,为了那种卑鄙的掌控欲和征服欲,个人的恶在这种事件中得到共振,共同造就了群体性的恶行。这种群体恶行在没有社会身份约束的互联网中更是展现得淋漓尽致。之前我看到过一篇文章,谈了一个网络暴力的案例。澳洲的一个14岁女孩不堪网络暴力自杀身亡。她是一个叫艾米的小姑娘,原本是一个童星,6岁时开始接拍广告。但不知什么时候,她突然在网上收到很多陌生人的谩骂,毫无根据,却充满恶意。即便她后来回归平淡生活也始终无法摆脱,还愈演愈烈。网上匿名的混蛋甚至人肉她身边的人,对艾米熟悉的人疯狂谩骂,最终逼得艾米只有用自杀来摆脱。艾米什么都没有做错,如果有,那也是怀壁之罪。但网络上的键盘侠们不管这些,他们缩在屏幕后面,毫无顾忌地向这个小姑娘恶语相向,因为不用负责,他们施展着恶的本性,不辞辛劳也要毁掉艾米的生活,以此获取卑微的优越感,这不是出于好玩的原因,就是恶毒的人性。

这样的场景难道只有澳洲才有吗?中国的网络上只多不少,喷子横行,充满戾气,这就是真实的世界,照妖镜一样的网络把一切投射得如此清晰。那么这些喷子又是谁呢?离开屏幕,他们是你,是我,也是他,是每天所见路人的模样。我们称赞善良,是因为恶意从未离去,我们歌颂崇高,是因为卑微一直扎根。这滚滚红尘,谁活得容易,谁又真的无辜?我们活在善良的暖阳里,也活在恶意的寒冬中。就像每天与细菌病毒共同生活,我们还不是要面对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恶意。构筑内心的围墙自保,拿起明锐的长矛出击,让自己更加强大,才是唯一的出路。保持警惕,牢记善良,谨防自己也在无意识中成为恶意的策源地,也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注意的。让这个世界更美好,虽然最终的理想无法达到,但进一分自有一分的欢喜。我不荼毒世人,也当使世人不至欺我。不忘善良,不断变强。(木溪)

标签: 《恶意》读后感

推荐信息

  • 《我不是药神》读后感大全(14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22 16:25:40

    看完了《我不是药神》,我深有感触。生活不是电影,有时候却比电影更残酷一点,但电影可以反映生活,感受我们的生活。《我不是药神》说的是主人翁程勇在机缘巧合下成为了印度抗癌药的中国区代理。通过买印度仿制药发家致富。最后在正版药公司的强烈诉求下退出了。可后来发现,曾经在他这儿买药的患者已经陷入了困境,很多因

  •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大全(精选20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22 16:30:10

    读完了海伦·凯勒的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使我深有感触,书中的小姑娘是多么坚强!1880年,海伦出生在美国。不幸的她在生了一场大病后,双目失明,双耳失聪。从此,海伦与有声有色的世界隔绝了,迎接她的是无边无际的黑暗和死一般的沉寂,她的脾气也越来越坏。这时,她的家庭教师安妮·沙利文来到了她身边,教她摸

  • 有关苏东坡传读后感的范文大全(18篇赏析)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22 16:38:40

    在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可谓是几千年来才一出的奇人,他曾这样评价文坛的巨子:“李白,一个文坛上的流星,在刹那之间壮观惊人的闪耀之后,而自行燃烧消灭,正与雪莱、拜伦相似。杜甫则酷似弥尔顿,既是虔敬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长者,学富而文工,以古朴之笔墨,写丰厚之情思。苏东坡则始终富有青春活力。”“苏东坡虽然饱经

  • 《大国工匠》读后感(共5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22 16:40:10

    《大国工匠》中,有的人能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焊接,有的人能密封精度控制在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内。他们对卓越不懈的追求和完美的技术创造了中国史乃至世界史上一个又一个的奇迹,这令我十分敬佩。我几度思考,是何等钻石般的信仰成为了他们动力。热爱本职、敬业奉献,抑或传承钻研、专注磨砺?那又是什么支撑着他们为了

  • 《三国演义》500字读后感大全赏析(20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22 16:38:40

    中国人在评论曹操、刘备以及另外一位君主孙权的时候,总喜欢使用天时地利人和(RightTiming,RightPlace,Rightpeople)来形容各自的风格。曹操得天时,孙权得地利,刘备则被公认是笼络人心的高手。他的团队几乎荟萃了同时代的精英人物,除去诸葛亮,还短时间拥有智商与诸葛亮不相上下的徐

  • 《高老头》读后感1000字(20篇大全)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22 16:39:10

    很长时间了,终于把《高老头》这本文学巨著给看完了,《高老头》读后感--钟宪良。说它是文学巨著,自有他的道理。巴尔扎克把一八一九年到一八二零年初的巴黎描绘得栩栩如生,当你捧着这本书阅读着其中人物的各种语言,思想和动作,你就会从这位作者细致的语言中感受到当时巴黎的背景。当我在图书馆的书架上发现这本书的时

  • 关于《丢三落四的小豆豆》的读后感大全(精选11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22 16:42:40

    《丢三落四的小豆豆》这本书讲的是:小豆豆应该知道、做好的事,她却确做砸了,这些事虽然好笑但却表现了小豆豆纯真、友善、乐观、积极。《丢三落四的小豆豆》这本书里讲了很多故事,最让我觉得搞笑的两个故事一个是说小豆豆的同事邀请小豆豆去吃“飞面”。小豆豆早就听说过“飞面”,可她想象的“飞面”是你先吃面,等碗里

  • 关于三国演义读后感200字的范文大全(精选20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22 16:44:10

    《水浒》是本老少庸雅皆爱的巨著。它引人入胜的连环章节中塑造了不计其数的人物形象。个性之鲜明,在中国文史上首屈一指。但在这些英雄豪杰的斗争之中,却隐藏着施耐庵对人生对社会的看法。你只需随好汉们—齐发威,一齐狂笑,一齐叫骂,在无拘无束的痛快淋漓之中,便能发现这一百零八个人,每一个都是作者精神追求与内心情

  • 关于《水浒传》的读后感800字大全(20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22 16:48:40

    古往今来,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有着无数的英雄,像那战国的屈原,为国为民投江自杀;南宋的岳飞大败金兵,却也死于“莫须有”的罪名;明朝力保大明王朝的史可法,被围扬州宁死不降……面对着他们,我不由得想起了《水浒传》里的人物:宋江的为人仗义;晁盖的重情重义;林冲的循规蹈矩;鲁智深的侠肝义胆……梁山伯好汉个个

  • 《大学》读后感1000字大全(20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22 16:51:10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翻开《大学语文》第一篇,便是选自《礼记》第四十二篇——《大学》。可此“大学”非彼“大学”。大学,是青年人步入社会前的最后一站。我们在大学中学习理论知识,增加社会见识;在大学中广交朋友,初识社会。而《大学》这篇文章,正是芊芊学子修身养性的必读之物。汉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