滥竽充数读后感500字
《滥竽充数》这篇故事讲了一位南郭先生本不会吹竽,但因齐宣王爱听许多人吹竽,南郭先生便混进来,装模作样,倒也蒙骗了齐宣王好多年。后来,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泯王登基,齐泯王是要一个一个的听吹竽,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
别人骂南郭先生,我却要骂齐宣王,因为听一个人吹竽,本就很好听,这一定是齐宣王装风雅,浪费财力,同时也给了南郭先生机会,所以齐宣王“罪有应得”,南郭先生的装模作样,他却看不出来,真正懂竽的人是一定会看出来的。齐宣王还不如用这些财力来富强国家,让他的子民过上好日子,那样,又怎能有南郭先生这一人物呢?
其实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和齐宣王一样的人。路旁有一些鲜花和一些公共设施,但这些鲜花总被别人揪掉,所以,不久,鲜花全都变成枯花了,公共设施也被别人弄坏了,这不是白白浪费国家的钱财吗?如果这些钱来买些对国家有用的东西,不是更好吗?这样我们单县不也能富裕起来吗?这样白白浪费掉财力和人力,倒不如把这些钱给百姓,这样,农民的丰收也会多了。不光单县有这等现象,别的地方也有,像这样当了官却没几个是对人民一心一意的父母官,太可恨了。
轻易浪费国家财力的人,我要向你们鄙视,这样都能当官,人民的好日子一定越来越遥远了。
读《滥竽充数》有感600字
真才实学——读《滥竽充数》有感
有一番成就,就必需有真才实学,学习也一样,绝对不能华而不实,弄虚作假,自欺欺人。一天,我翻开了寓言故事,里面有许多多姿多彩的故事。那具有神奇力量的故事象磁石般吸引着伙,其中《滥竽充数》最吸引我。我看完了,至今还另我受益无穷。此文告诫我,做人要虚心,不可以不懂装懂,必须得要有坚定的信念和超强的耐心,才可以学好本领。
这则故事的内容,主要讲了战国时期,大王齐宣王最喜欢听人听竽。每逢演奏时,要300个人合奏。其中,有一个南郭先生入队,齐宣王同意了。其实,他不会吹,他只是装作会吹而已。因为参加演奏后,大王会重重有赏。不久,齐宣王死了,齐闵王继位,但是他不爱听合奏,喜欢听独奏。南郭先生其实并不会吹竽,因此知道情况后,只能灰溜溜地走了。
《滥竽充数》仿佛描写着我们的日常生活行为。这个学期英语老师要求我们多读,多背,多写英文单词。学习是要踏踏实实,然而伙并不在意,每当独背的时候很随意地背一下,勉勉强强可以过关,齐背的时候,我摇头晃脑,装模作样,随意应付一下。因此每当听写的时候,我几乎都是名落孙山的多。
《滥竽充数》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做人不可以像南郭先生那样不学无术,经不起考验。这种人始终会被社会淘汰,成为一个彻头彻尾的“二等废物”。
正所谓眼望高出,脚踏实地。我明白了明日的栋梁,一定要有真才实学,绝不能有半点虚假,只要我们树立信心,努力付出,何愁登不上知识高峰?
读滥竽充数有感作文450字
本文《读滥竽充数有感作文450字》由读后感大全整理,仅供参考。
那天,我爸爸给我买了寓言故事一书。其中有一篇叫滥竽充数的寓言,是我最喜欢的故事。滥竽充数讲的是战国时期,齐国国王齐宣王很喜欢听吹竽,又好讲排场,常常组织起三百人的吹竽乐队,让他们一起吹给他听。有个南郭先生本不会吹竽,他也乘机混在里边吹,而且谁也不知道他根不会吹竽,南郭先生 就这样混日子。后来 ,齐宣王得病死了, 齐泯王接替了王位, 他也非常喜欢听吹竽 ,但不喜欢大家一起 吹,而是喜欢吹竽的 人一个一个地单独 吹给他听。南郭先 生一看,可傻眼了 ,让他单独吹,必然会露出马脚,怎么办呢?南郭先生想来想去,没什么良方妙策,只得趁别人不注意,偷偷地溜走了。这则寓言故事,读来引人深思:对下情体察不明,好坏不分,常常会给投机取巧的人留下可乘之机。只有通过实际工作认真进行考察,那些不学无术的骗子就无法混下去;同时,还告诫我们,学习任何知识或技能,都容不得半点马虎,只有脚踏实地,刻苦攻读的人,才能够学到真正的本领,才能在任何时候都不被社会所淘汰。有位名人说过这么一句话:“学得一身真本领,敢叫先生拜顽童。”是的,在畅游知识海洋的今天,我们需要的是学得真本领,而不是南郭先生的“滥竽充数”!李瑞指导老师 王兰香
滥竽充数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滥竽充数》这篇故事,我受到了很大的教育。
故事讲的是:战国时候,齐国国君齐宣王喜欢听吹竽合奏。南郭先生本来不会吹竽,也夹杂在乐队里装模作样混饭吃。 后来,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继承了王位新国君喜欢听吹竽独奏,南郭先生怕新国君发现自己不会吹竽,所以他连夜逃走了。
从这篇故事中,我知道了:做事要踏踏实实,不能浑水摸鱼,一定要诚实。要靠真本事,不能弄虚作假,不然,最后是没有好结果的。
《滥竽充数》读后感500字
本文《《滥竽充数》读后感500字》由读后感大全整理,仅供参考。
今天,我读了《滥竽充数》这篇寓言故事。它主要讲的是南郭先生本来不会吹竽,却装腔作势地混进齐宣王的吹竽队伍里充数。后来齐湣王继承了王位,只喜欢听独奏。南郭先生知道自己混不下了,只好偷偷地溜走了。
读了这个故事我不禁哑然失笑。因为我就曾经当过“南郭先生”。那是某个寒假的事了,隔壁家的妹妹在办宣传画报,我并不会画,但看到许多伙伴都在一起帮忙,我便也跟着去,还装腔作势地说:“这还不好画吗?简直是小菜一碟。”我一会儿让表妹画小人,一会儿让表弟画小鸭,俨然一个行家手。这事正巧被阿姨看见了,在大家面前表扬了我,我心里美滋滋的。可是,过了不久,阿姨让我们一人办一份报,比一比谁办得好。我大吃一惊,不知道该怎么办。后来,好不容易找了个借口推托了;可我以后却再也不敢提这件事了。现在想起来,还真不好意思呢!
今天读了这篇寓言故事,我更懂得了,凭作假,靠蒙混是不会长久的,总有露馅的一天。如果我没有真才实学,可能一时可以过关,但是将来面对竞争激烈的社会,我怎么能成为强者呢?怎么能挑起建设祖国的重担呢?如果大家都像南郭先生那样靠混过日子,那么谁来脚踏实地地干“四化”呢?如果大家都来充当行家手,让那些不懂行的人指手画脚搞建设,那么未来的中国会怎样的呢?简直不敢设想。
我以后决不会再干滥竽充数的蠢事了,也奉劝大家不要做南郭先生式的人物了,因为这样是没有什么出路的。我们应该认认真真、老老实实地学习,用知识充实自己的头脑,努力培养起一门或几门专业技能,将来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建造我们美好的祖国.
读《滥竽充数》有感400字
【第1篇】
有机会拜读了《滥竽充数》这篇文章,我感到很惭愧,因为我也当过一回南郭先生。这则寓言故事主要写南郭先生不会吹竽,装腔作势在齐宣王的吹竽队里充数。后来齐泯王继承了王位,喜欢让吹竽的人一个一个吹,南郭先生知道自己混不下去了,只好灰溜溜地逃走了。
记得,在幼儿园大班时,老师要求背园歌,唱会了,背会了才给回家。我看着许多同学都去组长那儿背,我心急,便也去了。我和那几个同学“背”好后,就回家了。第二天,老师让我们一个一个唱,这下我“结巴”了,被老师留了下来。
通过读这个故事,我懂得了如果一味地做假,靠蒙混过关是不行的,人们常说:“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如果我们每个同学从小不好好学习,长大了都像南郭先生那样,蒙骗别人,终将会被社会淘汰的。
自从读了这篇文章后,我决心不再干滥竽充数的事了,也请大家不要学南郭先生,因为那样根本没有什么出息,只能浪费自己的光阴,自己欺骗自己。我们应该认认真真学习,老老实实做人,用自己的真才实学来迎接未来社会的挑战。
【第2篇】
今天语文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给我印象深刻。
故事主要讲了,竽是一种古代的乐器,吹奏起来很悦耳,而齐王特别喜欢听人吹竽,而又特别偏爱听人合奏,某天他觉得乐队还不够大将扩编成300名,于是用许多钱财来招收吹竽高手,总共299名还差一名,结果有一个人先生他根本不会吹竽,却到齐全王那里说自己吹的特别好,最后进了乐队,吹竽的时候他便表现出一副摇头晃脑的样子,别人都以为他沉醉其中,后来齐王死了,他的儿子也喜欢听竽,不过他喜欢听独奏,他要乐手一个一个吹给他听,南郭先生意识到事情的不妙,连忙趁别人不注意他走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学习时不能像南郭先生那样,没有真才实学就混在人堆里充数,否则良心会受到谴责,天上不会掉馅饼,我们要认真学习,长大后报答自己父母和老师。
在以后的学习道路中,我们要多读历史书,学习古文是怎么学习的,根据他们总结出正确学习的方法,对比我们现在的生活,不足的地方要及时纠正,好的地方继续保持。
滥竽充数读后感200字
前几天,我读了一篇滥竽充数的故事,齐宣王非常爱吹竽,总哟叫300人一起吹给他听。当时有南郭先生,他不回吹竽,并且愿意参加竽的乐队,齐宣王很高兴,把他编爱吹竽的乐队里,开始吹竽了,南郭先生不会吹就逃走了。
读了这个故事我明白了会就是会,不会就是不会,不能装会,总有一天会露出本来的面目。
我也听到过同样的故事,在一个演唱会上,有的人不会唱,却用的是假唱,欺骗观众,这样的行为是非常不好的。
滥竽充数读后感600字
晚上,我坐在书桌前,读《中国寓言故事》,当读到《滥竽充数》这个小故事时,不禁深深喜欢上了它,一口气读完后,我思绪万千,引发了深深的思考。
故事的大概是这样的:战国时期,齐国的国君齐宣王喜欢听吹竽,总是三百人一齐吹,南郭先生不会吹竽,却混到其中吹,与其他人领着一样的俸禄,后来,齐宣王死去,齐愍王即位,齐愍王也爱听吹竽,但他喜欢一个一个的吹, 南郭先生得知事情败露,连夜逃走了。
读完这个故事,我不禁产生了许多感慨。我们先来说南郭先生,南郭先生没有真才实学却欺骗他人这固然是不对的,可我们反过来讲如果南郭先生活在我们当今社会必将是一位中高层优秀人士。为什么呢?因为南郭也有优点。你看,南郭先生能够自给自足,并想办法让自己过上更好地生活,而不是依仗父母,这充分说明了南郭先生有责任心,他想撑起自己身后这一个家,想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这是他的优点之一。还有,南郭先生能够在高手如林的皇家乐队混的如鱼得水,是别人看不出他在装吗?不是,而是南郭先生人际关系好,与所有人打成一片,所以没人愿意拆穿他。这种交际的手段在如今岂是一个普通人能有的?南郭先生冒着杀头的罪名去吹竽,在被发现后又毫不犹豫下台走人,这种超乎常人的胆识难道不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吗?
我们来看一下当今社会,啃老族已是当今社会存在的问题,这些年轻人不仅不追逐理想,为自己的前途锦上添花,反而在家中靠父母生活,用尽心思榨干父母的血汗钱,这种人还不如南郭先生。还有如今社会中有许多资本家握着手中的钱,前怕狼后怕虎,却不懂得成功与风险是共存的。如今像南郭先生主动下台走人的官员,已经不多了,很多大官,高官大多都年迈已高,不能再继续为人民办事却依旧吊着不走,让很多年轻有为的人失去为人民做贡献的机会
南郭先生的交际手段在我们现代人身上已经没有了。很多独生子女不懂得如何去处理人际关系,与同事一起时发生一些小摩擦,这些矛盾便进一步激化,从此生活中便多了一位敌人,搞得自己很狼狈不堪。
我说了那么多不是想让大家学习南郭先生,但也可以借鉴一下他的可取之处。老老实实做人,脚踏实地做事。这是我对大家,也是对自己的一个忠告。
老师评语:立意新颖,表述清晰,抓住南郭先生的特点讽刺当今社会的不良现象,结尾画龙点睛,升华了主题。
滥竽充数读后感550字
今天,我在寓言故事大全中读到了一个故事------《滥竽充数》,一口气读完后,我不禁思绪万千,南郭先生令我感慨万千。
战国时期,齐国国君很喜欢听吹竽,总是三百人一齐吹,南郭先生不会吹竽,但是也混了进去,和他人领到了一样的俸禄,后来齐宣王死后,齐泯王继位,他也喜欢听吹竽,但吹竽时一个一个吹,南郭先生只好连夜逃走了。
我读完后心中有很多感慨,我们先说南郭先生,南郭先生没有真才实学却也装模作样的吹竽,这固然是不对的,但反观来讲南郭先生如果在如今必定是生活在中高层的优秀人士,你看,南郭先生能够自给自足,自己想办法让自己过上好的生活,而不是依靠父母生活,这充分说明他有责任心,想撑起自己背后这个家,想做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这便是他的优点。还有,南郭先生能够在高手如云的皇家乐园混的如鱼得水,是别人看不出他在装吗?不是,而是南郭先生的人际关系好,与所有人打成一片,这种交际手段有何人能比?南郭先生还拥有过人的胆识,他能够冒着被杀头的欺君之罪来吹竽,在得知事情不好掩盖之后立即逃走,这种当机立断,拿得起放得下的性格难道不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我们再来看一看当今的社会,“啃老族”是中国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很多青年人在大好年华的时候碌碌无为,不为自己的梦想前进努力、奋斗,用尽心思榨干自己父母的血汗钱,这种人连南郭先生也不如!还有,很多“小资本家”握着手中的钱总是前怕狼,后怕虎,害怕风波,却不明白风险与成功是共存的,还不如南郭先生有着过人的胆识。也有很多高官很老了,已经不能继续为国家、人民做事,却依旧吊着不下台,使很多年轻有为的人不能为人民办事,这种人,真该学学南郭先生的当机立断,下台走人。如今很多人在社会中不懂得如何与人相处,不时发生小摩擦,也不知道如何去处理这些矛盾,之后,矛盾进一步激化,从此生活中便多了一个敌人,弄得自己也很狼狈。
我说这些,不是为了让大家学习南郭先生,但南郭先生却也有值得借鉴之处。踏踏实实做人,脚踏实地做事,这是我对大家,也是对自己的忠告。
《滥竽充数》读后感400字
最近我在看《中国寓言故事》,其中《滥竽充数》这篇寓言我很喜欢,故事讲的是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假装会吹竽混在乐队里,齐湣王继位后,他因混不下去而灰溜溜逃去的故事。
读完后,我觉得南郭先生是一个没有真本领,却要混在队伍里充当行家的人,觉得南郭先生真可笑。
笑话完别人之后,我们得看看自己了。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一些类似的事。比如说,老师叫背书的时候,我不会背,心里就想反正都是全班一起背,大不了我就动动嘴皮子就好了,反正都有那么多的声音,也不差我一个吧!于是我就装模作样的在那里背,心里却像装装了个小白兔在那里乱撞。心里可害怕了,心里还想着老师千万不要发现我,结果老师还真没发现。我就这样过关了,可是一想到,如果老师要一个个的抽查,那我不就完了。想到这,我心里感到一阵害怕。
通过这则寓言,我懂得了一个道理,没有真本领,最终会原形毕露。所以以后我做什么事情都不能不懂装懂,混在队伍里充当行家。
《滥竽充数》读后感200字
战国时,齐宣王很喜欢音乐,特别爱听竽的合奏。因此他搞了个三百人的合奏团。
有位南郭先生。根本不会吹竽,为了的到吹竽的丰厚银两,也混在合奏团里,每次都装模作样地像其他人一样吹竽。
齐宣王死后,泯王即位。他也爱听吹竽,可是,他不爱听合奏。这样一来,南郭先生也就没法混了,只好偷偷溜走了。
真是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充数啊!就像我们家庭作业是背课文,第二天,要背,老师让我们一起背,有些人没背,还装着会背的样子在背,其实是在害自己。
《滥竽充数》读后感500字
夜已经深了,万籁俱寂。我独自坐在小窗旁的桌前细细品读着《寓言故事》。在这本书中我看了一篇故事《滥竽充数》。
说的是在战国时期,齐宣王喜欢讲排场,又喜欢听吹竽,他手下的乐队就有三百余人,他常常叫这三百余人吹竽给他听。有个南郭先生,自称技艺高超,就让齐宣王把他编进队伍里,齐宣王同意了,就这样本来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混过了一次又一次都没被人发觉,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继承了王位。他和父亲一样,也爱听吹竽,但喜欢一个人一个人吹竽给他听。听到这个消息,南郭先生只好偷偷地逃走了。
没有真本领却充当行家,最终会原形毕露是这则寓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不过有一些人却在现实中还做着同样的事。
回想今天我们早读,老师让我们背诵25第7、第8自然段,我本来就不会背诵,可看见同学们都在张口,我就鼓励自己:“不要怕,不要怕,这么多人在背,老师肯定听不出来。”背完之后,我想终于关了,心中的大石头可以放下了。老师接着抽背,当点到我的名字时,我懵了,大脑一片空白,背起来结结巴巴的,时不时还要打开书来看,结果老师直接给我不及格。
从这个故事,我明白了要有真正的实力,才可以充当行家。
读了《滥竽充数》有感
滥竽充数这篇文章是讲古代齐国的国君齐宣王很喜欢听人吹竽,它总 叫红里的300个月师一起吹竽给他听 主人公南郭先生平时不学无术,整天游手好闲,他听说了 齐宣王的爱好后,就跑去对齐宣王说:“仁慈的大王啊,我 你是个乐师,请允许我吹竽给你听。“齐宣王高兴的把它编进了那只300人的吹竽队里,其实南郭先生不会吹竽,他混在300人里面摇头晃脑装成很会吹的样子。
就这样,南郭先生骗过了齐宣王,赚了很多钱。不久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当上国君,他不喜欢听合奏,他喜欢每个人单独吹竽给他听。南郭先生觉得再也混不过去了,就收拾行李 悄悄逃走了。
其实,南郭先生我也做过。有一次,老师主持画黑板报,我就在旁边指手画脚的说这个不对那个不对,老师见到了表扬了我以为我会画画。然后有一次老师要贴画画纸上去,他叫了三个人出来领了一张画画纸,其中我也有份,可是我不会画画,我只能借身体不舒服的借口来抵挡这次“灾难“。经过这次事情以后,我再也不敢学南郭先生了
同时我也学到了一个没有真正的才干的人,混在行家里滥竽充数,或者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东西里面充数这样是不好的行为也很快会被发现!
所以我在此劝告同学们你们也不能做南郭先生哦!
滥竽充数读后感450字
暑期,我翻阅了一本名为《滥竽充数》的书,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成语故事:有一位南郭先生他根本不会吹竽,却说自己会,于是混进了齐宣王吹竽队里。后来,齐宣王死了,让自己儿子齐湣王继位,齐湣王喜欢听竽,但是不喜欢听合奏,他嫌合奏太吵了,所以他喜欢听独奏,南郭先生知道以后就连夜逃走了。
读了这个故事,我为南郭先生感到汗颜,如果他真的学好吹竽,不就可以舒舒服服的在宫里了吗?可他没有好好练,却耍起小小聪明,靠糊弄人过日子,最后只能连夜逃走了,让大家看尽了笑话。想到这里,我不禁记起了那件事……
那是发生在二年级期末的一节音乐课上,音乐老师踏着轻快的步伐走进教室。“接下来我要挨个进行唱歌抽查,作为这次期末考试成绩……”音乐老师宣布道。哇——大家都喧哗起来,谁能想到音乐考试竟然是现场独唱呢。我在心里暗暗想着:完蛋了,这次肯定出丑,要知道我平时音乐课就是对口型,实际上私底下在开小差,那首歌怎么唱的……“赖申宏,到你了!”就在我绞尽脑汁和记忆作斗争时被老师叫上了台。“啊啊~……”我硬着头皮唱起了。“哈哈哈,走调了!”“这么简单都不会唱!”“太笨了!平时都白学了”……顶着同学们嘲笑的语文和老师责备的目光,我红着脸低着头走下了台。事后,我再想起这件事,就深深感受到了当“滥竽充数”遇上现实的尴尬和难为情,明白了做人不能像南郭先生一样,弄虚作假,自欺欺人。
《滥竽充数》读后感600字
近日读了《滥竽充数》这个成语故事,让我颇有感想,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讲的是古时候,齐国的齐宣王喜欢听吹竽,手下有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齐宣王喜欢热闹,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是叫这300个人在一起合奏给他听。南郭先生听说了齐宣王的这个癖好,觉得有机可乘,赚钱的好机会来了,就不假思索地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自己的吹竽本领,齐宣王不加考察,很爽快地收下了他,把他编入那支300人的吹竽队中。
其实南郭先生撒了个弥天大谎,他根本就不会吹竽。每逢演奏的时候,南郭先生就捧着竽混在队伍中,装出一副动情忘我的样子,还真瞧不出什么破绽来。于是南郭先生就和大家一样享受着优厚的待遇,靠着蒙骗混过了一天又一天,不劳而获地白拿薪水,心里得意极了。
但是好景不长,过了几年,爱听竽合奏的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王继承了王位。齐湣王也爱听吹竽,可是他和齐宣王不一样,他喜欢听独奏。于是齐湣王发布了一道命令,要这300个人好好练习,作好准备轮流来一个个地吹竽给他欣赏。乐师们接到命令后都积极练习,都想一展身手,只有那个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他想来想去,觉得这次再也混不过去了,只好连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读了这个故事,我觉得南郭先生是个不学无术靠蒙骗混饭吃的小人。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没有真才实学的经不起实践的检验的。如果他真的会吹竽,不就能舒舒服服地在宫里享受一切了吗?可是他没有去学,而是耍起了聪明,到最后,他只能惊慌失措地逃跑了。
看到这个故事后,我就想起我同学往日的相同行为。记得不久前,老师就严厉地要求我们对课本重点要求内容会读、会背、会默,这样考试时才不会乱了阵脚。可是某同学并不在意这件事,只是觉得很烦很累,老师也不会一个个抽查,只是课前要求大家一起背书,于是某同学课前背的时候也是摇头晃脑,嘴巴一张一合却没有发出声音来。因此,到考试时,他一看顿时傻了眼,原来大部份都是老师要求我们掌握的内容,分数出来后他毫无疑问是名落孙山。
读了这篇成语故事,我知道了做人不能随随便便不学无术,要想成功就要有真才实学,不虚假也不自欺欺人,只有真金才不怕火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