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赢》读后感600字
初看这本书,跳入我思想的第一个问题是“什么是赢”?按照常规理解,汉语词典的解释为“有余利,获利的意思,或者指赌博或比赛获胜”。而我认为,赢还包含一种含义,那就是超越和进步——对企业如此,对人亦如此。作为一个想成为“志存高远的品行兼优的人”,这一点显得更加重要。一个人要想获得赢,他必须首先具有赢的意愿和欲望,要有干大事的想法,要有追求进步,超越自我的理念。
现在社会上存在着这种思想:难事来了先考虑这个事情做不成的原因,或者考虑做了以后会不会带来什么样的损失,会不会涉及个人的利益、权力和职位等等一系列问题。有了这种思想,其实就是没有赢的意愿和欲望,工作在患得患失中失去了一次次赢的机会。所以当困难来临时,我们只告诉自己,行还是不行,选择了“行”,就选择了赢的可能性,选择了“不行”,就选择了失去赢的机会。而一次次的选择“不行”,势必会造就碌碌无为的一生。
杰克·韦尔奇在《赢》一书中写到,“缺乏坦诚是商业生活中最卑劣的秘密”。坦诚能将更多的人吸引到对话当中,可以推动速度的加快,可以节约成本,而且是节约很多成本。所以坦诚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对个人发展更加重要,如果我们能坦诚沟通,那么我们就能说出对事情的最真实的看法,显示事情的本来面目,去掉了粉饰,节约了被沟通者的判断时间,提高了判断的正确性。
同时这世界因为一个一个的人都坦诚了,最后也会变成了一个坦坦荡荡的社会,每个人在任何时候都能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在工作中坦诚是必备的,一个公司一直保持快速的发展,除了各种因素以外,还有一点、那就是大家在工作中一直倡导坦诚,倡导说真话,说实话,开展找差距弥不足,对所有人员都能做到坦诚沟通,帮助别人认识自我,从而不断地去改进,去进步。
第2篇:赢读后感500字
《赢》这本书,是美国人杰克,韦尔奇所著。韦尔奇在书的扉页上写着:“我把这本书献给那些热爱商业生活、渴望把事业做好的人,献给那些每一天一醒来就期盼在事业和生活中取得成功的人”而书的前言则是“每天都有一个新问题”。冲着这2句话,对于这本书我有了丝丝的看的欲望。《赢》一共分了5部分,共20章节,看了一下目录,选择性困难的我选了第二章节:坦诚
作者在坦诚这一章节写到“缺乏坦诚是商业生活中最卑劣的秘密”,缺乏坦诚精神会从根本上扼杀敏锐创意、阻扰快速行动、妨碍优秀的人贡献出自己的才华。当然书中所说的缺乏坦诚并不是指那种恶意的欺诈,而是指有太多的人、在太多的时候不能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他们不愿意直截了当地同你交流或者无所顾忌地发表意见,以激起真正的讨论。他们不喜欢开诚布公。相反,他们把自己的意见或者评论保留起来,让别人觉得舒服或者避免发生冲突。更有甚者粉饰坏消息,以维护自己的体面,把事情放到自己的背后,隐瞒真实的信息。所有这些都是缺乏坦诚的表现,其影响绝对是毁灭性的。
由此可见,坦诚的重要性,对于公司对于个人在公司的发展都至关重要。就我们公司来看,总经办、财务部、商务部、销售部、操作部、行政部。首先每个部门要有有效的内部沟通,把自己所面对的问题和自己的想法坦诚的表达出来,只有坦诚才能把更多的人吸引到对话中,才能让大家敞开心扉,相互学习,把部门的职能发挥到最大化。其次部门和部门之间的坦诚沟通更为重要,每个月我们都开部门主管会议,如果开会时可以坦诚沟通各部门之间的问题,大家可以就一个问题,表述-讨论-改进-决策。那不仅可以提高效率,无形中还可以节约成本。
当然,也许没有人可以做到完全的坦诚,但是坦诚确实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有着化繁为简的力量。太多的真想和结果只有当你真的去做了才会慢慢得到,让就我们先从坦诚做起吧。
第3篇:《赢》读后感
如果是三年前,说到韦尔奇,更多的是一个明星,并不完全是管理大师,因为周围的人都在说道韦尔奇的各种管理手段,并为其因结果美妙而大加膜拜。尽管也有勇敢如《经济观察报》主笔许知远先生者站出来大声地说,韦尔奇不过是将已有的管理手段运到了极致,本身并无多少创新之处,但毕竟这样的声音还是微弱了一些。人们对韦尔奇的追星态度并无多少减弱。但是等到各式各样的中国企业企图复制GE的成功,遭遇重重困境,最后不得不退出来的时候,我们才发现达到韦尔奇高度的依靠,不是韦尔奇“发明”的那些管理方法,而是韦尔奇发明这些方法的机理,乃至根本就是GE本身——也就是说,成就韦尔奇地位的,很可能不是韦尔奇本人,而是韦尔奇占据的那个位置。
现在韦尔奇终于开始讲自己为什么要设计自己的那些做法了,这些做法背后的考虑是什么。这就是《赢》的根本思路——至少是我的看法。与彼得·杜拉克的做法完全一样,韦尔奇在每个章节都重复这样的思维套路:问题是什么?怎样做是有效的。依据这样的分析思路,他的发明就成为水到渠成的事情。缺乏这样的思考,直接照搬韦尔奇的做法,显然要栽跟头的。而这种思路,显然就是杜拉克早就论述过的。我不知道许知远的判断是不是也同样基于这样的逻辑。
即使我们现在运用了这样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我们仍然可能无法达到韦尔奇的高度,因为韦尔奇是在GE,我们不是。道理上说,管理是针对特定问题展开的,普适性非常差:这家企业的问题(真正的问题)决不与那家企业类似,照搬是没有出路的。因此,管理是不保密的,海尔的6S敞开来让大家学,但很少听报道说哪家企业学了后,超过海尔的。
其实以上分析,正如中欧的肖复兴所说,中国的管理输入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直至文化的演进过程。器物就是韦尔奇的做法,制度就是做法背后的逻辑,文化则是GE特殊的条件。
与《赢》几乎同期出版的还有杜拉克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这两本书(尤其是后者)的出版,标志着中国的管理引进开始走向了更加理性的层面上来了——至少如此——至少我认为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