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等待绽放》读后感
《等待绽放》光看书名就特别吸引我,读后才知道这本书的内容,是一位母亲陪孩子度过整个高三的陪读笔记。读后颇为感动,我感受到了一位母亲对孩子的那种细腻的关心和无微不至的关爱,尤其是这段话“等待着你的绽放,或许你只是寻常的一朵小花,将掩没于红尘阡陌中,可是,对我来说,你是唯一的,你的绚烂将无可替代”。短短的几行字,道出了一位母亲内心最真实的想法,让多少母亲产生了共鸣,于一位母亲而言,无论孩子取得怎样的成绩,他都是自己的唯一,是无可替代的。当一个人成功时,没有人会比他的亲人感到更欣慰!当一个顽劣的孩子考上心仪的名校时,没有人会比他的父母更幸福!
作者的孩子是一位极普通的孩子,与许多孩子一样,存在许多问题,她写道“我的小孩,他只是一个寻常的小孩,理想极少崇高,不过是将来能进一家小公司,做个小职员,与世无争地过一辈子。读初中时,他迷上玄幻小说。即使中考当头,他也能逃过我的眼睛,在作业本下,摊一本小说看。结果是,他与重点中学擦肩而过,只能进一所普通高中。”这是作者在书中对其儿子的交待,就是这样一个学生,一直自暴自弃到高中二年级,如何转化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作为母亲的作家和普通家长也样面临着爱恨交加的心路历程。为了改变孩子的顽世不恭,为了让孩子顺利通过高考,作家采取了一以贯之的赏识教育。不管孩子迷惘也好,失落也好,还是彷徨也好,作者始终没有放弃对自己孩子考取大学的信心。面对儿子年级200多名的成绩,当熟悉的任课老师对自己摇头时,但是作为母亲节日快乐她没有摇头。作者不断利用自己是语文老师的优势向孩子推荐励志类文章,终于一个台湾作者回顾少年时代顽劣的文章打动了儿子,让儿子突然醒悟起来,明白一个人终究要靠成就才能赢得世人的尊重。从年级200多名到年级第1名,当然这其间不可能一帆风顺,经历过N次起起落落,作者在《等待绽放》中借助自己细腻的文笔、过人的观察一一记录下来,让人们在阅读时和作者一样同悲同喜。为孩子的考试失误而寝食难安,也会为孩子的一次考试进步而得瑟,权不把自己当一个有影响力的作家,在孩子面临高考这件事上,往往会和普通人一样,情感变得起伏不定。可贵的是作者采取的始终是一种欣赏态度,让孩子随时随地感受到了父母的爱。当作者写到儿子被一篇《花开不败》文章感动时,写道:你又看到一篇文章,文章叫《花开不败》,是一个复旦大学的女生写的。她回顾了她高考那一年,她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卒子,抱定复旦大学这个信念,一路狂追,最终,成考场上一匹跃出的黑马,在所有人不能置信的情况下,她跨进了复旦大学的门。这篇文章又刺激了你,刺激得你热血沸腾。你又把它打印了好几份,分发给班上的同学。你们相约,你说,说不定我们也能成为那匹黑马……”父母的引导和理解,会成为孩子发愤图强的动力,孩子从父母的言行中感受不到失落和不安,只有这样,才能一门心思备战高考。在作者的鼓励之下,孩子渐渐找回了自信并明确了考取重点大学的目标;在这样的动力之下,最终完成了超越,经历过百日冲刺之后,成绩终于考到了年级第一。我们作为读者,同样分享了作者的喜悦。喜欢用音乐煮文字的作者,同样是一位细腻又有耐心的母亲,她将自己的爱心贯彻在她的其他作品里,因为太喜欢作者,于是,从网络上查询了她其他的作品,《每一棵草都会开花》、《风会记得一朵花的香》等,从这些书名中,我感受到作者喜欢生活、崇尚自由的浪漫情怀,我会利用业务时间一一拜读。
这位伟大的母亲与孩子共同努力,他们创造了奇迹,这个奇迹的名字就叫等待,教育需要爱,教育更需要耐心和等待。作为老师,作为家长,我们心里有多少爱,对孩子有多少耐心和等待呢?要知道教育要遵循孩子成长的规律,生命的成长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因此我们要学会等待。在对待孩子的态度上,我们很多教师和家长(包括我自己)有太多的恨铁不成钢、太多的急躁冒进、太多的高期待和不理解。有时是我们亲手杀死了孩子的自信心和进取心。教育,需要耐心等待,一个好的品质的形成,一个不良品质的矫正,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教师也需要家长耐心地引导和等待。
不论是作为母亲还是老师,我们往往缺乏的就是一份耐心和等待,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每一位孩子都是一颗希望的种子,他们一旦遇到合适的环境,就会生根发芽。让我们用爱心去温暖孩子的心灵,学会和孩子一起成长,和孩子一起体验成长的快乐与烦恼,一起收获成功的欣喜与激动!(刘金玲)
第2篇:等待绽放读书笔记
翻开这本书的第一页时,自己就被深深吸引了,很久没有读到过如此贴近生活的文字了。在书中,作者讲述了自己陪伴着儿子学习和成长的每一天,文章的每一句话都那么真切,也让自己回忆起了高三的经历,深切感受到了为人父母的辛苦。
书中的儿子并不是一个踏踏实实、埋头苦学的高中生,作者虽非常重视他的学习,但有时也感觉无能无力。这让我也想到了我们班级的一部分孩子,他们很难做到持之以恒的努力,总是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成绩也是起起伏伏,老师们也如同作者一样费尽心血。也许教育从来就是这样,没有简单和一劳永逸之说,孩子始终是孩子,他不用像成人一样考虑如何安身立命,不被社会所淘汰,他们也并不了解社会规则的残酷,不知道将来自己只能凭借自身的能力去闯荡。也许正因为这样,教育才显得尤为重要。
读到后面自己才开始思考为什么这本书要取名“等待绽放”,也许在作者眼中自己的孩子就像一朵与众不同的花,有自己的花期,有自己绽放的高光时刻。我想到了教室里的四十多个孩子,他们也被父母视若珍宝,也像花朵一样正积蓄着力量,等待阳光明媚的那一天绽放,可能有早有晚,或浓或淡,但都会让人眼前一亮。
教育要遵循生命成长的规律和教育的规律。生命的成长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的,因此我们要学会等待。在对待孩子的态度上,我们很多教师和家长有太多的恨铁不成钢、太多的急功近利、太多的急躁冒进和揠苗助长、太多的高期待和不理解。有时是我们亲手杀死了孩子的自信心和进取心。教育,需要耐心等待,一个好的品质的形成,一个不
良品质的矫正,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教师需要家长耐心等待。
教育,需要耐心,需要等待。只要还留有希望的种子,一旦遇到合适的环境,迟早都会生根发芽。用我们的爱心去温暖孩子的心灵,学会和孩子一起成长!和孩子一起体验成长的快乐与烦恼,一起收获成功的欣喜与激动!(程悦)
第3篇:等待绽放读后感600字
“等待着你的绽放,或许你只是寻常的一朵小花,将淹没于红尘阡陌中,可是,对我来说,你是唯一的,你的绚烂将无可替代。”读了丁立梅的《等待绽放》,我意识到学生也是一朵花,花开终有期,早晚各不同。要想让花儿开得芬芳美丽,便应对花儿施以适宜的关怀、照拂,才能使得他们开得更加明艳动人。但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需要多方面的因素,才能成就精彩。
首先,花儿的开放需要花儿的努力,任何事情的美好变化,没有内力的作用都是不行的。有人说:要想过一条河,首先迈过河的是心。作者在《等待绽放》一文中,写到儿子的巨大变化。儿子的变化由一篇读过的文章而起,总结出:“人的成长是一个过程,当他不肯努力的时候,外界再强迫也不行。当他自己知道要努力的时候,那是谁也拦不住的。”当这样的总结语由孩子嘴中说出时,任谁也阻挡不了他的积极向上与成长。
其次,花儿的绽放需要适宜的环境。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极其巨大的。要使孩子在行为、在知识方面有优秀的表现,环境的力量隐而不现却力量无穷。父母对孩子没有埋怨和失望,自然会为孩子的乐观、健康积极积淀。不仅如此,同学的作用也是不可小觑的。
不仅如此,花儿绽放需要阳光与雨露,丁立梅在文中作为一个母亲的记录,几乎看不到任何歇斯底里的挣扎奋进,无论在儿子积极奋进或是萎靡不振之时,字字句句中感受到的是一位母亲对儿子的爱与尊重。
最后,纵观整篇文章,虽然是以日记形式进行记录,却篇篇有个适宜的甚至诗意的题目。文章更是句句平实却字字真诚。一位母亲对孩子成长的期盼与爱在一顿顿爱心早餐、一件件心仪衣裳、一次次生病照看中平实地展现着。一如身边真实的一个个母亲一样。在丁立梅的文章中,我们看到那个努力、充满爱心、积极向上的孩子的一点点的成长。这种成长无疑是对父母最好的回报。(王慧)
第4篇:等待绽放读后感
《等待绽放》是一位母亲记录了孩子在高中期间的日记,记录了作者的孩子在高中时期心态、学习上的变化,体现了父母的耐心和鼓励对孩子的重要性。作为一名教师,我也从中学习到了许多。
“成长的印证,却让我的憧憬如落花,一瓣一瓣飘落。我的小孩,他只是一个寻常的小孩,理想极少崇高,不过是将来能进一家小公司,做个小职员,与世无争地过一辈子。读初中时,他迷上玄幻小说。即使中考当头,他也能逃过我的眼睛,在作业本下,摊一本小说看。结果是,他与重点中学擦肩而过,只能进一所普通高中。”这是丁立梅在《等待绽放》中对其儿子的交待,就是这样一个学生一直自暴自弃到高中二年级,如何转化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作为母亲的作家和普通家长也样面临着爱恨交加的心路历程。独生子女渐渐成长起来,不缺物质的一代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言行。理解也好不理解亦罢,他们的一举一动往往会成为左右家长情绪变化的风向标。为了改变孩子的顽世不恭,为了让孩子顺利通过高考,作家采取了一以贯之的赏识教育。不管孩子迷惘也好、失落也好、还是彷徨也好,作者始终没有放弃对自己孩子考取大学的信心。作家不断利用自己是语文老师的优势向孩子推荐励志类文章,终于一个台湾作者回顾少年时代顽劣的文章打动了青春懵懂的心智,让儿子突然醒悟起来,明白一个人终究要靠成就才能赢得世人的尊重。读到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感动,还有震撼和希望。在前不久的家访中,有一位家长说她的孩子回家后,满怀欣喜的告诉她老师上课时表扬他了,他本来不喜欢学习这一个科目的,但是因为老师的这一句表扬,他觉得他学习起来有劲了,喜欢学习了。从这一点点小事中可以看出鼓励对学生尤为重要。
教育要遵循生命成长的规律和教育的规律。生命的成长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的,因此我们要学会等待。在对待孩子的态度上,我们很多教师和家长有太多的恨铁不成钢、太多的急功近利、太多的急躁冒进和揠苗助长、太多的高期待和不理解。有时是我们亲手杀死了孩子的自信心和进取心。教育,需要耐心等待,一个好的品质的形成,一个不良品质的矫正,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教师需要家长耐心等待。教育,需要耐心,需要等待。只要还留有希望的种子,一旦遇到合适的环境,迟早都会生根发芽。用我们的爱心去温暖孩子的心灵,学会和孩子一起成长!和孩子一起体验成长的快乐与烦恼,一起收获成功的欣喜与激动!
第5篇:《等待绽放》读后感1000字
《等待绽放》是一位高三考生母亲的陪考笔记,书中非常细腻地记录了其子在高考面前的点点滴滴。作者的语言散文般优美,情感真挚,将这一年的时光娓娓道来。读完之后只觉口齿含香,恍惚间几只蝴蝶翩跹落在我肩上。
书的男主角自然就是作者的儿子,他在高一高二的时候因为武侠小说荒废时光,功课都落下了,基础相当薄弱。高三伊始,他读到了一篇高考经验帖,受到文字的鼓舞,于是发奋图强,努力学习,最终决胜高考,考取了理想的学府。
一个看似老套的故事,我却从中明白了外因依靠内因起作用。最初在孩子沉迷于仙剑奇侠小说、心思不放在学习的时候,饶是老师苦口婆心、父母深夜流泪,也不能改变孩子的行为;但是当孩子燃起求知的愿望时,他就会积极主动去探索学习的方法,进步的门道,而老师与父母只是他前进路上的帮手,助他更有成效地取得自己想要的成绩。孩子主动早起读英语、央求父亲帮他找辅导老师、周末在家做题、甚至找到了更适合自己的方法后请假在家自习等等做法,都必须有一颗“我想学、我要学”的心。这一点就类似王维审主任说的“觉者为师”,就是只有唤起自我成长的愿望才能做一名好老师;学生何尝不是如此?只有觉知到学习是自己此阶段最重要最该做的事情,才能成为一名上进的好学生。
一个看似轻巧的故事,我却从中领悟了事物的发展绝非一帆风顺。在孩子下定决心要考班级第一、年级第一后,他还是每一两个月忍不住“后退”一次,“开倒车”一次,“自我放弃”一次。我们要正确看待这种现象。学习的确是和人原始的好逸恶劳的天性相违背,万不能苛求一个人醒悟之后就只进不退,我们只需在他思想松动的时候及时鼓励,螺旋式的上升、波浪式的前进,足矣。
一个看似不经意的故事,我却从中读出了父母对孩子深深的爱。我们当老师的,面对着班里将近50个孩子,千万不能觉得这就是一个学生群体,要把他们看成一个一个父母宠爱着的个体啊!要对每一个孩子给予耐心关怀,悉心制定不同的成长方案。我为文中那一篇《紫荚茄子》而深深动容——做了父母,饮食完全以孩子的口味为主,每当孩子说“随便”,父母就要煞费苦心,毕竟超市没有卖“随便”的。孩子若指了名点一样做法麻烦的菜,父母反而觉得更容易,花费一个上午,细细调陷儿,揉了那么多的爱,就为了孩子囫囵的那几口。
当然这本书也是有缺点的,我认为可以在此引用作者的一个章节名,“闲话一箩筐”,也就是文章过于琐碎了。总之,瑕不掩瑜,如果细心阅读,的确能从本书中学到一些东西。人生在世,其实不需要太多外在的东西,以平和的心,追求自己的那一份绚烂,就够了。(杜一梅)
第6篇:《等待绽放》读书心得体会
等着你的绽放我的小孩。或许你只是寻常的一朵花,将淹没于红尘阡陌中,可是,对于我来说,你是唯一的,你的绚烂,将无可替代。
经常读到丁立梅的文字,细腻的笔触,温暖的叙述,总是很容易就被打动。也曾集中读过她的散文集《暖爱》,或亲情或友情或爱情,自己的别人的故事,在她的的笔下一样都让人感动,让人能够感受到温柔的文字背后一颗满是爱的心,单是看那些寥寥数语的简单的题记都会感动得流泪:有一种爱,叫血缘,“亲人间哪里会不相干呢,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扯也扯不断。这种爱,叫缘。”
面对儿子年级200多名的成绩,当熟悉的任课老师对自己摇头时,作为母亲不能摇头。作家不断利用自己是语文老师的优势向孩子推荐励志类文章,终于一个台湾作者回顾少年时代顽劣的文章打动了青春朦动的心智,让儿子突然醒悟起来,明白一个人终究要靠成就才能赢得世人的尊重。
曾经对儿子,作者也跟普天之下所有的父母一样充满了希望和期许,总觉得自己的儿子应该是最优秀的。可是儿子的表现却屡屡让自己看不到光明的未来,虽然对他的爱依然不减。文中的小孩曾经是那样地抽打着父母的心,生痛生痛的:初中毕业进的是普通高中,高一高二又用来荒废了,高二期末联考排在年级二百多名,这样的将来能看得到多少耀眼的光芒呢?
儿子不爱学习,对自己的未来更有一种无所谓的得过且过,这样一直到高三,儿子的变化源于他在无意中读到了台湾某作者的一篇回顾少年时代的文章,突然清醒了。在母亲的陪伴下,成绩直线上升,最终,坐上了年级第一的宝座,考上了自己心仪的大学。这是多么让人惊喜的变化!
这对平凡而睿智的父母没有强迫,少有唠叨,更没有打骂。一边安慰着,健康、平安,做个善良人足矣,一边把满怀的期望深深地藏在心底,把那份浓得化不开的爱泄露于点点滴滴:高三了,还是孩子一般地亲昵,看得直让人羡慕;饭桌上,从来都是情感交流地场所;粗狂的父爱却出奇地细腻,不厌其烦变化着早饭,连电热毯的温度都亲自试探过;不讲究吃却把书看得天昏地暗的妈妈却甘心情愿洗手做羹汤;低谷时只来一个拥抱,什么责备的话儿都免说;考第一时心儿怒放得像大太阳,差点坐飞船上天了;听儿子在客厅里早读英语,是爸爸暖入心房的美妙乐章;儿子恋爱了,妈妈的反应是儿子居然恋爱了,太不够意思了,然连妈妈也不告诉,然后说起了自己的青涩故事。这个家,是一张用爱心精心编织的温暖舒适的网,让人依恋,让人陶醉!妈妈,是自己最亲密的朋友。
正是文中的小孩所说的那样:人的成长是一个过程,当他不肯努力的时候,外界再强迫也不行。当他自己知道要努力的时候,那是谁也拦不住的。一面励志墙就是一场意志的长跑,“意志的力量,决定成败的力量。”于是,这小孩开起了直升飞机,最后,坐上了年级第一的宝座,收到来他心仪的大学通知书,真正成了父母的骄傲!这个奇迹的名字就叫等待,教育需要爱,教育更需要耐心和等待。作为老师,作为家长,我们心里有多少爱,对孩子有多少耐心和等待呢?
教育要遵循生命成长的规律和教育的规律。生命的成长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的,因此我们要学会等待。在对待孩子的态度上,我们很多教师和家长(包括我自己)有太多的恨铁不成钢、太多的急功近利、太多的急躁冒进和揠苗助长、太多的高期待和不理解。有时是我们亲手杀死了孩子的自信心和进取心。教育,需要耐心等待,一个好的品质的形成,一个不良品质的矫正,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教师需要家长耐心等待。
教育,需要耐心,需要等待。只要还留有希望的种子,一旦遇到合适的环境,迟早都会生根发芽。用我们的爱心去温暖孩子的心灵,学会和孩子一起成长!和孩子一起体验成长的快乐与烦恼,一起收获成功的欣喜与激动!
“我轻轻地抚摸着你轻轻地抚摸生怕我的手掌触痛你的身体小小的你很娇弱吸引着我万般的爱和怜惜我正等待着你那未开的蓓,呈现绚烂的一幕惊喜”。(李正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