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汪曾祺散文读后感
汪曾祺,1920年3月5日生于江苏省高邮市,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他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
这个寒假,我读了他的《人间草木》、《生活,是很好玩的》、《五味》等散文集。一开始,我以为他和上世纪的作家风格大同小异,大多是写当时社会的文章,对社会进行批判。但是当我读完他的作品,发现他的文字与我想象的大相径庭。在我印象中,汪老先生应该是严肃,沉默的一个人,但其实他活泼,幽默,和蔼,思想先进,像一个拥有孩子心灵的老人。
印象最深的便是他在写美食的片段。当时很少有文学作家会专门写一本关于“吃”的书,但汪老写了:从家乡高邮的咸鸭蛋,到内蒙古的手把肉;从中国的茶食,到日本的豆腐。他把他一生中吃过的所有食物从记忆中找出来,放进书里面。读这些文字的时候,并不是老生常谈的,而更像一个小孩在回想自己在舌尖上相遇的美味。有的时候看着看着便会被这些回忆的文字带入,不知不觉就饿了。
汪老不但爱吃,还敢吃。每到一个新的地方,他总会去尝试当地的食物。汪老曾夸口自己什么都吃,“有些东西,本来不吃,吃吃也就习惯了”。他原来不吃香菜,有一次他去中药铺,管事的给他弄了一碗凉拌香菜,说“你不是什么都吃吗?”于是汪老一咬牙吃了,从此就吃香菜了。苦瓜汪老本来也是不吃的。有一次一位诗人请他吃饭,要了三个菜:凉拌苦瓜,炒苦瓜,苦瓜汤。他说:“你不是什么都吃吗?”从此,汪老就吃苦瓜了。汪老对所有食物一视同仁,这是非常可贵的。“有些东西,自己尽可以不吃,但不要反对旁人吃,不要以为自己不吃的东西,谁吃,就是岂有此理”、“总之,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去尝尝。对食物如此,对文化也应该这样。”他正是把对吃的态度转换成对文学的态度。
汪老令我最佩服的便是他的心态。1957年,“反右斗争”开始,汪老因一篇短文受到批评,1958年夏天被划为右派,下放到张家口沙岭子农业科学研究所劳动。从1958到1961年四个年头,汪老就在这个偏僻的小村落里面做了四年的农民。但是在他的文章中并没有看到任何恼怒生气的情绪,反而他觉得这件事十分有趣,劳动也是一件好玩的事。在果园喷波尔多液(当时的一种杀菌剂)时,他写到“我是个喷波尔多液的能手。大家叫我总结经验。我说:一、我干不了重活,这活我能胜任;二、我觉得这活特有诗意”。诶,一开始看我还以为看错了。汪老竟然用了“胜任”,像是一副十分自豪自己能力的样子。他还把波尔多液的传说和喷洒的方式都写了下来。嘿,竟然有人能把如此累活写的这样有趣,佩服,佩服。汪老还时常回忆当时的场景,有一个朋友从法国回来,说自己去了波尔多:“我也到过波尔多,在中国。”
1960年汪老终于摘除了“右派”的帽子,但暂时没地方去,便留在研究所里面。正好所里有一个画马铃薯的任务,而汪老又会画画,便接了这个任务。马铃薯基地在沽源,虽然这里偏僻荒凉,可以谈心的朋友很少,不免有一点寂寞。但是汪老很快将注意力转移到画马铃薯上面。刚种下的时候画土豆花,丰收时画土豆块,汪老这写日子里就泡在马铃薯田地中画画,看书,一天下来没人打扰,算是一段清闲的日子。而汪老还有一大乐趣,便是画完土豆就烤了吃,每画完一种土豆,他便捡一个来扔到火堆里烤。他曾回忆说:“全国像我一样吃过那么多马铃薯的人,大概不多”。汪老还有一个发现:“我对马铃薯的科研工作有过一点很小的贡献:马铃薯的花都是没有香味的。我发现有一种马铃薯,“麻土豆”的花,却是香的。我告诉研究站的研究人员,他们都很惊奇:“是吗?--真的!我们搞了那么多年马铃薯,还没有发现。”哈哈,能想到汪老在写这句话的时候一定脸上有骄傲的神情的。一个白头发老爷爷,回忆艰难的过去时,不是抱怨,而且顺应逆境、苦中作乐,真难得。这也是我喜欢汪老的一个原因:真,不做作。他在写亲身经历的事件时丝毫不掩饰自己的情绪。该高兴就高兴,该悲伤就悲伤,全部都是自己本来的情感,所以会让我产生一种真诚亲切的感觉。这在文学作家中,实属难得。
最后汪老对待家庭关系的看法我很认同。“多年父子成兄弟”,这是汪曾祺父亲的名言,而汪老也把这句话看做自己对待亲人的方式。汪曾祺的孩子有时候叫他“爸”,有时候叫他“老头子”,连他的孙女也跟着一起叫。汪老的亲家母说这孩子“没大没小”。但是汪老却并不这么觉得。“一个现代化的、充满人情味的家庭,首先必须做到‘没大没小’。父母叫人敬畏,儿女‘笔管条直’最没有意思”。他写到“儿女是属于他们自己的。他们的现在,和他们的未来,都应由他们自己设计。”以前能有这样先进思想的家庭教育是很超前,很有远见的。现在的家长却或多或少有这样的通病,我想等我以后当了父亲,也应当秉承着这样的教育理念。
汪老所有话中我最喜欢的一句,是这样一句:口味单调一点、耳音差一点,也还不要紧,最要紧的是对生活的兴趣要广一点。借此安慰坚守在疫情中,即将看到曙光的人们!(牛今翰)
第2篇:汪曾祺散文读后感500字3
这个寒假,我读了《汪曾祺散文》。这本书收录了汪曾祺先生的散文,包括他的日常生活、美食、自然环境等方面。这里面,我最感兴趣的是“美食”这方面。
书中记录了许多美食,如高邮鸭蛋、蒌蒿等。虽然这些都不是像海参、鲍鱼这样的顶尖食材,但作者运用了多种描写,如写蒌蒿的视觉描写:“蒌蒿……粗如笔管,有节,生狭长的小叶,初生二寸来高”;写咸菜的味觉描写:“不咸,细、嫩、脆、甜”;写做枸杞的动作描写:“用开水焯了,切碎,加香油、酱油、醋,凉拌了吃。”这些细致的描写,体现出了作者对故乡和故乡美食的热爱。
我和汪爷爷一样,也热爱故乡的美食。我的母亲是福建福州人。那里的特色美食有拌紫菜、南煎肝以及各种海鲜。每次去闽菜餐馆吃饭,如“莆田”、“景福轩”,我都喜欢吃这些海产品,如蒸大黄鱼、煎海蛎,因为这是家乡的味道。蒸大黄鱼用的清蒸手法,将鱼的本味保留到极致,是一种鲜味,再浇上酱油,使咸、鲜融合,是闽菜常见的味道。灯光照射下,鱼皮表面金黄得发光,异常漂亮。煎海蛎是把海蛎裹上蛋液,煎成一张大饼,既有海的味道,又有蛋的香味。海蛎非常鲜嫩,正宗的闽菜中的海蛎是要用捞完不久且无沙的。这是我的家乡菜——闽菜!
我的家乡菜,无论我品尝过什么美食,我都不会忘记你;我的故乡,无论我走到什么地方,我一定会记住你!
第3篇:汪曾祺散文读后感600字
《汪曾祺散文》收《我的家乡》《文游台》《观音寺》《午门忆旧》《一辈古人》《吴大和尚和七拳半》《新校舍》《泡茶馆》《跑警报》《自得其乐》《自报家门》《随遇而安》等47篇散文。
汪曾祺的散文没有结构的苦心经营,也不追求题旨的玄奥深奇,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汪曾祺曾说过:“我觉得伤感主义是散文的大敌。挺大的人,说些姑娘似的话……我是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的。”因此品读汪曾祺的散文好像聆听一位性情和蔼、见识广博的老者谈话,虽然话语平常,但饶有趣味。如《葡萄月令》
汪曾祺的散文写风俗,谈文化,忆旧闻,述掌故,寄乡情,花鸟鱼虫,瓜果食物,无所不涉。在《夏天的昆虫》中,他向读者介绍了蝈蝈、蝉、蜻蜓、螳螂的品种、习性和孩童捕捉昆虫的情形。如他说:“叫蚰子(蝈蝈的俗称)是可以吃的。得是三尾的,腹大多子。扔在枯树枝火中,一会儿就熟了。味极似虾”。说北京的孩子在竹竿上涂上黏胶捉蝉。作者小时候用蜘蛛网捉蝉。选一根结实的长芦苇,一头撅成三角形,用线缚住,看见有大蜘蛛网就一绞,三角里络满了蜘蛛网。瞅准了一只蝉,轻轻一捂,蝉就被黏住了。读到此处,不觉会心一笑,好像说的就是我自己童年的情形。
文如其人,汪曾祺散文的平淡质朴,不事雕琢,缘于他心地的淡泊和对人情世物的达观与超脱,即使身处逆境,也心境释然。在被打为右派下放劳动的日子里,他奉命画出了一套马铃薯图谱。他认为在马铃薯研究站画图谱是“神仙过的日子”,画完一个整薯,还要切开来画一个剖面,画完了,“薯块就再无用处,我于是随手埋进牛粪火里,烤烤,吃掉。我敢说,像我一样吃过那么多品种的马铃薯,全国盖无二人。”
第4篇:汪曾祺散文读后感500字4
他是一位乐观,爱好生活的美食家,作家——汪曾祺。他将自己对生活的观察,对美食的经验全都倾注在了笔尖上,写在了我读过的这本书上。
在他的家乡,高邮,承载了他对美食的最初看法。在我读完“端午的鸭蛋”的那段后,想着那蛋壳泛着淡青色;入口如嚼石灰;蛋白柔嫩,蛋黄如朱砂般的鸭蛋,我拿着书就让我妈妈买一些高邮的鸭蛋。当我尝了几口后,果真如此!后来几天,我学着汪曾祺去探索美食的世界。慢慢的,我便总结出了一些经验:在吃完小龙虾后要把指头上的油嗦掉,或者是吃大棒骨的时候一定要把骨髓吸出来。就算看似可笑,但我也深深地体会到了美食的趣味。
整本书中,我最喜欢的篇章还是“跑报警”,这一段写的是他在上学时躲避日军轰炸的场景。文中说到,跑报警的时候,人们都是往水渠里跑,但是汪曾祺却每次都往松林里跑,因为那里有买松子的。虽然面临着日军残忍的轰炸,但是汪曾祺却能闲逸地磕着松子,去乐观的面对。虽说幽默,但这绝对是常人少有的。
汪曾祺时常在文章中把美食与家乡连接到一起。在《咸菜慈姑汤》中,从小时候厌恶慈姑,到因为久违了家乡的感觉而开始对慈姑有了感情,这些事情其实都说出了汪曾祺思乡的心情。
这位幽默,乐观的老作家用朴实无华的语句去征服了我们的心,但那些句子又仿佛充满了色彩,流光四溢。这些色彩,便是他对生活的看法。
第5篇:汪曾祺散文读后感500字1
这个寒假,我读了《汪曾祺散文》。这本书收录了汪曾祺先生的散文,包括他的日常生活、美食、自然环境等方面。这里面,我最感兴趣的是“美食”这方面。
书中记录了许多美食,如高邮鸭蛋、蒌蒿等。虽然这些都不是像海参、鲍鱼这样的顶尖食材,但作者运用了多种描写,如写蒌蒿的视觉描写:“蒌蒿……粗如笔管,有节,生狭长的小叶,初生二寸来高”;写咸菜的味觉描写:“不咸,细、嫩、脆、甜”;写做枸杞的动作描写:“用开水焯了,切碎,加香油、酱油、醋,凉拌了吃。”这些细致的描写,体现出了作者对故乡和故乡美食的热爱。
我和汪爷爷一样,也热爱故乡的美食。我的母亲是福建福州人。那里的特色美食有拌紫菜、南煎肝以及各种海鲜。每次去闽菜餐馆吃饭,如“莆田”、“景福轩”,我都喜欢吃这些海产品,如蒸大黄鱼、煎海蛎,因为这是家乡的味道。蒸大黄鱼用的清蒸手法,将鱼的本味保留到极致,是一种鲜味,再浇上酱油,使咸、鲜融合,是闽菜常见的味道。灯光照射下,鱼皮表面金黄得发光,异常漂亮。煎海蛎是把海蛎裹上蛋液,煎成一张大饼,既有海的味道,又有蛋的香味。海蛎非常鲜嫩,正宗的闽菜中的海蛎是要用捞完不久且无沙的。这是我的家乡菜——闽菜!
我的家乡菜,无论我品尝过什么美食,我都不会忘记你;我的故乡,无论我走到什么地方,我一定会记住你!
第6篇:汪曾祺散文读后感500字2
他是一位乐观,爱好生活的美食家,作家——汪曾祺。他将自己对生活的观察,对美食的经验全都倾注在了笔尖上,写在了我读过的这本书上。
在他的家乡,高邮,承载了他对美食的最初看法。在我读完“端午的鸭蛋”的那段后,想着那蛋壳泛着淡青色;入口如嚼石灰;蛋白柔嫩,蛋黄如朱砂般的鸭蛋,我拿着书就让我妈妈买一些高邮的鸭蛋。当我尝了几口后,果真如此!后来几天,我学着汪曾祺去探索美食的世界。慢慢的,我便总结出了一些经验:在吃完小龙虾后要把指头上的油嗦掉,或者是吃大棒骨的时候一定要把骨髓吸出来。就算看似可笑,但我也深深地体会到了美食的趣味。
整本书中,我最喜欢的篇章还是“跑报警”,这一段写的是他在上学时躲避日军轰炸的场景。文中说到,跑报警的时候,人们都是往水渠里跑,但是汪曾祺却每次都往松林里跑,因为那里有买松子的。虽然面临着日军残忍的轰炸,但是汪曾祺却能闲逸地磕着松子,去乐观的面对。虽说幽默,但这绝对是常人少有的。
汪曾祺时常在文章中把美食与家乡连接到一起。在《咸菜慈姑汤》中,从小时候厌恶慈姑,到因为久违了家乡的感觉而开始对慈姑有了感情,这些事情其实都说出了汪曾祺思乡的心情。
这位幽默,乐观的老作家用朴实无华的语句去征服了我们的心,但那些句子又仿佛充满了色彩,流光四溢。这些色彩,便是他对生活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