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读后感大全>《相约星期二》读后感(共6篇)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共6篇)

所属分类:读后感大全 发布时间:2025-05-03 01:30:33

第1篇:相约星期二读后感800字

《相约星期二》,作者米奇﹒阿尔博姆是美国的一位记者,主人公莫里是一名社会学教授,1994年被查出身患渐冻症。作者收听电台采访得知这个消息,毕业16年的他前去看望这位大学时的恩师。

让作者没想到的是身患重病的莫里教授主动要求为学生上最后一门课——人生。因为身体原因,莫里与米奇约定每周二在莫里家上一堂课,而这样的课程约定持续了十四周,莫里将听课内容整理成书,书名《相约星期二》。

第一次读到这本书,是在大四的时候,即将走出象牙塔,真实地、真正地走进这个社会,当时的迷茫与焦虑记忆犹新。在图书馆看到这本书,它立刻就吸引了我。一位教了一辈子书的社会学教授,短短十四节课,他会怎样展开自己厚重的一生,讲述人生最后一课?我们来看一下书中谈论的话题——世界、自怜、遗憾、死亡、家庭、感情、金钱、永恒的爱、婚姻、文化、原谅。

所有这些都是人的一生中不可回避的话题,也是人们都在面对和寻找答案的话题。如果说大学时看这本书,是为了找到自我,那现在看这本书,则是学会看淡自我。

在书中,当米奇问及什么是人生最困难的事情,莫里教授给出的答案是:与生活讲和。如果用一种非输即赢的态度来对待生活,那么面对死亡无疑每个人都是失败者。

他的生活态度也让我想起了中国的一位文学家,苏轼。他多次历经官场沉浮,十几年的贬谪生涯几乎是他生命的主题。他却仍心怀天下、坦然面对,曾自嘲道:闻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他“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的人生态度也造就了文学创作的高峰,写下过“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样洒脱、豪迈的诗句。

就像这本书一样,死亡虽然是这本书的主线,也是主人公终将奔赴的结局,但它却教会我们放下遗憾、看淡死亡,真正传递的是生的责任与活的意义。

如果您还未寻找到自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您照耀一个温暖而积极的方向;如果您已经找到自我,也欢迎您打开这本书,打开一位乐观而博学的老人不一样的一生。(刘畅)

第2篇:相约星期二读书笔记400字

常说向死而生,更好的了解死亡,才能更好的生活。死亡意味着生命的结束,不考虑生命的结束,如何考虑生命丰富多彩的过程。不同的文化对于死亡的态度不同,平常的生活中较少的考虑死亡,对于人生必然要面对的课题却如此缺乏深入思考,只是被动的等待命运的审判。这本书让读者思考如何面对死亡,如何度过生命中的每一天。

《相约星期二》是一位智慧老人的临死箴言,他对生活始终积极乐观,即使生命只剩最后一天,他度过这一天的方式与平常一样。“早晨起床,进行晨练,吃一顿可口的、有甜面包圈和茶的早晨。然后去游泳,请朋友们共进午餐,我一次只请一两个,于是我们可以谈家庭,谈他们的问题,谈彼此的有情。然后去公园散步,看看自然的色彩,看看美丽的小鸟,尽情享受久违的大自然。晚上,我们一起去饭店享用上好的意大利面食,也可能是鸭子,剩下的时间就用来跳舞。我会跟所有人跳,直到跳得精疲力竭,然后回家,美美的睡上一个好觉。”,以每一天都是最后一天的态度来对待人生中的每一天,这样的生活是会少很多遗憾吧。

书中讨论的话题涉及的范围很广,印象最为深刻的则是莫里教授度过生命的最后一天仍然和平时一样,他所过的生活就是他所向往的生活,多美好

第3篇:读《相约星期二》有感

如若仅看这标题,不读书的内容,你一定以为这是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男女主人公相约在某时某地,说些温情的话,颇有点“人约黄昏后”的意味。

如若你知道这不是一个星期二,而是十四个星期二——故事的主人公之一,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男人,在每个星期二都要乘飞机跨越七百英里的距离,去赴一场重要的约会——你几乎可以断定,这是一个痴情男人的求爱之路。

直到你翻开这本书,读到第一段:

“我的老教授一生中的最后一门课每星期上一次,授课的地点在他家里,就在书房的窗前,他在那儿可以看到淡红色树叶从一棵小木槿上掉落下来。课在每个星期二上,吃了早餐后就开始。课的内容是讨论生活的意义,是用他的亲身经历来教授的。”

那么,你现在应该知道,这不是一则爱情故事,而是一门人生课程。

什么样的人有资格谈论人生?什么样的教授有能力传授“人生”这门课程?

我也曾多次听到过有关“人生”的话题。有的是报刊杂志编排的“人生隽语”,有的是精巧故事提炼的“醒世恒言”。虽是只言片语,不成体系,但由于跟“人生”拉上关系,倒也觉得并非全无启发作用。只是不知这些人生道理出自何处,作者是什么样的人,不免给这教化的效果又打了一个折扣。

按道理来讲,有资格和能力谈论评价一样东西的,必得跳出这一事物,以更高的姿态俯视全貌,方能取得一个较为客观的视角。奈何人生这样东西,如果要跳出它,或者向前追溯到未出生,或者向后延展到已去世,关键这两种状态下的人都无法作出任何谈论和评价。这就形成一个悖论——一方面我们很想听听关于人生的谈论,一方面我们找不到可以谈论的人。“生在人生而蒙昧于人生,蒙昧得无从谈论,无从倾听,这实在是一种巨大的恐怖”(摘自中文版序)。

所以,我们常常看到假上帝之口谈论的,借亡灵之魂托梦的。归根结底,还是人自己在谈,不足为信。

这时候,出现了一个人,莫里·施瓦茨,社会学教授。莫里一生从教,退休后患上肌萎缩性侧索硬化,逐渐失去活动能力。病重期间,莫里与来看望自己的学生米奇·阿尔博姆相约,要为米奇在每周星期二上一堂课,课程关于人生,最后一堂是葬礼。

这样的课程,没有一个学生会拒绝。

莫里说,我死后,墓志铭只要一行字就够了:

“一个终身的教师。”

如今,莫里就在这个碑文下安息。但是,他的课程仍在继续。

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读这本书的时候,这句话一直在耳边回响。

莫里的人生够悲惨。在本该颐养天年的时候罹患绝症。我特地查阅了“肌萎缩性侧索硬化”这一词条,表述是:“……是一种致死性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目前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其特征性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肢体无力……伴有言语不清、吞咽困难等……呼吸肌受累可出现呼吸困难,并最终出现呼吸衰竭。”一句话总结,就是在病人意识非常清楚的情况下渐渐失去活动能力,最终因窒息死亡。

莫里又是一个真正的勇士。在发病后的一年多时间里,他没有虚度时光,而是提前给自己举办了“活人葬礼”,接受了电视台的两次专访。最重要的,他给自己的学生上了14节“人生课程”。他去世后,学生米奇把听课笔记整理出版,书名就是《相约星期二》。

莫里教授是如何面对疾病面对死亡的呢?读到这段的时候,我被彻底震撼了。在莫里的讲述面前,真正的勇士也好,惨淡的人生也罢,都显得过于刀光剑影、爱恨情仇。莫里说:如果早知道面对死亡可以这样平静,我们就能应付人生最困难的事情了。学生问:什么是人生最困难的事情?

——与生活讲和。莫里说。

简简单单五个字,道出了人生的真谛。人来源于自然,最终必归于自然,不管你如何较劲也改变不了这一结果。你讲和也好,不讲和也罢,生活都在那里,该怎样仍然怎样。面对突如其来的疾病和必然到来的死亡,唯有平静地接受,与疾病相伴而行,向死亡淡定前进,才是最好的方式。

与生活讲和,不是困难面前的退缩,不是消极之下的佛系。这是沉重打击下的不卑不亢,这是历尽沧桑后的返璞归真,这是洗尽铅华后的顺其自然,是积极建构丰富的人生,在充分平衡之中追求有意义的生活。

主动与生活握手言和,这是一种至高的境界。

莫里做到了这一点。

美国盲人作家海伦·凯勒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说,她一直渴望光明,她给自己安排了三天有光明的时间。第一天,她要看老师、朋友、动物、自己的家、婴儿的面孔;第二天,她要看太阳、大地、自然界的景色;第三天,她要在城市里自由游览。

第一次看这本书还是二十多年前。看到这里的时候,我很惊讶,给一个盲人三天能够看见的时间,她就只想看这些?第一天看亲情,第二天看风景,第三天看城市。对视力正常的人来说,都是些普通的东西。为什么不想看看宇宙的深处?为什么不想看看海底的世界?毕竟只有三天的时间啊。

学生问莫里:如果你有完全健康的一天,你会怎么做?

莫里的回答是,早晨晨练,吃一顿可口的早餐,上午游泳。中午请朋友共进午餐(一次只请一两个),饭后去公园散步,看自然的色彩,看美丽的小鸟。晚餐要享用上好的意大利面食,或者是鸭子。剩下的时间跳舞,要跳得精疲力竭。最后回家,美美地睡个好觉。

米奇很失望。教授对一天的憧憬竟然不是享受奇异、奢侈的生活,而只要一个普通人最普通的一天。

人们常说,失去才知道珍惜。也正是从失去的人那里,我们才能知道应该珍惜什么。我们所应该珍惜的,其实并不遥远,并不复杂,仅仅是我们正常拥有的那些,柴米油盐、鸡毛蒜皮而已。

但是,有一样东西必不可少。莫里和海伦都告诉了我们:

——爱与亲情。

在这个冬天最冷的时候,父亲的骨灰就要落葬。

父亲的去世非常突然。早晨我还在视频监控的实时画面上看到他忙碌的身影,九点多别人发给我的图片上他已经倒在马路上,晚上就离开了我们。

父亲走了以后,我像个木头人一样,机械地忙完后事,又回归到似乎正常的生活。那些天里,我一滴眼泪都没流。我感觉父亲根本就没有走,他一直在我的身边。

我无法面对最亲的人以这样的方式离去。我像个鸵鸟把头深深插进沙子,不肯承认这样的现实。

那个早晨,我独自在家,本不准备吃早饭。看视频老家里妈妈和姨妈在吃早饭,突然感到岁月静好只是爸爸不在,想想给自己下了一碗青菜面条,吃着吃着眼泪就滴在了碗里。我推开碗跑出家门,跑到儿子学校的操场上,狂奔中眼泪像决堤的洪水一般无法阻挡。

父亲是真的离我而去了。从此,他是活在我们的记忆之中。

你跑一百公里、一千公里,最终还是要停下来。你活九十岁、一百岁,最终还是要面对死亡。

与生活讲和。承认现实,面对现实。

然后,在爱与亲情中继续生活。

这是这门人生课程给我的启示。

第4篇:相约星期二读后感1000字

父亲走后,重读《相约星期二》,关于父亲的点点滴滴不断在脑海中浮现,压抑的感情不断释放,最终泪流满面。看着莫里教授在生命的最后14周里,与生活讲和,深受病痛的折磨依然能为陌生人遭受苦难而伤心流泪,向他的学生米奇分享关于对死亡、对家庭、对爱等人生重要课题的句句箴言,我渐渐释然了。

去年11月份吧,当血清甲胎蛋白含量急剧上升,药效渐渐下降,父亲的身体也在慢慢变差,最终在大年初一肠胃出血之后,我意识到那一天不久就要到来了。而这个情况又不能和母亲说,也没有和哥哥姐姐说,真相除了增加他们的痛苦和心理负担,毫无意义,只能期盼奇迹的降临。父亲最终在今年5月中旬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也摆托了折磨他的病痛。

在最后的一个月里,父亲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病房中度过,生活已不能自理,由家人日夜陪床照顾,而我远在天边,只能每天打电话问候。那天早晨,我像往常一样挤公交去上班,看到哥哥发来的消息,说医生建议我们办理出院手续回老家,我意识到该来的还是要来了,但也没想到却是那么突然。想着把手上的工作抓紧办完交接清楚,乘坐当天傍晚的航班赶回家见父亲最后一面,没想到还没登机,就收到父亲离世的噩耗,直到现在也没能原谅自己。

父亲走后,自家兄弟帮忙张罗料理后事,我赶回到老家已是半夜,看着父亲静静地躺在纱帐里,只能默默接受。悲痛欲绝的母亲在屋里卧床不起,由姑姑婶婶们陪着,说话有气无力,看到我回来之后,不禁放声大哭,念叨着父亲弃我们而去,而我从此就变成了没有父亲的人了。屋里哭声阵阵,为了不让母亲再分心担忧我们,我只能故作坚强,强忍泪水,握着母亲的手安慰她,只是此时此刻再华丽的话语也显得苍白无力,只能默默地陪着,告诉母亲还有我们在。来到灵堂,掀开纱帐,看着父亲的遗容,泪水在眼珠里打转,强忍着低声啜泣,俨然一个没心没肺的不孝子。随后与叔叔合计着各个事项,得知事情安排妥当之后回到大厅,一直坐着直到天明。

料理后事,安顿好母亲之后,怀着复杂的心情返回这边。白天沉浸在忙碌的工作中,下班后拖着疲惫的身体行尸走肉般走在街道上,整个人跟丢了魂似的。父亲生前,我一直安慰开导他,看开点,不要抱怨命运的不公。每次他看到一些异常的指标,试探性地问我病情怎么样了,我只能小心翼翼地引导他,从最积极的方面去解读各种化验和检查结果,有时自己竟然也差点信以为真,以为奇迹会出现,最终证明只是自欺欺人罢了。父亲走后,我时常在想,为什么会是我,为什么偏偏是我的父亲摊上这样的事情,为什么!也时长会责怪自己,为什么在父亲身体有异样的时候带他去体检,也很恨自己没有能力去尝试疗效可能更好的治疗药物,以为自己做的是“理性选择”。

以前和朋友闲聊的时候会提及子欲养而亲不待,没想到一语成谶,也许真的是只有经历过,感受过,才能有更加深刻的体会,才会去做出改变吧。现在所能弥补的,只能是多打电话陪陪母亲聊天,督促她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多走路健身活动筋骨,每年做好健康体检和高危疾病的筛查。家人平安,才是最大的福气吧。

第5篇:读相约星期二有感800字

最近看完了一本书,相约星期二,之前有人推荐,不是很厚,很快就可以看完,但可能要达到书中的境界,还需要不短的时间。

书的内容主要向我们叙述了一个星期二人的单独的课程,一个老师,几近用自己的生命为学生上的在星期二的课程,会让他明白很多,也会让他成长很多,就像是思想的碰撞,在这个情形下,带着一点点的安静。

老师因为病情不久于人世,之前是教师,突然想到自己的特殊,介于死亡和生存之间的人物,为生的人搭建一座桥梁。

他的最后,越来越虚弱,却也不断告知学生死亡并没有什么可怕的,重点是相爱,重点是你生前所拥有的足够多的爱意,让你能够面对一切的挑战。

在书中,我们就仿佛亲身经历了他的衰弱,但他的精神始终亢奋。

不因为自己的处境而窘迫,只是觉得重回到了婴儿时代,能够被照顾。

即便虚弱,他仍然会感激每一个看望的人,每一个拥抱的人,渴望每一次的身体接触,同时,也盼望着人生中的幸福。

文中的我呢?选择用录音机记录一切,选择每周二,千里迢迢的赶来,是为了老师,也是为了自己的人生。

选择去直面死亡,选择去客观审视自己的生活。

认为逝去没有什么可怕,认为没有相爱才是真正的可怕。

人在世上,总是因为未知的事物而恐惧,事实上,我们只是更接近本真的自己。

我们要去爱自己,爱自己的家人,选择自己的人生意义,选择如何去给予。

人生的选择众多,至少,还有很长的时间让我们去考虑。

我们要过得,永远只是自己的人生而已,不是别人的企盼。

就像是那每周二的交谈,每一次的前来,别人只是看做无谓,只是看成一种宣传。

可我们可以将自己的人生融入,可以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

每一个星期二人都懂得,探索中的我们,又何尝不是一个星期二人。

书中最多提到的是爱,提到的是满足。

没有那么多的思绪,让我们的人生就此不同。

每一个人影响的有限,每一个人经历的有限,如果说有这样的一个机会,去教会别人一些微小的事情。

死亡,不过只是人生的一个阶段。

没有什么可怕的,必经之路,每个人都要去面对,只不过时间长短而已。

所做的不过是寻找,不过是了解,在众多的遗憾中,寻找到一种不悔,寻找到一种满足,明明就是此生最大的意义了。

没有多少人能够实现,希望我们可以拥有。

不为了什么,只是为了人生一遭,只是为了内心中的爱与理想。

第6篇: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这本书的内容很简单,用几个字就可以概括:“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和一堂人生课。”

这本书的内容也很复杂,这是一位学生陪伴一位教授走过生命中最后的14星期的故事。这堂人生课的结业仪式,是老师的葬礼,而这本书,则是老师与学生共同合作的论文,这堂课,永远不会结束。

因为老师说过,

“知道么?我死了之后,你说,我听。”

昨天我分享了《我的恐惧清单》,我自己也思考了一下属于自己的恐惧清单。8-10项的内容,我没有一下子写完。因为面对自己的真实的恐惧,真的需要极大的勇气。但在写下来的前几项中,我意外的发现,全部都是跟“健康”有关,总结一下那就是,我内心最大的恐惧,就是“疾病”和“死亡”。

这也许就是我翻开这本书,看到前面的序言就迫不及待地往下看下去的原因。因为这本书在一开始就说了这样一段话,直击我心:

拒绝衰老和病痛,一个人就不会幸福。因为衰老和病痛总会来,你为此担惊受怕,却又拒绝不了它,那还会有幸福吗?

是啊,没有人不会生病,没有人不会死亡。虽然这个道理显而易见,但是,却没人愿意去相信。

如果我们可以真正地相信并接纳这一事实,我们就会作出不同的反应。既然我们都是“向死而生”,为何不好好地去享受,去沉浸在当下的每一分每一秒呢。

关于思考死亡的难题,书中的老人这样告诉我们:

每个人都知道有人在死去,为什么思考死亡这个问题就这么难呢?

这是因为,我们大多数人都生活在梦里。我们并没有真正地在体验世界,我们处于一种浑浑噩噩的状态,做着自以为该做的事。

学会了死,就学会了活。

书中的老人,也就是莫里教授,他在被诊断为不治之症——肌萎缩性侧索硬化(ALS)之后,得出了这样一个最大的体会:

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施爱于人,

并去接受爱。

在这本书中,教授和学生在14周中谈论了很多深刻的话题,有:世界、自怜、遗憾、死亡、家庭、感情、衰老、金钱、爱的永恒、婚姻、文化、原谅、完美的一天以及最后的道别。

教授的状态也从一开始可以与学生慢慢地共进午餐,到只能在书桌前聊天,再到去厕所也不能自理(用教授自己的话说“需要别人给我擦屁股”),最后到需要24小时带上呼吸机,但呼吸依旧十分困难。

可这位老先生由始至终都认为自己十分幸运。因为在他知道自己的生命进入倒计时后,他有时间去与家人,朋友,学生一一告别,他与他们分享对于生命意义的感悟,对于生活的热爱。他在生命的最后,依然会被美妙的音乐感动,为大自然四季的神奇变化而感动。他说:

当我应该是个孩子时,我乐于做个孩子;当我应该是个聪明的老头时,我也乐于做个聪明的老头。我乐于接受自然赋予我的一切权力。我属于任何一个年龄,直到现在的我。你能理解吗?”

在生命的最后,学生问莫里教授,如果他有一个健康的24小时,他希望如何度过一个完美的一天?

教授的回答却十分简单:

我想想……早晨起床,进行晨练,吃一顿可口的、有甜面包卷和茶的早餐。然后去游泳,请朋友们共进午餐,我一次只请一两个,于是我们可以谈他们的家庭,谈他们的问题,谈彼此的友情。

“然后我会去公园散步,看看自然的色彩,看看美丽的小鸟,尽情地享受久违的大自然。

“晚上,我们一起去饭店享用上好的意大利面食,也可能是鸭子——我喜欢吃鸭子——剩下的时间就用来跳舞。我会跟所有的人跳,直到跳得精疲力竭。然后回家,美美地睡上一个好觉。”

你看,其实我们真正需要的并不多。

完美的一天对于我们来说,可能就是一顿营养而美味的早餐,与朋友和家人共度的美好时光,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还有去做那些真正热爱的事情,最后睡个好觉。这与金钱,与荣誉,与地位,与大房子,豪车,还有各种名牌服饰和包包没有一丝关系。

我们需要的,仅仅是真真切切的给予爱和感受爱。这就是生命的意义。

对于这句“相爱,或者死亡”,我想,这就是说只要你在给予着爱,在感受着爱,那你就是真正活着的。因为莫里教授说:

死亡,终结了生命,但没有终结感情的联系。

只要我们彼此相爱,并把它珍藏在心里,我们即使死了也不会真正地消亡。你创造的爱依然存在着。所有的记忆依然存在着。你仍然活着——

活在每一个你触摸过爱抚过的人的心中。

推荐信息

  • 《再别康桥》读后感800字大全(20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7:59:07

    再别康桥,始终是字字见真情,声声忆回长。它的三美将永远留于我的心间!【1】意境美全诗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像一股清风一样来,又悄悄离去,而那至深的情丝,全挥之不去。作者以“西天的云彩”“金柳”“柔波”“青荇”“星辉”等自然景观,通过绚丽的色彩及动态的描写,勾勒出一幅依依不舍的离别图景,流露出

  • 《安妮日记》读后感500字大全(20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8:35:37

    在世界反法西斯题材的文学作品中,一个普通的犹太少女和她的日记备受瞩目,那就是安妮?弗兰克和《安妮日记》。1942年至1944年,空气中弥漫着战争的硝烟。法西斯向无辜的犹太人民伸出了黑暗之手,让原本安逸和谐的犹太民族过着生不如死的生活。安妮?弗兰克一家为躲避遭受折磨的痛苦生活,藏匿在她父亲奥托所在公司

  • 《亮剑》读后感大全(精选20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9 7:17:52

    今年暑假我读了一本好书,名字叫《亮剑》。这本书象一杯浓浓的牛奶,滋润着我的心房;又象一杯清香扑鼻的绿茶,让我感到心旷神怡,深深地被书中的人物所折服。书中讲述了一个叱咤风云,百战沙场的战斗英雄李云龙,他文化程度不高,但是却战斗经验丰富,打了一场又一场的胜仗;他性格不羁,被很多人认为善做离经叛道之事,但

  • 《匆匆》读后感(共20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9 7:57:22

    最近几天,我们学习了朱自清爷爷写的一篇文章——《匆匆》。学完这篇文章,我感触极深,对“时间”二字又有了新的定义。《匆匆》是现代杰出的散文家朱自清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扣“匆匆”二字,细腻的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之情,揭示了“既然来到这个世界就不能白走一遭”的主

  • 《红楼梦》读后感100字大全(20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9 8:31:52

    有人说,《红楼梦》写的是曹雪芹的真实写照,因为他也是经历了从一个家族旺盛到衰落的过程。老实说,我真不喜欢衰落的时候,我只喜欢看前面旺盛,那整个贾府都是其乐融融的。但是,衰落始终是写出来了,我也是必须要看的。我感觉《红楼梦》最后的结尾悲惨极了,我想改一改:最后,贾宝玉去京城考试,高中状元;林黛玉长得更

  • 关于《窗边的小豆豆》的读后感600字大全(20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9 9:10:22

    我要说的“海的味道 山的味道”,是《窗边的小豆豆》一书里巴学园的小林校长要求学生们带的盒饭的菜肴。巴学园那怪怪的校长,要求每个家长为孩子准备有海的味道和山的味道的午餐,在新奇和喜爱中让孩子们学习什么是山的味道,比如蔬菜、肉类什么的;什么是海的味道,如鱼、红烧海味什么的。大家还知道了鱼松源自海里的,那

  • 《有的人》读后感大全赏析(精选20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9 9:42:52

    《有的人》这篇文章写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也写了他们对待人民的态度,最后写了人民对他们的看法,态度和他们的下场。《有的人》是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写的一首诗。全文用了对比的手法,先反后正,让文章更加鲜明生动。而且写出鲁迅和那些为人民而奉献一生的革命者,他们“宁愿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的品质

  • 《论中国》读后感(共6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9 10:27:22

    最近冠状病毒疫情牵动着国人的神经,从疫情发展之初的轻视,急速扩散的恐惧,吹哨者去世的气愤,再到目前国内外疫情对比后的自豪。我们的情绪像是过山车一般,起起落落。对于冠状病毒、中美贸易战、领土争端、台湾问题等公共事件,有情绪波动是正常的,但是我们扪心自问,有没有冷静思考过我们中国到底是个怎样的国家。如果

  • 《根鸟》读后感600字大全(20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9 11:04:52

    今年寒假,我读了一本叫《根鸟》的书。人物特点非常丰富。让我感触很深。里面介绍了一个叫根鸟的少年,打猎时打到一只白鹰,它的脚上有一根布条,是一个叫紫烟的女孩在求救,于是开启寻找大狭谷和那个叫紫烟的女孩漫漫征程的故事。主人公根鸟是一个勇敢的少年,他十四岁,第一次独自出来打猎,带着兴奋和紧张的心情,在森林

  • 有关《水浒传》的读后感100字大全(20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9 11:40:22

    宋江:梁山泊好汉的领头,为人正义,忠厚,耿直,善良,孝敬父亲,忠于朝廷,忠于国家,直到知道自己喝了朝廷药酒时快死时都不想李逵去皇上哪儿闹事,顾虑皇上,他一生不图钱财名利只愿忠心为国家办事,献力,当大辽劝宋江去辽国并要加封他为镇国将军,吴用也劝他考虑一下,可他依然没有动摇直取辽国,他重义气招安后他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