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夫妇之间》读后感500字
《我们夫妇之间》读后感
看了萧也牧先生的一短篇小说《我们夫妇之间》,这是一篇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被否定,被批判的小说。
在我现在看来并未发现有什么可值得批判的地方,不过是一篇讲述夫妻之间趣事生活的小说。而当深入了解其创作背景后,再重读这一小说,有了一些理解。在那个言论不自由的敏感时期,作家的创作是需要迎合政治走向的。萧也牧的小说触及了劳资关系,是有一定思想深度的文,里面的夫妻情趣生活被定义为低俗趣味,消费被定义为小资。李克和张英进城去的任务是要改变城里的一些小子现象,但后面,他们却是被城市所改造了,从政治目的上来讲,萧也牧的这篇小说违背了当时的政治倾向(所以才会遭到那么多的批判)。
在新中国刚成立没多久的时代,思想比较混乱,社会局势不够稳定,人心在经过战争的洗礼,显得有些麻木。如今的我来看,因为这么一片短短的文字,一个小小的错误,却遭至文人作家的集体攻击,连平时的挚友也能背后捅刀,这让我想到十年文革。这在当时还算相对平稳的时期便是如此,实乃想象文革之乱。
《我们夫妇之间》前面一直很合乎剧情的发展着,包括“妻子”误会“小娟”事件不难看出,张英是被城市改造了的。但莫名写张英教训掌柜而引出的两人之间的谈话,相较于前面有些欲盖弥彰的味道。转变的有些看不懂,突然的歌颂党,像是在标榜“我们夫妇未曾被城市改造”。这是萧也牧想发表自己的真实情感但又担心写错来显得过于明显,显得自己是一个被小资生活改造了的人,才一转笔锋么?我时常在想,那个时期的文人作家们是不是不能随心抒发自己所思所想,真实的写一写真正的现实。也许,这必有其历史因素。
人民的生活和政治是分不开的,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要求也是决不能脱离政治来写的。毕竟,人活在这个时代,总是要符合主流的。
《我们夫妇之间》读后感700字
《我们夫妇之间》读后感
萧也做创作的《我们夫妇之间》,讲述的是一个知识分子出身的干部李克与其贫农出身的妻子张同志的故事。文章的开头便提到了这是一对典型的知识分子和工农结合,这也是当时的时代潮流“知青下乡”带来的影响之一。李克和张同志在最初贫苦的生活中并未有过矛盾,并对这样的结合感到十分融洽、愉快。但到了北京城之后,夫妻两人的矛盾不断,观念冲突不断。
进城第二天,他们夫妻二人便就城市人的生活进城第二天,他们夫妻二人便就城市人的生活观念争论了一次,虽不至于吹鼻子瞪眼,但也成了他们争吵的一个开端。两人在后来的城市生活中先因 吃饭的消费观念不合,再因李克抽烟的事闹了不愉快。张同志看城市的奢侈风气不顺眼,觉得李克的心在来了城市后变了;李克觉得自己从小生活在农村的妻来了城市眼界不仅没有开阔,其狭隘、保守、固执的个性却越发明显。他们夫妇俩,一个希望改造城市,一个希望改造对方。而夫妻俩真正的第一次争吵是在冀中和冀西一带闹水灾之后,农民出身的妻子十分担心家乡的亲人,而身为丈夫的“我”却说着俏皮话丝毫不担
心,这一来更让张同志生气不满,于是便引发了后面的将“我”稿费未经商量直接寄回家,张同志带着孩子与“我”短暂分开……
在之后保姆小娟和“扔石子的小孩”两件事中,我却慢慢地认识请了这个贫农出身的倔强的妻子。张同志经历的一切苦难,使她变得倔强,而男主李克决心要来帮助她完服某些缺点。我认为最开始他们夫妇二人能和睦相处,一是结婚头两年未住在一起,距离产生美;二是在农村时条件不允许其享受;三是妻对夫有很大程度的佩服和顺从。但到了城市,仿佛一切都变了,夫妻俩在生活上有了许多争吵,甚至感情上也出现了裂痕。作者萧也牧在后来的检讨中也表示自己对李克这个主人公持有了嘲讽的感情,因此李克才会带有小资产阶级色彩,乃至后期被批评。小说最后在我看来是以妻子服软,向丈夫问问题,让丈夫重新觉得自己一家之主的地位得到重视继而顺利成章和好了。
《我们夫妇之间》的创作在现在看来可以说是十分精彩和巧妙。小说一方面讲了知识分子与工农结合可能带来的某种思想斗争,一方面指出了城市发展中出现政治性的存西,甚至乱扣帽子和人身政击的东西。这被许多人当成一种倾向来看,便导致了萧也牧随之而来的大面积大范围被批判。
我个人的认为《我们夫妇之间》讲述的一对夫妻从农村到城市观念的改变,也
有一点暗示当时的新中国在缓慢或快速发展后可能出现的现象。人民在有钱后能否享受?这种享受是否是资本主义?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究竟会走成什么样?这是当时的萧也牧可能有的一种超前的想法,是二十一世纪的我的猜测。
《我们夫妇之间》始终是一篇佳作,我们在阅读时因带着思考去读,不能忘记在那个时代萧也牧因思索创作带未的不幸。
读《我们夫妇之间》有感800字
读《我们夫妇之间》有感
妻子从十五岁就参与革命,在一九四四年,她当选了“劳动英雄”,出席晋察冀边区第二届英模大会,并且因为之前在旧社会的生活经验,深知被欺压的人心中的痛苦,可谓知民心。但在后来不得不向丈夫妥协,说明妻子所代表的女性政治仍然有些欠缺。
自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女性主义运动诉求集中到对“社会性别”的追求上以来,女性的政治地位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女性参与到政治建设上来。虽然在晚清就有以秋瑾为代表的一批女革命家提出要争取男女平等,女性应当拥有和男性同等的权利。但直到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女性才算在一定程度上拥有了和男性相同的政治社会法律权利。我国制定了各种保障女性政治权利的法律制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规定女性的权利与义务。研究新时期的女性政治参与的主要有叶奕翔的《我们夫妇之间与性别政治》从《我们夫妇之间》入手,分析其中的性别冲突;贺佳梅的《女性研究与现代文学 “可见的女性”如何可能:以《青春之歌》为中心》从《青春之歌》入手分析了现代文学中的女性特征;赵晶的《新时期我国女性政治参与研究》运用文献研究法、历史分析法等分析、总结、归纳了中国与西方女性政治参与的现状、并得出对我国女性参政的启示; 梁丽霞、高功敬、李伟峰的《新时期女性政治参与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分析山东省女性政治参与行为的广度、深度及水平,影响山东省女性政治参与行为的因素,除性别因素外,女性群体内部的异质性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以及马慧芳、张新民的《建国初期农村妇女参政状况研究》等等。研究该课题的多以论文为呈现方式,大多研究的是建国后的女性政治参与概况。前人在此方面的论述已足够多了,我主要想从《我们夫妇之间》中看到的一些女性政治特点与问题加以详述。
《我们夫妇之间》以知识分子从延安到北京为背景,展开了一系列与工农出身的妻子的日常生活故事。妻子从十五岁就开始参与革命,一直待在延安。而且因为自己是贫农出身,饱尝被欺压的痛苦,更能够体会到老百姓的疾苦,更加能够与老百姓打成一片。这与知识分子出身的“我”相比,“我”只知道在房间里整理资料、画统计表,而妻子总是和老百姓打交道,因而妻子在政治上更能“知民心”。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也正是妻子太过于知民心,太为贫苦人们着想,形成了她政治上的一个缺陷不够理性。当听闻皮鞋铺的学徒被骂后,“跑到那铺子里把那掌柜训了个眼发蓝”。因为学徒象征着弱势群体,象征着欺压的对象,所以当妻子听说这件事后做出的第一个判断就是去学徒骂回来,没有过多的思考,仅仅感情用事,不够理性。由于对贫苦人们的特殊情感,冲昏了头脑,没有多加思考。同时这也与女性的思维方式有关,“从整体上看,经验思维是女性领导思维活动的‘强项。”“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也有一些女性领导过于相信自己的经验这种低级的感性认识的可靠性,过分夸大经验的作用。”妻子因为之前在农村工作时是这样处理事情的,所以经验性地处理这件事。从文中“并且还批评她的工作一贯有点太急;恨不得一下子就把社会改造好。”可以看出妻子在这些方面上仍然是老一套的做法,还未能够因为到了北京城就在工作方法上有转变。
《我们夫妇之间》读后感1000字
《我们夫妇之间》读后感
这篇文章的男女主人公的背景,在一开始便点了出来:“真是知识分子和工农结合的典型!”这篇文章就围绕着这个来描绘了一对在各个方面有着较大差异的夫妻,在城市中如何由误会不理解,再到最终相互理解重归于好的故事。
如果抛开这篇文章创作的时代背景,男女主人公的阶级立场至少表面上看起来他们的阶级似乎是不同的。一对夫妇从农村到城市,因为思想和生活方式的种种差异,爆发了矛盾,再到重新认识对方,互相理解,改变自己,重归于好,这在我们看来是一个再普遍不过的事情。然而将之置于那个新中国成立不久,一切都在重新建设、重新发展的时代,这便有了更深的意味,引人思考。
男主人公李克,女主人公张同志,一个是典型的知识分子出身,一个是典型的贫农出身,在旧时代承受过许多压迫。这些出身与经历早早便决定了他们在一些生活习惯与思想上的差异。在那个“抬头湾”的乡村里,他们之间的结合,显得是那么的和谐,在那个纯净质朴的小山村里,没有什么外部压力,他们的日子过得单纯而又充实,和谐美好,充满温情。然而,当他们踏进城市这个更为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时,原来并不不明显的生活习惯与思想上的差异而带来的种种矛盾开始激化了。
文章中男主人公李克是典型的知识分子,爱面子,有点小资情调,追求享受安逸,他在城市这个环境中如鱼得水,而女主人公张同志仍然保持着原有农民的生活观念与生活方式。丈夫觉得妻子狭隘、保守、固执,妻子为丈夫没良心、浪费、自私,他们之间的隔阂越来越深。
然而经过一些事后,丈夫改变了对妻子的看法,他开始欣赏妻子对党和政府人民那种真挚的感情,热情关心,她坚韧的毅力,正义的行为方式。他发现妻子在积极适应城市生活的改变,向新时代环境靠拢,但坚守初心,不改心中信念。最后夫妻之间一段对话化解了彼此间的矛盾,打动了彼此,使得他们重新理解对方,重归于好,心灵挨得更近了。
其实这两个主人公又何尝不是那时千千万万个初入城市的夫妻间的缩影。文章最后那句话“恨不得一个早起的功夫就把社会改造好”也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作者对当时现状的感受与想法。
“我有什么可反省的呢,我自己固然有缺点,并不像她说的那样严重……”文中李克给我的印象,或许就是有些大男子主义,他控诉张同志的狭隘,保守固执,他时常将张同志与小资产阶级思想作对比,然而在一次次的对比中,他对张英的不满日益增多,导致这段婚姻出现了李克口中的“裂痕”。
文章中是这样写的:“组织上分配我给她写传记,我们整整谈了三个晚上。也许就在这个时候,我爱上了她。”“我们结婚三年,直到今天我才仿佛对他有了比较深刻……”共同生活的三年中,或许李克作为一个丈夫,从没能从本质上了解到自己的妻子是一个怎样的人。但在我看来,张同志却始终是表里如一的,她的狭隘,固执,正是她所坚信的,而这也正是文中李克所不具有的。
“看破热闹的人,越来越多;抄着手的、微弯着头的、口含着烟卷的……但是,都很坦然!这情景,在我看来,也已经是很生疏的了!觉得很不顺眼,正想问问,忽听得人群里有人喝到:‘住手!你凭什么压迫人!嗓音又尖又高。一顺眼间,我突然发现:那人不是别人;正式她,是我的妻!这时候,她昂首挺胸地站在那胖子的面前,正像武侠小说里所描写的那种‘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客的神气!我突然觉得精神上有点震动,但同时,马上又模糊地想:她真是好管闲事!不知道怎么着才好……”
文章中这一幕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面对不公正的事件能够挺身而出,这正是张同志的性格使然。不是像旁人那样坦然看戏,也不像李克那样只是好奇心驱使的八卦的心态。只有张同志,在面对不公,能欣然站出来,这使我感到既符合情理又有些许意外。意外她对旧社会习惯的憎恨与不可调和,都在萧也牧的笔下尽数展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