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读后感大全>关于《我们夫妇之间》的读后感大全(精选4篇)

关于《我们夫妇之间》的读后感大全(精选4篇)

所属分类:读后感大全 发布时间:2025-05-02 00:14:45

《我们夫妇之间》读后感500字

《我们夫妇之间》读后感

看了萧也牧先生的一短篇小说《我们夫妇之间》,这是一篇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被否定,被批判的小说。

在我现在看来并未发现有什么可值得批判的地方,不过是一篇讲述夫妻之间趣事生活的小说。而当深入了解其创作背景后,再重读这一小说,有了一些理解。在那个言论不自由的敏感时期,作家的创作是需要迎合政治走向的。萧也牧的小说触及了劳资关系,是有一定思想深度的文,里面的夫妻情趣生活被定义为低俗趣味,消费被定义为小资。李克和张英进城去的任务是要改变城里的一些小子现象,但后面,他们却是被城市所改造了,从政治目的上来讲,萧也牧的这篇小说违背了当时的政治倾向(所以才会遭到那么多的批判)。

在新中国刚成立没多久的时代,思想比较混乱,社会局势不够稳定,人心在经过战争的洗礼,显得有些麻木。如今的我来看,因为这么一片短短的文字,一个小小的错误,却遭至文人作家的集体攻击,连平时的挚友也能背后捅刀,这让我想到十年文革。这在当时还算相对平稳的时期便是如此,实乃想象文革之乱。

《我们夫妇之间》前面一直很合乎剧情的发展着,包括“妻子”误会“小娟”事件不难看出,张英是被城市改造了的。但莫名写张英教训掌柜而引出的两人之间的谈话,相较于前面有些欲盖弥彰的味道。转变的有些看不懂,突然的歌颂党,像是在标榜“我们夫妇未曾被城市改造”。这是萧也牧想发表自己的真实情感但又担心写错来显得过于明显,显得自己是一个被小资生活改造了的人,才一转笔锋么?我时常在想,那个时期的文人作家们是不是不能随心抒发自己所思所想,真实的写一写真正的现实。也许,这必有其历史因素。

人民的生活和政治是分不开的,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要求也是决不能脱离政治来写的。毕竟,人活在这个时代,总是要符合主流的。

《我们夫妇之间》读后感700字

《我们夫妇之间》读后感

萧也做创作的《我们夫妇之间》,讲述的是一个知识分子出身的干部李克与其贫农出身的妻子张同志的故事。文章的开头便提到了这是一对典型的知识分子和工农结合,这也是当时的时代潮流“知青下乡”带来的影响之一。李克和张同志在最初贫苦的生活中并未有过矛盾,并对这样的结合感到十分融洽、愉快。但到了北京城之后,夫妻两人的矛盾不断,观念冲突不断。

进城第二天,他们夫妻二人便就城市人的生活进城第二天,他们夫妻二人便就城市人的生活观念争论了一次,虽不至于吹鼻子瞪眼,但也成了他们争吵的一个开端。两人在后来的城市生活中先因 吃饭的消费观念不合,再因李克抽烟的事闹了不愉快。张同志看城市的奢侈风气不顺眼,觉得李克的心在来了城市后变了;李克觉得自己从小生活在农村的妻来了城市眼界不仅没有开阔,其狭隘、保守、固执的个性却越发明显。他们夫妇俩,一个希望改造城市,一个希望改造对方。而夫妻俩真正的第一次争吵是在冀中和冀西一带闹水灾之后,农民出身的妻子十分担心家乡的亲人,而身为丈夫的“我”却说着俏皮话丝毫不担

心,这一来更让张同志生气不满,于是便引发了后面的将“我”稿费未经商量直接寄回家,张同志带着孩子与“我”短暂分开……

在之后保姆小娟和“扔石子的小孩”两件事中,我却慢慢地认识请了这个贫农出身的倔强的妻子。张同志经历的一切苦难,使她变得倔强,而男主李克决心要来帮助她完服某些缺点。我认为最开始他们夫妇二人能和睦相处,一是结婚头两年未住在一起,距离产生美;二是在农村时条件不允许其享受;三是妻对夫有很大程度的佩服和顺从。但到了城市,仿佛一切都变了,夫妻俩在生活上有了许多争吵,甚至感情上也出现了裂痕。作者萧也牧在后来的检讨中也表示自己对李克这个主人公持有了嘲讽的感情,因此李克才会带有小资产阶级色彩,乃至后期被批评。小说最后在我看来是以妻子服软,向丈夫问问题,让丈夫重新觉得自己一家之主的地位得到重视继而顺利成章和好了。

《我们夫妇之间》的创作在现在看来可以说是十分精彩和巧妙。小说一方面讲了知识分子与工农结合可能带来的某种思想斗争,一方面指出了城市发展中出现政治性的存西,甚至乱扣帽子和人身政击的东西。这被许多人当成一种倾向来看,便导致了萧也牧随之而来的大面积大范围被批判。

我个人的认为《我们夫妇之间》讲述的一对夫妻从农村到城市观念的改变,也

有一点暗示当时的新中国在缓慢或快速发展后可能出现的现象。人民在有钱后能否享受?这种享受是否是资本主义?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究竟会走成什么样?这是当时的萧也牧可能有的一种超前的想法,是二十一世纪的我的猜测。

《我们夫妇之间》始终是一篇佳作,我们在阅读时因带着思考去读,不能忘记在那个时代萧也牧因思索创作带未的不幸。

读《我们夫妇之间》有感800字

读《我们夫妇之间》有感

妻子从十五岁就参与革命,在一九四四年,她当选了“劳动英雄”,出席晋察冀边区第二届英模大会,并且因为之前在旧社会的生活经验,深知被欺压的人心中的痛苦,可谓知民心。但在后来不得不向丈夫妥协,说明妻子所代表的女性政治仍然有些欠缺。

自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女性主义运动诉求集中到对“社会性别”的追求上以来,女性的政治地位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女性参与到政治建设上来。虽然在晚清就有以秋瑾为代表的一批女革命家提出要争取男女平等,女性应当拥有和男性同等的权利。但直到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女性才算在一定程度上拥有了和男性相同的政治社会法律权利。我国制定了各种保障女性政治权利的法律制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规定女性的权利与义务。研究新时期的女性政治参与的主要有叶奕翔的《我们夫妇之间与性别政治》从《我们夫妇之间》入手,分析其中的性别冲突;贺佳梅的《女性研究与现代文学 “可见的女性”如何可能:以《青春之歌》为中心》从《青春之歌》入手分析了现代文学中的女性特征;赵晶的《新时期我国女性政治参与研究》运用文献研究法、历史分析法等分析、总结、归纳了中国与西方女性政治参与的现状、并得出对我国女性参政的启示; 梁丽霞、高功敬、李伟峰的《新时期女性政治参与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分析山东省女性政治参与行为的广度、深度及水平,影响山东省女性政治参与行为的因素,除性别因素外,女性群体内部的异质性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以及马慧芳、张新民的《建国初期农村妇女参政状况研究》等等。研究该课题的多以论文为呈现方式,大多研究的是建国后的女性政治参与概况。前人在此方面的论述已足够多了,我主要想从《我们夫妇之间》中看到的一些女性政治特点与问题加以详述。

《我们夫妇之间》以知识分子从延安到北京为背景,展开了一系列与工农出身的妻子的日常生活故事。妻子从十五岁就开始参与革命,一直待在延安。而且因为自己是贫农出身,饱尝被欺压的痛苦,更能够体会到老百姓的疾苦,更加能够与老百姓打成一片。这与知识分子出身的“我”相比,“我”只知道在房间里整理资料、画统计表,而妻子总是和老百姓打交道,因而妻子在政治上更能“知民心”。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也正是妻子太过于知民心,太为贫苦人们着想,形成了她政治上的一个缺陷不够理性。当听闻皮鞋铺的学徒被骂后,“跑到那铺子里把那掌柜训了个眼发蓝”。因为学徒象征着弱势群体,象征着欺压的对象,所以当妻子听说这件事后做出的第一个判断就是去学徒骂回来,没有过多的思考,仅仅感情用事,不够理性。由于对贫苦人们的特殊情感,冲昏了头脑,没有多加思考。同时这也与女性的思维方式有关,“从整体上看,经验思维是女性领导思维活动的‘强项。”“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也有一些女性领导过于相信自己的经验这种低级的感性认识的可靠性,过分夸大经验的作用。”妻子因为之前在农村工作时是这样处理事情的,所以经验性地处理这件事。从文中“并且还批评她的工作一贯有点太急;恨不得一下子就把社会改造好。”可以看出妻子在这些方面上仍然是老一套的做法,还未能够因为到了北京城就在工作方法上有转变。

《我们夫妇之间》读后感1000字

《我们夫妇之间》读后感

这篇文章的男女主人公的背景,在一开始便点了出来:“真是知识分子和工农结合的典型!”这篇文章就围绕着这个来描绘了一对在各个方面有着较大差异的夫妻,在城市中如何由误会不理解,再到最终相互理解重归于好的故事。

如果抛开这篇文章创作的时代背景,男女主人公的阶级立场至少表面上看起来他们的阶级似乎是不同的。一对夫妇从农村到城市,因为思想和生活方式的种种差异,爆发了矛盾,再到重新认识对方,互相理解,改变自己,重归于好,这在我们看来是一个再普遍不过的事情。然而将之置于那个新中国成立不久,一切都在重新建设、重新发展的时代,这便有了更深的意味,引人思考。

男主人公李克,女主人公张同志,一个是典型的知识分子出身,一个是典型的贫农出身,在旧时代承受过许多压迫。这些出身与经历早早便决定了他们在一些生活习惯与思想上的差异。在那个“抬头湾”的乡村里,他们之间的结合,显得是那么的和谐,在那个纯净质朴的小山村里,没有什么外部压力,他们的日子过得单纯而又充实,和谐美好,充满温情。然而,当他们踏进城市这个更为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时,原来并不不明显的生活习惯与思想上的差异而带来的种种矛盾开始激化了。

文章中男主人公李克是典型的知识分子,爱面子,有点小资情调,追求享受安逸,他在城市这个环境中如鱼得水,而女主人公张同志仍然保持着原有农民的生活观念与生活方式。丈夫觉得妻子狭隘、保守、固执,妻子为丈夫没良心、浪费、自私,他们之间的隔阂越来越深。

然而经过一些事后,丈夫改变了对妻子的看法,他开始欣赏妻子对党和政府人民那种真挚的感情,热情关心,她坚韧的毅力,正义的行为方式。他发现妻子在积极适应城市生活的改变,向新时代环境靠拢,但坚守初心,不改心中信念。最后夫妻之间一段对话化解了彼此间的矛盾,打动了彼此,使得他们重新理解对方,重归于好,心灵挨得更近了。

其实这两个主人公又何尝不是那时千千万万个初入城市的夫妻间的缩影。文章最后那句话“恨不得一个早起的功夫就把社会改造好”也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作者对当时现状的感受与想法。

“我有什么可反省的呢,我自己固然有缺点,并不像她说的那样严重……”文中李克给我的印象,或许就是有些大男子主义,他控诉张同志的狭隘,保守固执,他时常将张同志与小资产阶级思想作对比,然而在一次次的对比中,他对张英的不满日益增多,导致这段婚姻出现了李克口中的“裂痕”。

文章中是这样写的:“组织上分配我给她写传记,我们整整谈了三个晚上。也许就在这个时候,我爱上了她。”“我们结婚三年,直到今天我才仿佛对他有了比较深刻……”共同生活的三年中,或许李克作为一个丈夫,从没能从本质上了解到自己的妻子是一个怎样的人。但在我看来,张同志却始终是表里如一的,她的狭隘,固执,正是她所坚信的,而这也正是文中李克所不具有的。

“看破热闹的人,越来越多;抄着手的、微弯着头的、口含着烟卷的……但是,都很坦然!这情景,在我看来,也已经是很生疏的了!觉得很不顺眼,正想问问,忽听得人群里有人喝到:‘住手!你凭什么压迫人!嗓音又尖又高。一顺眼间,我突然发现:那人不是别人;正式她,是我的妻!这时候,她昂首挺胸地站在那胖子的面前,正像武侠小说里所描写的那种‘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客的神气!我突然觉得精神上有点震动,但同时,马上又模糊地想:她真是好管闲事!不知道怎么着才好……”

文章中这一幕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面对不公正的事件能够挺身而出,这正是张同志的性格使然。不是像旁人那样坦然看戏,也不像李克那样只是好奇心驱使的八卦的心态。只有张同志,在面对不公,能欣然站出来,这使我感到既符合情理又有些许意外。意外她对旧社会习惯的憎恨与不可调和,都在萧也牧的笔下尽数展现出来。

推荐信息

  • 关于《闻鸡起舞》的读后感大全(精选4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2/6/14 5:55:17

    有志者,事竟成——读《闻鸡起舞》有感记得很小的时候,妈妈就给我讲过一个叫“闻鸡起舞”的故事。说古时候有一位将领叫祖逖,为了报效国家,他和他的朋友刘琨在半夜一听到鸡叫,就马上起床拔剑练武,日复一日,最终取得了成就。这个故事就是“闻鸡起舞”。我十分佩服祖逖和刘琨这两个人。一听到鸡的鸣叫就起床练剑,你知道

  •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1000字大全(14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2/6/14 5:48:17

    黄仁宇先生是一位我很喜欢的历史学家,喜欢他细致冷静的笔触,喜欢他显微镜下的大历史观,喜欢他对历史技术性的剖析,喜欢他描述时理性、同时又富有人情味的操作。《万历十五年》是黄仁宇先生的成名之作,我只是他万千读者中普通的一员。王朔先生在他的《《万历十五年》读后感》中开篇就提到“说来惭愧,《万历十五年》这本

  • 关于《夏洛的网》的读后感300字大全(20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2/6/14 5:47:17

    《夏洛的网》这本书十分有趣,特别是小猪威尔伯和蜘蛛夏洛在霍默·朱克曼先生的谷仓发生的趣事。他们的对话以及它们彼此的情谊,让我很是感动。对我来说,这本书对我的触动很大。这是一只小蜘蛛对一只小猪创造了一个奇迹。可是最终,夏洛的生命走到了尽头。等待着的是美丽又温暖的春天。等待着小蜘蛛们一只一只地出来。威尔

  • 读后感1000字大全汇总(20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2/6/14 5:46:17

    近年赏析之风颇为流行,但我认为这类文章并不好作。尤其是讲《诗三百篇》中的作品,首先须通训诂,其次还要明诗旨。因为风、雅、颂距今已远,其可赏析处往往即在字、词的训诂之中。加以旧时奉三百篇为经典,古人说诗每多附会;不明诗旨便如皓天白日为云霾笼罩,必须拨云见日,始能领会诗情。这里姑以《关雎》为例而申说之,

  • 关于《朝花夕拾》的读后感大全(15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2/6/14 5:44:17

    首次捧起鲁迅的《朝花夕拾》,从目录,细细品读下去......鲁迅的文笔绵密细腻、真挚感人,犹如小桥流水,沁人心脾。它真实地纪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追忆那些难以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生动地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风俗画面。鲁迅与闰土的童年,可以说是人间比地狱。

  • 关于《疯狂原始人》的读后感大全(精选6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2/6/14 5:43:17

    五一劳动节的假期中,姨妈带我去看了《疯狂原始人》这部电影。这部影片说的是一个叫做“盖”的现代男孩,预言到世界末日即将到来,便鼓动原始人中的一个咕噜家族与他一起到最高峰上去避难,而原始人家族中的爸爸一直不答应,不过家族的其他人都跟着“盖”一同去避难,爸爸也只好去了。直到“盖”救了他一次之后,他才决定从

  • 关于《红楼梦》的读后感600字大全(19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2/6/14 5:35:17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电视中一阵凄婉的吟唱让我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好奇的去看看屏幕下古朴的字体显示出的一行行文字。这些吟咏的片段深深吸引了我,于是我带着强烈的好奇以及对文学的喜爱把家里的书柜翻了个底朝天,终于在一个隐蔽的角落发现了落满灰尘的你——《红楼梦》《红楼梦》像是每个文科生的至宝

  • 《水浒传》读后感600字大全(14篇)汇总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2/6/14 5:26:17

    终于,再次合上书,读完了《水浒传》,眼前又是一副水深火热,劫富济贫的场面。梁山上的那一百零八位好汉,也许早已随风飘到了自己的故里,但留给我们的,只有无尽的思索。北宋未年,黑暗笼罩在天空中,蒙了人眼,迷了人心。朝廷内腐朽不堪,民间百姓们处在水深火热当中。也许,这一切没有人会撕开那所谓的迷茫,但是,梁山

  • 关于《宝葫芦的秘密》的读后感大全(精选15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2/6/14 5:18:17

    刚考完试,妈妈就送给我一本书,那就是《宝葫芦的秘密》。我是一个一贯不喜欢看书的人,但我捧着这本书看着看着,越发觉得它很有趣,也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甚至读得爱不释手。当我读到“宝葫芦现身”这个片段时,觉得这个宝葫芦太神奇了,无所不能——你头脑里想什么,它就能变出什么来!书中主人公王葆饿了时,王葆还没有

  • 《童年》的读后感大全(20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2/6/14 5:11:17

    真的,读了《童年》那本书后,我深有感到。《童年》是下我基以自己经历为主要内容的自传体小讲。它报告的是阿廖沙三岁到十岁那一时期的童年糊心。小讲以“我”随母亲去投奔中祖女写起,到中祖女让“我”到“人间”混饭吃终了,死动的再现了十九世纪七八十年月俄罗斯下层人仄易远的糊心状况。小讲是以一个小孩的眼光去形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