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读后感大全>《习惯的力量》读后感(共6篇)

《习惯的力量》读后感(共6篇)

所属分类:读后感大全 发布时间:2025-05-03 02:58:13

第1篇:习惯的力量读书笔记

最近,我读了美国作者查尔斯•杜希格所著的《习惯的力量》,书中的每一个案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感触颇深。

韦氏词典给“习惯”下的定义是一种常见的行为方式,一个人以规律、重复方式做的事。习惯一旦养成,就会影响我们的行为,而我们往往是意识不到的。作为小学老师的我,自然而然就联想到了小学生的习惯都不是凭空“养成”的,而是在家庭生活及学习生活中日积月累培养的。

查尔斯•杜希格在书中写道,习惯的诞生有三个重要的步骤:暗示、惯常行为和奖赏,慢慢地,由暗示、惯常行为、奖赏组成的回路会变得越来越自动化,线索和奖赏交织在一起,直到强烈的神经渴求出现,大脑中就出现了潜意识的渴望,自动选择惯常行为,从而驱动习惯回路继续运转。

书中还介绍了习惯培养的“黄金法则”,其中说道:“如果暗示和奖赏不变,几乎所有的习惯都是可以改变的,而分享经历在培养习惯的过程中有强大的力量。”当人们独自一人时,很可能怀疑自己是否有能力改变自己,但当他们聚在一起时,大家就会说服他们将疑虑搁置在一边,所以社群创造了信仰,而信仰会将改造过的习惯变成永久行为的要素,就像习近平主席说的:“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

我将这些理论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相联系,不由得想到在教育中要让其富有成效,就必须掌握科学的方法,尊重孩子的主体地位,根据孩子的身心特点与个性去进行教育。首先,是对孩子习惯培养的目标建立要符合孩子当前的年龄特征,习惯的建立是循序渐进的,不能提过高过大不切实际的要求;其次,在进行习惯的培养时要多与孩子交流、沟通,让其理解。教育者在进行认知、说理教育、指导时候,要选择有效的方式,用孩子可以接受、乐于接受的方式或场合去表达,讲究技巧,抓住时机,不能故意刁难孩子或强迫孩子接受;再次,在对孩子的行为进行监督评价的时候要公平客观,主要以鼓励为主的方式,强化良好的行为习惯。反观苛刻、专制的培养以及暴力强制实行的方式,只会让孩子口服心不服,容易使孩子出现逆反情绪,伤及与孩子的情感,也难以实现真正的教育。

养成良好的习惯从小事做起,需要榜样的示范作用,还需要适当的奖惩。也正如查尔斯.都希格告诉我们的,那些细微的、基本的良好变化会引起连锁反应,带动其他好习惯的形成。从学习和生活中设定的小目标开始,形成核心习惯,开始我们的小成功。一旦一个小成功完成了,就会推动下一个小成功的出现,所有的一切都是从一个小成功开始的。

规则是现代文明的基石,与良好的习惯相伴,孩子才能拥抱灿烂的明天。(李丽亚)

第2篇:《习惯的力量》读后感1000字

人们常说命运无常,成功不过幸运罢了,吃多少,穿多少,注定的。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习惯的力量》告诉我们:所有的成功都能归结于一种习惯习惯就是把成功所必需的事情坚持下来。讲得多好啊!简括弘深,微言妙论。是的,只要我们持续每天进步一点点,持续每次进步一点点,持续在每个环节进步一点点,就是这样,每天都完成小目标,向大目标迈进一点点,假以时日,功到自然成。反照我们的行为:要么临河羡鱼只有空想,没有行动;要么临渊结网平时不准备,到时做不来;要么三分钟热度虎头蛇尾,有始无终;要么三日打鱼,两日晒网缺乏恒心,时断时续;要么敷衍了事得过且过,懒得就懒;要么功亏一篑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就放弃了。我们做事所欠缺的正是成功所必需的一往无前的气概、锲而不舍的精神和持之以恒的毅力,所以,我们往往与成功失之交臂,也是情理中事了。由此可见:命运不是无常,而是我们越努力,运气就会越好;成功不是幸运罢了,而是天道酬勤的结果,是给有准备的人的;吃多少,穿多少不是注定的,而是靠我们自己去争取的。

作者倡导我们:每天做些苦差事来磨练自己。乍看悖于常理人的本性是远离困苦,追求安乐。细想却富有哲理人乐为者多非善事,而事之善者每即人所恶为,故人之所应为当为辄反于其欲为愿为,甚且非其所能为可为;即使自讨苦吃有自虐倾向,苦中作乐有自欺思想,但往往可将潜力发挥到极致。作者的本意是:磨难,是提升自我的最佳捷径;人无磨难,无以战胜自我。

人之百年,忧劳总至,快乐难留。好像上帝造人是叫他们来这世间专门受苦受难似的。面对苦难,我们时常会觉得有些不习惯,或者感觉有些紧张和压力,甚至是焦虑和恐惧,但这正是我们成长的时候!如果我们不在苦难中磨练自己,那么我们将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存在畏难情绪,备受苦难的煎熬。苦难是不打不倒的。要打倒苦难,做事就要有初恋般的热情和宗教般的意志。惟其如此,才会在困难和挫折中突围而出,取得某种成就;才会排斥舒适,斩断温柔,在暴风骤雨中鹰击长空,在惊涛险滩上乘风破浪,得以领略其间的无限风光,得以俯仰无愧,快慰平生。

在工作中,很多时候也常常是习惯造就工作效率。如有的人在做事的时候,总喜欢拖拖拉拉,把工作放到最后来赶着做。万一有时候事情多了,常会忙地不可开交,甚至完成不了任务。而有的人习惯就很好,一步一个脚印地踏踏实实地做事,常常把工作做到前面去,而不是拖到最后才来做。所以对于这一类人,我们也可以发现他们做事总是有条不紊。有的人做事很粗心,而有的人很仔细;有的人做事很有毅力,而有的却常言放弃,对于总总的比较,我们也不难看出,习惯的力量对我们的影响是如此之大。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更是要做好表率的作用。要不断地鞭策自己,强加管教自己的一言一行,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工作习惯和行为习惯。克服不良习惯,把自己的理想付之于实际行动,这样才能有取得成功的机会。所以,为了自己的将来,为了使自己不成为空想家,让我们养成好习惯,改掉坏习惯吧。

第3篇:习惯的力量读后感

从本书中,我了解到好习惯应该如何保持。坏习惯应该如何做到见微知著,从而可以防微杜渐,对一个人习惯的改进和自我管理的提升有着重要意义。

“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命运的基石就是养成习惯的行为。我们每天高达90%的行为是出自习惯的支配。可以说,几乎在每一天,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习惯使然。在我们的身上,好习惯与坏习惯并存,那么,惟一能够有效改变我们生活的手段,便是去有效地改变我们的习惯。“习惯”就是一点一滴,循环往复,无数重复的行为动作养成的,好的习惯,坏的习惯莫不如此,只是结果不同。书中告诉我们,关键的一步是要马上行动起来,人在21天就可以养成一个习惯。

在平时的生活工作中,很多时候都是习惯造就效率。如有的人在做事的时候,总喜欢拖拖拉拉,把工作放到最后来赶着做。事情多了,常会忙的不可开交,甚至完成不了任务。而有的人习惯就很好,一步一个脚印地踏踏实实地做事,常常把工作做到前面去,而不是拖到最后才来做。有人做事很仔细,而有的很粗心;有人做事很有毅力,而有的却常言放弃。我们不难看出,习惯对我们的影响有多大。

就像很多人明知道运动对身体很好,但就是不舍得运动;明知道学习很好,但就是抽不出时间去学习。人一生最大的失败就是自我管理的失败,而自我管理又与个人习惯密切相关。一个人没有良好的习惯,往往人生总是不如意。因为不舍得运动,当然无法拥有强健的身体;因为不想读书,所有人生没有多少底蕴;因为不想努力,只是想浑浑噩噩,所以工作上也无法有更多成长空间。

我们对那些优秀的人都很羡慕、钦佩,他们表现出来的天赋、智商和执行力让我们自愧不如。实际上,当我们把那些表现归纳的话,会发现存在一个简单的要点:那就是习惯。任何成功的背后都是付出了无数汗水和无数努力,但在实现理想的途中,许多人都会无形中放弃,而那个能够将良好的习惯一以贯之,始终坚持下来的人,他才会取得更理想的成绩。

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成为习惯的主人,也就成为了自己命运的主人。就如查尔斯·都希格在《习惯的力量》中说的一样:“如果你能诊断自己的习惯,你就有了改变习惯的自由和责任。如果你能利用习惯的力量,即使你陷入危机,一切皆可翻盘。”(雷雁)

第4篇:习惯的力量读后感800字

本书开篇就告诉我们如果能发现自己的习惯模式,我们就能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是什么?又是如何养成的?作者告诉我们习惯是由暗示,惯常行为,奖赏组成的自动化回路,是大脑的一种省力机制。

习惯的影响无处不在,个人,企业,团队等等。各种各样习惯影响着我们的社会,如果能找出其中的规律,对每个人都会有很大的帮助。怎么识别我们自己的习惯呢。第一步:了解自己的习惯性行为,这是比较显而易见的。比如,我每天下午都想喝杯咖啡。第二步:通过不同尝试了解自己这个习惯后面的”奖励“是什么。没有奖励,我们是不可能坚持去做的,但因为这个奖励可能很隐晦,所以难以发现。于是,我们就需要通过尝试来发现。比如我可以试试下午不喝咖啡而是买块蛋糕,或者上十分钟网,或者看一会儿自己喜欢的书,又或者跟朋友聊聊。之后快速写下自己最直接的三个感受,如“感到放松了”“不饿了”等等。十五分钟过后,再看看自己是否有想买咖啡的欲望。如果有的话,表明刚才做的一切都不是真正的奖励。如果没有,那恭喜你,你已经锁定奖励的范围了,只需要进一步明确。第三步:找到触机。到底是什么触发了我下午对一杯咖啡的渴望呢?一般来说,触机会有时间、地点、情绪状态、人物、前一步行为。我们同样可以通过在每次行为产生时记录当时的情况,来辨别触机。比如连续记录三天后,我发现我每次喝咖啡前都是下午的工作要开始前。第四步:制定详实的计划。就像前面说的,保留触及和奖励、改变习惯性行为比较容易。所以计划可以是针对行为的。

习惯始于点滴,长于循环重复。如何去改变根深蒂固的习惯,把握自己的命运?书中告诉我们暗示和奖赏不变,替换掉其中的惯常行为,同时惯常行为能满足旧习惯的渴求。习惯无法消除,因为基本渴求是写在人类生理机制当中的,但是习惯能被替代,渴求有不同的方式进行奖赏。永久性改变习惯,需要人们学会信仰某样事物,学会相信,相信更高的力量,相信事情始终会好转,相信自己能够改变。当与其他人交往,加入某个团体时,改变会更容易发生,信仰也更容易建立。然后就按照培养好习惯的办法做下去吧。以信念为支持、建立新的渴望!(应丹)

第5篇:《习惯的力量》读后感800字

对你来说,自律的日常生活是什么?

你知道制定的新计划难以坚持的原因吗?

如何提高组织中的工作效率呢?

《习惯的力量》作者美国查尔斯·都希格在出版本书后一年,获得普利策新闻奖。这本书里,有你想知道的答案。如果你能发现自己的“习惯模式”,你就能彻底改变自己的事业和生活!

这本书刷新你对习惯的认知和概念。比如,习惯是有回路的,习惯不能被消除,惯常行为中的因素却可以被替代。比如成功的组织机构的核心习惯,是撬动整个团体的支点。从思想解构到心智开化,配有切实可行的大量案例,帮助你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

你知道习惯回路是什么吗?

有三个部分,暗示,惯常行为和奖赏。举个例子。所有的麦当劳看起来都是一样的,所有的东西都有一致性的暗示,当你经过麦当劳的时候,一致性能够触发你进去用餐的惯常行为。当薯条或者鸡块上来时,你尽快能尝到盐和油脂的味道,使你感到熟悉的快感,那就是奖赏。

有了正确的习惯回路,就开始在工作去寻找核心习惯,加以培养。

为什么要培养核心习惯呢?

书中给出了一个例子,1986年的美铝公司,虽然庞大,依然面临诸多问题,而保罗·奥尼尔受任于新总裁就在此时。

他上任的发言,让工伤率降为零。虽然很多人都不以为然,但是以目标导向的连锁反应发生了。为了降低工伤率,各分公司修改了安全条例,更新了设备,改变了沟通模式,及时通报突发事件。生产率提高了,工人积极性提高了,甚至,一年后,利润翻番了。

在2000年奥尼尔退休时,公司每年的净收益是他上任前的5倍,股票市值达270亿美元。

这个成功的案例,在于找到了重要的优先因素,将其变成有利的杠杆。

再回到开头部分的三个问题,闭合的习惯回路,帮你养成自律的生活。新计划的推进,当然要加入新的变量因素才有利于实践。找到组织的核心习惯,会驱动和重塑其他行为模式的习惯,造就高效。

要不要试试看?未来可期,更新你的生活模式,更自由,更幸福。

第6篇:《习惯的力量》读后感

今天我和大家分享的这本书是美国作家,杰克.霍吉的作品《习惯的力量》。人长期坚持并重复的一个行为,久了,也就成为了一个习惯。而一个良好习惯的养成,可以提升人格魅力,同时也会给我们的生活、工作带来许多便利,所以好习惯是良好人生的开端。

说起习惯,我们每天做的大部分选择可能会让人觉得是深思熟虑后的结果,可是事实并非如此。人每天的活动中,有超过40%的行为方式是习惯的产物,而不是自己主动的决定。

相信大家都体会过刚学会开车时,每次上车的时候都会默念:安全带、后视镜、点火、踩离合器、挂档、刹车等等,开车半年后,便不会再默念这些,但所有的动作都会一气呵成。大脑将这一系列的行动变成一种自动的惯性行为,人们不用通过漫长的思考就能做出行动。这就是习惯的形成。习惯源于我们最初的选择,当我们停止思考,为节省脑力而把控制权让给习惯时,习惯就成为我们生活的主人。

“习惯始于点滴,长于循环重复”。在工作生活中有些事情,即使过去了一段时间不再思考,却仍能做好,这就是我们神经系统的自然反应—习惯的力量。往往习惯形成了,我们的大脑就进入了省力模式,不再全心全意地参与决策过程,所以除非你刻意对抗某个习惯,否则该行为模式会自然而然的启动,虽然你可能意识不到,但却对你的行为意识影响深远。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习惯始于点滴行为,无数重复并以相应的模式固化,成为能持续坚持的行为动作养成。所以培养习惯关键是行动和支持。在《习惯的力量》中,它把习惯比喻为飞驰的列车,惯性使人无法停步地冲向前方。前方有可能是天堂,有可能是深谷,习惯就是你的方向盘。

这部著作给我的启示是:如果想成功,如果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就从培养自己良好的习惯开始,并持续的坚持下去,同时我也认为习惯这个能促进性格养成的连续性的行为,也受我们思想理念的支配,我们只有在培养习惯的同时,不要忘记对自己思想的深度和理念的厚度的巩固和加强。

习惯,这种不可估量的力量,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必须要认识到,并在自己的工作中努力发挥习惯的正能量作用,这样在教学中就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戒掉坏习惯,培养好习惯,利用习惯的力量,提升生活和工作的质量,习惯是可以被改变的,而改变永远不会太迟。每天一小步,就是前进一大步。(薛淑敏)

推荐信息

  • 《钱学森》读后感大全(20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2/8/2 7:59:44

    随着第一朵“蘑菇云”的升起,中国迎来了一个新的世纪,迎来了一个航空科技鼎盛的时代。今天中午,我们坐在教室里观看了影片——《钱学森》。钱学森一个让人敬佩的名字,他被称为“中国航天之父”,为中国的导弹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影片《钱学森》讲了:钱学森在美国留学,专门攻读科技研究,想着将来能为中国的科技事业

  • 有关读一本好书读后感的范文大全(20篇赏析)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2/8/2 8:41:34

    这本书我本是没有的,因为九年级的需要,我便买了它。刚拿到《艾青诗选》这本书时,我迫不及地翻开,被书里面优美而丰富的内容所吸引。蓝色的封皮使夏天多了一丝清凉,我读了一篇篇小诗,我从“当黎明穿上了白衣”读到“浪”,从“黎明”读到了“街”,又从“我们的田地”读到“古松”……我从30年代起步,经过了40年代

  • 《童年》读后感大全赏析【20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2/8/2 9:25:24

    最近,我读了高尔基的著作《童年》,书中形象地描绘了主人公阿廖沙悲惨的童年。阿廖沙父母双亡,而外祖父脾气十分暴躁,只有外祖母疼爱他了。外祖父不太喜欢他,两个舅舅更是讨厌他。就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他却走过来了。其实,阿廖沙的原型就是高尔基本人,高尔基借阿廖沙这个人物来描述自己的童年。这令我深深地体会到了

  • 《稻草人》读后感大全赏析(精选20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2/8/2 10:09:14

    这个暑假,妈妈给我买了一本书,是叶圣陶爷爷的童话集——《稻草人》。其中,令我记忆深刻的还是《稻草人》这一篇文章。文章讲的是一个稻草人的故事。稻草人非常尽职,时刻不忘自己的使命,他只希望主人能有一个好收成。但是,可怕的事还是发生了。一只小蛾飞来了,它是稻子的仇敌。可是稻草人无论如何也赶不走小蛾。那小蛾

  • 《小鲤鱼跳龙门》读后感(共19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2/8/2 10:50:04

    今天我读了一个小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小鲤鱼跳龙门》。故事主要内容讲的是,在一个小村庄的一条小河里住着一群小鲤鱼,小鲤鱼们听了鲤鱼奶奶给它们讲的“鱼跳龙门”故事,决定去跳那个龙门。在领头的金色小鲤鱼带领下,它们得到了大螃蟹的帮助和大鱼的劝告,克服许许多多的困难,最后来到了龙门水库,还在燕子的帮忙下把好

  • 《三国演义》300字读后感大全(精选20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2/8/2 11:28:54

    中国有一本非常的书—《三国演义》。煮酒论英雄、火烧赤壁、草船借箭…无论是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还是运筹帷幄的谋略,都反映了当时“乱世出英雄”。有一个故事令我印象深刻—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就是一个字“智”,这得从那一天说起,周瑜因妒忌诸葛亮,便让诸葛亮在规定时间内造十万支箭,而诸葛亮却用巧计找曹操“借箭”

  • 关于《三毛解放记》的读后感大全(精选4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2/8/2 12:10:44

    暑假里我看了一本生动有趣的连环漫画书——《三毛解放记》,这本书是我国著名的漫画大师张乐平爷爷根据自己和旧社会千千万万受苦受难儿童的经历亲手创作的。《三毛解放记》这本书分为“早期三毛”、“战乱中的三毛”、“战后的三毛”、“三毛外传”、“三毛的控诉”、“三毛翻身记”以及“三毛迎解放”。看三毛的整个故事,

  •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共28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2/8/2 12:51:34

    作为一名与时俱进的教育者,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拥有坚定的教育理念。为了贯彻学习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北师大历史教研组展开了对《陶行知教育名篇》一书的读后感分享。通过阅读与分享,我们感受到,环境改变仍未使经典文章褪去鲜艳色彩,掩卷沉思,受益颇多。首先,李卓敏老师就“教育者之机会与责任”

  • 《格林童话》读后感大全赏析(精选20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2/8/2 13:25:24

    一本梦幻的书就是一本快乐的书,《格林童话》就是其中一本。那里面的人物故事情节好玩、好笑,语言幽默风趣。它是一本世界名著,是我们每个小朋友都喜爱读的童话故事,因为在我们读的时候不知不觉可以把自己变成主人公。善良的白雪公主给你嫩白的肌肤、勤劳的灰姑娘教你懂得知足、聪智的格雷特让你大笑一通、青蛙王子告诉你

  • 有关《苦儿流浪记》的读后感400字大全(11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2/8/2 14:14:14

    啊!可怜的雷米哦,一辈子中就有三世悲剧呢!他从被自己的养父用30苏每个月把雷米卖给了一个杂技商人,这让他遭受着离开养母——巴伯兰妈妈的痛苦,和离开了整整陪伴了他4年的家,那一种孤独感和无助不是普通人能体会到的。他又和维泰利斯他的师傅就是杂技商人,到了巴黎因为天气太冷在街头活活冻死了。离开雷米去了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