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书心得1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无疑,借鉴先行者的教育经验是一条捷径。特级教师王晓春凭借40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小学教师常常碰到的100个棘手问题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分析,并提供了实用有效的解决之道,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最切实的指导。
该书从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师生关系、教师与家长关系、管理问题这五个方面进行举例和点评。书里面列举了100个例子,都是一些教师经常遇到的问题。书中的案例有普遍现象、有个别现象,还有很容易被忽视的、不易被察觉的教育现象。书中举出实例,但没有给出一个确切的、肯定的答案让你照搬照抄,只有借鉴,启发思考。
“智慧与爱心同等重要”这是王晓春老师点评案例1的标题。对每个学生,老师都倾注了爱,但爱不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现实生活中诸多的事实,说明了光有爱是不能够改变一切的。作为教师,除了有爱以外,还要有科学的教育思路和教育方法,而后者是不会从爱中自然产生的。因为谁都会爱,既要有爱心,又要有教育智慧,才能有效地教书育人。
如何了解身边的孩子,“换位思考”非常重要。说说简单,但是做起来却不那么容易。每个教师也都是从学生一步步成长起来的,如果在教育学生时,经常问问自己:假如我是孩子,我最需要的是什么?假如是我的孩子,我会怎么做?换位思考使我明白: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宽容,多一些耐心和等待,就会多一种教育的方法,就会让自己、让学生多一份快乐。教师放下架子,贴近学生,站到学生的立场上想想问题,换个角度考虑一下问题,这样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
案例58中,某学生进入老师办公室,柳老师微笑着询问是不是来背书,而学生一句“废话”回应,该老师当场愣住。老师让学生稍后跟他探讨一下“废话”是什么意思,学生随后也认识到自己错了,并表示自己会改掉这些不文明的口头禅。柳老师这件事处理得非常漂亮。举重若轻,化“敌”为友。谈笑之间驱散满天乌云。柳老师这样处理问题,与他的思维方式有很大的关系。当学生对他出言不逊的时候他在想或许学生不是故意的,或许是对背课文充满自信,得意忘形导致的。正是有了这样的设想,才不急于发作。发脾气只不过是一种情感强烈的批评方式。柳老师这个案例告诉我们,不要忙着下结论,换位思考一下,估计会有几种可能。没有正确的思维方式,就不会有“好脾气”老师。
我觉得不管是对新教师还是老教师,这都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它可以给新教师指导、启发;可以让老教师重新审视一下以往的教育经验,可以让自己教育经验的合理之处与书中案例产生共鸣,也可以与书中的见解产生一些争议,从而取长补短。看了这本书我最大的收获是:教育需要思考,而不仅仅是简单的模仿。学生行为必然会有思想做指导,我们更多的要去发现学生的想法,才有可能从根本上去改善学生的行为。我们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不仅要关注学生出现问题这一现象,还要深入思考为什么会这样?
身为教育者,全身心地去爱学生固然重要,但教育的方法不可缺,教育智慧不可少。只有拥有一颗不断探索的心,积极地去寻找教育智慧,才能更有效地教书育人。
第2篇: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600字
这个暑假有幸读了王晓春老师的《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书中汇集了100个小学教师及班主任在教育教学中经常遇到的棘手问题,一个个生动的案例以及王老师的精辟点评,深入浅出,入情入理,思路独特,发人深思,读后让我获益匪浅。
书中的一个个真实案例,好多就发生在我身边,让我忙忙碌碌,牢骚满腹。而读了这本书后,我认识到了自己遇到类似问题很少去动脑筋思考和观察学生的表现,而是“无研究的教育”,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而对自身的能力也没有一点提高。面对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应思考问题,研究问题,就能不断地增长自己的思考力、感悟力,不断地提炼新见解、新观点,从而全面的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教育智慧。
如何走进学生的世界,书中“换位思考”这个词让我豁然开朗,让我不断设想:假如我是学生,我最需要的是什么?假如我是学生,我会怎么做?换位思考使我明白: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宽容,多一些耐心,多一些等待,就会多一种教育方法,就会让学生多一份快乐。换位思考会让我们不知不觉的走进学生的心灵,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感受他们细腻、多彩、透明透明的心灵世界,换位思考会成为我们和学生零距离沟通的一条无障碍通道。
书中告诉我们,智慧与爱心同等重要。爱心对教师来说很重要,但是爱不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老师对学生的爱有谁会让学生倍感温暖,让脚掌备受感动,让同事对你赞不绝口。但有时真的不能让学生从根本上改变。因此作为教师,只有让“智慧”与“爱心”同行,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才能更有效地教书育人。
教育的智慧从哪里来?这也许是我们教师一生也不能回答全面的问题。但是读了《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使我获得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让我明白了没有教育智慧就没有教育的成功,也更坚定了我做一名智慧型教师的信心!
第3篇: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书心得2
歌德曾经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近期,我拜读了《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及王晓春老师的精辟点评,让我真是获益匪浅。
书中告诉我们每一位学生都具有很大的潜能,我们教师的作用就是把学生的潜能全部挖掘出来。如果我们不注意生活的细节,不去用爱的眼光看待他们,就不可能把他们的潜能彻底挖掘出来,那么学生的才华就不可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所以我们教师在日常教学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点点滴滴,如对学生宽容、理解、尊重、呵护等都是促进学生思维快速成长的催化剂。
事实上,我们很多教师目前的状态都是整日忙忙碌碌,每日的感受就是累,在教育的过程中没有找到乐趣,这是一种教育的悲哀。这样的老师永远都不可能把握教育的真谛,也永远不会成功。一个优秀的教师,一个心中充满爱的教师会去仔细挖掘这个职业当中的快乐,从而获得工作上的乐趣。你爱学生,学生才会爱你,也才会让你在和他们的交流中忘记外面的世界,忘记生活的烦恼。
我们热爱自己的学生,就要相信学生。课堂上,随时都有可能出现一些事先没有想到的“意外事件”。我们该用怎样的语言和态度来处理这些“意外事件”呢?如果面对学生充满想象的回答,教师用貌似温柔的话语给否定了,总是有意或无意地以成人的思维标准来评价、引导、教育孩子,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意识从何而来呢?学生的思维也就得不到发展。给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一个开放的问题、一个赞许的目光、一句鼓励的话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多种思维不仅得到了呵护,而且在老师的理解、宽容下,孩子心灵上也真正感受到了一份师爱。
所以,在我看来,理想的教师首先就是要有爱心,只有在爱的基础上,教师才会投入他的全部精力才会把自己的青春、智慧,无怨无悔的献给孩子,献给自己的教育事业。但仅仅有“爱”就足够了吗?并不是这样的。
爱心对教师来说很重要,但爱不是万能的。对学生,每个老师都倾注了爱,但有时爱不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师爱只是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心态基础而已,并不能解决具体的学习问题,就像医生与病人关系好并不能保证治好病人一样。再说,家长对孩子的爱不比老师的少,但他们却常常要求老师帮忙,希望老师多多教育他的孩子。其实他们缺少的不是爱而是教育智慧,是科学的教育观念和方法。在我们的身边,这种现象数不胜数。
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只有让“智慧”与"爱心”同行,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契入点。只有既有爱心,又具有教育智慧,才能更有效地教书育人。那什么是教育智慧呢?所谓的智慧主要是指辨析判断的能力,发明、创造的能力。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只有善于观察,才能创造型地开展工作。那如何才能增加一些智慧,使自己向智慧型教师迈进呢?
智慧是靠“想”出来的。智慧是思索的结晶,教师的教育智慧即是教师对教育教学问题长期研究和不断思索的结果。教师如果能从研究的角度来从事教学工作,不断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就能不断地增长自己的思考力、感悟力,不断地提炼新见解、新观点,从而全面地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教育智慧。时代在变,学生在变,学生的见识、感悟也在变,我们也应该多角度、创造性地开展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坚信只有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智慧是靠“勤奋”出来的。“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作为一名教师,要特别加强对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学习和研究。教师唯有从古今中外的一切文明成果中汲取营养,才能成为学者,成为名师。除此之外,还要多读名师的教育日记,时常进行案例分析。因为它们可以提供我们一些思路,并帮助我们学会如何采用适当的思维方式进行合乎逻辑的思考。
智慧是靠“交流”出来的。教师的教学一般是单独完成的,教师的劳动在大部分时间里是个体性的。备课、钻研教材、上课、辅导、批改作业都是一种复杂的脑力劳动,要独立完成,但决不能因此而忽视教师之问的交流作用。交流就是互相学习、共同讨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善于学习,善于博采众家之长为我所用,是走向成功的一条捷径。共同讨论,益处更多。首先,讨论有助于相互启发,集思广益。讨论中别人新颖的观点、奇特的思路都能给人以启迪。其次,讨论有助于激发灵感。讨论是思想的交换,在思想的碰撞之中能够产生灵感的火花,长期困扰个人的问题和疑惑往往能在讨论中迎刃而解。最后,讨论有助于锻炼和提高思维能力。在讨论中,激烈的思想交锋能够快速有效地增强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提高思维的逻辑性和敏捷性。
总之,“智慧型教师”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要靠自身的不断努力,要勤于思考,不断提高自己的思考力、感悟力、教育智慧,还要勤于学习,善于集思广益,博采众长。作为教师,应该把成为“智慧型教师”作为我们不断追求、自觉探索的目标。让我们一起用智慧点亮校园,让爱心润泽心灵。
第4篇: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
读书,就一个人而言,如莎士比亚的诗:“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虽然是教育类书籍,却不同于以往我们常见的那种书卷气,案例分析式讲评,几乎可以涵盖一线老师平时教育中的所有常见问题,具有实践性可操作性。作者是北京教育科学院基础教育研究所退休教师王晓春老师。他从“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师生关系、教师与家长关系、管理问题”五个方面节选了100个发生在小学的典型教育案例,并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对这些教育案例进行了细致地点评。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他深邃的教育功底和教育智慧。书中的案例真实,极其贴近教师教育教学生活中的种种问题;文章既有理论分析,又有可直接借鉴的操作经验;案例点评注重科学,深入浅出,入情入理,读后令人深受启发。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学生的教育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成的,需要老师研究了解学生,更需要教育者的耐心,真心与细心。教育是一门艺术,好比春风化雨,需要教育者们用教育的智慧为孩子们的健康快乐成长保驾护航,这样才能静待花开。苏霍姆林斯基也强调,对于班上一些“异样”的学生,要以“朋友和志同道合者那样”的态度和方式对待他们。每个老师都会碰到个别特殊的学生,学生都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具有其独特性。对于此类学生我们老师应当先撇除“偏见”,以一颗正常心来接纳教育他们。教育工作应当从研究学生做起,俗话说“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虽然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习方式各不相同,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性格、兴趣爱好等。但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学生,他们内心深处都有其最柔软的部位,也会为之所动。想要教育改变一位学生,教师应花心思细心地去观察、了解学生,用最真诚公正的眼光对待每位学生,这样你会发现每位孩子都有一颗稚嫩的心。对于班上的“特殊”学生,教师更要用养花人的耐心与细致去呵护培育,带刺的玫瑰也有一颗含苞待放的心,需要用爱去浇灌呵护。
正如老舍先生《养花》文中写道的:“有的喜阴,就别放在太阳地里;有的喜干,就别多浇水”。教育学生何尝不是如此,每位学生都是祖国的花朵,每朵花都有自己特殊的属性和喜好。老师好比辛勤劳动的养花人,应当根据每朵花的特点进行施肥培养。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善于鼓舞学生,是教育中最宝贵的经验。”每个孩子都有着自己绽放的花期,有些孩子的绽放花期会稍微漫长一点,需要老师和家长的耐心等待。做教师的千万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学生,每个学生都是“变数”,在发展,在变化,教师对他们投入细致的感情,加温到一定程度,他们会成长,会进步。每个学生都有被人赏识的渴望,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给他们一些宽容和鼓励,多给他们一些关注,最大限度地为他们创造表现的机会。使每一位学生在教学中都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