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在细雨中呼喊读后感1000字三篇2
《在细雨中呐喊》描述的是六七十年代中国农村的现状和文明。由于生长的时代和社会环境的不同,在读完这本书后我的内心充满了无限的难过与压抑。
首先,作者余华在小说中塑造的形象都很鲜明,让我的代入感很强。我一边把书中彻头彻尾无赖形象的父亲恨得牙痒痒,又一边同情辛苦容忍不忠的父亲的柔弱母亲,还有觉得自己活得漫长到无法忍受的孙有元……他们每个人的故事结局除了揭示中国社会的黑暗的一面外,也引发了我对时间的思考。
作者余华也在这本书里多次到了记忆与时间。这是一本关于记忆的书,这本书在试图表达:人们在面对过去时比面对未来更有信心。因为未来是不可预知的,充满着冒险与神秘,而过去就算再惊心动魄,已然成为了往事,你可以选择重新组合,然后获得一个甜蜜和满意的回忆。
小说中孙广平从把孩子当成绊脚石随时随地踹开,到正大光明地跟寡妇同居,把自己家里的值钱东西送去寡妇家,甚至于还对儿媳妇居心叵测……经过时间的推移,孙广平已然成为了一个彻头彻尾的无赖被人唾弃。顺理成章,他的结局很悲惨,他葬身于最为肮脏的地方。时间,真的会把一个人改变得彻彻底底。
也正如余华说过的一般:“时间将我们推移向前或向后并且改变着我们的模样。”改变,我们可以变得更积极优秀,当然也可以像文中的孙广平一样变得堕落消极令人唾弃,而一切关键在于自己。我在这里想要说的是,过去的每一段时间都是我们成长的碎片和记忆,过去的已经过去,不能再改变了,但是我们仍然被赋予了左右过去的特权。过去是相对于今天而言的,而今天的立场“可以让你更好利用往事,积累经验,然后不断地提高自己,做一个更优秀的未来的统治者。”
现代的生活节奏快,工作学习的过程中会让人感觉倍有压力,过得很辛苦,所以在城市中就逐渐流行了一种回归乡村的风气。这是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体现,但也反应了另一件事实-现代人对现实的逃避。正如余华提到的“当你回首往事或怀念故乡时,其实只是在现实里不知所措的故作镇定。”想想也是呀,如果你把自己的现实工作、生活处理得很好,处理得头头是道,又怎么会想去田园,去小乡村体验一下生活呢?所以承认吧,就是因为遇挫了,觉得太辛苦,觉得压力太大,觉得自己很难支撑下去,只好选择逃避。所以所谓的回首往事或怀念故乡,只不过是一种逃避现实的借口罢了。
但是,偶尔地逃避也不全然是坏事,如果暂时性地休息能让你及时调整好自己的状态,然后奋力拼搏继续努力,继续坚持,也是好事一桩了。所有的努力和目的,都是为了以后用更积极更饱满的状态去进行下一阶段的工作学习,去更好地生活。
《在细雨中呐喊》这本书里虽然充满着很多黑暗的方面,带着荒诞、讽刺色彩,有着令人心碎的特殊情境,但也并不是全然充满负能量的。书里也充满着小小的善意。比如孙光林的哥哥孙光平表面上对弟弟不太关心,但是却辛苦挣钱为弟弟垫付学费;而就连好色至极、猥琐成性的孙广平才也在妻子去世后在墓前哭泣久未离去;就连小流氓苏杭也会为了哥哥的名誉和高年级的人打架……虽然这本书里揭示了很多社会的黑暗面向我们展现了很多人心的险恶和所谓欲望,但是不可否认,世界上还有是真情和善良的存在,所以不要完全否认这个社会。“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从小事做起,我们依然需要坚持本心;为社会美好和谐而努力。
这本书的另一个主题是对旧社会封建社会的批判。比如说书中孙广平和寡妇正大光明搞在一起后还不停地往寡妇家搬各种值钱的东西,而母亲却只是忙里忙外,一声不吭,不知反抗,仍然独自一人在农地里忙上忙下,这正是旧社会男女不平等的反映。还有当初母亲怀上孙光林的时候,由于条件因素,母亲怀孕后依然要辛苦劳作,她在某一天中午正准备要给田里的父亲送午饭时忽然就生了,生完孩子后脸色苍白身体虚弱,但她仍然蹒跚着去田里送饭。可是孙广平非但毫不在意母亲的身体,甚至大声训斥母亲的迟到。旧社会的生活环境使女性备受摧残,所以余华在写这篇小说中也充满了对旧封建社会的批判。
此外,读到这本书的后几篇关于成长的话题,又引起了我对人生成长话题的思考。“成长的道路上,让人不知所措的真实接踵而来,所有的人都无处藏身。”人都是要成长的,但是我们成长的环境和在成长道路上所接受的引导的差异,直接导致了以后的身心健康和价值观、世界观差异。就如文中的主人公孙光林,他的成长历程总的来说是在家庭里面不被认可,被忽视。除了在跟养父母生活的那几年基本都是处于一个缺爱的状况,在这种情况下,他否认自己,封闭自己,不交朋友,不交流,永远独自一人,甚至在后来尽管他有了朋友但仍因为某些原因他排斥了交流,他认为交朋友等同于一种虚假交易,他认为孤独,独自一人是自己最好的归宿。
正是由于生活环境的原因,造成孙光林在成长过程中不愿去接受关爱、接受友谊,不愿主动去交流,去互动。对于孩子来说,成长真的很重要,而这本书关于成长的这一部分的描述,就如同是写给学校和家长的一本教育小说,作者余华是想敲醒我们:关注孩子们的成长问题。不管是家庭还是学校,都需要反思一下教育方式,在家庭中要关心爱护孩子,让孩子们在一个温馨充满爱的环境中成长;在学校里,老师们要多观察孩子们的小群体和行为,一定要多调查研究,不要让学生寒心。一个好的环境可以让孩子们健康成长,更可以让孩子们学会感恩!
总而言之,余华的作品充满着黑色幽默,他描写的人物并不是为了影射人类在社会和历史中的地位,也并非心理,而是通过坎坷,通过孤独和命运的牵绊表现出一个真实存在的人,此外这本书充满着对时间的思考也是我最大的收获来源。
饱尝人生之苦,风独残年的陆游曾写下这样句诗“老去已忘天下事梦中就见牡开花”人这一生,或许会有很多财富。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当你变老的时候,你会失去一件又一件的财产。最后已忘天下事,只可在虚无的梦中犹见牡丹花,这就是记忆,记忆中的时间,记忆中的一切。正如余华所说"我们并不是生活在陆地上,我们生活在时间里”。一个又一个的时间证明了我们的存在。所以,即使我们可无法控制充满未知的未来,也不要害怕,我们还有弥足珍贵的过去,所以请珍惜你的可以选择过去的特权,把握时间,自信走向未来。(刘梦雅)
第2篇:在细雨中呼喊读后感1000字三篇3
细数算,读完这本书已经有一个月了,现在脑海中只剩下一些粗略,模糊的脉络,但这本书给我的触动是不可磨灭的。
小说以一个孩子的口吻徐徐展开,叙述了他在六七十年代的青少年成长经历。在家中父母和兄弟无视他的存在,六岁时被送给了另一户人家,本以为可以获得亲情的关怀,没想到又一次被抛弃,又重新回到了南城老家。五年的时光使他与自己的家人更为疏远陌生。
每个人都有一个关于童年的回忆,童年,大多数孩子都是在父母的疼爱和呵护下度过的,这本书中“我”却是在亲人的抛弃和世人的唾弃中度过的,给读者呈现了当时社会的人性丑恶。他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讲述着一个个故事。
书中的“我”身处在一个不和睦的家庭中,父亲孙广才是一个自鸣得意的无赖,处处彰显出自己盛气凌人的架势,每一句扯破嗓子的咒骂,每一个夸张的动作,与其说是强硬地表现,倒不如说是展现了其悲哀虚伪的人生;哥哥孙广平开始的人生是光彩的,但是最终还是难以逃离平庸的轨道;作为主人公的“我”,则更多的以孤寂的眼光去看待一切;弟弟孙光明小小年纪却养成了张牙舞爪的性格,却也是第一个走向死亡的;而母亲则是软弱了一辈子,只有在弥留之际表达了她对世间的失望和愤懑。而令“我”记忆深刻地是“我”的祖父孙有元,“我”在他的身上看到了些许传奇的色彩,他年轻时是一个放荡不羁、敢作敢为的人,到了年老却被家庭生活消磨了锐气,但仍然充满智慧,与晚辈们斗智斗勇,即使被不孝的儿子折磨,被年少无知的孙子忽视,他也仍旧没有丧失掉挑战的勇气,哪怕是即将走到生命的尽头,他也没有放弃。
书中的人物众多,线索也错综复杂“我”的中学时代显得尤为独特,与大多数人一样,“我”的中学时期也伴随着低俗与不堪。好友苏宇的心理畸形导致自己的锒铛入狱,以及师生恋这样的关系,在诙谐与昏暗
中引起共鸣。在读完这一部分,我深刻体会的是“控制”这个词的含义,毒品因为不能控制自己的欲望而成为禽兽不如的形象,“我”的好友因为不能控制自己的欲望而沦为狱中人。在某一学说中看,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就是人能够控制自己的情感,在自我约束中构成人们的伦理关系和道德秩序,正是有了这些,我们才能够擦除道德上的污点。
若沦全书最精彩也最哀伤的情节,莫过于“我”与养父王立强和养母李秀英的艰苦生活了,在遭受父亲与兄弟的排斥后,“我”被送给这户人家,虽然“我”的父母显得平淡无奇,但养父母的形象却光彩照人。养父王立华是真正承担起养育“我”的父亲,他比亲父完整、充实,他的思想对“我”有着包容,在文中后篇他的后悔中写到:“最后凄厉的自杀着实是我始料未及,这不过是一个女人引起的,“我”的命运也随之改变……”此外,还有一个半生都在床上的养母是“我”精神的寄托,她对与“我”的信任的源头令“我”在后来回忆中都很感激,小说的尾声“我”的养父母在离去与死亡中,奔向自己的家乡,不知家在何方,不知父母在哪,只能够“在细雨中呼喊。”
悲剧的结局往往给人最深沉的感动。抛弃固然可怕,但只要不自我抛弃,你就会自立自强。太过奢华,往往不能如愿,知足常乐!方可活的安心。当岁月的痕迹已悄无声息的在你脸上雕琢,当你的内心已拥有足够的豁达和睿智,你才能发现自己的人格发出圣洁的光芒。
第3篇:在细雨中呼喊读后感1000字三篇1
书中说“我们并不是生活在土地上,事实上我们生活在时间里,时间将我们推移向前或向后,并改变着我们的模样”。
当时刚巧我在看历史纪录片,瞬间在脑海中有了一束时间长河般的画面,前面是一朝一代更替,我站在时间当中,缓慢的向未知移动。
这是第一本让我迫切的想读完故事中每个人物的经历,又不得不看一会要停下来一会儿平复心情的书,敲下这些字的时候还在起鸡皮疙瘩。
逃不掉的荒诞时代
前半部分几乎是皱着眉头读完的,书中的父亲孙广才的行为不仅一次的让我感到愤怒、恶心、反感,第一次让我合上书的是孙光平在妻子被自己的父亲轻薄后的愤然和屈辱感,在面对浪荡无底线的父亲,推不开、斩不断、逃不掉的父子关系犹如在那个荒诞时代下无力的挣扎。
回看书中开头“一个孩子对黑夜莫名的恐惧,远方一个女人哭泣般的呼喊声,雨中空旷的黑夜里,再也没有比孤独的无依无靠的呼喊声更让人战栗了”,早就奠定了整部作品阴暗的基调。
被时间改变的模样
书中祖父留给读者的印象是极度卑微而谨慎的,甚至在垂暮之年因打破碗怕挨骂而嫁祸给自己仅四五岁的小孙子,这个曾可以靠着自己的智慧修好几乎不可挽回的大桥,拉着兄弟们毫不畏惧的带着吃饭家伙谋生活的少年,与其说是在妻子和儿子孙广平的“驯化”和欺压下面目全非,更是对旧社会时代下扭曲灵魂的讽刺。
全书还有两名让我印象深刻的逝者:弟弟孙光明和邻居家的苏宇,相比起来弟弟明显得到了作者的偏爱,在生前最后的目光中,弟弟睁大了眼睛直视了耀眼的阳光,而苏宇在一次次希望和无动于衷的关门声中,显得如此绝望。
黑暗中仅存的光
作者以回忆的方式和孩子的视角,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个悲惨的经历,而他自己也是被抛弃和嫌弃的那个人,对于身边的一切,他似乎像面对全家人同邻居因为一块地大吵时的冷漠一样,无知懵懂的看着身边的一切。
在辗转的童年中,让“我”感受到温暖的只体现了三次:养父王立强在暴打“我”后怜羞愧的眼神、好友苏宇那句“是抱住你的肩膀”以及12岁回南城时偶遇的祖父。
无限黑暗寂寞中仅能对“我”有一丝安慰的人也逐一离去,回忆却终将不停,像书中所说的“这就是哀悼一个生命离开的遥远场景,刚刚吞没了一个生命河流却若无其事”。
余华老师的作品一如既往以客观的角度缓缓讲出书中人物的故事,没有一丝评判、褒贬,却清晰的将一个动荡离散的年代摆在我们眼前,在岁月的大河中我们渺小的几乎看不到自己,而全书极度的负能更是作者对生命人格的强烈的、迫切的渴望。
第4篇:《在细雨中呼喊》读书笔记
“因为当人们无法选择自己的未来时,就会珍惜自己选择过去的权利。回忆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可以重新选择,可以将那些毫无关联的往事重新组合起来,从而获得了全新的过去。”——《在细雨中呼喊》
在动笔写这篇书评的时候,我花了半个小时来想这篇文章的名字,可是思来想去也找不到一个比原文《在细雨中呼喊》更好听的名字。我已经不是第一次写余华的书评,曾经的《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等等,都是我平时阅读时光的挚爱,余华的书总是让我不忍卒读却又割舍不下。
2021的冬天比去年冷的更多,初雪之后的周末清晨冻得我坐卧不安,堆在书桌边那一叠高高的杂志和小报已经让我生出了一丝厌倦。闲得无聊的打开我的电脑,把里面的游戏看了个遍,却哪个也不想玩,这冰冷的天气伸出手来按键盘对我来说是另一种折磨。正当我准备放弃抵抗专心玩手机的时候,书架上像红宝书一样,全赤色的封面黑色字体的《在细雨中呼喊》映入了我的眼帘,当时选购它是因为这本书的推荐词——“余华的首部长篇力作”。
1998年,余华写下了一本回忆录,他将它命名为《在细雨中呼喊》,以第一人称讲述了一个家庭的欢乐和苦痛,对命运进行了深刻的解读,独特的阐释,对人性进行了无情的剖析和批判。整部作品真实而准确地展现着“文化荒原”时期人们情感的绝望,整部作品的基调黯淡而带着沉重的忧伤。
如果说余华写《活着》,是眼含热泪的;《在细雨中呼喊》中他则变得冷酷,与生活保持距离;终于在《兄弟》中,余华才笑了。如他在序言中的话:“我们的财产,一件件被流失的岁月抢走。”那些被我们越过的苦痛和遗憾,在坦然回忆时终于不再给我们带来伤害,没有什么能阻止我们微笑,生活也算不了什么。
细细地读完《在细雨中呼喊》,仿佛饮下了一杯滚烫的绿茶,饮之无味,在舌尖却留下一股浓浓的茶香。余华利用留白的书写方式,把少年的青涩,顾忌,渴望和善良都藏在留白之中,如同茶杯中偶然浮起的一片茶叶滑入你的口腔。在关注书中父亲爷爷哥哥的命运起伏时,我却依然忘不掉少年那双清冷和安静的眼睛。
没有激动人心的大事,作者只淡淡的描述着一个人心理的变化。作者以冷静的口吻诉说着故事,却让人真切体会到那文字背后深不见底的悲伤,使得这个本就寒冷的清晨,又升起一丝寒意。少年未谙世事,是一张白纸,作者从少年这张白纸的视角上看到了底层人物的命运,看到了人类普遍的生存状况,并在象征的层面上,映射了人与社会的交往方式,以及个体在世存在之必然状况。
《在细雨中呼喊》是一本关于回忆的书,我是容易陷入回忆的人,所以我对余华在序里的一句话记忆尤为深刻:因为当人们无法选择自己的未来时,就会珍惜自己选择过去的权利。回忆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可以重新选择,可以将那些毫无关联的往事重新组合起来,从而获得了全新的过去。(饶毅)
第5篇:在细雨中呼喊读后感
在看过研究生会读书推荐“线上书香,你我共阅”系列公众号文章后,我阅读了《在细雨中呼喊》这本书。
《在细雨中呼喊》是一本关于记忆的书,是余华发表于1991年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它的结构来自于时间的感受,确切地说是对已知时间的感受,也就是记忆中的时间。这本书试图表达人们在面对过去时,比面对未来更有信心。因为未来充满了冒险,充满了不可战胜的神秘,只有当这些结束以后,惊奇和恐惧也就转化成了幽默和甜蜜。在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一段话是:我不再装模作样地拥有很多朋友,而是回到了孤单之中,以真正的我开始了独自的生活。有时我也会因为寂寞而难以忍受空虚的折磨,但我宁愿以这样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自尊,也不愿以耻辱为代价去换取那种表面的朋友。
这部作品中作家对命运进行了深刻的解读,独特的阐释,对人性进行了无情的剖析和批判,整部作品真实而准确地展现着"文化荒原"时期人们情感的绝望。(邓兆天)
第6篇:在细雨中呼喊读后感2000字
看完余华写的《活着》,我发现自己喜欢上余华作品的风格:真实。沉重而有张力。于是又去搜索了他的作品,开启余华第二本作品的阅读。
相比《活着》,这本书知名度没有那么高。《在细雨中呼喊》是余华的第一部长篇力作。小说描述了一位江南少年的成长经历和心灵历程,生动详实地描写了生活中的父子关系、朋友关系和社会关系,勾勒出了一幅上世纪中国农村生活的画卷。
作品的结构来自对时间的感受,确切地说是对记忆中的时间的感受,叙述者天马星空地在过去、现在和将来这三个维度里自由穿行,将记忆的碎片穿插、结集、拼嵌完整。
余华说,这是一个充满欢乐与痛苦的家庭,夹杂着叹息喊叫、哭泣之声和微笑。去理解他们命运的权利。
去理解柔弱的母亲如何完成自己忍受的一生,他唯一爆发出来的愤怒是在弥留之际;
去理解那个名叫孙广才的父亲又是如何骄傲地将自己培养成一名彻头彻尾的无赖,他对待自己的父亲和对待自己的儿子,就像对待自己的绊脚石,他随时都在准备着踢开他们,他在妻子生前就已经和其他女人同居,可是在妻子死后,在死亡逐渐靠近他时,他不断地被黑暗指引到亡妻的坟前,不断哭泣;
孙广才的父亲孙有元,他的一生足够漫长,漫长到自己难以忍受,可是他的幽默总是大于悲伤。
还有孙光平、孙光林和孙光明,三兄弟的道路只是短暂地有过重叠,随机就叉向了各自的方向。孙光平以最平庸的方式长大成人,他让父亲孙广才胆战心惊;
而孙光林,作为故事的叙述的出发和回归者,他拥有了更多的经历,因此他的眼睛也记录了更多的命运;
孙光明第一个走向了死亡,这个家庭中最小的成员最先完成了人世间的使命,被河水淹没,当他最后一次挣扎着露出水面时,他睁大了眼睛直视了耀眼的太阳。
余华在自序中提及,作者的自序通常是一次约会,在漫漫记忆力去确定哪些转瞬即逝的地点,与曾经出现过的叙述约会,或者说与自己的过去约会。
这大概是余华与这个家庭的再次约会。
在意大利文版自序中,余华又说道,这本书试图表达人们在面对过去时,比面对未来更有信心。因为未来充满了冒险、充满了不可战胜的神秘,只有当这些结束以后,惊奇和恐惧也就转化成了幽默和甜蜜。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如此热爱回忆的理由,如同流动的河水,在不同民族的不同语言里永久和宽广地荡漾着,支撑着我们的生活和阅读。
看完余华的七年后的两篇自序,我觉得这个熟悉而陌生的家庭又浮现了眼前,我只是觉得很用力,但又轻飘飘地溜走了。
一直觉得自己阅读思考深度不够,只是停留在表面。再加上看完这本书又已过去半个多月。我更加认为自己阅读后留给自己的痕迹越发浅淡。
其实,飞鸟飞过天空,在水面留下了痕迹。曾看过的书本片段,也曾在某时刻闪现脑海。
抽茧剥丝般的看一个家庭的缩影,就像是看一个陌生而熟悉的人的一生,因为你知道他的一部分,而觉得你与他之间拉近了距离。你会觉得孙广才可恨又可欺,孙有元可怜悲哀,孙光平不知不觉的成长蜕变......
那天我在如今的生活中,也见到了相类似的家庭缩影。我不禁联想起了这本书,思考所谓的家庭关系、亲情关系。
关于孙广才对待自己的父亲与儿子,如今社会家庭中对待老人的冷漠方式,到底是人与人性格的冲突与摩擦,还是血缘在某种程度上的联系是一种牵连与羁绊留下的悲惨之链?
一切都是未知,没有正确答案。每个家庭的各种动荡与变迁,如何处理,其实都决定于人。人心本善,不论在什么时代,如何处理都是人的良知在发挥作用。
月有阴晴圆圈,孙光林的童年里,多段短暂的友情占据很大比重。
他有静静躲在一边羡慕着,猜测着同生存在这一空间的人的交往;他也有跳入其中,习惯所谓的学生长大为成年人的圈子;他还有抽出身来,再次思索曾经羡慕的友情是否看得有所偏差。
我们总是莫名其妙地弄丢了很多段曾经有着美好时光的友情。其实,我觉得童年的有些人的出现,也许不能定义为友情,而是童年的陪伴。
记得小学时候的暑假和寒假,我总是跑到一位姐姐家,在她家看电视,与她一起整理房间,布置房间,听她给我上课。那是一位很优秀的姐姐,在那时我的生活中,像是发了光一样。
可后来等我上了初中,她也上了高中,再慢慢地我的假期基本是在写作业中度过,我慢慢少了与她的联系。再知道她的消息时,或是我在路口看到她回家,或是在我妈妈口中听到那位姐姐要结婚了,那位姐姐生了孩子……
小时候,每逢到外婆家去,我有一群和我差不同龄的小伙伴,常常聚在一起过家家,或是夏天,坐在房间的凉席上,看看电视吵吵闹闹就半天过去了......
可现在这一切的人,都已经不联系了,甚至很长时间没有见到过。哪怕见到,大家都已忘记曾经一起玩耍的时光与岁月。
或许不是忘记,而是他们陪伴你走过的路程使命完成,一切都沉入记忆中,不再启封罢了。
说及童年,我想起了萧红的《呼兰河传》里祖父的菜园子,林海音的《城南旧事》中远处走来的骆驼的铃铛声,龙应台笔下《亲爱的安德烈》的悠然生活。比起孙光林,笔调不再那么地压抑与沉重,但我总觉得孙光林所经历的,有很多人童年的碎片影子。
《少年的你》中,小北和陈念的相识,是一场意外;但他们的相伴,未必不是一种属于他们标志的守护。孙光林与苏宇他们,也是如此。
此外,看了余华的《活着》、《在细雨中呼喊》和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我发现阅读他们的作品给我一种似曾相识的风格感觉。因而我认为他们属于心中有强大力量的人,才赋予笔下的人物有力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