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读后感大全>《重新定义学校》读后感(共3篇)

《重新定义学校》读后感(共3篇)

所属分类:读后感大全 发布时间:2025-05-01 20:21:27

第1篇:《重新定义学校》读后感2000字

《重新定义学校》这本书是李希贵校长大胆改革实现新学校美好蓝图的实践过程,记载了李校长在追寻“学生快乐,教师幸福,社会满意”的新学校旅程中的尝试和挣扎,对于我们而言有些做法似乎遥不可及,但李校长做教育的这种情怀和理念着实令我们敬佩,值得我们学习。如何让孩子们喜欢学校,让学校成为孩子们向往的地方,这是李校长做新教育时刻在思考的问题,他把学生放在了学校的正中央,透过李校长的实践我们读懂了做教育一定要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要保护学生的天性,我们读懂了做教育一定要全神贯注并全力以赴,我们读懂了做教育一定要把学校还给学生,要让学校中朝夕相处的学生和老师感到幸福快乐,这应该就是师生家长向往的理想学校。读这本书有三点体会记忆犹新,引发了我对教育新的思考。

一、学校的产品是课程而不是学生

李校长提出课程是学校最为重要的产品,这引发了我们新的思考。产品是为人服务的,产品的产出应该是基于人的需求,这样的理念无形中就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我们常讲要努力用各种方式来塑造学生,其实是过分的夸大了教育的力量,是试图把学生都培养成我们希望的样子,我们的目标带有更多的统一性。而当我们改变思维方式做为一个服务者的角色来从事教育的时候,为了满足学生这个客户的需求,我们就会在开发课程上进行深入的思考,这样的思考就是基于学生的需求,满足学生的需要。而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所以做为教师的我们就要专心的开发课程,做课程这一产品的设计师和工程师,这样就能够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可以发现学生的潜能、特长、发现学生未来的发展的方向,从而开发出更适合孩子的课程,满足了孩子对课程的需求,这才是老祖宗提到了因材施教。把课程作为学校的产品,这是李希贵校长和十一学校的追求,这也应该成为我们的追求。

二、学校发展不能只靠管理要靠领导

十一学校4000多名学生就有4000多张课表,他们有近300种可选择的课程,形成了1300个教学班,这样的学校形态怎样管理?这是我们最好奇的地方,用管理的老方法肯定无济于事,李希贵校长认为,这样的学校只能靠领导。通过领导力,使每一个头脑都显现出智慧,使每个领域都有一批精英骨干在发挥着持续的领导力。当一所学校不再是通过一个脑袋,一种想法来管理的时候,才会有希望。如,让每一个环节的干部都成为自己的CEO,所有的选择都要出于我们的学生立场,不要奢望统一思想,要致力于统一目标等等,细细感悟很多观点说到了我们的心坎里。比如当听不到统一声音的时候,你的风险就已经存在了,比如校长不要把自己太当回事,你没有那么大的能力,在很多领域里你真的应该把权力交出去,这些经典的观点值得我们思考。如何培养教师的领导力需要我们给每位教师赋能。在赋能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会寻找力量,启动引擎,而不是撬动轮子。改革不是改掉谁而是盘活人员,最大的发挥人的潜能。比如教师专业成长是学校的一件大事,每个学校都十分重视,我们用了很多方式去推动,包括师徒结对,教研活动,听课评课,体会,随笔,专家报告等等,但说实话,这些都是一般的驱动点,并没有将力气用在引擎上,基本上是在推轮子。那么引擎在哪里呢?我们的体会是这个引擎就是分享。分享每个人的收获,分享每个人的经验,分享每个人的智慧,分享每个人的教学创新,分享了,他就会有一种成就感。在分享的过程中,通过互动收获一种成就感,会使人感到幸福,这就是一个关键的驱动点。分享是教师成长的引擎。我们平时更多的是在一般驱动点上活动,而没有真正的抓住关键的驱动点,所以这种领导力就很难发挥出来。

三、寻找育人的核心要素用好“三把尺子”

李希贵从1990年当校长后,一直在寻找学校育人模式改革的核心要素,那就是“保障学生中心的治理结构”和“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体系”。之所以能在寻找中有所收获,最重要的原因是李希贵在寻找过程中慢慢学会了使用“三把尺子”对工作做出判断。第一把尺子是不要把方式当成目标。很多学校进行改革,把改革的目标定位在“能者上,庸者下”。表面上看改革很成功,事实上,这种设计会给改革增加巨大工作量。李希贵反思到,根本原因在于没有弄清改革的目标是什么。其实,有人“落聘”只是方式,“能者上,庸者下”也是方式,调动教职员工的积极性才是目标。第二把尺子是要明确为了学生还是为了学校。通过对职员岗位聘任原则和学生放弃参加国际竞赛两件事的反思,李希贵告诉我们,在一些关键时刻要拿起第二把尺子来判断一下:你是为了学生还是为了学校?“为了学校”这个说法,很多时候是经不住追问的。只有为了学生,才能经得住所有的追问,而且会寻找到更多的同道。第三把尺子是为了学习还是为了学科。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每个人的学习方式,由于不同的生理原因、心理原因和成长环境习惯等,会形成多样化的方式。此时,我们就要运用好第三把尺子是为了学习还是为了学科?这样的转变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新学校的体系里,把课程作为学校的产品,以此为学生的成长服务,让学生有选择权,唯有如此,我们才会正确定位我们的教育,也才会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追求。这是李希贵和十一学校的追求,更应是我们的追求。

第2篇:重新定义学校读后感

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经历了新型肺炎病毒的考验,中国人民变得更加团结,在历史最长寒假里我认真研读了张校长推荐的《重新定义学校》,加深了对以前形成的一些粗浅观念的认识,也对目前自己所处的教育环境和现状进行了一点点思考。

1.教育成为服务行业,课程成为学校的产品。

记得是大学老师在一次聚会时曾问过我们,学校的产品是什么?当时我不加思索脱口而出:“学生”。难道不是吗?多年的教育实践告诉我(想必也有很多同仁和我一样都这么认为):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学生,学生自然是教育的产品了。当时,孙主任说了一句:“是课程”。孙主任毕竟是老骨干,接触的先进、前沿的教育理念比较多,她说的答案我也就笃信不疑了。

看来,是时候该更新观念,重新定义学校和教育了。

把教育看做是服务业,其实就是削弱了教师在教育中的主宰地位,突出了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独立的人的一面。学生是顾客,顾客乃上帝,如何让我们的“顾客”满意就取决于我们所开发的产品——课程,能否满足每一个“顾客”的需求。

所以,我们做教师的,要好好开发课程,成为产品设计师和工程师。

2.不能把学生培养成我们想让其成为的样子。

很多专家都说过,教育应该是“科学种田”,而不是“机械生产”。李希贵校长也谈到这个问题,很多学校为了彰显所谓的“特色”,1000位学生就买了1000个葫芦丝,于是学校就成了艺术特色学校;为了把学校办成体育特色学校,给学生买轮滑、买篮球,学生从一年级开始进行强化训练,如此,学校就成了体育特色学校。我也参观过许多类似的特色学校,比如书法、科技、国学等等,学校似乎成了一个生产、制作“特色产品”的加工厂,所有学生不管是否有此特长和爱好都被放在一个模具里加工,最终生产出的产品都极具特色,可是请问,艺术特色学校里五音不全的怎么办?体育特色学校里喜欢唱歌的怎么办?

所以,很不赞成学校如此“特色”,而应该是围绕学生人格健全的目标,围绕着把学生唤醒,围绕着把学生培养成更好的自己来进行科学地教育。

3.实现平等,才是真教育。

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模式告诉我们,教师高高在上,是发号施令和指点江山者,而学生总是被动的接受者和依赖者。李希贵校长告诉我们:学校里还需要存在一种特别重要的东西,如果找不到它,教育就永远会面对假象。这个东西就是——平等。

教育是唤醒,是走进。作为教师,只有走进孩子的心灵,才能将其点燃和唤醒。而如果没有平等,就走不进去,学生只会对教师敬重有余,而做不到真正的喜欢。

把学生当成独立的人去尊重,去看待。蹲下来和他(她)平等地说话,把他们当做朋友,甚至是某些方面需要学习的对象,如此,我们便越来越近了,那么我们离真实的教育也就不远了。

《重新定义学校》是一本非常好的书,有空的教师可以多多研读一下,再次感谢张校长的推荐。

第3篇:重新定义学校读后感600字

通过拜读《重新定义学校》这本书,从中学习感受到书中介绍的北京十一学校在追寻“学生快乐,教师幸福,社会满意”的新学校过程中进行的创新探索。越来越让我们感受到涵养学校生态的意义,良好的学校生态需要学校的管理者有所作为。他们长期的行动研究和大量的实践探索告诉我们,只有在学校治理结构、课程体系和教师队伍建设三大领域里精耕细作并深耕不辍,理想的生态才会得到涵养。

李希贵校长在《重新定义学校》通过大胆改革实践的梳理,用翔实的行动报告向我们展示了新学校行动研究的学校发展图景。他们一直在寻找学校育人模式改革的核心要素,那就是“保障学生中心的治理结构”和“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体系”。

北京十一学校追寻教育的本质,让课程适合每一名学生。通过教育,使学生最终能唤醒自己、发现自己、成为自己,并且使他们具有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思想。改革在启动的时候是要靠老师的,但最终的成功,却必须靠顺应学生的天性。在梳理学生选择的课程体系时,李校长认识到,选择的过程必须最终走向对每一名学生学习的顺应。学校的学科课程多达二百多个,但这种课程体系仅仅实现了第一个目标,也就是顺应某一类学生的学习。下一个目标是让课程适合每一名学生。学校的目标从“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变为“创造适合每一名学生发展的教育”。

学校构建了新的课程体系,让学生自主选择的时候,老师就真正看到了不一样的学生,有了实现因材施教的可能。而传统学校,讲究因材施教,其实是教师主观上的因材施教,当一位老师面对全班学生进行一样的教学时,是没法真正了解学生的,他看不到真实的学生。

在新学校的体系里,把课程作为学校的产品,以此为学生的成长服务,才会正确定位我们的教育,也才会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追求。这是北京十一学校的追求,也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梁佳文)

推荐信息

  • 关于《和乌鸦做邻居》的读后感大全(精选4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19 7:42:14

    你是否曾经因为车窗上白色的鸟屎而咒骂鸟儿不讲卫生?或是因为小猫抓伤了你的手而责怪它太不懂事?还是由于小狗咬了你的腿而生气不再理它?也许,你会认为全是动物们的错,但其实并不是这样的。有哪一只正常的动物会无缘无故地攻击人类呢?多半是因为人类惹恼了它们。动物并不是生来就要被人类欺负的,它们是与人类平等的。

  • 关于《厚黑学》的读后感大全(精选5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19 7:40:44

    世间学说,每每误人,唯有李宗吾铁论《厚黑学》不会误人。知己而又知彼,既知病情,又知药方,西洋镜一经拆穿,则牛渚燃犀,百怪毕现。受厚黑之牺牲者必少,实行厚黑者,无便宜可占,大诈大奸,亦无施其技矣!于是乎人与人之间,只得“赤诚相见”。英雄豪杰,攘夺争霸,机诈巧骗,天下攘攘,亦可休矣!民国间,有个李宗吾,

  •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500字大全(20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19 7:47:14

    不久前,我读了苏联作家尼·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令我受益匪浅。书中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从小就受到神甫的无理打骂。后来,保尔成为了党员,在战争中慢慢地成长。由于他劳累过度,体质越来越差,最终导致全身瘫痪、双眼失明,被牢牢地锁在了床上。但他又找到了新的生活,拿起纸和笔进行自己的创作

  •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大全赏析【20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19 7:47:44

    "许多年过去了,人们说陈年旧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终于明白这是错的,因为往事会自行爬上来。回首前尘,我意识到在过去二十六年里,自己始终在窥视着那荒芜的小径。"《追风筝的人》,这本书已经读过三遍了,每一遍都会被深深的感动。我始终在追寻,到底触动我的是什么?那柔软细腻的笔触,那毫无矫揉造作的描写,那关于童

  • 《藤野先生》读后感大全赏析(精选20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19 7:53:14

    【 导语】勤于学习才能乐于施教。每当我们看到一本好书的时候,内心总是会忍不住记录内心的启发和感想,那些从著作中所冥思震撼人心的话语,那些从著作中所触摸感动灵魂的文字,我们都能通读后感传递出来。《藤野先生》中藤野一直鼓舞着鲁迅从事反帝反封建斗争"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下瞥见黑瘦面貌似乎正要说

  • 关于《妈妈的银行账户》的读后感大全(精选5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19 7:55:44

    《妈妈的银行账户》,一本温暖、真实的旧时光实录。不加任何文学的修饰,没有异常华丽的词藻,只是平常语言、平常思想,却足以让人认识了那个家庭伟大的女主人,伟大的母亲。作者凯瑟琳·福布斯与家人带着淡淡的乡愁离开旧居,移民到旧金山。移民生活真是多姿多彩,但绝对算不上是安逸无事。凯瑟琳的家庭并不富裕,而且作者

  • 关于《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读后感大全(14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19 8:01:14

    “在光明的世界里,将视力的天赋只看做为了方便,而不看做是充实生活的手段,这是非常可惜的。”读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我深刻的体会到了生活沉浸在光明中的人是多么幸福、多么欢乐无比!如我看不见,我什么都不要,无论财富、功德、地位……对我来说就像空气一样,只有一件东西,才能使我心动,那就是——光明!

  • 《福尔摩斯探案集》读后感(共12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19 8:03:44

    今天刚读完《福尔摩探案集》第一部,令我意外的是,没想到我的感触会这么多。刚开始读,我先接触的是医学博士华生,他是经历阿富汗战争后,身体极度虚弱,回国修养,他修养的地方不是很好,游手好闲的人居多,一个博士参加过战争,当过军医,修养时,却在这样的地方,难免让人感到一丝伤感,而且他还在为我合租的人苦恼,参

  • 《千与千寻》读后感大全(20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19 8:02:14

    《千与千寻》是日本有名漫画家宫崎骏的最后一部作品,后被拍成电影。《千与千寻》主要讲的是主人公——千寻的爸爸妈妈误入了鬼神往来娱乐的地方,吃了它们的东西后变成了猪。千寻就请求汤婆婆在那里工作。经过了无数困难和汤婆婆的刁难后终于救出了自己的爸爸妈妈。在二年级时我看过《千与千寻》,没有什么感觉,但现在看了

  • 关于《平凡的世界》的读后感600字大全(20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19 8:04:44

    歌舞升平总是梦,平平淡淡才是在真。到了我们这个年龄,十七八岁,刚在不知不觉中走过了花季,又在懵懂中迎来了雨季。在这转变中,不能说我们失去了青春的热情,但是我们也都进入了人生的多雨期。更多的挫折,学习的、人际的、情感的,很多方面我们都开始前所未有的经历。而我们的思想从这些经历中得出的不同感受,不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