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重新定义学校》读后感2000字
《重新定义学校》这本书是李希贵校长大胆改革实现新学校美好蓝图的实践过程,记载了李校长在追寻“学生快乐,教师幸福,社会满意”的新学校旅程中的尝试和挣扎,对于我们而言有些做法似乎遥不可及,但李校长做教育的这种情怀和理念着实令我们敬佩,值得我们学习。如何让孩子们喜欢学校,让学校成为孩子们向往的地方,这是李校长做新教育时刻在思考的问题,他把学生放在了学校的正中央,透过李校长的实践我们读懂了做教育一定要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要保护学生的天性,我们读懂了做教育一定要全神贯注并全力以赴,我们读懂了做教育一定要把学校还给学生,要让学校中朝夕相处的学生和老师感到幸福快乐,这应该就是师生家长向往的理想学校。读这本书有三点体会记忆犹新,引发了我对教育新的思考。
一、学校的产品是课程而不是学生
李校长提出课程是学校最为重要的产品,这引发了我们新的思考。产品是为人服务的,产品的产出应该是基于人的需求,这样的理念无形中就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我们常讲要努力用各种方式来塑造学生,其实是过分的夸大了教育的力量,是试图把学生都培养成我们希望的样子,我们的目标带有更多的统一性。而当我们改变思维方式做为一个服务者的角色来从事教育的时候,为了满足学生这个客户的需求,我们就会在开发课程上进行深入的思考,这样的思考就是基于学生的需求,满足学生的需要。而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所以做为教师的我们就要专心的开发课程,做课程这一产品的设计师和工程师,这样就能够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可以发现学生的潜能、特长、发现学生未来的发展的方向,从而开发出更适合孩子的课程,满足了孩子对课程的需求,这才是老祖宗提到了因材施教。把课程作为学校的产品,这是李希贵校长和十一学校的追求,这也应该成为我们的追求。
二、学校发展不能只靠管理要靠领导
十一学校4000多名学生就有4000多张课表,他们有近300种可选择的课程,形成了1300个教学班,这样的学校形态怎样管理?这是我们最好奇的地方,用管理的老方法肯定无济于事,李希贵校长认为,这样的学校只能靠领导。通过领导力,使每一个头脑都显现出智慧,使每个领域都有一批精英骨干在发挥着持续的领导力。当一所学校不再是通过一个脑袋,一种想法来管理的时候,才会有希望。如,让每一个环节的干部都成为自己的CEO,所有的选择都要出于我们的学生立场,不要奢望统一思想,要致力于统一目标等等,细细感悟很多观点说到了我们的心坎里。比如当听不到统一声音的时候,你的风险就已经存在了,比如校长不要把自己太当回事,你没有那么大的能力,在很多领域里你真的应该把权力交出去,这些经典的观点值得我们思考。如何培养教师的领导力需要我们给每位教师赋能。在赋能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会寻找力量,启动引擎,而不是撬动轮子。改革不是改掉谁而是盘活人员,最大的发挥人的潜能。比如教师专业成长是学校的一件大事,每个学校都十分重视,我们用了很多方式去推动,包括师徒结对,教研活动,听课评课,体会,随笔,专家报告等等,但说实话,这些都是一般的驱动点,并没有将力气用在引擎上,基本上是在推轮子。那么引擎在哪里呢?我们的体会是这个引擎就是分享。分享每个人的收获,分享每个人的经验,分享每个人的智慧,分享每个人的教学创新,分享了,他就会有一种成就感。在分享的过程中,通过互动收获一种成就感,会使人感到幸福,这就是一个关键的驱动点。分享是教师成长的引擎。我们平时更多的是在一般驱动点上活动,而没有真正的抓住关键的驱动点,所以这种领导力就很难发挥出来。
三、寻找育人的核心要素用好“三把尺子”
李希贵从1990年当校长后,一直在寻找学校育人模式改革的核心要素,那就是“保障学生中心的治理结构”和“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体系”。之所以能在寻找中有所收获,最重要的原因是李希贵在寻找过程中慢慢学会了使用“三把尺子”对工作做出判断。第一把尺子是不要把方式当成目标。很多学校进行改革,把改革的目标定位在“能者上,庸者下”。表面上看改革很成功,事实上,这种设计会给改革增加巨大工作量。李希贵反思到,根本原因在于没有弄清改革的目标是什么。其实,有人“落聘”只是方式,“能者上,庸者下”也是方式,调动教职员工的积极性才是目标。第二把尺子是要明确为了学生还是为了学校。通过对职员岗位聘任原则和学生放弃参加国际竞赛两件事的反思,李希贵告诉我们,在一些关键时刻要拿起第二把尺子来判断一下:你是为了学生还是为了学校?“为了学校”这个说法,很多时候是经不住追问的。只有为了学生,才能经得住所有的追问,而且会寻找到更多的同道。第三把尺子是为了学习还是为了学科。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每个人的学习方式,由于不同的生理原因、心理原因和成长环境习惯等,会形成多样化的方式。此时,我们就要运用好第三把尺子是为了学习还是为了学科?这样的转变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新学校的体系里,把课程作为学校的产品,以此为学生的成长服务,让学生有选择权,唯有如此,我们才会正确定位我们的教育,也才会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追求。这是李希贵和十一学校的追求,更应是我们的追求。
第2篇:重新定义学校读后感
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经历了新型肺炎病毒的考验,中国人民变得更加团结,在历史最长寒假里我认真研读了张校长推荐的《重新定义学校》,加深了对以前形成的一些粗浅观念的认识,也对目前自己所处的教育环境和现状进行了一点点思考。
1.教育成为服务行业,课程成为学校的产品。
记得是大学老师在一次聚会时曾问过我们,学校的产品是什么?当时我不加思索脱口而出:“学生”。难道不是吗?多年的教育实践告诉我(想必也有很多同仁和我一样都这么认为):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学生,学生自然是教育的产品了。当时,孙主任说了一句:“是课程”。孙主任毕竟是老骨干,接触的先进、前沿的教育理念比较多,她说的答案我也就笃信不疑了。
看来,是时候该更新观念,重新定义学校和教育了。
把教育看做是服务业,其实就是削弱了教师在教育中的主宰地位,突出了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独立的人的一面。学生是顾客,顾客乃上帝,如何让我们的“顾客”满意就取决于我们所开发的产品——课程,能否满足每一个“顾客”的需求。
所以,我们做教师的,要好好开发课程,成为产品设计师和工程师。
2.不能把学生培养成我们想让其成为的样子。
很多专家都说过,教育应该是“科学种田”,而不是“机械生产”。李希贵校长也谈到这个问题,很多学校为了彰显所谓的“特色”,1000位学生就买了1000个葫芦丝,于是学校就成了艺术特色学校;为了把学校办成体育特色学校,给学生买轮滑、买篮球,学生从一年级开始进行强化训练,如此,学校就成了体育特色学校。我也参观过许多类似的特色学校,比如书法、科技、国学等等,学校似乎成了一个生产、制作“特色产品”的加工厂,所有学生不管是否有此特长和爱好都被放在一个模具里加工,最终生产出的产品都极具特色,可是请问,艺术特色学校里五音不全的怎么办?体育特色学校里喜欢唱歌的怎么办?
所以,很不赞成学校如此“特色”,而应该是围绕学生人格健全的目标,围绕着把学生唤醒,围绕着把学生培养成更好的自己来进行科学地教育。
3.实现平等,才是真教育。
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模式告诉我们,教师高高在上,是发号施令和指点江山者,而学生总是被动的接受者和依赖者。李希贵校长告诉我们:学校里还需要存在一种特别重要的东西,如果找不到它,教育就永远会面对假象。这个东西就是——平等。
教育是唤醒,是走进。作为教师,只有走进孩子的心灵,才能将其点燃和唤醒。而如果没有平等,就走不进去,学生只会对教师敬重有余,而做不到真正的喜欢。
把学生当成独立的人去尊重,去看待。蹲下来和他(她)平等地说话,把他们当做朋友,甚至是某些方面需要学习的对象,如此,我们便越来越近了,那么我们离真实的教育也就不远了。
《重新定义学校》是一本非常好的书,有空的教师可以多多研读一下,再次感谢张校长的推荐。
第3篇:重新定义学校读后感600字
通过拜读《重新定义学校》这本书,从中学习感受到书中介绍的北京十一学校在追寻“学生快乐,教师幸福,社会满意”的新学校过程中进行的创新探索。越来越让我们感受到涵养学校生态的意义,良好的学校生态需要学校的管理者有所作为。他们长期的行动研究和大量的实践探索告诉我们,只有在学校治理结构、课程体系和教师队伍建设三大领域里精耕细作并深耕不辍,理想的生态才会得到涵养。
李希贵校长在《重新定义学校》通过大胆改革实践的梳理,用翔实的行动报告向我们展示了新学校行动研究的学校发展图景。他们一直在寻找学校育人模式改革的核心要素,那就是“保障学生中心的治理结构”和“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体系”。
北京十一学校追寻教育的本质,让课程适合每一名学生。通过教育,使学生最终能唤醒自己、发现自己、成为自己,并且使他们具有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思想。改革在启动的时候是要靠老师的,但最终的成功,却必须靠顺应学生的天性。在梳理学生选择的课程体系时,李校长认识到,选择的过程必须最终走向对每一名学生学习的顺应。学校的学科课程多达二百多个,但这种课程体系仅仅实现了第一个目标,也就是顺应某一类学生的学习。下一个目标是让课程适合每一名学生。学校的目标从“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变为“创造适合每一名学生发展的教育”。
学校构建了新的课程体系,让学生自主选择的时候,老师就真正看到了不一样的学生,有了实现因材施教的可能。而传统学校,讲究因材施教,其实是教师主观上的因材施教,当一位老师面对全班学生进行一样的教学时,是没法真正了解学生的,他看不到真实的学生。
在新学校的体系里,把课程作为学校的产品,以此为学生的成长服务,才会正确定位我们的教育,也才会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追求。这是北京十一学校的追求,也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梁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