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年糕作文500字
乡下对我来说是一个好奇又陌生的地方,终于在新年第一天,妈妈带我和妹妹一起去她同事的乡下家做客。
走在乡间小路上,空气格外清新,一阵阵芬芳的花香扑鼻而来,令人心旷神怡。一路上满眼绿色,花儿五彩缤纷,小路两边的田里种着各种各样的蔬菜,番薯,西红柿,辣椒……披着红,黄,绿等各种颜色的外衣,还有几只可爱的大白鹅,有的在“啊——啊——”的叫着,有的在扑扑翅膀,还有的在你追我赶的跑来跑去……
来到了阿姨家,映入眼帘的是一幢三层楼的小洋房,一走进院子就看到爷爷奶奶在打年糕,这次我第一次看到,心里那个兴奋激动啊!只见奶奶把糯米粉团倒在一个厚重的石缸里,爷爷举起大木锤,大喊一声“嗨哟!嗨哟!”用尽全身的力气打糯米,砸了一次又一次,大概五十下后,奶奶将糯米团翻个身,爷爷再继续打……我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让爷爷给我打几次试试看,爷爷把大木锤给我,我使出九牛二虎之力打下去,举起,砸下,再举起,再砸下……重复了十五次左右,我已经筋疲力尽了,其中还有几次砸在了石缸上,看来简单的打年糕还是有技巧的。我把木锤还给爷爷,在旁边静静地看着。过了好一会儿,终于完成了,我迫不及待地抓了一小块,沾点白糖,塞进嘴里,哇!真是又香又甜又糯,太美味了!虽然我们城里什么时候都能吃上年糕,但还是自己亲手打的年糕是最好吃的!
打年糕,年年高!
打年糕作文400字
今天是寒假第一天,早上刚起床,爸爸告诉我,爷爷在姨奶奶家打年糕,让我一起去看一下。
来到姨奶奶家,我看见这里围满了人,爷爷正抡着一个大木槌敲打着石臼里的粉团。粉团软软的,正冒着热气呢!旁边站着一位老爷爷,不停地往石臼里甩水。不一会儿,粉团就变成了一块大年糕,两位老大伯把它抬到了一块门板上,大娘大爷们一哄而上,把它切成了一小块一小块的。
这时,一位老奶奶问我要不要吃年糕,我点了点头。她马上切了一个年糕头放到了我的手上。没想到这年糕可真烫啊,我连忙大叫起来。爸爸看见了,马上把我手上的年糕拿走了。我感到手上粘粘的,就用冷水洗了一下。这时,姨奶奶给我拿来了碗筷,碗里面还放了白砂糖。年糕蘸着白砂糖吃,甜甜糯糯的,美味极了!
切好的年糕铺在了竹匾里,按照习俗,我拿起一根筷子,在每块年糕的中间点上了一颗“红心”。年糕拉回家放上两天就会变硬了,到时候奶奶会给我们做“糖年糕”、“芝麻炒年糕”、“青菜煮年糕”……
打年糕作文700字
以前过年时,全村会聚在一起打年糕。
“都让让,上大家伙了!”一位爷爷扯着嗓子喊道,随后一口石臼被抬了出来,他们将石臼刷得干干净净、一尘不染。
过年了,休闲了一年的石臼终于派上大用场了。
一切准备就绪,灶火烧得旺旺的,灶上搁着高高的蒸笼,热气腾腾,蒸笼里,是正在用旺火蒸的米粉。“好了。”一位爷爷掀开蒸笼,招呼另一位爷爷来搭手。两位爷爷一起使力,将蒸笼抬起,快步走向石臼。“啪”的一声,蒸笼里的米粉便不偏不倚,落在石臼底。一位爷爷迅速拾起粘在米粉上的纱巾,另一位爷爷端起水盆,在米粉上洒凉水。
这时,走过来一位拎石锤的爷爷。石锤跟足球一般大,看起来很沉重。爷爷走到石臼边站稳,就抡起石锤,利落地向米粉打下去。随着一声声沉闷的“啪啪”声,米粉越来越柔,越来越韧。十几个回合后,米粉成了一坨大年糕。
爷爷们把这一坨大年糕抬上桌子,又拉又揉,很快,大年糕成了一条长长的“小路”,爷爷们又拿线,将这条年糕“小路”切成了一块块书本大小的年糕。我们巴巴地望着,小心翼翼地扯了一块切时产生的年糕“边角料”,吹了吹,轻轻咬一口,又软又有嚼劲儿,好吃!
年糕打完了,分到各个家中,人们便开始捏花式年糕了,这是我最高兴的时候。我扯了一块,转眼间就成了一只可爱的小白兔,看着家人们都专心致志地捏着元宝、鱼什么的,我要与众不同。我又拿了一小块年糕,在手中搓,搓成了一条细长的“绳子”,我再将它一圈一圈地绕起来,点了两只眼睛,一条蛇做好啦。我意犹未尽,又扯了一块,这次,我搓成“绳子”把它们拼成了一个“福”字。我对自己的年糕作品十分满意。爷爷端着碗走了出来,用筷子蘸了蘸碗里的红颜料,点在年糕上,也点在我们重新创作的花式年糕上。
以前过年我们村总会打年糕,可现在,哎,不说了,不说了……
打年糕作文400字
说到年糕,大家肯定都吃到过。可是,年糕是怎么做出来的呢?可能有一部分人就不知道了。
星期一,妈妈带我去一位叔叔的店里。他的店是做年糕,卖年糕的。我终于亲眼看到年糕是怎么做的了。
他们先把透明的大米磨成一粒粒又白又小的米粉,再把面粉装进几个木头材质的桶子里,加热几分钟。加热完了,就把熟米粉倒进一个机器里,一个人拿着铲子,一个人拿着木棒,便开始工作了。只见拿铲子的人把熟面粉铲到拿棒子的人那里,拿棒子的人用棒子开始捶打。打好的米粉变成糊状,从机器的出口流出来,送进另一个机器。另一个机器固定形状后把米粉团子从出口挤出来,然后过几秒切一下,过几秒再切一下,这就成了年糕。他们做的年糕是一块一块的,不是一条一条的,做完一个,就往旁边的塑料袋里放一个,装不下了就换一个。很快,年糕就满了。叔叔负责搬年糕,年糕满了他就搬去附近一个小山坡上。山坡上全是塑料袋,塑料袋里全是硬年糕。原来,那些硬年糕是由刚做好的软年糕风干的。
听了我的介绍,你知道怎么做年糕了吗?
打年糕作文800字
随着时间的消逝,延续至今的习俗很多都已不在了,但也有些人为了怀旧重新将先前的习俗重温一遍,“打年糕”的习俗仍在,但也并不常见,父母便商量在新春佳节来临之际重温一次“打年糕”。
年糕有年高之意,意味着年年高升。我看着父母准备“打年糕”的工具,首先是将未成形的年糕制作好,虽然是未成形的,却也需要十余条工序。先将糯米用水浸几天。把淘净的米挑回,放进一个大木桶,在一口大锅的沸水里开始蒸,蒸成米饭后,把水份少许沥干。然后倒入石舀內,再准备一个榔头状的东西,就可以开始打年糕了。我握紧檀木榔头,尝试着掂量了下重量,发现比我想象中的要重很多,怪不得能用来捶打年糕。
到了春节,挂春联,贴倒福等习俗无不体现出这个节日的喜庆和特殊性,然而我一直期待的只有准备已久的“打年糕”,好不容易盼到吃完年夜饭,还没等父母提起,我便直接去将檀木榔头拖了出来,父母也从我脸上掩盖不住的兴奋得知了我的目的,于是期待已久的打年糕开始了。
我自告奋勇,第一个上前抓住檀木榔头。当用力的时候才想起它的重量,我处于一个很尴尬的局面,只能背水一战。奋力举起,还没举过胸前,便只能放下。我又转头看看父母鼓励的目光,就明白了,破釜沉舟,即使没有前进,也没有退路。于是慢慢举起,感觉到了极限高度之后,微微放下一点,用尽力气猛的举起,举到头顶,然后轻松放下。坚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困难总能迎刃而解的。
“打年糕”的习俗是因为当时制作年糕需要应运而生的工序,因为有了机器,无需人工,现在已经不怎么能看见“打年糕”了,这也正好说明了我国现代的科技发展速度之快,让我们感到自豪与骄傲。打糕机,洗衣机等机器都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最主要的还是享受习俗带给我们的乐趣,同时学到更多,知道更多。
欢乐的氛围依然笼罩着我们,在进入梦乡的同时也会明白:这一年已经过去,新的一年便是新的开始,“打年糕”的习俗既给这一年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又给了新的一年完美的开头。
哦,打年糕!
打年糕作文800字
打年糕是我们桐乡的一个传统习俗,听爸爸说,过了腊月二十,在过年之前,家家户户都要打年糕,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现在有很多人家都偷懒了,直接到街上买年糕过年。但我们家还是喜欢自己打年糕。
在打年糕之前,我们要先做好准备工作。奶奶很早就买好了糯米,将糯米在水里浸泡一段时间后,就拿去加工成糯米粉。
到了约好要打年糕的那一天,我们家、三爷爷家、五爷爷家三家人就聚在一起,热热闹闹地忙活起来。摆放好一个铁灶台,上面放一个大镬子,里面倒满水,镬子上放上一个蒸笼,蒸笼里垫一块纱布,把准备好的糯米粉均匀地在纱布上铺上一层,盖上蒸笼。爷爷在灶里烧起火来,把火烧得旺旺的,直到把蒸笼里的糯米粉蒸熟。
过了一会,奶奶说:“时间差不多了,该熟了。”爷爷站起身来,把蒸笼掀开,哇,只见一团热气冲天而起,糯米粉的香气也随着热气弥漫开来。爷爷用筷子在糯米粉里插两下,点点头说:“行了。”说完,爷爷就双手揪起纱布的四角,把糯米粉裹住拎起来,拎到早就摆放好的木板上。
奶奶开始指挥爸爸打年糕。奶奶说,以前都是她打的,现在她年纪大了,打不动了,就让爸爸继承这项工作。我们这里打年糕也不用工具的,爸爸用双手把糯米粉揉在一起,反复地揉按,挤压,拍打,慢慢地把原来松散的糯米粉揉成了软软的、韧韧的、很有弹性的一团。然后,他再把这一团揉好的糯米粉压扁,拉长,一块年糕就做好了。
年糕白白的、香香的,很可爱的样子。我们把做好的年糕放进铺在地上的匾里。然后我和弟弟用筷子蘸了红色的颜料,在年糕上面点几朵梅花。白白的年糕,鲜红的梅花,看起来更漂亮了。
外面北风呼呼,很冷,但是屋里热气腾腾,几家人聚在一起,欢声笑语不断,热热闹闹的,一点都不觉得冷。爸爸说:“这就是过年的味道。”
我们把所有的年糕打好之后,剩下的一点糯米粉就搓成小圆子,放水里一煮,大家蘸着白糖吃了。那味道也很不错哦!
听说北方过年要包饺子吃,我们这里没有这个习俗,我们就是吃年糕。打好的年糕浸在水缸里,可以放很久,过年的时候,祭祀要用。过完年,我们慢慢吃,可以一直吃到元宵节之后呢。
打年糕作文700字
快过年了,为迎接新年的到来,爸爸带我和弟弟去老人院看打年糕。我一到那儿,人可真多。老人、大人、小孩都簇拥在一起。老人们坐在椅子上有说有聊,说的都是从前打年糕的事;大人们撸着袖子,好像随时准备上去露两手;小孩子们最兴奋了,他们对打年糕充满了好奇,蹦蹦跳跳地围在一起,别提多激动了。
我也凑近了仔细瞧。打年糕的第一步是蒸糯米。只见几位志愿者把糯米倒进缸里,加入一定量的水混合。这放水很有讲究,放多了不行,放少了也不行。究竟放多少,全凭他们多年的经验。经过水的浸泡,一粒粒小糯米被凝聚在一起,像一个个白白嫩嫩的小胖子。接下来,就要把糯米倒进一个大蒸笼里蒸。人们的视线就转移了“阵地”,只见一个老人熟练地操作着。这时候桶里边还残留着一些调皮的糯米,懒洋洋地不想下到蒸笼里,他就一摇一晃地抖着桶,胖糯米们混合着“年味”,就这样跑进蒸笼里啦!
大约过了半个小时,糯米就蒸好了。大伙把冒着香气的糯米倒进了一口大缸似的石臼里,准备打年糕了。只见爸爸把手放在水里沾一沾,然后拨了拨糯米团,旁边一个人拿起大锤一样的舂头朝石臼里的糯米使劲打去。然后爸爸的手再沾沾水,又拨一拨糯米团,重重的一锤又落在了糯米团身上。那个人打累了,就换爸爸这位大力士上场。“咚咚咚”,爸爸打得每一下都很有节奏。糯米变得越来越粘,也越来越难打,但是大家都非常卖力,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糯米终于被打蔫了,它已经变成了像面团一样的白团子了。大家把打好的糯米团搬到木板上。从糯米团上扯下一小块,把它按压在模具里,一条长长的热气腾腾的冒着香味的年糕就诞生了。
我们吃着又香又糯的年糕,心里高兴极了!因为这是大家一起劳动的成果,还因为吃年糕预示着大家“年年高”。
打年糕作文400字
打年糕喽!打年糕咯!全村的孩子听到打年糕的消息,都不约而同地冲向村里的晒场。
晒场中央,一口大锅上放着一个大大的蒸桶,蒸熟的米粉冒着热气,散发着香味。大人们将米粉倒入米臼之中,身强力壮的大人们拿起木锤使劲地打年糕,一下又一下,可有劲儿了。我们小孩子一边看着,一边头也跟着木锤晃,嘴里还学着大人的样子喊着:“嘿哟!嗬哟!”晒场上一片吆喝声,好不热闹。
每次大人们打得差不多了,也会让小孩子去打一打年糕。轮到我们的时候,大家一拥而上,围在米臼旁边,轮流着拿起木锤,你打一下,我也打一下。最后,热乎乎的年糕打好了。小孩子们都眼巴巴地看着年糕,大人们就会给我们每个人揪一块。我们兴奋地接过年糕,热腾腾香喷喷的,我咬了一大口,真有韧性,真有嚼劲!
我问爸爸:“为什么要在过年时打年糕?”爸爸说,打年糕是村里的一项传统活动,年糕的意思就是年年高,也寓意着人们的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好。原来做年糕还藏着这么美好的心愿啊!
打年糕的乐趣作文500字
“打年糕喽,打年糕喽!”在今年的仓前羊锅节上,卖得最火的除了羊肉外,就是手打的年糕。我们村也在元旦期间自发组织了打年糕活动。前一天,奶奶就把米淘好了,晾干后爸爸又把米加工成了年糕粉。
打年糕那天,可真叫热闹呀!妇女们忙着杀鸡宰鸭,剖鱼洗菜。打年糕是真正的力气活,一定要用丰盛的饭菜来犒劳大家。爷爷他们几个年纪相仿的人负责烧火蒸年糕粉,年糕粉在蒸笼里蒸过后就成了松花糕团。刚出笼的松花糕团又香又软,可好吃了。
当然,最吸引我的还是打年糕的场面:刚出笼的热气腾腾的松花糕团被倒在了石臼里,叔叔举起大木榔头朝松花糕团舂去;大伯在石臼旁弯下腰把松花糕团翻身。你舂一下,他翻身一次,如此循环反复。渐渐地,松软的松花糕团变成了柔韧的年糕。我看得手直痒痒的,也嚷着要试一试。可一举起木榔头,我整个人不由地摇晃起来,引得大家哄堂大笑。
一蒸年糕打好了,就得把年糕用纱布裹起来,放在门板上。然后由两个人用一根大门栓把包着纱布的年糕压扁,直到它成了方方正正的一块。掀开纱布,大伯用线把年糕割成一块块。边边角角的年糕头,被我们这些孩子讨去吃了。热腾腾的年糕头蘸上白糖,别提有多好吃了!
打年糕还在继续,我们笑着,闹着,吃着。我希望明年村里还能这样打年糕,也希望城里的小朋友能来这里感受打年糕的乐趣。
打年糕作文500字
“砰砰砰”一阵急促的震耳欲聋的声音传进我的耳中,震得床发抖,把我从睡梦中拉出。
我将脑袋探进“砰砰”直响的厨房。只见奶奶正拿着一个较大的木槌子,用力地敲打着盆中那一团东西。我瞧见这玩意儿,不禁用手指戳了戳它,那可真黏稠。
“奶奶,这是什么呀,这么黏?”我眨巴着眼睛问道。“哦,孙女,”奶奶用木槌指了指盆中的东西,笑呵呵地答道,“这就是咱们过年时吃的那些年糕呀!今年咱们要亲自打年糕,这才有浓浓的年味嘛。”
奶奶使尽全身力气向盆中砸了一锤又一锤,那粉团摊在盆中,用槌一打就黏着木槌不放,像极了一个腼腆的小姑娘,总爱黏在别人后头。
一锤打下去,那面粉团便黏着,越黏越多,越打越费劲。奶奶满额汗水,有些枯瘦的手使劲地敲打着盆中,砸得盆“咚咚”响,砸得整个房间都在震。奶奶说:“这打年糕呀,就得用力,这样打出来的年糕才有劲道,好吃。”不过,这么用力打年糕,不累吗?
我歪着脑袋,问奶奶。奶奶指着盆中那快成形的面团,擦了擦额头上紧布的汗珠,对我微笑:“傻孩子,这年糕打得好,尝起来好吃,心里都高兴了,怎么还会觉得累呢?”话音刚落,“咚咚”声又响了起来,房间又震了起来
望着奶奶劳作的背影,看着累影下那一抹淡淡的微笑。我想,这就是新年中,年糕带给人们的欢乐与喜气吧。
“砰砰”的打年糕声是新年中美妙的赞歌。那震耳欲聋的声响打开了新年的幕布。
打年糕作文
今天是腊月廿四,爸爸说:“刚收到老家小队长的微信,明天打年糕。宝宝,你想不想去看看,你还没有见过呢!”看得出爸爸充满了期待,我就满口答应了。
第二天,我们驱车45分钟,从武康来到了爸爸的老家——新安镇城头村东兜组。一下车,就看见人们已经忙碌开了,爸爸拿出相机就一阵狂拍。我呢,面对老家人的招呼还有些羞涩。打年糕的地方安排在一处房屋前的空地上,尽管寒风刺骨,但似乎人们的热情更加高涨,我也细细地观察起来。
第一道工序是蒸粉。空地上,两座由砖头搭起来了灶头正不断地冒着白汽,负责烧火的老爷爷面色红润,跟烧得正旺的柴火非常般配。据说,这些柴火都是各家自己带来的。两位年轻一点的伯伯负责蒸粉,他们把由粳米和糯米碾成的米粉分批洒在一个特制的蒸笼里。这个蒸笼是竹编,呈圆锥形,上面铺着一层纱布,米粉就一层层地铺洒在上面。我凑过去想看看清楚,大伯说,“以前小孩子是不能看的。”“为什么?”我好奇地追问原因。大伯回答说:“怕小孩子看了蒸不熟。”到现在我还不知道这奇怪的风俗到底是什么原因。爸爸告诉我,蒸粉可是技术活,不是谁都有这个资格,一定要选对火候掌握地很好的人,爷爷以前就负责这道工序。
第二道工序是打糕。米粉蒸熟后,一位伯伯把米粉团揉成一团,放在一个石臼里。忽然,他揪起一块“年糕”往我手里塞,说道:“‘雪糕’很好吃,那边还有白糖,去蘸蘸吃。”我尝了尝,雪糕松软香糯,味道还可以。接着,两位中年壮汉每人拿起一个石头锤子。这个石锤是圆盘形,直径大约25厘米,这是我第一次看见这样的工具。两位伯伯商量好各自击打的部位后,就抡起石锤开打了。他们高高举起,稳稳落下,你一锤,我一锤,发出“砰”“砰”的敲打声,旁边的人都注视着这个核心步骤,仿佛被这场景吸引定格了一般。大约20锤后,负责翻年糕的大伯又上场了,他把年糕从石臼里翻了个身,旁边另一位叔叔往年糕上洒水,新一轮的敲打有开始。大约这样3个回合后,年糕已经不再是松软的样子了,变得很有弹性,颜色也从原来的“雪白”变成了“玉色”。
第三道工序是切糕。打好的年糕被放在一块长方形的门板上,被一件很奇特的工具一分为二。这个工具其实就是一根稍粗的线,两端系着两根筷子,就是这个“筷子线刀”,一下子就把年糕分开了,留下了一道整齐的切口。6位叔叔阿姨齐上阵,分别将年糕揉成长条状,再盖上纱布,不断地抚平年糕的表面,不一会儿,两条圆润的年糕条就展现在大家面前。这时,“筷子线刀”又出场了,一个人把长条状的年糕切成宽10厘米左右的块状年糕,另一个人则快速地把小年糕放在一个铺了尼龙纸的竹匾里。
第四道工序是美糕。一位老婆婆将调好的“红汁”装在瓶子里,用筷子头微微蘸一下,再往年糕中央点一下,这样,每块年糕就都有一个红色的“胎记”了,就像小孩子眉心的“点红”一样。一位经验丰富的阿姨负责将年糕做成“猪头”和“元宝”,象征吉祥如意,财源广进。做好的年糕有专人送到每家每户。
这是我第一次见识老家的“打年糕”,虽然没有机器的快速,但靠人力的合作也形成了一条生产线,这条生产线不仅生产嚼劲十足的土味年糕,还生产了快乐、和谐、热闹和十足的年味。明年,我们再去打年糕。
打年糕作文700字
“爆竹声声辞旧岁,喜气洋洋迎新年。”每到腊月廿十七、八,村里就会组织大家打年糕,作为年末最后一次集体活动,无论大人小孩都是非常期盼,踊跃参与。
今年打年糕的场地设在了我们村靠河边的一个杂货铺前面的场地上。石臼、木锤、蒸箱等装备就绪。首先上场的是几位人高马大、身材魁梧的老汉。只见其中一位老汉搓了搓手,拿起了那个有我身高那么长的大木锤,上下锤了几下,试了试手,2接着点了点头对前面的黑脸老汉说“好了,开始吧!”
只见黑脸老汉用手沾了沾身后那盆热水,起身走过去把锅里热腾腾的面团搬了出来,放进那个粗超又老旧的石臼里。
我好奇地向蒸笼那边望去,蒸笼里热气腾腾,什么都看不清。后来问了几位爷爷,才知道面团是由糯米和粳米按一定比例磨成面粉,然后加入合适的水进行调和,盖上纱布,最后放进蒸笼蒸,无论是水的多少和蒸的时间都是极其讲究的,没有多年打年糕经验是做不了这个工作的。
我回过头,只见刚刚的老汉一边喊着“嘿咻、嘿咻”,一边有节奏地抡着木锤打年糕,对面的黑脸老汉此时配合木锤的节奏快速翻动着年糕。
经过几轮的锤打,中间还换了一对年轻小伙上阵,这锅年糕终于打好了。那一团一团的年糕被均匀地搓成一个长方形,接着我的爷爷拿出了一根棉线,用线将年糕分成一小块一小块。我目测,差不多每块都是20厘米长度,10厘米宽度,高3厘米。最后爷爷还用年糕2头不规则的边角料做了一对“元宝”形状的年糕,这也是爷爷的拿手绝活。到最后几乎每家都会让爷爷帮忙做一对“元宝”,在大年三十祭祀祖先时用,意寓新的一年财源广进。
我在旁边看着也跃跃欲试,最终在我的软磨硬泡之下,爷爷终于答应在打我家那份年糕的时候把“印花”这个任务交给我。我拿了一个印花章,沾了沾杯子里红色的水,轻轻地摁在年糕的中间,那一朵朵小花给乳白色的年糕增添了几分靓丽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