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任何书籍都不能带给你好运,但它们能让你悄悄成为你自己。——赫尔曼•黑塞
《荒原狼》是我看的黑塞大神的第二本大作,可能对外国人名有点不敏感,甚至经常犯串,越看内核越眼熟才去搜索,一查,还真看过他的书,第一本是《悉达多》。由于外国作家用东方思想作内核之一的不多见(接受、借鉴的作家还是不少的),除非是专门的宗教家,当然也可能是自己看西文作品不是太多的缘故。
如果说《悉达多》是作者求佛问道,对人生意义、对自我的探索之作,那《荒原狼》算是作者对自己几近崩溃灵魂的救赎之作。不要有所怀疑,这本书绝对是患有严重精神疾病患者的自救之作(很多人简单用社恐来形容主人公我认为实在太肤浅了),建议搭配荣格的心理学一起看,黑塞应该算是荣格的小迷弟,里面有很多荣格心理学。(有资料显示,1921年夏天,中年人黑塞不得不向心理治疗大师荣格寻求心理治疗,在此之前,他已经在荣格的弟子那里进行了72次心理分析治疗。)
如果有书友看了《荒原狼》不适应建议不要勉强,直接放弃,因为里面的思想演变不是很柔和,主人公个性鲜明的同时精神分裂病态也比较严重,思想容易被同化走上其中一个极端。全书行文近乎意识流,所以不存在剧透的问题。看了一部分前文就大致明白作者引出的“二元对立”,所以结果几乎只有两种,要么生,要么死。
接下来,我想用“四维”的角度来解读一下《荒原狼》:
第一维度,群体意志的看法。书中的出版者序在我看来就是群体意志对主角“哈里-荒原狼”的看法,由于出现在书中,那就应该被当作客观时代群体意志(本来群体意志无客观不客观的区别,本就客观存在。我刻意区别出来是因为,我们读者不在书中,我们差了时代)。客观时代群体意志的评价(借出版者口):“这是一个时代的文献,因为哈勒的精神疾病——如今我才知晓——并非个别人的怪病,而是时代本身的病症,是哈勒那整整一代人的精神疾病。会身染这种疾病的似乎绝非只是那些软弱、无足轻重的人,恰恰是那些最坚强、最聪明、最具天赋的人反而更容易受到侵袭。在阅读那份手稿时,我时常回想起这段话。哈勒这代人恰恰生活于两个时代交替之间,他们丧失了所有的安全感和无罪感,注定要将人类生活中所有的可疑之处提升为个人精神上的烦恼与苦难,并一一加以深刻体验。”
而我们读者对于哈里荒原狼而言,却又是现今群体意志里的个体,我们拥有我们各自的看法。哈里-荒原狼在群体意志里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不能把群体意志的代表出版者的言论全部复述,就像这个出版者也说无法复述荒原狼的手稿。否则我们就成了裁缝的剪刀。我只能站在自己的立场稍加概括:哈里·哈勒,50岁左右,是《荒原狼》里的主人公。是位作家,宣扬人道主义,反对战争。他是一个热爱书籍、饱读诗书的知识分子,内在精神世界丰富,拥有一个知识分子该有的外在气象彬彬有礼,待人友善(人性);然而内在又会充满了一种陌生、令人不快或带有敌意的气息,仿佛微笑的拒人千里,甚至随时发起反击(狼性)。他没有实际的职业,作息、饮食、生活都相当随意,类似“躺平”的感觉,一杯咖啡可以顶一天,餐厅暴饮暴食一顿也可,还能在酒吧作那不醉神仙……在一次朋友的聚会上,他发现周围的人都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观点,而他的反战言论遭到集体斥责(现实中的黑塞更是被骂叛国贼,丧失房屋、财产以及家庭,妻子与他离婚,朋友对他不理解,后来移民瑞士)。长期的精神撕扯,加之那次不愉快的聚会,让他越发觉得自己孤独,没人理解,甚至反复感受死亡的威胁——持久的自杀情绪。
第二维度,自我。按书中顺序,第二维度应该是哈里哈勒的自述手稿。但是我选择先说自我——《论荒原狼——仅为狂人而作》——这本书寓意自我,作者也是哈里,也称荒原狼。哈里为什么会自称荒原狼也是源于偶然阅读了《论荒原狼》,他认为《论荒原狼》说的就是自己。「所有怯懦、无知、愚蠢和狭隘的品性,凡是够不上称为狼性的东西,通通被他归为了“人”。同样,所有强大、高贵的品性,但凡他未能成功主宰的,便一律被他归为了“狼”。别人或是他自己对此有何看法都无关紧要,因为这些都不可能使他摆脱身上的狼性。」这篇《论荒原狼——仅为狂人而作》在我看来就是主人公哈里的“我”,怎么形成的没有意义(或许心理学家们可以研究一番),因为ta已经存在了,但不是谁都能发现。我们不是谁都能发现“我”,就像哈里如果不是读了同名为哈里写的《论荒原狼——仅为狂人而作》,他不会发现“我”竟然是由“人”与“狼”构成的。
第三维度,一万个“我”,都是我的原材料。也就是最后堪称神来之笔的故事:魔术剧院的遭遇。我看到这部分的时候,我发现这不就是庄子说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吗?蝴蝶是我,我就是蝴蝶,世界是我,我就是世界。整个魔术剧院里,哈里看见了无数道门,每一道门里都有一个我,他为自己演化了无数种可能。「里面有的与我年龄相仿,有的比我略微年长,有的年事已高,还有的很年轻,还是小伙子,小男孩,是调皮捣蛋的学生和孩童。」他遇见了赫米娜(哈里内心世界的阿尼玛,稍后介绍阿尼玛),一个似乎可以无限了解他的女人。她教他跳舞,给他指引,带给他一切灵魂悸动的感觉,是的,这就是恋爱的感觉呀。他还遇见了玛丽亚,经由赫米娜介绍的一个与他欲望完美契合的妓女,他们会发生点什么就不用我多做描述了吧?这就是纵情欲望的原始冲动呀。在一扇门里,他遇见了小学同学,并体验了一番“战争”,亲自去射击、炸毁汽车。(他不是反战的吗?但是一切皆有可能,不是吗?你还不够了解你自己)在另一扇门里,广告牌上赫然显示:驯服荒原狼的奇观。是的,这扇门里人可以驯服野狼,你以为这就结束了吗?节目的第二部分却是刚才的狼驯服了人……在另另一扇门里,他遇见了曾经的初恋……在最后一扇门里,他看到赫米娜和帕布罗全身裸体,在床上缠绵,哈里内心的阴暗世界被激发,他杀了赫米娜。他自己则被帕布罗惩罚永生不死。(要知道他是老想自杀的人)「帕布罗递给我香烟和火柴。他微微一笑:“我们在我的魔术剧院里。如果你想学探戈,想当将军,想与亚历山大大帝聊天,你的这一切愿望下次都可得到满足。但我不得不说,哈里,你让我有些失望。你完全忘了自己,你破坏了我小剧院的幽默,做了件蠢事。你用刀杀了人,使我们美丽的镜像世界沾上了现实的污渍。这你可做得不对。但愿你是看见赫米娜与我躺在一起,出于嫉妒才这么做的。可惜你不懂得如何对待这个角色。我原以为,你会更好地学会玩这个游戏。好了,下次可以改正。”赫米娜在他指间瞬间缩小成一颗棋子。他将这颗棋子放入之前掏出香烟的那个背心口袋里。」因此,这一切都是在哈里的精神世界发生的多人格交流。而黑塞大人则用他的奇诡笔法演绎成了小说……
第四维度,自性化。说到自性,那就得抬出荣格大人了。我认为荣格心理学可以说是《荒原狼》的另一大思想内核了(黑塞曾在一封信里写过:“告诉荣格,‘荒原狼’向他问好。”)。【(来自百度)荣格的四大原型主要是以下四种:人格面具、阿尼玛、阿尼姆斯、阴影。】一般来说,人格最外层的那种掩首真我的假象,总是按照别人的期望行事,与其真正人格并不一致,这种就叫人格面具。在分析心理学理论中,阿尼玛原型是指每个男人心中都有的女人形象,是男人心灵中的女性成分。一旦阿尼玛高度聚集时,可使男子容易变得激动、抑郁等。阿尼姆斯原型指女人身上具有男性基本特质,当阿尼姆斯高度聚集时,会让女性具有攻击性、追求权利等。而人格的最内层,具有兽性的低级的种族遗传,类似于弗洛伊德所提出的“本我”,这就是阴影。
前面说的第一维度,群体意志看法,约等于荣格说的人格面具。第二维度,自我。包括了阿尼玛或阿尼姆斯以及阴影。那么什么是自性?自性就是本小说里的“歌德”“莫扎特”“帕布罗”,代表了诗歌、哲理、音乐等最高成就者、理想智慧者,是“得道后”的人类。自性是人格的中心,它是有条理、统合的人格原型。自性是能够完美调和自身内心世界的结果。那么自性化就是觉知自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自我的过程。整本书在我看来就是一个这样的思考过程,结局并不重要,这是引导我们走出心灵困境的办法。(荣格、黑塞都是用这样的方法治愈了自己的精神疾病)有人说,「《荒原狼》的宗旨是指出一种永恒的精神信仰,在维持信仰的同时,揭露出那个时代对精神的蔑视,以及这种蔑视对于那些具有高度文化、高度精神修养者的斫丧。只有真正的人,才会具备着所呼吁和渴望的一切。」
如何成为真正的人?当我们习惯思考,爱上思考,一定会找上那些问题,或者说那些问题会一个个找上我们。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最后又会去往哪里?过去的时光是消失了还是存储在某个地方?是一个我去往未来还是无数个我去往未来?哪一个我才是真的我?现在的我是过去创造的还是未来接引的?我的意识是怎么产生又是怎么消失的?还会重现吗?人会有灵魂吗?人会有不灭的部分吗?世界的本质与真相是什么?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哈里思考时,他发现了自己的狼性与人性,每个人都会有类似的感觉,因为每个人都带着不同的人格面具根据不同需求加以切换。但是哈里严重到了二元对立,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承认人性就要放弃狼性接受自己的虚伪融进社会化大浪潮中,承认狼性就要把自己关起来独居与外界完全断绝,可是事实又难以做到,外界还有他所向往的市民性,于是精神出问题了……可是世界是非黑即白非善即恶的吗?凡是中国人大概都会抢白一句:还有“灰”!事实上,世界何止三色?于是哈里在自救过程中发现并演化出了无数个哈里人格。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世间如果不是因为有了人类,又哪来那么多的对错之分?那将不过是一个个现实的存在罢了……我时常和朋友们说,好的痛苦文学(就是这么神奇,不是刻意,偏偏最近连续看了麦家的《人生海海》,东野的《恶意》,林奕含的《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与哲学等等,它们最美好的价值在于我们不必亲自去“吃螃蟹”就能体会吃了螃蟹的种种滋味,然后人生就是一次次基于自身的选择,选择各自喜欢的样子,那是无数个“哈里”最后的终极组合范式……尽管人有时因为种种原因放弃了部分“亲临”的权利,但是看见别人做了某种特别的选择、冲动的选择依旧会感觉美好或是振奋。也尽管有时迫不得已“溺水”,但是谁叫我们一个旱鸭子爱上了水?
群体意志是盲目的、不带思考分析属性的,它是时代与环境的烙印,是类似“吃喝拉撒”的理所当然,又有几人会去思考“吃喝拉撒”背后的病理生理学?身于群体的每个人,一出生我们就被打上了时代与环境的烙印。大部分人放弃了独立思考,成为一个个群体样本“随大溜”,因为“大家都这样”。但是,也总有个体选择思考,选择独立意志,哪怕前路一片迷茫(因为不曾有人走过),孤独出走不见得就一定优于群体,但是每一步都是自己的思考,每一步都是自己思考过的路,尽管还是可能会“溺水”,甚至“溺毙”,但是那走过的路是独一无二的……本书作者黑塞就是在时代交替的洪流中浮沉,逆流而上,对抗整个时代群体意志,代价是巨大的,他差点疯掉,但是找到自我达到自性后,收获也是巨大的,他得到了自救,而且获得世界范围的声誉,获得了诺贝尔奖。人一旦习惯于思考,就开始感受孤独,如尼采所说,“更高级的哲人独处着,这并不是因为他想孤独,而是因为在他的周围找不到他的同类”……然而,我想说,不要害怕,人总会遇见,遇见那个与你相似的人阿玛尼或者阿尼姆斯,去吧!找到自性成为自己,因为“思考”本身就已经是同类,我在这座山头,你在那头,挥挥手,互相喊一声“你~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