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读后感
《秦腔》读后感
《秦腔》是贾平凹的第12部长篇小说,荣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作家出版社。
【内容梗概】百度百科
《秦腔》以两条线展开,一条线是秦腔戏曲,一条线是农民与土地的关系。这两条线相互纠结,在一个叫清风街的村庄里演变着近三十年的历史。清风街有白家和夏家两大户,白家早已衰败,但白家却出了一个著名的秦腔戏曲演员白雪,白雪嫁给了夏家的儿子。夏家家族两代人主宰着清风街,而两代人在坚守土地与逃离土地的变迁中充满了对抗和斗争。三十年里,清风街以白、夏两大户以及芸芸众生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中国社会大转型给农村带来的激烈冲击和变化,加上农民与土地之间的难舍情怀,土地的流失,清风镇上人们的勾心斗角,给农民带来的心灵惊恐和撕裂。
【作者简介】百度百科
贾平凹,1952年2月21日生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当代作家,全国人大代表。2017年3月22日,澳门大学向贾平凹颁授了荣誉博士学位。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 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1978年凭借《满月儿》,获得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1982年发表作品《鬼城》《二月杏》。 1992年创刊《美文》。1993年创作《废都》。2003年,先后担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文学院院长。2008年凭借《秦腔》,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2011年凭借《古炉》 ,获得施耐庵文学奖。
【读书摘抄】
作家是受苦与抨击的先知,作家职业的性质决定了他与现实社会可能要发生磨擦,却绝没企图和罪恶。
【读后感】
2018年读书计划已经完成,这是第五十本书。作家,神圣的职位。
《秦腔》这本书读起来很是琐碎,情节琐碎,发生的事情也比较“稀奇古怪”“出人意料”“让人痛心”。这本书应该放在大学时读的,现在读书,已不仅关注内容,更在乎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态度。
《秦腔》读后感800字
起初对《秦腔》感兴趣,一则仰慕贾平凹的盛名,二则由于茅盾文学奖的效应。小说的主人公"我",是众人眼里的另类。《秦腔》中"我"是个"疯子",他不同于常人,却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秦腔》以"我"(即"疯子"引生)的视角描绘了清风街的"全景图",有风俗民情、有世事沧桑、更有人生命运之起伏。书中塑造的男女老少各色小人物,无不性格鲜明,几乎每一个都可以在社会里找到原型。小人物的悲欢、他们的生活片段都显得那么真实。清风街的风云变迁,难道不是中国农村的一个缩影?
读罢《秦腔》,一声叹息。小说的结局是很悲哀的,清风街的"贤人"夏天智在满怀忧患中去世了,跟他一样捍卫者乡村传统文化的夏天义也遭遇天灾,这些德高望重的前辈的离去,带走了乡村的某种珍贵的信仰。我的叹息不仅为清风街,也为我的家乡。小时候在农村,很喜欢那些节日:元宵啊、除夕啊、冬至啊、端午啊,还有那一年一度的社戏。每逢节日,都是小孩子们最开心的时候。乡村的节日气氛,热闹隆重而又庄严神秘,远非城市可比。而固守着这种文化的,正是那些虔诚的老人们。
可是岁月不饶人,当年的小孩已经成人,时过境迁,节日气氛渐渐平淡,唯有家人相聚的亲情依旧温馨如昔。坦白的说,《秦腔》不是我喜欢的小说类型。它的语言风格,感觉过于"粗俗",说它粗话连篇并不为过。而且他看到的一些人一些事确也龌龊,粗俗的描述反而更贴近事实,这样的语言风格才吻合主人公的性格。除了语言风格过于粗俗,故事情节的铺排也有点紊乱,不够引人入胜。我想这也是跟第一人称的写法有关吧,因为引生是个疯子,他发疯时思维就不太清楚,他的讲述显得"紊乱"也就不足为怪了。
掩书而思,《秦腔》中乡干部强行收缴农业税费而引发的群众冲击政府事件,让我有些义愤填膺,恨不能跳进书中,去砸了那些暴吏的腿脚。农民自古以来是中国社会中最吃苦耐劳忍气吞声的阶层,逆来顺受,默默煎熬,只有在被逼无奈走投无路的时候才会一改柔弱性格奋起反抗。而“我”于白雪情真意切始终如一的单恋。为之感怀,源自对真挚情感的同情和祝福。爱情是人类最美的情感之一。小说末尾,白雪一改以往闪躲的表情,“微笑着看着‘我’”,多少留下了些许默默温情。
读贾平凹《秦腔》有感1000字
读贾平凹《秦腔》有感
二零一八年农历的一月中旬,这天早晨并没有课程,便有了一种要读贾老师作品的迫切愿望。反复推敲,再三斟酌之后,于是在淘宝上购买了贾老师的书,总共四本,分别是随笔集《等着一个送醴泉的人》,和三部长篇小说《废都》、《秦腔》和《浮躁》。
一直以来,我都是很喜欢先生的文章,先生是“秦人” ,文章便具有一种自然的秦人脾性:朴实幽默,通俗易懂。这便使得其文章韧劲和力道十足。先生常喜好以“方言”入书,比如《秦腔》。先生是当代文坛上不可多得的文学奇才,被誉为文学“鬼才”,因为他改变了一个字的读音,因为他而开创了一种新的散文“大散文。”
好了,言归正传。还是再聊聊《秦腔》吧。《秦腔》是贾平凹的第12部长篇小说。
内容涉及其家乡陕西省丹凤县棣花镇的故事。作品以细腻平实的语言,采用“密实的流年式的书写方式”,集中表现了改革开放年代乡村的价值观念、人际关系在传统格局中的深刻变化,字里行间倾注了对故乡的一腔深情和对社会转型期农村现状的思考。书中大部分人和事都有原型。老师的《秦腔》以两条线展开,一条线是秦腔戏曲,一条线是农民与土地的关系。这两条线相互纠结,在一个叫清风街的村庄里演变着近三十年的历史。清风街有白家和夏家两大户,白家早已衰败,但白家却出了一个著名的秦腔戏曲演员白雪,白雪嫁给了夏家的儿子。夏家家族两代人主宰着清风街,而两代人在坚守土地与逃离土地的变迁中充满了对抗和斗争。三十年里,清风街以白、夏两大户以及芸芸众生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中国社会大转型给农村带来的激烈冲击和变化,加上农民与土地之间的难舍情怀,土地的流失,清风镇上人们的勾心斗角,给农民带来的心灵惊恐和撕裂。
这部长达25万字的作品,以其丰富的现实内涵和精神世界而被授予“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茅奖评价:“它是当代小说写作的一记重音,是当下农村生活的生动写照。”这个评价显然恰如其分。
正如贾平凹所说的“文章惊恐成。”说他的这篇文章真的是一直在惊恐中完成的。翻来覆去改了三稿。这写作的一年多时间里,他一直被书稿所折腾。是啊,古语说的好:“好事多磨。”这无疑是他获得茅奖的前奏。
我花了大约一个多月的时间才看完这本书。这本书以复杂的人物关系吸引了我,作者以一个傻子“引生”的视角和口吻完成了这本书,通过描写清风街上普通人物之间的极为琐碎的小事来表现农村这片土地上的恩恩怨怨与是是非非。通过夏家五兄弟“仁义礼智”的死亡隐含了一个时代的消失。说真的,我是在看的过程中越来越喜欢这部作品了,我看过的小说很少,但都令我印象深刻。
如贾平凹在《秦腔》后记中写到的:“故乡是以父母的存在而存在的。”对啊,没有了父母的故乡又怎么能算的上是故乡呢?整本书我都是无比谨慎、战战兢兢地去读完的。这二十多万字的文字,我不敢去囫囵吞枣地去读,这样怎么能吃透作品呢?这是对不起贾老师花了一年多的光景的。一边读着,我也在一边思考,我所生存的故乡,再过几年亲人们都渐渐老去,当他们一个个离开我视野的时候,我该以哪种心态来面对呢?农村长期以来是贫穷的,因为他们生活在一个物质化的年代,来自城市化的冲击使得很多青年人不得不离开老家,踏上务工的道路。这些年来,“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问题已经蔓延开来。离开了父母的管教和约束,农村孩子的教育该何去何从?他们的未来又有什么保障?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中央提出“精准扶贫”开始,在农村这片贫瘠的土地上,人搅和着事,事又搅和着人。一切似乎都在扑扑腾腾往前赶,但回过头来,就会发现,其实很多东西它还在那儿,并没有变。
我不敢再往下写了,我很难想象将来的故乡是怎么一种状况,是完全城市化呢?还是非完全城市化呢?这以后又该怎么办呢?难道老家会和“棣花街”一样吗?若不一样,那又是何种面孔呢?
写到这儿,我不仅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秦腔》读后感200字
《秦腔》读后感
会读秦腔,完全是因为看了董卿的《朗读者》。
其中有一期采访的便是贾平凹,看他说话形象生动,不觉让人想来读读看他的作品。
目前只读了五十页,便已有些许感悟,先记下为妙。
《秦腔》描述的是一条清风街村上发生的邻里邻居之间的琐事,故事大约在90年代初,虽然书的抬头并没有标明是什么年代,但是根据所描述的经常停电,有电扇,电视机,有天线,老一辈经历过文革的细枝末节,再联系我小时候和外公一起生活的点滴,大概推断出来的。
贾平凹善于用比喻,而且很形象,让人读起来有种确实是这么回事的感觉,又善于描述细节,堂屋门口又什么,桌上挂的什么画,门前种了什么花,读完一段话,脑海也就能浮现一个场景。
《秦腔》的语言带着浓浓陕西民方言,要不是看过几集平凡的世界,还真理解不了每句话后面带个“哩”是啥意思,而我没用再陕西生活过,正好通过文学作品来了解陕西的风俗。
《秦腔》读后感600字
为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翻开《秦腔》,一股浓浓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
《秦腔》一书,主要写清风街上农民生活的变化,书中涉及一百多个人物,有总是傻乎乎地和植物讲话的引生、献身党和人民的老校长夏天智、退休回家的老干部夏天义、心地善良的白雪……围绕着“秦腔”,众多形象各异的人物一一展现在我面前。
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入侵和渗透。渐渐地,人们似乎忘记了自己的根,遗失了精神家园。印象最深的一个情节是:
丁霸槽酒楼开张,请来秦腔剧团,演员在台上“自娱自乐”,而台下的观众参差不齐的打瞌睡,但,当夏中星抱着吉他在台上唱起流行歌时,台下竟掌声如雷。那一刻,源远流长的秦腔,似乎成了用完的手纸,被人们丢弃乃至遗忘,取而代之的,是那空洞的流行歌。老干部夏天义暴跳如雷,呵斥人们已忘了本,忘了秦腔,可最终也只能徒留一声叹息。
这样的情景多么熟悉。犹记起儿时与外婆坐在戏台下,看着穿古装的演员们在台上长袖善舞,咿咿呀呀,外婆看得津津有味而我却昏昏欲睡,我实在是耐不住它那一字一句的抑扬顿挫,慢悠悠地唱腔和动作,总满足不了我急切、躁动的看戏心理。
电影《霸王别姬》中说:“戏如人生。”似乎灵魂只有经过了岁月的锻造和淬炼,才看得懂戏,才懂得那一字一词里暗藏着的绵长的情思和丰富的韵味。
某次偶过乡村的戏台。“地老天荒情凤永配痴凰,愿与夫婿共拜相交杯举案”……长平公主此时的爱与恨、痛与悲、喜与欢,交织缠绵,在这一刻如流水般蜿蜒淌出,流过我几近荒芜的心田,那一刻,我似乎听到花开的声音。这是经典粤剧《帝女花》。原来,这是我的根,它扎根于生我养我的故土,早已融入了我的生命,我又怎能轻易地丢掉它?!
王开岭说:“我们唱了一路的歌,却发现无词无曲。我们走了很远很远的路,却忘了为何出发。”在工业越来越发达、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别忘了,在繁星点点的夏夜,搬张凳子,静静坐在戏台下,去倾听,来自千百年前的先人的吟唱——那或许是我们躁动的灵魂的安眠曲!
秦腔读书笔记900字
中国的传统戏曲对于Teenagers往往是遭到排斥的,所以我时常被视为异类。由于家里有人搞戏曲,我从小就对这种传统文化心存好感,尤其是京剧和越剧,偶尔也听听黄梅戏。至于秦腔,只知道听起来挺闹心的。也许是地域文化的差别吧,一直没兴趣去了解秦腔,直到这次拜读贾平凹的文章,才抓到一点皮毛。
正如贾先生所写,“山川不同,便风俗区别;风俗区别便戏曲存异。”越剧如同浙江人,吴浓软语,流畅细腻;而秦腔的个性就如同头上扎着羊肚白毛巾,光膀子上披着大花坎肩儿,水牛腰上别着细羊皮鞭的秦川大汉一样:朴实,敦厚,却不乏粗犷,豪放。秦腔就是秦川人,而秦川人一折秦腔。可不是吗,贾先生虽是写秦腔,可将整篇文章细读下来,我不仅能用耳朵听到振聋发聩的秦腔调儿,还能用眼睛看到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坡,被太阳晒成浅棕色,泛着油光的各样脸孔,用鼻子闻到黄沙味和着泡馍味的香气。即使没听过秦腔没去过秦地也没尝过羊肉泡馍,但我却能感受到着一切。
秦腔与秦地秦人息息相关,虽说冲不出八百里秦川,但也延绵不绝好几百年,一方水土一方人情。秦腔从明代中叶发展至今,它在西北一带已不仅仅以戏曲这一种身份存在,而是完完全全融入在百姓的生活中,成了劳苦大众的生活要素之一。唱戏,听戏与吃饭睡觉同等重要,没了这戏就没了情绪的寄托,开心了或是不顺心了都无从开口,这一点,戏曲绝不亚与摇滚。我忽然想起《北京人在纽约》里头的一段----初到纽约的王启明字大工的餐馆里满怀压抑的洗着碗,突然不顾一切地吼了两句黑头唱段,这是他憋足了劲吼的,引得伙计们直叫好,当然也释放了自己压抑的心情,痛快,够爽。京剧如此,西北的秦腔相比更甚。
总之有这样的感觉----若说越剧是织女手中的绣花针,那么秦腔便是武松腰间的短哨棒。秦腔虽粗,但粗也粗的有特色,有风格,男声雄而有神,女声秀而有骨,如回响在黄河边上的威风锣鼓般有气势。
贾先生用满纸爱乡之情写这秦腔,其实何尝不是在写秦腔人,戏与人的性子简直如出一辙。我想,希望在秦川宝地闯出一番事业的人们,务必先听听秦腔,别嫌它闹心,仔细品着,里面饱含着多少最朴实淳厚的处事哲学!
《秦腔》读后感3000字
《秦腔》读后感3000字
小说《秦腔》是贾平凹的第12部长篇小说。《秦腔》初版于2005年4月,荣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内容涉及其家乡陕西省丹凤县棣花镇的故事。作品以细腻平实的语言,采用“密实的流年式的书写方式”,集中表现了改革开放年代乡村的价值观念、人际关系在传统格局中的深刻变化,字里行间倾注了对故乡的一腔深情和对社会转型期农村现状的思考。
自己最初是2011年看到这本书的,最近又一次阅读了这本书,结合最初的读书笔记,自己写下这篇文章,只是为了记录自己最真实的读书心路历程。
书中大部分人和事都有原型。贾平凹称“我要以它为故乡竖一块碑。”这本小说确实能够看到作者的影子。文中夏风总有作者贾平凹的影子,小说中的夏风是夏天智长子,省城工作,成名作家,娶妻白雪,后离婚。白贾平凹的第一任妻子韩俊芳,原是陕南丹凤县(平凹老家)剧团的青年戏曲演员,她哥哥是贾平凹初中时的同学,也是好朋友。贾平凹于《废都》创作前后与前期韩俊芳离婚(1992年11月26日),因为其夫妻关系紧张,其妻怀疑贾平凹精神出轨(一名夏女士因为出演贾的某部小说而与贾多次接触,两人彼此互相欣赏),后贾平凹与护士部郭梅结婚。《废都》中亦有一夏姓女士与庄子蝶几成情人。
夏天智,夏风的父亲,也许是山窝子里的诗书人家稀少的缘故,虽不过是个教书郎,但拿了公家的俸禄,却更加之出了一个声名在外的儿,就自觉高人一等,规矩就更加严格了。贾平凹的父亲也是一个乡村教师。
引生,暗恋白雪,亦痴亦癫亦智,具有超现实主义魔幻能力的傻子。正是这个幽灵一样的引生,使得作者的笔触得以无限延伸,实现了全知全觉。
君亭与秦安的矛盾是农村基层勾心斗角的一个缩影。夏天礼与君亭却又是新老班子之间的斗争。
引生割了自己的鸡巴这件事情在贾平凹的作品中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也许作者认为这是男人来说一切烦恼的根源所在,根去了,所有的烦恼也就烟消云散了。
在洪晃的一部作品中出现了搅屎棍这样的一个词语,当最初看到的时候觉得在这样的上层人物的书面语中竟然也出现了这样不雅的词语,很是诧异,但是后来想想这样的人在现实社会中虽然不会被大多数人所接受,或者会有所委屈,但是他们会坏事干尽,人红影绿,利益尽得,却也风光。看历史演义剧《铁齿铜牙纪晓岚》中的和珅不就如此吗。一般情况下领导的身边就会有这样的几拨人,人才,用人才可以办事,办正事;奴才,顺耳听话,可以图个省心,心情好;搅屎棍,把水搅浑了,才可以发现鱼虾海怪的真实面目。
老妇人如空袋子似的奶在《废都》中也曾经出现过。
骚情野史一直是人们热衷的话题,对于性情一直是中国正统人士既恨又爱的一件事情,爱自己享有,爱看别人出丑,但是别人吃了自己却干看没办法的时候便恨了,这是典型的阿贵精神,恨自己,咒别人,其中最经典的一句就是好白菜都让猪给拱了。
秦腔艺术的败落是不争的事实,在信仰缺失的今天很少能够有一种艺术一统天下,能够各领风骚三五年,这已经是非常不错的了。
由于免了农业税费、刚开始百姓发现自己手里的票子开始变得多了起来,但是很快又发现这票子变得不经用了,老百姓手里的钱儿子不如别人的钱孙子大,腰杆还是直不起来,还是有些内虚。同时,人们惊奇的发现昧着良心总是能够赚到大把的钱,守法经营永远是半死不活的。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是人们对这一现象的最直接的总结。卑鄙成了金钱社会的通行证,没有了这张通行证的人们寸步难行。这就是所谓的劣币驱逐良币。
一个人有几张面孔就决定了这个人为人处世的能力大小,如果你总是千篇一律的马克思主义老太太或者阶级敌人苦大仇深的面孔,恭喜你,将马上就要被淘汰出局了。
不要告诉别人是金子总会发光,当金子被深埋在地下,就是百年之后,人们一旦发现,肯定还会煜煜生辉,但是不要忘记你不是金子,一百年的埋没你就已经不是人才了,你是棺材。
秦腔的高亢激昂确是其他戏种无法比拟的,唱一曲秦腔,喊一声好,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炎黄儿女齐心共奋进,酣畅淋漓尽显中华魂。
夏天义要到七里沟去淤地了,一个养育了五个儿子,却个个不成器的农村老支书,固执的可爱又可恨的老愚公式的人物。
睡到哪里都不是睡在夜里。
秦腔的马勺脸谱其实很好玩,自己到一定年龄完全可以研究实践的。
农村的丧葬仪式极为复杂,规矩甚严,此处叙写不甚详细。
民间曾经有这样一个段子:“给了一个碗,钻一个眼,扔了一个远”,农民在那一时期生活的最是恓惶。计划生育、林特产税收政策的实施在某一时期间确实体现了统治集团的暴力特征,抬门扭锁,上房揭瓦,刮宫流产成了日常工作,甚至还产生了工作组依靠民间暴力集团、小黑房子(办学习班用)等。
这一情节在本书P462—P480做了详细的记载。
贾平凹(夏风)的婚姻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妻子韩俊芳是同村人,漂亮,虽然文化程度低点,但是知根知底,仁义善良,但最中国因为缺乏精神沟通,久了产米油盐的生活是人生出不少厌烦。且文化人多生活在自己的世界,很多是不愿更不屑于那些具体的日杂事物,写一篇好的文章真比那三伏天吃西瓜,头胎生个胖小子都让人为之振奋不已。但这份喜悦是与妻子无法分享的,她会问你这文章换来多少钱,会换来冰柜空调洗衣机吗?这一句话里刻会使你精神全无,败兴不已,痛苦不堪。所以现在的很少说话,很少说正经的话,喜怒哀乐都在自己的心中,慢慢地淤积,终有一天淤满了,便就决堤了,家毁人亡。
所以这个时候,有人便觉得不如剃了烦恼根,图个清静,去了势,再无爱也无恨。大多数人只有一念而已,真正能够挥刀自宫的少之又少。但是一念之差,投河悬梁,铸成大错的却时有发生。我们县就有一个叫简化的国文老师,学识渊博,爱书读书藏书,却不解人间世事情态,日子过得紧吧,妻子便恼他。适逢新任县长为昔日同窗好友,大人闻之,有意提携同学一把,便将他调转至调研室,这本是清水衙门中的肥差,认真经营,胜过教书很多。但偏生这老兄竟不会营生,又看不惯哪里的官僚作风,言辞不和,遇事又不知推诿。每每遇到逢场作戏,便尴尬至极,心生不快。日积月累,心思加重,此兄竟生恨世离意。一日夜里径自行至城西河畔,腾空一跃,就此烟消云散,不复繁华诗书,不复萧条生活,不复烦恼人生。只是可惜了那些书不知会受何人蹂躏。
人常说悬壶济世,但通读诗文原也为兼世苍生,货与帝王家。若此志难酬,生活坎坷,恐生世事难容。百无一用是书生之念,这时的读书人心思最重,心气最浓。
昨日,看电视中谈及名人读书时,王蒙说自己读书常常会浸淫其中,生化出许多的喜怒哀乐,不由一乐,原以为自己这种癫狂痴症就是世上少有了,谁知竟与名人相契合。只不过,他为名人我为人名,何日能径自谈说便为一家。看夏天智此时模样时,心头一颤,哀乐心头起,苦中作乐是哀,洞悉人情是乐。
参加工作之后参加婚丧喜庆次数越来越多,婚庆自然是高兴却平淡。但是丧事祭拜时,哀乐一起自己随即苏木了不少,心头顿生敬畏之情,人之于世生死常在,但值此生死相别,阴阳相隔之际,不由人不敬畏自然。虽那人与自己并不一定十分关联,以身饲虎自是做不到,但心怀善意,扶老携幼却是抬头举手之功,断不可废失。
秦腔艺人们是在悲夏天智还是在怜自己败落的光景,很难数清楚。但遭此一泄,他们或是轻松了许多。无欲则刚,烦恼本是自生的。欲望多了,烦恼就多了。没有欲望,少了希望;便少了失望,少了希望,少了痛苦。
夏天义用这样一种方式企图让后世子孙记住自己不只是成功还是悲催。但是他却是一个符号,民以食为天,无农不稳,无商不富,这部作品的意义自此便达到一种升华。夏天义也许是逐日的夸父,太阳终究是没有追上,便轰然倒地。是失败了,却沦为英雄,不是生前,而是在死后。中国有很多这样的英雄,不牺牲不成名,牺牲成名了却也是烟消云散顷刻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