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荷花淀原文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苇子?不知道。只晓得,每年芦花飘飞苇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女人们,在场里院里编着席。编成了多少席?六月里,淀水涨满,有无数的船只,运输银白雪亮的席子出口,不久,各地的城市村庄,就全有了花纹又密、又精致的席子用了。大家争着买:“好席子,白洋淀席!”
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但是大门还没关,丈夫还没回来。
很晚丈夫才回来了。这年轻人不过二十五六岁,头戴一顶大草帽,上身穿一件洁白的小褂,黑单裤卷过了膝盖,光着脚。他叫水生,小苇庄的游击组长,党的负责人。今天领着游击组到区上开会去来。女人抬头笑着问:
“今天怎么回来的这么晚?”站起来要去端饭。水生坐在台阶上说:
“吃过饭了,你不要去拿。”
女人就又坐在席子上。她望着丈夫的脸,她看出他的脸有些红胀,说话也有些气喘。她问:
“他们几个哩?”
水生说:“还在区上。爹哩?”
女人说:“睡了。”
“小华哩?”
“和他爷爷去收了半天虾篓,早就睡了。他们几个为什么还不回来?”
水生笑了一下。女人看出他笑的不像平常。
“怎么了,你?”
水生小声说:
“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
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像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水生说:
“今天县委召集我们开会。假若敌人再在同口安上据点,那和端村就成了一条线,淀里的斗争形势就变了。会上决定成立一个地区队。我第一个举手报了名的。”
女人低着头说:
“你总是很积极的。”
水生说:
“我是村里的游击组长,是干部,自然要站在头里,他们几个也报了名。他们不敢回来,怕家里的人拖尾巴。公推我代表,回来和家里人们说一说。他们全觉得你还开明一些。”
女人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她才说:
“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
水生指着父亲的小房叫她小声一些。说:
“家里,自然有别人照顾。可是咱的庄子小,这一次参军的就有七个。庄上青年人少了,也不能全靠别人,家里的事,你就多做些,爹老了,小华还不懂事。”
女人鼻子里有些酸,但她并没有哭。只说:
“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
水生想安慰她。因为要考虑准备的事情还太多,他只说了两句:
“千斤的担子你先担吧,打走了鬼子,我回来谢你。”
说罢,他就到别人家里去了,他说回来再和父亲谈。
鸡叫的时候,水生才回来。女人还是呆呆地坐在院子里等他,她说:
“你有什么话嘱咐我吧!”
“没有什么话了,我走了,你要不断进步,识字,生产。”
“嗯。”
“什么事也不要落在别人后面!”
“嗯,还有什么?”
“不要叫敌人汉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拼命。”
那最重要的一句,女人流着眼泪答应了他。
第二天,女人给他打点好一个小小的包裹,里面包了一身新单衣,一条新毛巾,一双新鞋子。那几家也是这些东西,交水生带去。一家人送他出了门。父亲一手拉着小华,对他说:
“水生,你干的是光荣事情,我不拦你,你放心走吧。大人孩子我给你照顾,什么也不要惦记。”
全庄的男女老少也送他出来,水生对大家笑一笑,上船走了。
女人们到底有些藕断丝连。过了两天,四个青年妇女集在水生家里来,大家商量:
“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
“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
水生的女人说:
“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
“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于是这几个女人偷偷坐在一只小船上,划到对面马庄去了。
到了马庄,她们不敢到街上去找,来到村头一个亲戚家里。亲戚说:你们来的不巧,昨天晚上他们还在这里,半夜里走了,谁也不知开到哪里去。你们不用惦记他们,听说水生一来就当了副排长,大家都是欢天喜地的……
几个女人羞红着脸告辞出来,摇开靠在岸边上的小船。现在已经快到晌午了,万里无云,可是因为在水上,还有些凉风。这风从南面吹过来,从稻秧上苇尖吹过来。水面没有一只船,水像无边的跳荡的水银。
几个女人有点失望,也有些伤心,各人在心里骂着自己的狠心贼。可是青年人,永远朝着愉快的事情想,女人们尤其容易忘记那些不痛快。不久,她们就又说笑起来了。
“你看说走就走了。”
“可慌(高兴的意思)哩,比什么也慌,比过新年,娶新——也没见他这么慌过!”
“拴马桩也不顶事了。”
“不行了,脱了缰了!”
“一到军队里,他一准得忘了家里的人。”
“那是真的,我们家里住过一些年轻的队伍,一天到晚仰着脖子出来唱,进去唱,我们一辈子也没那么乐过。等他们闲下来没有事了,我就傻想:该低下头了吧。你猜人家干什么?用白粉子在我家影壁上画上许多圆圈圈,一个一个蹲在院子里,托着枪瞄那个,又唱起来了!”
她们轻轻划着船,船两边的水哗,哗,哗。顺手从水里捞上一棵菱角来,菱角还很嫩很小,乳白色。顺手又丢到水里去。那棵菱角就又安安稳稳浮在水面上生长去了。
“现在你知道他们到了哪里?”
“管他哩,也许跑到天边上去了!”
她们都抬起头往远处看了看。
“唉呀!那边过来一只船。”
“唉呀!日本鬼子,你看那衣裳!”
“快摇!”
小船拼命往前摇。她们心里也许有些后悔,不该这么冒冒失失走来;也许有些怨恨那些走远了的人。但是立刻就想,什么也别想了,快摇,大船紧紧追过来了。
大船追的很紧。
幸亏是这些青年妇女,白洋淀长大的,她们摇的小船飞快。小船活像离开了水皮的一条打跳的梭鱼。她们从小跟这小船打交道,驶起来,就像织布穿梭,缝衣透针一般快。假如敌人追上了,就跳到水里去死吧!
后面大船来的飞快。那明明白白是鬼子!这几个青年妇女咬紧牙制止住心跳,摇橹的手并没有慌,水在两旁大声哗哗,哗哗,哗哗哗!
“往荷花淀里摇!那里水浅,大船过不去。”
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
她们向荷花淀里摇,最后,努力的一摇,小船窜进了荷花淀。几只野鸭扑楞楞飞起,尖声惊叫,掠着水面飞走了。就在她们的耳边响起一排枪声!
整个荷花淀全震荡起来。她们想,陷在敌人的埋伏里了,一准要死了,一齐翻身跳到水里去。渐渐听清楚枪声只是向着外面,她们才又扒着船帮露出头来。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荷花变成人了?那不是我们的水生吗?又往左右看去,不久各人就找到了各人丈夫的脸,啊!原来是他们!
但是那些隐蔽在大荷叶下面的战士们,正在聚精会神瞄着敌人射击,半眼也没有看她们。枪声清脆,三五排枪过后,他们投出了手榴弹,冲出了荷花淀。
手榴弹把敌人那只大船击沉,一切都沉下去了。水面上只剩下一团烟硝火药气味。战士们就在那里大声欢笑着,打捞战利品。他们又开始了沉到水底捞出大鱼来的拿手戏。他们争着捞出敌人的枪支、子弹带,然后是一袋子一袋子叫水浸透了的面粉和大米。水生拍打着水去追赶一个在水波上滚动的东西,是一包用精致纸盒装着的饼干。
妇女们带着浑身水,又坐到她们的小船上去了。
水生追回那个纸盒,一只手高高举起,一只手用力拍打着水,好使自己不沉下去。对着荷花淀吆喝:
“出来吧,你们!”
好像带着很大的气。
她们只好摇着船出来。忽然从她们的船底下冒出一个人来,只有水生的女人认的那是区小队的队长。这个人抹一把脸上的水问她们:
“你们干什么来呀?”
水生的女人说:
“又给他们送了一些衣裳来!”
小队长回头对水生说:
“都是你村的?”
“不是她们是谁,一群落后分子!”说完把纸盒顺手丢在女人们船上,一泅,又沉到水底下去了,到很远的地方才钻出来。
小队长开了个玩笑,他说:
“你们也没有白来,不是你们,我们的伏击不会这么彻底。可是,任务已经完成,该回去晒晒衣裳了。情况还紧的很!”战士们已经把打捞出来的战利品,全装在他们的小船上,准备转移。一人摘了一片大荷叶顶在头上,抵挡正午的太阳。几个青年妇女把掉在水里又捞出来的小包裹,丢给了他们,战士们的三只小船就奔着东南方向,箭一样飞去了。不久就消失在中午水面上的烟波里。
几个青年妇女划着她们的小船赶紧回家,一个个像落水鸡似的。一路走着,因过于刺激和兴奋,她们又说笑起来,坐在船头脸朝后的一个噘着嘴说:
“你看他们那个横样子,见了我们爱搭理不搭理的!”
“啊,好像我们给他们丢了什么人似的。”
她们自己也笑了,今天的事情不算光彩,可是:
“我们没枪,有枪就不往荷花淀里跑,在大淀里就和鬼子干起来!”
“我今天也算看见打仗了。打仗有什么出奇,只要你不着慌,谁还不会趴在那里放枪呀!”
“打沉了,我也会凫水捞东西,我管保比他们水式好,再深点我也不怕!”
“水生嫂,回去我们也成立队伍,不然以后还能出门吗!”
“刚当上兵就小看我们,过二年,更把我们看得一钱不值了,谁比谁落后多少呢!”
这一年秋季,她们学会了射击。冬天,打冰夹鱼的时候,她们一个个登在流星一样的冰船上,来回警戒。敌人围剿那百亩大苇塘的时候,她们配合子弟兵作战,出入在那芦苇似的海里。
1945年5月于延安
第2篇:荷花淀教案
一、教学设想
《荷花淀》作为孙犁先生的代表作,它以散文化的结构、诗意化的描写和隽永淡雅的画面,把战火硝烟中的夫妻之情、家国之爱、人性之美都挖掘、发挥到了极致,自从1945年在延安《解放日报》副刊上发表以来,就一直倍受读者的喜爱和推崇;《荷花淀》更是高中语文教材选用的传统篇目。作为高中语文教材选用的一篇传统课文,对于教材内容、教学重点和难点的把握,广大一线教师已经非常熟悉,于是会非常容易走上理清情节发展脉络、挖掘作品主题、体会文章的诗意美、分析人物语言和形象的旧路。但是,对于这些内容,对于现在的高中生而言,掌握起来并不十分困难。《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与鉴赏”方面的要求除“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外,特别强调了“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鉴于学生对教材内容、教学重点和难点的把握并不十分困难,可以在第一课时集中完成基本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利用第二课时对《荷花淀》的情节设置进行质疑、分析,从而落实新课标精神,强化学生“独立阅读”“对阅读材料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的能力和习惯。
二、教学目的的设定
在完成基本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发展独立阅读、对阅读材料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
教学重点:独立阅读、对阅读材料进行阐发和质疑
教学难点:培养独立阅读、对阅读材料进行阐发和质疑的能力和意识
四、教学方法的设定
讨论、分析、写作
五、内容分析及相关教学资源
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就是在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的基础上,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荷花淀》的一处情节设置疑有不妥——
作者写道,藕断丝连的妻子们去马庄探夫未果,划船归来的途中遭遇到了敌人。此时,这几位青年妇女表现出超常的坚强和镇定,她们抱着“假如敌人追上来,就跳到水里去死”的决心,“咬紧牙,制止住心跳,摇橹的手并没有慌”;危急当中,她们马上想到“往荷花淀里摇!那里水浅,大船过不去”。结果,她们“最后,努力地一摇,船窜进了荷花淀”,并且阴差阳错地助夫杀敌,配合游击队打了一场酣畅淋漓的伏击战。案:这处情节设置,当有悖情理。因为:既然连这几位青年妇女都能想到荷花淀“那里水浅,大船过不去”,那么,游击队员们在此设伏是否合适呢?除非他们早有布置,能够“诱敌进入”,否则,敌人的大船断不能来到这“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的。但是,小说中并没有这样的铺垫和照应。因此,假如没有这几位青年妇女的误打误撞,这场伏击战只能无功而返。或许,作者上述安排,是旨在突出这几位青年妇女的果敢、机智,为下文张本。但是,“助夫杀敌”这处情节的设置,却忽视了一个最起码的常识:我们的战士绝对不可能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在荷花淀里设伏——“那里水浅,大船过不去”。“文学必须取信于当时,方能传信于后世”(孙犁),但是,《荷花淀》里这处情节设置,确实违背了“信”的基本要求,但凡有一点战争常识的人,都不会接受这种安排的。
在完成基本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就《荷花淀》的这处情节设置进行质疑、指瑕,进而挖掘并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阐发、评价、大胆质疑的能力和习惯。可能学生们对这种质疑、指瑕的学习方法一开始不太适应,教师一定要做到循序渐进、细心的启发诱导。
第3篇:《荷花淀》读后感
《荷花淀》这本书的名字颇有一番意境,仿佛在我眼前的就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那毫不艳俗的美景,荷花淀里面的荷花也如《爱莲说》中所说的“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不错的,这枝枝荷花正如这本书中的篇篇散文,虽多风趣,却不落轻佻。
此书为《白洋淀纪事》的姊妹篇。书中的散文丝毫没有联系,但就这样拼拼凑凑着,竟是一幅美丽又十分真实的乡村油画,虽作在艰难的抗日战争中,却仍有一丝幸福、一丝温馨缠绕在字里行间。
虽是这样,但我最喜欢的仍是与书同名的一篇散文《荷花淀》。文章中水生的阳刚,和水生嫂的贤惠开朗在抗日战争中构成了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水生和水生嫂生活在美丽平静的村庄中,可最终还是因为为国战争而分离了,没有轰轰烈烈的誓言,也没有缠缠绵绵的不舍,平淡的如无味的白开水。但在这涓涓细流下,隐藏着多少汹波涛汹涌的情感?大概是中华民族的坚强勇敢的崇高精神罢。
然而,如果人物只顾个人对安宁的生活向往而置国家利益不顾,我们会对他们报以鄙夷;如果人物为国家利益而完全置生活不顾,我们又多多少少感到一些遗憾。作者便将着两种爱——对美好田园的爱,对安康祖国的爱——毫无矛盾的结合在一起,体现了一份真挚和谐美好的人情,也是对人性美好一面做出的诠释。
在很多人认为,“田园”是一个安逸平静的象征,如陶渊明所描述的“世外桃源”。虽然是如此,但我觉得“田园”不应该只存在安逸与平静,也存在着深沉的家国精神。如果只有安逸与平静,为何桃源人在听到渔人讲述那乱世后“皆相叹惋”的场面?
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的般安逸,也是“归来报明主,恢复旧神州”的那般热血。这,大概就是那时田园的模样罢。(廖彧歌)
第4篇:荷花淀读后感
“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这是孙犁的代表作《荷花淀》中开头的景物描写。读过这篇小说许多年,这段文字已深深地刻在脑海里。每次读来,对祖国河山的深深爱恋犹如一股暖流涌上心头,更加体会到在残酷的战争年代里根据地人民对祖国、对革命炽热的情感和坚定的斗志。
看过无数反映战争年代革命志士和根据地人民浴血奋战的文学作品,最喜欢的还是这篇《荷花淀》。这篇小说只有短短的五千多字,却被读者赞为“真实得让人魂牵,细腻得让人陶醉,美丽得让人心碎,感动得让人落泪”。小说中的故事虽然发生在硝烟弥漫的抗日战争年代,但是整部作品中并没有描述战争残酷的情节,没有断壁残垣、生灵涂炭的场景,也没有铁马金戈的惨烈厮杀。作者着意描写荷花淀秀美明丽、祥和静谧的自然之美,铺写根据地人民的坚韧执着、生生不息的斗争,以妇女们的从容谈笑显示出风云的变幻。因此在作品中我们虽然也看到烽火燃遍了白洋淀,房子被敌人烧了,但还有不息的炊烟;芦苇枯萎了,但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还坚强挺立着;淀子被日寇包围了,但人们并未停下打渔的脚步;明月依然照耀着人们前行的道路。作者孙犁恰恰就是以这样抒情的笔调、乐观的画面、充满诗情画意的描写激发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保家卫国的决心。这么美丽的家乡遭到日寇铁蹄的践踏,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奋起反抗去保卫生我养我的热土呢!
在原来工作的学校时,我教语文课,里面就有这篇《荷花淀》,教学进度也很巧,每当讲授这篇小说时都在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的前后几天。我的心情十分沉重,每次都眼含热泪,声音颤抖。我要求学生屏息静气,抛除杂念,细心体会小说中的几段景物描写和对话描写,充分感受白洋淀地区宁静的自然风光和人民乐观的生活态度,激发内心的共鸣。
我尤其喜欢小说中那群淳朴的农村妇女形象。孙犁通过对她们的语言和动作描写,展现了这群青年妇女在战争的教育下,从普通的妻子、儿媳、母亲,一步步成长为坚定的革命战士的轨迹,读来令人感同身受、泪花点点。小说中的水生嫂既是冀中平原地区的妇女代表,也是全国所有根据地人民的一个缩影。透过水生嫂,我看到了红嫂明德英,看到了沂蒙六姐妹,看到了千千万万“妻子送郎上战场,母亲送儿打东洋”的身影,感受到了“最后一粒米做军粮,最后一尺布做军衣”的火热情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历尽苦难而生生不息,是因为她的人民有万众一心的家国情怀,有昂扬向上的战斗精神,有百折不挠的坚韧品格。这就是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屹立不倒的精神支柱!
2020年春节,本该是阖家团圆、祥和喜庆的日子,然而一场突如起来的新型冠状肺炎疫情袭击了大江南北。为了阻断疫情迅速扩展的态势,为了保护全国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英雄的武汉人民识大体、顾大局,又一次展现了坚忍不拔、顽强不屈的精神,度过了长达76天的封城生活。在这场战役中,有牺牲,有逝去,有泪水,但是我们更多看到的是全国人民在灾难面前所表现出的无惧风雨、不怕牺牲、守望相助、并肩战斗的革命乐观主义情怀。
忘不了驰援湖北的白衣天使剪掉心爱的长发,剃成板寸或光头,我看到她们的脸上带着必胜的微笑;忘不了可爱的女护士在防护服的后面写上偶像的名字,笑称等疫情结束,希望国家给分配一个男朋友,我听到她的心中流淌着欢快的歌声;忘不了诸多的群众经过民警身边时,放下各种物资转身就跑,令我想到了军爱民民拥军的燃情岁月……
即使是在因疫情失去亲人的武汉人民脸上,你看到的还是坚强、坚信,他们和你我一样,都深信“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白衣战士驰援武汉的航班上,国航机长的一句“待到春暖花开时,万米蓝天共览大好河山”,让我们期盼胜利之日。“长路漫漫,总有繁花,一起静待武汉樱花盛开之际”,这个美丽的约定让我们坚信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科学施策下,这场战役必将取得最后胜利。还记得27岁医生与87岁患者的日落照吗?温暖了多少颗心灵,湿润了多少双眼睛。在这位医生所在的医疗队撤离武汉前,已经康复的老先生拉了一首小提琴曲与诸君道别。落日余晖暖意尚在,如今奏曲更添温暖。一句句话语,一幕幕场景,就像绵延而生顽强不屈的荷花、荷叶,从当年的白洋淀铺展到武汉,乃至生长在祖国的每一个角落。
在今天这场战疫中,我们的白衣战士、军人民警、国门卫士、社区工作者,还有许许多多的无名英雄,犹如那迎着阳光舒展开、一望无际、铜墙铁壁般的荷叶和高高挺出来的粉色荷花箭,他们站在疫情防控的最前端,用责任诠释使命,用大爱萌生希望,用生命守护生命,为人民群众竖起一道坚实的安全屏障。
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岿然屹立,是因为她的人民纯朴善良、坚韧执着,是因为她的儿女瓣瓣同心、共克时艰,是因为我们热爱生活、热爱家乡。“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有了这份对土地的热爱,我们就有斗争的勇气和力量,我们就有胜利的信心和决心。
一篇《荷花淀》,一缕荷清香,一支战歌永流传。我们的国家正像经历了风霜雨雪的荷花,绽放出更加高洁优雅的姿容。(王毅)
第5篇:荷花淀赏析
一、充分体现孙犁艺术特色的《荷花淀》
孙犁同志是一位在小说创作上有自己的艺术风格的作家。《荷花淀》是他的短篇代表作,描写抗日战争时期发生在白洋淀地区的一个令人喜悦的故事。七个农村青年参军,因为走得匆促,除了水生以外,都来不及同家里人告别。他们的妻子很惦念,想去看看。但是没有找到。在回家的路上,她们的小船,碰上日本侵略军的运输船,敌人追赶着她们。幸亏她们丈夫的队伍埋伏在这里,给了敌人一个迎头痛击。这些妇女也在无意中遇到了丈夫,并立下了引诱敌人进入包围圈的功劳。
这个短篇充分体现了孙犁创作的鲜明特色,这里想谈三点。
首先是作者善于用精练的笔墨,写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特别是对于妇女,刻画得尤其深刻、细致。
请看作品的第一部分,即水生在区上报了名,回到家里同妻子见面的一段描写:
女人抬头笑着问:“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晚?”站起来要去端饭。
水生坐在台阶上说:“吃过饭了,你不要去拿。”
女人就又坐在席子上。她望着丈夫的脸,她看出他的脸有些红涨,说话也有些气喘。她问:“他们几个呢?”
当时斗争形势很紧张,丈夫这么晚才回来,脸色神情也异常,女人立刻觉察到了,担心出了什么事。她看到只有自己的丈夫回来,其他六个人都没有回来,所以第一句话就问:“他们几个呢?”
水生没有直接把参军的事说出来,而是简单地回答:“还在区上。”留下缓冲的余地,然后就问他的父亲和儿子小华。当他知道父亲已经睡下了,才放了心,准备先给妻子做工作,然后再去做父亲的工作。
女人很机警,对于丈夫的回答还不满意,又紧追着问:“他们几个为什么还不回来?”
水生笑了一下。女人看出他笑得不像平常。
“怎么了,你?”
这些地方都写出女人细腻的感情活动。水生一露面,她就觉察到有异常的情况发生。她问丈夫,回答又不得要领,有点吞吞吐吐,这就更加引起女人的疑心,她就继续追问,非弄个水落石出不可。
当水生回答:“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作品描写“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
这里没有直接描写人物的心里活动,实际上却是含蓄地描写了。既写出女人非常关心丈夫,全神贯注听丈夫讲话,才不留心手里的苇眉子;又写出丈夫参军的消息,在女人内心所引起的震动。但女人是识大体的,她克制住自己对丈夫依恋的感情,不让这种感情过分流露出来,所以毫不声张,作品写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这样细腻的感情活动,就通过一个简单的细节,形象地表现出来了。这是刚听到丈夫参军的消息时的直接反应。
当丈夫比较详细地说明当时的形势,县委决定成立地区队,“我第一个举手报了名”时,作品描写:“女人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
简单的一句话,包含着丰富、细致的感情活动,是值得我们仔细捉摸、深入体会的。“你总是……”这种口气,本来是表示不满的。用不满的口气说话,是为了表现女人对丈夫依恋的感情。“总是……”什么呢?“总是很积极的”。“很积极的”,这是对丈夫的称赞。所以这句话是用一种不满的口气表达了女人满意的心情,写出女人的复杂的思想感情的活动。尽管这个普通劳动妇女对丈夫的参军,还有点恋恋不舍,但她是识大体的,她没有因为留恋夫妇生活,而拉丈夫的后腿,相反,她称赞丈夫的积极,满意丈夫的行动。实际上,当丈夫比较详细地说明斗争的形势,和自己参军的经过时,女人正式回答的第一句,就是支持丈夫的行动。这种支持不是讲什么大道理,而是通过这样一句简单的日常生活的语言来表现。这是非常简练的一句话,但它所包含的感情却是很细腻、很丰富的。
水生他们参军走了。作品接着描写:“女人们到底有些藕断丝连。过了两天,四个青年妇女聚在水生家里”,商量着去探望自己的丈夫。“藕断丝连”,是个普通的成语,但用在这里,却非常贴切,它富有地方色彩,富有荷花淀的风味,而且十分准确地表现这些女人对丈夫的怀念。她们凑在一起,就念叨着丈夫,想去看丈夫。但是,她们是在革命根据地的环境中生活,在党的教育下成长的,都积极、上进,自尊心也很强。何况男人刚走两天,她们要明白说出,又感到难为情。因此,就想法给自己找到了借口。有的说:“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有的说:“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虽然都是借口,大家心里也明白,就是心照不宣。这样简单的几句话,就把她们的藕断丝连,写得活灵活现,充分表现这些青年妇女此时此境的复杂而细致的感情。她们的矜持和害羞,终于敌不过对丈夫的怀念,于是“偷偷坐在一只小船上,划到对面马庄去了”。
用散文诗的语言来写小说,是孙犁创作的又一个特点。这就使他的小说带有浓郁的抒情味道。这里可举出他写劳动、写战斗的例子来分析。
小说的开头,描写水生女人编席子。作者把这个劳动场面,完全诗化了。请看小说的头一个自然段: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湿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开头前三句,作者就点出了劳动的时间、空间和对象。像诗的语言一样,简练、动听、优美。它不仅写了环境,还反衬出环境的主人的勤快、利落。这里是个劳动场所,但收拾得很干净,而且一切准备工作,都在白天做好了:现在的苇眉子湿润润的,正好编席。接下来就写女人的劳动。女人劳动得怎样呢?作者没有直接说出来,他只是写劳动的画面。简单两句话,就把女人编席子的情景完全形象化了:那样柔滑修长的苇眉子,就在她手指上缠绞着,在她怀里跳跃着。缠绞着,跳跃着,这两个动词用得多么好,他不仅把劳动的场面写活了,而且把女人的好手艺,女人的勤快,都有力地描绘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