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读后感大全>《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共7篇)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共7篇)

所属分类:读后感大全 发布时间:2025-05-02 06:52:14

第1篇:《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今天我又读了一篇文章,名字叫《差不多先生》。文章讲述了一位被称作“差不多先生”的人,他名字的由来是因为他觉得“差不多”就可以了。文章用了五件事体现了他的性格:第一件事情是妈妈让他买红糖,但他买回的是白糖;第二件事是去学堂先生问他问题,他把“山西”读成“陕西”;第三件事是他去店铺做伙计,他经常把“十”字写成“千”字;第四件事是他有一件要紧的事,要搭火车,可他晚到了两分钟,火车开走了。

我认为差不多先生这个习惯会让他存活不了,因为现在如果一个差不多就会变成差很多,比如:他把“10”后面多加了一个零变成“100”那样就不是差不多,而是差很多了!如果他觉得沐浴露和洗发水差不多,洗完头,他不就成光头了吗?在医院,如果医生开药把一个叫“0105A”的药写成了“A105A”的药,那样不就会吃死人了吗?

我对这篇文章有一个看法:如果差不多先生,用准确的标准要求任何事情。这样差不多先生就不会被妈妈骂了,不会被老师批评,不会赶不上火车,不会死去。现实生活中,要是所有人都像差不多先生这样,那医生觉得药都是药,给病人随便吃药;人们觉得死和活都一样,死人越来越多,基本没活人了。这样世界上没有人和有人就差太多了!

我读完这篇文章,知道了:差不多会变成差很多,差不多有时会变成一个“应该”的意思,用在合适的地方是可以的。可觉得两个不同性质的东西差不多是不行的,以后我要改掉我的口头禅——“差不多”。做任何事都要认真完成,不能总觉得差不多就行了。(邵涵芮)

第2篇:读《差不多先生传》有感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读了胡适先生所著的《差不多先生传》一文,文章幽默讽刺,令人捧腹,印象深刻。

《差不多先生传》是胡适先生创作的一篇传记题材寓言,文章以浅显生动的语言、因事见理的方式,讽刺了当时中国社会那些处事不认真的人。从处事不认真到处世不认真,许许多多的人就在“差不多”的圈套里度过一生。

胡适大师笔下的“差不多先生”可谓栩栩如生:他的相貌和我们长的差不多,经常说着差不多的话语,做着差不多的事情,他把“差不多”作为自己一生的座右铭,一以贯之,名噪一时。

读完会心一笑之后,合书而思,我的心中却久久难以平静。生活中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差不多”故事纷至沓来……

我们时常做着差不多的事情而不以为意,殊不知,自己的人生已经被钉入到了差不多的魔咒中,差不多着就已经差了很多;而在企业管理中,如果任由“差不多先生”滋生,则可能动摇企业的根本。

鸿海董事长郭台铭曾说:“魔鬼总是躲在细节里”,作风精益求精的管理者会在问题解决的工作环节,一步一步进行拆解,寻找最为精确的答案;而差不先生却在问题症结刚有一些眉头的时候,就匆匆将工作结案,为公司的日常经营埋下了不定时诈弹,一复一日,年复一年,侵蚀着精益求精的管理者所创下的经营成果。

改掉“差不多”陋习,努力成为企业的一道“差不多”的事项防护墙,是每位职业经理人应尽的义务。要成为企业的一道“差不多”事项“防护墙”就要从自身和身边的每一滴小事做起,时刻以“精益求精”原则,以“严于律己”的工作态度,多思、多想、多看、多作,不放过任何因“差不多”可能造成的工作疏漏,将“差不多”造成的隐患遏制在萌芽的状态中。

我们要知道,也许你现在自我感觉差不多还能过的去,但是也许:“差不多”着,你的生活就在差很多的质量上度过了;“差不多”着,你就再也追不上别人的脚步了……

是时候和“差不多先生”说再见了。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古往今来必成于实。时光如白驹过隙,趁还来得及,让我们告别敷衍了事的态度,和自己较真起来吧,和精益求精的世界握手言和!(任娜娜)

第3篇: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1000字

我想,人的一生中,总有那么一篇文章或一本书让你记忆深刻的。这两天董事长三番五次强调“差不多先生”的故事,坦率地说,一开始也只是当一篇普通的文章阅读,并没有深入的研究文章的意义和内涵。今天董事长又把那篇文章拿出来说事,而且在高管会上特意提出来,感觉有必要再次详细阅读。再次深入地读,感觉意境已非当时的粗读。

《差不多先生传》是胡适先生在1919年,发表在《新生活杂志第二期》的一篇文章,文章语言朴实无华,讲述的几件事情也普通之至,例如买糖、念书、记账、搭车、治病等,这些非常生活化的事情,人人经历,人人都明白,容易与读者产生共鸣。然而,我并不只是佩服胡适先生在那个年代能写出这样通俗易懂的白话文,而是他用一篇文章让我理解到正是我们在平常工作中处事马虎草率、不肯认真负责的“差不多”处世态度,造成了现实工作中结果和初衷的谬之千里。

今天,《差不多先生传》已发表近100年,而胡适先生看到的民族弱点却无根本性改变,前两年发生的日本“马桶盖”、德国“锅和刀”的抢购事实,时时不断刺痛着我们这些理应承担责任者的心窝。难道中华民族真的就是劣等民族吗?

做事认真既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价值观的体现。一段时期内,一个民族的多数人都认同的价值观,实际上就是当下的民族文化。在中国,那么多人认同或者自觉地与“差不多”交朋友,这就形成了我们在各行各业中国独有的“差不多”文化,而“差不多”文化正是创造高质量高品质高效率的天敌。

个人认为,《差不多先生传》这样的文章就应该收入到小学生课本中,从小批判这种价值观,对逐步改善民族文化有着重要意义。遗憾的是,我读《差不多先生传》已是成年参加工作之后,或许是因为自身自律性比较严格的原因,并没有过多的切身体会。

《对弈江山》这部鸿篇巨著,是作者花费二十三年匠心编著,里面拥有许多详实的珍贵历史资料,而且大多属于首次披露。试想,如果没有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仅仅凭着“差不多”就行了的马虎敷衍将就苟且的大概思维,如何能持之以恒的坚持几十年来完成一件事?

有时候,我们不知道自己的弱点在哪里,就像唐吉可德那样终究一事无成。好在胡适先生早在100年前就告诉了我们,“差不多”是我们追求高质量高品质高效率过程中最大的拦路虎,我们就要和他反其道而行之,认真做人,踏实做事。我坚信,只要我们不管是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都能认真做事,那我们也肯定能把《对弈江山》这部百集电视连续剧拍成一部留史之作。

让我们每个人认真起来,从告别”差不多先生“开始。

第4篇:胡适《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

读完胡适《差不多先生传》,有一个想法,即所谓差不多,其实就是一世糊涂。

文中说:“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帐,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我看这话应该反过来解读,即一生马虎,一生糊涂,一生只配做缩头乌龟,这哪里是有德?分明就是无德无能。

所有生命,小到小草,大到人类,没有一个不懂得珍惜自命,有命才有一切,没命就等于死寂与荒芜,与沙漠无异。

在这个充满竞争的时代,不肯认真就等于一事无成,不肯算帐就等于不知珍惜,不肯计较就等于处处吃亏。这样的人生一是不配活在这世上,二是也不可能安然地活在这世上,其所谓的“德行”不过是“泥菩萨过河自命难保”罢了。

以上是问题的一方面,但成年人看问题,应当学习多方面和多维度,这样才能把问题看得更加全面和深刻。

古人云,过犹不及,即凡事不能走极端,剑走偏峰,反而会伤害自已。所以说做人做事也不必太认真、太精明、太计较。

人一生所面临的问题有千千万万,除非你是神仙,否则就不可能一下子把所有的问题都完美地解决掉,理智的人做事必定会区分个轻重缓急,而绝不会丢了西瓜去捡芝麻。

首先,我们不能事事认真。大事上认真一点,小事上不妨糊涂一点;力所能及的事要认真一点,因为认真了就很快会有好结果,而完全超出个人能力的事则可以糊涂一点。

其次,我们也不能处处精明。因为过于精明的人往往都是小聪明。他们不懂得精明其实也是一种人生成本,你将会为此付出太多的时间和精力,而换来的却可能只是鸡毛蒜皮。真正的精明应当从人生的全盘考虑,抓大放小,或以小博大。

最后,做人不可以太计较。过于计较是一种典型的小家子气,一方面折腾了自已,另一方面也折腾了对方,其结果往往都是得不偿失。做人要明白,你若与人计较,他人也必将与你计较,计较来计较去,除了伤脑筋、伤和气外,最后对彼此没有任何好处。

人生真正昂贵的是时间成本、健康成本和劳动成本,当你经历过了无数的拚命折腾之后当明白,得不偿失时,最明智的选择其实就是放手。(吉鸿)

第5篇:差不多先生传原文

你知道中国最有名的人是谁?

提起此人,人人皆晓,处处闻名。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你一定见过他,一定听过别人谈起他。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挂在大家的口头,因为他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

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和我都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的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的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

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他小的时候,他妈叫他去买红糖,他买了白糖回来。他妈骂他,他摇摇头说:“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

他在学堂的时候,先生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

他说是陕西。先生说,“错了。是山西,不是陕西。”他说:“陕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吗?”

后来他在一个钱铺里做伙计;他也会写,也会算,只是总不会精细。十字常常写成千字,千字常常写成十字。掌柜的生气了,常常骂他。他只是笑嘻嘻地赔小心道:“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吗?”

有一天,他为了一件要紧的事,要搭火车到上海去。他从从容容地走到火车站,迟了两分钟,火车已开走了。他白瞪着眼,望着远远的火车上的煤烟,摇摇头道:“只好明天再走了,今天走同明天走,也还差不多。可是火车公司未免太认真了。八点三十分开,同八点三十二分开,不是差不多吗?”

他一面说,一面慢慢地走回家,心里总不明白为什么火车不肯等他两分钟。

有一天,他忽然得了急病,赶快叫家人去请东街的汪医生。那家人急急忙忙地跑去,一时寻不着东街的汪大夫,却把西街牛医王大夫请来了。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知道寻错了人;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里焦急,等不得了,心里想道:“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让他试试看罢。”

于是这位牛医王大夫走近床前,用医牛的法子给差不多先生治病。不上一点钟,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

差不多先生差不多要死的时候,一口气断断续续地说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何……必……太……太认真呢?“他说完了这句话,方才绝气了。

他死后,大家都很称赞差不多先生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帐,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于是大家给他取个死后的法号,叫他做圆通大师。

他的名誉越传越远,越久越大。无数无数的人都学他的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然而中国从此就成为一个懒人国了。

第6篇: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

《差不多先生传》是我国著名学者胡适先生的一篇传记题材寓言,文章讽刺了当时中国社会那些处事、处世不认真的人。《差不多先生传》中说道: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我都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得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得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很不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他经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由此我想到,在我们的企业也一定会有为数不少的差不多先生。工作当中含糊不清、得过且过,这种事情发生在不同的工作岗位,带来的附加影响各不相同。如果发生在行政、后勤等部门,例如:办公室打扫的不干净、资料整理的不够规范、库房乱七八糟,他会影响别人对你的评价、定位,会限制你职业生涯的进一步发展。要是发生在安全生产第一线,试想,如果作业车辆维修以后轮胎的螺丝没有拧紧、车间机电设备的连接部件焊接质量参差不齐,后果难以想象,带来的影响或许更加直接、更加难以承受。所以,这么多年来,公司才会狠抓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个人认为,任何一家企业,无论你的制度如何健全、管理多么完善,决定安全的关键因素一定是以人为本,只有把所有的差不多先生锻造成标准化尖兵,企业的安全发展才能实现长治久安。(李毅)

第7篇: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600字

偶读胡适先生的《差不多先生传》,感觉很是好笑。心想怎么会有如此毫无准则、随随便便的人呢?简直是不学无术、愚昧荒唐!看他最后随便到将自己的小命也稀里糊涂地送掉了,却又笑不出来。

掩卷沉思,“差不多”先生好似一面镜子,镜子里也有你我的影子。小时候老师布置作业,马马虎虎完成,差不多就好了;成年工作了,领导交待的任务,做完后感觉差不多就了事了……

差不多思想这种“毒瘤”,以一种潜在的形式捣乱社会,比如某建筑队施工的桥梁为什么塌了?因为采购员中了“差不多先生”思想之毒,认为此钢筋与彼钢筋差不多,此水泥与彼水泥差不多;再如全国的矿难为什么频繁发生?因为采矿设备、条件与国家规定的差不多;假冒伪劣产品为什么屡打不尽,充斥市场?因为那些个假冒的牛奶饮品、食品日化什么的与正牌差不多,其实充其量是包装差不多,而实质……如此种种,贻害无穷。

古英格兰有一首著名的民谣:

“少了一个铁钉,丢了一只马掌,

少了一只马掌,丢了一匹战马,

少了一匹战马,败了一场战役,

败了一场战役,失了一个国家。”

这是发生在英国查理三世的一场战役。

细节决定成败,这是不争的事实。无论你从事什么行业,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尽心尽力做好。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纺织行业,从棉花到成品纱的生产过程工序多,人员多,从前纺、后纺到筒子,经过一道道工序精心制作出来的成品纱,若其中有人怀有“差不多”思想,便可能留下隐患,严重的导致客户退单索赔,会给公司带来较大的损失。因此,我们每一个人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到生产工作中,杜绝“差不多”思想的滋生,认真反思自己的不足,不断改进,尽善尽美地完成各项工作。

推荐信息

  • 《西游记》500字读后感赏析【10篇大全】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2/10/31 18:29:33

    悟空大闹天宫,天朝无仙能敌。被压五台山五百年后,竟然“功力大退”,西天取经一路上遇到的妖魔鬼怪几乎没有一个能打过的,不得不“求爷爷告奶奶”,各路大人物登场才能摆平。是悟空的功力真的退化了吗?我认为不是悟空功力退化,而是悟空“思想进步”了。五台山下500年,悟空整天除了吃睡,剩下的只能是胡思乱想了。他

  • 《活着》读后感大全赏析(20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2/11/1 7:16:04

    《活着》这本书是我从初中开始就很喜欢的一本书,那时的我曾经梦想过做一名作家。作者说“一位真正的作家永远只为内心写作,只有内心才会真实地告诉他,他的自私、他的高尚是多么突出。内心让他真实地了解自己,一旦了解了自己也就了解了世界。很多年前我就明白了这个原则,可是要捍卫这个原则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和长时期的

  • 《无声告白》读后感(共17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2/11/1 7:53:34

    你现在过的是你想要的生活吗?在你压力最大的时候你想过放弃吗?你的父母曾逼迫你做过什么不想做的事情吗?读完这本《无声告白》,心里久久无法平静,我在想,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莉迪亚有没有挣扎放弃过?应该是没有的,这样压抑的生活,她早就恐惧厌烦,不会再想重来了吧。莉迪亚失踪了,那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星期二,两天

  • 《红玫瑰与白玫瑰》读后感大全(精选20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2/11/1 8:31:04

    匆匆忙忙地看完了《红玫瑰与白玫瑰》,一开始却是没多大感觉的,但慢慢回忆着文章的内容,莫名地却想笑。其实在这之前并没有接触过张爱玲的书,但她笔下的男主角振保却让我感到熟悉,他在各类爱情小说中出现了太多次。这一类人的结局跟振保的倒是不一样的,张爱玲还是笔下留情了。红玫瑰与白玫瑰,男人一生之中都会拥有至少

  • 关于《全力以赴的人》的读后感大全(精选3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2/11/1 9:04:34

    我很庆幸自己能看到《全力以赴》这本书,因为看完后,我觉得我身边的很多朋友都有救了。这样说可能有点过分,但是在我看来这本书真的很有用,也很及时。从去年到现在,我已经听说了好几起自杀事件,有的就是身边的朋友。还听说了好几个人过劳死,说是连续工作几天后就突然趴在桌子上,送到医院就已经没救了。还有的朋友,压

  • 《轮椅上的霍金》读后感大全(精选20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2/11/1 9:41:04

    这个星期,我们学习了《轮椅上的霍金》这篇课文,课文主要讲述了人称“宇宙”的史蒂芬·霍金的故事。命运对霍金十分残酷。在他读研究生时,不幸患上了卢伽雷氏症,不久就瘫痪了。过了几年,霍金因患肺炎做了穿气管手术,又被彻底剥夺了说话的功能。就这样,霍金被禁锢在轮椅上整整40年,疾病已使他的身体完全变形:头只能

  • 《列那狐的故事》读后感(共28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2/11/1 10:16:34

    《列那狐的故事》是妈妈在寒假时给我买的一本书,这本书的每个故事都引人入胜,叙述了形形色色的动物之争,而且具有深刻的讽刺意味。这本书把各种动物的性格刻画得十分逼真,极其富有个性。贪婪凶悍的雄狼叶森格仑、自视公正的狮王诺伯勒、聪明伶俐的白颊鸟梅赏枝、机灵精明的雄猫梯培、胆小怕事的兔子兰姆、愚蠢自大的狗熊

  • 关于老人与海鸥读后感的范文大全(精选20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2/11/1 10:57:04

    每个人都有亲人,我们和亲人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可是,你们听说过有人和动物成为了亲人吗?你也许会奇怪地说:“当然没听说过了,人怎么会和动物成为亲人呢?”但是,我敢肯定地说:“当然听说过。”因为,今天,我们在语文课上学习了一篇课文——《老人与海鸥》,它主要讲述的就是一位老人和海鸥之间浓浓的亲情。一位生活

  • 《儿童立场》读后感(共8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2/11/1 11:37:34

    最近,读了成尚荣先生的《儿童立场》,令我感触颇深。透过字里行间,我感受到成老先生是一位非常爱孩子的老师,感受到陶行知先生的话又在耳畔响起:“你若变成小孩子,便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立刻成为朋友,学校立刻成为乐园……谁也不觉得你是先生,你便成了真正的先生。”同时,成老先生也有一句经典语录:“对待孩子就

  • 《小桔灯》读后感(共4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2/11/1 12:10:04

    在读《小桔灯》之前,对冰心的作品理解还在《寄小读者》这样的儿童文学,在《寄小读者》中我们可以感觉到她的内心深处是富有童心,热爱自然,充满母爱的一个人。但是《小桔灯》却让我认识到了不一样的冰心,和了解她的内心深处。《小桔灯》创作时间在1945年,这个时期的中国无疑是黑暗的,动荡的。这篇短文中所提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