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读书笔记800字
每次都想提笔来描写母爱,但是却不知如何下笔。《我与地坛》这篇文章告诉了我:“母爱是无法描写,只能用心去感受。”《我与地坛》这篇文章是作者在他人生最失落时,彷徨时所做的,他那时腿残废了,而地坛则是作者逃避现实的风港,而他那时却忽略一直为他沉默的母亲的感受。我觉得全文的情感线索是围绕母亲对“我”深沉的爱。是把地坛、母亲与“我”三者联系起来,作者的母亲是位平凡的母亲,但平凡中又显示着她的伟大。她的平凡在于她与所有的母亲一样都那么疼爱自己的子女,但是她选择的爱的方式不同,当自己子女因受到重大的打击,以致心灰意冷时,常常会选择一个宁静而荒芜的地方逃避现实,来抚慰自己心灵上的伤口,而大多数母亲会说你不要想不开,别忘了你还有母亲,别丢下我。
而作者的母亲却没有像其他母亲一样劝解自己的儿子,而是由着自己的儿子做任何决定,难道她不爱自己儿子。不,她爱。当她为儿子帮忙准备的时候,她多想问儿子你去那干什么,能不能让我陪你一起去,但是她没有,她从未求要过,她知道儿子做任何决定都会经过一番考虑,也得给儿子独处的时间,不想增重他的压力。但是,她也会去地坛寻找儿子的身影。但是在她找到之后,却又悄悄的走了。在她母亲逝世了之后,作者才反省,最终醒悟了到底自己追寻着怎样的幸福之路。地坛很大,从而可想而知,有过儿子的车辙地方,必定有母亲的足迹。当你真正悟懂一切的时候,往往会等到一切来不及补救的时候。有人会说:“作者的母亲伟大的超过了许多的母亲”。但是我认为不是这样的,我们了解我们的母亲吗?去问过她想要的是什么吗?有多少个人携过母亲的手上街,为母亲唱歌,记住母亲的生日,给她一个惊喜,我相信大多数人会因为难为情,羞涩而不敢。这么简单的事,我们都做不到,听不到母亲的真心话,连自己母亲都不理解的人是没有资格去评论自己的母亲。母爱没有大小之分,只是爱的方式不一样罢了。趁我们还年轻,母亲还身体硬朗,让母亲的人生路程里,并不是她一个人的足迹,而是有我与她共同走过的脚印。
《我与地坛》读书笔记及感悟2000字
《我与地坛》读书笔记及感悟2000字
读罢《我与地坛》,掩卷深思,常为那个不屈从于病魔的身影唏嘘叹惋。“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而这其间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这是《我与地坛》中我最喜欢的一句,同时也是整本书思想的最高峰。今天,我们就从这里说开去。
其人:
史铁生,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1969年至延安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2010年12月31日凌晨3时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享年59岁。
引言中这短短的几行字,浓缩了史先生一生所经历的难以想象的病痛。而恰恰就是在这种恶劣悲惨的境遇中,史先生却写出了许多文字优美,含义隽永的文章,并屡获奖项。当记者采访他的时候,他却笑称自己的主业是看病吃药,副业才是偶尔写写东西,“我这四十八年的生活有一半的时间在生病,没什么我没得过的。”,“生病的经验,就是一步步得到满足。”这是何等的坚忍卓绝的魄力和乐观积极的心态!恐怕一般人经历如斯病痛,早已失去了生存下去的勇气,而史先生却能泰然处之,安之若素,这不禁让人在叹服之余又不免困惑。追根溯源,去探求这种勇气的来源,就要不得不提到先生之著作《我与地坛》。
其文:
《我与地坛》是一本短小精简的散文集,但论其内涵则是厚重无比,读来回味无穷。从内容上分可粗划为两部分:一至四篇主要写了作者与地坛公园的“缘起”和在地坛的“所见”,以讲故事的方式呈现世间百态,人情冷暖。后三篇则重于说理,探寻人生的哲理。看似散乱无章,有的语句更有矫情之嫌,但构在一起却诠释了生命的意义。其构思精巧,令人叹为观止。
思想的成熟历程——《我与地坛》读书笔记及感悟
曾看到这样的评论“史铁生母亲死后,地坛成为了他的人生寄托,《我与地坛》就是他写给自己第二个母亲的书”。我们把整本书的内容归结为三个名词“生死”“命运”“人”,它们串联成了这部散文集的主线。而这三个词,是史先生在不同的阶段所思考的不同问题,也见证了一位伟人的成长。这样来看,《我与地坛》更像是史先生人生的缩影,代表着他思想的从稚嫩到成熟的历程。
生死:
这是一二三篇的核心词。想象一下这样一个情景:一位意气风发,风华正茂,充满活力的青年,却因偶然的不幸而终生残疾,整日与轮椅做伴,失去了让自己轰轰烈烈走一遭的机会,被扼杀了生命的精彩。如此的心理落差是任何一个人都决计承受不了的。此刻史先生心中充斥的,是极度的不甘,失落和痛苦。而他所思考的,正是那个曾经困扰哈姆雷特的问题——生存还是死亡,到底是继续这样苟且的,毫无目的的为了活而活着,还是干脆一死了之。先生甚至说“在有些时候,我想就这么走掉”。此刻的史先生处在一个压抑的极点,爆发的边缘,随时有可能不理智的求死。这三篇看似描写的是一些稀松平常的小事,但其中压抑的情绪展露无遗。
命运:
经过了一段时间在地坛公园里放逐身心,受到周围一景一物的陶冶,感受到身边人性的关怀,那种随时可能爆发的戾气悄然消散,史先生的思想也更为深邃。四五两篇写了一个不得志的长跑运动员和一个失智的小女孩的故事,史先生以超乎寻常的冷静和一种冷眼旁观的姿态开始探寻命运的疑题——命运究竟是什么,为什么命运如此不同。他得出了结论“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差别总是要有的,看来就只好接受苦难”,一种悲观的宿命论诞生了。此时的史先生饱含着对在世界上和他一样有着悲惨命运的人的哀痛,又有对“苍天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愤懑不平,和无力改变的无奈。
人:
在六七两篇中,史先生先论证了人性与欲望的关系,他认为人的本性就是在追求自己的欲望。在此之后,史先生的思想发生质变。他在思考,对于每个不幸的命运,它的救赎之路在何方。换句话说,就是在一个人受到命运的不公之时,他应何去何从。这就回到了我开头写的那句话,“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而这其间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
人对于宇宙而言是渺小的,就像在漫漫长河里的一粒浮尘,你没有能力去改变什么。在这部分中。因此,在受到命运的不公时,与其在自己的欲望中沉沦,权衡得失,为自己的失去而捶胸顿足,懊丧不已,甚至去指责上苍不公,自暴自弃。不如去热爱它,接受它,包容生命的缺憾,睁开发现美的眼睛,找寻生命中的美好,并将其如歌舞一样炼为永恒,饱含对世间万物的爱。我想这也正是史先生面对苦难仍能顽强拼搏的动力源泉之所在吧!
小结:
从濒临爆发的边缘,随时有可能不理智的求死,到冷静下来的冷眼旁观;再从悲观的得出宿命论,到乐观的发现美的心态。这种思想的沉淀,这种伟大诞生的历程,正是在如今这个喧嚣的文化场域中,我们所有人都最为欠缺的,宝贵的人生经验。
无论从内容上,还是从文字上,《我与地坛》都是极为沉重的。不少学者认为这本书涉足了太多关于生死的问题,称不上是一本好书。我的观点恰恰相反,这本书中,在压抑之中对于生命的渴望热爱,对美的追求向往,才是这本书,值得流芳百世、让人如痴如醉的重中之重。
《我与地坛》读后感700字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顾城
萧瑟秋风起,吹进了那片荒芜的园中,遍地落叶随风而旋舞,天边的那抹彩霞孤独地飘着,看上去有些凄美。有一个人坐在轮椅之上,静静地欣赏,直到月光洒下,他才意识到:“母亲永远不会来了!”
史铁生这个有着悲惨命运的人,在他充满活力的年纪里却双腿残疾,上天像是对他开了一个玩笑,他渐渐丧失了生活的自信心,恨自己恨整个世界。他开始脾气暴躁,动不动就发火,但是他的母亲却一直在他身后默默地守护着他,她不管自己身上的病痛,却执意让儿子看菊花。然而上天再次捉弄人,无情地将母亲召了回去,直到史铁生看到萧瑟的秋风中昂首挺立、争奇斗妍的菊花,才认识到了生命中所需要的坚强、乐观及生命的美好与珍贵……
读罢《我与地毯》,作者由最初的对生命的厌恶到努力活下去,这巨大的生命信念的转变,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啊,每个人的生活中,或多或少都会遇到挫折、困难,但是我们不能在困难面前轻易缴械投降。其实,每个人都是幸运儿,因为最起码上天还赋予了我们生命,让我们能够活在这个世界上,只要生命还在,那么我们就有活着的理由。我们要努力追求自己理想,对命运说:“我一定要让自己活得更好!”史铁生不正是靠着这种坚定的意志,发掘出了自己写作的天赋,成为著名的作家的吗?
然而,生活中有些人虽然拥有着健壮的身体和青春的活力,却不懂得珍惜自己的拥有。或因一次考试失利,或因被批评一次,甚至或因失恋了就轻易结束自己的生命,让生命绽放的花朵过早凋谢。史铁生在文中说的那句话还记得吗?“死是一件无需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都不会错过的事”,所以我们何必着急去完成这件事呢?命运有时不能讲公道,但是我们可以像史铁生一样对命运不屈,在现实生活中乐观进取,拥有菊花一般的韧性!
不言放弃,笑对人生,你的生活将开满幸福的花朵!
《我与地坛》读后感600字
《我与地坛》读后感
在我的藏书中有一本史铁生的著作《我与地坛》。最初接触史铁生的文字是从《秋天的怀念》开始,他的文章一下子触到了我的泪点,以至于跑了好几家书店,才买到《我与地坛》这本书。幽蓝色书皮包裹的是作者摇着轮椅在地坛思索的人生。
腰疾造成史铁生双腿残疾,风华正茂的他,痛不欲生。失去双腿的事实,使得他脾气变得喜怒无常,焦躁不安,肆意摔砸手边的物件。低沉抑郁,心灵颓废,他再也控制不住自己内心的悲痛。看到史铁生每天歇斯底里地捶打着自己的双腿,他的母亲悄悄在门后流泪。面对一个双腿瘫痪,脾气变得暴怒无常的儿子。母亲隐瞒了自己的病情,不仅要精心照顾他,还要隐忍他的“坏脾气”。史铁生在文章中写道“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直至他母亲去世,史铁生才意识到母亲的艰辛,母亲为他承受的痛,是他无法想象的。他写了一篇散文《合欢树还在,母亲却不在了》以此文缅怀逝去的母亲。
在地坛,他和园子里的树木,墙垣,石阶对话,地坛成为他生命中的一部分,写作成为连接生死的一座桥梁,他用残缺的身体,写出了人生百态和对命运的感悟,成为我们捧读在手,久久难以释怀的故事。史铁生笔下的文字质朴通透,只要你细细地品读,反复琢磨,你会发现,最具有强大的治愈功能的还是文字。文字是有力量的。其实最好的文章是不需要过多的华词美句。过多的修辞手法往往是画蛇添足,既费了笔墨,又把整个文章涂抹的面目全非。
《我与地坛》最能与读者产生共鸣的就是朴实。在史铁生最朴素的字里行间,令我感受最深的还是他对于人生的思考。在失去行走的能力后,在经历了痛苦的绝望后,他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写作能力,笔耕不辍,用文字为读者展示他对于人生的思考。“人为何生?人何时死?人为什么想活着?人该如何活?为什么写作?”史铁生所有的文字更多地弥散着哲思的光辉。
史铁生也写过这样的一句话。读书多少没关系,别让大脑野蛮生长。经典之作和经典之人都是可遇不可求的,我相信你读完《我与地坛》之后,一定会有同感,这便就是这篇文章的深度,它能启迪一颗蒙尘而浮躁的心灵。还有很多像史铁生这样的身残志坚的人物,比如华罗庚,张海迪,桑兰,他们的故事感动并激励着我们这一代人。
每一个生命都是一个不朽的传奇,每一个传奇后面都有一个精彩的故事。谁经历的苦难多,谁懂的东西也就多,濒临过死亡的人往往最热爱生活,只有经历苦难的人才会加倍珍惜生命,珍惜幸福。
《我与地坛》读后感750字
《我与地坛》读后感750字
最近,读完了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从一定角度上看,这部作品就是他生命的另一种呈现。文中展现出的明朗和欢乐,如一缕明媚的阳光,直达内心。
循着这缕阳光,我们走进地坛,走向史铁生。
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的大好年华,一场大病,史铁生残废了双腿。在与轮椅为伴,与病魔为伍的灰色日子里。他抱怨、颓废、绝望。他找到心灵中宁静的去处——地坛,一座被废弃的古园。在史铁生的眼中古园是这样的: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的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想透了什么,转身急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在废弃的园子里,在沮丧的心情中,史铁生却看到这般充满生机的景象。此情此景深深触动史铁生的灵魂,让他感悟生命的可贵,萌生出直面人生的勇气。这是对厄运的抗争,对现实的不甘,对未来的期望。所以,生的希望促使双腿残废的史铁生又“站”了起来,用笔书写了一曲生命的赞歌。
在《我与地坛》这部作品集中,随处可以读到史铁生的心声:如“母亲去世后,我和妹妹都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地活”。如“让我们的肉体不妨继续带着疾病,但要让我们的精神像健康人一样与世界相处”。如“难道我们不该对灵魂有残疾的人,比对肢体有残疾的人,给予更多的同情和爱吗”?从这些字句中,我们不难看出史铁生对生活的向往,对命运的不屈,有如此强大的精神世界,他又怎能不站在“巨人”的行列?
当我们在生活中迷茫、彷徨、无助、甚至绝望的时候,想想史铁生跌宕起伏的人生阅历,想想我们身处蒸蒸日上的时代,想想还有太多处于贫困、战争、疾病中挣扎的人们,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珍视生命?让我们多读读史铁生的作品吧,看看他这个精神上的强者如何用残缺的身体,苦难的生命,向我们诠释着人生的明朗和欢乐,用乐观和坚强书写快意人生。
《我与地坛》读后感1000字
“一个失去差别的世界将是一潭死水,是一块没有感觉没有肥力的沙漠。”读罢《我与地坛》,我能感觉到史铁生以残疾之躯渡过充实人生,其中饱含了他对人生的感悟和对亲情的讴歌。文章字字珠玑,洋溢着作者心灵深处的情感。
“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园中凋零萧瑟的景象出现在史铁生的面前,必定使他联想到了自己的病体残躯,不幸遭遇。中国文人自古以来都有这种感触,杜甫,苏轼……都曾经触景伤怀。而史铁生却从残疾生命里体现了不服输的精神,他坚强的崛起,豁达坦荡。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他看到自己的身影。
他两腿残废后,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当他一天到晚耗在园子里看着来来往往的行人,心中该是多么的难受啊。可是他也看到了满园的草木竞相生长,看到世界自然万物生机勃勃。我相信他心中一定充满了希望。反观我自己呢,经历了几次考试的失败之后,态度消极,仿佛对自己的一切努力都抱着失望的心态。直到这次暑假回家,一天早上我看到爷爷一大早就跑去砍了几根竹子回家。我心里一阵疑惑:都八十几岁的老头了,整天瞎折腾什么呢?下午我出门时,却发现他已用竹子编好了一个鸡笼的底座。爷爷见我出来了,忙擦了擦脸上的汗水,一个劲的冲着我笑。
我不知为何突然脸红起来,忙把头扭过一边去。是啊,我有什么资格接受这纯朴的笑容呢?就因为几次考试分数不理想,迟迟不能从失败中走出来,整天唉声叹气的。我看着自己小腿光滑紧致的皮肤,一个本该阳光向上的少年,却藏着一颗自甘消极的心;而一个年过八十,肌肉松弛的老人,却怀着一颗炽热的心,这多么令人无地自容啊!
“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地,我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涉世未深的人总喜欢新鲜好玩的东西,而尽历风霜的人们却喜欢经历岁月打磨的东西。母爱,就是一场经历打磨愈发温润的玉石。而史铁生的母亲,就像那座地坛,岁月不断的打磨着她,琉璃遭蚀、朱红淡褪、高墙坍圮、雕栏散落……岁月使她的青春褪去,却使老柏愈苍幽,荒滕愈茂盛——这是她对儿子的爱!这样的母亲,融化了史铁生的苦闷和愤怒,让史铁生看到了处处虫鸣的午后,鸟儿归巢的傍晚。而我们的母亲又何尝不见如此呢,承受来自生活的巨大压力,肩负教育子女的重担,还要包容我们的不理解所带给她的痛苦。因此,我们应当庆幸母亲安在,及时行孝。
地坛中既有虫鸣鸟叫,也该有芸芸众生。一对老夫妇,一个唱歌的青年,女教师,长跑运动员,弱智的女孩,他们给作者鼓励和感动,而我想在作者心中,无论幸运或者不幸,他们都已得到作者最真挚的祝福了吧。相信作者在这里已找到了生命的意义,并坚强地走了过来。
《我与地坛》读后感500字
【第1篇】
“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它们不能变成语言,一旦变成语言就不再是它们了。它们是一片朦胧的温馨与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与绝望,它们的领地只有两处:心与坟墓。”
地坛,就是一个这样的存在。
四百多年里,它褪去了自己浮华的外表,变得自在坦荡,成为一个大隐隐与世的地方。它静静地等,直到一个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摇着轮椅进入园中。
他孤独、绝望而又倔强地走着,想着。他想着怎么***,想着人为什么要活,后来,他开始写作,他将他与地坛的故事融入他的每一段叙述中去,深沉浓郁,每一句话都像是用尽了所有沉积在内心的情感汩汩而出的。《我与地坛》没有过多华丽的词藻,没有过多高深的技巧,只有平淡的、朴实的语言。但是,每一句都能让人为之动容。
只有史铁生,只有这个去过生活绝境的人才能写出这样的故事,他与地坛的故事。
地坛存在的意义,对史铁生来说无疑是重大的,那儿不仅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还是一颗绝望的心的疗养之处,它让史铁生看透了死,让他忆起了母亲的爱,让他想出了自己写作的目的,让他终以一颗乐观的心面对生命的轮回。
他说:“我甚至现在就能清楚地看见,一旦有一天我不得不长久地离开它,我会怎样想念它,我会怎么想念它并且梦见它,我会怎样不敢想念它而梦也梦不到它”,“我不在地坛,地坛在我”真正的地坛不在安定门外大街,而在史铁生自己的内心深处。我们每个人都和史铁生一样,需要且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地坛,在那里,疲惫的灵魂将得到安抚,狂燥不安的心会变得平静。“地坛”,那是我们精神的载体,我们的信仰……若我需要,它会一直在那里,那便不必去找,它自然在。
寻找,去拥有自己的地坛。
【第2篇】
今天早早地写完作业,想着该读一本书了,因为还有读后感要写,随便从书架上拿出一本,便是这本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好了,就读他了。
翻了几页,好像有点读不下去,可能是因为作家的经历和我的生活格格不入,我实在没法融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也可能是因为文章的厚重感让我感觉太过压抑。但是为了完成“任务”,我还是耐下心来,再次从头开始,一字一句慢慢的读了起来。
作者自从双腿残疾之后,就经常地体坛公园去思考人生,纠结于生还是死,最终领悟了活着的意义,决定用写作去诠释生命。
成为知名作家之后,作者感慨却是无法报答母亲的恩情。作者说:“儿子的一切苦难,在母亲那里都是加倍的”,这句话让我反复咀嚼,想到了我生病的时候,妈妈焦虑的神情;我腿摔破的时候,妈妈痛苦的泪水;这句话真是总结得太好了,母爱真是伟大。
我对文章中作者观察生活的能力,很是佩服。你看这段“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真是惟妙惟肖,生动精辟。
合上书本,感触良多,幸运的我们四肢健全,头脑灵活,但是在以后的人生路上,也难免会遇到挫折,遇到逆境,遇到低潮;那让我们要学会感恩,要学会坚强,要学会正视,为了国家,也为了母亲,要努力奋斗,成就人生!
我与地坛读后感1000字
有时候面对如此大千世界,或是灯红酒绿或是尔你我诈,都还需一片净地,细细地品味人生,体会人生真正的价值。
史铁生,一位“活到最狂妄的年龄忽地残废了双腿”面对命运的残酷,仍不屈不挠,以地坛作为寄托自己情感与发泄情感的地方,同时也是思考人生的佳境,写出了《我与地坛》的一部引人深思的散文。
史铁生在二十一岁时双腿瘫痪,就在这年少轻狂之时丢失了自己的双腿,对一个年轻的生命来说如雷轰顶。他曾想过轻生,因为对他来说“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在面对命运的滑铁卢时谁都没有预料到今后的生活要以各种姿态去度过,刚开始的史铁生并没考虑到母亲所感到的痛苦,只沉浸在自己的忧伤中,经时间的酝酿,后来他感知到母亲的忐忑与无奈。对于一个母亲而言,她不仅为孩子失去双腿而感到悲痛,还为不能为孩子分担忧愁以及不知如何去开导鼓励孩子而感到自责和苦恼。
然而正是这一位伟大的母亲,陪伴着史铁生度过那一段艰难的岁月,在他痛苦的时候还有一个人比他更痛苦,那就是他的母亲,看着年轻却饱受苦难的儿子,母亲何尝不饱含着千刀万剐之痛,面对行动不方便,内心暴动,烦躁的儿子,作为母亲,怎能不担心,在史铁生独自一人去地坛时,母亲却只能待在房间干等,内心的煎熬却在激烈的进行,母爱是宽容的,也是无私的。
史铁生在地坛里时,在那一座废弃的古园里,看遍春夏秋冬,感受四季变化:春夜有淅淅沥沥的雨;夏日有黄昏入暮的斜阳;秋夜有纷纷凋零的落叶;而冬天则有漫无边际的白雪。即使他体验了更多的人生痛苦,当仍然在命运中挣扎时,他还是选择去体会人生价值。地坛里的他自省,也在反复沉思,弥漫着浓郁的人生况味。 地坛对于史铁生而言,是心灵的家园,还是一片净土,纵然是遍地萧条,但那里空旷,宁静,使他暴躁的心情逐渐平复下来,使他的心灵沉淀。“荒芜但并不衰败”正是这一个古旧的古园,看似沉寂,萧瑟之中的那种历史沧桑和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识。史铁生由此看到了生命的希望,同时这样的史铁生也让我看到了自然的美妙生命的意义,古园里一花一草一木都是生命,让史铁生越来越乐观越来越向上。
在现实生活中,亦或许就在我们身边,也有一些人遭遇着命运的滑铁卢,有的人选择轻生结束自己短暂的生命,以不让家人或关心自己的人担心为由自以为高尚的手法就能让他们减轻痛苦,然而不然,人生下来就是要面对一定的挫折,你不可能一帆风顺,当然你也不可能一直摔倒在地,当遇到命运的滑铁卢时,我们应该有摔倒了仍往上爬的勇气;有不畏惧命运勇敢往前冲的魄力;有面对任何诱惑仍坚持不懈的毅力。曾在微博看到一则新闻,一个小男孩因打游戏被父亲骂,承受不住便从窗口跳了下去,以此来抗议父亲,这不仅引起我们的深思,难道生命就是让我们用来抗议是非的吗?难道面对不顺心的事就要拿生命开玩笑吗?父亲的责骂这一点小挫折与史铁生面对失去双腿的悲痛比起来简直不堪一击,但史铁生仍然鼓起好好活下去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信心与勇气,对于我们来说这些小挫折又何尝不能好好解决。
没有任何事情是一成不变的,当你静下心来,一个人慢慢的揣摩感受,随心随性,人生的酸甜苦辣总是会随风消散,与其埋怨人生的苦痛,还不如停下脚步细细品味。人生总是要面临一场又一场的暴风雨,看你是选择一猝不起还是选择顶着暴风雨去迎接你不可得知的未来。
《我与地坛》读后感800字
读过《我与地坛》,领悟到了不同寻常的人生,肢体残疾的史铁生,有着超乎常人的意志,他的坚持感动着我,虽然失去双腿的他有过失落,有过暴躁,可还是有充实人生。
作者思考着自己的人生,生死观,亲情一系列比较触动我们心灵的事情都显示在史铁生的笔下。
他在二十岁的时候就失去双腿,面对迷茫的生活和自己现在如此不幸,看着在地坛公园来来往往的行人,看着他们健全的双腿,再看看自己那陪伴自己一生的轮椅,心中愤怒之情不禁油然而生,是啊,那对于一个心灵受伤的人来说是一种多么大的打击,可是,他并没有因为世界对他的不公而放弃自己的生命。再想想我们的身体健健康康,生活在幸福的家庭里,可还是有人经常对父亲发脾气,可是,现在想想,史铁生遭受的困难和打击,我想,我们连发脾气的资格都没有。好好珍惜现在那拥有的生活,不要等失去了再来后悔。
史铁生的痛苦,在他的母亲身上是加倍的,但母亲一直理解儿子,尊重儿子,面对着一个在最狂妄的年龄上失去双腿的儿子,内心是如何的痛苦,为了孩子能在心灵上有一份宽慰和自由,她不惜自己承受心灵上的“痛苦”和"恐惧",其中的味道,可能只有天底下作为母亲的人最明白,伟大是一种无私爱,无私的行动。可是,造化弄人,在史铁生第一次获奖的日子里,他是多么希望母亲还活着,多么希望母亲可以多夸她两句,用自己的成绩给母亲小小的安慰,这个机会都没有了,这位为他承受了那么多痛苦的母亲已经去世了,人世艰难,事与愿违。
史铁生通过文字告诉我们人是不能追求绝对的公平的,永远的利益和无忧无虑的幸福是不可能的属于热和一个人的。没有无憾的人生才是真的人生。
人世间最真情,是无私,最不求回报的便是母爱,在史铁生的笔下,热情的赞扬着伟大的母爱。在我们生活中母亲也是如此,在点点滴滴中都有母亲的身影,我们的母亲也在为我们付出着她的一切,所以,多关心她一点,她也会累,也会有离开我们的一天,所以,趁着还没有完全失去孝顺妈妈的时间里,多关心她一点,我们不能太自私,只想这自己,从而忽略了身边的最爱。
时间过得很快,把握现在,给自己的妈妈一份真正属于她的爱,因为没有任何东西是不求回报的。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生活中,我们要学会感恩,身边的人为我们做出了太多太多,我们也只能用感恩让他们得到快乐和安慰。
《我与地坛》读后感200字
《我与地坛》读后感
《我与地坛》读后感200字
每次读《我与地坛》,都会为之感动。
一个刚活到最狂妄的二十岁的年轻人,忽而失去了丈量土地的双腿。任谁有此遭遇都会沮丧,都会自暴自弃。而,史铁生却在这自暴自弃的过程里想明白了很多很多。他明白了,人的生命并不只属于自己一人,更属于大家,因而不能随意轻生;他明白了,生与死只不过是自然法则,因而人不该刻意为它做什么;他明白了,有些东西即使改变了形体,内在也不变分毫,因而活着就该活得有价值……
所以,他最终振作起来了。当别人用双脚丈量土地时,他也用双手撑起了一片晴空,成了一位家喻户晓的作家。这种顽强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
读《我与地坛》有感
天色灰蒙蒙的一丝活气也没有,我有气无力的倒在沙发上看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不知为什么,我的心变得沉静了,仿佛把心交给了史铁生,与他一起在那个不热闹的地坛旁边一待就是十五个春夏秋冬。自己仿佛看穿了什么,渐渐的身子正了,人却变得既恍惚不定又庆幸着什么。他的故事占满我的脑子是不是的就会浮现出儿子与母亲的情感纠纷,我有些乱了,就靠在沙发上小寐。我渐渐地被大脑支配仿佛自己就是史铁生,悄无声息地进入了那个废弃的古园,好像一切都是那么熟悉,我一次次的和死神对话,站在那棵大树下,望到了母亲找我脸上露出的焦急神色。我还是打败了自己的心想通了拒绝了死亡要好好活,对得起母亲。是她用爱唤醒了我沉睡的记忆,而后,一对老夫妇,一位唱歌的青年,一名女工程师,长跑运动员,弱智女孩和她的哥哥。无数次给我鼓励,给我生命的海洋,给了我重生的机会,坚强得走过来。梦醒了我暗自庆幸自己没有像莫泊桑那样割喉自尽,没有像德国剧作家克莱斯特和妻子一起结束生命,这些死是对自己对生命的轻视与不负责任,对父母的不孝。留下的只有可怜罢了!我想只对人来说,人生仅此一次,我们难道要随意的去玩弄么?还是要好好把握。人生难免多坎坷,但这不能顺理成章认为是逃避的理由,人生何来风平浪静?我们应该懂得热爱生命,重视生活磨练,学会心疼自己。尊重生命是最起码的责任,尊重生命是最基本感谢父母的方式。哪个母亲愿意看到一个年轻额生命渐渐消失?但是她不敢,害怕,担心伤害孩子的心。史铁生是在轮椅上度过的,她的慈母为了不让他难过,就连平时说话也很讲究,那些“跑”呀“跳”呀一类的字眼从她的生活中消失了,这是一种怎样无私的母爱呀?我深深感动着,也许做母亲的能深感到这点的伟大吧!史铁生没有放弃生命而是在文坛上开辟一条新的道路,这都功于上天和他的母亲吧,如果上天不给他有异常人的一生他会写出这么有感情的文章么,如果他没有这么一位好母亲叫他反省叫他感动,那他有如何获得重生。当他第一篇文章发表时,想要同母亲分享快乐,可是母亲太累了早早的被召了回去,老天弄人,但是在一次次打击中史铁生承受住了继承了母亲坚忍不拔如菊花般沉稳灿烂的爱。遗憾他的母亲不能和他把酒言欢了,只能静静的再天的尽头默默祝福他。阳光下母亲与我们共享温暖,风雨中母亲为我们遮挡庇护,史铁生告诉我人生短暂,珍惜每一份温情和呵护,珍惜现在的生活一切。
《我与地坛》读后感范文
《我与地坛》读后感范文
《我与地坛》是一位身残者在一座废弃的古园中对自己所见到的人生百态所发出的感悟、思索。作者以地坛作为寄托自己情感与发泄情感的地方,同时也是思考人生的佳境。
由于作者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龄忽地残废了双腿”,他体验到了更多的人生的痛苦,但他依然在命运中挣扎时,找到了一片古园,在这里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的轮回,深刻地感受每一个季节的特点,体会每种人生的价值。
他思考了死与生。死是必然的归宿,当我们感到累了,上帝会自然安排我们休息。而活着,是我们一生都需想的问题,即使活着是饱经苍桑的,世界仍然在运转,古园依旧是古园,我们不能逃避,只能欣然接受,改变现在的自己。当我们能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净地了,应理去心中的一丝杂绪,认识真实的自我,进行自我完善。思考人生是每个人的必备之路,不同的人,思索的结果、内容不一。
史铁生不仅思考着自己的逆境,他还在思考自己的亲人所受的痛。“时间能证明一切”,作者始初并没考虑到母亲所感到的痛苦,只沉浸在自己的忧伤中,经时间的酝酿,他感知到母亲的忐忑与无奈。与此同时,也鸣响了我心中的警钟,母亲对孩子的爱意志坚韧、毫不张扬,而我妈妈正顽强地与病魔抵抗,同时还要承受不成器的我给她带来的巨大痛苦。我应庆幸我母亲还在,我有机会能让妈妈摆脱苦恼,并且除去我那一丝倔强与羞涩,不至于到时后悔莫及。因此,我感谢史铁生的经历警醒了我。
在课本未节选的部分中,还有作者从各个方面诠释所感受到的春夏秋冬;在园中曾经出现的人们及对他们人生的思索;对逆境人生的理解,差距是必然的;作者对自己的生涯理解;许多美好的事物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人生是如此复杂但却纯真、质朴,以至于我们要用一生的时间去思考,作者在十五年的思考中,逐渐成熟,认识更清晰,从失落、烦躁转变为稳重、深情 。
如此大千世界,还需一片净地,细细地品味人生。
《我与地坛》读后感800字
《我与地坛》读后感800字
在史铁生的文章中,对往事的回首就像这群飞鸟一般回旋不去。史铁生散文的一大特点就是:在细节丰满,印象鲜明的记忆中,重新体味那份温情与美好;在弥漫着淡淡忧伤的语调中,不断发出一些令人深思的感叹和不无偏执的追问。
在他的文章中,无论是蜂儿、蚂蚁、繁花野草;蓝天、白云、行人都是那么的形象生动,那么的记忆深刻,就像我们本人也亲历其境一样。
他对生命的感触也是很独特的。“死是一件不用着急的事情,是一件怎样都不会耽搁的事情,”所以,他决定试着活下去。想到自己被截肢,整天坐在轮椅上,那感觉真的是无法想象有多么的煎熬。因此,我们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好,只要想想,死是怎样都不会耽搁的,我们可以试着活下去那不就更加好么。反正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也可以养活你。
下面一句“太阳也不疲劳,把树的影子缩小成一团,把疏忽大意的蚯蚓晒干在大路上”,写的很是精彩。用这么细腻的语言向我们描述了猛烈的太阳暴晒下的微笑光景,很是微妙。我觉得下次提醒别人要注意防晒的话可以用得上这一句,当然也要遇上知音才行,不然就是对头弹琴了。
意义的原因很可能是意义本身。不是人有欲望,而是人即欲望。
很多时候,我们想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总会听过到很多反对的声音。他们认为那样那样做是没有意义的,不该那样做。殊不知,我们又不是他们,怎么他们可以以自己的立场来决定我们的方法论呢?明明世界观就不一样,方法论肯定不一样啊!就像著名记者芮成钢说过的,“如果你掌握我所掌握的一切,那么你就会同意我所说的了”。他们之所以不认同我们,是因为他们掌握的跟我们掌握的不一样而已。
有人对篮球有兴趣,因而他会更加注意姚明多一点,但是对于喜欢羽毛的人就不那么关注姚明,而是关注林丹多一点了。
有时候我们做某件事情仅仅是因为我们想去做,无需理由。(注意,这里说的事情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合理更要合法哇)。我喜欢吃蛋,那么我每次都点有蛋的菜,那么我就不会在意“怎么他每次都吃这个,难道不腻的么”。
《我与地坛》书评_优秀读后感450字
史铁生,20世纪伟大的作家,他因意外而双腿瘫痪,浑身落下病根。若干年后,责任与爱又使他重新站了起来,成为了世人心目中不可亵渎的高山。
他的文字,让身处逆境中的人找到力量,尤其是在《我与地坛》中,她在空旷寂静的地坛终了悟了人生,了悟了挫折,也了悟了上帝。
在他最狂妄的时刻,上帝使他废了双腿以作警醒,他在地坛中碰到许多跟他一样命运坎坷,阴差阳错就过上了不一样的人生的人,如那对容颜被时光消磨的夫妻,一个终生追逐梦想仍郁郁不得志的长跑者,一个漂亮但不幸的小姑娘(她是个弱智)。从他们的身上,他得到了慰藉:命运无常。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这是用他一双腿的代价而换来的启示,深深镌刻在他的灵魂里。
他同时告诫后人:不要因为所谓年轻人的自尊心和骄傲而伤害他人,否则你必会后悔终生。他有一位好妈妈,宁愿付出自己的生命来换得他能够行走自如。当他在地坛苦恼迷茫,逃避现实,宛如一具行尸走肉时,这位妈妈一直在担心他想不开去寻死,便踏遍公园的各处角落去寻他。
人这匆忙的一生,正如史铁生笔下的那些人物,都是在与命运作抗争,与自己竞争,所以请在有限的生命里,拼尽全力向前冲,燃烧自己吧!为了像史铁生这样伟大的人物,也为了自己。
《我与地坛》读书笔记_关于母爱的作文700字
每次都想提笔来描写母爱,但是却不知如何下笔。《我与地坛》这篇文章告诉了我:“母爱是无法描写,只能用心去感受。”《我与地坛》这篇文章是作者在他人生最失落时,彷徨时所做的,他那时腿残废了,而地坛则是作者逃避现实的风港,而他那时却忽略一直为他沉默的母亲的感受。我觉得全文的情感线索是围绕母亲对“我”深沉的爱。是把地坛、母亲与“我”三者联系起来,作者的母亲是位平凡的母亲,但平凡中又显示着她的伟大。她的平凡在于她与所有的母亲一样都那么疼爱自己的子女,但是她选择的爱的方式不同,当自己子女因受到重大的打击,以致心灰意冷时,常常会选择一个宁静而荒芜的地方逃避现实,来抚慰自己心灵上的伤口,而大多数母亲会说你不要想不开,别忘了你还有母亲,别丢下我。
而作者的母亲却没有像其他母亲一样劝解自己的儿子,而是由着自己的儿子做任何决定,难道她不爱自己儿子。不,她爱。当她为儿子帮忙准备的时候,她多想问儿子你去那干什么,能不能让我陪你一起去,但是她没有,她从未求要过,她知道儿子做任何决定都会经过一番考虑,也得给儿子独处的时间,不想增重他的压力。但是,她也会去地坛寻找儿子的身影。但是在她找到之后,却又悄悄的走了。在她母亲逝世了之后,作者才反省,最终醒悟了到底自己追寻着怎样的幸福之路。地坛很大,从而可想而知,有过儿子的车辙地方,必定有母亲的足迹。当你真正悟懂一切的时候,往往会等到一切来不及补救的时候。有人会说:“作者的母亲伟大的超过了许多的母亲”。但是我认为不是这样的,我们了解我们的母亲吗?去问过她想要的是什么吗?有多少个人携过母亲的手上街,为母亲唱歌,记住母亲的生日,给她一个惊喜,我相信大多数人会因为难为情,羞涩而不敢。这么简单的事,我们都做不到,听不到母亲的真心话,连自己母亲都不理解的人是没有资格去评论自己的母亲。母爱没有大小之分,只是爱的方式不一样罢了。趁我们还年轻,母亲还身体硬朗,让母亲的人生路程里,并不是她一个人的足迹,而是有我与她共同走过的脚印。
《我与地坛》读后感450字
读完《我与地坛》这本书后,我才知道“原来同样人生都殊途同归”
《我与地坛》是一位身残者在一座座废弃的故园中对自己所见到的人生百态所发出的感悟思宗。作者从体坛作为寄托自己情感与发泄情绪与发泄情感的地方,同时也是思考人生的佳境。
史铁生思考了生和死。死是必然的归宿。但我们感到累了,
上帝自然安排我们休息。而活着,是我们一生都需要想的问题。即使活着是饱经沧桑的。世界仍然在运转,故园依旧是故园。我们不能逃避 ,只能欣然接受,改变现状的自己。
他不仅思考自己的选择,还在考虑自己亲人所承受的痛。“时间能证明一切”。作者开始并没有考虑到母亲所受的痛苦,只沉浸在自己的忧伤中。经时间的酝酿,他感到了母亲的忐忑与无奈。与此同时,也呜响了我心中的警钟。母亲对孩子的爱意顽强意志坚韧,毫不张扬。而我妈妈正在顽强的与病魔抗争,同时还要承受不成器的我给她带来的巨大痛苦。我应该庆幸我的母亲还在,我有机会能让妈妈摆脱苦恼,并且能去除我那一丝倔强与羞涩,不至于到时后悔莫及。因此,我感谢史铁生的经历警醒了我。
其实这幸福,未尝不得取决于自己,真实得让每一个健康的人震撼,不得不问自己:健康的自己,是否向前方迈出去脚步?
原来每样人生,都殊途同归!
《我与地坛》读后感1000字
《我与地坛》读后感1000字
今天看完了我与地坛,竟然已经看完了。反正也不想睡觉我就来写一篇读后感。
这本书对我的影响很大,该有多凑巧在我读到第一章的时候我当时的处境就与史铁生有强烈的共鸣。不能说我也到了想去死的地步,总之那一段时间过得很浑浑噩噩。我记得单单是第一章我看的时候可以说看一页哭一页,这本书的力量太强大了。以至于我看到最后的时候觉得我现在有点配不上看这本书了。我觉得我太粗鄙和粗俗了。因为他写的太好了,我不知道他怎么写的好了,好在哪里了,但是当史铁生以一个失去双腿的人的身份来讲述他对生命的看法,体会,真的太容易感动人了。
真的,我选择热爱生命。他让我知道当生活扔给你一道道难题的时候,退出来看一看,这是生命,是一条很长的路。让我能更加深入的去看待一件事情。更感性的去看待对错。也会给你理清思路,给你重新再来勇气。这本书也帮我治好了失眠啦。
我这几天没有动笔,其实我有动笔,但是最近真的觉得自己懂得东西太少了。我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太少了。做的不够,还有很多东西要去学,但我觉得自己的欣赏能力还是有提高的,对身边人事物的理解都比之前深刻。但是我又实在写不出什么好东西。
我觉得我有一个阶段可以称为我与地坛阶段了,因为对我真的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也很感谢能翻阅到这一本书。起初买这一本书想治愈一下自己,真的是奇效,感谢推荐这本书的人。
我不知道为什么我觉得周围的人都好丧阿,就是明明一件不反感的事也硬要说成排斥。虽然我也没有好到哪里去,但是我作为一个积极的悲观主义者一直是觉得生活很有趣的。我有很多搞不懂的东西,比如为什么我们不能正视自己的想法。我也不知道,我觉得这很舒服,大家都表现出不喜欢的样子,那么我第一想法就是附和着说自己也不喜欢。但我也不喜欢这样的自己阿。今年我深刻的意识到每一个人都很特别,有特别的地方,会同时有着让人讨厌和喜欢的地方,我时常讨厌受不了一个行为,但是我不讨厌这个人,我甚至有时候会被这个人所感动。为什么人这么复杂,要怎么样才能做到正视自己,怎么样和大脑去交流,还是我想的太多了只要简单地活着就好了。
但是我又知道我热爱身边的一切,不管是一件值得懊恼和沮丧的事,我对于他出现在我的生活中没有太大的波动,因为每一件事情到后来似乎都有发生的意义。
但是我不喜欢丧这个词,也不喜欢假装不热爱生活的人。但我又觉得我太道德绑架了。我该怎么办呢,多看看书吧,找个安静的地方多看看书,我需要多看看书。或许书里面会有答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