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读后感大全>《陆犯焉识》读后感(共4篇)

《陆犯焉识》读后感(共4篇)

所属分类:读后感大全 发布时间:2025-05-02 09:00:04

第1篇:陆犯焉识读后感2000字

在我看来,作品《陆犯焉识》就是浪子陆焉识的一部心灵忏悔录。

小说从男性视角,讲丈夫陆焉识对于妻子冯婉喻的“浪子回头”。他在20年的监狱的围墙里顿悟到了,他对妻子冯婉喻的爱。他一直以为自己怀恨婉喻,后来发现自己不恨她,恨的是把她塞给他的那种主宰,那个传统,那个方式。他在监狱里以为自己随时要被枪毙,或者会老死在那里,所以他中途要出逃,因为“他再不回来就太晚了,太老了。老的爱不动了。”

是什么激起了他的这种情感,是1961年冬天的一场电影,确切的说是在他所在的劳改农场场部放的一部科教片,科教片的主讲者是他的小女儿冯丹珏(jue)。他在看了小女儿出演的科教片后觉得自己要活下去,活下去的理由也很简单,就是要当面告诉妻子冯婉喻,他一直以来以为对她无爱,现在才发现是自己错了,他是爱她的。

陆焉识是个什么性格的人呢?作为一个旧时代的文人,他的坏脾气从来都是埋在心里,给人看的都是自己的随和潇洒。在他的继母冯仪芳的眼里,陆焉识学问很多,但是在中国这个要求“三分学问,七分做人”的人情社会里就是“没用场”。用文中的原话来形容“一般此类‘没用场的人’都有一身本事”,例如陆焉识19岁就留学美国,25岁就博士学成归来,会六国语言。但他们虽然如陆焉识般有那么多荣誉头衔,但这类人不懂人情处事,而且不会为任何事求人。陆焉识就是这样的人,所以不论在战火纷飞的民国还是革命激情的新中国,他都因其不谙世事的张扬而锒铛入狱。

冯婉喻又是个什么性格的人呢?她是陆焉识的继母冯仪芳的侄女,年轻无嗣的继母冯仪芳在陆焉识的父亲去世后,为了巩固其在陆家家中的地位,便主动牵线做媒,将自己的娘家侄女冯婉喻说给陆焉识当老婆。作为乡下姑娘的冯婉喻对陆家少爷、公子、才子的陆焉识是仰慕的。作为一个温婉的女人,她的内心没有一丝丝的残酷。正因为她的温婉,她给了作为浪子的丈夫陆焉识极大的自由,可惜这点直到很晚陆焉识才意识到。从妻子冯婉喻的角度看,她的一生确实在不断等待浪子陆焉识的归来。刚结婚后丈夫陆焉识去留学,她苦苦等待了六年直到他留学归来;抗日战争年代,丈夫陆焉识远赴重庆,她又苦苦等待了八年直到战争结束;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丈夫陆焉识被判入狱发配大西北,她又苦苦等待了二十多年直到文革结束。

如前所述,陆焉识不喜欢继母冯仪芳给她的这种被包办的婚姻,所以他错误地以为自己对冯婉喻是无爱的,只是迫于继母的软硬兼施,他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结果。作为一种无声的反抗和逃避,在娶了冯婉喻的第二天,他便将妻子冯婉喻丢下,一个人留学美国去了。六年后,自由的浪子陆焉识从美国学成归来,他不得不接受既有的现实,但他与妻子冯婉喻这一时期也仅有身体的交合,还谈不上爱。毕业回国后的陆焉识博士开始了春风得意的大学教授生活,也开始了在两个女人(继母冯仪芳和妻子冯婉喻)之间周旋的尴尬的家庭生活。为了逃避这种尴尬,所以他总是让自己呆在咖啡厅或者图书馆而不是家里。而这段时期继母冯仪芳对妻子冯婉喻的屡屡刻薄(吃醋)的言论反而成全了他和妻子冯婉喻,让他和妻子学会了两人间的“暗语”,他们之间的心开始走近了。冯婉喻是个很容易满足的女人,你对她一丢丢好她都会享用很久。以至于,她以为丈夫陆焉识不敢对她太好是迫于继母的压力。作为对焉识对她爱的回馈,她竟自作主张将姑母兼婆婆冯仪芳给她的唯一一件重要礼物——一块祖母绿当掉了,然后用当掉换的钱给丈夫陆焉识买了块镀金的欧米茄(手表)。这件大胆的事最后还是被陆焉识的继母冯仪芳发现了,然而冯婉喻竟坦然相告,拿当掉的钱给丈夫陆焉识买了块镀金的欧米茄(手表)。作为寡妇的冯仪芳一定又感到了酸味。而陆焉识此刻又在两个女人间圆场,说表是自己喜欢,自己要买的,所以提议把祖母绿当掉的。精明的继母冯仪芳哪会信他编织的谎话,第二天便带着他和钱上街去了,路上才说明上街的缘由——原来是要用钱赎回那块祖母绿。经她这一考验,陆焉识为包庇妻子而编造的谎言也就不攻自破了。

谁曾想,正是妻子给他买的欧米茄在监狱的围墙里帮了他的忙,让他通过贿赂场部领导,从而顺利看到了科教片中的小女儿冯丹珏。正是看到了长大成人的小女儿冯丹珏,让他回忆起了他和妻子冯婉喻之间的美好恩爱。正是这种美好的回忆,让他顿时觉得日子是值得熬的,命是值得保的。他以前以为在那个家里自己是不自由的,现在他才发现,比起监狱的围墙,那时在家的日子是多么自由。

文革结束后,陆焉识获得了自由。回到家的陆焉识,此刻看到的是——妻子冯婉喻失忆。他在妻子冯婉喻身边以一个冯婉喻看来是陌生人身份的人陪伴了她生命最后的四年。妻子冯婉喻去世后,他把自己的故事整理成书稿,交给了作者化身的孙女冯学锋,便带着妻子冯婉喻的骨灰离家出走了。

浪子陆焉识又出发了,这次,他带上了她的至爱冯婉喻。

冯婉喻是陆焉识以为无爱的寡味人生的开端,却也成为他最终灵魂的栖息地和归宿。

第2篇:《陆犯焉识》读后感

在一个动荡不安的社会背景下,什么事都有可能发生。有的人因为言论不当锒铛入狱,有的人因为饥饿犯下滔天大罪,有的人因为倒戈相向自食恶果。这是一个黑暗的时代,微微地透着丝光亮,正是这束光让人看见了希望。

岁月如梭,蓦然回首醒悟为时已晚。一个才华横溢,会多国语言的富家公子陆焉识迫于继母的威压之下娶了她的侄女婉瑜。婚后的他抛下了新婚妻子,毅然踏上了漫漫海外求学之路。对于这段没有爱情的婚姻他并没有认真对待,出门在外丝毫不受婚姻的约束,像似了一个断了线的风筝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多年后的一天,他回到了这个不愿面对的家,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不懂审时度势的他大放厥词被认定为“反革命”分子,捉了进去。从一开始的无期到后面的有期,他的妻子为此尽了此生最大的努力。

在脏乱差的大牢中,有一位留美博士穿着带有号码的囚衣,寸字头,满怀希翼的等着妻子的探视或来信。每一次的探视,给了他活着的渴望。每一次来信,给了他爱的温暖。后来他被流放到西北荒漠大草原,再也见不到婉瑜,信件是他与她唯一的联系方式。有一次,他意外得知自己的女儿来这里表演。不知怎么,他迫切地想看看多年未见的女儿,远远地看一眼。好不容易他的领导批了他的假,路上的大雪阻碍了他前进的路,耐着沁人心骨的寒气一步两步的向场部礼堂走去。在人潮拥挤的舞台面前,他看见了自己的女儿,想起了婉瑜。回忆过往,越发觉得对不住自己的婉瑜。于是他精心筹划了一场越狱,逃了出来,远远的看了婉瑜一眼。面对女儿的质问与斥责,焉识选择了自首。在经历了长达二十年的牢狱之灾后,焉识重获了自由。他期待着婉瑜的来信,期待和婉瑜的再次相见。不曾想婉瑜不记得他了,女儿儿子也不待见他。没关系,焉识这样想着,婉瑜照顾了他这么多年也该换自己好好照顾她。这是一个多么乐观坚定的人啊!无论他处于何种艰苦环境,凭着一丝光亮向阳而生,茁壮成长。

爱是每个时代永恒不变的主题,爱给人力量,穿越时光,创造奇迹。相信爱,它就存在。

第3篇:陆犯焉识读后感

其实我上大学以来,空闲时间很多,却是甚少看书的,研究生期间尤甚。亏得有个朋友,时常问我看了什么书。一次两次我还可以推说最近忙没时间看,次数多了饶是我脸皮厚的了得,也得惶惶的去看一些。

好似最近和严歌苓有些缘分。也可能因为金陵十三钗的关系她是近来的热门,所以刊登她的作品也多一些。年前年后这两本杂志上竟然都是她的小说。年前那本上是金陵十三钗,年后这本上是陆犯焉识。个人觉得金陵十三钗实在是单薄,觉得只是一个场景一个片段,拿来拍一部两个半小时的电影实在是不够分量。陆犯焉识不一样,写就写成了一部电影。

我像惯常一样,试图像个研读的人的样子,慢着性子压低看书的速度,假装能从字里行间看出并且学习到一些什么。在这本书的前十几页,计划的实施确实是很成功的。首先题材对我来说就不很新奇。叙事的开端在三年自然灾害的监狱,一个很熟悉的伤痕文学的氛围。作者很显然也谙熟这一派的套路,几个主要的角色都刻画的很成功。除了主角。根据作者对主角前半生的介绍,与此间的刻画简直大相径庭,无怪乎有之后的结局。就这个角度说,还算合理。毕竟我们无法看到他在故事外十几年颠沛流离和牢狱生活对他的摧残,脱节感还是非常清晰。作者似乎不啻把最丑陋的人性开膛破肚,然后再冷静的分析,这倒是出乎我的意料。因为惯常的此类文章总是留一些生路给我们这些看客的。坏人就是坏人,人性再闪光,还是坏人。

故事被絮絮叨叨的讲出来,老陆的前半生和现在的处境形成鲜明对比,中间还夹杂点他的情事,就着监狱敌我斗争吞咽下去,就快要淹没在一大片的伤痕文学作品里了。

老阴生少阳。我发现我无法再慢条斯理的看下去,我无法停止阅读的加速。风暴开始出现在平静而压抑的海面上。惊心动魄的越狱,九死一生的归途。作者口口声声说这是父爱,老陆对他女儿的眷恋和思念。老陆还需要这一张遮羞布吗,他分明是想从他们的结晶中看见他所爱的影子,他狗一样的活这20年不是为了这孩子。这孩子不过是他和她的见证。

风暴就这样无声息的又平静了。平息的让人觉得失落,犹受虐癖一般,这么声势浩大的风暴,怎么就这样随随便便停了,一点破坏力都没有。确实停了。无论恼恨你破坏的太多还是破坏的不够,旁的人都会报复。于是又回到了监狱,一个六十岁的老人被当成十六七的小王八蛋欺凌。

他连狗都做得不如,还要活着。他不能见她一面,都不想再活了。他见了她一面,却一定要再活着。他的爱,迟到了四十年,还会迟到更久。彼时平淡的闷极的生活,他用了四十年终于品出香醇,品成了天下独一份的滋味。那香味,从心底里骚动他,青藏高原上的苦寒生活都不能使他再平静,他从娘胎里就带来的文人恬静也帮不了他,他就这样在心底里发狂,发狂似的积攒对一个女人的爱意和甜蜜。他的忍耐无疑是值得的。一个女人从第一面就开始守着他,呵护他。几十年不离不弃,狂风暴雨都吓不走她。

美好的爱情总会有美好的结局。他终于受够了所有的苦,她也熬尽了枯守,两个年近古稀的老人,又重新走到了一起,激动的像两个少年人。

他站在她面前的时候,她说,你是谁啊。

他多么心痛,愿意用余生唤醒她。她接受了这个陌生人的到来,愿意有他的陪伴,如他愿的嫁给了他。

她死的时候,问他,焉识回来了吗。

他叫陆焉识。她等的绝不是他。

好像严歌苓写的东西就是这样,很多地方觉得她完全可以写得再透一点,再丰满一点。她确实是只勾勒一个线条,一副画面给你。画一个婉约妇人家倚在园门口,让你自己去想她背后家室生活蜚短流长。这篇小说里涉及到的点很多,但都是点到即止,匆匆而过。或者作者只是为了铺陈一个叙述的背景,是我看的时候太过敏感。个人感觉相当多的点上,再展开写一些也不会影响文章主线的发挥,因为毕竟是用九分功夫弹弦,用一分功夫敲锣。这都是些次要的话了。光是那两三幕就已经成就了这篇文章,催泪效果极佳。(郑富元)

第4篇:陆犯焉识读书笔记2000字

有幸接触这本书,还是因为电影《归来》中的男主角陈道明。一直以来非常推崇他讲的一句话:做人的最高境界是节制,而不是释放。精神上的释放、物质上的释放很容易,难的是节制,要真正享受那份节制,需要修养。责任是男人的脊梁,即使做不了伟大的男人,也要做一个负责任的男人。在银屏上看到他举手投足间释放出来的儒雅,一直是心向往之。因为在电影《归来》中觉得很遗憾,总觉得缺少了很多东西,自己的偶像在电影中不应该这么平淡。怀着这份不甘,我查到了原著《陆犯焉识》,从网上看到了小说的介绍,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便顺便买回来了。

“曾经有一份真挚的爱情摆在我的面前,可我没有珍惜,等我失去的时候才后悔莫及,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如此……”看完后这句话应该是最恰当的独白。感叹老天真是造化弄人,命运把主人公从“高富帅才”折磨成了死乞白赖的老囚徒。在这里我有必要简单介绍一下故事的发展:陆焉识本是上海大户人家的大少爷,德才兼备、少年早成,19岁考上美国官费留学。一米八几的身高、一张英俊的脸、仗义疏财、随和凑趣、聪慧而倜傥,记忆力惊人、会盲写、会多国语言,也会讨女人喜欢,留学期间有意大利的初恋女友望达为他爱的死去活来,回国从教时,有重庆的邂逅情人韩念痕为救他也是舍生忘死。五十年代,陆焉识因其出身、更因其不谙世事的坚守激越而成为“反革命”,在历次运动中,书生意气的他使得刑期一次次延长,以致死刑,幸而在刑场上又被临时改为无期。从此让他这样一位智商超群的留美博士揣着极高的学识在西北大荒草漠上改造了二十三年。

精神的匮乏、政治的严苛、犯人间的相互围猎与倾轧,终使他身上满布的旧时代文人华贵的自尊凋谢成一地碎片。枯寂中对繁华半生的反刍,使他确认了内心对婉喻的深爱。婉喻曾是他寡味的开端,却在回忆里成为他完美的归宿。“文革”结束后,饱经思念的陆焉识和冯婉喻终于可以团聚,然而回到上海家中的陆焉识却发现岁月和政治彻底改变了他的生活。他再也找不到自己存在的位置,唯一苦苦等待他归来的婉喻却在他到家前突然失忆……

这就是小说中自有的摘要,在枝枝蔓蔓的情节中读起来很有意思,陆焉识的命运非常具有戏剧性。作者严歌苓很会讲故事,她不是传统的写作方式,通篇都采用了多重叙述方法,正常顺序完全被打乱,回忆过去和现实故事的推进相交织,极大地扩展了小说的意义空间。作者对人生的沉思和穿透,对历史细节和人物形象的把握得都非常好。比如陆焉识身上的三个特点:天才、风流、气度,写得非常详尽,尤其是他身上的气度,为守住自己的底线而在重庆入狱两年,最后又因为身上那份气度,在肃反中被判刑,反复中辗转囚禁在西北大漠。也许正是那份坚守,使得读者把所有的惋惜都留给了陆焉识。再比如冯婉喻,给我留下最深的烙印是:静、善良、痴爱。由刚开始对陆焉识的爱慕,静静的守候,意外的满足,舍身相救,最后到痴痴的守望,哪怕失忆后在生命的尽头都在维护着他的焉识(是因为路太远,所以没有赶回来)。这场旷世之恋之所以跨世纪,就是因为错过:前半辈子陆焉识因为没有看透而错过,后半辈子因为入狱而被迫错过,最后又因为苦苦等待归来的冯婉喻突然失忆再次错过。但两个人始终矢志不渝,一个矢志不渝了半个世纪,另一个矢志不渝了一个世纪。

在小说中,虽然冯婉喻非常伟大,但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没有太多的传奇色彩,相反陆焉识不一样,他不是十全十美,纵然风流不羁,但读者一点都不会去追究他对感情的不负责任,更多的是对他的惋惜——造化弄人。其实陆焉识一辈子都是一名“囚徒”,虽然从未真正犯罪过。风华年少时,想从一个公子哥儿被包办婚姻的命运里逃出来,却稀里糊涂地结婚了;学成回国后想从家庭里逃出来,却在情人为他付出一切时仍然想着作为丈夫的家庭责任;在改朝换代之际想抽身世外不理政治,专心教学,却仍被身不由己地牵连进去;在西北荒草大漠逃跑之后,想着自己给家里人带来的阴影又回去自首;一直想从冯婉喻身边逃出去,却在残酷的改造中发现自己最需要回去跟她坦白一切。直到最后,终于从有形无形的囚笼中逃出来,却发现自己已经完全不能适应外面“自由”的生活。

故事从1921年到1990年,横跨大半个世纪的琐碎人情、世事变迁,正因为投放在中国20世纪几番历史性巨变的大底布上,方才具备深远的意境和厚重的质感。将知识分子陆焉识的命运铺展在政治这块庞大而坚硬的底布上,检视了残酷岁月里生命可能达到的高度。在对红色革命前期明线的赞誉和文化大革命时期暗线的讽刺中,可以看到作者对于当代历史的忌惮。结合电影《归来》,更能感受到。

最后想说的就是文章的题目为什么叫造化,其实重点在其后面的两个字——弄人。在生活中,我们不可避免都会有起有落,如果我们总是在抱怨造化弄人的话,有可能最后就起不来了。陆焉识在老天跟他的后半生开这么大的玩笑时,他仍然坚强的活着,按说他的落差感最大,他的体力劳动最少,可他能在大饥荒、大批斗中活下来并走出西北草漠,那是因为他在造化面前选择了宽容接受和坦然面对,在枯寂中对繁华半生反刍,反而看清了自己今生最大的收获——冯婉喻的静静守候!

推荐信息

  • 关于《漂亮女孩夏林果》的读后感大全(精选3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2/7/11 9:29:52

    这个星期,我读了一本书,名子叫《漂亮女孩夏林果》。夏林果是一个非常漂亮的女生,她的腰永远都是直的,她走路时眼睛永远平视前方……这些事除了夏林果以外别人是很难做到的,因为她从5岁就开始学芭蕾舞,而且人也漂亮 ,所以班里有许多男生喜欢她,当然里面还有让秦老师最头疼的就是马小跳

  • 关于《莫莉的假期》的读后感大全(精选5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2/7/11 10:02:42

    【第1篇】寒假期间,我读了一本书,书名是《莫莉的假期》。书中写了莫莉这个正在上初一的女孩子成长中的烦恼和秘密。莫莉的假期是一个快乐的假期。能和外婆家附近的好朋友们谈天说地;能和好朋友们一起去书店里打工;能和好朋友们一起去进行华丽的冒险……可是,这个暑假仿佛又有些与众不同,身边的那些和自己无话不说的好

  • 《文化苦旅》读后感大全赏析(精选20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2/7/11 10:46:32

    报纸上说我写书写得轻松潇洒,其实完全不是如此。那是一种很给自己过不去的劳累活,一提笔就感到年岁徒增,不管是春温秋肃,还是大喜悦大悲愤,最后总得要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这是余秋雨教授在《文化苦旅》中的自序。也难怪,看这本书要慢、要细,里面的思考,非常人所思,非常人所见。

  • 关于《叶问》的读后感大全(精选6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2/7/11 11:26:22

    为什么各国运动员在国际跑步比赛中挥汗如雨?为什么苏丽文被对手击倒仍勇敢爬起?为什么伊拉克运动员冒着生命危险,从战火中走出,想看到高高飘扬的伊拉克国旗?是因为一颗火热的一爱一国之心。昨天,老师带领着全校同学,到电一影院看一部感人的电一影――《叶问》。它让我的一爱一国之心一次次强烈的跳动。电一影主要讲了

  • 《飘》读后感(共21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2/7/11 12:10:12

    看过《飘》很多遍了,最初是它的书名吸引了我,不理解如此厚重的一本书却单单用一个字来概括全文。浏览了一遍,在不知不觉中被梅兰、思嘉和瑞德各具特色的气质所感染,一不自觉的想细细的看第二遍,第三遍至更多,也惊喜的发现每看一遍都会有不同的收获。除了对场景和心理的细腻描写外,我觉得《飘》的最大魅力在于深刻描述

  • 《三国演义》1000字读后感大全赏析(精选20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2/7/11 12:53:02

    遥想当年,你曹操,有胆有识,谋董卓假献刀,假借天子诏书结盟十七诸侯讨伐董卓,东进平黄巾,西进接献帝,迁都于许昌,开始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称霸之路;降张绣,诛吕布,破刘备,夜袭乌巢,官渡之战大败兵力十数倍的袁绍,挥军南下取荆襄,后遭赤壁重创,败走华容道,退往中原,退马超,韩遂的西凉铁骑,平定西凉,统

  • 有关《红楼梦》的读后感800字大全(14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2/7/11 13:27:52

    总是听老师说,读了红楼梦,能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所以我决定再次捧起这本经典著作,细细品味其中的精彩。第一次看《红楼梦》是在读高中时,当时看书更多注意故事情节,为了更快知道最后的结局,书中的诗歌大多跳过了。看完后为书中的人物流下了同情的眼泪,不太喜欢薛宝钗,更喜欢林黛玉。前年儿子要看《红楼梦》,帮她买

  • 《城南旧事》读后感600字大全(14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2/7/11 14:14:42

    《城南旧事》这本书,叙说着一个叫英子的女孩的童年我读完这本书第一个感想就是:有趣,作者写作的方法的不同之处就是作者并没有像其他作者一样刚开始就表明主人公的名字和家庭环境,而是慢慢的随着事情的发展才说到。故事是从一九二三年开始的,英子从一个天真、可爱、活泼的七岁小女孩到一个聪明、能干、成熟的小大人,在

  • 关于《千奇百怪的毒素》的读后感大全(精选3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2/7/11 14:50:32

    注意,注意!毒素来袭!小心前方危险生物!当心虫子出没,躲开致命树叶,留意毒气爆炸……我们的生活被毒素包围了!!!夏季到来,又到了我们出门避暑旅游的时段。如果你要去寻访名山的话,就要多留意那些耸立在路旁的、看似清纯可爱的致命杀手——植物了。可能你不会相信这句话,觉得植物很安全,其实不然,只要你阅读完

  • 有关四大名著读后感的优秀范文精选(20篇大全合集)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2/7/11 15:33:22

    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位高尚的人谈话。我一开始并不明白这句话的含义,直到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后才真正明白了。《三国演义》这本书书中描写了许多场波澜起伏、气势磅礴的大战,刻画了许多生动的人物形象,其中最令我难忘的是智慧忠心的诸葛亮、智勇双全的赵云。先说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宛若神仙的诸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