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读后感大全>小说西游记读书笔记4000字

小说西游记读书笔记4000字

所属分类:读后感大全 发布时间:2025-05-03 22:58:46

这篇文章意图反驳两种西游解读:

《西游记》是一个“黑暗的恐怖故事”,反映了人性最黑暗的部分;周星驰拍的暗黑西游才是“真正的西游记”。

孙悟空是一个反抗失败的悲剧英雄;唐僧是“封建大家长”;《西游记》是在反叛的外衣下宣扬“封建伦理纲常”;周星驰的颠覆才是对西游的深刻解读。

这篇文章针对的是《西游伏妖篇》影评区文章《是时候科普一下真正的〈西游记〉了》和《你再不道歉,我就要老了》。可是我还没机会看这部电影,只谈原著。故发书评区。

沙僧恐怖?

持《西游记》暗黑的一个主要论据是,沙僧是个“恐怖的杀人狂”。孙悟空亦非善茬,第五十六回他杀了人“又往尸体上倒了几棍”,是“绝对的邪典恐怖片桥段”(呃,可是我看的原文是“攥着铁棒,望那坟上捣了三下”,捣的是坟不是尸啊)。

但实际上,“杀人”这件在现代世界看来很恐怖的事情,在明清小说中是武将的必备技能。你去看,明清小说中担纲武将的正面角色,关羽,张飞,赵云,还有梁山泊好汉鲁智深武松,一个个都是杀人如麻,砍人头当过家家。假如因为沙僧是杀人狂就指责西游黑暗,那么明清小说无一不黑暗,左传史记三十六史无一不黑暗,中国历朝历代无一不黑暗哦,不能只说中国。欧洲中世纪的宗教战争与女巫迫害,也是血腥残忍得一塌糊涂呢。

关于古典小说中的残忍血腥情节,有两点值得一提。

其一是,我们对残忍与死亡的感受,与前现代社会对“残忍”的定义,完全不能相提并论。现代医疗条件的高度发达,还有现代高温火化技术的推广,使得我们对尸体的宽容度非常有限。我们在现实中几乎不会接触到尸体,挖坑挖着挖着也不会挖出死人骨头。但是,在人均寿命只有三十岁、发个高烧就能死翘翘的前现代社会,随便一场战争或瘟疫,就可以造成遍地尸体的惨状。人命在那个时候,确实没有像现在这样值钱。

所以,沙僧杀人如麻、挂九个骷髅头,对我们的冲击力,远远要大于对明清读者。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已经没有机会见识真正的头盖骨了。但在明清没有高温火化分的情况下,他们没事挖着挖着就可能挖出一个骷髅头。

其二是,小说戏剧对血腥与死亡的宽容度,要远远大于现实中人们对血腥死亡的感受。拿棍子捣尸体这件事,放在现实生活中是“绝对的邪典恐怖”,但是放到戏台上,完全可以是一个喜剧场景试想演mao贼的演员在装死,演孙悟空的演员拿棍子故意捅他胳肢窝,读众哈哈大笑更何况原文中的悟空,其实根本没有捣尸体呢。

武侠小说继承明清叙事套路,也延续了古典小说的暴力与血腥。金庸小说里有切鸡鸡、割耳朵、挖眼珠、剁手臂,各种黑暗恐怖的情节。可是你会因此认定金庸小说是黑暗的吗?不会。为什么?因为你心里明白,金庸的着眼点并不在于切鸡鸡和割耳朵。他力图消解的,是人世百苦,是命运无常;他真正要歌颂的,是英雄义气,是儿女情长。

从这个意义上说,金庸与吴承恩一脉相承,他们都洞彻于人世的残忍无情,却没有因此丧失对人世的信心。

唐僧虚伪?

持论者指责唐僧虚伪的例证,仍然是第五十六回,孙悟空打死mao贼后,唐僧念经:“他姓孙,我姓陈,各居异姓,冤有头,债有主,切莫告我取经人。”

“虚伪”这个词的意思,应该是心里想一套,嘴上说一套吧?唐僧心里想,喂你是孙悟空打死的你怪他不要怪我啊,心里想什么嘴上他就说出来了。这难道不说明唐僧这人是个耿直boy嘛!

而且其后的一系列关于告人的对白,是充满喜剧色彩的。稍微读一读原文就知道,对话的参与者是带着戏谑的意味在互相调侃,神态描写都是“八戒笑道”“大圣闻言,忍不住笑道”。这时唐僧承担的是戏剧里一个逗笑的小丑角色,他的徒弟通过喜剧嘲讽来达成幽默与讽刺的双重效果。《西游记》中的师徒对白有非常多这样的喜剧场景;只是隔着将近五百年,我们有时不能get晚明时代的笑点(想想看,五天不看微博,你也许都不能get微博上的笑点呢)。

这里涉及到一个明清小说君臣形象塑造的问题。这个问题我觉得很值得学术探讨,但目前我没有看到学术界有论述。就是,唐僧与三个徒弟,刘备与蜀汉群英,宋江与梁山好汉,都非常符合“君庸臣慧”“主弱仆强”的角色设定。

值得提及的是,明清小说的创作者大多是失意文人;失意文人最喜欢干的是什么呢?就是抱怨怀才不遇,上位者不能慧眼识珠。这一类创作就导向了一种“君庸臣慧、主弱仆强”的角色设定。唐僧必须要弱,刘备必须要呆,宋江必须要懦弱。君主就是要什么都不会,才能衬托出他们的手下能文能武(主上能文能武还要你干嘛);君主就是要特别的蠢,特别喜欢冤枉人,才能衬托臣子的坚毅忠贞(主上这么傻他都不叛变好坚贞)。

唐僧这个形象,与其说是“虚伪”“伪善”,不如说是市侩。市侩性质的小市民形象在明清小说里也有一套成形的模板:能推就推,能躲就躲,计较蝇头小利,不干好事,但也干不了太坏的事。你能因为这种人物的存在,就认定小说是“黑暗”的吗?

还有,“人性”这个词,不知怎么就被玩坏了。中国传统其实相当偏向性善论的;不知为什么,到了当代,每每一有道德水准不达标的人物形象出现,评论家就嚷嚷,“这部作品深刻地反映了人性”呃?所以自私利己就是人性?无私为公就是没人性?我从来没看西方评论家评论哪个阴暗作品的时候说:Thisworkdeeplyreflectshumannature…真是叫人喷饭。

孙悟空是反抗失败的悲剧英雄??

建国以来的文艺批评受政治枷锁,时时谨记以阶级论解读“封建”文学作品。解读《红楼梦》,他们说:深刻反映了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家庭的腐朽,贾宝玉这个人物是对封建社会的反抗……解读《三国演义》,他们说:深刻反映了封建统治阶级无能为力,不能带领中国历史走出朝代循环的怪圈……解读《水浒传》,他们说:深刻反映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残暴,肯定了农民起义军领袖敢于反抗,敢于斗争的革命精神……

到了《西游记》,哇一个大闹天宫的农民起义军领袖哎!!!虽然反抗失败了,但是那朴素的无产阶级精神!那坚定的反抗封建压迫的革命精神!

神啊。什么文本都能解读出压迫和反抗,封建和伦常。敢情明清文人政治觉悟如此之高,没上马原毛概,已经深刻领悟一切历史都是压迫与反抗。

这些解读无比之荒唐,但是已经整整三五代人心中根深蒂固,以至到了周星驰、今何在这里,人们仍然相信《西游记》是一个关于压迫与反抗的故事,孙悟空是一个反抗失败的英雄。

不。《西游记》的主题是心(看看“心”字在《西游记》中的出现频率!再看看“心”字在周星驰电影中的出现频率!)。我以为《西游记》讲述的是初心与成长。

在周星驰、今何在那里,如来、唐僧代表的是统治阶级,或者说一种现实的压迫力量。他们只看到如来佛从天而降压下来的一只大手,却拒绝看到,孙悟空在脱离五行山后,皈依佛门的坚定不迟疑,以及对唐僧发自内心的忠诚感激他们把它视作反抗失败。

林庚先生的《西游记漫话》驳农民起义说,从嘉靖万历的社会风气、明代中后期崛起的市民阶层、王阳明的心学与李贽的童心说入手,论证《西游记》是一部童话性质的小说,主旨以于以天真烂漫之童心,对抗封建正统的虚伪风气。在林庚这里,《西游记》仍然是一部对抗性质的小说,对童心的追寻即是对社会的反抗果然如此,那么孙悟空对佛门的皈依,岂不是也要被解读成反抗失败?

我欣赏林庚的一点,在于他以相当篇幅论证的游戏心态。我觉得这种轻松的、幽默的、近乎小孩子玩耍的游戏心态,是解读《西游记》文本的核心。如果你读原文,会发现孙悟空与天庭,与如来,与唐僧,不是压迫与对抗的关系,更多时候是一种好玩和游戏的心情。如来佛拿手掌镇住孙悟空的那一回,孙悟空还在佛祖手上撒尿“到此一游”呢。

所以你看到,《西游记》文本里的孙悟空,几乎永远是快乐的,乐读的,前面还在委屈抱怨,打个弯又喜笑颜开了。他从来没有觉得谁压迫他,所以被压了五百年他也没有去怪谁,所以辅佐唐僧他也没有觉得委屈。取经路上的艰苦,轻轻一个翻转,又变成一个游戏。连取经本身都像一个游戏只是它生发意义,教人成长。

与此对比,周星驰与今何在的孙悟空,是痛苦的,挣扎的,永远以为自己是受害者,永远在反抗。我以为这根本是与原著精神背道而驰的。

中国古代文人似乎是两类。一类是屈原、陶潜、杜甫、郁达夫这样的,怀才不遇有志难申。他们一路呻吟一路痛苦,并且以这痛苦来成就作品。

另一类苏轼、韩愈、胡适、钱钟书这样的,他们的人生一样有艰辛坎坷,但是他们总有办法将创伤抚平,他们平和、从容、温和,时不时幽默一把,在黑暗的人世间,找到自己的一方光明。

周星驰无疑是前一类。抑郁痛苦,阴沉灰暗。可他是个喜剧演员。于是他只能像《美人鱼》里的那条章鱼一样,通过剁自己的腿来引人发笑(他好多搞笑梗都黑暗血腥)。

吴承恩则是后一类。我读《西游记》的文字,时时觉得这是位絮絮叨叨、和蔼可亲的老先生。他历经沧桑,看遍浮华;他既受过正统诗书教育,又深谙市民趣味;他借人物讥嘲小市民气质,却并未与市民阶层绝裂;他游走在儒释道之间,游走在典籍与戏台之间,游走在书桌与市井之间;他是博学的,又是入市的;他是清醒的,又是浑沌的;他是警省的,又是宽容的;他曾有过艰辛,但那不妨碍他的快乐;他体察于人性中的虚伪与自私,他也同样盛赞人性中的忠贞美善。

我时时想,孙悟空出五指山这个梗,如果叫一个现代作者来操作,会写成什么样?如果是郭敬明写,一定要悲伤逆流成河了吧。如果是周星驰来写,一定要愤怒,要暴走,要奋起复仇了吧。如果是宫斗文作者来写,一定要一步一步往上爬,最后夺下玉帝的位置,叫如来磕头道歉了吧(《西游记后传》就是这个路子)。

但是吴承恩怎么写?

无一丝感伤,无一丝疑惑。

“只见那猴早到了三藏的马前,赤淋淋跪下,道声:‘师父,我出来也!”

那一回叫“心猿归正,六贼无踪”哪里是压迫和反抗的故事?

十年饮冰血未凉。五百年凄惨境地后,不委屈,不抱怨,不哭不闹不卖惨。欢喜,感佩,下定决心,从此一心一意踏上取经路哪里像压迫与反抗?

我不知你是不是也像我一样很小的时候有过大梦想,离家求学,像初出茅庐的孙悟空;学有小成意气风发,以为自己能改变世界,像大闹天宫的孙悟空;求学求职遭受挫折,消沉几乎一蹶不振,像五行山下的孙悟空。

五行山是一个分歧点。有人从此对人世悲读,对世事绝望,耿耿于所失所爱,以为这世界的逻辑只是以暴制暴,人性黑暗苍凉。

那不是孙悟空。

我从《西游记》里读到的孙悟空,是快乐的,是坚定的,他懂得妥协但绝不放弃。他给人以绝处求生的勇气,给人以对于人世的信心。他洞彻而乐读,可爱而光明。他告诉我

虽然世事千疮百孔,虽然我们遍体鳞伤,我可以依然微笑依然执著,忠于初心忠于梦想。爱自由,爱真理,爱光明,向远方。大踏步走在取经路上。

推荐信息

  • 《庄子秋水》读书笔记_大学生读书笔记1000字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1:03:04

    《秋水》给我们提供了两个截然相对的艺术形象:见识浅陋、自以为是的河伯与博学深邃、视野广阔的北海若。河伯是黄河之神,到了涨水的季节。百川灌河,他看到径流如此宽大,分不清两岸边牛马的形状,自以为天下之美尽在于己。北海若是海神,大海浩瀚无边,无有穷尽,河流所谓的涨水干旱,于他来讲,动静实在太小,根本算不上

  • 《朝花夕拾》读书笔记_名著读书笔记600字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1:03:04

    掩卷三思,唏嘘不已读完鲁迅的《朝花夕拾》,不禁让我抚书轻叹,鲁迅不愧为一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笔锋如刀,言语幽默而辛辣,分析精辟;一针见血,他对当时社会不公现象的批判让当政者如“骨鲠在喉”既吐不出也咽不下。在《狗、猫、鼠》中的一段让我叹服“禽猛兽以较弱

  • 《围城》读书笔记_大学读书笔记精选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1:03:04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一生中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堪称中国近、当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作,这是一部读来如嚼橄榄回味无穷的奇书。在妙趣横生、妙喻迭出的幽默外表下,深藏着令过来人低徊轻叹、令少不更事者然若失。因此,它是一部以看似超然的调侃语调述说人生无奈的笑面悲剧。“围城”取自书中才女苏文

  • 《柳林风声》读书笔记800字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1:03:04

    一片神秘而又美丽的柳林,微风吹动了柳树的发梢,飒飒的风声就在耳边回畔。他们,一群个性鲜明而又可爱的小动物,在这婀娜多姿的柳林里上演了一场场妙趣横生的动人生活故事,最打动人的就是那萦绕在柳林里的友谊与温情。胆小又爱冒险的鼹鼠、热情又浪漫的河鼠、睿智侠义的獾先生、敦厚老实的水獭,和虚荣而喜欢吹牛的蛤蟆时

  • 娱乐至死大学读书笔记1100字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1:03:05

    在看美国电视的时候,我们经常会想到萧伯纳看见百老汇和四十二大街上夜间闪烁的霓虹灯时发表的精彩评论。他说,如果你不识字,这些灯光无疑是美丽的。美国的电视确实是美丽的奇观,是难得的视觉愉悦,每天你都能看见成千上万个图像。电视上每个镜头的平均时间是秒,所以我们的眼睛根本没有时间休息,屏幕一直有新的东西可看

  • 《巴黎圣母院》读书笔记900字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1:03:05

    圣母院里的钟次第的敲响,咚咚,咚咚……沉重地,凄婉地,好像在陈述着一个故事。那是些浓烈得化不去,深刻得褪不了的形象:独眼的敲钟人伽西莫多,美丽善良的爱斯梅拉达,还有渊博却邪恶的克洛德副主教。初始,伽西莫多的出场仿佛给我投射了一个丑恶的影象。他的独眼,他的聋哑,他的驼背,他

  • 寂静的春天大学读书笔记1800字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1:03:05

    20世纪60年代初,由蕾切尔卡逊撰著、美国前副总统阿尔戈尔作序的《寂静的春天》面世。这部由17章28余万字精心建构的“绿色经典”,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解,反对人对自然的控制,其根本宗旨是警示人们:“人类已经失去了预见和自制的能力,它将随着毁灭地球而完结。”

  • 《货币战争》读书笔记1600字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1:03:05

    一直以来都以为经济学是很高深的理论,而金融货币知识都是抽象,晦涩难懂的,甚至还带着一些神秘。曾经试图找些书籍、资料加以学习,可每次都是才看几页就被一些高深的经济学理论和若干公式、图表,搞得头都大了,觉得实在理解不了,离自己的生活太远,再没有继续看下去的念头。直到拜读到宋鸿兵先生编著《货币战争》。这本

  • 泰戈尔诗选读书笔记精选1000字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1:03:05

    读了《泰戈尔诗选》,仿佛带我们走近了泰戈尔。他的内心是那般深邃,那般细腻;一首首诗篇或小巧玲珑,或灿烂恢宏。泰戈尔用他的哲学和精神世界给了世人许多智慧、许多启迪。泰戈尔是一位爱国者、哲人和诗人,他的诗中洋溢着对祖国的热恋;对妇女的同情;对孩子的喜爱。有强烈的爱就有强烈的恨,当他所爱的一切受到侵犯的时

  • 《批评的视野》读书笔记1300字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1:03:05

    张德明,1954年生,浙江绍兴人,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国际比较文学学会会员,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省翻译家协会会员,主要从事世界文学比较文学研究。主持国家九五、十五社科基金项目《人类学诗学研究》、《加勒比英语文学研究》。已在《外国文学评论》、《国外文学》、《外国文学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