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读后感大全>《巨婴国》读后感

《巨婴国》读后感

所属分类:读后感大全 发布时间:2025-05-02 13:45:35

养儿防老,某些人的巨婴病《巨婴国》读后感

文|金尚

版权印

养儿防老的神逻辑

中国向来有养儿防老的传统习惯。养儿防老的实质是把子女当成了经济工具和投资的棋子。这体现了中国人的特点:人不能自己为自己负责,需要别人为自己负责。

养儿防老的潜台词是:

你一定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否则就是不愿意我的年老负责;

你不能去从事有风险不稳定的工作,否则就是不愿意为我的生活负责;

你不可以去冒险创业,否则一旦创业失败,我的生活怎么办;

你不可以去外地工作,要不然我老了谁照顾;

你不可以嫁很远的地方,不然我老了谁照顾;

你工作之后,要把工资卡交给我,要不然你会乱花钱的;

你一定要娶一个我喜欢的媳妇,要不然我怎么和她相处………..

这里面有着一个桨糊神逻辑:

1、我的事就是你的事,我们的事也是你的事,我们所有人的事都是你的事。

2、你的事就是我的事,你们的事也是我的事,你们所有人的事都是我的事。

如果是来自农村家庭的凤凰男、凤凰女就更悲凉了,父母的养老责任是你一个人的事,因为你上了大学,进城当了城里人;老家弟弟妹妹的生活需要你照顾,工作也需要你找,因为你最有出息;老家亲戚你要照顾,亲戚进城看病、借钱、借宿,你都要面面俱到,否则你就是忘恩负义;老家村里人找工作、要办事等,你帮得了要帮,帮不了想尽办法也要帮,否则你就是忘本。

好不容易恩恩爱爱地娶了个媳妇,还没过蜜月期,你母亲就来了,为的是“照顾你的生活”。早上起晚了,你母亲要叽叽咕咕;媳妇工作忙,忘洗碗了,你母亲要唠唠叨叨;媳妇用自己工资,买了几件衣裳,你母亲就开始挑拨离间了;事业正在上升期,你俩还暂是不想要孩子,你母亲不乐意了,哭天呛地,仿佛全天下人都对她不起。

这些情景,这些剧情,在《婆婆来了》、《双面胶》里都有着极好的体现。所谓艺术作品,是真实生活的升华。而在现实世界中,可能比电视剧里演得还要揪心、还要虐,因为电视剧作品除了表现生活之外,还要考虑社会主义价值观和和谐社会的建设。真实的世界,比艺术作品还要变态。

中国母亲有一个现象,叫唠叨。春晚有一首歌《常回家看看》歌词是:“妈妈准备了一些唠叨”,你看妈妈主要负责唠叨。啥叫唠叨呢?唠叨不是一般性的话多,而是一种超越边界的控制性的咒语。

每次我出门要加衣服的时候,母亲总不忘说一句;“多穿点衣服!”;每次过马路在认真观察红绿灯的时候,母亲来一句,“过马路小心点”;每次上车后,母亲总不忘说一句,“关好车门!”;如果我不心把东西掉地上了,我母亲就会马上尖叫起来,“怎么掉了,赶快捡起来!”

这就好像,本来是我意志的东西,突然有个人在旁边指手划脚,我就一下子找不到北了。为了让自己感觉自己不是个木偶,而是个独立的人,我就会做出与其所说相反的行为。于是,母亲不来的时候,我能把所有事情都做得好好的;母亲一来,我就突然什么也不会做了。

你不信出去做个实验。有人在走路,你在旁边喊121121。你看,他一会儿就不走了。

养儿防老是一笔交易

养儿防老的本质是一笔交易,如果你把养儿防老当作了育儿的目标,那么你最终是不会如愿的。因为没有任何一个人愿意自己的出生是一个阴谋,也没有任何一个人愿意自己的人生只是一个工具,一颗棋子。这对于一个孩子来说,着实是一件很残忍和冷血的事情。

养儿防老为什么会形成,我认为有两大基石。

1、第一个基石是大家族共生制度。中国传统的大家族制度使得家庭成员之间牢牢的捆绑在了一起,每个人对其他人都有权利,每个人对其他人都有义务,吃大。家族中有人与其他人人际矛盾了,所有人都来劝架,所有人都来调解;家族中有人落魄潦倒了,所有人都来帮助这个人;家族中有人升官发达了,就要关照和罩着所有人,所谓的“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就是这么来的。古代的大家族共生制度,是为了抵御农耕社会的未知风险的,相当于当代社会的好友、信用卡、蚂蚁花呗等。

2、第二个基石是孝道。接下来,你要很确定你的子女会终其一生都生活在这个村里或这个县里,所谓“父母在,不远游”。但也不意味着他们就愿意被你当做一个经济工具来使用,这时候就有了一个非常强大的工具:孝道。在古代,判定一个人是不是好人,首先是看他孝不孝顺父母,孝顺的人不仅可以被十里八乡地称颂,还可以“举孝廉”做官;而不孝顺父母的人,不仅会被人们唾弃,甚至在社会上没有立足之地,严重的还会被杀头。

但养儿防老,是不是一个好的工具呢?在传统上来讲可能是的,但是在当代社会已经不是了,有四个原因。

1、你最多只被允许养两个孩子。

养儿防老一个很担忧的问题,就是如果这个儿子不孝顺怎么办?到你老了根本不管你怎么办?不吉利地说,万一儿子死了怎么办?答案是,不必担心,多生几个就是。这就是风险分散投资,就好比是买股票,多买几支,有的涨有的跌,但总会有得赚。古代人想要多生儿子,多子多福,其基本原理就是孩子越多,就越有可能出现成功的儿子,如果有不孝顺的儿子,也容易被其他孝顺的儿子抵消。

但是到了当代中国,这个问题已经变了。你最多只被允许养两个孩子,两个小孩不容易产生风险对冲的效果,很有可能这两个孩子都对你不好。

2、养儿的成本,已经比古代放大了100倍。

古代养孩子,只需要家里添双筷子就行了,长到五六岁就可以帮忙干活了。而现在的小孩,要从一个自然人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人,需要将尽二十年的学习。包括诸如吃奶粉、各种培优班、各种开发智力的电子产品、各种营养食品等,费用之高,已经超乎了人们的想象。没有一定的经济能力垫底的话,连小孩都不敢要。不要说指着孩子养老,孩子以后不来啃老就算是好孩子了。

现今虽然放开了二胎,但纵观无论是农村还是城镇,生育二胎现象都不见火热。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既生不起,也养不起。

3、现代社会的孩子,有可能到外地去工作。

在古时候,一个人普通情况下是不能背井离乡的。如果你离开自己的家乡,你需要向政府申请一个证书。比方说你进京赶考,必须要有这么一个证明,证明你是去考试,不然会被当作流民抓起来。在户口制度的管理下,中国人大部分终其一生,都被牢牢的捆绑在一个固定的土地上,中国的户口制度导致了每个人都被捆绑在一个家庭里,而且终你一生,这种捆绑关系都不会发生改变。

当代社会的子女,和古代的不一样,很有可能考上一个好的大学,到了一个大城市,甚至于出国留学,到其他地方结婚工作,不回来了。

4、当代年轻人自己生活的压力也非常大。

古代在村里养几个儿子,他们只要自己盖间房讨个媳妇儿就能自己过日子了。古代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男人农耕狩猎,女人纺织担水,再养一群鸡猪牛鹅,就可以自给自足。有条件的,还可以在集市上做点小买卖,赚点外快,生活都过得去。并且没有明显的贫富差距,心理上没有太大的落差和不平衡。

而当代的年轻人,找工作已经很是艰难,然后是养自己、养育孩子和买房、应付日常生活开销就已经精疲力尽。不要说养老了,能不啃老的都是好孩子。

养儿防老,某些人的巨婴病《巨婴国》读后感

我为什么反对养儿防老

在当代社会,如果你还抱有养儿防老的思想,那么你还真是个少有的奇葩。为了让你的付出能够双倍、成倍的返利,你有必要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精心计算付出与得到之间的比值,以使你的投资实现利益最大化,这样才最“划算”。

1、不要给小孩用好的、吃好的、穿好的,用差的、吃差的、穿差的就行了。

2、不要给小孩买任何玩具,告诉小孩家里很穷,不要眼花别人家小孩,不要跟别人家比。

3、偶然心血来源,给孩子买件地摊货新衣服,然后告诉孩子你省了两天饭钱,才给他买的衣服,让他对你感恩戴德。

4、小孩学习不优秀,就实施躯体惩罚和精神虐待,打他、骂他、恐吓,让他知道这个家里谁才是老大。

5、不要给小孩零花钱,小孩有零花钱之后会交到小朋友,有朋友之后可能会不接受你的控制。一定要让孩子自卑,让孩子相信自己是最差的孩子。

6、经常告诉孩子,你为了养育他,你付出了多少多少,失去了多少多少,你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他。

7、经常告诉孩子,你最担心地是孩子将来不养你,然后孩子信誓言旦旦的说,将来无论如何都会养你。

恭喜你成功的培养了一个养老工具,一颗养老棋子。祝你儿子不孝、丈夫不忠、孤独终老。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龙应台

“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为了相聚,只有一种爱是为了分离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

克莱尔

反对养儿防老!

1、从自身角度,每一个人都要为自己的人生负责,即便你儿女成群,你也要为你自己的人生负责。当代社会的福利、社保、医保、养老保险、投资渠道日益完善,在年轻为社会做贡献的时候,就要适时为将来的年老做一些投入。

2、儿女远离父母才有自己的生活,父母也一样。儿女成年后,父母就应该放手,须知儿女的离开是成长的真义所在。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为他人的生命负责,你也一样。对于子女,放手是大爱;对于父母,放手也是大爱。

3、养儿防老,不是“爱”,是“自私”。从字面上看就有非常明显的“交易”和“功利”色彩。这对于一个孩子来说,着实是一件很残忍和冷血的事情。小时候没有被爱过的孩子,终其一生生命的底色都会是灰色的。

4、父母于子女无恩。没有任何一个人愿意自己的出生是一个阴谋,也没有任何一个人愿意自己的人生只是一个工具,一颗棋子。父母与子女只是一场偶然与偶然的相遇,子女借父母而来,但不属于父母,TA是精神独立的个体。

作者金尚。金尚,壹点灵平台心理专家、心理健康教育硕士、国家首批认证心理督导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2018年1月出版《永远成长的苹果树》。

推荐信息

  • 《奥吉不做大灰狼》读后感1000字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0:37:00

    《奥吉不做大灰狼》读后感内容简介奥吉•霍伯住在童话世界他的爸爸经营着一家童话主题公园,可他的生活却如同噩梦:创意艺术课作业不合格需要重做、饱受校园恶霸的欺辱折磨、好朋友不幸离去、爸爸妈妈对他失望透顶。可怜的奥吉一边重做作业,一边希望自己能像蜘蛛侠那样变身“超狼侠”,

  • 《四世同堂》读后感250字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0:37:01

    《四世同堂》读后感读完这本书,我感觉置身于那战雨纷飞的地方。老舍这部书中以一种朴实无华的叙述手法,展示了北平沦陷区一群普通人个性是祁家四代人的生活。透过祁老人、瑞丰、瑞宣、韵梅、钱诗人、小文夫妇、李四爷、白巡长、孙七、小崔、马老太太、常二爷、小妞妞以及大赤包、招弟等性格迥异、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表现

  •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0:37:01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了不起的盖茨比是以电影而闻名的。尽管很久以前就听说过,但是直到最近我才开始看它的小说。看外国名著,首先当然是译本的选择问题了。有很多译本,不过我最喜欢村上村树的版本。对照着英语原文看,我认为他的表达更通顺,更具文学气息。一、人物分析尼克。卡拉韦故事以他的口吻叙述,他是一切事件

  • 《神经漫游者》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0:37:01

    《神经漫游者》读后感花了挺多时间断断续续看完了,将近一个月吧。开头很惊艳啊,首次接触赛博朋克风格,拥挤混乱的千叶城,游离在其中的前网络牛仔凯斯。虽然是科幻小说,但是作者文笔细腻,注重刻画氛围。一般科幻小说可能以情节和思想见长,不会太关注其文学性。然而这种文学性在接下来的阅读过程中看来反而是种累赘,太

  • 《布瓜的世界》读后感850字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0:37:01

    《布瓜的世界》读后感《布瓜的世界》漫画书,爱不释手啊,可是却也没有买一本收藏的冲动,就把朋友借过来的书用手机拍下来,收集到一个相册中,有空的时候翻看一下。我特别喜欢里面的几个故事,封面和封底:你如果再问为什么,妈妈就揍你!为什么!你如果不再问为什么,妈妈就加倍爱你!为什么!那个猪妈妈的愤怒和猪孩子的

  • 《兔子坡》读后感300字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0:37:01

    《兔子坡》读后感在假期里我读了《兔子坡》,它主要讲的是:有一个叫兔子坡的地方,生活着一群小动物们,他们非常热心。和以前的人家幸福的生活着,听说有新家人要来了,不仅让他们十分兴奋,但又有些不安,高兴的是新家人的到来可能会让这里的情况变得更好,但不安的是这家人也有可能让他们的生活更加悲惨…

  • 《尼尔斯骑鹅旅行记》读后感200字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0:37:01

    《尼尔斯骑鹅旅行记》读后感今天下午,我读了一本书,叫《尼尔斯骑鹅旅行记》,它主要讲:一个调皮捣蛋的小男孩尼尔斯,他经常捉弄动物来玩。有一天,他意外碰到了一只小精灵,他听说小精灵会施魔法,便逼小精灵教他怎么施魔法,结果被小精灵变小了。尼尔斯变小了以后,就发现自己懂动物的语言,接着,尼尔斯便骑上雄鹅莫顿

  •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后感400字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0:37:01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后感也许这个快餐型社会总认为可以用简单的方法解决复杂的问题。但我希望读者们明白,要达到真正的卓越是要做出牺牲的,在从错误中汲取教训的同时付出巨大的努力。毕竟,成功无捷径。我们可以做的更好!一、如何保持安全、班风良好的课堂一个必须承认的事实:班上很多孩子之所以守规矩,是因为他们

  • 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有感450字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0:37:02

    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有感武安市清化中学188班岳玉阁翻开《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被那跌宕起伏的情节所吸引。合上最后一页,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心灵被海伦凯勒的成长蜕变所震撼着,感动着。海伦一岁半失去了听力和视觉,接着又丧失了语言表达能力。但她没有被打败,在安妮·莎莉文老师50多年的陪伴下,

  • 我是怎么喜欢上写作的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0:37:02

    我是怎么喜欢上写作的大一,很多社团都在招新,我们学校有六十几个社团,怎么说呢,如果不是有特别喜欢的,一般都是胡乱选的。我进了三个社团,有一个是自己喜欢的,还有一个是为了混素拓分的,至于文学社,是被社长拉过去的,其间有一段蛮有趣的对话。舍友站在音乐社旁边看帅哥,社长走过来,“师妹,加入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