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读后感大全>《论语十二章》解读

《论语十二章》解读

所属分类:读后感大全 发布时间:2025-05-01 23:49:54

《论语十二章》解读

以前为学生教授论语,只是觉得字词翻译一过,学生掌握了基本大意并且能够背诵默写即可,或者至多关于修身和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一类的,让他们联系实际拓展个读后感。从教师这个角度来说,对于孔子和孔子的思想,各种资料上都有现成的答案,我从未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从文化、人生的角度去深究过。

前一段时间给小升初的几个孩子讲小学语文与初中语文在学习方法、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的区别,讲完还剩一些时间,就选用《论语十二章》中的“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来作为例子,引导他们用比较独立的方式进行创造性学习。之所以选这一章,完全是因为它易学易懂,简单,适合还未踏入初中大门的孩子们,老师省事儿。

由于先前联系生活实际讲了大语文观念,做了几个语文知识的有趣互动,加上孩子们对即将到来的初中生活充满向往和期待,在朗读、结合课下注释猜句子内容、背诵、漂亮的默写、联系学习生活谈感受等环节,孩子们都做得又快又好。我不禁感概:人生若只如初见,多好!希望这些学生对初中生活的激情能够保持或者尽可能的保持得久一点,再久一点……如果我们的语文课不要让考试逼得飞跑,能够慢下来,以自己的规律和方式进行,该是多么的快乐!

孩子们的快乐瞬间激起我思考的火花,即兴用了15分钟讲了我对这段文字的理解,而且在此之前我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顿悟,教学相长,至今想来,我已经开始学习王君老师,尝试带着老师自己的思考行走在语文课堂上,这种感觉真好。整理如下:

“吾十五而志于学”孔子总结自己的生平,他在十五岁时,过了淘气的年龄,过了愚昧懵懂的年少时光,开始认真仔细地思索:人究竟为了什么而活着?他的这一生该如何度过?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又该如何?他辗转无眠,反复思索;他东张西望,不断寻找。“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他终于豁然开朗:绝不碌碌此生,白在世上走一遭;也不为己之富贵,而弃置天下而不顾。要为天下而努力读书,以己之力,兼济天下。这是一个树立并坚持理想的过程,一个“志”字,表现了孔子探寻理想过程的曲折与坚定。十五岁,相当于目前初中毕业即将升入高中学习的阶段,孔子在这个年龄就立下坚定的志向并付之不怕一切艰难险阻的决心,让自己活的有方向、有目标。孔子以自己的经历告诉后人:立志很重要,奋斗要趁早。

孔子十五而志于学,不是说他十五岁才开始学习或者立志学习,是说他十五岁开始思考“自己为什么而学习”的问题了,正如周恩来的“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沈从文“为信仰而奋斗”是一样的道理。孔子在少年时期就是一个有着高尚理想追求的人,属于“有志者”之列。

“三十而立”经过十五年的学习、奋斗、磨砺、打拼,终于学得一技之长,有了安身立命的资本。在专业的领域可以独当一面,有了过硬的技术和本领,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学有所成”。这是个创业的绝佳时机,人生从此跨入实施理想的行动阶段。此时的孔子,开始授徒讲学,事业开始起步。需要注意的是,一个人从十五岁到三十岁,这十五年的学习,绝不仅仅限于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应当包含相当漫长相当扎实的社会实践和理性思考。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在不断求知、论证、失败、成功的反复探索里,孔子终于学有所成。学识、眼界、眼光、性格、决断力都相当成熟,无论治国治家,都能够独当一面了。三十岁,相当于现在学生博士毕业再加上实践一两年的样子。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也是多么“与时俱进”呢,他的成长速度与现在有志青年的步调,多么一致!

“四十而无惑”通常状况,现代人在社会上、职场上经过十年的摸爬滚打,四十岁的人做事不再迷惑。许多业务内外的复杂事情能够有自己的思考,自己的解决方式,并且能够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思想意识的东西开始固定下来,比如人生观、价值观、宇宙观。这是一个人事业的巅峰状态、鼎盛时期。在学术上充满着无尽的灵感和创造性,这是自十五岁起步,二十五年岁月积淀的结果。不仅是事业,甚至情感、家庭也都逐渐安定、稳定,不再东张西望,也不再患得患失。世事洞明,人情练达,事业有成。彻底脱离“心如莲子常含苦,愁似春蚕未断丝”的偏执。这个时期的孔子,也开始了自己的政治生涯,但在齐、鲁均不得志,他依然坚持自己的气节:“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五十而知天命”在五十岁的时候,人经历的坎坷多了,亲历、目睹了太多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开始思考宇宙、自然、生命、生死一类的哲学命题。看开、看淡、看透、顿悟。坦然接受生活中的一切苦难,平和地看待人生路上的所有悲喜。此时的心境:月圆是诗,月缺是画,日出灿烂,日落浪漫。苦难成功连同悲喜,都是岁月深处的温柔。不再专注纠结于是非对错,不再一门心思地追寻结果。安然享受上天给予的所有恩赐。哪怕死亡即刻降临,也会“击缶而歌”,平静坦然。“心似白云常自在,意如流水任西东”。五十五岁的孔子,开始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理想,颠沛流离的生活长达一十四年。季康子迎他归鲁时,他已六十八岁。被尊为“国老”,但终不被用。五年后卒(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享年七十三岁。

“六十而耳顺”六十岁能广泛地听取各种意见。到了六十岁,所有不同的声音都能接受,都能辩证地、不带任何个人色彩的去客观分析对方的所做所为,能平和、公正地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能够理解对方的立场,哪怕是意见相左的政敌、水火不容的情敌、不共戴天的仇家,都能平和、坦然地与之相处。包容、理解以前不能理解的一切。用“爱”的眼光看待人类乃至万物,“仁”的祥光开始普照,内心宁静平和澄澈。在这里,“耳顺”不仅只是广泛听取各种意见,而是包容万事万物的“恕”道。因为慈悲,所以理解,所以博爱。达到“己所欲,施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圣境。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大道无形。七十岁时,所有的规矩都已经融入思想、行为的高度自觉,向左向右、随心而欲,不会超越道德信念、规矩王法。此时此刻的孔子,已经舍弃身体感官对于外部的知觉,返回内心,谨慎内省,达到儒家修养的登峰造极之态“慎独”。

人本是一种欲望动物。所谓的“人生追求”,不过是谋取各种欲望的满足,君子的修身养性就是指克制自己不合理的欲望。在种种欲望的追逐和实现的过程中,难免与他人的欲望、他人的利益发生冲突。换一句话说,在种种利益交割过程中,没有冲突是不可能的,例如学生的替考、教师的职称评定、官员的不合理晋级、商人的违规买卖、甚至农民的农药过量生产等等,无一不是自己利益与他人利益的交互挣扎,结果人人为己,天下大乱。更多的时候是人们内心深处与良心、与道义的宣战。这是一场及其漫长、艰苦、复杂的心灵内斗。真正做到在无人监督,在天知、地知、己知的情况下“不逾矩”,真是“圣人

从十五到七十,孔子完成了“立志,立业,立世,明理,仁恕,慎独”的完美过程,化茧为蝶,修炼成“仙”,从“凡胎肉体”转变为“圣明之人”。同时在这个过程可以看出,“修才”靠年轻的时光,“修德”贯穿于人生的始终,“德才双修”才能达到人生的圆满,因此儒家里倡导先有“修身”,然后“齐家、治国、平天下”。“有才有德”是儒家衡量人的重要标准。

当然,由于生产力水平底下,生活医疗条件有限,古人人均寿命在四十五岁左右,七十岁的人属于“古来稀”。孔子算是长寿的。纵观他的一生,满腹经纶,一腔热血,渴求用世,心怀天下。然而处处受挫,在被迫去鲁、周游列国期间,餐风露宿、食不果腹、充满凶险,甚至几次险些丧命。而此时他已是五十五岁高龄之躯,仍然毫无退却之意,对自己的理想、事业充满激情,让人钦佩不已。放眼现代人,刚四十出头就开始小腹便便,蹉跎岁月,怀想退休。以如何养生为志趣,心灵提前进入老化状态。

为以后的老年生活埋下健康的伏笔固然不错,也未免给安逸的生活铺路搭桥的过早了一些。有权威资料上统计,现代人平均寿命七十二岁,活个八九十岁的不算稀奇,像杨绛、周有光那样的百岁老人屡见不鲜,“小车不倒,只管推”,前天的电视新闻上还报道一石家庄老太杜明凤,八十九岁仍风雨无阻的去卖报,打算干到九十五岁才“退休”,真是让人振奋。四十到九十,中间的过程将有清清楚楚的五十年去填补呢,足够丰盛的了!人若是没有个兴趣爱好、精神寄托,这自甘退出社会舞台的大把时光,又该如何苦熬?孔子从四十开始郑重“悟道”,七十终有所成,欣喜不已。

古人云:“朝闻道,夕死可矣”,人之四十,应当是一个心智完全成熟的美妙阶段。现代的许多男子女子感慨岁月不饶人,眼瞅着青春将逝,显得格外着急。“恨不得拿个擀面杖浑身乱搓,希望把浮肉压的结实;或者干脆忌食脂肪,扎紧裤带,恨不得饿回青春去”。那是过于专注、留恋年轻的时光,在外表上显得迷惑。施耐庵在水浒序云:“人生三十未娶,不应再娶;四十未仕,不应在仕”,这应该是古人生活条件太“差次”,吃菜咽糠的,活下来已属不易,三四十已经衰朽,因此只好“中途弃权”“丧失斗志”。不过大概西方的生活水平较高一些,因此西谚有云:人的生活在四十岁才开始。喜欢周有光先生的那句话:以前我们以中国的眼光看世界,现在我们要以世界的眼光看中国,眼界有多宽,格局就有多大;心性不老,生命的姿势就会永远年轻,王君老师就是那样一个把纷繁复杂的生活还原为简单原色的青春舞者,那份率性通达已经进入不老之境。今天五四青年节,贴出旧文,表示对我倾慕喜欢的青春姿势的深深敬意,以及对君的敬意。

民国时期的学者梁实秋,在他的文章《中年》里,也有过这样一段论述,转引如下:

“我见过一些得天独厚的男男女女,年轻的时候愣头愣脑的,浓眉大眼,生僵挺硬,像是一些又青又涩的毛桃子,上面还带着挺长的一层毛。他们是未经琢磨过的璞石。可是到了中年,他们变得容光焕发,脚底下像是有了弹簧,一看就知道是内容充实的。他们的生活像是在饮窖藏多年的陈酿,浓而芳冽!对于他们,中年没有悲哀。四十开始生活,不算晚。中年的妙趣,在于相当的认识人生,认识自己,从而做自己所能做的事情,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科班的童伶宜于唱全本的大武戏,中年演员才能担得起大出的轴子戏,只因他到中年才能真正懂得戏的内容。”

年岁渐长,岁月留给人们的不止是感慨、叹息、回忆和皱纹,甚至疾病。在掠夺、收回的同时,它也在不断的赠予。那些阅历和思想,平静和坦然,了悟和通透,都是人生旅途中宝贵的财富。心境坦然,不惧岁月,每个年龄段都应该有它独有的风光,“活出当下的美丽”才是不枉来这人世间逛上一遭。三十五岁至四十九岁,人到中年,各种积淀都已成熟,应该是唱人生压轴大戏的开始。

孔子对自己一生的总结回顾,带给我们的信息很多。除了以上所述,还应该包含对于青春逝去的释然:每个年龄段都要有应该做的事情,应该想的问题,应该走过的风景。这就真正实现了我们所说的“关爱自己,热爱生命”。带着思考行走在人生的路上,无论上坡下坡,都是美丽。

同时从大教育家孔子的这份“自我总结鉴定”上来看,我们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成才”,更重要任务是要关怀他们心灵的“成长”。

推荐信息

  • 初中生如何写读后感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0:33:35

    初中生如何写读后感一、格式和写法读后感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缩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题目可以用《×××读后感》,也可以用《读×××有感》。其中最难写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写阅读后的体会感

  • 韩寒《三重门》读后感250字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0:33:35

    韩寒《三重门》读后感大学闲暇之时,读书可算是一个不错的兴趣,于是再次翻开韩寒的《三重门》。记得第一次看这部小说的时候是在初三的时候,那时候中考将至,心情很是焦虑,于是同学推荐我看看这部小说。于是,我趁着可见闲暇之时就看看这小说,看完后已是三月之后,而且感触颇深。现在,再次重温这部小说时已是大学生了,

  •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0:33:36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美的历程》全书共分十章,每一章评述一个重要时期的艺术风神或某一艺术门类的发展。它并不是一部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史著作,重点不在于具体艺术作品的细部赏析,而是以人类学本体论的美学观把审美、艺术与整个历史进程有机地联系起来,点面结合,揭示出各种社会因素对于审美和艺术的作用和影响,对中国

  • 《蓝,另一种蓝》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0:33:36

    《蓝,另一种蓝》读后感很久没有看书了。因为教授物流学的大卡老师一番话(大意是不读书永远都不了解世界上的其他东西,以及用数据告诉我们看的书和世界上其他的孩子相比是多么的少),让我有点羞愧,所以当天下午就去图书馆了。原本想着借KINDLE并在上面买书看的,后来发现因为自己的犹豫而被借完了,但我知道图书馆

  • 《幻影游船》读后感400字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0:33:36

    《幻影游船》读后感《幻影游船》由著名畅销作家郭妮历时数年,精心构思,反复打磨,为青少年量身打造的大型原创软科幻小说,是一部集冒险故事、益智谜题、精美视效等多要素为一体的趣味互动读物,适合814岁少年儿童阅读。作者:郭妮,著名80后畅销作家,曾出版«麻雀要革命»、«

  • 《野草》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0:33:36

    《野草》读后感《野草》是篇感人至深的文章,他借种子的力来说明生命力是不可抗拒的,借此来启发和鼓舞当时的人们去抗战。学了这篇文章后,我也受到了强大的鼓舞。一棵任人残踏的小草,无人注意的小草,它却以顽强的生命力,掀翻了压在身上巨大的石块,顽强地钻出地面。表现了不畏困难,勇于磨练,永远乐观的可贵精神,野草

  • 《小王子》读后感350字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0:33:36

    《小王子》读后感这本书是由法国作家圣·埃克苏佩里创作的。《小王子》是一篇短篇小说,篇幅短小,语言朴实但一字一句都富有哲理。故事的大概内容是这样的:作者圣·埃克苏佩以前是一名爱好画画的孩子,但却因为得不到大人们的好评,而是不理解的眼光,改行做了一名飞行员。在一次飞行中,飞机

  • 《三毛流浪记》读后感200字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0:33:36

    《三毛流浪记》读后感(三年级二班彭伟豪)暑假里,我读了一本平时我最喜欢的书,书名叫《三毛流浪记》,作者是张乐平爷爷,他被誉为“三毛之父”,是中国当代最杰出的漫画家之一。这本书主要写了三毛的辛酸遭遇,三毛是一名流浪儿童,他没有家也没有亲人,好可怜呀!他总是受人欺负,但是他很坚强

  • 《科学漫画》读后感200字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0:33:37

    《科学漫画》读后感(三年级二班王思成)暑假里我最喜欢读的书就是《科学漫画》了,它的语句生动有趣,把科学知识解释得清晰明了,还配有很多精彩的图画,很吸引人,我反复读了好几遍呢。《科学漫画》教会了我很多知识。我知道了:当我们北半球是夏天的时候,南半球正是冬天;而且我们人类早已经能人工降雨了,说不定在不久

  •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0:33:37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1.他同特蕾莎已经生活了七个春秋,此刻他才发现,对这些岁月的回忆远比他们在一起生活时更加美好。他跟特蕾莎捆在一起生活了七年,七年里,他每走一步,她都在盯着。仿佛她在他的脚踝上套了铁球。现在,他的脚步突然间变得轻盈了许多。他几乎都要飞起来了。此时此刻,他置身于巴门尼德的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