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读后感大全>生死疲劳读后感

生死疲劳读后感

所属分类:读后感大全 发布时间:2025-05-01 20:08:50

生死疲劳读后感

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出自《佛说八大人觉经》。意思是:那些疲惫,疾病和死亡都是由贪婪欲望引起的,清心寡欲,不争名利,身心都会舒适。

零零碎碎一个月的午休晚休前的闲暇时间,终于看完了一本莫言的《生死疲劳》电子本。

作为对莫言的敬意,总想写点什么。先是划了几句,觉得极不称心,没有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或者说我无能为力尽情表达自己的感受。于是上网,查看别人的读后感,受到一定的启发,因所言和自己的感受有想通之处,反倒受其影响,更加想不出更好的表达。只得尽可能用自己的几句话凑数。

这本小说的主要情节是:高密东北乡西门屯地主西门闹在解放后被枪毙,自觉委屈冤枉,先后转生为驴,牛,猪,狗,猴,最后成为一个患有血友病世纪婴儿,而全小说就是大头婴儿蓝千岁回忆叙述,借这些动物,以及被地主西门闹救了的一个长工蓝脸的儿子蓝解放,还有故事中起补充,增加立体的描述的“莫言”来叙述完成的。小说的叙述时段从1950年到2000年,跨度长达50年,围绕土地这个沉重的话题,阐释了农民与土地的种种关系,并透过生死轮回的艺术图像,展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民的生活和他们顽强、乐观、坚韧的精神。

看莫言的《生死疲劳》第一个感觉是:抓人心。小说从一开始“我”西门闹在阎王爷那儿叫屈喊冤的荒诞不经的描述,牛头马面两个既是民间神鬼故事的原型,又经过作者加工的新鲜形象送“我”投生。那鲜明的出神入化的语言特点,一下子吸引着你,激发着你继续读下去的欲望。以往看电子书,总是一次性的在几部图书间不停的游走,切换。可是自从开始看《生死疲劳》就没有动过去看其它电子书的欲望。而且,抓心挠痒,心猿意马,总想多一会时间可以多看一些。看莫言小说的缺点是:严重干扰了自己的工作,这也侧面说明莫言小说的魅力。读完此书,真真正正体会到莫言作为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真是名至实归。

正如诺贝尔委员会给莫言的颁奖词所讲:莫言“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说实话,之前我看过几次这句话,感觉又别扭又拗口,还难以理解,莫名其妙。现在窥一斑而知全豹,通过莫言鬼斧神工出神入化的描绘,真正领略了莫言语言的风采。他的每一句话,看似不经意间,侃侃而谈,娓娓道来,而又琅琅上口,妙语连珠甚至有些地方如诗如词一般,押仄押韵,即使没有出声的朗读,目光扫过,也觉得起伏有致,韵味十足,一气呵成,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扎实的语言功底。莫言用四十三天的极短时间完成这样的一部上下五十年,纵横阴阳事的鸿篇巨着,真实令人佩服之至。六道轮回,不论写驴,写牛,还是写猪,写狗,都把这些动物的特征活灵活现表现出来,用这些动物的眼睛窥视人类的生活,视角独特,新颖有趣,而且,用笔简练生动,老到,人物刻画形象入目。自从读了莫言的这本书,常常感到身边的万事万物诸如猫啦,鸟啦,鱼啦等等都是灵异的,都可能是某个冤魂的投胎转世,因此对她们尊重而敬畏。

我读《生死疲劳》虽然确实走马观花,一目十行,有追求故事情节之嫌,但是在读此书的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也好像在30天的时间里,亲身经历了一把那50年的变革,体验了一把不同动物眼中的生活,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内心经历无限的悲凉。那个时代,那个我曾经那么陌生的时代,那个作为70后的我从不曾体会到的上世纪50到80年代的一些事情,我就像亲眼所见,亲身所为一样经历了。我甚至感到读了它,我自己就像一个经历世事沧桑的老人。眉头的皱纹,内心的沉淀,处事的淡漠……短短一个月,经历和回顾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尤其是50年代60年代70年代的那些事情,既是作者浓墨重彩着力描绘的,又是自己欲望难平,急于了解的。打土豪,分田地,大炼钢铁,人民公社,包产到户,自然灾害,文革前后,改革开放之初……这些在历史书中,在那些严谨的政治术语中,在那些生涩概念中,令人昏昏欲睡的事件和史实,第一次那么深刻的通过驴折腾牛犟劲猪撒欢狗精神生动真实悲壮无奈的冷峻的展示和暴露。让人在轻松之余,又深切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无比,悲壮无限。正如一位感言者所写:虽然内容离奇、叙述荒诞,但主题却是严肃的,那是一种历经历史沧桑的冷静与成熟,始终在警示着庞杂喧闹的世界,应该如何真正地面对短暂的人生。

你有欲望,欲壑难平;我有愤怒,无法消除;你有深情,款款述说,他有贪念,欲罢不能。可笑可叹,可慨的是:那么多人不能看的破,看得开。你方唱罢我登场。不知道冥冥之中,我们不管如何折腾都逃不脱生死疲劳的下场。

生死疲劳,对于这样一个奇怪名字的小说,我还是对他有距离感的。看完后,才发现,其实,芸芸众生,你,我,他在人世间的一些事情,其实终归是生也疲劳,死也疲劳,生也劳心,死也劳心的轮回折磨,真正能在这种轮回中获得心灵的宁静和超脱的人,一定是那种超然若世,忘记生死,悠然度日,无欲无贪之人。既然我们终究逃不脱生死轮回之苦,何方快快乐乐,闲云野鹤,让自己的灵魂神游于宇宙间,做一个超然物外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世外高人呢?

标签: 生死疲劳读后感

推荐信息

  • 《面纱》读后感300字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0:33:25

    《面纱》读后感这是第一次读毛姆的作品,笔锋很平滑没有锋利的言语没有华丽的辞藻,平滑朴实的去揭开掩盖在你面前生活的面纱。看小说和看电视是两个不同的感受与收获,看电视可以不用费脑子只需体验视觉效果与发表时不时的言论与感叹,看书有想象的画面有代入感就像自己是画面中的第三者看着并记录画面,看电视会盲目的崇拜

  • 《我在未来等你》读书感悟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0:33:25

    《我在未来等你》读书感悟花了五天,把书看完了,现在写个书评观后感,可能写的有点长,可能我的有些想法和观点并不得到某些人的认同,但都是自己的真实感受。距离2018年还有不到三个月的时间了,如果有一天,我也遇到了从前或者未来的自己,我会想什么,我会对她说什么?其实我想说;不论是十年前还是十年后,最重要的

  • 《前出师表》读后感500字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0:33:25

    《前出师表》观后感又看了遍《前出师表》,可能是之前背过,默读起来相当有感觉。以前初读是什么感觉,已经忘记了,这一次,我却笑出来了!如此情深意切,实在不应该笑出来的,但:其一,“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 《菊与刀》读后感150字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0:33:25

    《菊与刀》读后感《菊与刀》是介绍日本文化的经典著作。这本书剖析了日本人的愚忠、做了坏事掩耳盗铃、无罪恶感、玻璃心等等,透视出日本文化的局限性和荒谬感。这本书让人们明白任何一种文化都是有局限性的。小编认为日本文化中也有中华文化所没有的好的地方。没有人敢说自己民族的文化是最正确的、最优秀的。中华文化难道

  • 老人与海读后感200字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0:33:26

    老人与海读后感在这个暑假,我读了一本让人感悟很深的书《老人与海》。这本书主要讲了一位老人常年在海上打渔的故事。有一次他看到了一条很大的金枪鱼,准备抓住它,于是老人与它搏斗了半天,终于捕到了它。可在返回的路上,金枪鱼流出的血液引来了一群饥饿的鲨鱼。老人使出浑身招数和鲨鱼搏斗,可是鲨鱼还是一个劲的啃食着

  • 《小鹿斑比》读后感200字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0:33:26

    《小鹿斑比》读后感-王傲南《小鹿班比》写的是一只鹿的成长。文章以小鹿班比的成长为主要线索,以及人性化的故事和生动的语言讲述了动物们的互相扶持与和谐相处,展现了纯真童心。班比是一只聪明、善良的小鹿。他活泼可爱,天真浪漫,他喜欢和丛林里的小动物交朋友。他对一切都充满好奇,他热爱生活,总是问妈妈任何问题.

  • 读《为君叶叶起清风》有感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0:33:26

    偷得浮生半日闲------读《为君叶叶起清风》有感趁着一时兴起掏出了这个沉睡多年的上网本。想来他至少应有七八年的历史了吧,那个刚刚流行这么个便携小本本的时候还没有普及两年就被平板无情的取代了,我的上网本有种就像小明星还未走红就被封杀了的感觉。写东西我还是觉得是必须要键盘的,这也足以证明我是一个多么懒

  •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300字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0:33:26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书柜里,有一本开始泛黄的书,风吹起,如同枯叶;如同蝴蝶;如同秋天……这本书的名字叫《红星照耀中国》曾名《西行漫记》是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写的,介绍了红星长征时的经历、故事。“红小鬼”大家都应该知道吧!文中的有些孩子才十岁就踏上

  • 白岩松《白说》读后感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0:33:26

    白岩松《白说》读后感一直很喜欢白岩松这个人,一直觉得他跟别的新闻人不太一样,讲的话很扎心,思想深邃,严肃不失幽默,像一个有修养的长辈,让人不由得尊敬,愿意聆听他的语言和文字!白说,算是一个白岩松以往演讲的文集汇总,由于其新闻人的关系,文中谈了很多的关于家国,关于政治的宏达命题,最让我感到触动,收获最

  • 读《苏菲的世界》有感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0:33:26

    读《苏菲的世界》有感书内苏菲十四,书外读者四十;一个豆蔻年华,一个人生不惑。四十岁的学生跟着十四岁的老师走进西方哲学史,跟着苏菲的眼睛看世界。十四岁的苏菲充满好奇心,在艾伯特教授的引领下,畅游于西方哲人的智慧之海,思考着“我是谁?”“世界从何而来?”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