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读后感大全>少年维特的烦恼读后感

少年维特的烦恼读后感

所属分类:读后感大全 发布时间:2025-05-02 20:53:32

《少年维特的烦恼》读后感

歌德,可能大家都不陌生,如雷贯耳。对他的中篇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大概也同样熟悉。但是,我猜可能许多人没有读过此书。

记得,1986年买书后阅读过一遍,后来也认真读过几遍。再后来就忘记了她。半年前,偶然在书堆里意外见到她,便拿出来放在外面,想有时间要么再读读?于是,2018.0506又阅读一遍,读了整一个月,这次阅读最仔细,是一字一句精读以我58岁阅历经验之后的状态,阅读感受体验与年轻时读的几遍,似乎差异不少。

32年来,总共阅读了6遍。至今,许多细节,概貌,还在我的脑子里。不断地激动着我(维特与绿蒂的深情等),感动着我(绿蒂、维特或歌德的纯洁、热情、友善、高贵等)。这一次,阅读到大半时,那天突然有个念头:哎,写个评论如何?

本书有男女一号两位主要角色:维特和绿蒂。维特是领衔主演。故事发生在1771年的德国乡村韦茨拉尔。

毕业不久的23岁年轻法学博士维特,能诗擅文爱画。1771年春天,他来到鲜花盛开的乡村韦茨拉尔游玩赏景。一次舞会上偶遇美丽优雅迷人的19岁姑娘绿蒂,一见钟情,深深爱上了她而不能自拔。遗憾的是,这段旷世热恋,因为女方已经订婚在先,只能是男方的一个残缺的单相思。绿蒂其实也很爱他,但忠贞不渝的绿蒂只能选择信守婚约忠实于未婚夫。维特带着满心伤痕,痛苦地离开心爱的绿蒂,来到城里一家公使馆当秘书。后来毅然辞掉工作。绿蒂结婚了,维特的爱情终于成了泡影。加之工作事业的挫折,社交场上和生活中的失意等等使他抑郁寡欢,后用手枪结束了生命。

小说以书信/日记体写成。用倒述的手法,以写给好友“威廉”书信的形式次第展开故事,后面则是顺叙、倒叙、插叙并用。但,同时又很像一本自言自语的“日记”。从某种意义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这是一部带有部分甚至大部分“自传”性质的小说。因为,其中含有许多歌德本人的东西,而且是真实地原样再现,记载了歌德很多个人生活事件,特别是嵌入、渗透了很多歌德的思想观念、世界观、价值观等上层建筑方面的内容。可以说,本书在很大意义、很大程度上概括、代表了歌德本人的较多、较典型的思想、观念。

小说分为前后两篇。

第一篇,几乎是完全真实的,这里的“维特”基本就是作者“歌德”本人,现实中的歌德最深切地爱上了“夏绿蒂”。书中的故事就是歌德,绿蒂的真实原型“夏绿蒂”及其未婚夫三个人的真实生活。

第二篇里,几乎多为歌德虚构的,主要是借来作者的同事好友“耶路撒冷”的生平事迹及失恋自杀经历等,辅以虚构演绎、艺术加工而成。此处的内容,便与夏绿蒂及其未婚夫没有任何关联了。

全书,两部分内容的真伪,有夏绿蒂和丈夫与友人的书信和评价为证。

比较一下现实中的歌德,与小说里的人物维特,是有一些意味的。

脆弱的维特失恋后,从此消沉一蹶不振、最终选择了自杀。而成熟顽强的歌德失恋后,却从爱情废墟上站了起来、获得新生,走出了一条光明辉煌的人生大路。并且毕生辛勤耕耘,用60年时间创作完成了旷世巨著诗体小说或诗剧《浮士德》,于歌德晚年出版,使他成为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而《少年维特之烦恼》,也是世界文学宝库的不朽杰作。

该书是歌德的心血之作,可以说倾注了他的全部爱心与情感,还有对“夏绿蒂”的全部爱炽烈、深沉而高贵的爱情。当他知道最热爱的恋人夏绿蒂已经订婚,经过艰难的考虑抉择、思想斗争,他最终含着热泪背负痛苦,毅然离开了夏绿蒂,成全了原有的这对鸳鸯。表现出高尚的节操、伟大的人性与高贵的情感。

本书不仅热情赞颂了真正的伟大的爱情。其一大功绩在于,还竭力讴歌了“真善美”,无情揭露了现实社会的“假丑恶”。包括美的人、美的事,如绿蒂、维特、绿蒂的未婚夫和家人、维特的同事朋友,都是一些“好人”,又各有特点;以及大自然的美,万事万物的美。书中对自然风光、环境等描写非常逼真又诗情画意,对人物心理的描绘刻画,活灵活现、惟妙惟肖。语言简洁凝炼、颇富表现力和艺术美。

由此可见,歌德的一颗“真善美”的崇高灵魂,以及过人的文学、艺术素养和语言表现力。所以,此书的“人文价值”“文学艺术价值”都很高。

作者歌德,有着纯洁的心灵,崇高的品质,高尚的人格,伟大的思想。这一切,从侧面、从字里行间不断地自然而然飘逸而出。时时激动着读者的心,处处散发出感人的魅力!令人由衷敬佩、仰慕!他至高至圣的人格魅力,实在是超凡脱俗。这一切,都有意无意、无形中在书中得以充分体现。

这亦为此书成功的原因之一,是其光彩夺目的一个方面。

此书与当时的时代背景、与德国现实之关系密切,联系千丝万缕密不可分。

当时,18世纪后半叶的德国,处于封建分裂、经济落后时期,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濒临土崩瓦解的前夜,国家分裂民不聊生天下大乱。整个社会如一潭死水,封建贵族阶级与不断觉醒的市民阶级之间的社会矛盾,日益加深不可调和。平民阶层普遍强烈要求社会改革、追求“自由平等博爱”,呼唤个性解放,崇尚自然、回归本真等。全民掀起了一场社会革新运动,这就是德国历史上著名的“狂飙突进运动”。

就在这种现实状况下,《少年维特的烦恼》应运而生,她生逢其时。加之此书巨大的思想蕴涵,使其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历史价值和社会意义。她深刻地、高度概括总结了德国当时的社会现状,向我们隆重推出了几位充满活力、富有新意的年轻男女;既切中现实毒瘤的要害,又代言了大多数平民阶层的心声与希望,以及对灰暗现实的愤怒和批判。

这双重的契合与和谐统一,正是此书红遍全世界的内在、深层次机缘。

换言之,如果此书没有内在超凡的魅力,没有思想价值,没有对现实社会的高度概括并对其艺术地表达,没有对真善美的倾心追求,没有许多美好的人与事的呈现。仅靠一个单纯的爱情故事,是远远不能达此崇高神圣的境界的!

书中,歌德记录了政府机构的官僚腐朽,官场的虚伪,勾心斗角尔虞我诈,还有封建社会的权贵等级观念,使他处处受到歧视。善良纯真的维特陷入一次次新的挫折痛苦中。人格高贵的维特,由衷厌恶这黑暗庸俗的社会现实。歌德犀利的笔触锋芒,对之进行了无情的鞭挞。

阅读此书,我们会时时被作者或维特所感染,他是那么地热爱自然,一草一木、万事万物在他眼里都是美的;他是那么地热爱他人、与人为善,处处同情下层人民,有一颗菩萨心肠;他是那么古道热肠,时常资助他人,施舍穷人,怀有悲悯、同情、爱心;更有他那澎湃的激情、对(夏)绿蒂火热而高贵的爱情!因此,使我们无法不为他深深地陶醉(高尚的灵魂)、深深地感动(炽烈的情感)、深深地惋惜和压抑(失恋悲苦)、以及深深地震撼(高贵神圣的人格、品位)!

也正是因为歌德深厚的文学素养,伟大的品位人格,纯洁友善的品质,加上其生花妙笔,使建立在此般不凡基础之上的男女主人翁,才显得格外动人、光芒万丈!闪烁着灿烂的、炫目的人性美之光辉。

因此,他笔下的绿蒂才那么魅力四射、妩媚动人。

也许可以说,绿蒂是世界文学中最美妙、最成功的恋人形象之一。

歌德与夏绿蒂及其丈夫,毕生始终保持着纯洁高尚、深挚的友情。三个人的深厚友谊,极其美妙感人,闪烁着夺目的光彩。其友谊长盛不衰,是因为三人都有着博大的胸襟、深沉浑厚的爱心、过人的理智、崇高的格调和尊贵的人格与情感。

虽然他们时有书信来往,但一直是天各一方、从不见面。直至44年后,63岁的夏绿蒂带着未婚的小女儿,才在德国小城魏玛市,即歌德毕生中长期居住的地方,会见了她少女时代的挚友兼疯狂的恋人、伟大的世界文坛泰斗歌德。这远隔44年的第二次见面,称得上是世纪聚会,毕生仅有的相见与再见!德国大作家托马斯•曼根据这一段久别重逢的传奇故事,创作了一部著名长篇小说《绿蒂在魏玛》,记录演绎这一幕人间喜剧,一时成为美谈。

也正是因为,歌德有此纯洁炽烈的爱情,加上两个人的过人的理智与冷静,以及高洁神圣的人品境界,他笔下的维特和绿蒂,才会如此感人、动人、迷人!

这是人品与人格,加上纯粹高尚的情感的伟大力量!

此书,不仅是一本爱情小说。更是一部对丑恶腐朽的封建社会、对污浊现实的血泪控诉和无情鞭挞的杰作。人物形象描写和心理刻画都极为成功。绿蒂因而成为文学史上不朽的文学人物,称得上是完美无瑕最为动人的“情人”形象!至今依然,“她的名字被成千上万个敬慕的嘴唇崇敬地念叨着!”

此书最为感人、震撼人心之处在于,一面是维特怀着纯真、滚烫的爱情,含泪默默离开;一边是也深爱着他的绿蒂,信守婚约忠贞不二。从而凸显了真正纯洁、伟大高贵的旷世爱情!这也正是其爱情故事格外光彩照人的深层原因。

《少年维特之烦恼》出版于1774年,中译本约9万字。是德国最伟大的作家歌德的早期代表作。此书一经出版,立时在德国引起轰动,产生了巨大反响,继而震撼了整整一代德国青年的心灵。并很快震动整个欧洲。几年里,又很快译成多国文字,在许多国家出版发行。很快风靡全球,成为广大文学人或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的挚爱。此作在我国也备受欢迎,1922年就出版了郭沫若的中译本,亦反响强烈轰动一时,成为国人十分喜爱的文学杰作。

纵观全书,首先,这是一部爱情小说,或恋爱小说;再者,因为歌德写到现实生活中许多人事,反映了当时广阔的社会画面,所以,便不再是单薄的肤浅的、卿卿我我的爱情小说;三、因为歌德的思想观念,及他与现实的深度互动和影响等,在书中有诸多呈示,使得此书成为一部深刻表现现实、批判黑暗社会的力作;四、高度概括了德国的社会现状,既切中现实要害,又代言了平民阶层的心声;五、书中许多亲情、友情、爱情等情感内容,以及歌德本人、恋人、朋友等人美好的素质人品道德与人性的记述,使之成为一部非常感人的、歌颂真善美的杰作。六、全书最为动人、迷人之处,就是火热的爱情,高贵的情感,美丽的心灵,尊贵的人格,与崇高的人性。

可见,一部《少年维特的烦恼》,一部恋爱小说,同时兼有多方面的、立体的“文学艺术属性”,以及丰富的社会现实内容的多侧面呈现!换言之,该书具有多方面的艺术成就,可谓一本“多样化”的小说,而不仅仅是写爱情与情感。正是其丰富而深刻的思想性、艺术性,现实意义、社会意义,使之成为一部风靡全球的世界文学名著。

推荐信息

  •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0:41:41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如果你喜爱苏东坡,欣赏苏东坡的作品,就应该看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因为该传记给苏东坡的每部作品都添加了时代背景。林语堂先生太喜爱苏东坡了。1936年去美国时,除了行李,带的都是有关为写《苏东坡传》准备的资料。先生说:像苏东坡这样富有创造力,这样守正不阿,这样放荡不羁,这样令人

  • 《秦崩》《楚王》读后感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0:41:41

    《秦崩》《楚王》读后感一个月的时间读完了李开元的《秦崩》《楚王》姊妹书。该书客观讲述了从指鹿为马的暴秦灭亡、陈胜吴广的揭竿而起、项氏叔侄的江东崛起、刘邦沛县的英豪起兵到荥阳对峙楚汉相争、霸王项羽的兵败垓下,一直到刘邦结束五百年的征伐混战建立大汉国。经历了秦崩、楚亡、汉兴,一幕幕历史大戏轮番登台上演。

  • 莫言短篇小说《倒立》读后感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0:41:41

    莫言短篇小说《倒立》读后感莫言短篇小说《倒立》,通过语言描写,把人物的性格、地位、修养和生活态度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使人物形象丰满毕现的过程中,让读者更深刻领悟了作家的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生活底蕴。使欣赏者读之心情畅快,如飧盛宴。《倒立》叙述的是“我”的老同学,如今身居省组

  • 浅谈《红楼梦》的艺术特色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0:41:41

    浅谈《红楼梦》的艺术特色经典名著《红楼梦》是一部通过贾、史、王、薛四大家族兴衰史来反映当时社会的腐朽和败落的小说;是一部对封建社会制度进行无情批判的小说;是一部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爱情悲剧为主线的、描写封建社会男女青年没有恋爱婚姻自由、成为封建社会制度牺牲品的小说。最近重读了一遍《红楼梦》,对于作者在书

  • 《你也可以这样教写作》读后感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0:41:41

    《你也可以这样教写作》读后感初识黄厚江老师,是在2014年的骨干教师培训中,黄老师给我们做了一个讲座,具体内容已经记不清了,但黄老师朴素的衣着、幽默的语言、直率的性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买了几本黄老师写的书,越读越觉得黄老师确实是“今生痴爱在语文”。作文教学一直是压在语文老

  • 《天下卵》读后感300字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0:41:41

    冯唐《天下卵》读后感最近几年各种焦虑,读书也是,越读越少,这个月居然破天荒地读了两本书,这都要归功于冯唐,他的书一旦上手就很难离手。继之前的《三十六大》,又翻出他的短篇小说集《天下卵》一读,有点意思。里面共收录了8个小故事,印象最深的就是第一个故事《天下卵》,据说是和高晓松在酒屋神侃侃出来的,颇具中

  • 太阳光点读后感150字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0:41:41

    太阳光点读后感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又一个人与动物之间和谐相处的感人故事,野猪崽子丘什卡,一文讲的是谢廖莎小朋友捡到一只忙野猪崽子,把它带回家,不但请人质救她的眼睛,还精心喂养它,最后把它放归森林。还有一位老者为了能让他人财上蘑菇,不劳辛苦地把一块块采来的蘑菇的坑洼地方中祥,新的蘑菇等长后宫他人摘菜,把为

  • 《预言笔记本》读后感300字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0:41:42

    《预言笔记本》读后感这个假期我读了一本叫预言笔记本书中主要讲了绿色叮当小学里三年级一班棒棒老师和她的学生发生的趣事,棒棒老师像巫婆一样擅长变出一些奇怪的东西,喜欢吃不同口味的棒棒糖,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第三集,下起一阵可乐雨。每个人都见过下雨,可是你见过可乐鱼饺子,鱼陷儿不英语种子雨弹力球与牛奶雨吗?今

  • 《我的野生动物朋友》读后感250字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0:41:42

    《我的野生动物朋友》读后感今天我读了我的野生动物朋友,这本书让我对这本书的作者地皮产生了敬仰羡慕的情感蒂皮从小生活在大自然中与变色龙大象豹子蛇狒狒,狮子,鸵鸟等等许多朋友做伴,把他们当做人当朋友看待。在小地皮的世界里,有很多野生动物,朋友变色龙莱昂,她称为我哥的大象阿布,还有豹子杰比,狒狒星迪,狮子

  • 读朝花夕拾有感300字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0:41:42

    读《朝花夕拾》有感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记叙了作者的童年生活和青年的求学经历,追忆难于忘怀的人和事,抒发对往日亲友师长的怀念之情记录鲁迅先生,青少年时的记忆。其中我认为最感人的是《父亲的病》这篇文章,《父亲的病》追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那段往事,描写了几位“名医”所引用的药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