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读后感大全>《活着》读后感:人生一世,草生一秋

《活着》读后感:人生一世,草生一秋

所属分类:读后感大全 发布时间:2025-05-01 18:15:05

《活着》读后感:人生一世,草生一秋

正如一条平稳在大海中的航船,一直会在浪尖与谷地起伏一样,前行在写作之路上的作家们的创作状态无疑不可能稳定如一。余华也不例外。假如认真剖析,就会发现余华在1995年前后,也就他在那篇《活着》的创作前期,余华的文学创作进入了一个很奇妙的时期。

首先,我们跨越对经过和原因的猜测和臆断,把目光直接投向1997年,我们会发现余华在那一年做出的一个对中国先锋文坛不啻为一个噩耗的决定:放弃先锋试验。然后我们再回眸身后。这时候就会发现,那实际上在1995年就已经是注定的事情了。这一年,另外两个着名的年轻作家苏童,莫言也作出了类似的决定。余华的告别先锋小说的宣言是:"我现在是一个关注现实的作家"而这时恰恰是他继《活着》之后,另外一个长篇小说《许三观卖血记》杀青不久。那么就让我们稍微关注一下这后一部被作者声称为"关注现实"的作品。实际上,它与余华早期作品之间相当明显的变化。或者说,我们会惊异地发现这篇文章与余华早期的《在细雨中呼喊》完全是两种样子。

那么我们再把眼光转回到1995年,就会发现余华的独一兼有理想主义文学和先锋小说特征的作品,就是那篇惊动一时的《活着》。这样说来,《活着》应该是余华创作的一个过渡。

《活着》是余华创作的一个分水岭。一方面我们可经过《活着》继续一个谬误:写作是需求天赋的。余华在本人的创作作风转型期间完成了一部巨大的作品。同时,也由于另外一个谬误,"写作是不能完整依托天赋的",余华的先锋性写作在经过了十多个年头后,于1995年左右的时分彻底堕入了低潮。事实上,这在中国文坛还是具有一定普遍性的。1980年以后出面的作者中,都曾经被先锋的这样的标签贴过,不过他们在90年代前后,悄然进入了他们曾经不屑的主流文学。当然余华等少数几人坚持的时间以至还要更久一些。

从这个角度说,《活着》是作者在自己进行先锋性文本创新枯竭的时候,寻求出来的一条出路。不过作者自己恐怕不同意这样的观点。从作品本身看,尤其是在作品的前半部分流露出来的很大的随意性可以看出,《活着》不是一部在构思完全成熟后才开始创作的作品。

作者在将这个作品雕琢之前,可能称不上是在创作。在余华的创作陷入低迷的时候,写作其实仅仅是一种习惯而已。《活着》是一篇在随意中完成的小说,对于读者和作者而言,与所有好作品一样,是一种偶拾,或者是一个运气。

《活着》是一篇读起来让人感到沉重的小说。那种只有阖上书本才会感到的隐隐不快,并不是由作品提供的故事的残酷造成的。同时,余华也不是一个具有很强煽动能力的作家,实际上,渲染这样的表达方式是余华一直所不屑的。余华所崇尚的只是叙述,用一种近乎冰冷的笔调娓娓叙说一些其实并不正常的故事。而所有的情绪就是在这种娓娓叙说的过程中中悄悄侵入读者的阅读。这样说来,《活着》以一种渗透的表现手法完成了一次对生命意义的哲学追问。

在后来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以现实主义为标榜的中国主流文学评论,对《活着》给予了尖锐的批判。例如:认为作者将主人公富贵最终的活着类比为一种类似牲畜一般的生存,并予以唾弃。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尤其是当海外市场对《活着》给予了高度的评论评价后,有关《活着》的另外一些见解渐渐出现。例如:《活着》是繁花落尽一片萧瑟中对生命意义的终极关怀;富贵的命运昭示着人类苦苦追寻一切不过虚妄而已,结尾那个与富贵同行的老牛暗示一个另高贵的人难以接受的事实:其实人真的只是一种存在,它和万物一样并无意义。追寻,探究的本质不过是一个大笑话而已等等。

事实上,后一种可能是非常大的,因为余华在冰冷中叙述残酷是他的拿手好戏。他就象一个熟练的外科医生慢条斯理地将生活的残酷本质从虚假仁道中剥离出来一样,《活着》用一种很平静,甚至很缓慢的方式,将人们在阅读可能存在的一个又一个向好的方向发展的幻想逐个打碎。这样就会有一个结局:人们就对此书留下深刻了印象。因为阅读是一次心理的恐惧经历。

实际上,这又暗示了中国文学的另外一个事实:以现实主义做口号的现实主义其实是最不敢面对现实的。比如:本质上,人活着本身除了活着以外,并无任何意义。那么如果一定要赋予意义的话,那么唯一可以算作意义的,恐怕只有活着本身了。《活着》的伟大感可能恰恰源于这里。

也正因如此,《活着》就明确了一个内容,活着在一般理解上是一个过程,但是,活着本质上其实是一种静止的状态。

推荐信息

  • 《天蓝色的彼岸》读后感300字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0:40:49

    《天蓝色的彼岸》读后感我用一周的时间读完了《天蓝色的彼岸》一书,这是一部感人至深的故事,当我读完这本书时,才明白生命的珍贵,一旦失去生命,我们将为没完成的事情追悔莫及。书中主人公哈里因一次车祸去了另一个世界,他的心里去还在挂念着自己的爸、妈妈、姐姐、老师和同学们,却又不知如何向他们表达心意。他碰到了

  • 《解忧杂货店》读后感350字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0:40:49

    《解忧杂货店》读后感下雨的午后,总喜欢安静的坐在某个角落,手捧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安安静静的品尝书本的知识魅力。时间就这样滴答滴答的响,自己也沉迷于自己的世界。几经朋友推荐,自己也拿起了《解忧杂货店》这本书。每个看似孤立的故事和人生,都因为不同的人生遭遇而曾经交织在一起。故事开始于三个处于下层阶级做了

  • 《总有一天会长大》读后感700字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0:40:50

    《总有一天会长大》读后感《总有一天会长大》讲的是一个胆小自卑、喜欢洋娃娃,名叫约根的小男孩的故事。书中主人公约根自卑又胆小,夏天来了她却不肯换下冬衣,生怕别人嘲笑他的胳膊和腿太细。他不喜欢手枪、汽车,却喜欢洋娃娃,脑袋很聪明很乐于帮助朋友的一个小男孩……总之,他就是这么瘦

  • 《戴小桥全传》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0:40:50

    《戴小桥全传》读后感五年级八班刘裕翔《戴小桥全传》是梅子涵先生写的,他把戴小桥和他的哥们的童趣,乐趣描述得淋漓尽致,读了《戴小桥全传》,我仿佛想到了那无忧无虑、快乐无比的日子。因为里面充满调皮的气息,读后让人忍俊不禁。“大香蕉”和他的朋友之间的趣事总让我大笑一场。比如&ldq

  •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读后感500字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0:40:50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读后感58班毛竟然今天我读了《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这本书,故事情节奇妙有趣,吸引着我不知疲倦地读下去。它讲述了一个名叫爱丽丝的小女孩稀奇古怪的梦境:在无聊的一天,爱丽丝看见了一只穿着背心,并从背心口袋里掏出怀表看时间的兔子,兔子从一个洞里跳了进去,爱丽丝也跟了进去,不知不觉地她掉进

  • 《京华烟云》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0:40:50

    《京华烟云》读后感近来,在电视剧上看到林语堂先生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京华烟云》,在被剧终情节吸引的同时,也激发了我对原著小说一探究竟的冲动。而在看完小说之后,内心也是颇受触动。《京华烟云》描述的是1900--1938年那个政权更迭,军阀混战,人心郁闷的北平城中,通过对姚家、曾家、牛家,这三大家族中

  • 《长大有点慢吞吞》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0:40:50

    《长大有点慢吞吞》读后感五年级八班李祝好寒假里,妈妈给我买了一本《长大有点慢吞吞》的书。故事中人物比较多,有:班长大人许心灵,眼镜小姐刘慧,还有沈小妮、童星、周洁、杜盼……我最喜欢班长大人许心灵,她聪明机智,对人友好,为人善良,乐于助人。我要向她学习。这本书讲述了六位五年

  • 读《背影》有感600字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0:40:50

    读《背影》有感都说母爱如水,父爱如山,好像也确实如此,母亲的爱细腻又温柔,仿佛潺潺流水般将你包围,而父爱,如山,那样地厚重,坚实。都说总有相似的美,爱也是如此吧,朱自清笔下的父亲,似乎,给我们了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总是在母亲的唠叨完之后永远不会再补充两句;母亲与女儿说悄悄话时总是默默地听着&hell

  • 《优秀是教出来的》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0:40:50

    《优秀是教出来的》读后感《优秀是教出来的》,作者克拉克先生从细节着眼,总结了55条创造教育奇迹的规矩,分享了他与学生相处中的很多实例。这55条细节,有些我们也曾尝试过,有些也曾在脑海中灵光一闪过,有些是我们曾向身教却不曾言传过的,而更多的是我们总在等待的教育契机,是在那时那景中才会迸发的念头、才会&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400字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0:40:5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细读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享受着那份天真烂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得出现了一幅幅令人向往的自然画。读鲁迅先生的这篇充满对童年回忆的散文,正如读着发自鲁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童趣。仿佛就像看到了幼年的鲁迅先生,趁大人不注意,钻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