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读后感大全>心灵之歌——纪伯伦《沙与沫》读后感

心灵之歌——纪伯伦《沙与沫》读后感

所属分类:读后感大全 发布时间:2025-05-04 08:10:18

作者:风城阳光

“上只有两个元素,美和真;美在情人的心中,真在耕者的臂里。

伟大的美俘虏了我,但是一个更伟大的美居然把我从掌握中释放了。

美在想望它的人的心里,比在看到它的人的眼里,放出更明亮的光彩。

我爱慕那对我倾诉心怀的人,我尊重那对我披露梦想的人。

但是为什么在服侍我的人面前,我却腼腆,甚至于带些羞愧呢?”

--纪伯伦《沙与沫》

在东方文学史上,纪伯伦的艺术风格独树一帜。他的作品既有理性思考的严肃与冷峻,又有咏叹调式的浪漫与抒情。他善于在平易中发掘隽永,在美妙的比喻中启示深刻的哲理。

他的作品多以“爱”和“美”为主题,通过大胆的想象和象征的手法,表达深沉的感情和高远的理想。一个诗人,纪伯伦关注和思考的是宇宙、人、社会、真理等最本质的问题。

我们感受蕴含在字里行间的哲思美,是我们感悟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宝贵财富。

初读纪伯仑的作品,如一阵清风涤荡着心灵:清新,自然、真实,还兼具烂漫的气息、深刻的哲理。作品中的意象很美,通俗易懂、真实情感自然流露;作品极富激情,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是一种美的享受!

首先,我们体验到的是无处不在的美,美的范畴来自自然和人性:

“上只有两个元素,美和真;美在情人的心中,真在耕者的臂里。”

作者向我们暗示了美和真:美是由情而发的它在情人的心中;真来源于劳动创造,他赞美了劳动者,真比美更为可贵。

其次,美是伟大的、崇高的:

“伟大的美俘虏了我,但是一个更伟大的美居然把我从掌握中释放了。”

美能震撼人的心灵,涤荡人的灵魂。所以美是崇高的、有层次的。再次,美是内心活动,美在追求者的心里,美是对生活的热爱和感受,美也是一种激情。

“美在想望它的人的心里,比在看到它的人的眼里,放出更明亮的光彩。”

美是心灵与心灵的诉求,是梦想的回应:

“我爱慕那对我倾诉心怀的人,我尊重那对我披露梦想的人”。

美很单纯,很纯洁,是一种尊重:

“但是为什么在服侍我的人面前,我却腼腆,甚至于带些羞愧呢?”

综上所述,我们不妨用西方文论,对纪伯仑的这一首诗歌进行详细解读。

(一)用德谟克利特的摹仿说来解读文本

德谟克利特的摹仿说认为:

文艺描写的对象不只是生物性的人,而是社会的人,是外形和内心同一的人,认为文艺应“仿效好人”、“好事”。要求文艺真实,反对虚假的描写。其次是对作家艺术家主观条件的研究。他十分重视作家、艺术家的天才、灵感和语言。认为:“没有一种心灵的火焰,没有一种疯狂式的灵感,就不能成为诗人。

特别重视文艺与审美的关系,提出求美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标志之一的观点。提出追求和创造美“是一种神圣心灵的标志”,对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以及文艺复兴以后的文学家、美学家都有影响。

纪伯仑的诗,特别追求艺术的真实,反对虚假;诗歌所写的对象是“社会的人”;所表达的是诗人对生活的热爱,诗人充满灵感和激情;作品中流露出极富哲理的审美意识:“追求和创造美是一种神圣心灵的标志”。

(二)用贺拉斯与《诗艺》理论来解读文本

观点之一:艺术的社会功用“寓教于乐”原则

这里提出艺术的双重目的、效果,通过情感作用实现教育目的。“既予读者以快感,又有教训可汲取”。劝谕的思想内容要通过一定的艺术手段表现出来。思想性与艺术性、情感趣味性的有机结合。

纪伯仑的诗,极富哲理,这些极富哲理的诗句、诗歌所表达的强烈思想感情,既有快感、美感,思想性艺术性达到了统一。

(三)用朗吉纳的《论崇高》的文艺思想来解读文本

文学的崇高就其本质而言,是指伟大的心灵,高尚的心性。在此意义上,朗吉纳斯提出“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伟大精神的显现)。

崇高的风格需要强烈激越的情感。这种情感是真实的,它高于一般的热情,是激情与狂喜。“没有任何东西向真情的流露那样能导致崇高,这种真情如醉如狂,涌现出来,听起来犹如神的声音。”

《论崇高》的文艺观是古典的、也是浪漫的,由古典走向浪漫。《论崇高》丰富深化了学习古典的原则。在文学理论与批评中引入情感、想象原则,奠定了主情的浪漫的批评标准,开一代新风。

我们认真品读纪泊仑的诗歌,有一种烂漫的气息;又有一种磅礴的气势。

同时也印证了朗吉努斯的观点:艺术作品应该有强烈的艺术感染效果,这种效果来自作家崇高的感情。这是朗吉努斯文艺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观点。

(四)用黑格尔《美学》来解读文本

美的本质的定义:“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艺术的任务在于用感性形象来表现理念,以供直接观照,而不是用思想和纯粹心灵性的形式来表现。

艺术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艺术作品一方面作为感性形象,可以见闻感知的;一方面作为理性内容,要诉之于心灵。二者是统一的。

纪伯仑的诗,是心灵的诉求,充满着自然的美和人性思想哲理的光辉,这样说一点也不夸张。诗歌的形象是感性的,理性的是两个心灵的诉求,是两颗心的对话。

纪伯仑的诗歌,是我们精神的大餐,纪伯仑为我们谱写了一曲心灵之歌,在心潮中激荡……

推荐信息

  • 一杯牛奶读后感500字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0:32:04

    今天,我读了《一杯牛奶》这篇文章,心灵受到了极大地震撼。《一杯牛奶》是说一个贫苦的小男孩正在挨家挨户地推销商品。当他走到一户人家门前敲响房门时,一个美丽的女孩给他开了门。小男孩有些紧张,他请求女孩给他一杯水喝,女孩热情地给他端来一大杯牛奶。很多年后,那个女孩得了一种怪病,当地医生治不了了,她被转到大

  • 诗歌读后感写作技巧与方法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0:32:05

    执之之手,与子偕老作者:风城阳光《右边的人》空白与未定性解读郑愁予的诗《右边的人》是一首哲理性很强的爱情诗。诗歌中留有的空白让我们有许多种解读。大凡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很讲究“空白”。空白是交流的基本条件,没有空白就没有交流的必要;空白是阅读中不可或缺的积极推动力,它作为读

  • 世界是平的读后感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0:32:05

    作者:灞陵伤别初看,开篇讲述的似乎只是全球化的问题。“我”因采访之故,去到印度软件公司Infosys。在和首席执行官南丹·奈利卡尼交谈中,偶然听来一句话:当今世界的竞技场已经被夷为平地。这仿佛漫不经心的一句话,却如同墨西哥的蝴蝶轻轻扇动了下翅膀,引发了&ldqu

  • 圣经读后感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0:32:05

    本书主要讲了人类与自然的区别与关系,人类的起源,人类的文明,人类的科学。主题有环境保护、古迹保护、生命的作用和意义、科学精神。人类真正的光荣是科学。科学是什么?科学应当是对自然事物的客观反映,而不应该是自然的主宰,我们不能说:“自然正在按照科学的定律运行着。”科学禁止了人对科

  •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读后感500字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0:32:05

    自从读了《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文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谈迁的那些身影一直在我眼前回荡。是啊,有几人能在辛辛苦苦花费20多年的时间,6次修改,且文字达500万之多的明史《国榷》被一夜之间盗走。而不气馁重写呢?这话说着容易,做着难俗话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句话果真在谈迁身上应验了。谈迁又通过不

  • 安妮日记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0:32:05

    《安妮日记》是以一个小女孩的视角记述二战期间密室里的人的生活实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1942―1944),战争境况对德国纳粹来说越来越紧迫,同时,他们对犹太人的大肆屠杀也在不断加剧。安妮·弗兰克随着家人躲藏到父亲公司的顶楼上,同时还有父亲的朋友万达安一家,随后又来了一位犹太医生和他们

  • 查理九世读后感300字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0:32:05

    今天我看了一本书叫查理九世我看的是的13册《鬼公主的嫁衣》,DODO探险队来到了纽克市的神秘地下城。谁也没注意,黑暗中,入口的暗门忽然被一根金色的丝线偷偷地关了起来!“听说唐人街44号是只有死人才能进去的地方……”自称鬼公主的女孩窍窍低笑着,虎鲨和

  • 孔乙己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0:32:06

    暑假里,我无意读到了鲁迅的《孔乙己》这篇文章,认识到了一个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社会低层,受到科举制的毒害读书人形象,也看到了它内心深处的善良,和它那悲惨的人生。同时,拿孔乙己当取笑的把柄那些“看客”,体现出了他们对不幸者的冷漠无情、麻木不仁,也是导致孔乙己悲惨结局的

  • 三重门读后感1000字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0:32:06

    初次开始阅读这本书,并非出自我本意,甚至准确点来说有点被逼迫的倾向。原因不用说,当然是来源于我们可爱的中文老师细心地想让我们在学习英语的同时,不忘母语。关于这一点,对于已经开始感到词穷的我来说,甚是理亏,于是只能点头哈腰的握手同意。说来也奇怪,原本只是想要大概看一下简介然后就草草了事的想法立即在看到

  • 岳飞练字读后感100字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0:32:06

    今天,我看了一篇叫《岳飞练字》的文章后受到了启发。里面有一个名叫岳飞的小孩小时候家里穷,买不起纸和笔,但他非常喜欢写字。一天,他看见邻居家的孩子用树枝在地上画个子做游戏,受到了启发,于是,他找来了一盆细沙和一根树枝,对他妈妈说他有纸和笔了。他珍惜时间后来,他写的字一直流传到今天。我读完这篇文章后懂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