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天鹅》观后感1800字
电影《黑天鹅》讲述的是一个残酷的故事。一个因为意外怀孕而终止了芭蕾生命的母亲,将人生剩余的希望都寄托在女儿nina身上。多年严苛的教养和霸道的宠爱使nina成为一个简单、纯洁、胆怯、纤弱的姑娘,如同一个美丽的瓷娃娃。作为一个芭蕾舞演员,最大的梦想莫过于成为场上的主角,所以,当公司新拍的《天鹅湖》宣布女主角要换人时,nina认为她的机会到了。然而,该剧要求白天鹅和黑天鹅必须由同一个女演员完成。nina是白天鹅的不二人选,却无法成功演绎野性、性感的黑天鹅。随着演出的临近,总监Thomas对nina一边启发,一边施压,nina的双重人格逐渐被释放出来,经历了一场奇怪的蜕变,并在错乱中被自己的二重身杀死。
“Doppelganger”在德语中的意思是“两人同行”,在这里是指隐藏在每个人心灵中的另一个看不见的自我。从理论上讲,只有自己才能看见自己的二重身,不过这一般对于人的肉眼来说是无法捕捉到的(看见自己的二重身是不祥的征兆,据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在临终前称自己看到了另一个自己,说完后就死了),当然也曾出现过目击他人二重身现身的报道,只有小猫小狗才能看见它的存在。二重身在镜子里不会留下任何映像,也不会投下影子,但它每时每刻都站在人的身后,监视着人的一举一动,并将自己的建议灌入人的脑中或渗透入人的心里,从而形成思想。
二重身是心理学上的一种现象,指在现实生活中自己看见自己。出现二重身的人,往往有很严重的心理疾病,都会以死亡告终。一些情况下二重身也会提出一些很有价值的预言和警告.也曾有报道表明二重身现体杀死本体的事件。
或许nina本来就是一只天鹅,一只黑天鹅,被困在了一个单纯的女孩子的身体里。毫无疑问,nina已经爱了总监很久了。正是这份爱,而非对艺术的执着使她成为了黑天鹅,成为了他希望的样子。为了母亲而成为白天鹅,为了爱情而成为黑天鹅,nina自身呢?没人知道。只怕连她自己也不知道。
总监Thomas是一个粗鲁而缺乏教养的人,他将nina深夜带回家,只是为了了解她的性经验,以试图从中启发nina的激情。在我所了解的有限的西方文化中,一个成年男子将一个女人深夜带回家,是对其有爱慕之心和征服欲望的,但是Thomas只是在问了nina这些让她难堪的问题后,命令其离开。Thomas对nina并不感兴趣,他对Beth也一定没有感过兴趣,他爱的是舞台上的天鹅,爱的是艺术本身。是的,Thomas就是魔法师,他最终成就和释放了黑天鹅。总监Thomas应该是法国人,他有法国人的傲慢,法国人的奔放随意,法式亲吻礼,他的名字Thomas的发音听上去也是法语的发音。(Thomas的扮演者卡索本身也是一位法国演员。)他以法国人的浪漫和激情打动了不止一个美国姑娘的心,却未曾真心在意过她们中间的任何一个。她们对于他,只是美丽的芭蕾舞皇后而已。随着年龄增长,必然被新演员淘汰。
于是,nina是她的妈妈和Thomas两个人梦想的牺牲品。
真实与幻境中,nina的身体向一只天鹅蜕变。她人的皮肤在变成天鹅的皮肤,长出天鹅的羽毛,她的脚长出鸟类的蹼,她的腿像天鹅一样弯曲。她就是天鹅。
我们都知道那个故事,纯洁可爱的小女孩,被天鹅的躯体束缚,她寻找自由,但只有真爱才能让她获得自由。她的愿望就要实现的时候,和王子相爱,但是就在她表白爱意之前,同胞姐妹黑天鹅却勾引了那个男人,留下白天鹅一人,她选择了自杀,在死亡后终获自由。
曾有多名优秀演员过于入戏患抑郁症去世。当演技到人戏不分之时,谁还说得清楚到底是谁被困在了谁的身体里面?
芭蕾是世界上最美的舞蹈,恐怕再也没有一种舞蹈能像芭蕾一样让人着迷,让人疯狂。有人说,珍珠之所以比最璀璨绚烂的宝石更加珍贵,因为它是一种生命在经历了无数痛苦之后生成的。芭蕾是人类艺术的奇迹,它挑战着人类的极限,如此美丽,让人欲罢不能,让多少演员视它为生命,但她们无法打败时间——舞蹈艺术的终结者。无论她们曾经多么美丽和优秀,她们总有一天会老去。画肖像、掌控女儿,nina的母亲以一种让人窒息的方式祭奠着自己失去的青春。而Beth祭奠的方式是自杀。nina不同,她死在了舞台上,所以她永远不会被淘汰,永远是完美。
《黑天鹅》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600字
《黑天鹅》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600字
从很多人的案例来看,许多人都没有从过去的经验中归纳总结经验的能力,无法从过去的错误中学习,有着一直存在的障碍。这种情况导致的后果就是我们总是自欺欺人,从而察觉不到现实生活中隐隐存在的危机。
在实践生活中,随机性其实是一种不完全的信息。因此对那些历史学家们来说,越是想要做到理论化,就越是会产生谬误,因为反向推断事情过去发生的过程实在是太难了。
罗素认为对确定性的追求是人类的本性,同时也是思维的恶习,要避开这种危险,应当避免判断,并求助于哲学。当然了,哲学家当然会这么说,而历史学家会表示同一个问题的答案应该是历史学。而这才是人类的天性——以为自己所研究的内容就是自己,然后捍卫自己。
作者在书中还是给出了“How To”的建议,使得这本书继续延续了它避免理论,尽量实操的一贯作风。小问题上,作者建议保持人性,接受自己作为人类有着认知自大的事实,不用过分偏执地去违反天性停止自己的预测。其次,为所有可能的结果做好准备,对这个随机变化着前进的世界保持开放的思维。
借助投资中的“杠铃”策略(也就是分散风险、风险对冲),我们可以在生活中做到:
区分正面和负面意外。在这个社会上,依然有一些领域是黑天鹅正面行业,即发生黑天鹅事件会带来巨大的积极影响:电影业、出版业、科学研究和风险投资。在这些行业,黑天鹅事件带来的巨大收益值得我们豪赌一把,大胆投机。
不狭隘。要让意外进入生活,把精力放在准备,而不是预测上面。
抓住一切机会。正面黑天鹅事件发生时,确保你能够分一杯羹。
当心国家机器的精确计划。
不浪费时间在愚人身上。
本书的核心思想在于不对称结果,上述的建议也是遵循着同样的逻辑。我们对未知永远是不可知的,但是我们可以猜测未知对我们的影响,并由此做出自己行为的决策。
《黑天鹅》读后感_黑天鹅读书笔记2000字
个人认为这是一本关于研究思维模式的心理学读本,其中涉及社会、解剖、生理、心理、数学、统计等相关专业的知识。我希望自己能深入了解作者的思维方式,但觉得还是没有读懂这本书。我决定暂时放下它,把自己读到的、理解到的东西先归纳一下,水平有限,可能想法比较粗浅,在此请大家批评指正,帮我更好的理解黑天鹅与进步。谢谢
本书的读后感想
1、火鸡与认知能力
作者认为黑天鹅事件并不是运气坏的问题,而是我们的认知能力有限。
火鸡的案例让人印象深刻,火鸡在1000天之前的生活非常正常,并且认为自己在1001天将一如既往的生活,而第1001天,火鸡成了盘中餐。对于火鸡而言,这是黑天鹅事件。但对于农夫而言,第1001天的事情在他的预定计划中,很正常的一件小事情。
火鸡与农夫,在投资的领域,就是投资者与管理层。投资者认为的黑天鹅,对管理层而言,是有序正常发生的事。
在20××年中、20××年初,管理层就一再强调了去杠杆,但大部分投资者(包括我自己)没有认识到这个政策的重要性,依然沉浸在火鸡1000天的状态中,对农夫的想法,对未来风险缺乏足够认知。
一是不了解BoSS的性格。但就算不了解BoSS全部性格,应该知道BoSS是“要么不做,要做就一定做彻底”的特点,它反复强调的去杠杆,在没有达到它的预期前,这个事情绝对过不去。对于投资者而言,一定要足够重视它发出的信息。谁忽视,或者自大,把它的话当耳边风,就一定吃亏。
二是就算知道了它要去杠杆,研究过去杠杆带来的后果吗?今年在选择目标标的时看过企业的杠杆吗?
这些都没有涉及到,既然如此,当了火鸡,谁要不要怨。
2、“幸存者偏差”与“沉默的证据”
这实质是对认知能力另外的诠释。
人们习惯总结幸存者成功的经验与原因,从而去学习这些幸存者的特质。实际上,有许多未成功的人,他们的特质与幸存者一样,但他们没有成功。生活中有很多沉默或者隐藏的因素没有被我们发现,而正是这些我们没有发现的因素,才是这些幸存者成功的重要原因。
沉默的证据会影响我们对事情的理解和判断,一是我们本身没有意识到这个思维的陷阱;二是即使我们认识到这个陷阱,但我们的视野和能力有限,没有找到隐藏的关键因素,最后还是掉进陷阱,导致了所谓黑天鹅事件的发生。
投资人多读书,还是有好处,现在知道了这个道理:)
3、抗生素与系统风险
人类发明抗生素去治疗各种疾病,但人类不正确地使用抗生素,使抗生素产生耐药性,从而人类面临无药杀死病菌的系统性风险,我们治病要比以前困难了。
这个真是可怕,治病的药成了系统性危害的根源。
回顾20××年,中国股市何尝不是如此呢?为了预防系统性的金融的危险,管理层出台各种政策,貌似在治病,但恰恰就是这些政策,让中国股市面临崩盘。
这些官本位思维的管理者就如庸医滥用抗生素一样不合时宜的发布各种管理规定,本想讨好当上,表现自己的勤政,最终变成了一场闹剧,误国误民。
另从投资者角度而言,我们学习各种投资技术与方法,当我们在能力圈范围外操作时,这些技术与方法,何尝不是抗生素呢?15年股灾时的高额杠杆何尝不是自己在滥用抗生素,最后导致大厦倾倒。
4、“过滤性”的理解习惯
4。1我们需要寻找因果关系去解释事情发生的原因,让我们觉得我们对身边环境是可控的,这是一种心理需求,或者是一种疾病:如果我们感觉对环境失控,无法为事情找到合理的解释,我们会心理失常:)
4。2我们借助抽象的思维,将事情条理化,让事情变得简单,以便于我们理解。同时,由于情感的影响,我们选择我们感兴趣,自己认为正确的因素去抽象事物。
我们抽象的内容会有预先设定的模式,这让我们忽略掉“看上去”没有价值的部分,事物的随机性降低后,我们将更容易“理解”或“解释”事情的因果关系。
4。3、“不确定性”与“游戏错误”
我们生活中的不确定性与赌场里的不确定性有本质的差异。
赌场里的不确定性概率非常清楚,51%的胜率,赌场就可以挣钱。
但我们却无法估算生活中不确定性的概率,我们常常高估看得见的黑天鹅现象的发生概率,低估我们看不见黑天鹅现象的发生概率。
4、正是这种过滤性的选择和生活中不确定性,让我们对自己充满信心,让我们不知道自己疏漏了关键信息。
我们受到的教条主义的毒害,使我们的思维限制在条条框框内,认识事情的角度刻板,并喜欢在已知模式和有条理的知识范畴内去理解事情。开放思维的缺少,使得我们常常错误判断不确定性的核心因素与发生概率。
就在同时,黑天鹅悄然而至,我们最终的投资(游戏)失败。
5、“后视镜”的理解习惯“证实错误”
除了上述的理解方式,我们还习惯在事后总结,同样想达到使事情可以看上去可以理解的效果。
但我们没有意识到的事情是,一件事情在发生过程中与发生过程后,我们的理解是有区别的。事后诸葛亮,往往让我们以为黑天鹅是可以避免的,这对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没有太多帮助。我们需要关注的是为什么在事中,我们根本没有意识到黑天鹅的发生?
作者提出了证伪的方法,我们不要总想着自己是对的,应多想想哪些是我们不了解的,哪些我们是错的,尽可能的考虑多种不确定因素,通过逆向的反证,尽量去规避黑天鹅事件。
同时黑天鹅事件不会重复发生,我们应该对过去发生的事情保持警惕,避免通过对过去的事情进行简单的归纳,然后去推理未来发生的事情。
我们应该改善投资思维中的盲点,更多关注做交易时我们的想法是什么,做交易时存在哪些思维盲点导致亏钱,而不是马后炮的认错(包括现在)。
6、“思维回路”的错误
“无法证明有黑天鹅”与“证明没有黑天鹅”差异非常大,前者的意思应理解为“有没有黑天鹅还不知道”,后者可以明确的理解为“没有黑天鹅”,两者之间思考的逻辑点是不同的,不仔细想明白这点,会对我们的判断产生重大的影响。
在投资中“无法证明可以涨”与“证明不能涨”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投资的后果也是截然不同的,投资中一定得慎重,不能范逻辑错误。
《黑天鹅》读书笔记心得感悟700字
《黑天鹅》读书笔记心得感悟700字
2017年,随着英国公投脱欧以及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两件世界政治大事件的发生,“黑天鹅”这一名词开始被大多数人所熟知。当年我们在学校学习概率论的时候,数学老师早就已经说过,现实生活之中,发生概率为100%或者为0%的事件是不存在的。但我们作为一个单独的个体,平凡又重复的日常生活给我们带来的狭隘的思维定式早已经让我们习惯了对那些在预期以外的事件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黑天鹅”事件指的是那些意外的、会产生极端影响的(且事后看似可以预测的)事件。我的本科专业是经济学,我们有一个很有名的笑话,说经济学家的存在使得天气预报看起来准了不少。世界的发展如果是那么容易预测的事情,我想现在我们应当已经把三体人俘虏来帮我们做家庭作业了吧。
作者写作这本书的核心思想是揭示我们对随机事件的无视,并提醒大家去适应他们的存在(毕竟预测这些事件的发生是不可能的)。从这个思路逻辑出发,他认为正确的处事及科学研究策略应当是做尽可能多的尝试,做到“登高者望远”。
因此,单个精确的事件在总体的角度来看并不是那么重要。这似乎与我们所惯常拥有的思维相悖,而这正是作者的观点。
作者认为人类在对待历史问题的时候会存在三重迷雾:
1.假想出来的对世界的理解;
2.事后诸葛亮;
3.高估事实信息的价值。
历史和社会在作者的眼中是跳跃的,也就是受到那些稀有发生,却又意义重大的事件所影响的。而人类善于事后诸葛亮的思维方式使得历史事件如同减肥药广告一样,"before"与"after"相差很多。
作者自大的独特性格在书中也有所展现,因此选择一种更具轰动性的、自夸的叙述手段几乎是必然的。或许正是这样的性格才让他整理出了黑天鹅的思维方式吧,我不确定。但是可以确定的是,这本书似乎有点看头。
《黑天鹅》2000字读书笔记
个人认为这是一本关于研究思维模式的心理学读本,其中涉及社会、解剖、生理、心理、数学、统计等相关专业的知识。我希望自己能深入了解作者的思维方式,但觉得还是没有读懂这本书。我决定暂时放下它,把自己读到的、理解到的东西先归纳一下,水平有限,可能想法比较粗浅,在此请大家批评指正,帮我更好的理解黑天鹅与进步。谢谢
本书的读后感想
1、火鸡与认知能力
作者认为黑天鹅事件并不是运气坏的问题,而是我们的认知能力有限。
火鸡的案例让人印象深刻,火鸡在1000天之前的生活非常正常,并且认为自己在1001天将一如既往的生活,而第1001天,火鸡成了盘中餐。对于火鸡而言,这是黑天鹅事件。但对于农夫而言,第1001天的事情在他的预定计划中,很正常的一件小事情。
火鸡与农夫,在投资的领域,就是投资者与管理层。投资者认为的黑天鹅,对管理层而言,是有序正常发生的事。
在2017年中、2018年初,管理层就一再强调了去杠杆,但大部分投资者(包括我自己)没有认识到这个政策的重要性,依然沉浸在火鸡1000天的状态中,对农夫的想法,对未来风险缺乏足够认知。
一是不了解BOSS的性格。但就算不了解BOSS全部性格,应该知道BOSS是“要么不做,要做就一定做彻底”的特点,它反复强调的去杠杆,在没有达到它的预期前,这个事情绝对过不去。对于投资者而言,一定要足够重视它发出的信息。谁忽视,或者自大,把它的话当耳边风,就一定吃亏。
二是就算知道了它要去杠杆,研究过去杠杆带来的后果吗?今年在选择目标标的时看过企业的杠杆吗?
这些都没有涉及到,既然如此,当了火鸡,谁要不要怨。
2、“幸存者偏差”与“沉默的证据”
这实质是对认知能力另外的诠释。
人们习惯总结幸存者成功的经验与原因,从而去学习这些幸存者的特质。实际上,有许多未成功的人,他们的特质与幸存者一样,但他们没有成功。生活中有很多沉默或者隐藏的因素没有被我们发现,而正是这些我们没有发现的因素,才是这些幸存者成功的重要原因。
沉默的证据会影响我们对事情的理解和判断,一是我们本身没有意识到这个思维的陷阱;二是即使我们认识到这个陷阱,但我们的视野和能力有限,没有找到隐藏的关键因素,最后还是掉进陷阱,导致了所谓黑天鹅事件的发生。
投资人多读书,还是有好处,现在知道了这个道理:)
3、抗生素与系统风险
人类发明抗生素去治疗各种疾病,但人类不正确地使用抗生素,使抗生素产生耐药性,从而人类面临无药杀死病菌的系统性风险,我们治病要比以前困难了。
这个真是可怕,治病的药成了系统性危害的根源。
回顾2018年,中国股市何尝不是如此呢?为了预防系统性的金融的危险,管理层出台各种政策,貌似在治病,但恰恰就是这些政策,让中国股市面临崩盘。
这些官本位思维的管理者就如庸医滥用抗生素一样不合时宜的发布各种管理规定,本想讨好当上,表现自己的勤政,最终变成了一场闹剧,误国误民。
另从投资者角度而言,我们学习各种投资技术与方法,当我们在能力圈范围外操作时,这些技术与方法,何尝不是抗生素呢?15年股灾时的高额杠杆何尝不是自己在滥用抗生素,最后导致大厦倾倒。
4、“过滤性”的理解习惯
4。1我们需要寻找因果关系去解释事情发生的原因,让我们觉得我们对身边环境是可控的,这是一种心理需求,或者是一种疾病:如果我们感觉对环境失控,无法为事情找到合理的解释,我们会心理失常:)
4。2我们借助抽象的思维,将事情条理化,让事情变得简单,以便于我们理解。同时,由于情感的影响,我们选择我们感兴趣,自己认为正确的因素去抽象事物。
我们抽象的内容会有预先设定的模式,这让我们忽略掉“看上去”没有价值的部分,事物的随机性降低后,我们将更容易“理解”或“解释”事情的因果关系。
4。3、“不确定性”与“游戏错误”
我们生活中的不确定性与赌场里的不确定性有本质的差异。
赌场里的不确定性概率非常清楚,51%的胜率,赌场就可以挣钱。
但我们却无法估算生活中不确定性的概率,我们常常高估看得见的黑天鹅现象的发生概率,低估我们看不见黑天鹅现象的发生概率。
4、正是这种过滤性的选择和生活中不确定性,让我们对自己充满信心,让我们不知道自己疏漏了关键信息。
我们受到的教条主义的毒害,使我们的思维限制在条条框框内,认识事情的角度刻板,并喜欢在已知模式和有条理的知识范畴内去理解事情。开放思维的缺少,使得我们常常错误判断不确定性的核心因素与发生概率。
就在同时,黑天鹅悄然而至,我们最终的投资(游戏)失败。
5、“后视镜”的理解习惯——“证实错误”
除了上述的理解方式,我们还习惯在事后总结,同样想达到使事情可以看上去可以理解的效果。
但我们没有意识到的事情是,一件事情在发生过程中与发生过程后,我们的理解是有区别的。事后诸葛亮,往往让我们以为黑天鹅是可以避免的,这对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没有太多帮助。我们需要关注的是为什么在事中,我们根本没有意识到黑天鹅的发生?
作者提出了证伪的方法,我们不要总想着自己是对的,应多想想哪些是我们不了解的,哪些我们是错的,尽可能的考虑多种不确定因素,通过逆向的反证,尽量去规避黑天鹅事件。
同时黑天鹅事件不会重复发生,我们应该对过去发生的事情保持警惕,避免通过对过去的事情进行简单的归纳,然后去推理未来发生的事情。
我们应该改善投资思维中的盲点,更多关注做交易时我们的想法是什么,做交易时存在哪些思维盲点导致亏钱,而不是马后炮的认错(包括现在)。
6、“思维回路”的错误
“无法证明有黑天鹅”与“证明没有黑天鹅”差异非常大,前者的意思应理解为“有没有黑天鹅还不知道”,后者可以明确的理解为“没有黑天鹅”,两者之间思考的逻辑点是不同的,不仔细想明白这点,会对我们的判断产生重大的影响。
在投资中“无法证明可以涨”与“证明不能涨”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投资的后果也是截然不同的,投资中一定得慎重,不能范逻辑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