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前半生》读后感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
说到以“我的前半生”为题的书,我第一个想到的先是逊帝溥仪的《我的前半生》,这本书我没读过,所以肯定不是这篇读后感的书。我所先读的是亦舒写的《我的前半生》,所以这篇读后感也是亦舒的这一本。
寻到亦舒的小说实属偶然,前几天在淘宝上的推荐页里看到的,湖南文艺出版社再版的小说,封面的色彩简洁而梦幻,实在是很吸引眼球(我买书,一看题材,二看封面。有时候我对某本书的题材并不感兴趣,但因为它有一个好看的封面,我也会忍不住想入手),所以就把第一辑的五本小说一块儿入了。
有的淘宝书店把它定义为“都市职场爱情小说”、“女性励志畅销书”,我觉得实际内容和宣传的有出入:比如都市职场,我觉得文章侧重的是一个女人的心路旅程,子君(文章的女主角,同时也是文章的绝对主角)在职场上始终是笨重、被动、消极的,若把这个说成是“都市职场”,至少不符合当下对职场小说的定义。若说子君励志,我从头到尾就没看出她有多励志,纯粹是被迫结束全职太太的生涯,不得已踏入社会寻找工作糊口,唧唧歪歪,反反复复地在恋爱、再嫁、结婚组成的漩涡里无法抽身,最后重新回归于依靠男人的“安稳”之中,似乎从未独立过。
或许我这样说太过偏激,有失公允。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宣传?可能是因为这本书在2016年改编成了电视剧,我查了度娘百科,发现电视剧和小说完全是两样东西,除了子君、唐晶、子群三个女人的名字没改之外,其他的我都得看人物简介才知道这个角色对应的是书里的谁……更不要提电视剧的侧重的内容。我不知道看这部电视剧的人有多少看过原文,又有多少还会记得原文,我觉得我是不会去特地看这部电视剧(反正我也不喜欢拖沓的电视剧)。
亦舒的小说(目前我就看着这一本,暂时先一概而论)和我以前看的小说都不太一样,风格简洁,实在太过简洁,简洁得就像点了二倍速的流水账一样,有时候一件事尚未深入演绎就戛然而止。放一个片段感受一下:
从老张家出来,翟君说:“子君,我们结婚如何?”
这句话我等了很久,耳朵仿佛已经听过多次,如今他真的说出来,却有点不真实的感觉。
我缓缓问:“你想清楚了?”
他诧异地说:“当然。”
“其实外头有很多十八二十二的女孩子等着嫁你这样的人才。”
他微笑,“这我早二十年已经知道。”
我紧张地说:“那么我们结婚吧,越快越好!”
真平淡。
爱情小说中的爱情都不是这样的。
然而这么平凡的经过,在旁人嘴里,也成为传奇。
这段是第十二章接近末尾的一段情节,两个人相互告白决定结婚的情形。个人觉得写得最好、印象最深刻的一段(其他的部分因为拉拉杂杂,看完了就变成过眼云烟了)。我没说这样写不好,相反,这一段写得相当好,现实生活里没有那么多花里胡哨的对话、仪式,结婚了之后和另一半携手进入生活,就是这么简单。
这本书20多万字,里面的内容简洁明了,抒情的力度也刚好够用。也许是因为这本书出版于1982年(比我出生早了十几年),市场更流行大众口味的“快餐式”文化,所以篇幅不会太长。这样也挺好,一个下午就能看完,不像现在有些言情动辄40、50万字走起,强行凑字数,情节又各种雷同,看得烦不胜烦。但也有坏处,坏处就是我前头写的“太过简洁”,这里我就不赘述了。
这篇文的背景地是香港,脑海里突然会浮现出“香港的沦陷成全了她”。说实话,我并不喜欢香港,曾经英国的殖民地(在这本书出版的时候,香港尚未回归中国),装洋蛋似的,总是傲慢地仰着头,一幅幅高高在上的样子。而现在,我对香港的印象是拥挤不堪的,充满了冲天的火柴盒。里头的人说粤语说得跟英语一样,偏生还生出一股高人一等的气势……
文章可以分成两部分:前半段子君在婚姻与离婚的泥沼里挣扎、歇斯底里,试图挽回对自己无爱的丈夫。后半段则是写子君被迫独立,一个毫无工作经验的前全职太太在职场、在社会浪迹的故事。
作为全职太太的子君完全就是沉溺在蜜罐子里的贵妇人,每个月拿着丈夫给的月供,在名品店里潇洒、花钱如流水(在离婚前的日子更是疯狂消费,让周围的人都以为她知道了丈夫有外遇,隐忍不发,以疯狂刷钱为报复手段。);家务也不用自己操心,因为家里也请了两个佣人料理家务;闲暇的时候和同样有钱又有闲的太太们打牌,消息闭塞,与社会彻底脱节,最明显的一点就是所有人都知道史涓生和辜玲玲(这个名字也很有意思,“孤零零”?)搞在一起了,只有子君一个人浑然不知。在13年的婚姻里,她最值得称赞的大概就是生下了安儿和平儿(然而仅有的一点成就也被她的女儿鄙夷)。
在这里,我不得不深思:很多女性在结了婚或者生育之后都会选择辞去工作,在家专心地相夫教子。如果家境富裕的话,甚至可以彻底做一个十指不沾阳春水的阔太太,光鲜亮丽,确实让人艳羡。但是这样真的没问题吗?丈夫在外头拼死拼活地挣钱,妻子在家操持家务,抚育二女让丈夫没有后顾之忧确实没有什么问题。事实上,在日本社会就是如此,最典型的代表应该就是大雄的妈妈,没有人认为这样有问题,所有人也都是按照既定的轨道去行径自己的人生轨迹。
这样似乎没什么不好,看起来像是女性更占便宜。可一直在家里工作的妻子逐渐忘记了自己原有的面貌,忘记了自己的长处,与社会脱节,逐渐在时间的磨砺下变成了一个惹人生厌的“黄脸婆”。而丈夫一直浸淫在花花世界里,不断地遭受外界的诱惑,即使再有定力,最终也只有“缴械投降”,屈从于诱惑的份了。一个超速前行,一个止步不前,距离越拉越大,夫妻之间再无感情、无话可说……好像就这样夫妻关系自然而然的有了裂痕,随着时间的推移,裂痕越来越大,最终一场婚姻分崩离析。
究竟是才是离婚的导火索呢?明眼看去确实是史涓生出轨导致的,他出轨的对象是一个演员,皮肤黝黑,样貌还不如子君,离异带着两个孩子的女人。为什么丈夫会被这样的女人给拐跑了呢?子君不明白,我也不太明白。至少我以为,他会找一个比子君年轻貌美更加贴心的少女才对,中年男人不都喜欢青春少艾的女孩的吗?
但史涓生也显得非常委屈,他离婚的理由“我不爱你了”。他控诉子君根本不听他说话,拿了钱就自顾自的潇洒了(一直到离婚后的某次通话,讨论鲁迅的《伤逝》里两个主角的名字的时候,她才第一次意识到自己可能犯下的错误)。这真是个任性又简单的理由,因为他是子君的主宰,只要他不喜欢了,就可以换一个人。似乎大多男人都是这样,拥有了财富权力就以为可以主宰一切,任性地操控着周围的一切。
当然我不是说婚内出轨就是对的,任何时候出轨都不容原谅!
后来,两人的婚姻还是破裂了,失去丈夫倚靠的子君完全不知天南地北,就像一个迷路的孩子,连下一步该做什么都不知道。她完全不知道家外面的世界变成了什么,天真得可爱,在好友唐晶的打击下才不得不面对现实。
这一段时间里的子君真可谓丑态百出,没有经济来源,连抚养子女的权力也没有。她想学着唐晶一样自立,却优越的生活里变得眼高手低,连自己的工作履历都是唐晶造假,工作单位也是托了唐晶的关系才能硬挤进去的。这一段时间,子君尝遍了世间百态,逐渐屈从于现实,变得像一个食人间烟火的人了。为什么我说是“屈从”而不是“蜕变”?因为子君骨子里是天真和优越的,始终没有改变过,只是因为现实的缘故才不得不有所改变。
看到这里,我觉得非常惊讶,竟然真的会有如此不食人间烟火的人吗?这样的人如果真的存在他/她要怎样才能活下去?后来想了想,这是小说,亦舒把所有的现象集中在了“子君”一个人身上,一个“子君”投射出了现实方方面面艺术源于生活。
奇怪的是,离婚了之后,两个人的关系反而不是那么剑拔弩张,竟是做成了朋友,在某一天史涓生竟然向子君求复婚,当然子君“很有骨气”的拒绝了。为什么会这样呢?按照史涓生的话来说,就是“我从未见过这么美的你”。13年在一起都未曾发现妻子的美吗?非得到了离婚之后才发现?因为距离产生美了吗?都说女人心海底针,男人不也一样吗?
子君自立的路程中也遭遇了许许多多的挫折,但因为那些都不过是一些零零碎碎的东西,若全都说出来恐怕一万字都说不完,为避免各位看官看得厌烦,这里就不一一赘述,存在心里,就如同“哈姆雷特”一般。
我的前半生读书笔记800字
用了大概1个星期的时间将《我的前半生》这本书读完!
《我的前半生》作者是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
当我看到这书中的字、图片时,多多少少有种心跳的感觉。因为我读的是中国最后一位皇帝的语言。似乎我已经到了那个年代,已经身处辉煌的宫殿和沧桑的历史中。那些泛黄的老北京照片触动我的心,那是怎样一个动荡的时期?我想现实生活在21世纪的人根本无法想象。
《我的前半生》在1964年出版过,只是当时由于社会背景复杂,将稿本一些内容删掉了。而我所看到的《我的前半生》是2007年印刷,与1964年出版的相比,这次的“全本”内容更为完整,史实更丰富。
我能买的这“全本”,我很是激动。对于我这个非常喜欢历史的人来说,无疑是得无价之宝!
这本《我的前半生》从爱新觉罗·溥仪的家世开始说起,到入宫、登极、“二次登极”,再到去天津、东北、苏联,又后来的“认罪”,最后的“特赦”
认认真真的将它们读下来,心情是沉重的。我把自己当作作者,像是自己在经历漫漫人生!原来,我认为爱新觉罗·溥仪是中国历史上的“罪人”、不值得同情。但是看到这书中的坎坷,我渐渐理解了他,并为他感到可惜,因为他生在帝王之家,他所受到的伤害来自于孤独、伤心。
溥仪的人生大起大落、磕磕绊绊的,他无法感觉到“爱”,只是满心的“害怕”、“伤心”、“仇恨”。他高高在上,却没有百姓快乐。他博学、有文采,却不能理解亲情。他性格倔强,却在关键时刻唯唯诺诺。
他的人生像个悲剧,好在“特赦”后,他总所过上几天好日子,最后又被病魔困扰。
我突然感到,我现在的生活是多么美好!平平静静、安安稳稳、健健康康就是“福”吧!
至于我们有困难了,也要让心灵主动快乐,不要让糟糕的事毁坏我们美好的生活,人生不易,快乐、自由是多么重要啊!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买2007年印刷的《我的前半生》读一读,那绝对是一种“经历”!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300字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300字
一个身不由己,被人当抢来使的对“复辟”痴心不改的人,好可怜,也好可笑!看看溥仪身边的人,真是可悲。每个都只是在为了自己的地位而奔波着。“复辟”一时间似乎已没有那么的重要。尤其是那个郑孝胥,根本可以说就是为自己的地位把溥仪的“复辟”忽略了!身边根本再无可信之人,可用之人。日本有日本的野心,臣民由臣民的打算,就只有溥仪一个人做着“复辟”的梦,没有任何把它变为现实的可行之举动!
溥仪再也得不到有力的“复辟”支持,最终成为了那个“满洲国”的执政。他自己在书中写道:“我就是这样,一方面浑身没有一根骨头是硬的,一方面还幻想着未来的‘复位登基,公开走上了这条卑鄙无耻的道路,确定了头号汉奸的身份,给血腥的统治者当了遮羞布。”于是,就这样开始了伪满的十四年。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300字
溥仪在天津的这七年是没有一天不在所“复辟”的梦的。真是一个可悲又可怜的人啊!这就是我最大个感受,至于其他,关于他支持的和寄予希望的那些“骗子”以及日本方面的军政两种势力我都没有太记住什么。总之是溥仪在“出洋”与“还宫”的摇摆中日本对中国的进步行动开始了。于是罗振玉的那一伙势力极力劝说溥仪前往东北,而以郑孝胥和遗老们为首的另一方却觉得时机不对,极力反对着。溥仪再一次陷入了选择之中。
最终他还是在一种糊里糊涂的情况下踏上了日本人为他铺的路。离开天津,一切便更加得有不了他自己了。我觉得他处在一种几乎是被软禁的地步下。当他到达了旅顺被安排在一家旅馆,继续他的等待。他自己这样说:“事实上,这些口口声声叫我皇上的,这些绞着脑汁、为我奔波着的,他们心里的我,不过是纸牌上的荒地,这种皇帝的作用不过是可以吃掉别人的牌,以赢得一笔赌注而已。
日本人为了应付西方的摩擦和国内外的舆论压力,才准备下我这张牌,自然他们在需要打出去之前,要严密的加以保藏。罗郑之流为了应付别的竞争者,读得日本人的犒赏,也都想独占我这张牌,都费尽心机把持我。于是形成了对我的封锁,使我处于被隔离的状态中……”唉!想想之所以他还能得到所谓的礼遇,无非是因为他还有利用的价值,否则早就被掷弃一旁了。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300字
皇帝不都是幸运的,尤其是爱新觉罗傅仪。紫禁城里,甚至是太监都没有人会在意一个孩子的哭号是因为害怕,执着迂腐地将他关进小黑屋治疗,直到他筋疲力尽。有太多的人在关爱他,可他却连最起码的“温饱”都得
不到保证,一次之过,连食三旬粥汤,着实把傅仪饿得见食就抢,连鱼饵都送入口中。
有人说,满洲国是中国人的耻辱,我不否认。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傅仪有的选吗?他能选择吗?如果傅仪当时真的卧薪尝胆,颠覆历史,有一批股肱大臣,开创了一个新纪元,或许他就不会来惨痛的回忆他的过去。历
史不过是用来祭奠失败者的。多少历史真真假假扑朔迷离,该不该信,那都无所谓,因为你真的存在过,即使没有追寻的价值。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300字
《我的前半生》相比中国正统的皇帝,爱新觉罗?傅仪的一生更让我好奇。
这位中国末代皇帝的生活,距离我最近,而他在那个时代颠沛流离的生活,他在四位继母“爱护”下的童年,在没有一位真正意义上父亲的过去,在半开放的皇宫中最后的皇子养成生活也被历史“润色”最少,因此我去
看了他的《我的前半生》。不想过多评价这后半本书,总觉得有点乏味,还是那一段无关现在,还是他一个人的世界有趣。那一段无人关心却显得无比真实的小时候,与我们童年十分不同,但他却无比可渴望有我们的幸福的
童年时代。
在电视剧里,皇帝有最权威的尊严,他的话是“圣旨”,金口玉言,一字千金,深深地满足了男人的大丈夫主义。是的,在爱新觉罗?傅仪的世界里,他是皇帝,他的话的确也是圣旨,他的话甚至是他的字都值千金。在
他的小朝廷里,他的捉弄与玩心在别人看来都是“圣上贤德”;他的年幼成了周遭大臣的财富,不断索取名贵的古玩字画,一点点小事前来邀功,加官进爵;在没有乳母的日子里,没有人真正去教导他,变得骄纵跋扈,脾气
暴烈。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300字
一九四五年的八月十五日,日军正式投降了。溥仪的命运也到了一种岌岌可危的地步了。日本再也不想保护他,也没有能力保护他了。我不知道日本人出于什么目的,并没有像溥仪害怕得那样对他进行杀人灭口,而是打算带他一起逃回日本。然而终于没能如愿,在沈阳的机场,他们遭遇了苏军,后来溥仪便被带到了苏联。
再也没有什么皇帝的称号了,他也再也不能对谁任意的施加他的残暴了,这个苦命的却觉得很可恨的人要开始一种新的生活了吧?
是的,他开始了新生活,可是他还是一个具有特殊地位的人,还是有人服侍他,他还是自己什么都不干。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上作证时,他从来不说自己的罪过,将一切的罪行都推给了日本。如果说当初的他还有为了所谓的大局而迫不得已的话,今天的这些表现,却都就是他低劣人格的表现了。我看到的完全就是一个胆小的,面目可憎的罪人了。
新中国成立,溥仪开始了又一次在“高墙”中的生活。是的,他和家人还有一些伪满的军官一起被关在监狱里进行改造。改造中的生活对于溥仪无疑是非常艰难的。他不相信共产党会善待自己,他没有任何的自理能力,他受到家人的孤立……我想那样的“改造”是从头彻尾在进行,不过对于一个从小生活中一种高不胜寒的境地的人而言,内心的改变是太难了。如果说行动上有什么改变,大多的是为了争取原谅,是为了保住性命!!!抗美援朝引起了溥仪心里的又一次波动。然而我们这位“皇帝”在改造中还是慢慢地看到现实,还是有了些许无奈的进步。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300字
前几天在网上无意看到溥仪写的《我的前半生》的简介,然后一直在网上找这本书,找了好久,才找到可以在网上在线看的,找的好辛苦。我很喜欢这本书,我对清朝的历史也比较感兴趣。之前看的《非常公民溥仪和他的五个女人》,是我对这位末代皇帝的初步了解。也就是这样,我开始想知道溥仪更多的点点滴滴。最早的《我的前半生》的基调即“我罪恶的前半生”,是一本具有忏悔性质的作品。
《我的前半生》记载着中国一位皇帝的戏剧人生。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帝,一个大半生都被别人操纵控制的傀儡,一个前半生都过着奢侈富裕的生活,后半生却在监狱中重新改造的中国皇帝,也许是他的不幸,更或许是他的幸运。
这本书是从溥仪家世写起的,一直写到1957年溥仪参加战犯管理所组织的社会参观。溥仪从一个末代皇帝、战犯到自觉悔罪成为一个新人,思想转变过程杂乱不清。在当代出版史上,溥仪所著《我的前半生》是生命力旺盛的作品。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300字
书读完了很久了,但是迟迟得没有写个尾声,结束我的这次精神之旅。就连最后的读书感想也是很久的都没有贴上来,让我觉得我是那么的虎头蛇尾。所以现在补上:
在“改造”的十年中,溥仪成为了一个真正的人。在书中的结尾他这样说:“‘人,这是我在开蒙读本《三字经》上认识的第一个字,可是在我前半生中一直没有懂得它。有了共产党人,有了改造罪犯的政策,我今天才明白了这个庄严字眼的含义,才做了真正的人。”被特赦的时候,他终于成为了一个可以自食其力的人了,很为他感到高兴。在他所叙述的事情中,他的那些参观经历也给了我很大震撼。日本在中国的土地上所施加的罪行,是永远的也洗刷不去了!
看完这本书,总觉得很匆匆,太多的东西都是一带而过的。我不甚了解的历史,我不太明白的政局,我不太喜欢的世故……给我留下的最深印象,就是溥仪的一生缩影着中国的一段耻辱史。有时候,常去揭揭疮疤,不会让人忘了自己的分量,自己的祖宗!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200字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罗紫嫣
这本书有将近一千多页,我读到现在才读完,还不是因为我把它“遗忘”了,我在还没放假的时候就已经在读了,但是许多其他的好书偏偏现在把我的好奇心给勾住了。
这是一本历史书,你知道他是谁写的吗?他可是爱新觉罗溥仪,那个历史上的最后一个皇帝,他讲述了从他登基一直到抗战后接受改造这多年来发生的许许多多的事情。
这本书用他的家世为引子,又讲了他的登基和退位到袁世凯时代,然后讲了抗战变成了亡国奴,又有了认罪并改造的事。
慈禧你们知道吧,她还有一个称谓,叫做“西太后”有一个故事,是一个侍女给她点烟,烟灰洒到了她身上,那个侍女就被定了死罪。
这本书很好,介绍给你们。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1300字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1300字
这周读了《寻找时间的人》,想着读完后要写读后感,就翻出很久前写的《我的前半生》读后感。
因着电视剧《我的前半生》正在热播,剧中演员大多是我比较喜欢的,故而大大的引起了我的兴趣。我便将原著亦舒的《我的前半生》这本小说翻出来读了。一鼓作气的两天读完,感想万千。
感觉小说远没有剧版那么生动,并且较为偏向港台风格。不过都掩盖不掉浓浓的生活气息。小说是以80年代相关为背景,传递出来的很多信息,较现在来讲更为的传统,也可能是我不够了解港台的风俗人情,一些观念于现在的我难能理解和接受的。但对于已经步入婚姻殿堂的我来说,亦是可以感同身受,且深受鼓舞的。
不可否认子君是坚强的,很少有女人能似她与唐晶般果敢坚决,换做是我也做不到。同样的子君亦是可怜的,经历了丈夫的背叛、抛弃,还有家人不理解,看尽听尽身边各种冷眼冷语,早早与残酷的社会脱节,却又不得不面对无情的现实,努力的活下去。但子君也是幸运的,婚姻中时有丈夫佑护,被迫挣脱婚姻后,也有好友扶持照顾,助其走出泥潭,重获光明后,与寂寞疯长时觅得伴侣,找寻到怦然心动的感觉。在我看来最难能可贵的是,有唐晶这般好友时时亏损子君,助其认清现实,早早明白竹笼中的金丝雀所无法理解的所有现实。有张允信一般亦师亦友,不但给予空间打发空闲,还助其发掘了潜在的艺术特质。这一切让我觉得这就是小说,生活中可能远比这艰难,遇到的问题远比这多彩。不是我消极,而是这个世界现在残酷的让我不得不面对现实。
很多人看了小说、电视剧后,都感触很深,深深同情子君的遭遇,又惊叹其快速的坚韧不屈。所以网络间纷纷有人感慨女性独立坚强的重要性。可我却又觉得奇怪,为什么鲜少有人提出,男人对婚姻坚贞不渝的重要呢?子君的遭遇在某些方便固然是因为其做家庭主妇而脱离社会,每天面对固有的生活没有激情活力所致。但另一方面还是涓生的出轨,不顾念多年夫妻感情,没有任何回旋余地的直接判了子君和他们十几年婚姻的死刑。在这件事情上,可以看出涓生是真真的冷血啊。男人狠起来,可能他们自己想起来都会怕的吧!其实我不觉得作为家庭主妇的妻子沉溺于婚姻,与社会脱节是他们离婚的主因,毕竟不是所有的家庭主妇都是这样,很多家庭主妇生活同样缤纷绚烂,或者说是那些已经结婚职场女性,深谙社会生存之道,同样事业有成,但谁又能保证生活精彩的他们不会离婚。说到底,其实两个人都有问题,但对于子君的故事而言,我觉得还是涓生问题大。他没能守住自己的底线。婚姻是什么,不只是一张纸。他是对爱情的一个无形的承诺,他是受到法律、世人接受、认可并保护的。世界上的人谁没有烦恼,没有郁结;谁的生活不是满地鸡毛?婚姻中更是,我不相信只有涓生一个男人在婚姻中的有那些困扰:养家的经济负担、家庭的琐事纷扰、外面社会的无尽的诱惑。但应该不是所有的男人都选择了出轨吧,有的男人在迷失前守住了婚姻的确是两个人的事情,而离婚可能只是一个人的事情,所以才有了世间那么多痴男怨女在婚姻里进进出出,茫然徘徊吧。
剧版的子君由马伊琍扮演,很多网友评论是在本色出演。我觉得未免有些苛刻,但不可否认的是她真的是在阅尽千帆后深深的感知着生活的不如意,而又无比坚强,精彩的过着每一天。套用她在微博上的那句话做结尾吧“爱情容易,婚姻不易,且行且珍惜”。愿世间所有的男男女女都能珍惜自己付出的每一份感情,无论与家庭、恋情还是亲情,友情。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800字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
看过亦舒很多本小说,但是电视剧《我的前半生》播出后,才发现走马观花的看书真是不应该,编剧的妙笔,男主角贺涵、女主角罗子君、女二号袁泉,还有“朱七七”、“薇薇安”,剧中的人物栩栩如生,硬是把沉闷的原著改编成全民热衷的电视剧。再来看一遍原著吧。
女主人公子君,前半生是一个家庭主妇。她乐于当家庭主妇。悠闲的过日子,她的生活完全依附她的老公----一个西医,整日她她的孩子打转,她的生命完全是为了她的家庭,这使得她的生命的重心几乎瓜分殆尽,这也就降低了她的友情,亲情,哪怕爱情的感受力。比如,称得上她的好友的只有唐晶,她的妹妹也不和她亲近,她的老公-----涓生,要和她离婚。用她自己的话来说:一事无成,半生潦倒。
好在有了转变,虽然这转变的未免太大,涓生要和她离婚,且他的婚外情持续已有一段时间,这是本部作品中一个极可悲之处:除了她自己之外的所有人(哪怕她的女儿)都知道他丈夫涓生对她的不忠,只有她一个人被保护得好好的,龟缩在家庭主妇的这个壳中,悠然的享受生活,看别人的苦痛,她妹妹子群的也在其中。可是离婚了,她不得不工作,变得市侩,麻木,过着这个世上大多数人都会过的小职员的生活。用她自己的话来说:“老实说,我苍老得多,我学会家小,笑得那么逼真,简直连我自己也分不出真伪,假得完全发自内心,涓生,你想想,多么可怕。《红楼梦》里‘假作真时真亦假是不是这个意思?”子君离婚后不得不自立自强,生活的重心又回来了,她不再是依附于谁而生存的,她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哪怕涓生最后要求复合,她凭着自己的傲气,拒绝了。她终于找回了丢失了多年的自我。“一年多来我见识于人,真的要有自我,不能只想着靠某人而求得过好生活。要想过有档次的生活,一定要自己奋斗,这样的果实,尝起来才是心安理得的。人,要脚踏实地才行。其实,子君对自己半生的评价:“一事无成,半生潦倒。”这何尝不是在说我?她能振作,我也要脚踏实地,一步步来,万丈高楼平地起,现在要好好学习,不浪费学费,这才是我这段时间最重要的了。
这部作品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它与我们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这种事怎么会发生在我身上?看别人离离合合,习以为常,但怎么会发生在我身上?”、“我最崇拜的人,是我自己。只有我才会帮自己度过一山又一山,克服一次又一次难关”、“结婚与恋爱毫无关系,人们老以为恋爱成熟后便会自然而然地结婚,却不知结婚只是一种生活方式,人人可以结婚,简单得很。爱情•••••完全是另外一回事”、“ 做小职员有小职员的安全感,就算上头震得塌下来,咱们总有法子找到一块立足之地,在那里缩着躲一会儿,风暴过后再出来觅食”、“ 跳探戈需要两个人,不见得全是史涓生的不是”、“无论什么人,在环境困难的时候,都会想到死。这是正常的心理反应,但不应长久持续,死是很浪漫的,故此有点吸引力,然而我是一个很踏实的人,我只想如何改良环境”、“血浓于水,亲情不需学习锻炼,一切发自内心”。
电视剧《我的前半生》比原著好看,是因为片中的人物都是观众所喜爱的,而且剧情也符合大众心理,婚姻不是儿戏,不能用“换人”的思维去解决婚姻中的难题,而是双方都要自立自强,懂得爱人,自爱,经营爱,不是面对婚姻里的“一地鸡毛”手足无措。而“换人”的婚姻是不被人祝福的。不管是男主角还是女主角,都是一样的。愿天下未婚的有情人终成眷属,已婚的有情人更要互相珍惜相伴的另一半,男人像胡适,女人像杨绛,都懂得宽容爱一生。
2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700字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
与它的结缘,源于电视剧版的《我的前半生》,出于对主角的喜欢,关注了这部剧,不过未曾完整看过,只因讨论太多,偶尔看了最后的片断!这部剧的热度和评论,促使我有了了解原著的欲望,了解亦舒!
或许是有了先入为主的思想,总是会将电视刷中的情节代入到书中,而且会很自然的做比较,想下一段是什么,子君和贺涵怎样认识的?书中有没有这个桥段?对贺涵的关注度,不亚于当年的宋思明!
看了剧版的《我的前半生》让人有一种防火防盗防闺蜜的感觉,虽然理解子君和贺涵的情不知所起,也明白贺涵与唐晶太过相似,却更期待完美结局。尽管一切都明白,心依然会有波澜,爱原来是有期限的。
书中的开篇和剧版基本一致,不同的是帮子君走出阴霾、重新走向职场的是唐晶,而唐晶的男友莫家谦书过半时才出场!所谓暖男贺涵只是编剧为了提高收视率而虚构的。书中的子君更为真实,更贴近生活!她信奉“女人以家庭为主”,在遇到涓生时毫不犹豫的结婚了,甘愿放弃自己的所有,做一个成功男人背后的女人!如果没有别人的介入,她的一生就是以平静、和谐、安康圆满结束。而当男人筑就的“安逸”即将离去时,却一片茫然,不知所措。
人要学会翻篇,过不去的事要过去,放不下的情要放下,翻过一页,才能书写另一页 。 经历过婚变的子君重新出发,走进职场开始新的生活!女人无论何时都不能放弃自己,自己独立才是真正的安全感!上司的抬爱也没能阻止她辞职,前夫再多的关爱也都成了过往!她选择做个陶艺人,自在、随心、安静!
若无相欠,怎会相见!生命中每一个遇见的人都是注定的缘!当子君遇见翟有道,便认定他是她的后半生!他与她没有过多的接触,没有太多的语言交流,他的沉稳,他的淡定,他的一切都让她着迷!她在翟君面前那样的羞涩,却掩饰不住内心的渴望!当翟君漂洋过海来找她,告诉她“我们结婚吧”,她毫不犹豫的答应了!
史涓生以爱的名义将她捆绑,用“不再爱”的籍口抛弃她,她的前半生以这个懦弱的男人而结束!感谢涓生的放手,成就了另一个子君,也改变了她的后半生!遇见你,以为你是人生;而你却不珍惜轻别离!
书的最后子君与翟有道旅行结婚,在飞机上翟君给子君轻轻搭盖下毛毯,子君感慨说“这就是夫妻间最平常不过的了吧!”空姐发放饮料,子君摆手示意不要吵醒翟君!看着无名指的环戒,她笑了,我是何等的运气,竟如此理想的结束了我的前半生。往后余生,风雪是你,平淡是你,清贫是你,荣华是你,心底温柔是你,目光所至,也是你。
唐晶用前半生成为了精英,后半生便成了相夫教子的生活。
每一个出现在生命中的人,都有原因和使命。没有人是无缘无故出现在你的生命里的,每一个人的出现都是缘份,都有原因,都值得感恩。
喜欢原著,喜欢真实的子君,喜欢故事的发展,喜欢这样的结局。遇见的都是天意,拥有的都是幸运。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