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读后感大全>《复活》读后感(共13篇)

《复活》读后感(共13篇)

所属分类:读后感大全 发布时间:2025-05-03 15:15:27

第1篇:复活读后感400字

学完茨威格笔下的《列夫·托尔斯泰》之后,我就对这个人产生了强烈的好奇感,这样一个眼神里带着利剑的大作家会有什么样的写作风格呢?然后我就特别自然地寻觅到了这本《复活》。

全书大概讲的就是作为陪审员的贵族青年捏赫留朵夫在法庭上认出了收审的女犯玛丝洛娃就是自己十年前的温柔俏丽的初恋情人卡秋莎。为了赎回自己的罪过,为了将来自己和玛丝洛娃的幸福,捏赫留朵夫开始奔走解救,访问一个又一个法官、将军、省长、市长、国务大臣等等很多人。他四处奔波,目睹了俄国社会的种种丑恶。他从解救玛丝洛娃的过程中,逐渐产生和上流社会决裂的决心。捏赫留朵夫通过为玛丝洛娃案子的奔走,灵魂苏醒了。

列夫·托尔斯泰用犀利的笔触描绘了两位在道德精神上的复活,也毫不留情地揭露了那些贪色贪桩法官,为了一己私欲而触及法律的本质。

小说的结局又像是喜又或者带着悲,但不管怎样,这位大家用他幽默但不失分寸的笔墨向我们揭示了一个看似普通的事实,只有学会与人为善才可以为自己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人际环境,也许也会给自己、给他人带来一个有发展个性和创造力的空间。不管怎样,读完整本书,我还是有颇多收获的。(王酩君)

第2篇:《复活》读后感1000字

这个假期没有计划一定要看什么书,因为时间比较紧张,再加上过年的忙碌,所以茶余饭后就把书架上那本曾经没有读完的《复活》又拿出来一看。读别人的故事,反馈自己的人生,似乎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学会慢慢反省自己,积沙成塔,希望在未来的某个时候,遇见更好的自己。

《复活》这本小说主要有两条主线。一条是围绕聂赫留朵夫与玛丝托娃之间的故事展开的,带有主人公个人的感情色彩。这是一个曲折感人的故事;另一条则围绕着男主人公对于这个社会法制和道德的思考展开,作者抛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同时也给出了他自己的思考和答案。

文中写了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托娃两个人的复活,这是”精神“的复活。从在法庭上认出玛丝托娃,羞愧得回忆起自己曾做过的无耻的事情,包括发觉自己目前生活圈是多么的卑鄙无耻,决定与之完全断绝关联;从他决定帮她上诉,到最后坚定信念要做想做的事,到最后明确自己是真的又像当年那样爱着玛丝托娃。这整整三个月的时刻,他在一点点,一步步地完成自己”复活“的过程。而玛丝托娃的“复活“,从一开始她痛恨聂赫留朵夫,认为他将她当成玩乐的工具后,又想把她当成救赎自己的工具,但她也在内心里发生变化,她慢慢发现他的真诚,也开始愿意配合他做一些事情----为了他她不再喝酒;去医院里认真工作;不再与男生有任何关联;在监狱里关心,帮忙狱友;在与政治犯同赴西伯利亚的路途中被感动,被影响;她原本的善良纯真又凸显出来;她宁愿牺牲自己的感情,因自己以前的妓女身份让聂赫留朵夫为难而拒绝与他结婚。这一切都在彰显女主的蜕变。

复活,顾名思义就是人的精神和肉体受到内外力的干扰之后而导致的精神或肉体的死亡。就像人生的两种状态:有一种人虽死犹生,由于其精神品格曾经在世上散发过光辉,换来了精神上的永垂不朽;而另外一种人虽生犹死,他们麻木地消耗青春,沉迷享乐,不思进取,浑浑噩噩,就像一棵毫无目标的野草,恣意生长。时间、岁月、成长在这些人的眼里显得那么缥缈,仿佛海市蜃楼,不可实现。

现实又何尝不是这样,有些人单是活着就已经要拼尽全力了,而有些人生出来就含着金钥匙,享受着现成的果实,从一开始大家的起点就不一样,所以说所谓的公平不具有实质的意义,强者学会了在竞争法则中平衡自己心中的天平,竭尽全力去争取自己想要的生活,而弱者除了抱怨,就是自暴自弃,然后自我麻醉堕落,再然后就被分成了三六九等。以前我觉得穷人富人之间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慢慢地明白了不是所有富人都是居高临下的,而是大家生活在不同的环境,有各自不同的圈子,圈子处在不同的层次,彼此交集很少的结果。

过年还有一个现象就是随处可见的牌局,过年似乎给了打牌一个名正言顺的理由,这就是圈层文化,也许适度玩耍也估且可以当作一种放松,但我看到的却是一度的废寝忘食,夜不归宿,胜者笑逐颜开,输家愁云惨淡。试问团聚如何体现,陪伴又从何谈起?

现实的压力让人们在奔波劳碌中自我救赎,但如果说能让人有效静下心来的方法应该是阅读吧,当然因人而异,至少对于我来说,在月读时光里,在软制度的驱使下,跟随大家的脚步,逼自己每月完成一本书,对自己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成长吧。人的天性决定了人都会有自己的弱点,而对抗天性就是逆心而行,当这种坚持成为习惯的一部分,就实现了从被迫向爱好的一个转化,这应该是我们最大的收获吧,其实,我觉得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彻彻底底的好好复活一次,找回人类最初心的部分,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就不会有那么多苦恼和遗憾了!人生最难得的,不是你翻阅认知障碍之后看到了真正的风景,而是当你一览众山小之后,还能守住那颗初心,善良如初,天真依旧。愿你翻越千山,归来仍是少年。

第3篇:复活读后感两

复活读后感1

读一本书就好像在读作者的内心独白。我从《复活》中获得了精神洗礼,在书中了解到当时在俄国沙皇统治下上层官僚阶级的腐败虚伪,为一己私利而颠倒是非黑白,和下层阶级人民的贫苦不堪蒙受不白之冤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篇小说可谓直击人心,最喜欢小说中的一句话“只要我们总能及时看到自己犯的过错更大,我们就会变得善良一些”。是啊,书中的男主人公就像这句话说的一样因为自己年轻时犯下的过错一直压抑在心中,最后通过请求女主人公的原谅从而来获得精神的自由,即“精神的复活

《复活》一书的作者是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巨匠—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这是托尔斯泰晚期的主要代表作品,是他思想探索和艺术探索的总结。《复活》一书的故事情节很简单,但也带有深刻的批判意义。纯洁的玛丝洛娃被贵族少爷诱骗,又因此被地主逐出庄园,流落街头,为黑暗势力所迫,沦为妓女,后又蒙受图财害命的不白之冤。结果,无罪的受害者玛丝洛娃被判成重罪,天大的冤屈不得昭雪。这个悲剧是沙皇俄国社会的必然产物。我觉得当时人民的悲催命运是当时沙俄社会造成的,人民的冤屈不得昭雪是这个世界里的必然现象。作者在《复活》一书中表明了否定沙皇的国家,否定沙皇俄国官办教会,否定私有财产这一思想。托尔斯泰透过这部长篇小说《复活》中各种人物的形象,揭露了沙皇俄国国家机器的反人民本质,揭露了沙皇俄国官办教会的欺骗性,否定了整个俄国的反动统治。托尔斯泰借助小说中的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刻画了两种形象。

第一种是玛丝洛娃在当时俄国的不幸经历。玛丝洛娃是一个女农奴和一个吉普赛人的私生女,后来由两个女地主,就是聂赫留朵夫的两个姑母,作为养女养大。玛丝洛娃在地主家里的地位,一半是婢女,一半是小姐。她的思想性格反映着这种社会地位和生活经历,而她的这种生活经历和思想性格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她后来的生活道路。玛丝洛娃的命运,正是千百万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典型概括,具有巨大的批判力量。

第二种是聂赫留朵夫因为年轻时爱上玛丝洛娃之后又抛弃她并给了她整整一百卢布,最后在一次以陪审员的身份去听一场关于玛丝洛娃是否毒死人命和盗窃财物的激烈争论,在会议上认出了女主人公。最后经过一次次的内心斗争觉得自己“可耻而又可憎,可憎而又可耻”经过一系列内心的斗争觉得自己需要获得精神的自由,良心的安稳决定觉醒,并毅然对自己说“我要冲破束缚我精神的虚伪罗网,不管要付出多大的代价。我要承认一切,对所有人说老实话,永远做老实事”。所以男主人公决定为自己赎罪,决定为女主人公洗刷冤屈,愿意替玛丝洛娃的案子劳累奔波,并打算放弃自己地主“老爷”的身份,且一直追随女主到流放地西伯利亚去,以此来获得女主的原谅达到自己精神的“复活”这一目的。当然聂赫留朵夫突破了贵族思想的局限,达到了谴责贵族阶级,否定贵族传统观念,放弃贵族特权的地步,最后跟贵族阶级决裂了。从而来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精神觉醒和精神复活。

最后故事以一个算是完满的结局告终。玛丝洛娃和一个政治犯西蒙松相爱并结婚,当然在故事的结尾玛丝洛娃在内心原谅了聂赫留朵夫。最后男主也获得了精神的“复活”。最后我想以书中的一句话来结尾“用永远宽恕一切人,要无数次的宽恕别人,因为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无罪的,没有一个人不需要宽恕,因此也就没有一个人有权利去惩罚或者纠正别人”。

复活读后感2

《复活》,刚拿到书的时候看书名,猜测这本书的内容:难道讲的是一个人死了又活了的故事吗?后来,读完全篇才知道这讲述的是一篇灵魂救赎的真实案件。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俄罗斯的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托尔斯泰是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家、思想家他的作品反映了俄国当时的黑暗,沙皇统治的罪恶。《复活》是俄国一件真实案件改写的,是托尔斯泰一生的思想总结。

全书分为三篇,第一篇是涅赫柳朵夫遇见了马斯洛娃反省自己过去的罪恶;第二篇说涅赫柳多夫为了马斯洛娃去求比自己地位低的人;第三篇是文章的主题思想,写涅赫柳多夫和马斯洛娃得到了心灵的救赎。

整篇文章,我最怜悯卡秋莎(即马斯洛娃),她出身卑微,被女地主收养,结果被地主的侄子强奸,而导致怀孕,被地主扫地出门。生了孩子后,就过上堕落的生活,好在后来涅赫柳多夫救赎他,让他灵魂升华,再次复活。

第三部的第一篇“同行的人们”,这篇文章中有一个自然段:“马斯洛娃一下子就理解了这些政治犯的思想,她对他们充满了敬重和钦佩,而他最钦佩的人就是谢季林娜,这个美丽的姑娘,出身高贵,精通三门外语,但她从不显摆自己的美貌,并且对男女之情也完全不感兴趣。她力气很大,凭着大力气赶走了许多爱慕者。谢季林娜,从小就讨厌自己的贵族身份,她喜欢平民生活。”这段文字让我感受到:并不是所有的贵族都很腐败,也有心存良知的贵族。他们愿意帮助平民,怜悯之民而使他们厌恶自己的身份。

托尔斯泰在创作这部书前,深入贫民区,了解底层人民的生活十分艰苦,内心感到十分悲伤,对俄国的沙皇专制统治和剥削阶级的罪恶认识的更深刻。他彻底放弃了贵族生活,做回了平民。《复活》,就是在这个他彻底放弃贵族生活的时候,创造出来的。它耗费了托尔斯泰十年的心血。

是的,文章中有一自然段说:“从这天晚上起涅赫柳朵夫复活了,他兴致勃勃地开始了崭新的生活,除了因为进入一个全新的生活环境,更因为从今晚起他的生命里所有的一切都被赋予了迥然不同的意义。”

今天你复活了吗?(黄书瑶)

第4篇:复活读书笔记

《复活》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是作家一生探索和思想的总结,被誉为俄国批判现实主义发展的高峰。我读过之后深有感触。

《复活》主要写了一个出身于贵族家庭的少年聂赫留朵夫,诱奸了姑妈家的女仆卡秋莎,之后又将她抛弃了。卡秋莎的命运就此改写。多年以后,卡秋莎被人冤枉,说她毒死了客人,而身为公爵的聂赫留朵夫正好是法庭的陪审员。当她得知了卡秋莎的悲惨命运后,感到非常愧疚。于是,他为她四处奔走,后来还跟她一起流放到西伯利亚。他的行为深深地感动了卡秋莎,卡秋莎再一次爱上了他。不过为了他的名誉和地位着想,她拒绝和聂赫留朵夫结婚,最后,她和西蒙松结为连理了。

聂赫留朵夫曾经在年少的时候,犯下了错,导致了卡秋莎的不幸。当他再一次见到卡秋莎时,他意识到自己的过错,便下定决心,帮助她脱罪。期间他遇到了很多挫折:家人的埋怨,朋友的不解,甚至还有外人的嘲笑,但这些都没有阻止他拯救卡秋莎。在聂赫留朵夫身上,有一个兽性的人,还有一个善良的人。当他犯下错误时,便是内心兽性的人占了上风;当他无怨无悔地帮助卡秋莎时,他的纯真的、正直的灵魂便占了上风。同样,对卡秋莎也是一样,一开始,命运打到了她柔软的肩膀,使她过上了醉生梦死的生活。最终,她又重新爱上了他,但此时此刻,卡秋莎不再自私了,她拒绝和聂赫留朵夫结婚,决定和西蒙松在一起,而得知卡秋莎拒绝原因的聂赫留朵夫,也没有为她流泪,因为他善良的灵魂已经统治了他整个身体。

这部小说展示了法庭、监狱、官僚机关的腐败,抨击了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生活,反映了农民极度贫困的现状,生动地刻画出了一个已经走到崩溃边缘的俄国封建社会。

我觉得当时的法庭简直太不公平了,他们冤枉了一个本应该无罪释放的女孩,并把真正应该坐牢的人放了出去。当时的法官迟到了却还摆出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装模做样地宣判。当时的法官用钱就可以买通,他可以宣布一些无聊、无谓、的假话,他的一举一动都展现了他大腹便便的心理,每一句话都可以使一些公正的人遭到惩罚。所以当时的俄罗斯为什么走到了崩溃的边缘,就是因为社会太腐败,当时人的心理太阴暗。人的心理阴暗,谁还来把俄罗斯变美好呢?人类是高级动物,不靠我们,难道还靠动物们吗?直到现在,还有一些贪官会拿着民脂民膏养肥自己,但还好现在的治安越来越紧,大家的心理越来越清醒。要不然,中国得成什么样子,会有多少的人受到不公平的审判,从而因为法庭而走向了监狱。想想当时的天肯定也越来越灰暗。(刘妍)

第5篇:《复活》读后感

《复活》这本书是19世纪末,俄罗斯社会风景画,在这个世界里没有天堂的幸福和纯洁,触目惊心的是在沙俄官僚制度下的凄苦人生,比如马斯洛娃曾有花一样的年华,但是在被聂赫柳多夫诱奸之后,那花一样的年华霎时间无影无踪了,此后她便终日过着饥寒交迫的日子,在这个世界里没有欢乐和祥福的生活,在俄罗斯的广阔富饶的土地上,农奴主的剥削,农奴何止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日子,他们的生活甚至是到了惨绝人寰的可怕境地了,然而与之天壤之别的是莫斯科彼得堡上层贵族的荒淫无耻,奢侈骄横的的生活,托尔斯泰敢于面对社会的罪恶,以最清醒的现实主义态度对当时全套国家机器进行猛烈的抨击,指出贵族们挥金如土的日子全部建立在对农奴的残酷剥削上面。

复活?!

复活?是哪种性质的复活,是生命,即肉体的复活!还是?是精神,灵魂的复活!小说讲的是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和农奴私生女卡秋莎玛丝洛娃这两位曾经心灵纯洁的青年,由于家庭背景,社会现实,个人的遭遇,精神,思想的溃烂,在这两种对立思想的激烈斗争下,精神复活了的这样一个过程。

女主人公的遭遇是当时社会的代表,被人抛弃,失去亲子之后被主人撵走。走出那个家后,正如书中所说:她遇到的一切人,凡是女人都把她当作摇钱树;凡是男人,从上了年纪的警察局长到监狱男看守,个个都把她看作玩乐的对象。对于任何人来说,除了寻欢作乐,除了肉体上的淫欲,世上其它一切都是无关紧要的。她在这样的社会压迫下,自暴自弃,吸烟喝酒,从中可看出,当时社会作风的糜烂,似乎当时的女人充当的角色就是玩物,阶级分层是那么的明显,低层的女人是如此的不堪一击,脆弱!

清醒的现实

看了这本小说,结合其背景,让我觉得当时俄国的沙皇专制与我国的封建制度有几分相似之处。生活在这样制度下的人变得冷酷无情,阶级性强,面对他人悲惨的遭遇无动于衷,或是应该的。

在生命即将结束,主人翁不后悔,宁可牺牲自己的生命,为的是尽自己的一份力,毁灭那个充满罪恶的社会制度,他生活在这样的家庭背景,受家庭思想的熏陶,还有如此正义,明智,勇敢的行为!试问:在当时又有几人能做到?我想托尔斯泰创作《复活》也许就是希望我们读过之后,更加真实地去了解社会,同时,对生活有所感悟,能够更加理智地生活。

第6篇:复活读后感600字

如果爱一个人,就爱整个的他,实是求是地照他本来的面目去爱他,而不是脱离实际希望他这样那样的……——列夫·托尔斯泰《复活》

复活叙诉的是聂赫留朵夫公爵和妓女卡秋莎的故事,一个是高高在上的公爵,而另一个却是社会最底层的人民,应该是毫无瓜葛的关系,却是千丝万缕。两个人在重新认识之后,彼此救赎,彼此的精神世界都得到了升华。

两个人的认识起源于留道夫去亲戚家玩,见到了天真活泼的女仆卡秋莎,两个人之间就有了奇妙的化学反应,留朵夫对卡秋莎深深迷恋着,卡秋莎的目光也是一直在追随留多夫。认识之初,两个人都保持着美好,未做出任何事情,可当留朵夫回家后进入军队,接收到一些所谓上层人士的生活方式,堕弱而肮脏。复活节的晚上不顾卡秋莎的意愿而强行占有,并离开了卡秋莎。不久卡秋莎怀孕被贵族之家驱逐,历尽人间沧桑,沿着社会的阶梯不断往下滚,最近滚进火坑,过了7年非人的生活。但苦难还没有到头,又被诬告谋财害命,进了监狱,押上了审判台。

这就是两个人重新见面的开始。留朵夫是陪审员,他认出了卡秋莎,但卡秋莎并没有。留朵夫深深自责,他想救出卡秋莎,用他的人脉关系去解救她,哪怕跟着她一起流放。整个故事围绕这个案件展开,通过留朵夫的视角不断扩大揭露这个肮脏的社会:荒唐滑稽的法庭(甚至可以因为法官的心情而判案),黑暗毫无人性的监狱(里面很多无辜的人甚至孩子老人孕妇),苦难的农村,腐朽的上流社会,最后是黑幕重重的政府机构。

最后,卡秋莎和一个政治犯一起生活,留朵夫也开始他自己的旅程。故事我以为历经困难重重两个人会在一起,但并没有,其实这才是现实。(宋琳燕)

第7篇:《复活》读后感1500字

《复活》这篇小说主要讲述了俄国贵族聂赫留朵夫由年轻时积极向上的人,在贵族的腐朽环境中堕落为腐败的恶人,再通过与马斯洛娃在法庭上的意外重逢而得到灵魂的净化的故事。

故事揭露了沙俄封建贵族的腐败和对人民的压迫,还有教会的伪善丑恶,体现了人性最初的光辉和男主女主经过痛苦的挣扎之后精神上的复活。

故事中其实有很多原来和聂赫留朵夫一样善良的人们,可他们都同主角一起堕落,而且沦陷的更彻底,直到最后都没有醒悟,还把聂赫留朵夫叫做“怪人”,这当中的原因有很多。

他们明明和聂赫留朵夫一样都身处一个肮脏、可怕的环境中,可只有聂赫留朵夫“复活”,原因还是在于他们没有经过痛彻的思考和经历。

这也是聂赫留朵夫和他的姐姐以及原本心地善良的谢列宁本质上的区别。

人是环境的动物,成长过程中的环境对人世界观和信仰的养成有很大的影响,但是步入社会之后的后天环境也是不能忽视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聂赫留朵夫和他的朋友就是在这种安逸享乐、歌舞升平的环境中迷失自我的。所以人要不断地警醒自己,不断地反省,经过挣扎之后才可以脱胎换骨。

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人会用大脑思考,会不断地从外界获取知识,也正是如此,有些人甚至把意识看作是世界上最先存在的东西,任何物质都是由意识构成的。笛卡尔也说过“我思故我在”。

我们很难在哲学上区分唯心和唯物谁对谁错,但是人要不断的思考却是不争的事实。或者说,我们要主动的思考。

实际上,即使是聂赫留朵夫,在上层社会中沉沦久了之后也一度停止了思考。如果不是聂赫留朵夫很不情愿地被派去做陪审员,又很不巧的在法庭上看到了被冤枉的被告,也就是自己曾诱奸过的马斯洛娃,他的思想也不会再次觉醒。

这就是封建官僚最可怕的地方,因为每个人都身处在一个骄奢淫靡、腐败堕落的环境中,所以每个人也会觉得这一切理所当然,当他们心中产生了一丝丝正义的念头,就会被朋友、同行、亲戚认定是古怪、歪门邪道的杂念。所以每个人都变得慵懒、恶毒、追名逐利,正直的人们会被排斥,被指认为危险的存在,而为这些高官贵族们买单的,就是底层的这些可怜的劳苦人民们。

农民们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为的就是养活坐在皇宫、大宅子里面的这些废物。

社会阶层固化,思想封闭,整个沙俄罗曼诺夫王朝不断在变化的就是皇帝和这些贵族的名字,科技的进步也是为了让贵族的生活过得更好,满足斯拉夫人征服的欲望,反倒使得底层社会的生活越来越糟,以至于农民们听到地主要把土地分给他们时,起初一致认为这是陷阱。

高官贵族们放弃了思考,连底下的人民也放弃了思考,不敢产生任何抵抗的念头,反倒生下来就认为贵族地主就该心安理得地受自己的服务。

女人们沦为地主的女仆,妓院里的女人丝毫不感到羞耻。还有出现在《装在套子的人》里的别里科夫,无论出现什么变化他都极度恐慌,总是嘀咕着最好什么改变都不会有,因为这样也就不会产生乱子,而这恰恰是统治者最想看到的。如此一直恶性循环下去。

人不思考,就不会意识到社会的问题、价值观的问题,社会也自然不会进步。成天抱怨生活又苦又累,生来就是道具,而不是人如其名的人。

即使是聂赫留朵夫,也将一切摆脱痛苦的方式都归结于——拥抱你的敌人,在上帝面前承认你犯下的罪孽——这能够解决问题吗?

可见,在这个角度上说,托尔斯泰的思想也是软弱无力的,因为既然是革命,就必须伴随着新思想的产生和不可避免的暴力,但凡是革命,就必须由铁和血铸成。

世界诞生了一个聂赫留朵夫,可其他的贵族同僚们还在享乐之中,封建保守势力依旧强大。

就连人们所信奉的神明在世俗中的代言人——教会,也变成了腐败的、贵族为了安慰和控制劳苦人民的工具,可见托尔斯泰的思想局限性也是不小的。(吴)

第8篇:复活读后感800字

啊人性犹如夜空中的璀璨群星,永远迸发耀眼的光芒。都市里的人们仰望星空,却往往什么也看不到。与其说是灰尘与云层遮蔽了夜空,倒不如说是利益和诱惑蒙蔽了某些人的眼睛。然而,风景秀丽的村落里的人们,在晴朗的夜晚不经意间一抬头,便能看到灿烂的星光有如人性之光一样永照世间。

水水德国哲学家康德说:“这个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们的心灵感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们头上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当我拜读了俄国文豪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复活》之后,心中便被一种力量所鼓舞,这种力量指引着我勇往直前。

那你《复活》是托尔斯泰晚年思想转变以后写作而成的作品。为了创作出这样一部讴歌人性之光的小说,他呕心沥血,惨淡经营了整整十二年之久。小说讲述了青年军官聂赫留朵夫回家探亲时,诱奸了姑妈家的女仆玛丝洛娃,紧接着残忍地离她而去,回到部队里。玛新洛娃因为怀孕被姑妈家赶出家门,四处漂泊,最终沦为妓女。十年后,玛斯洛娃涉嫌故意杀人而受到法院审判,聂赫留朵夫作为陪审团成员在法庭上见到了她。他为她的变化之大感到万分惊讶,羞愧难当,良心也因此倍受煎熬。聂赫留朵夫内心深处的“善”与“恶”看来已经斗争起来了,最后“善”打败了“恶”,他决定营救玛斯洛娃,同时在他看来这也是在拯救他自己的灵魂。他找到玛斯洛娃并向她承认错误,并表示愿竟为她上诉申冤。在一切努力都失败后,又毅然决然陪她一同前往流放地西伯利亚。而玛斯洛娃在聂赫留朵夫的影响之下,也对生活重拾希望,最终和一位革命者结为伉俪。

水水纵观整部小说,聂赫留朵夫从一位贪图安乐的花花公子,转变为一个重视自己的所作所为,勇于为曾经的过错负责的人,这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啊!从某种角度来说,这或许也正是列夫·托尔斯泰内心的真实写照。聂赫留朵夫完成了他自己人生的复活,那么我们自己的人性又是怎样的呢?

大啊漫漫人生路,上下求索;弹指一挥间,往事随风。古人云“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当我们战胜自己,审视自己的灵魂并痛改前非之时,人性之光将永远普照世间。(李腾)

第9篇:复活的读后感

我很喜欢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我非常喜欢他的一句名言: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常青。最近看了一本关于他的著作,叫做《复活》。当时看这本书,是被这本书的名字吸引住的,一开始我并不明白其含义,在看完这本厚厚的书以后,我开始领悟到其中的含义,也产生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这本书是俄国非常著名的一部小说,小说的主要内容讲述的是涅赫留多夫及卡秋莎的故事,并描写了他们在多年以后,通过一次偶然的相遇,从此两个人精神复活的故事。书很厚,所以内容写的也很细致。从一开始,他看到卡秋莎时心里的那种恐惧和害怕,到他为了救她而不顾一切,到处求人,变卖家产等等一系列事件中,他也是不断在改变自己,纠正自己,重新认识自己。而他的这种变化感动到了卡秋莎,导致卡秋莎也开始重新认识自己。

在这个过程中,描写了好多非常令人厌恶的一些人,比如监狱长,市长,押解兵,公爵,男爵,庭长,检察官和律师等等,各式各样的人,他们个个无比的自私,邪恶和贪婪。他们仿佛已经麻木,肆意滥用自己的权利,僭越法律,乱审判,乱抓捕,乱判行。但是自己却丝毫感受不到那些通过他们的双手所犯下的罪恶,反而以此为荣,法律赋予他们的权利是他们滥用职刑的工具,他们自认为自己拥有权利就仿佛天生高人一等。涅赫留多夫在一次次的与他们接触中,逐渐感受到了无趣,恶心,厌恶,憎恨,也越来越感觉到自己和他们不同。其实,在他们那个社会,人人都很自私,他在年轻的时候也有想过遵从自己的内心,去把自己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等行动,但是在它的亲人们看来却是好笑的愚蠢的做法,他们强迫着他一次次的改变自己的初心,强迫着他去接受社会的腐败,接受现实,跟从社会潮流。这才使他开始走向颓废。

而在他犹豫不决,在其中做选择的时候,他跟随着卡秋莎一路流放,接触了各种各样的“罪犯”。涅赫留多夫认为他们之中大多数人都是无辜的,而且其中有很多人就是被冤枉陷害的,甚至连证据都不足。显然,在权利面前,逮捕一个人无需理由,只要监狱长想抓就可以抓。而涅赫留多夫在于他们的交流中,发现很多人身上都有着与自己一样的想法:希望可以推翻目前俄国的制度,特别是一些政治犯,他们往往都是那些坚持自己,去拯救这种混乱现象而被抓起来的,他们身上有很多珍贵的品质,所以涅赫留多夫觉得和他们待在一起很舒服,很开心。在这个过程中,他看到了许多无辜的人被折磨致死,看到了很多人奋起挣扎,所以,他更加坚定了自己所做的决定是正确的。

虽然最后,卡秋莎虽然没能和他结婚,但是,对于他们两个人,因为他们在这个过程中都变得越来越好了,重新“复活”了,此时结婚对于涅赫留多夫来说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因为他还有更重要更伟大的事业要做:他要去解救那些无辜的犯人,哪怕这要他去乞求那些十分恶心的官员,他要将自己的想法变成现实,努力去改变这一切。这可能就是这本书名为“复活”的意义所在吧。

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感悟,在那样一个社会,有权利的人是如此残暴无知愚蠢,整个社会是那么混乱,法律仿佛就是一个幌子。在整个社会都做错了的时候,如果一个人仍能辨别是非,不被蒙蔽双眼,坚持自己的初心,做出正确的选择,这真的是一件非常伟大的事情。这本书揭露了当时的社会背景,无情的讽刺和抨击了腐朽的沙皇专制制度,给当时社会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也让我认识到了,当社会充满黑暗和不公平时,该是多么可怕,我们处于今天这个和谐有序,依法治国的社会又是多么幸运!

第10篇:复活读书笔记600字

《复活》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创作的长篇小说,该书取材于一件真实事件,主要描写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引诱姑妈家女仆玛丝洛娃,使她怀孕并被赶出家门。后来,她沦为妓女,因被指控谋财害命而受审判。男主人公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庭,见到从前被他引诱的女人,深受良心谴责。他为她奔走伸冤,并请求同她结婚,以赎回自己的罪过。.上诉失败后,他陪她流放西伯利亚。他的行为感动了她,使她重新爱他。但为了不损害他的名誉和地位,她最终没有和他结婚而同一一个革命者结为伉俪。

《复活》是托尔斯泰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是作家一生探索和思想的总结,被誉为俄国批判现实主义发展的高峰。小说通过玛丝洛娃的苦难遭遇和聂赫留朵夫的上诉经过,广泛而深刻地抨击了法庭、监狱、官僚机关的腐败、黑暗,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生活和反动官吏的残暴昏庸、毫无人性,撕下了官办教会的伪善面纱,反映了农村的破产和农民的极端贫困,勾画了--幅已经走到崩溃边缘的农奴制俄国的社会图画。

拋开作品的时代背景和讽刺寓意不谈,它提出了这么一句名言:“人过生活在多大程度.上按照自己的思想,在多大程度上顺从别人的思想,这是人与人之间的重大区别之一。”男女主在不同时期与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与不同的人的接触,让他们产生了不同的做事方法和生活态度,最终找到了不同于彼此,而是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这是无奈的,却也是现实的。我们都会见到不同的人,遇到不同的事,逐渐地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而有所改变,同时也在其中发现一个更真实的自己,懂得自己的内心,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虽然男女主的结局并不一定是最好的,但他们都成功地“复活”了一-得到了属于自己的救赎。而我们,也会在人生路上找到自我,迎来自己的“复活”高光时刻。

第11篇:复活的读书笔记600字

这段时间我在网上还是把《复活》这本书看了,看来以后感触颇多。《复活》是列夫·托尔斯泰创作的长篇小说,它取材于一件真实事件,主要描写了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引诱姑妈家女仆玛丝洛娃,使她怀孕并被赶出家门。后来,她沦为妓女,因被指控谋财害命而受审判。男主人公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庭,见到从前被他引诱的女人,深受良心谴责。他为她奔走伸冤,并请求同她结婚,以赎回自己的罪过。上诉失败后,他陪她流放西伯利亚。他的行为感动了她,使她重新爱他。

这部书我并没有完全看完,也相当于粗略的浏览过一遍,但是书中的很多内容都已经打动我。这本书中有大量的篇幅去写监狱,而男女主人公正是透过“监狱”达到了灵魂上的苏醒和精神上的复活。书中每一次聂赫留朵夫去监狱归来都会有大量的内心描写,苦闷、彷徨、反思和寻找问题的根源,而在一次次的探监后,聂赫留朵夫也渐渐的认清了这个社会的弊病,同时也理清了穷苦人受罪的根源,他认为土地的私有化、贵族掌握政权才是导致社会不平等的根源,他开始检讨和谴责自己的腐败骄奢,到后期他的良知在慢慢苏醒,曾经死去的精神也在复活,到最后潜藏在骨子里的社会责任感也被唤起来了。

书中有这么一句话:人好比河流,所有河里的水都一样,到处的水都一样,可是每一条河里的水都是有的地方狭窄,有的地方宽阔;有的地方湍急,有的地方平坦。每个人都具有各种各样的本性的胚芽,有的时候表现出这样一种本性,有的时候表现出那样一种本性,有时变得面目全非,其实还是原来那个人。这句话给我的感觉就是表现出了人的一个变化,人有的时候遇到一些东西,便会因此而改变一些,但是总的来说人的本身还是没有改变大概是一种初心不变的状态。在后面,我会接着把这本书认真的重读一遍,再去重新认真体会一次作者所想需要表达的思想。(肖洋)

第12篇:复活读后感1000字

《复活》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于1899年发表的长篇小说。小说的主人公玛丝洛娃是一个贵族庄园里农奴的私生女,本来难以存活,但幸运的被主人看中,收为养女,取名喀秋莎,庄园的主人是一对姐妹,信奉宗教,不结婚,喀秋莎作为养女,生活充满希望。偶然邂逅了庄园主人的侄子,纯洁、善良且有崇高理想的贵族青年涅赫柳多夫,对他心生爱意。但是第二次相见时,涅赫柳多夫诱奸了她,并把她抛弃,使她陷入了悲惨遭遇,最后沦为妓女,改名玛丝洛娃,身心受到严重摧残,她感觉生活没有一丝希望,于是拼命吸烟、喝酒,麻醉自己。一次被诬告谋财害命,关进监狱,被昏庸的法官判处四年苦役,流放西伯利亚。

在审判玛丝洛娃时,正巧涅赫柳多夫是其中1名陪审员。当他认出玛丝洛娃时,良心受到谴责,就决定拯救她,救赎自己犯下的过错。在奔走的过程中,他接触到了以前从未接触过的一些人:失去土地的劳苦农民、作威作福的狱吏,从政府部门各色的人物,让他对自己的国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看到了社会丑陋黑暗的一面。他不再只为玛丝洛娃一人而奔走,他将为整个社会谋求一些未曾有的东西。玛丝洛娃在涅赫柳多夫的真诚忏悔和关怀下,消除前怨,逐步恢复过去的爱情,重新唤起埋藏在内心深处的美德,自动戒了烟酒,为了不损害涅赫柳多夫的名誉地位面拒绝与他结婚,而与另一她心爱的犯人西蒙斯结合,从而走向"新生"。

小说描写了极其广泛的生活画面:从法院到教堂,从监狱到流放所,从莫斯科到彼得堡,从城市到乡村,从俄罗斯到西伯利亚。通过这些画面,作者把上层社会与底层人民进行对比,通过涅赫柳多夫和玛丝洛娃,清晰形象的向我们展示了19世纪俄国贵族和农奴截然不同的命运和生活,贵族生活极尽奢华,农奴朝不保夕。

作者最终也没能找到解决这些社会问题和矛盾的方法,在小说中作者对革命者并不抱太大希望,他宣扬的只是一种非暴力政策,即"不以暴力抗恶",他虽然厌恶政府执政者,但是却反对报复政府的统治,所以他通过革命者表达了这个思想,就像书中纳巴托夫说的;"不应该摧毁整个大厦,只要把这个美丽,坚固,雄伟,为他们所热爱的古老大厦内的房间作一次重新分配就行了"。作者只希望通过福音书里的教义教导人们向善,希望借此感动所有的人,使统治者也向善,达到社会的安定繁荣,人民生活幸福,从而达到改造社会的目的。

作者虽然没有找到社会的真正出路,但他为普通民众服务的思想以及其忏悔过程是值得每一个人深思的。最后男女主人公在心灵上、道德上都达到了复活,思想上也达到了新的飞跃。(来志伟)

第13篇:托尔斯泰《复活》读后感

最近,我读完了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大著作——《复活》。"复活",顾名思义指死去后再获一次新生。现实生活中一定不会有这种事,所以我怀着疑问翻开了这本书……

书中讲述了一位贵族青年——涅赫柳多夫,早年与一个女仆卡秋莎发生了感情。涅赫柳多夫经历了军旅生涯后,精神上发生了问题,以至于在后来对卡秋莎做出了无法弥补的丑恶行为,并抛弃了她。在多年后,两人以犯人和陪审员的身体份重逢于法庭。身为陪审员的涅赫柳多夫对自己所做的行径感到自责,为了赎罪,他开始了对卡秋莎的“拯救”。

在这"拯救"的途中,涅赫柳多夫亲眼目睹了俄国农民的痛苦与贵族的压迫。但最后却没有“拯救"成功。于是,涅赫柳多夫决定与卡秋莎一同前往西伯利亚流放地,这时的他感到了精神上的"复活”。

读完这本书我陷入了久久的沉思:精神是肉体的支柱,有些人虽然活在世上,却只是行尸走肉。反之,有的人虽然已死去上百年,上千年……他的精神依然永存于世,受到世人敬仰。

这本书名叫《复活》,我想复活的就是涅赫柳多夫他自我精神的复活。而我从他的身上学到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懂得自我改变。虽然他以前也曾堕落过,但当自己良心发现后,却能做许多好事来弥补自己的过错。这是值得我尊敬和学习的。我想当一个人犯下错误时,不论大小,最好的办法就是深刻的检讨自己,承担自己所犯下的错,并能诚心的去弥补……

标签: 《复活》读后感

推荐信息

  • 关于《庄子》的读后感大全(精选8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2/11/6 9:07:34

    我自逍遥——读《庄子》(逍遥游)有感【引子】他负手而立,已是知天命之年,容貌虽有些衰老,却并非一派衰败。颌下蓄两三长须,长发作髻,已见稀疏银丝。双目炯炯,依稀见得眉目舒朗,似是远望天边。一身灰黄长衫,清风盈袖,袍子猎猎作响。宛若无拘无束之游龙,逍遥洒脱于天地之间。远方像是有一只极大的鱼儿,迷迷瞪瞪看

  • 《父亲的病》读后感600字大全(20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2/11/6 9:46:04

    读了《父亲的病》后我觉得,鲁迅刻下的“早”不仅是惜时的早,更是提示国人:事事都要早,思想、技术、科技、国力,都应该争先于他人,社会才能进步,国家才能富强。也许医治鲁迅父亲的病在当今并不是一件难事,但在那个时候,却让鲁迅东奔西走四处求医,最终鲁父还难逃一死。表面上看,是当时医生水平的低下,但实质上应归

  • 《凡卡》读后感大全赏析(精选20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2/11/6 10:19:34

    自从读了凡卡这篇课文之后,我感受到了凡卡的命运很悲惨。通过凡卡给爷爷写信这件事,表现了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社会中穷苦儿童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当时的社会制度的黑暗。九岁的凡卡。茹科夫,三个月前给送到鞋匠阿里希涅那儿做学徒。那得老板和老板娘对凡卡很不满,竟刁难凡卡,在圣诞节的前夜凡卡从老板的立柜里拿出了纸和一

  • 《一百条裙子》读后感(共23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2/11/6 10:58:04

    经老师介绍,我读了一本叫《一百条裙子》的小说。主人公拥有一个奇怪的名字。旺达一配特罗斯基正,因为也得怪名字和她的旧裙子,所有的女生都喜欢捉弄她。直到有一天,旺达说她家里有一百条各式各样的裙子,可是随之而来的是更多人的嘲笑,根本没有人相信她。而且大家都为这件事捉弄她。旺达只能默默地忍受着。有一天,旺达

  • 《基督山伯爵》读后感大全赏析(精选20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2/11/6 11:38:34

    在这世界本无所谓快乐与痛苦,只是一个境遇与另一个境遇的比较。只有那些经历最深切的悲哀中挣扎过来的人才能体会到的快乐。人类的智慧都包含在等待与希望。——基督山伯爵轻轻地将书本合上,目光呆滞的看着封面上的她。那双深邃而又冷酷的眼神,在我的脑海中回荡,也深深的刺痛了我的心。满怀敬意的注视着那个他,口中默默

  • 读《朝花夕拾》有感200字大全(16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2/11/6 12:13:04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名著,由十篇小散文构成。它大胆并不直白的讽刺手法,以及真诚的缅怀情感,无不透漏这鲁迅——这个现代作家的端正品行。但实,《朝花夕拾》很难读懂。没想到小小的一本书,会让人头疼那么久。但读过后,确实也有了很大的成就感。读过《朝花夕拾》后,我的感触是:要正派。想要一辈子快乐,首先学会

  • 关于雷雨读后感的范文大全赏析(精选20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2/11/6 12:51:34

    关于《雷雨》我并没有刻意去找它来看,接触到它是因为高一的语文课有一篇关于它的课文,语文老师也特地找了它的剧作给我们看。然而它却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虽然剧作中的主要人物不多,只有繁漪,周冲,周朴园,侍萍,鲁四凤,周萍,鲁大海,鲁贵,但是人物之间的关系却是无比的复杂。周朴园,故事的源头,作为一个旧

  • 《格林童话》读后感500字大全(20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2/11/6 13:29:04

    暑假期间我又读了一遍以前早就读过的《格林童话》。然而再一次读完这本书后让我有了与以前不一样的体会。以前只是注重书里的故事是多么精彩多么好看,而这次我从童话故事里学到了很多,增长了知识,明白了更多的道理。故事里教我们分辨善与恶,教我们做人做事不要贪心,不能懒惰,遇到危险要冷静,不能慌。说到善与恶,《灰

  • 《老人与海》读后感精选大全【20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2/11/6 14:04:34

    《老人与海》中的老渔夫圣地亚哥就是具有任何风浪都打不垮的勇敢精神于品质。老人驾舟于墨西哥湾已连续84天,但是却连一条鱼也没捕到,老人决定第85次出海,去寻找他自己的幸运之神。凭着多年的捕鱼经验,他独自来到了鱼儿成群,但极其遥远的海域。在海风中,小船飞速地前进着,果然不出所料,鱼儿上钩了,而且是一条巨

  • 《八十天环游地球》读后感大全(20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2/11/6 14:46:04

    一位着名的文学家曾说过这样一句名言:泥泞的路才会留下脚印。今年暑假我拜读了凡尔纳的作品《八十天环游地球》,深刻地体会到了意志的重要性。《八十天环游地球》的主人公是福克先生,他以坚定的意志、准确把握的时间能力,克服了重重困难,同仆人路路通一起,仅用了八十天的时间就成功地环游地球一周,打赢了这个几乎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