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孩子,我完全相信》读书笔记
《孩子,我完全相信》,书名似乎有穿透力,让读者从中就能读出王老师对学生的博爱,就可以想象出王老师与学生亦师亦友般的温馨场景;书名似乎更有魔力,给每位读者以教育的自信;书名还有一种吸引力,强大的吸引力,让每位阅读着不由自主地翻阅开来,走进文字中去,也去寻找自己和学生的故事,寻找自己的自信和教育的魅力。
轻轻打开,翻动纸张的声音都感觉亲切的美妙。里面每一个跳动的文字,记录的是王悦微老师从教多年的随笔,里面记录了她的班,她的学生,她和学生的故事,但我读起来,从中似乎看到了我的影子,我和我的学生之间那剪不断、理还乱的情丝。
如:《谁最漂亮》一篇,老师和学生课间俏皮的谈话,在每个孩子心里,自己的老师都是最漂亮的,童言无忌里,“我的虚荣心得到了空前的膨胀和纵容。”这似乎每位爱美的老师都玩过的游戏吧。我也曾这样问过我的学生,还问过他们:“猜猜老师多大了?”在学生毫无年龄概念,更无判断能力之际,我的虚荣心也得到了满足,因为我的学生把我说得比他们大不了几岁。哈哈哈,我也会开怀大笑。
再如:《老师被骂了》,由于学生没有背出安全小知识而被罚抄,学生在小本子上写了老师脏话。王老师“一直以为我们之间的关系亦师亦友,应该是很不错的,他怎么会在小本子上用这样不堪的语言来骂我呢?想不通是一种比伤心还难受的感觉。”王老师用买彩票,没有中奖的事例,触类旁通教育学生。我的教学历程中也被学生骂过,我想,不仅仅是我,每一个对学生认真负责的老师、严格要求的老师,应该都被学生或多或少的骂过吧。我相信,学生总有一天,一定会理解老师的初衷,懂得老师的爱心,明白自己的无知,忏悔自己的言行的。
《你有一颗金子般的心》写的是小琪是班里的小魔头,可在一次学生呕吐时,主动帮助清理赃物。王老师抓住教育契机,及时表扬,希望她成为一个温和、宽容的好姑娘。这样的事例,我们学校可谓不胜枚举,特别是升国旗、举行活动时,经常有学生呕吐,我们也抓住这样的机会,进行有效教育了。
《竞选班干部的小秘密》一文中,班级班干部全民选举,公平客观的评价,设立人人负责的岗位等,和我们平时的班级管理何其相似。
《倔强的理由》中,男孩小宇不肯按照游戏规则——戴着女孩的发箍在教室跑一圈,王老师进行耐心教育。我们不是也有班级游戏中学生不按规则行事我们也费尽口舌的时候吗?
还有班内有学生嗜睡、班干部管理小奖品而发给自己。(我班的加分制也有组长私自给自己组多加分的现象)还有班级丢了东西,老师说校长那里有摄像头(我也说过这样的话),还有隔代教育孩子,致使孩子自私任性,都给教育带来障碍(我班这样的学生还不止一例),还有学生之间把眼镜腿弄断了(我班确实发生过这样的事情,还和家长打嘴仗,找证据)……
边阅读边回忆自己和学生的故事,一件件,一桩桩,历历在目,并挥之不去。也许这就是心有灵犀,这就是每个有教育情怀的教者的心声,这就是每个有仁爱之心的教者的必由之路。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王老师是个有心人,有思想的人,会思考的人、笔耕不辍的勤奋人,能把自己的教育故事积累下来,装订成册,呈现在我们眼前,成为领军人物,这是理所当然。有心者,天不负。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完全相信叶澜教授曾提出的观点:一个教师写30年教案不一定有效果,但坚持写三年教学反思一定能成为优秀教师;
我完全相信:朱永新教授开办的“教育保险公司”中的公开承诺,一个教师坚持写十年教学反思,如果不能成为一位名师的话,教师可以向他索赔巨额保金。
我完全相信:“写教学反思不是为了炫耀某种研究成果,它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教师“写自己的教育故事”来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由于教师的反思总是以某种教育理念的眼光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的,教师的个人化的教学理论以及教学行为将由这种“反思”发生转化。”
我完全相信:“学习精彩,反思才能持续精彩”;反思精彩,教学水平才能不断提升,成功才能离自己越来越近。
第2篇:《孩子,我完全相信》读后感1000字
趁着春节时光,我悦读了《孩子,我完全相信》一书,透过书中温暖的文字,我感受到了发自教育者内心深处的温柔。《孩子,我完全相信》这本书的封面上写着“愿世界上的所有大人,都能认真地倾听孩子,温柔地对待孩子。”作者王悦微老师是一位小学老师,她坦诚、温柔,文如其人,书里书外表里如一。
其实,通过微博,我“认识”、关注王老师已有8年时光了。我非常喜欢王老师分享的一些学生趣事、作文以及她笔下世俗中的人和事。王老师是我最为关注的一位博主,在吵杂的网络世界里,她的博文像一抹暖阳,照亮了许多人的心灵,让人温暖、感动。她所写的书,更是如此。
在书的序言中,王老师首先回忆了她的小学班主任对学生无私的爱以及长大后成了老师的自己也无私地爱着学生,然后写道:“童年会贯穿一生,并成为生命的底色。一个人在童年时得到过尊重、信任和关爱,成年后会活得自信而舒展。”王老师正是用这样的育人思想尊重、信任、关爱学生,才成为学生喜欢和信任的老师。
打开书,在王老师娓娓道来的59个故事中,读者不仅看到了童年的天真与蛮荒,而且在王老师的讲述里,开始思考教育孩子的机缘。这些故事无不洋溢着真善美,给人温暖和感动。
如故事《别人家的爸爸》描述了这样一个场景:“给孩子们看宫崎骏的《龙猫》,其中有一个镜头是小梅告诉爸爸和姐姐,说她刚才看到了龙猫。三个人四处寻找无果。但爸爸没有取笑小梅,而是认真地给大樟树鞠了一个躬,说小梅看到的一定是樟树派来的精灵,感谢樟树照顾小梅。看到这里,台下的孩子们爆发同一声‘哇’……有几个孩子窃窃私语起来……”读完这段文字,我深觉惭愧!作为孩子的父亲,如果在这样的场景下,我肯定会责备孩子胡说。我只会用成人的视角去做判断与解释,而不会用孩子的视角去看、去听、去感知这个世界。孩子有被关爱、被信任的需要,单纯以成人的视角,很难有足够的耐心,也很难理解孩子的情感需求。
在《我喜欢坟墓,因为……》这个故事中,王老师与学生一起读歌词《我喜欢》:“我喜欢暖冬的太阳/我喜欢初春的青草/我喜欢午后的庭院和一旁发呆的秋千/我喜欢仲夏的冰沙/我喜欢清秋的明月……”点评与交流后,王老师让学生用“我喜欢……”写几句话。她巡堂时发现有学生写“坟墓”,却也不去管他。在交流作品时,该生读道:“我喜欢坟墓。”学生们听得笑起来……然而喜欢坟墓是有原因的,坟墓里头有他深切怀念的爷爷。这篇作品,我在微博已读过,在书中再读一次,当读至该生的诗作时,仍感动不已,眼眶湿润。我想,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其以独特的形式表达,使其内在情感丰盈,也是教育的目的之一。
在《我们需要在孩子面前展现出完美的父母形象吗》这个故事中,王老师在孩子面前“自损”形象。她的坦诚与智慧,令人敬佩!她用自己小时候的过错教育孩子“即便在没人的时候,也要对自己的品行负责,这就是慎独。”道德教育是否可以更诚恳、更开放?王老师认为——身教重于言传;父母要以平等的心态去和孩子们做坦诚而有智慧的沟通。这个观点很有指导意义,值得我思考和践行。
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孩子,我完全相信》正是这样的一本好书。
第3篇:《孩子,我完全相信》读后感600字
寒假里读了王悦微老师的新书《孩子,我完全相信》,全书分为孩子星球、师生之间、校园内外、家校共育、家长信箱与回忆点滴六个篇章,里面涉及到了王老师的很多教育案例以及她的一些教育心得,作为一位新手教师,在折服于王老师教育大爱的同时,也收获了许多教育心得。
这本书的封面上说:愿世上所有的大人都能认真倾听孩子,温柔地对待孩子。这样的理念贯穿了全书,书中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鲜明的个性,作文写得好的阳阳,喜欢坟墓的小多,高度自尊的小马...这些孩子天真鲜活的个性,很容易让人看见自己童年的影子,王老师对待每个孩子都是温柔而有耐心,她始终相信每个孩子的本质都是不坏的,根据不同孩子的个性给出了不同的教育方法,“小心机”里显露着教育智慧。
这不由得让我想起我自己班上一个脾气很阴阳不定的男生,平时温温吞吞,但是有时候就会因为与旁边同学的一点小摩擦突然暴怒,以至于发展到动手打人的地步,上学期就为他的这类事情已经处理过了至少三次,从一开始批评谈话到后来与家长谈话,能做的几乎都做了,但是之后依然出现类似的事情,我不由得失去了耐心,感到这个孩子有些难以讲道理,但是同时我又告诫着自己,他还是个才10岁的小学生,我应该耐心教导他,随后在班上,我没有点名批评他,而是在班队课的时候带领大家一起做两两合作的小游戏,特地把他和那个闹矛盾的同学分在一起,两人一开始很尴尬,但是慢慢的在游戏中开始慢慢融洽。他不是一个心地坏的孩子,只是由于爷爷奶奶平时的溺爱导致有时候会比较自我,作为老师,我应当让他感受到在班级里每个人都是独立的自我,单同时我们又一起组成了这个团结的大集体。
就像这本书里一句让我印象最深的话: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你得自己是醒着的灵魂,你才能去唤醒他人。
第4篇:《孩子,我完全相信》读后感
寒假里读了王悦微老师的新书《孩子,我完全相信》,全书分为孩子星球、师生之间、校园内外、家校共育、家长信箱与回忆点滴六个篇章,里面涉及到了王老师的很多教育案例以及她的一些教育心得,作为一位新手教师,在折服于王老师教育大爱的同时,也收获了许多教育心得。
这本书的封面上说:愿世上所有的大人都能认真倾听孩子,温柔地对待孩子。这样的理念贯穿了全书,书中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鲜明的个性,作文写得好的阳阳,喜欢坟墓的小多,高度自尊的小马...这些孩子天真鲜活的个性,很容易让人看见自己童年的影子,王老师对待每个孩子都是温柔而有耐心,她始终相信每个孩子的本质都是不坏的,根据不同孩子的个性给出了不同的教育方法,“小心机”里显露着教育智慧。
这不由得让我想起我自己班上一个脾气很阴阳不定的男生,平时温温吞吞,但是有时候就会因为与旁边同学的一点小摩擦突然暴怒,以至于发展到动手打人的地步,上学期就为他的这类事情已经处理过了至少三次,从一开始批评谈话到后来与家长谈话,能做的几乎都做了,但是之后依然出现类似的事情,我不由得失去了耐心,感到这个孩子有些难以讲道理,但是同时我又告诫着自己,他还是个才10岁的小学生,我应该耐心教导他,随后在班上,我没有点名批评他,而是在班队课的时候带领大家一起做两两合作的小游戏,特地把他和那个闹矛盾的同学分在一起,两人一开始很尴尬,但是慢慢的在游戏中开始慢慢融洽。他不是一个心地坏的孩子,只是由于爷爷奶奶平时的溺爱导致有时候会比较自我,作为老师,我应当让他感受到在班级里每个人都是独立的自我,单同时我们又一起组成了这个团结的大集体。
就像这本书里一句让我印象最深的话: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你得自己是醒着的灵魂,你才能去唤醒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