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趋归》有感
手段不是目的
读《趋归》有感
《趋归》这本书提出“社会主义五层次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层次论”、“中国本色和中国特色”等,目的是回归本源,既避免再犯把理想当现实的急躁冒进的错误,也避免对具体方法因意识形态化的恐惧而加以愚蠢的排斥,从而也避免现代文明成果的错误。贯穿全书的一个分析方法,就是目的与手段的关系问题。
一、目的和手段的概念
目的是活动主体在观念上事先建立的活动的未来结果,它必须通过主体运用手段改造客体的对象性活动来实现。目的同时也是引起、指导、控制、调节活动的自觉的动因。它作为规律决定着主体活动的方式和性质。手段是实现目的的方法、途径,是在有目的的对象性活动中介于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切中介的总和,尤指实现目的的工具和运用工具的操作方式、活动方式。借助于一定的手段实现一定的目的,是人类自觉的对象性活动的一个根本特点。
二、目的和手段的辩证关系
在目的和手段的相互关系中,目的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手段为目的服务。目的存在着真善美和假恶丑的根本对立,手段的性质和价值则取决于它为之服务的目的的性质和价值。只要目的是真善美的,原则上讲,应该允许采取任何手段。
三、手段的选择
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但社会矛盾错综复杂,我们已进入社会改革深水区,面对问题,目前有些合乎规律的方法,我们不必拘泥于方法的意识形态,大胆引进,为我使用。我们最终的目的,就是忙用新共识迅速代替旧认识,众志成诚,振兴中华。
《趋归:社会主义为什么行》读后感350字
《趋归:社会主义为什么行》读后感
在阅读《趋归》这本书,使我感触很深的是作者从何为人的现代化引申出了欲望的概念,当中就讲到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将人的灵魂分为欲望、理性和情感三部分,并将之比喻为一驾马车,其中理性为驭手,欲望和情感是两匹马,但是欲望是一匹劣马,情感是一匹良马。有学者指出,如果将人的灵魂的三部分分别套用在社会发展阶段上,那么对人本身的理解就会有更深的看法。在前现代社会中,现代化程度比较低,人的灵魂以欲望为主要,这时期以很强的权力欲望和物欲等欲望为主;在现代社会中,现代化基本实现,人的灵魂以理性为主,这时期个人的权力欲和物欲等欲望会下降,也就是实现从前现代的野蛮到现代的文明过渡;在后现代社会中,现代化的程度非常高,人的灵魂便以情感为主,这时期人的权力欲和物欲等欲望不仅变低,而且人的文明程度甚高。这时期的情感是一个人对所有人乃至陌生人的情感,即博爱,而非现在一些中国人对自己亲或熟悉人的情感,因为这种情感是人情社会、关系社会下的情感,实际上是前现代社会中欲望的表现。我们正处于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向现代化的中高级阶段过渡,必须将理性上升为人的灵魂的主要部分,把人从欲望的奴隶中解放出来,从而实现人本身的现代化。也就是说,你认为这件事不对,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也不要去做,即使在很多人都做的情况下,也不要去做。这也正是我国反腐败希望达到的三部曲:从不敢、不能到不想。
《趋归》读后感500字
《趋归》读后感
四组7号颜海荣
重建官商民的三角关系
所谓“趋归”,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共识,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趋归,是中国社会思想共识的趋归,是普罗大众人心的趋归。作者在“官商民三角互动的秩序重构”中提到官商民之间要建立互信关系,让我思考良多。
如何处理好“官”与商的关系,这是千百年来的一个主要课题。在传统的封建社会,“士农工商”的社会地位排序根深蒂固,商人的地位非常低,从来都是依附于官场的。新型政商关系概括起来说就是“亲”、“清”两个字。对领导干部而言,所谓“亲”,就是要坦荡真诚同民营企业接触交往,特别是在民营企业遇到困难和问题情况下更要积极作为、靠前服务,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多关注、多谈心、多引导,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所谓“清”,就是同民营企业家的关系要清白、纯洁,不能有贪心私心,不能以权谋私,不能搞权钱交易。对民营企业家而言,所谓“亲”,就是积极主动同各级党委和政府及部门多沟通多交流,讲真话,说实情,建诤言,满腔热情支持地方发展。所谓“清”,就是要洁身自好、走正道,做到遵纪守法办企业、光明正大搞经营。
如何处理好“官”与民的关系,作者指出,政府及政府官员,要树立人民利益至上的理念,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恪守为民服务的宗旨,致力于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作者进一步指出,要构建适合国情的治理体系,要坚持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建立亲密的官民关系。建立合作共治的治理体系,要求政府官员必须放下身段,到人民群众中去感受民众的心声和需求。只有让不同的声音都能得到表达,尤其是让容易忽略和伤害的社会弱势群体发出自己的声音,就可以最广泛累积政府与民众的信任基础。作者同时也指出,随着经济社会事务日益复杂,政府必须不断改革创新,持续提升政府的治理能力,才能更好地应对挑战。
如何处理好商与民的关系,实质就是皮与毛之间的关系,双方是共生两利的。卡耐基说过,资本和劳动力的利益是一致的,资本和劳动力之间的矛盾大小,与雇主和员工的双方的无知程度成正比。有关研究表明:企业利润分享制,企业市场价值分享制,企业所有权分享制,企业管理权分享制等制度创新,已成为劳资利益平衡,和谐相处的新机制。